從負責到當責:我還能做些什麼,把事情做對、做好?
How did that Happen?
當責,讓人言出必行、看見真相、有話直說!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一本書,讓人交出成果,而不是交出藉口!
一本書,讓人言出必行、看見真相、有話直說!
一本書,讓人從負責到當責,不只把事情做完,還能做對、做好!
為什麼多年來,食品濫用塑化劑卻沒人發現?為什麼工安事件層出不窮?為什麼不該發生的事情,卻一再發生?
人人都想問:「怎麼搞的?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答案是──人們缺乏責任感、沒有盡到本分、沒有負起當責(Accountability)。
本書的兩位作者羅傑.康納斯(Roger Connors)與湯姆.史密斯(Tom Smith),是美國的當責訓練專家;他們將「當責」的意義,由原本消極的「事後究責」,提升到積極且公開的「事前承擔責任」。真正的當責文化中,並非事後嚴厲地追問:「事情沒做成功,到底誰該負責?」而是在事前與工作進行中,積極且正面地問:「誰來負責把事情做對、做好?」
究竟要怎麼做,才能以正面又合理的方式,在組織裡(政府、企業或非營利組織等)創造當責文化,以得到期待中的成果?
本書作者們為世界各地的企業提供當責訓練超過二十年。他們的經驗顯示,「組織當責」是確保企業成功最重要的單一要素。因此,他們在本書中提出「當責流程」的概念,這是一個系統化而明智的方法,包含兩個基本概念:
一、設定期望:如何針對自己所倚賴交出成果的人們設定期望?如何和期望鏈中的每一個人建立正面的當責關係?四個方法包括:形成期望、溝通期望、校準期望與檢視期望。
二、管理未達成的期望:許多成功的企業,能夠有技巧地管理未達成的期望。當人們無法交差時,透過「當責對話」管理未達成的期望,進而逆轉無法交出成果的不幸。四個解決方法包括:激勵動機、提供訓練、創造當責與改變文化。
作者們設計一套正面又合理的方式、人人都能實踐的當責步驟,在組織裡落實當責式管理,讓人自動自發將「當責」設定成自己的核心價值,交出符合期待的成果、達成共同目標──這是任何一個組織的決勝關鍵。
本書以企業案例與實作法為主,自我評量與實況檢核為輔,運用書中的方法,為自己與他人創造當責、交出成果,達成共同的目標。唯有把所有的問題都視為「因我而起」,才能解決問題,為自己當責,也為他人當責,更為成果當責!
把事情做完,是負責;做對又做好,是當責!人人隨時自問:「我能多做什麼,把事情做對、做好?」就能創造勇於當責、樂於當責、善於當責的文化。
一本書,讓人不再面對與期望產生落差的結果失望地問:「怎麼搞的?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而是看著人們交出符合期望的成果,欣喜地問:「這麼美好的成果,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本書榮耀
入選亞馬遜書店2009年最佳書籍之一,榮獲《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今日美國》與《出版者周刊》領導類書籍第一名。
一本書,讓人言出必行、看見真相、有話直說!
一本書,讓人從負責到當責,不只把事情做完,還能做對、做好!
為什麼多年來,食品濫用塑化劑卻沒人發現?為什麼工安事件層出不窮?為什麼不該發生的事情,卻一再發生?
人人都想問:「怎麼搞的?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答案是──人們缺乏責任感、沒有盡到本分、沒有負起當責(Accountability)。
本書的兩位作者羅傑.康納斯(Roger Connors)與湯姆.史密斯(Tom Smith),是美國的當責訓練專家;他們將「當責」的意義,由原本消極的「事後究責」,提升到積極且公開的「事前承擔責任」。真正的當責文化中,並非事後嚴厲地追問:「事情沒做成功,到底誰該負責?」而是在事前與工作進行中,積極且正面地問:「誰來負責把事情做對、做好?」
究竟要怎麼做,才能以正面又合理的方式,在組織裡(政府、企業或非營利組織等)創造當責文化,以得到期待中的成果?
本書作者們為世界各地的企業提供當責訓練超過二十年。他們的經驗顯示,「組織當責」是確保企業成功最重要的單一要素。因此,他們在本書中提出「當責流程」的概念,這是一個系統化而明智的方法,包含兩個基本概念:
一、設定期望:如何針對自己所倚賴交出成果的人們設定期望?如何和期望鏈中的每一個人建立正面的當責關係?四個方法包括:形成期望、溝通期望、校準期望與檢視期望。
二、管理未達成的期望:許多成功的企業,能夠有技巧地管理未達成的期望。當人們無法交差時,透過「當責對話」管理未達成的期望,進而逆轉無法交出成果的不幸。四個解決方法包括:激勵動機、提供訓練、創造當責與改變文化。
作者們設計一套正面又合理的方式、人人都能實踐的當責步驟,在組織裡落實當責式管理,讓人自動自發將「當責」設定成自己的核心價值,交出符合期待的成果、達成共同目標──這是任何一個組織的決勝關鍵。
本書以企業案例與實作法為主,自我評量與實況檢核為輔,運用書中的方法,為自己與他人創造當責、交出成果,達成共同的目標。唯有把所有的問題都視為「因我而起」,才能解決問題,為自己當責,也為他人當責,更為成果當責!
把事情做完,是負責;做對又做好,是當責!人人隨時自問:「我能多做什麼,把事情做對、做好?」就能創造勇於當責、樂於當責、善於當責的文化。
一本書,讓人不再面對與期望產生落差的結果失望地問:「怎麼搞的?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而是看著人們交出符合期望的成果,欣喜地問:「這麼美好的成果,究竟是怎麼發生的?」
本書榮耀
入選亞馬遜書店2009年最佳書籍之一,榮獲《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今日美國》與《出版者周刊》領導類書籍第一名。
名人推薦
各界推薦
☆我教了三十幾年MBA,歷年學生中,大多天資聰穎、口才好、反應快;然而,長期經驗顯示,他們必須同時擁有高度的責任感,最後才能出人頭地。──國立政治大學校聘專任講座教授司徒達賢
☆當責式管理已為現代與未來領導者開啟了一扇大門,提升執行力與領導力以執行任務、交出成果;而不是交出報告、也不是交出理由或藉口。──當責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暢銷書《當責》與《賦權》作者張文隆
☆本書中以容易了解的圖解模型,加上許多淺顯易懂的企業個案,說明在組織內如何凝聚共識,以及如何管理「尚未達成的期望」。──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楊千
☆當責,就是不只做完分內的事,更要得到好的成果、好的績效。方法是每個人都要多做一點、多走一步、多擔一些;不論發生天災地變,也要完成組織交付的任務。──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
☆臺灣要重建政府的責任感,不能有「這問題乃是老問題,前朝也沒有多好」的心態,要把所有的問題都視為「始於我」的問題。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改善現況!──文化評論者南方朔
☆本書中說明當責式管理的實務層面,作者引述的英文單字,幾乎都是動詞,而不是名詞。強烈傳達作者們希望帶給讀者的是提升日常行為的實作法,而不只是增加知識而已。──新加坡聯合工程集團機構管理(威務威合)事業處營運長王國隆
☆這絕對是一本「起而行」的書,教導組織有效當責──不會造成反彈。──《與成功有約》作者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
☆我教了三十幾年MBA,歷年學生中,大多天資聰穎、口才好、反應快;然而,長期經驗顯示,他們必須同時擁有高度的責任感,最後才能出人頭地。──國立政治大學校聘專任講座教授司徒達賢
☆當責式管理已為現代與未來領導者開啟了一扇大門,提升執行力與領導力以執行任務、交出成果;而不是交出報告、也不是交出理由或藉口。──當責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暢銷書《當責》與《賦權》作者張文隆
☆本書中以容易了解的圖解模型,加上許多淺顯易懂的企業個案,說明在組織內如何凝聚共識,以及如何管理「尚未達成的期望」。──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楊千
☆當責,就是不只做完分內的事,更要得到好的成果、好的績效。方法是每個人都要多做一點、多走一步、多擔一些;不論發生天災地變,也要完成組織交付的任務。──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
☆臺灣要重建政府的責任感,不能有「這問題乃是老問題,前朝也沒有多好」的心態,要把所有的問題都視為「始於我」的問題。只有如此,才有可能改善現況!──文化評論者南方朔
☆本書中說明當責式管理的實務層面,作者引述的英文單字,幾乎都是動詞,而不是名詞。強烈傳達作者們希望帶給讀者的是提升日常行為的實作法,而不只是增加知識而已。──新加坡聯合工程集團機構管理(威務威合)事業處營運長王國隆
☆這絕對是一本「起而行」的書,教導組織有效當責──不會造成反彈。──《與成功有約》作者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
目錄
☆導讀
責任感最重要──國立政治大學校聘專任講座教授司徒達賢
☆推薦序
1.從負責到當責──當責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暢銷書《當責》與《賦權》作者張文隆
2.誰負責把事情做對、做好?──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楊千
3.讓美好的事情發生:當責管理是企業運作的基本功──新加坡聯合工程集團機構管理(威務威合)事業處營運長王國隆
4.言出必行、看見真相、有話直說──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
☆前言
當責的兩面/當責流程/正面又合理的方法
☆第一章:外環:設定期望
流程的藝術/外環的三個通則/我怎麼會讓事情變成這樣?/當責關係/五個提問,了解當責關係/七個線索,偵測不良的當責關係/無法讓人當責的五個主因/當責風格/當責實況檢查/外環/小結:正面又合理的方法
【案例】卡崔娜颶風的啟示──誰該為天災負責?/有責任卻不作為的自我檢討/相信人性本善,卻遭到背叛/咄咄逼人,扼殺忠誠度
☆第二章:形成期望
最佳期望/期望鏈/運用期望鏈的五個建議/形成期望/形成期望(FORM)檢查表,測試你的主要期望/形成期望的「風格」/當責實況檢查/當責流程/小結:正面又合理的方法
【案例】防爆輪胎為什麼爆胎了?/很炫又新奇卻不實用的辦公大樓/你少給我找藉口/花五分鐘,溝通你的期望/改變優先順序
☆第三章:溝通期望
命令、控制、失敗/溝通期望時,最常犯下的七個錯誤/為何-何事-何時法則/讓「為何」具有強制性/六種方法,強制塑造「為何」/清楚說明「何事」/討論界限
/討論支援/確實說明「何時」/用自己的風格溝通「為何-何事-何時」/當責實況檢查/為何-何事-何時-再一次/小結:正面又合理的方法
【案例】交出成果,而不是交出藉口/先知道「為何」,再談「何事、何時」/聚焦「為何」,才能瞄準目標/因為我的背受傷了,舉不起滿滿的洗衣籃/先討論,再執行/組織文化裡,竟然沒有「截止期限」四個字!
☆第四章:校準期望
完全校準表示相應一致/完全校準連鎖反應/偵測完全校準的線索/搬動巨石/校準對話/校準會議/當責實況檢查/校準風格/心靈與頭腦/小結:正面又合理的方法/
【案例】不符期待的登山繩/降低工安事件的發生日數/請問您要選哪一套晚禮服?/移開那顆巨石,就不用罰桿/澆人冷水的執行長/我該滿足誰的期望?/我們也許太高估自己了/準時完成百分之百的計畫/不,這是可能的任務
☆第五章:檢視期望
檢視你預期見到的一切/讓人們準備好接受檢視/我是個追逐者嗎?/看視(LOOK)模型/正確的問題是……/信任,但是要證實/當責實況檢查/檢視風格/管理未達成的期望/小結:正面又合理的方法
【案例】檢視期望,重回昔日榮光/千鈞一髮的阿波羅十三號/為自己當責,也為他人當責/火星軌道衛星消失之謎/閉嘴!打開你的耳朵
☆第六章:內環:管理未達成的期望
未達成期望的實況/「不對的人下車」,並非永遠都有道理/現實窗口/是否受到「幻想現實」影響的五個線索/解決未達成的期望/當責對話/扼殺對話的六個殺手/當責實況檢查/內環運作的風格/內環/小結:正面又合理的方法
【案例】當師父發現愛徒的真面目時/一心多用的駕駛員/罰球進球率太低的後果/委外購買、集中組裝的迷思/有做、做完、做好,卻沒做對!
☆第七章:激勵動機
如果動機是解決方案/只有「手和腳」,卻沒有「心與腦」/尋找緣由/抓住心靈與頭腦/維持緣由的生命力/扼殺勤於溝通緣由的七個殺手/當責實況檢查/激勵的風格/動機驅動訓練/小結:正面又合理的方法
【案例】有誰注意到那位躺在醫院地板上的太太?/說清楚「為何而做?」,而不是「做,就對了!」/「心靈與頭腦」也要帶來上班/媳婦熬成婆?別開玩笑了!/全心全意、全神貫注/消化型潰瘍是成功者的勳章?/看到真相的技工/你,「加入」了嗎?/不僅可能發生,還必須成真/用心用腦,讓人更有熱情
☆第八章:提供訓練
如果訓練是解決方案/要有意識,維持覺察/了解我的知覺/訓練啟動器/訓練加速器/要求全心投入接受訓練/順暢的溝通/幫助人們應用意見回饋/意見回饋的十個技巧/讓他們看到「你要什麼?」/當責實況檢查/訓練風格/訓練建立責任感/小結:正面又合理的方法
【案例】大膽一點,設法改變現狀,然後想辦法成功/學習騎單車的能力階段/看很多次,做很多次,只教一次/外部教練的監督/山頂洞人進化為數位新移民/從問題兒童到績效明星
☆第九章:創造當責
如果個人當責是解決方案/管理當責電流/三種當責態度:推諉卸責、斤斤計較、全心擁抱/當責詭論/當責實況檢查/運用當責的風格/當責文化/小結:正面又合理的方法
【案例】對女工來說,桶子實在太高了/我只是個過客,而不是主人?/當我們站在一起/我不在場時,就不會有人當責/為我負責在做的事,承擔交出成果的當責
☆第十章:改變文化
如果文化是解決方案/當責文化/組織誠信的三種核心價值/當責實況檢查/當責文化風格/內環/小結:正面又合理的方法
【案例】從少做少錯,到自願多做一點/把事情做完,卻沒有做好、做對/組織目標?讓我讀給你聽/威嚇還管用嗎?/受訓不足的機械工/每桌多賣一道前菜或甜點/即將停產的原廠藥與替代的學名藥/承認醫療過失的醫生
☆結論
當責語彙
☆工具索引
模型/自我評量/列表/祕技
☆中文索引
當責語彙/組織/人名
責任感最重要──國立政治大學校聘專任講座教授司徒達賢
☆推薦序
1.從負責到當責──當責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暢銷書《當責》與《賦權》作者張文隆
2.誰負責把事情做對、做好?──國立交通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教授楊千
3.讓美好的事情發生:當責管理是企業運作的基本功──新加坡聯合工程集團機構管理(威務威合)事業處營運長王國隆
4.言出必行、看見真相、有話直說──城邦媒體集團首席執行長何飛鵬
☆前言
當責的兩面/當責流程/正面又合理的方法
☆第一章:外環:設定期望
流程的藝術/外環的三個通則/我怎麼會讓事情變成這樣?/當責關係/五個提問,了解當責關係/七個線索,偵測不良的當責關係/無法讓人當責的五個主因/當責風格/當責實況檢查/外環/小結:正面又合理的方法
【案例】卡崔娜颶風的啟示──誰該為天災負責?/有責任卻不作為的自我檢討/相信人性本善,卻遭到背叛/咄咄逼人,扼殺忠誠度
☆第二章:形成期望
最佳期望/期望鏈/運用期望鏈的五個建議/形成期望/形成期望(FORM)檢查表,測試你的主要期望/形成期望的「風格」/當責實況檢查/當責流程/小結:正面又合理的方法
【案例】防爆輪胎為什麼爆胎了?/很炫又新奇卻不實用的辦公大樓/你少給我找藉口/花五分鐘,溝通你的期望/改變優先順序
☆第三章:溝通期望
命令、控制、失敗/溝通期望時,最常犯下的七個錯誤/為何-何事-何時法則/讓「為何」具有強制性/六種方法,強制塑造「為何」/清楚說明「何事」/討論界限
/討論支援/確實說明「何時」/用自己的風格溝通「為何-何事-何時」/當責實況檢查/為何-何事-何時-再一次/小結:正面又合理的方法
【案例】交出成果,而不是交出藉口/先知道「為何」,再談「何事、何時」/聚焦「為何」,才能瞄準目標/因為我的背受傷了,舉不起滿滿的洗衣籃/先討論,再執行/組織文化裡,竟然沒有「截止期限」四個字!
☆第四章:校準期望
完全校準表示相應一致/完全校準連鎖反應/偵測完全校準的線索/搬動巨石/校準對話/校準會議/當責實況檢查/校準風格/心靈與頭腦/小結:正面又合理的方法/
【案例】不符期待的登山繩/降低工安事件的發生日數/請問您要選哪一套晚禮服?/移開那顆巨石,就不用罰桿/澆人冷水的執行長/我該滿足誰的期望?/我們也許太高估自己了/準時完成百分之百的計畫/不,這是可能的任務
☆第五章:檢視期望
檢視你預期見到的一切/讓人們準備好接受檢視/我是個追逐者嗎?/看視(LOOK)模型/正確的問題是……/信任,但是要證實/當責實況檢查/檢視風格/管理未達成的期望/小結:正面又合理的方法
【案例】檢視期望,重回昔日榮光/千鈞一髮的阿波羅十三號/為自己當責,也為他人當責/火星軌道衛星消失之謎/閉嘴!打開你的耳朵
☆第六章:內環:管理未達成的期望
未達成期望的實況/「不對的人下車」,並非永遠都有道理/現實窗口/是否受到「幻想現實」影響的五個線索/解決未達成的期望/當責對話/扼殺對話的六個殺手/當責實況檢查/內環運作的風格/內環/小結:正面又合理的方法
【案例】當師父發現愛徒的真面目時/一心多用的駕駛員/罰球進球率太低的後果/委外購買、集中組裝的迷思/有做、做完、做好,卻沒做對!
☆第七章:激勵動機
如果動機是解決方案/只有「手和腳」,卻沒有「心與腦」/尋找緣由/抓住心靈與頭腦/維持緣由的生命力/扼殺勤於溝通緣由的七個殺手/當責實況檢查/激勵的風格/動機驅動訓練/小結:正面又合理的方法
【案例】有誰注意到那位躺在醫院地板上的太太?/說清楚「為何而做?」,而不是「做,就對了!」/「心靈與頭腦」也要帶來上班/媳婦熬成婆?別開玩笑了!/全心全意、全神貫注/消化型潰瘍是成功者的勳章?/看到真相的技工/你,「加入」了嗎?/不僅可能發生,還必須成真/用心用腦,讓人更有熱情
☆第八章:提供訓練
如果訓練是解決方案/要有意識,維持覺察/了解我的知覺/訓練啟動器/訓練加速器/要求全心投入接受訓練/順暢的溝通/幫助人們應用意見回饋/意見回饋的十個技巧/讓他們看到「你要什麼?」/當責實況檢查/訓練風格/訓練建立責任感/小結:正面又合理的方法
【案例】大膽一點,設法改變現狀,然後想辦法成功/學習騎單車的能力階段/看很多次,做很多次,只教一次/外部教練的監督/山頂洞人進化為數位新移民/從問題兒童到績效明星
☆第九章:創造當責
如果個人當責是解決方案/管理當責電流/三種當責態度:推諉卸責、斤斤計較、全心擁抱/當責詭論/當責實況檢查/運用當責的風格/當責文化/小結:正面又合理的方法
【案例】對女工來說,桶子實在太高了/我只是個過客,而不是主人?/當我們站在一起/我不在場時,就不會有人當責/為我負責在做的事,承擔交出成果的當責
☆第十章:改變文化
如果文化是解決方案/當責文化/組織誠信的三種核心價值/當責實況檢查/當責文化風格/內環/小結:正面又合理的方法
【案例】從少做少錯,到自願多做一點/把事情做完,卻沒有做好、做對/組織目標?讓我讀給你聽/威嚇還管用嗎?/受訓不足的機械工/每桌多賣一道前菜或甜點/即將停產的原廠藥與替代的學名藥/承認醫療過失的醫生
☆結論
當責語彙
☆工具索引
模型/自我評量/列表/祕技
☆中文索引
當責語彙/組織/人名
序/導讀
推薦序
文/張文隆
我很高興為《從負責到當責》繁體中文版寫推薦序,這是一本好書。希望我們可以一起在華人世界裡,為「當責式管理」(Management By Accountability)這個重大管理議題,共襄盛舉、共同努力。
我在美國時,與二位作者羅傑•康納斯(Roger Connors)與湯姆•史密斯(Tom Smith)曾經交談並交換意見,也聽過他們幾次在美國培訓與發展協會(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 Development,以下簡稱ASTD)舉辦的講座。
《從負責到當責》原文書出版於二○○九年第三季,當年第二季時,ASTD在美國華府地區召開大會,當時本書尚未出版上市,各方就已大幅報導,讓許多人很期待。出版之後,在美國佳評如潮、暢銷至今,還曾得過幾個獎,可說實至名歸。我希望繁體中文版也能叫好也叫座,讓更多的華人企業與組織機構受益更多。
我認為,二位作者對美國企業與組織機構的貢獻,在於他們把「當責」的意義,由原本消極的「事後追究責任」,提升到積極正面而公開的「事前承擔責任」。
一般來說,在華人世界裡,事後究責總是節外生枝、避重就輕,當事人總能推得一乾二淨;不過,在美國企業裡,通常能找到那位確實難辭其咎的當責者。所以,談起當責,許多人總有負面印象,甚至唯恐避之不及。
二十多年來,二位作者投入當責式管理,鍥而不捨地從觀念、架構、模式,到行為、文化、行動與成果,做出澄清與連結,賦予當責應有的正面意義與重要價值。
在某種意義上,讓我想起來,他們有些像英特爾(Intel)的前執行長(CEO)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葛洛夫把Paranoid(中文常譯為偏執狂)這個詞,由原本帶有負面表述的患得患失、怕東怕西、疑神疑鬼,轉化為正面的領導力——葛洛夫希望領導者能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戒慎恐懼地經營事業。於是,他的名言:「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這句話意譯的真義是:「唯有戒慎恐懼者,才得以倖存。」)成了傳世名言,讓企業人避免驕縱偏激,時時保持警醒。
本書二位作者也有許多至理名言,比方說,他們提倡為了交出成果,每個人應該隨時自問:「我還能多做些甚麼?」(What else can I do?);尤其,重點在於「else」這一字,可謂擲地有聲。本書中,他們還有許多由經驗與智慧所積累的金玉良言,請各位讀者自行從書中深掘。
本書提供管理模式以幫助設定期望,然後讓人們負起當責。第一至五章聚焦在設定期望的四個階段——形成期望、溝通期望、校準期望與檢視期望;第六至十章協助人們管理「未達成的期望」,提供動機、訓練、文化與當責四項解決方案。全書共有20個管理模型、12種自我評量表格,以及無數個實用圖表、祕技、表述,以及提問與比較;更有意義的是,還有將近100則精彩的古今東西故事與企業實際案例。在在切中書中各段議題與時弊,發人省思,也令人難忘。
就二位作者合作出書的歷史來看,《從負責到當責》一書自有其連貫性,它連結過去兩人之前的著作——《勇於負責》(The Oz Principle,中譯本由經濟新潮社出版)談如何重建個人當責,另一本《翡翠城之旅》(暫譯,原書名Journey to the Emerald)談如何創造當責文化。有趣的是,這兩本書的內容都源於一本著名的美國童話故事《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讓人看到這本童話書超過百年而不朽的精髓與人性光輝,也鼓勵了企業人勇敢踏上征途,靠著自己主動願意「多做一點、多扛一些、多走一段」的當責心念,才具有能耐、意志與眼界,努力回歸現實、達成願望。此外,本書第十章談到的文化解決方案,在兩位作者二○一一年第一季出版的另一本暢銷書《改變文化、改變賽局》(暫譯,原書名Change the Culture, Change the Game)有更多著墨。所以,他們在當責的思想、概念、行為、行動與文化上連成一氣,嘉惠企業與組織機構,值得推介與讚賞。
我在華人世界推廣當責的觀念研討與實際應用輔導,也有近二十年的經驗;我發現,在經營管理層面,西方的經理人比較重視觀念——觀念對了、通了,各方就會開發許多的應用工具;而東方的經理人則比較偏好直接應用工具,甚至有時還會覺得觀念流於空談。
本書兩位作者的理念與我有頗多相通之處,但在應用上,卻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從負責到當責之後,我開展「從當責到授權」與「從授權到賦權」的輔導實務,釐清也重建了原本撲朔迷離的「角色與責任」世界,以當責式管理減少許多被藝術化的黑箱作業,進而強化圖解與流程的技術化與方法論。
所以,在這裡我也要內舉不避親地毛遂自薦我的兩本著作——《當責》與《賦權》(商周出版),也許正是補上「當責式管理」系列發展中缺失的一環吧?
「當責式管理」已為現代與未來領導者開啟了一扇大門,提升執行力與領導力以執行任務、交出成果——而不是交出報告、也不是交出理由或藉口。當責的大門既開,就請讀者諸君登堂入室、一窺堂奧。
現在,東西方的當責文化與文字在此合璧、一起發功。祝福各位領導者,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閱讀愉快、應用有成。
(本文作者為當責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暢銷書《當責》與《賦權》作者)
推薦序
言出必行、看見真相、有話直說
文/何飛鵬
最近,塑化劑汙染食品事件讓臺灣社會隱藏的妖魔紛紛現形,從塑化劑生產源頭,到分銷商,到食品大廠、中廠、小廠,再到賣場、零售商,全部捲入此一風暴。這個危害國民健康的重大毒害,讓人驚呼:「原來,臺灣社會也充斥著黑心廠商!」
令人氣憤的是,這些黑心廠商紛紛用各種理由替自己圓謊,就連向黑心廠商進貨的食品大廠居然也以「受害者」自居。因此,這段時間,臺灣社會充斥著各種的「睜眼瞎話」、各種強辭奪理、各種不成理由的藉口,讓我們嘆為觀止。
看著高呼冤枉的食品大廠老闆急於卸責、大喊無辜的企業廠商只想避責,讓人失望地問:「怎麼搞的?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
從諉過他人的行為看來,我幾乎可以確定,目前臺灣社會的水準,從個人、企業到政府,距離「當責」(accountability)還有一大段距離。因為,這些人的行為舉止完全沒有「問題『因我而起』,我要擔起一切後果」的想法,而這是「當責」的基本態度。
當責是一九九○年代之後,全球最熱門的企業管理觀念,大多數世界級公司都全力推動。在中國,「當責」譯為「究責」,在香港譯為「問責」,這兩種譯法都有更嚴苛的責任追究味道;臺灣的管理界譯為「當責」,口氣緩和些,也較具有人性,但意義相同。
當責可以分為個人與組織兩個層面來看──當責個人通常顯得比較熱心積極,不論發生天災地變,一定會使命必達、完成組織賦予的任務,交出符合期望的成果。而且,當責個人不只做完分內的事,也會為了得到好的成果、好的績效,主動多做一點、多走一步、多擔一些。
當責個人不僅把事情「有做、做完」,還進一步「做對、做好」。當責個人絕對不問「這個問題我該怪誰?」而是自問:「我怎麼會讓事情變成這樣?」當責個人也不會把「該做的事我都已經做了」當成藉口,而是自問:「我能多做什麼,才能把事情做對又做好、交出符合期望的成果?」
如果一個組織裡沒有當責文化,當責個人很容易顯得形單影隻、孤軍奮鬥。當責組織指的是能夠在制度與文化層面,支援當責個人的組織。不但具有鼓勵當責的文化,也具有維持當責的氛圍。
《從負責到當責》的作者羅傑.康納斯(Roger Connors)與湯姆.史密斯(Tom Smith),是美國知名的當責顧問,擁有超過二十年的經驗。他們認為,當責文化是確保組織能否成功的關鍵要素。
作者指出,當責組織通常具備三項核心價值──貫徹執行(Follow Through),面對現實(Get Real)和勇於發聲(Speak Up)。貫徹執行是指「言出必行」,面對現實則是「看見真相」,勇敢發聲就是「有話直說」;在組織裡隨時強調這三種價值,不僅能讓人當責,也能交出符合期望的成果。
閱讀《從負責到當責》這本書時,也讓我想到自己對於當責個人與當責組織的體會:
當責個人
我可以知道妳的名字嗎?
有一次,從臺北到吉隆坡的飛機上,因為是臨時行程,來不及訂到素食餐,所以在勉強用餐之後,我請來空服員,告訴她後天我會從吉隆坡回臺北,可否請她幫我代訂素食餐。
空服員和善地告訴我,她會轉告地勤人員,請他們處理這件事情。
我有點不放心,再問她一次:「我確定可以在回程吃到素食的機上餐嗎?」
她再一次回答:「我會轉告地勤人員處理。」
我抬頭望著她,以極為誠懇且認真地告訴她:「非常謝謝妳,我可以知道妳的名字嗎?這樣一來,當我回程班機上吃到可口的素食餐時,我才知道要感激誰!」
空服員愣了一下,遲疑地給我看了她的名牌,然後認真地告訴我:「何先生,你放心,我會追蹤這件事,你一定可以在回程班機上享用素食餐。」
接著,她問我要吃那一種素食餐?要東方素、西方素,還是印度素?我因為沒吃過印度素,所以挑了印度素。
果真,在我回臺的班機上,吃到了印度素的機上餐,雖然印度素的口味我吃不慣,但畢竟我如願吃到了素食餐
文/張文隆
我很高興為《從負責到當責》繁體中文版寫推薦序,這是一本好書。希望我們可以一起在華人世界裡,為「當責式管理」(Management By Accountability)這個重大管理議題,共襄盛舉、共同努力。
我在美國時,與二位作者羅傑•康納斯(Roger Connors)與湯姆•史密斯(Tom Smith)曾經交談並交換意見,也聽過他們幾次在美國培訓與發展協會(American Society for Training & Development,以下簡稱ASTD)舉辦的講座。
《從負責到當責》原文書出版於二○○九年第三季,當年第二季時,ASTD在美國華府地區召開大會,當時本書尚未出版上市,各方就已大幅報導,讓許多人很期待。出版之後,在美國佳評如潮、暢銷至今,還曾得過幾個獎,可說實至名歸。我希望繁體中文版也能叫好也叫座,讓更多的華人企業與組織機構受益更多。
我認為,二位作者對美國企業與組織機構的貢獻,在於他們把「當責」的意義,由原本消極的「事後追究責任」,提升到積極正面而公開的「事前承擔責任」。
一般來說,在華人世界裡,事後究責總是節外生枝、避重就輕,當事人總能推得一乾二淨;不過,在美國企業裡,通常能找到那位確實難辭其咎的當責者。所以,談起當責,許多人總有負面印象,甚至唯恐避之不及。
二十多年來,二位作者投入當責式管理,鍥而不捨地從觀念、架構、模式,到行為、文化、行動與成果,做出澄清與連結,賦予當責應有的正面意義與重要價值。
在某種意義上,讓我想起來,他們有些像英特爾(Intel)的前執行長(CEO)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葛洛夫把Paranoid(中文常譯為偏執狂)這個詞,由原本帶有負面表述的患得患失、怕東怕西、疑神疑鬼,轉化為正面的領導力——葛洛夫希望領導者能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戰戰兢兢、戒慎恐懼地經營事業。於是,他的名言:「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這句話意譯的真義是:「唯有戒慎恐懼者,才得以倖存。」)成了傳世名言,讓企業人避免驕縱偏激,時時保持警醒。
本書二位作者也有許多至理名言,比方說,他們提倡為了交出成果,每個人應該隨時自問:「我還能多做些甚麼?」(What else can I do?);尤其,重點在於「else」這一字,可謂擲地有聲。本書中,他們還有許多由經驗與智慧所積累的金玉良言,請各位讀者自行從書中深掘。
本書提供管理模式以幫助設定期望,然後讓人們負起當責。第一至五章聚焦在設定期望的四個階段——形成期望、溝通期望、校準期望與檢視期望;第六至十章協助人們管理「未達成的期望」,提供動機、訓練、文化與當責四項解決方案。全書共有20個管理模型、12種自我評量表格,以及無數個實用圖表、祕技、表述,以及提問與比較;更有意義的是,還有將近100則精彩的古今東西故事與企業實際案例。在在切中書中各段議題與時弊,發人省思,也令人難忘。
就二位作者合作出書的歷史來看,《從負責到當責》一書自有其連貫性,它連結過去兩人之前的著作——《勇於負責》(The Oz Principle,中譯本由經濟新潮社出版)談如何重建個人當責,另一本《翡翠城之旅》(暫譯,原書名Journey to the Emerald)談如何創造當責文化。有趣的是,這兩本書的內容都源於一本著名的美國童話故事《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讓人看到這本童話書超過百年而不朽的精髓與人性光輝,也鼓勵了企業人勇敢踏上征途,靠著自己主動願意「多做一點、多扛一些、多走一段」的當責心念,才具有能耐、意志與眼界,努力回歸現實、達成願望。此外,本書第十章談到的文化解決方案,在兩位作者二○一一年第一季出版的另一本暢銷書《改變文化、改變賽局》(暫譯,原書名Change the Culture, Change the Game)有更多著墨。所以,他們在當責的思想、概念、行為、行動與文化上連成一氣,嘉惠企業與組織機構,值得推介與讚賞。
我在華人世界推廣當責的觀念研討與實際應用輔導,也有近二十年的經驗;我發現,在經營管理層面,西方的經理人比較重視觀念——觀念對了、通了,各方就會開發許多的應用工具;而東方的經理人則比較偏好直接應用工具,甚至有時還會覺得觀念流於空談。
本書兩位作者的理念與我有頗多相通之處,但在應用上,卻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從負責到當責之後,我開展「從當責到授權」與「從授權到賦權」的輔導實務,釐清也重建了原本撲朔迷離的「角色與責任」世界,以當責式管理減少許多被藝術化的黑箱作業,進而強化圖解與流程的技術化與方法論。
所以,在這裡我也要內舉不避親地毛遂自薦我的兩本著作——《當責》與《賦權》(商周出版),也許正是補上「當責式管理」系列發展中缺失的一環吧?
「當責式管理」已為現代與未來領導者開啟了一扇大門,提升執行力與領導力以執行任務、交出成果——而不是交出報告、也不是交出理由或藉口。當責的大門既開,就請讀者諸君登堂入室、一窺堂奧。
現在,東西方的當責文化與文字在此合璧、一起發功。祝福各位領導者,日知其所無、月無忘其所能,閱讀愉快、應用有成。
(本文作者為當責管理顧問公司總經理、暢銷書《當責》與《賦權》作者)
推薦序
言出必行、看見真相、有話直說
文/何飛鵬
最近,塑化劑汙染食品事件讓臺灣社會隱藏的妖魔紛紛現形,從塑化劑生產源頭,到分銷商,到食品大廠、中廠、小廠,再到賣場、零售商,全部捲入此一風暴。這個危害國民健康的重大毒害,讓人驚呼:「原來,臺灣社會也充斥著黑心廠商!」
令人氣憤的是,這些黑心廠商紛紛用各種理由替自己圓謊,就連向黑心廠商進貨的食品大廠居然也以「受害者」自居。因此,這段時間,臺灣社會充斥著各種的「睜眼瞎話」、各種強辭奪理、各種不成理由的藉口,讓我們嘆為觀止。
看著高呼冤枉的食品大廠老闆急於卸責、大喊無辜的企業廠商只想避責,讓人失望地問:「怎麼搞的?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
從諉過他人的行為看來,我幾乎可以確定,目前臺灣社會的水準,從個人、企業到政府,距離「當責」(accountability)還有一大段距離。因為,這些人的行為舉止完全沒有「問題『因我而起』,我要擔起一切後果」的想法,而這是「當責」的基本態度。
當責是一九九○年代之後,全球最熱門的企業管理觀念,大多數世界級公司都全力推動。在中國,「當責」譯為「究責」,在香港譯為「問責」,這兩種譯法都有更嚴苛的責任追究味道;臺灣的管理界譯為「當責」,口氣緩和些,也較具有人性,但意義相同。
當責可以分為個人與組織兩個層面來看──當責個人通常顯得比較熱心積極,不論發生天災地變,一定會使命必達、完成組織賦予的任務,交出符合期望的成果。而且,當責個人不只做完分內的事,也會為了得到好的成果、好的績效,主動多做一點、多走一步、多擔一些。
當責個人不僅把事情「有做、做完」,還進一步「做對、做好」。當責個人絕對不問「這個問題我該怪誰?」而是自問:「我怎麼會讓事情變成這樣?」當責個人也不會把「該做的事我都已經做了」當成藉口,而是自問:「我能多做什麼,才能把事情做對又做好、交出符合期望的成果?」
如果一個組織裡沒有當責文化,當責個人很容易顯得形單影隻、孤軍奮鬥。當責組織指的是能夠在制度與文化層面,支援當責個人的組織。不但具有鼓勵當責的文化,也具有維持當責的氛圍。
《從負責到當責》的作者羅傑.康納斯(Roger Connors)與湯姆.史密斯(Tom Smith),是美國知名的當責顧問,擁有超過二十年的經驗。他們認為,當責文化是確保組織能否成功的關鍵要素。
作者指出,當責組織通常具備三項核心價值──貫徹執行(Follow Through),面對現實(Get Real)和勇於發聲(Speak Up)。貫徹執行是指「言出必行」,面對現實則是「看見真相」,勇敢發聲就是「有話直說」;在組織裡隨時強調這三種價值,不僅能讓人當責,也能交出符合期望的成果。
閱讀《從負責到當責》這本書時,也讓我想到自己對於當責個人與當責組織的體會:
當責個人
我可以知道妳的名字嗎?
有一次,從臺北到吉隆坡的飛機上,因為是臨時行程,來不及訂到素食餐,所以在勉強用餐之後,我請來空服員,告訴她後天我會從吉隆坡回臺北,可否請她幫我代訂素食餐。
空服員和善地告訴我,她會轉告地勤人員,請他們處理這件事情。
我有點不放心,再問她一次:「我確定可以在回程吃到素食的機上餐嗎?」
她再一次回答:「我會轉告地勤人員處理。」
我抬頭望著她,以極為誠懇且認真地告訴她:「非常謝謝妳,我可以知道妳的名字嗎?這樣一來,當我回程班機上吃到可口的素食餐時,我才知道要感激誰!」
空服員愣了一下,遲疑地給我看了她的名牌,然後認真地告訴我:「何先生,你放心,我會追蹤這件事,你一定可以在回程班機上享用素食餐。」
接著,她問我要吃那一種素食餐?要東方素、西方素,還是印度素?我因為沒吃過印度素,所以挑了印度素。
果真,在我回臺的班機上,吃到了印度素的機上餐,雖然印度素的口味我吃不慣,但畢竟我如願吃到了素食餐
試閱
第一章 外環:設定期望
我如何讓別人交出我想要的成果?
當事情出了狀況,別人無法交出你想要的成果時,只問:「怎麼搞的!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通常沒有建設性。當然,了解什麼地方出錯是很重要,但是這個問題通常會把責任完全歸咎於那些無法交差的人,以致讓你幾乎看不到你自己可以做什麼來讓事情運作良好。
那就是為什麼當你覺得人們讓你失望時,你應該要考慮提出一個比較好,比較有效的問題:「我怎麼會讓事情變成這樣?」
多出來「我怎麼會讓」這幾個字,就會讓情況大不相同。
首先,加上「我」,就會把責任的重心,從別人的錯、別人沒做到的事,轉移到你自己可以做些什麼進而改善現狀。
「怎麼搞的!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這個問句,會讓你淡出畫面,彷彿這個失誤與你無關。
一旦你負起失敗的完全責任,就會讓自己有力量透過別人做得更多。你應用當責流程(accountability sequence)的外環步驟(outer ring)——形成、溝通、校準與檢視期望(詳見【當責管理模型1】)時的效益(或缺乏效益),都會嚴重影響到每一個工作者的整體成就。
事實上,過去幾年來,在我們遭遇的許多案例中,我們時常發現,設定期望的人就是讓別人負起交差責任的人。只要他們能夠比較有效地走過外環步驟,就可以避免失敗,幫助別人把事情做對、做好。我們並不是說,造成失敗的人是他們,而是說,他們在和共事者形成期望、溝通期望、校準期望與檢視期望時,做得不夠好。
了解自己的當責關係
你和共事的人共享有意義的經驗,以及與他們建立工作關係時,就是在和人們形成「關係」。由於你具備讓人當責的經驗,你和每一個人都會形成一種獨特的關係,我們稱之為當責關係(accountability connection)。
這些關係是基於人們和你之間直接與間接的經驗,這些經驗可以是正面,也可以是負面的。你和他們之間的每一次當責對話,都會更深入原本正面或負面的關係。
如果有人覺得你對他們不公平,他們無疑會認為你們之間的當責關係是負面的。如果他們認為你對他們很公平,而且很能支持他們,他們就比較能夠把你們之間視為正面的關係。
這些經驗會隨著時間累積,而在你運用當責流程的外環步驟,設定你對人們的期望時,大大影響到他們對你做這件事情的反應。直覺上,大多數人會知道當責關係是正面或負面的,但是,很少人會留意如何有效管理當責關係。
深入覺察你的當責關係,可以在你努力形成、溝通、校準與檢視你的期望時,造成很大不同。你和共事者的當責關係愈正面,愈能成功地讓他們負起責任。受限於篇幅,因此我們在這張當責關係表上只列出五行,但是你可以看你喜歡,要做多長都可以。
【我的當責關係表】
寫下和你有當責關係的人名,也就是說,你必須靠他們交出你想要的成果,才能讓你完成一件事情。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現在花點時間思考你和當責者之間的關係狀態。要做到這點,我們列出五個問題,讓你可以去問問和你共事的人,幫助你判斷你和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正面或負面。
【五個提問,了解自己的當責關係】
在你向當責者說明當責關係的概念之後,問問他們:
Q1:整體而言,你覺得我們的關係是好或不好?
Q2:如果我們的關係不好,以一分到十分(十分是最糟)來說,你會給它幾分?
Q3:我做了什麼,才讓你覺得我們之間的當責關係不好?
Q4:你覺得它不好的頻率有多高——總是?有時?很少?
Q5:你能否建議一些方法,讓我可以改善彼此之間的當責關係?
開啟這類的對話讓你可以探索任何不良的當責關係。比較輕微不良的當責關係,例如:「我認為日常多一點禮貌,會讓人們對他們的工作感受好些」;還有很可能造成災難的當責關係,例如:「我怕被人排擠,所以出了問題時,我不敢大聲說出來……」。你在檢討自己和別人的當責關係時,要考慮那些往往可以透露不良關係的線索。
【七個線索,偵測不良的當責關係】
1. 你在和人對話時,從眼神就可以看到對方的沮喪感。
2. 你注意到,你都還沒進入主題,他們就已經開始找藉口。
3. 有關他們和你之間的工作關係,你幾乎聽不到什麼好聽的話。
4. 你感覺到,當事情進行順利時,他們會很自在地談話;情況不對時,就會守口如瓶、閉嘴不談。
5. 你可以感覺到他們在躲避你。
6. 你等不到他們主動向你報告進度。
7. 你發現你們之間的對話,通常集中在什麼事情運作不良。
如果你偵測到兩、三個這類的線索,無論某人如何號稱他們和你關係良好,它還是很可能阻礙到你讓他們為成果負起當責的能力。
有趣的是,人們對於讓人當責的事還是多有疑慮,這種情形並不罕見。
我們有一個客戶,她是在一般組織中常見的一個代表人物,我們請她描述她所屬的組織讓人當責的程度。
她說,在她的公司裡,有些人在這方面的表現很優越,有些人還差強人意,有些人卻是全然無能。我們詢問為何有些人表現不佳時,她回答:「有35%是能力問題(他們就是不擅長);有25%是擔心自己如果這麼做,不曉得會發生什麼事;20%則是人際關係不好;另外,20%不清楚人們到底該為什麼而負責。」
針對其他客戶進行非正式的意見調查,也證實了這個現象,這幫助我們列出人們無法讓人當責的五個最主要原因。
【你無法讓人當責的五個主因】
主因1:害怕冒犯別人或危及人際關係。
主因2:覺得自己沒有時間有效追蹤別人的工作進度。
主因3:不相信這麼做,就能足以使情況大為改觀。
主因4:擔心讓人當責會使他們暴露自己的失敗。
主因5:不願引起人們任何可能的反彈。
有個針對最近離職的員工進行的調查顯示,25%說他們是因為「無效領導」而離開,另外22%說他們因為和上司無法相處而離職。但是,幾乎有一半的人說,他們之所以離開組織,是因為和上司之間的當責關係不佳。
試想,找一位替代員工必須花上三倍薪水的成本,我們認為,組織如果不面對這個問題,無法逆轉現有的不良當責關係,就必須付出很大的代價。
不良的當責關係造成的代價,無法單獨以金錢衡量。而且,這些不良關係也會傷害到個人、團隊與整個組織的士氣,使得組織很難完成任何一件事。而且,它會使得每一個牽涉其中的人感到壓力,造成人們帶著它所有的不良後果,進入抗拒的模式之中。
扭轉不良的當責關係,這樣的環境能讓你和人們在當責流程外環中的合作效益較高。這麼做,能夠大幅強化你走過當責步驟的能力,讓你可以用正面又合理的方形成期望、溝通期望、校準期望與檢視期望。
★小標:自我評量當責風格
當你需要創造你的當責關係,讓人當責時,你就會有自己的行事風格。在一個連續譜的兩個不同面相之中,你自己的當責風格會反映出其中的一種。這個連續譜描述的是我們向來看到的兩種當責風格(accountability styles)的極端:控制與強迫(Coerce & Compel),以及等待與旁觀(Wait & See)(詳見【模型5】)。
【當責管理模型5:當責風格連續譜】
這兩種風格形成對比,極度左邊的領導者用的是傳統「命令與控制」的管理風格,行為表現有如將軍指揮部隊朝勝利前進。為達成目的,他們需要用上職位、階級的力量,讓好事成真。相對地,在另一個極端的人,有時候會竭盡全力,事必躬親,而未能讓別人充分參與。
也許你會認為自己並不屬於這兩種人之一,但是,你其實很可能就是,至少就某個程度上來說。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具備某種當責風格,也會比較偏向這兩類人中的一種。不過不用擔心,因為這兩種風格都沒有對錯,也都各有優缺點。但是有一點很重要,你必須了解自己的風格,以及它可能如何影響到你進行外環步驟的方式,否則你就無法改善自己讓人當責的能力。
現在,花一分鐘時間填寫【自我評量1】。
【自我評量1:我的當責風格】
以下十個問題,回答「是」或「否」,自我評量你的當責風格:
______ 1. 我發現自己時常等著別人來回報。
______ 2. 我發現自己經常因為別人沒有信守承諾而責怪他們。
______ 3. 我發現自己時常在想著別人是否做了我要求他們去做的事。
______ 4. 別人錯過截止期限時,我的反應會有點嚇人。
______ 5. 人們沒有貫徹執行時,會發現我很容易讓他們過關。
______ 6. 我為了讓別人能夠完成我的期望而追蹤他們的工作時,是頗為無情的。
______ 7. 我會很輕鬆地把工作交出去,卻沒有緊迫盯人,因為相信人們會把事情做好。
______ 8. 人們往往感覺到我對他們的要求太多。
______ 9. 我時常假設人們會做到我的要求,卻沒有檢查這個假設是否正確。
______ 10. 經常,我必須「追著」人們給我一份現況報告。
這項評估的計分方式如下:
【當責風格計分方式】
得分 你的當責風格
假如大多數「是」的答案都出現在偶數問題,你的風格是:控制與強迫
假如大多數「是」的答案都出現在奇數問題,你的風格是:等待與旁觀
你落在這連續譜的什麼地方?假如你並未在任何一個風格得到很多分數,也許你是兩者都各花了一些時間。然而,我們大多會偏向其中一種風格,因此,你可以問問一些了解你,而且會對你坦誠的人,你也許會比較清楚自己的風格。
你可以看到,你的當責風格會顯示,每當你無法有效讓人當責時,也許你犯的錯誤不是強迫實現(控制與強迫),就是沒有進行追蹤(等待與旁觀)。兩種風格都有各自的優點(詳見【表1-2】)。
【表1-2:比一比!兩種當責風格的優點】
控制與強迫風格優點
情況不對時會採取行動介入
持續不變地追蹤
不輕易放棄
確保時常定期的報告
讓別人知道你的期望很高
聚焦於手邊的任務
等待與旁觀風格優點
堅定支持他人
強調給人自由成功或失敗
非常相信別人
介入的步調極為謹慎
對他人表示強烈的忠誠與支持
在採取介入行動之前,會再三考慮
另一方面,兩種風格都有嚴重的缺陷(詳見【表1-3】),這些缺點遲早會讓你頭痛萬分:
【表1-3:比一比!兩種當責風格的缺點】
控制與強迫風格缺點
對別人產生威脅
對壞消息過度反應
傾向於「強迫」事情實現
願意犧牲關係
抗拒以人為主的方法
對別人不夠信任
等待與旁觀風格缺點
避免使用積極的方法
保持距離到令人驚訝的地步
誤以為事情順利進行
追蹤的動作經常不足
傾向於錯誤地不介入
設定較低的期望
你特有的風格反映的是你的基本人格,它會大大影響到你如何讓人當責。事實上,必須要求別人完成工作時,這個特性會造成最大的影響。工作上,我們隨時都會看到這點。
【案例:相信人性本善,卻遭到背叛】
⊙和我們合作的一位企業家約翰(化名)是一位執行長,他展現所有等待與旁觀的風格:強烈的人本傾向,充滿信任,偏好賦予自由,加上不願意太早介入。然而,組織內的人認為,他並沒有設法讓他的國際行銷副總羅伯特(化名)負起責任。事實上,大家覺得約翰對羅伯特簡直有如放牛吃草。
羅伯特在工作及人際關係上,都是一個自私自利、特立獨行又難以相處的人。這種狀況使得公司裡的一個重量級人物認為,約翰「給他(羅伯特)絕對的權力,因為不須當責」。
最後,羅伯特將他的國際行銷小組搬到巴西,他在那裡保持獨立而自我中心的行事方式,約翰未曾採取任何行動去糾正問題,只是希望情況會自動好轉。
接著,狀況急轉直下,事情終於曝光。原來,羅伯特是在使用公司的資源,和他在巴西的好友進行第三方的製造與行銷工作,所得利益中飽私囊。
當然,約翰覺得自己相信人性本善,竟然遭到背叛。
忠誠?羅伯特完全沒有這個特質。約翰對羅伯特的信任呢?全毀了。⊙
將約翰的故事和另一位企業執行長瓊安(化名)相較,你會發現兩人形成明顯的對比。
【案例:咄咄逼人,扼殺忠誠度】
⊙瓊安在軟體開發業創立了一家公司。瓊安成功的原因在於,她在團隊中,總是屬於聰明的一方,而且任何地方有需要,她都會全力以赴。
她不惜跳過層級,直接走進某人的辦公室,以確保每一個計畫都按時程進行,一旦發生問題,人們就會去解決。她對這項科學有切身的了解。她全副精神都是為了取得成果,質疑所有相關人等不遺餘力。這種方式似乎運作良好,直到一項併購之後,她接手一個較大的組織,該組織出自一家獲利頗高,成長步調卻較為緩慢的公司。
瓊安總是咄咄逼人,缺乏耐性,她矯捷俐落地去除障礙,迫使該組織轉變為運作快速的模式。對於該組織來說,感覺就像是「瓊安颱風來襲」一般——瓊安所到之處橫屍遍野,只剩下少數心臟夠強的倖存者,幾乎沒有絲毫忠誠或信任可言。
在很短的時間內,瓊安剷除了一切舊有文化,變成一個恐懼的環境,使得人們不敢嘗試任何新的事物。所有的決策都在瓊安的堅決掌控之下,忠誠度創了新低。
這家公司確實朝它的目標前進了一些,只不過,在那個要求光速的市場裡,它卻是以龜速行進。⊙
想一想這點:兩種不同風格的執行長,反映的是當責連續譜上的兩個極端,兩個場景中,風格上的缺陷限制了領導者讓人當責的能力,使他們無法形成有效的期望,也無法妥善追蹤,以致於人們無法在成事之餘,在一日終了還能擁有良好的感受。
認清並了解自己的當責風格是你在外環旅途上最好的開始。了解之後,不需要因為自己的行為方式而感覺「壞」或「不對」,而是可以開始調整自己的行為,讓自己站在連續譜上的一個最理想的位置。我們將連續譜上的那個點標示為「正面又合理的方式」,而且我們認為它結合了兩種當責風格的優點(詳見【模型6】)。
【當責管理模型6:以正面又合理的方式讓人當責】
在連續譜的中央,你會找到一個比較周延縝密而完善的方式讓人當責。那是遵循當責流程外環步驟行事的結果。無論你的風格為何,無論你目前讓人當責的效果是好是壞,遵循這個流程,你就能夠比較有效地發揮兩種風格的優點,同時緩解它們的缺點。
我們會在當責流程的每一個步驟裡,指出你在執行該法則或工具時,這些風格將如何影響到你的執行能力。由於這些風格會強烈影響到所有走上內環與外環的人,因此我們會沿路提供暗示、建議、提醒、警示與推薦,以助你妥善運用自身風格的最佳優勢。
★小標:當責實況檢查
在每一章,我們都會鼓勵你花時間將你的所學應用在日常的工作上。當責實況檢查會提供一些實用的練習,測試你的學習成果,同時提供可能有用的洞見,讓你明白如何改善自己讓人當責的能力。
試一試這麼做。重返你在本章先前填寫的當責關係表,根據「人們無法讓人當責的前五大主因」,考慮你列在表上的每一個人。這些原因適用嗎?如果適用,就把該原因的號碼寫在那個人名旁邊。你完成每一個關係之後,試著看看是否有個模式出現,或是每一個人的原因都有所不同。
你會避免讓某人當責嗎?如果會,你可以如何改善?我們和許多跟你一樣的人共事過,愈來愈確信走過外環就可以大致處理所有的障礙,創造妥當的當責文化與環境,讓大家--包括你自己--都能夠運用正面又合理的方式,有效讓人當責。
★小標:當責流程:外環
我們將外環介紹給人們認識時,他們大多表示贊同,因為那就像是基本常識。對大多數人來說,形成、溝通、校準與檢視期望的做法是相當直覺的。
在我們看來,那也就是這項流程有力的原因。它很簡單,就像人的直覺反應。然而,還是會有問題,因為常識並不必然轉譯為尋常的實務。要做到有效建立期望,讓別人能夠成事,所需要的一切精髓,都在外環裡。能夠把這件工作做得很好的人,就會明白如何順利而有效地遵循這些步驟。
運用系統化而且秩序井然的方法讓人當責,你就可以提升自身風格的優點,減少它的缺點,創造正面的當責關係。經過深思的準備與有耐性的練習,任何人都可以精通這項流程的藝術。掌握它,就會讓你有力量幫助別人達成你的期望,也會幫助你培養個人的才華與組織的能力。要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裡成功,這些都是重要的資源。
要抓住這項技術的所有優勢,我們建議你將當責流程,和它那正面又合理的方法整合進你的人資管理、幹部培訓與績效管理之中。我們認為,讓你的組織中的每一個人都了解當責管理,就可以讓你們脫離平凡,成就世界級的績效表現,這是毫無疑問的。準備好了嗎?讓我們踏出第一步,走上外環之旅,學習如何形成期望。(本文改寫自《從負責到當責》第一章,經濟新潮社出版)
我如何讓別人交出我想要的成果?
當事情出了狀況,別人無法交出你想要的成果時,只問:「怎麼搞的!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通常沒有建設性。當然,了解什麼地方出錯是很重要,但是這個問題通常會把責任完全歸咎於那些無法交差的人,以致讓你幾乎看不到你自己可以做什麼來讓事情運作良好。
那就是為什麼當你覺得人們讓你失望時,你應該要考慮提出一個比較好,比較有效的問題:「我怎麼會讓事情變成這樣?」
多出來「我怎麼會讓」這幾個字,就會讓情況大不相同。
首先,加上「我」,就會把責任的重心,從別人的錯、別人沒做到的事,轉移到你自己可以做些什麼進而改善現狀。
「怎麼搞的!事情怎麼會變成這樣?」這個問句,會讓你淡出畫面,彷彿這個失誤與你無關。
一旦你負起失敗的完全責任,就會讓自己有力量透過別人做得更多。你應用當責流程(accountability sequence)的外環步驟(outer ring)——形成、溝通、校準與檢視期望(詳見【當責管理模型1】)時的效益(或缺乏效益),都會嚴重影響到每一個工作者的整體成就。
事實上,過去幾年來,在我們遭遇的許多案例中,我們時常發現,設定期望的人就是讓別人負起交差責任的人。只要他們能夠比較有效地走過外環步驟,就可以避免失敗,幫助別人把事情做對、做好。我們並不是說,造成失敗的人是他們,而是說,他們在和共事者形成期望、溝通期望、校準期望與檢視期望時,做得不夠好。
了解自己的當責關係
你和共事的人共享有意義的經驗,以及與他們建立工作關係時,就是在和人們形成「關係」。由於你具備讓人當責的經驗,你和每一個人都會形成一種獨特的關係,我們稱之為當責關係(accountability connection)。
這些關係是基於人們和你之間直接與間接的經驗,這些經驗可以是正面,也可以是負面的。你和他們之間的每一次當責對話,都會更深入原本正面或負面的關係。
如果有人覺得你對他們不公平,他們無疑會認為你們之間的當責關係是負面的。如果他們認為你對他們很公平,而且很能支持他們,他們就比較能夠把你們之間視為正面的關係。
這些經驗會隨著時間累積,而在你運用當責流程的外環步驟,設定你對人們的期望時,大大影響到他們對你做這件事情的反應。直覺上,大多數人會知道當責關係是正面或負面的,但是,很少人會留意如何有效管理當責關係。
深入覺察你的當責關係,可以在你努力形成、溝通、校準與檢視你的期望時,造成很大不同。你和共事者的當責關係愈正面,愈能成功地讓他們負起責任。受限於篇幅,因此我們在這張當責關係表上只列出五行,但是你可以看你喜歡,要做多長都可以。
【我的當責關係表】
寫下和你有當責關係的人名,也就是說,你必須靠他們交出你想要的成果,才能讓你完成一件事情。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現在花點時間思考你和當責者之間的關係狀態。要做到這點,我們列出五個問題,讓你可以去問問和你共事的人,幫助你判斷你和他們之間的關係是正面或負面。
【五個提問,了解自己的當責關係】
在你向當責者說明當責關係的概念之後,問問他們:
Q1:整體而言,你覺得我們的關係是好或不好?
Q2:如果我們的關係不好,以一分到十分(十分是最糟)來說,你會給它幾分?
Q3:我做了什麼,才讓你覺得我們之間的當責關係不好?
Q4:你覺得它不好的頻率有多高——總是?有時?很少?
Q5:你能否建議一些方法,讓我可以改善彼此之間的當責關係?
開啟這類的對話讓你可以探索任何不良的當責關係。比較輕微不良的當責關係,例如:「我認為日常多一點禮貌,會讓人們對他們的工作感受好些」;還有很可能造成災難的當責關係,例如:「我怕被人排擠,所以出了問題時,我不敢大聲說出來……」。你在檢討自己和別人的當責關係時,要考慮那些往往可以透露不良關係的線索。
【七個線索,偵測不良的當責關係】
1. 你在和人對話時,從眼神就可以看到對方的沮喪感。
2. 你注意到,你都還沒進入主題,他們就已經開始找藉口。
3. 有關他們和你之間的工作關係,你幾乎聽不到什麼好聽的話。
4. 你感覺到,當事情進行順利時,他們會很自在地談話;情況不對時,就會守口如瓶、閉嘴不談。
5. 你可以感覺到他們在躲避你。
6. 你等不到他們主動向你報告進度。
7. 你發現你們之間的對話,通常集中在什麼事情運作不良。
如果你偵測到兩、三個這類的線索,無論某人如何號稱他們和你關係良好,它還是很可能阻礙到你讓他們為成果負起當責的能力。
有趣的是,人們對於讓人當責的事還是多有疑慮,這種情形並不罕見。
我們有一個客戶,她是在一般組織中常見的一個代表人物,我們請她描述她所屬的組織讓人當責的程度。
她說,在她的公司裡,有些人在這方面的表現很優越,有些人還差強人意,有些人卻是全然無能。我們詢問為何有些人表現不佳時,她回答:「有35%是能力問題(他們就是不擅長);有25%是擔心自己如果這麼做,不曉得會發生什麼事;20%則是人際關係不好;另外,20%不清楚人們到底該為什麼而負責。」
針對其他客戶進行非正式的意見調查,也證實了這個現象,這幫助我們列出人們無法讓人當責的五個最主要原因。
【你無法讓人當責的五個主因】
主因1:害怕冒犯別人或危及人際關係。
主因2:覺得自己沒有時間有效追蹤別人的工作進度。
主因3:不相信這麼做,就能足以使情況大為改觀。
主因4:擔心讓人當責會使他們暴露自己的失敗。
主因5:不願引起人們任何可能的反彈。
有個針對最近離職的員工進行的調查顯示,25%說他們是因為「無效領導」而離開,另外22%說他們因為和上司無法相處而離職。但是,幾乎有一半的人說,他們之所以離開組織,是因為和上司之間的當責關係不佳。
試想,找一位替代員工必須花上三倍薪水的成本,我們認為,組織如果不面對這個問題,無法逆轉現有的不良當責關係,就必須付出很大的代價。
不良的當責關係造成的代價,無法單獨以金錢衡量。而且,這些不良關係也會傷害到個人、團隊與整個組織的士氣,使得組織很難完成任何一件事。而且,它會使得每一個牽涉其中的人感到壓力,造成人們帶著它所有的不良後果,進入抗拒的模式之中。
扭轉不良的當責關係,這樣的環境能讓你和人們在當責流程外環中的合作效益較高。這麼做,能夠大幅強化你走過當責步驟的能力,讓你可以用正面又合理的方形成期望、溝通期望、校準期望與檢視期望。
★小標:自我評量當責風格
當你需要創造你的當責關係,讓人當責時,你就會有自己的行事風格。在一個連續譜的兩個不同面相之中,你自己的當責風格會反映出其中的一種。這個連續譜描述的是我們向來看到的兩種當責風格(accountability styles)的極端:控制與強迫(Coerce & Compel),以及等待與旁觀(Wait & See)(詳見【模型5】)。
【當責管理模型5:當責風格連續譜】
這兩種風格形成對比,極度左邊的領導者用的是傳統「命令與控制」的管理風格,行為表現有如將軍指揮部隊朝勝利前進。為達成目的,他們需要用上職位、階級的力量,讓好事成真。相對地,在另一個極端的人,有時候會竭盡全力,事必躬親,而未能讓別人充分參與。
也許你會認為自己並不屬於這兩種人之一,但是,你其實很可能就是,至少就某個程度上來說。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具備某種當責風格,也會比較偏向這兩類人中的一種。不過不用擔心,因為這兩種風格都沒有對錯,也都各有優缺點。但是有一點很重要,你必須了解自己的風格,以及它可能如何影響到你進行外環步驟的方式,否則你就無法改善自己讓人當責的能力。
現在,花一分鐘時間填寫【自我評量1】。
【自我評量1:我的當責風格】
以下十個問題,回答「是」或「否」,自我評量你的當責風格:
______ 1. 我發現自己時常等著別人來回報。
______ 2. 我發現自己經常因為別人沒有信守承諾而責怪他們。
______ 3. 我發現自己時常在想著別人是否做了我要求他們去做的事。
______ 4. 別人錯過截止期限時,我的反應會有點嚇人。
______ 5. 人們沒有貫徹執行時,會發現我很容易讓他們過關。
______ 6. 我為了讓別人能夠完成我的期望而追蹤他們的工作時,是頗為無情的。
______ 7. 我會很輕鬆地把工作交出去,卻沒有緊迫盯人,因為相信人們會把事情做好。
______ 8. 人們往往感覺到我對他們的要求太多。
______ 9. 我時常假設人們會做到我的要求,卻沒有檢查這個假設是否正確。
______ 10. 經常,我必須「追著」人們給我一份現況報告。
這項評估的計分方式如下:
【當責風格計分方式】
得分 你的當責風格
假如大多數「是」的答案都出現在偶數問題,你的風格是:控制與強迫
假如大多數「是」的答案都出現在奇數問題,你的風格是:等待與旁觀
你落在這連續譜的什麼地方?假如你並未在任何一個風格得到很多分數,也許你是兩者都各花了一些時間。然而,我們大多會偏向其中一種風格,因此,你可以問問一些了解你,而且會對你坦誠的人,你也許會比較清楚自己的風格。
你可以看到,你的當責風格會顯示,每當你無法有效讓人當責時,也許你犯的錯誤不是強迫實現(控制與強迫),就是沒有進行追蹤(等待與旁觀)。兩種風格都有各自的優點(詳見【表1-2】)。
【表1-2:比一比!兩種當責風格的優點】
控制與強迫風格優點
情況不對時會採取行動介入
持續不變地追蹤
不輕易放棄
確保時常定期的報告
讓別人知道你的期望很高
聚焦於手邊的任務
等待與旁觀風格優點
堅定支持他人
強調給人自由成功或失敗
非常相信別人
介入的步調極為謹慎
對他人表示強烈的忠誠與支持
在採取介入行動之前,會再三考慮
另一方面,兩種風格都有嚴重的缺陷(詳見【表1-3】),這些缺點遲早會讓你頭痛萬分:
【表1-3:比一比!兩種當責風格的缺點】
控制與強迫風格缺點
對別人產生威脅
對壞消息過度反應
傾向於「強迫」事情實現
願意犧牲關係
抗拒以人為主的方法
對別人不夠信任
等待與旁觀風格缺點
避免使用積極的方法
保持距離到令人驚訝的地步
誤以為事情順利進行
追蹤的動作經常不足
傾向於錯誤地不介入
設定較低的期望
你特有的風格反映的是你的基本人格,它會大大影響到你如何讓人當責。事實上,必須要求別人完成工作時,這個特性會造成最大的影響。工作上,我們隨時都會看到這點。
【案例:相信人性本善,卻遭到背叛】
⊙和我們合作的一位企業家約翰(化名)是一位執行長,他展現所有等待與旁觀的風格:強烈的人本傾向,充滿信任,偏好賦予自由,加上不願意太早介入。然而,組織內的人認為,他並沒有設法讓他的國際行銷副總羅伯特(化名)負起責任。事實上,大家覺得約翰對羅伯特簡直有如放牛吃草。
羅伯特在工作及人際關係上,都是一個自私自利、特立獨行又難以相處的人。這種狀況使得公司裡的一個重量級人物認為,約翰「給他(羅伯特)絕對的權力,因為不須當責」。
最後,羅伯特將他的國際行銷小組搬到巴西,他在那裡保持獨立而自我中心的行事方式,約翰未曾採取任何行動去糾正問題,只是希望情況會自動好轉。
接著,狀況急轉直下,事情終於曝光。原來,羅伯特是在使用公司的資源,和他在巴西的好友進行第三方的製造與行銷工作,所得利益中飽私囊。
當然,約翰覺得自己相信人性本善,竟然遭到背叛。
忠誠?羅伯特完全沒有這個特質。約翰對羅伯特的信任呢?全毀了。⊙
將約翰的故事和另一位企業執行長瓊安(化名)相較,你會發現兩人形成明顯的對比。
【案例:咄咄逼人,扼殺忠誠度】
⊙瓊安在軟體開發業創立了一家公司。瓊安成功的原因在於,她在團隊中,總是屬於聰明的一方,而且任何地方有需要,她都會全力以赴。
她不惜跳過層級,直接走進某人的辦公室,以確保每一個計畫都按時程進行,一旦發生問題,人們就會去解決。她對這項科學有切身的了解。她全副精神都是為了取得成果,質疑所有相關人等不遺餘力。這種方式似乎運作良好,直到一項併購之後,她接手一個較大的組織,該組織出自一家獲利頗高,成長步調卻較為緩慢的公司。
瓊安總是咄咄逼人,缺乏耐性,她矯捷俐落地去除障礙,迫使該組織轉變為運作快速的模式。對於該組織來說,感覺就像是「瓊安颱風來襲」一般——瓊安所到之處橫屍遍野,只剩下少數心臟夠強的倖存者,幾乎沒有絲毫忠誠或信任可言。
在很短的時間內,瓊安剷除了一切舊有文化,變成一個恐懼的環境,使得人們不敢嘗試任何新的事物。所有的決策都在瓊安的堅決掌控之下,忠誠度創了新低。
這家公司確實朝它的目標前進了一些,只不過,在那個要求光速的市場裡,它卻是以龜速行進。⊙
想一想這點:兩種不同風格的執行長,反映的是當責連續譜上的兩個極端,兩個場景中,風格上的缺陷限制了領導者讓人當責的能力,使他們無法形成有效的期望,也無法妥善追蹤,以致於人們無法在成事之餘,在一日終了還能擁有良好的感受。
認清並了解自己的當責風格是你在外環旅途上最好的開始。了解之後,不需要因為自己的行為方式而感覺「壞」或「不對」,而是可以開始調整自己的行為,讓自己站在連續譜上的一個最理想的位置。我們將連續譜上的那個點標示為「正面又合理的方式」,而且我們認為它結合了兩種當責風格的優點(詳見【模型6】)。
【當責管理模型6:以正面又合理的方式讓人當責】
在連續譜的中央,你會找到一個比較周延縝密而完善的方式讓人當責。那是遵循當責流程外環步驟行事的結果。無論你的風格為何,無論你目前讓人當責的效果是好是壞,遵循這個流程,你就能夠比較有效地發揮兩種風格的優點,同時緩解它們的缺點。
我們會在當責流程的每一個步驟裡,指出你在執行該法則或工具時,這些風格將如何影響到你的執行能力。由於這些風格會強烈影響到所有走上內環與外環的人,因此我們會沿路提供暗示、建議、提醒、警示與推薦,以助你妥善運用自身風格的最佳優勢。
★小標:當責實況檢查
在每一章,我們都會鼓勵你花時間將你的所學應用在日常的工作上。當責實況檢查會提供一些實用的練習,測試你的學習成果,同時提供可能有用的洞見,讓你明白如何改善自己讓人當責的能力。
試一試這麼做。重返你在本章先前填寫的當責關係表,根據「人們無法讓人當責的前五大主因」,考慮你列在表上的每一個人。這些原因適用嗎?如果適用,就把該原因的號碼寫在那個人名旁邊。你完成每一個關係之後,試著看看是否有個模式出現,或是每一個人的原因都有所不同。
你會避免讓某人當責嗎?如果會,你可以如何改善?我們和許多跟你一樣的人共事過,愈來愈確信走過外環就可以大致處理所有的障礙,創造妥當的當責文化與環境,讓大家--包括你自己--都能夠運用正面又合理的方式,有效讓人當責。
★小標:當責流程:外環
我們將外環介紹給人們認識時,他們大多表示贊同,因為那就像是基本常識。對大多數人來說,形成、溝通、校準與檢視期望的做法是相當直覺的。
在我們看來,那也就是這項流程有力的原因。它很簡單,就像人的直覺反應。然而,還是會有問題,因為常識並不必然轉譯為尋常的實務。要做到有效建立期望,讓別人能夠成事,所需要的一切精髓,都在外環裡。能夠把這件工作做得很好的人,就會明白如何順利而有效地遵循這些步驟。
運用系統化而且秩序井然的方法讓人當責,你就可以提升自身風格的優點,減少它的缺點,創造正面的當責關係。經過深思的準備與有耐性的練習,任何人都可以精通這項流程的藝術。掌握它,就會讓你有力量幫助別人達成你的期望,也會幫助你培養個人的才華與組織的能力。要在這競爭激烈的社會裡成功,這些都是重要的資源。
要抓住這項技術的所有優勢,我們建議你將當責流程,和它那正面又合理的方法整合進你的人資管理、幹部培訓與績效管理之中。我們認為,讓你的組織中的每一個人都了解當責管理,就可以讓你們脫離平凡,成就世界級的績效表現,這是毫無疑問的。準備好了嗎?讓我們踏出第一步,走上外環之旅,學習如何形成期望。(本文改寫自《從負責到當責》第一章,經濟新潮社出版)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