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綜觀全局、探究細節,英文寫作告知、說服或娛樂你的讀者!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從1843年出版以來,即使每篇文章的作者不同,其用詞精簡、行文流暢的風格,讓所有文章看起來像是出自同一位作者之手。這是因為《經濟學人》的作者和編輯,都嚴格遵守內部的寫作手冊。 現在,《經濟學人》專欄作家暨駐西班牙特派員萊恩‧葛林(Lane Greene),將內部的寫作手冊整理成這本書,幫助我們用清晰簡明的英文寫出見解。 葛林指出,讀者可以向《經濟學人》學習的英文寫作風格包括:1. 文句原創 如果每讀一句你的文章都看到陳腔濫調,難免思緒渙散,甚至放棄閱讀。若能善用新穎的意象、類比和措辭吸引讀者的注意力,你的文章就會讓人愛不釋手。2. 清晰易懂 文章應該像散文,有起承轉合。全文應該整體連貫,段落邏輯縝密。想寫出好句子,善用短語就能清楚表達。如果字詞冗長,往往會模糊意義或暴露用詞浮誇的弱點。 3. 言簡意賅 讀者很忙,容易受到網路或其他報章雜誌吸引。如果讀者閱讀自己的文章不會浪費時間,就要讓每個字都發揮作用。4. 誠實坦率 盡量將被動語態轉為主動語態,句意會更直接明瞭。誤用被動句,會讓讀者不知道句子中「誰」做了「什麼」。別忘了美國前總統雷根(Ronald Reagan)的名言:「錯誤被犯下了」(Mistakes were made)。5. 謙遜虛心 把自己的文章多讀幾遍,無論是刪除字詞、潤飾文句,或讓文意更加清晰,每次都要毫不留情調整文字。即使你知道別人不知道的事情,但要用日常英文描述它們,讓文章讀起來像是有你這位聰明的朋友,正在對他解釋某件事情,而不是說教。6. 簡單扼要 多寫簡單的句子,少用複雜結構。如果你的語法清晰,即使偶爾出現較長的句子,也不會讓讀者負擔過重。 這本書從英文語法、標點符號、常見錯字、英式與美式英文,到如何使用數字、專業術語都有詳細介紹。如果你也想要以清晰簡明的風格完成英文寫作,絕對不能錯過這本書。
花4個星期,讓你的大腦更快樂、更健康!和英國的謎題大師一起動動腦吧! 「媽呀!怎麼會想到這種題目?」「作者先生!請收下我的膝蓋~」 玩過《間諜解謎》的讀者有福了!新一批謎題報到!包含「魔王級」的題目,超級燒腦但樂趣無窮! 為期4週的大腦解謎訓練,每一週有37種謎題等你破解!一週一週會慢慢變難,充滿變化,徹底鍛鍊你的邏輯推理、數學技巧、認知、記憶力、回想能力,你需要去解讀規則、找出模式、試著從不同的角度思考。 總共有超過150題,每一題都會標明對於大腦的效益何在,並提供基本的解題思路,利用本書,可以徹底活絡大腦,增強你的「神經可塑性」,適合每一位想隨時維持大腦敏銳度的讀者。 本書的新謎題包括:骨牌、大迷宮、武士六數獨、Kakuro(數和)、Kropki(黑白點數獨)、Bridges(數橋)、Jigdoku(拼圖數獨)、Slitherlink((數迴)、Hitori(數壹,一種數字刪除遊戲)、Futoshiki(不等式)、Latin Quads(拉丁四方格)、Quad-max Sudoku(四方格最大值數獨)等等…… 題型眾多,適合各年齡層來挑戰!也可以跟家人、朋友比一比,看誰最快解出來!
提問力,是AI時代的生存武器。 一本書,幫助我們「精準提問、正確下指令」,和AI對話更有效率,工作和生活都用得到! 自從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問世以來,它模仿人類的價值觀、信念和思考,如同人類的分身一樣。 像是ChatGPT這種生成式AI,許多回答看似言之有物卻不盡合理,甚至是捏造、偏頗的內容,讓人不知如何是好。 大型語言模型(LLM,Large Language Model)是生成式AI的核心技術,在進化的學習環境中,大型語言模型透過和人類對話,以及和其他生成式AI與各種應用程式、外部硬體互動,都會提升生成式AI的能力,更能幫助我們解決現實世界的課題。 為了要讓ChatGPT這類大型語言模型發揮最大的能力,身為人類的我們,必須學會如何和大型語言模型溝通,進而善用AI的最大潛力。 本書作者岡瑞起(OKA Mizuki)和橋本康弘(HASHIMOTO Yasuhiro)是日本AI專家,兩人帶領讀者了解「精準提問、正確下指令」的基本知識,並且分析大型語言模型的機制,介紹指令模式、觸發指令,幫助我們掌握與AI對話的技巧和知識。作者也提醒,生成式AI有可能成為人類的AI代理人,我們必須加速了解AI代理人的自律性、社會性和嶄新的資訊生態系。 提問力,是AI時代的生存武器。如果你還沒有準備好如何與AI對話,一定要閱讀這本書!
《紐約時報》暢銷書!全球知名未來學家、奇點大學創辦人 雷‧庫茲威爾 重磅新作!延續其經典著作《奇點臨近》,本書探討未來數十年科技將如何改變人類 奇點在物理上,是指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重力無限大的點,在這個點上,正常的物理定律無法適用。例如:黑洞的中心,或在宇宙大霹靂之前的初始奇點。在數學裡,奇點是指函數中未定義的點,例如除以0的時候。作者曾經預測,2029年將出現能夠通過圖靈測試的機器。2030年代,利用奈米科技,大腦新皮質的上端部分可以連結到雲端,AI成為人類的延伸部分。2045年,奇點來臨,人類和智慧型機器無法區分,AI比人類更聰明、更有能力,人類的命運將發生巨大改變。----------自從2005年雷.庫茲威爾的《奇點臨近》(The Singularity Is Near)一書首次出版以來,其對於科技的指數式發展的未來展望催生了一場全球運動,啟發了數百萬追隨者、數百本相關書籍、賣座電影如《雲端情人》、《露西》、《人造意識》等等。二十年來,庫茲威爾對於科技進步的許多預測已經得到驗證,而這些概念,如AI、智慧型機器和生物科技,也已經為大眾所熟悉。在《奇點已近》這本全新著作中,作者對於人類邁向奇點(singularity)的進展提出了新看法,評估了他1999年提出的AI將在2029年前達到人類智慧水準的預言,並審視了科技的指數式發展—―在不久的將來,科技將使人類的智能擴大一百萬倍,並將永遠改變人類的生活。他討論的主題包括:˙利用奈米機器人,一個原子一個原子地重建世界;˙克服目前120歲的壽命限制,大幅延長人類的壽命,也就是醫學的進展將達到「長壽逃脫速度」(longevity escape velocity),也就是每經過一年,人類的壽命可延長至少一年;˙藉由將我們的大腦連結到雲端來重塑人類的智能;˙科技的指數式發展正在促進各行各業的創新(例如農業、建築、製造業、能源科技),並改善了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例如減少貧窮和暴力;˙再生能源和3D列印技術的發展。他還討論了生物科技、奈米技術和AI的潛在危險,包括一些爭議性主題,例如AI將如何影響就業、自駕車的安全問題,以及結合已逝者的資料和DNA,使他們以虛擬方式「重生」(After Life)的技術。《奇點已近》是雷.庫茲威爾研究人工智慧六十年的巔峰之作,是他對這門科學的故事和即將到來的革命的最大貢獻。 專業推薦:于天立(台大電機系副教授)程世嘉(iKala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詹益鑑(Taiwan Global Angels創辦人)蔡明順(台灣人工智慧學校校務長) 本書讚譽:對人類未來的精彩探索,引出了最深刻的哲學問題。──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暢銷書《人類大歷史》作者 極少人能像雷.庫茲威爾那樣左右世界對於AI的看法。現在藉由《奇點已近》這本書,他交出了一份反映最新狀況、內容廣泛、充滿希望的指南,引領我們認識正快速逼近的未來,並將再次決定我們討論相關問題的方式。這本書以數十年的嚴謹研究為基礎,以令人印象深刻的清晰文筆探討大量課題,所有想要了解我們這個指數式發展時代的人都應該好好閱讀。──穆斯塔法.蘇萊曼(Mustafa Suleyman),微軟AI部門執行長 這位廣受讚譽的未來學家說明了為何一種截然不同的未來將比許多人所想的更快到來……我們不應低估庫茲威爾的預測思考能力……本書提出了關於未來的大量想法,庫茲威爾清晰且熱情地說明了他的展望。──《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星級推薦) 雷.庫茲威爾基於摩爾定律的抽象概念,是有史以來曾畫成圖表的最重要想法。該觀念跨越庫茲威爾寫作生涯的持續性,是對人類的未來和智能的未來的最大啟示。──史蒂夫.裘維森(Steve Jurvetson),創投業者Future Ventures董事總經理 雷.庫茲威爾的《奇點已近》之於資訊科技,一如查爾斯.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之於生命科學,是一本令人信服、基於事實、富洞察力的跨學科著作,闡述了世界的基本真理。關於未來二十年的生活,沒有比《奇點已近》更重要的指南了。──瑪蒂娜.羅斯布拉特(Martine Rothblatt)博士,天狼星衛星廣播、聯合治療公司、電動直升機和Bina48機器人的創造者 如果你想知道二十年後AI和我們的社會將是什麼模樣,請立即閱讀《奇點已近》。高瞻遠矚的天才雷.庫茲威爾在這本書中闡述的科技發展涵義極其非凡且深遠,我們必須從現在就開始認識它們並做好規劃。強烈推薦本書!──狄恩.歐尼斯(Dean Ornish),醫學博士、預防醫學研究所創始人暨總裁、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醫學臨床教授 雷.庫茲威爾是我們這個數位時代最偉大的先知。《奇點已近》不只是一本書,它還是我們在即將來臨的科技復興時期的生存指南。雷對於可能發生的事及其時點的準確預測,可以幫助你在變化的海嘯中馭浪而行,而非被巨浪沖垮。──彼得.戴曼迪斯(Peter H. Diamandis),醫學博士、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X獎基金會和奇點大學創始人 《奇點已近》對我們認識AI和奈米技術的寶貴作用有極大的貢獻。雷.庫茲威爾清晰講述了持續演化的資訊過程正在重塑人類智能的故事。這一連串引人入勝的歷史事件和經過嚴謹研究的事實,為人類的未來提供了一種有價值的積極精神。──娜塔莎.維塔莫爾(Natasha Vita-More)博士,《超人類主義讀本》(Transhumanist Reader)作者,超人類主義運動的共同創造者,超人類主義研究中心創始人 對雷.庫茲威爾的讚譽雷.庫茲威爾是我所知最擅長預測人工智慧未來的人。──比爾.蓋茲 庫茲威爾的預測並非全都將成真,但有很多會成真,而即使你不同意他所說的一切,他說什麼還是很值得你關注。──《費城詢問報》 雷.庫茲威爾有辦法以理性的大軍應付看似極其艱鉅的挑戰。──拉斐爾.萊夫(Rafael Reif),麻省理工學院校長 庫茲威爾描繪了人類與機器之間的界線已經完全模糊的一種世界,它極其誘人,但有時也令人害怕。──《波士頓環球報》
本書適用:3~6年級的小學生、關心孩子教育的家長、老師。 運用7種筆算妙招,成為計算高手! 「數學好難,所以我討厭數學!」 「在小學時最討厭的就是數學課!」 「分數?比例?不懂啦……」 這本書就是為有這種煩惱的你所寫的。 作者阿奇咚咚(Akitonton)有感於在學時,學習之路走得有點辛苦,因此希望自己有能力時,可以成為「快樂學習」的推動者。讓學生或大人,都能重新找回學習的樂趣。 他認為,只要活用在小學曾經學過的算術,加上作者傳授的7種祕技,就能輕鬆解題。即使是大人,用在購物、會議、簡報都很有用,包括: 1.拆拆算(加法) 不用筆算速算四位數加法 2.拆拆算(減法) 用心算速算三位數減法 3.彩虹算 挑戰從1加到1000的加法 4.喀噠喀噠算 19×19之前的乘法運算! 5.笑笑算 99×99也能笑著速算 6.橫排法 學會分數!秒算約分! 7.消去法、代換法 比例的心算!買東西的時候很有用 速度變快,考試得滿分!解題像遊戲,頭腦變聰明!有趣解不停,愈解愈熟練!
一次次電擊實驗,考驗也拷問著人性底線──當權威者的命令有違道德、泯滅良知,人會服從,還是不服從? ★《路西法效應》作者 菲利普‧金巴多 盛讚╳專序推薦★社會心理學最具革命性與爭議性的研究典範之一★19次直揭人性真相的實驗過程、實驗對象超過1000人 首度完整公開! 逾半世紀前,納粹分子艾希曼經耶路撒冷大審被判處死刑後,身為猶太人的社會心理學家米爾格蘭,開始反思權威與服從之間的關係。1960年代,他在實驗室中進行了一系列挑戰人性的「電擊實驗」,在當時引發不少爭議,但現在已普遍獲得科學社群的支持。實驗的目的在於想知道人類會無視結果、服從權威到何種程度。實驗的結果也徹底顛覆了我們對道德與自由意志的看法。這本書《服從權威》是米爾格蘭對其經典研究所做的「完整」紀錄(共十九個實驗),過程奇妙而充滿波折,令人頭皮發麻也直指人心。作者並針對每次實驗的結論,做出了極具說服力的解釋,例如「情境力量」的強度,對照人類服從權威的程度,其危險與駭人程度,遠遠超乎你的想像!本書引領我們思考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巨大難題:◆我們一直被教育成必須服從權威(可能是父母、老師、公司、組織等等),但我們能否明辨「正義」與「不義」的權威有何不同?能否挺身反抗不義權威?抑或是,只要命令來自看似正當的權威,人都會服膺甚至盲從?◆從德國納粹大屠殺、洪仲丘事件、乃至許多Metoo和霸凌事件,究竟是權威殺人,抑或是,由許多平凡人共同犯下的集體罪惡?米爾格蘭的實驗與論述,提醒我們重新審視人性的本質、道德的意義,深入思考何謂是非善惡,他並提出警訊:當人在整個邪惡行為鏈中只擔任某個環節,且距離行為的最終結果很遠時,人在心理上就容易忽視自己應負的責任,形成「代理人」心態,甚至完全卸除人性。期許我們每個人,都能勇敢說出自己內心的正義。***【標準實驗範本】三人一組進行實驗,一人擔任「老師」(Teacher,不知情的真正受試者),一人擔任「學生」(Learner,由演員飾演,假裝遭電擊而發出痛苦慘叫聲),另有一個身穿專業技師服、擔任「權威」角色的「實驗者」(Experimenter)。「老師」與「學生」分處兩個不同的房間,只能透過對講機溝通,學生答錯時,「老師」將給予學生電擊懲罰。電擊產生器共有30個開關,從15伏特到450伏特,每次遞增15伏特。當受試者「老師」想停止實驗、不再電擊時,「實驗者」會依下列順序催促:●請繼續。●這個實驗需要你繼續進行,請繼續。●你絕對要繼續進行。●你沒有選擇的餘地,你「必須」繼續。 ◎實驗預測只有1%、頂多10%的受試者會持續懲罰,直到按下最大伏特數。 ◎結果●65%的受試者施以了最大的450伏特懲罰●所有受試者都出現不舒服的反應,都曾暫停並質疑這項實驗●35%的受試者堅持停止實驗(但沒有任何受試者在到達300伏特之前堅持停止)***【重量推薦】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路西法效應》作者‧史丹佛監獄實驗主持人林佳範∣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重量專序 【各界讚譽】米爾格蘭教授在《服從權威》這本書中,指出服從的本質「在於一個人把自己視為他人期望的工具,因此不再認為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換言之,服從除了不思辨自己的行為以外,更深沉的意涵在於規避自己的責任與自主性,而選擇追隨強人或威權,這或許是民主政治最大的敵人,即心理學家弗洛姆所謂的「逃避自由」。──林佳範,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副教授 這是社會心理學或社會科學領域內最具代表性也最具概括性的研究。……米爾格蘭的實驗充分證明社會處境對人類行為的影響,他的實驗結果呼應了行為決定論者情境主義的核心觀點。這項研究說明了一點──絕大多數人無法拒絕不正義的權威的命令。──菲利普‧金巴多(Philip Zimbardo),《路西法效應》作者、史丹福大學榮譽教授 這是經典的論述,說明人類有服從命令的傾向,完全無視於他們的所做所為會造成什麼傷害或後果。──麥可‧德達(Michael Dirda),《華盛頓郵報‧圖書世界》 米爾格蘭的服從實驗使我們更清楚地察覺到不加批判、接受權威的危險。──彼得‧辛格(Peter Singer),《紐約時報書評》 (米爾格蘭的)調查實現了我們期待中負責任的社會科學應做的事:從繁瑣的現象中找出最核心的本質。──《科學》(Science) 一本吸引人與深具意義的作品。──《滾石》(Rolling Stone) 本書對人類行為的知識做出重大貢獻。──傑羅姆‧布魯納(Jerome S. Bruner),紐約大學
「2029年,AI將通過圖靈測試,聽得懂笑話、理解愛的機器人將會出現」 「2045年,人類將進入技術奇點,電腦可以與人腦完美結合」 這是本書作者雷‧庫茲威爾(Ray Kurzweil)曾經做出的大膽預測,如今將要實現。他曾擔任Google的工程總監,目前為Google的首席研究員和AI遠見家,是當今最具影響力的發明家、思想家、未來學家、AI的先驅研究者。他在這本書中,將揭露「人類-機器」文明史上最重要的計畫,也就是運用「逆向工程」來還原人腦的運作模式,利用模擬人類的大腦運作,來實現人工智慧(AI)。AI的概念,大約起於1940年代,圖靈(Alan Turing)、馮諾曼(John von Neumann)等人進行的思考實驗與實作……直到今天,AI已經進入人們的生活,帶來了翻天覆地的影響。然而,電腦能夠變得如此聰明,要歸功於幾十年來腦科學、計算能力的大幅進步。作者估計,人腦的新皮質中大約有3億個模式辨識器(pattern recognizer),它們是同步運作的,可以處理從低概念層級的例如視覺、聽覺的基本輸入,到高概念層級的判斷、預測、表達等等;而各個神經元之間有一千兆個連結,使得「學習」成為可能。重點是,人腦的新皮質是一種層級式的結構,而AI的模型也依此而建立。書中將重點介紹「思維模式辨識理論」(Pattern Recognition Theory of Mind),據以建立模擬人腦的模型,因此,電腦能夠有學習能力、具有意識,能夠理解情感、表達情感,並能懂得雙關語、幽默和嫉妒。想像一下:人類的大腦終究是由原子構成的,神經元也是原子構成的,那麼,什麼是意識?什麼是自由意志?如果從這個觀點來看,AI就會變得更有趣,也更有意義——去了解人類思維的奧祕。融合了神經科學研究以及指數型成長的計算能力,這本書解釋了AI的基本原理與實作,以及未來的發展,我們將會造出比人類更聰明的機器,並且幫助解決人類社會的重要問題。★★★本書為《人工智慧的未來》改版★★★ 專業推薦:于天立 台大電機系副教授楊 千 陽明交通大學榮譽退休教授羅仁權 台大電機系講座教授暨終身特聘教授 各界好評「庫茲威爾對於人工智慧未來潛力無限的預測,不但言之有理還有立論根據,對於地球上機器人的最高統治者──人類──來說,這本書應該能讓我們高枕無憂,為人工智慧的超神速發展做好準備。」──《紐約時報》 「令人耳目一新的創見……庫茲威爾這本書讓樂觀主義者大聲叫好。」──蘿拉‧史平尼(Laura Spinney),《新科學人》(New Scientist) 「關於未來學的一本引人入勝的傑作。」──《柯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一本難得一見的好書,每一頁都帶給你不一樣的啟示。庫茲威爾擅長運用推論處理看似棘手的挑戰,最後並能讓讀者相信,人類有辦法創造出比自己更聰明的機器。」──拉斐爾‧萊夫(Rafael Reif),麻省理工學院校長 「庫茲威爾這本有關思維的新作寫得好極了,符合時下所需,而且立論十足!」 ──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人工智慧之父、麻省理工學院的人工智慧實驗室共同創始人暨媒體藝術與科學教授 「如果你曾好奇自己的大腦究竟是怎樣運作的,那麼你一定要好好看看這本書。庫茲威爾的獨到見解透露出人類思維深處的關鍵祕密,也讓我們發現重建人類思維的能力。這是一本說服力十足又發人深省的佳作。」──迪安‧卡門(Dean Kamen),物理學家、首創可擕式胰島素幫浦、家用透析機、IBOT移動系統的發明人、FIRST基金會創辦人、美國國家科技獎章得主 「雷‧庫茲威爾是人工智慧領域的傑出先驅之一,他的新書說明了生物與非生物的智慧本質。這本書把人類大腦比喻成一部可以理解階層概念的機器,從最基本的了解椅子的形狀,進而到理解幽默的本質。庫茲威爾的重要發現突顯出,『學習』在大腦和人工智慧中都扮演著關鍵角色。這本書提供可靠的指南,讓人們打造出超越人類智慧的機器,而這將是解決人類重大問題所不可或缺的條件。」──拉吉‧瑞迪(Raj Reddy),卡內基梅隆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創始董事、美國電腦協會圖靈獎得主 「雷‧庫茲威爾率先開發出許多人工智慧系統,包括可讀取以任何形式列印之印刷品的光學辨識技術,以及可合成語音和音樂並理解語言的語音辨識技術。這些系統是現代機器學習改革的先驅,科學家也是憑藉這些基礎,打造出能在西洋棋賽中擊敗人類對手、在《危險境地!》(Jeopardy!)益智問答節目中贏過人類、以及懂得駕駛汽車的智慧電腦。庫茲威爾的新書對於促使這次智慧科技革命發生的進展,做出清楚明瞭又令人信服的介紹,尤其是機器學習方面的進展更值得我們注意。另外,這本書也針對『人腦如何運作、如何產生智慧?』這個我們即將開始解決的問題,提出重要的見解,我相信這也是當前科技面臨的最重要問題。」──托馬索‧波吉歐(Tomaso Poggio),麻省理工學院腦科學暨認知科學系Eugene McDermott講座教授、生物暨電算學習中心主任、McGovern人腦研究所前任所長、全球最受推崇的神經科學家之一 「這本書是解釋人類思想奧祕的可靠線索。更驚人的是,這本藍圖告訴我們如何創造出跟我們人類同樣具有說服力和情感的人工意識。」──瑪蒂娜‧羅斯布拉特(Martine Rothblatt),聯合治療公司(United Therapeutics)董事長暨執行長 「庫茲威爾的書充分展現他的驚人才能——融合不同領域的思想,再以簡要明確的語言向讀者解說。就像奧克塔夫‧沙努特(Octave Chanute)的著作《飛行器的發展》(Progress in Flying Machines),這本書預告出AI革命即將引爆,庫茲威爾對於AI所做的預言也將在這次革命中應驗。」──迪利普‧喬治(Dileep George),人工智慧科學家、大腦新皮質階層式模型先驅、Numenta and Vicarious Systems共同創辦人 「雷‧庫茲威爾對大腦和人工智慧的理解,將徹底改變我們生活各個層面和地球上的各行各業,也讓我們對未來的看法多所改觀。如果這正是你所關切的事,那麼這本書你非看不可!」──彼得‧戴曼迪斯(Peter H. Diamandis),X Prize董事長暨執行長、奇點大學執行董事長、暢銷書《富足》(Abundance)作者 相關報導:作者庫茲威爾於TED的演講(中文字幕)https://www.ted.com/talks/ray_kurzweil_get_ready_for_hybrid_thinking?subtitle=zh-tw Google賦予機器人「意識」的專家:聽得懂笑話、理解愛的機器人會在2029年出現(《WIRED》訪問作者庫茲威爾)http://techorange.com/2013/12/06/how-ray-kurzweil-help-google-make-the-ultimate-ai-brain/ 超人類生物學之未來:生物學、奈米科技、人工智慧結合成超人類http://goooqle-money.blogspot.tw/2015/02/ray-kurzweil-future-of-super-human.html
教你看懂「美中貿易戰」的本質, 學會「經濟學」的思考方式 ★米爾頓‧傅利曼、馬丁‧沃夫 專業推薦! ★《商業週刊》、《金融時報》年度商業好書! ★商管、經濟、國貿科系,指定課外讀物 這本書的主角,是十九世紀偉大的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他是「比較利益」原理的奠基者。為了進入天堂,他必須說服一家美國的製造商老闆:即使開放進口會打擊本國產業,但是對於國家整體長期還是有利的。李嘉圖帶他穿越時空,看看完全禁止進口的世界是什麼景象。結果…… 作者羅素‧羅伯茲不用深奧的經濟學術語,以小說的形式,藉由書中兩位主角的思辨過程,讓您了解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的政策,對企業、消費者的日常生活,會有什麼影響?關稅和配額,有什麼不同?誰會被課到稅?誰會付出代價?失業的勞工和他們的下一代,又會如何呢? 重要的是,透過書中人物的生動辯論,讀者可以思考: ‧從本書的美國與日本的貿易爭端,代換成美國與中國的貿易戰,立刻能發現其中的異同,進行有趣的對照! ‧貿易戰的短期與長期影響為何? ‧貿易逆差,代表什麼意義? ‧關稅和配額的經濟效果為何? ‧實務上,我們應該允許國家採取保護政策到什麼程度?(保護國內產業,會不會徹底扼殺了產業的競爭力?) ‧比較利益原理 ‧自由貿易協定的政治經濟學 ★★★本書為《貿易的故事:自由貿易與保護主義的抉擇》改版★★★
錢,越來越不值錢…… 政府別再印鈔票了! 自從2008年金融風暴以來、以及新冠疫情肆虐,各國都採取寬鬆貨幣政策,壓低利率,一旦景氣反轉,十分可能引發「通膨」! 「通膨」這個名詞在財經新聞中隨處可見,彷彿它是洪水猛獸, 彷彿大眾很了解它,但其實對它的了解少之又少,又充滿誤解。 到底何謂通貨膨脹(inflation)? 暢銷書《一課經濟學》作者亨利‧赫茲利特, 在本書中徹底解析通貨膨脹現象, 它如何發生?如何解決?誰獲利?誰受害? 這本書從通膨與物價、金價、貨幣供給量、工資率、失業率的相互影響關係,到金融體系的穩定性、金本位制度的優點,做了廣泛而清晰的解釋。 作者是經驗豐富、備受推崇的經濟專業記者,長年在《紐約時報》、《新聞週刊》撰寫經濟評論,教育了數百萬讀者了解經濟學的入門知識。他在本書一開頭就提到: 事實上,通貨膨脹就是「貨幣及信用供給的增加」。如果你去查辭典,你會發現通貨膨脹的第一個定義是:「一國貨幣(currency)不適當地擴張或增加,特別是以發行無法兌換回金銀幣的紙幣形式來增加。」而第二個定義才是:「肇因於紙鈔或是銀行信用不適當的擴張,所導致的物價大幅上漲。」 所以,「物價上漲」只是通貨膨脹的一個結果而已,只是一般媒體常常將兩者混為一談。想要了解通膨對於總體經濟的各種效應,了解「通膨和貨幣的經濟學」,本書是最佳的參考書籍。
防止成癮,從自己做起, 我們就能讓這整個世界煥然一新。 預估到了2040年,日常的休閒時間在美國會達到7.2小時,工作時數則會僅剩3.8小時。人類生活的更富足、更新奇,需要更強的刺激才有快感。換句話說,就是人們會比現在更容易上癮。 我們活在一個基本生存需求獲得充分滿足的時代,用在食、衣、住、行、育、樂的可支配所得、下班後的休閒時間都是如此。 然而,生活過度富足本身就是一種壓力源,導致人們成癮、憂鬱、焦慮和自殺的比率上升。各種調查報告都告訴我們,人類比起三十年前,更不快樂、更憂鬱,也更焦慮。令人費解的是,一個國家愈是富有,心理健康治療愈是普及,國民就愈不快樂、憂鬱和焦慮。 本書作者蘭布克醫師將這個現象稱為「富足的矛盾」(Plenty Paradox),生活過度豐足讓人們持續暴露在唾手可得的快感之中,導致大腦發生了改變。 她提醒我們,當我們在做喜歡的事情的時候,像是追劇、滑手機、打電玩,大腦會釋出少量的多巴胺這種獎勵的神經傳導物質,讓我們感覺到「爽」。 但是,神經科學發現在大腦裡,「爽」和「痛」是在同一個區域處理。大腦非常努力地想要維持「爽」和「痛」的平衡。一旦這個翹翹板偏向了某一邊,我們的大腦就會設法倒向另一邊,試圖恢復翹翹板的平衡。 DOPAMINE是多巴胺的英文,也是一組英文字首縮寫,書中的每一章都對應DOPANINE裡一個不同的字母,它們分別是: Data(資料)、Objectives(目的)、Problems(問題)、Abstinence and Asceticism(禁慾和苦行)、Mindfulness(正念)、Insight (and Radical Honesty)(病識感[和徹底的誠實])、Next Steps(下一步),和Experiment(實驗)。 本書希望提供「爽痛平衡」的資源,讓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做起,協助所有人在這個爽痛拉鋸環境中,找出自己的一條路。蘭布克醫師建議閱讀本書的順序是: 1.第一到第四章讀完並做完所有練習,然後再進行第四章中介紹的多巴胺齋戒; 2.在多巴胺齋戒期間,讀完第五和第六章; 3.在多巴胺齋戒的尾聲,讀完第七章和第八章。 她建議讀者,這本實踐篇的任何一個部分,都沒有你必須要去完成的特定時間線,你完全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速度。做習題的時候,把東西寫到你自己看得懂就好。不必用清晰的筆跡寫出完整的句子、一絲不苟的文法。真正重要的是,自己和書中的觀念有所互動,並設法組織出一個條理夠連貫的回應來貫穿整本書。 開始吧!我們沒時間浪費了。你的生命,還在等著我們整頓呢。
《多巴胺國度》簡介 美國暢銷20萬本 成功戒癮的經典之作 揭露人們在慾望國度中的瘋狂歷險、 所付出的代價,以及,如何平安歸來。 滑手機、瘋購物、狂自慰, 我們身處誘惑太多的時代,早已成癮卻無法自拔。 這本書要談成癮的爽、戒癮的痛, 以及爽痛之間如何取得平衡。 滑手機、熬夜追劇、大吃大喝、瘋狂消費,成為辛苦一天之後必備的自我慰勞;然而,我們已經網路成癮、購物成癮,或是酒癮、性成癮上身,卻不自知。 這不是我們的錯,而是多巴胺(dopamine)的問題。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又稱為「腦內啡」,要讓大腦釋放多巴胺很簡單,只要你做一件事情能讓自己開心就行了,像是上網、吃喝玩樂、盡情購物。不過,多巴胺會逐漸減少,需要更多的慾望、更強的刺激才行,也因此讓人愈來愈痛苦。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上網時間愈來愈長、暴飲暴食的次數愈來愈多、喝下肚的酒愈來愈烈、購物次數愈來愈頻繁,很有可能已經成癮。 安娜‧蘭布克醫師(Dr. Anna Lembke)是史丹佛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暨成癮醫學教授,也是史丹佛戒癮診所的主任,她以協助成癮者戒癮的多年經驗,在徵得病患同意之下,將她協助酒癮者、毒癮者、性成癮者如何戒癮的案例納入本書,詮釋慾望的來源、成癮的問題和戒癮的過程。 蘭布克醫師指出,在我們的腦中,爽快和痛苦如同翹翹板的兩端,當一端受到過度刺激,另一端就會翹起,多巴胺分泌的多寡影響爽與痛的平衡,一旦打亂,就會導致爽痛失衡。 她坦言,自己曾經有一段時間沉迷於閱讀網路言情小說,這個經驗讓她更了解,多巴胺導致我們在成癮的爽快與戒癮的痛苦之間擺盪。她發現,如果「痛」是為了「爽」而必須付出的代價,「爽」就是「痛」過之後兌換到的獎勵。 蘭布克醫師在書中整理出一套方法協助成癮者有效戒癮,這八個步驟的英文首字剛好對應多巴胺 DOPAMINE,包括:資料(Data)、目的(Objectives)、問題(Problems)、禁慾(Abstinence)、正念(Mindfulness)、洞見(Insight)、下一步(Next steps)和實驗(Experiment)。 身處充滿各種刺激的環境之中,究竟我們要如何不受到多巴胺過度控制,在成癮的爽快和戒癮的痛苦之間取得平衡?答案就在這本書。 ◎專文推薦◎ 沈政男|精神科醫師、專欄作家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者兼總編輯 蔡振家|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專任教師 《多巴胺國度實踐篇》簡介 防止成癮,從自己做起, 我們就能讓這整個世界煥然一新。 預估到了2040年,日常的休閒時間在美國會達到7.2小時,工作時數則會僅剩3.8小時。人類生活的更富足、更新奇,需要更強的刺激才有快感。換句話說,就是人們會比現在更容易上癮。 我們活在一個基本生存需求獲得充分滿足的時代,用在食、衣、住、行、育、樂的可支配所得、下班後的休閒時間都是如此。 然而,生活過度富足本身就是一種壓力源,導致人們成癮、憂鬱、焦慮和自殺的比率上升。各種調查報告都告訴我們,人類比起三十年前,更不快樂、更憂鬱,也更焦慮。令人費解的是,一個國家愈是富有,心理健康治療愈是普及,國民就愈不快樂、憂鬱和焦慮。 本書作者蘭布克醫師將這個現象稱為「富足的矛盾」(Plenty Paradox),生活過度豐足讓人們持續暴露在唾手可得的快感之中,導致大腦發生了改變。 她提醒我們,當我們在做喜歡的事情的時候,像是追劇、滑手機、打電玩,大腦會釋出少量的多巴胺這種獎勵的神經傳導物質,讓我們感覺到「爽」。 但是,神經科學發現在大腦裡,「爽」和「痛」是在同一個區域處理。大腦非常努力地想要維持「爽」和「痛」的平衡。一旦這個翹翹板偏向了某一邊,我們的大腦就會設法倒向另一邊,試圖恢復翹翹板的平衡。 DOPAMINE是多巴胺的英文,也是一組英文字首縮寫,書中的每一章都對應DOPANINE裡一個不同的字母,它們分別是: Data(資料)、Objectives(目的)、Problems(問題)、Abstinence and Asceticism(禁慾和苦行)、Mindfulness(正念)、Insight (and Radical Honesty)(病識感[和徹底的誠實])、Next Steps(下一步),和Experiment(實驗)。 本書希望提供「爽痛平衡」的資源,讓每個人都可以從自己做起,協助所有人在這個爽痛拉鋸環境中,找出自己的一條路。蘭布克醫師建議閱讀本書的順序是: 1. 第一到第四章讀完並做完所有練習,然後再進行第四章中介紹的多巴胺齋戒; 2.在多巴胺齋戒期間,讀完第五和第六章; 3.在多巴胺齋戒的尾聲,讀完第七章和第八章。 她建議讀者,這本實踐篇的任何一個部分,都沒有你必須要去完成的特定時間線,你完全可以自己決定自己的速度。做習題的時候,把東西寫到你自己看得懂就好。不必用清晰的筆跡寫出完整的句子、一絲不苟的文法。真正重要的是,自己和書中的觀念有所互動,並設法組織出一個條理夠連貫的回應來貫穿整本書。 開始吧!我們沒時間浪費了。你的生命,還在等著我們整頓呢。 ◎專文推薦◎ 廖泊喬|成癮專科醫師、作家 謝伯讓|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持人 各界好評 ◎《多巴胺國度》推薦語 ◎ ►《多巴胺國度》從成癮科學的角度,告訴讀者如何逃離那樣的無間地獄,回歸生活中的單純快樂,並承受適度的痛苦,以找回身心的平衡狀態。 ——沈政男|精神科醫師、專欄作家 ►成癮就像是一個光譜,在重度成癮和絕對無癮的兩端之間,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這本書讓我們知道,只要依循著適當的步驟、付出足夠的努力,就有可能調整自己在成癮光譜上的位置,而不是永遠被多巴胺牽著鼻子走。 ——蔡振家|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專任教師、神經生物與認知學研究中心成員 ►我很喜歡《多巴胺國度》作者安娜‧蘭布克提到:正念(mindfulness)為什麼是需要的?因為正念把我們拉回基準點。換句話說,如果你處在負向的痛苦狀態,不要急著讓自己立刻變回正向的開心狀態,而是要先回到零點(基準點)的平靜狀態。 在平靜狀態之下,才有機會細細感受與覺察,自己想要什麼、什麼才是好的、有意義的。看見自己真實的內在,才能走向真實的快樂。 ——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者兼總編輯 ◎《多巴胺國度實踐篇》推薦語 ◎ ►《多巴胺國度實踐篇》的出版,讓我們有機會深入探討蘭布克醫師整理的八個DOPAMINE戒癮步驟,作為一本幫助我們理解自身情感與行為的實用指南。 ——廖泊喬|成癮科醫師、作家 ►《多巴胺國度實踐篇》是一部極具實用價值的指南,致力於幫助讀者管理現代社會中多巴胺過度刺激的挑戰。這本書是她暢銷前作《多巴胺國度》(Dopamine Nation)的延伸與補充,提供具體的練習與步驟,引導人們理解快樂與痛苦的微妙平衡,並掌握改善生活品質的有效方法。 ——謝伯讓|台灣大學心理系教授、腦與意識實驗室主持人
你的對手不是別人,是你自己! ★傳說中的經典,暢銷50年的「教練聖經」,全球銷量突破150萬冊!★特別收錄比爾‧蓋茲(Bill Gates)的序言、以及出版50週年的後記感言 ★前世界網球球后比莉‧珍‧金(Billie Jean King)稱這本書是她的網球聖經;美國前副總統高爾(Al Gore)用這本書來凝聚他的競選團隊;偉大的小提琴家帕爾曼(Itzhak Perlman)也推薦這本書給年輕的小提琴手 比爾‧蓋茲:「這本書我看了很多次,是我所讀過最棒的網球書籍,當中提到的深刻建議可以應用在生活的許多領域。我到今天還是會買這本書送給朋友。」 50年來,這本書不僅陪伴讀者贏得比賽,更鼓舞他們的人生!------本書於1974年首次出版時,可說是開先河,是第一本談論「運動心理學」的書。作者提摩西‧高威運用了接近「禪學」的思想,為運動選手缺乏自信、緊張、無法專注等問題,提出了全新的學習方法。 他提倡要用引導(而非技術指導)的方式,拋棄評判之心、練習專注、學會如何觀察自己,進而達到「自然而然的進步」。 之後,他將「內心比賽」的概念帶到企業界,開展出「教練式領導」(coaching leadership)這個新領域。高威也因此被稱為「教練之父」。 ------------------------------這本書不談技巧,只談心態、心理素質。 無論是什麼比賽,其實都分成兩部分:一個是外在比賽(outer game),一個是內心比賽(inner game)。 「外在比賽」,你面對的是一個實際存在的對手,你必須克服這個障礙,達成一個具體的目標。市面上大部分的書會教你如何克服「外在比賽」,給予各種各樣的指導,來幫助你達成勝利,例如打網球的時候,你要如何揮拍、你手臂的高度、你的腳步要如何等等。但是,這些原則很容易記,卻不容易「用出來」。 事實上,我們真正面對的是「內心比賽」,這個比賽是發生在選手的心裡,他們要克服的是無法專注、緊張、自我懷疑、患得患失。也就是,所有心中冒出來的「碎碎唸」。 他們時常會碰到,為什麼昨天比賽打得很好,但是今天就打得一塌糊塗? 他們時常的困擾是:「我不是不知道該怎麼做,問題是,我就是做不好。」「我在練習的時候打得很好,但是到了比賽就不行。」「我確實知道我哪裡做得不好,但是我就是改不掉那個習慣。」「當我專注在某件事情上,其他地方就搞砸了。」「當我面對一個強敵,而比賽接近最後決勝時,我就會緊張,無法集中精神。」「我最大的敵人是自己;我通常被自己打敗了。」 從教練的角度看,也時常會有「教得太多」(overteaching)的問題,太多的指示比沒有指示還糟糕。實際做給他看,比起口頭說一大堆更有用。 最後,表現頂尖的球員,通常是「什麼都沒在想」、「他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些什麼」。他們知道,如果一直想著要「做些什麼」,是不會有好表現的。 這一切神祕的事情,都發生在他們的腦袋裡、心裡。 在每個球員心裡,都有「兩個自我」:「自我1」會下指令;「自我2」負責執行任務。然後,「自我1」會對於所執行的任務給予評價。 這就是「內心比賽」的真相:你的「自我1」和「自我2」之間的關係,大大決定了你將技巧、知識轉化為行動的能力。要有好的表現,你要處理的是你的「兩個自我」的關係。 --------人們愛看運動比賽,除了分數、比賽過程之外,最吸引人的就是:比賽中的緊張感、心理壓力,以及球員如何克服它的過程。 這本書雖然以打網球為例,說明一個教練如何引導球員達成好成績,但重點主要放在球員內心的修練:如何建立自信,進而做到「放鬆狀態下的專注」(relaxed concentration)。 這套教練心法可以用在任何運動上、或是學習任何一種技能,都可以適用。甚至,我們在職場工作、每天的生活當中,也可說是在面對日復一日的比賽,縱使有壓力,但是透過內心的修練,或許,人生也可以是日復一日的有趣「遊戲」。 專業推薦:陳茂雄 高階主管教練,《薩提爾教練模式》與《薩提爾的自我覺察練習》二書作者詹益鑑 Taiwan Global Angels 創辦人蔡志浩 認知心理學家、台灣應用心理學會監事、台灣使用者經驗設計協會創會理事長鄭緯筌 大學講師、企業顧問、培訓講師、專欄作家、文案寫作專家劉奕成 和鼎創業投資公司副董事長
《編輯力套書:向編輯學思考+知識的編輯學》編輯不只是一種職稱,而是用新角度觀看事物的能力。身處無法預測變化的新常態時代,正是磨練「編輯力」的最好時機! |《向編輯學思考:激發自我才能、學習用新角度看世界,精準企畫的10種武器》(才能をひらく編集工学:世界の見方を変える10の思考法)簡介|網路時代的創新,每一件都與「編輯」的概念有關。所有需要拆解、重組或整合情報的人,必讀的一本書。 你做了編輯,全世界的事你都可以做。——詹宏志(作家) 有了編輯歷練,等同於修得「精準和美學」兩個學分,終身受益。——蔡惠卿(上銀科技總經理) 編輯不只是一種職稱,而是用新角度觀看事物的能力。面對龐大資訊、複雜情報時,能夠拆解、複製、學習和調整的思考方法,就是編輯。身處無法預測變化的新常態時代,正是磨練「編輯力」的最好時機,讓你我不是等待變化,而是創造變化! 提到「編輯」,你想到什麼?或許你想到的,多半都是和職業有關的技能。事實上,編輯不是職稱,而是思考方式。本書所指的編輯,是從新角度、新方法觀看世界和面對資訊與情報,藉此引出每個人與生俱來的潛能。 每天我們都被許多情報圍繞,從「天氣如何?現在幾點?要穿什麼出門?要吃什麼?」這些都是情報,我們一邊編輯繁雜的情報、一邊生活。面對龐大資訊、複雜情報時,自由自在拆解、複製、學習和調整,這就是編輯。 本書作者安藤昭子師承日本著名的編輯教父松岡正剛,安藤將松岡傳授的編輯手法,濃縮為10種編輯常用的思考法,以實例、練習和解說,幫助我們找到學習觀看世界的新角度,包括: 1.注意力濾網:每個人心中都有篩選資訊的濾網,善用注意力濾網,可以得到好故事的線索2.聯想:舉一反三的能力3.同義詞:了解情報的「地」(所在位置)和「圖」(表象),掌握情報的分母(「地」)與分子(「圖」)4.類比:用相似的例子類推和說明5.軸:「軸」指的是看世界的角度,換個角度觀看世界,必有新發現。6.三點思考: ●三位一體:並列 ●三點一線:順序 ●二點分岐:一分為二 ●一點合成:二合為一7.原型聯想:找出切入點或起源的能力8.換句話說:更為精進比喻的能力9.隱藏和揭曉:面對情報善於想像的能力10.英雄之旅:以周遭的人物或公司為主角,用「離別→考驗→榮歸」三個歷程,寫出主角的故事 向編輯學思考,就能從新思考、新角度、新方法觀看世界,面對龐大情報,就能勇敢拆解、重組、整合。身處凡事無法預測的新常態時代,正是磨練編輯能力的最佳時機,讓我們不是等待變化,而是創造變化! 【專文導讀】松岡正剛(編輯工學研究所創辦人暨所長)【專文解說】盧郁佳(作家)【一致推薦】李惠貞(獨角獸計畫經營者)周筵川(boven雜誌圖書館創辦人)陳夏民(逗點文創結社總編輯)陳頤華(日本文化誌《秋刀魚》總編輯)蔡惠卿(上銀科技總經理)詹宏志(作家)******|《知識的編輯學:日本編輯教父松岡正剛教你如何創發新事物》(知の編集工学)簡介|掌握編輯知識的精髓,就能萃取知識、活用知識。 編輯於遊戲而生編輯隨對話而生編輯因缺陷而生編輯是比對、是聯想、是冒險。編輯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開始。 大部分的人在聽到「編輯」一詞時,想到的是文字工作或職銜。 不過,在日本從事編輯工作、培育編輯後進超過半世紀的松岡正剛認為,編輯知識的技巧不只在書籍、報章雜誌、電視、網路中應用,就連小說、漫畫、影集,甚至企畫書、業務報告、專案計畫,也都看得到這些技巧。 松岡將編輯定義為「解讀目標資訊的結構,再以嶄新的設計傳遞這些資訊的作業」,編輯在五花八門的現象之中運作,在我們大腦之中發生的事情,大部分都屬於編輯的範疇,就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本質上也是一種編輯。 為了讓一般人也能善用編輯這門技術,松岡將他的方法和思考,歸納在本書中,試著從各個面向討論「編輯是蘊藏於人類活動之中,最基本的資訊技術」。 松岡正剛認為,資訊有三種動向,分別是:「資訊如同生物活著」、「資訊無法離群索居」和「資訊已窮途末路」。 「資訊如同生物活著」的意思是生命的本質本就是遺傳基因這類資訊的編輯,人類也是在這個資訊編輯架構之下活動。 「資訊無法離群索居」是指資訊持續和其他的資訊聚散離合,資訊之間有所謂的「緣分」。 「資訊已窮途末路」則是資訊是正在尋找去處的「流浪兒童」,等待適當的帶領。若以一句話形容這三個動向,那就是資訊會互相建立關係,找出這種關係線的作業就是編輯,也就是說,編輯就是「發現關係」。 由於我們很難知道編輯正如何進行,因此,松岡寫成這本書,告訴我們該如何得知「在自己身上出現的編輯狀態」,並且引領我們有哪些系統或工具有助於編輯。編輯可以在任何地方,以任何形式開始。一本書,告訴我們探索「思考技術」或「呈現技術」的方法,只要每天持續琢磨自己的編輯世界觀,就能掌握編輯知識的技巧,培養萃取知識、活用知識的能力。
2025年,台灣每5人就有1人超過65歲,成為「超高齡社會」。 熟齡產業的產值,將高達新臺幣3兆6000億元。 一本書,幫助我們徹底了解中高齡族群的消費行為與心理,掌握熟齡產業的趨勢! 本書作者村田裕之是日本高齡社會研究權威,也是熟齡產業第一把交椅。他對熟齡族群有獨到的觀察與定義,對相關產業和商機也有精闢的見解與分析。 村田指出,只要你幫助熟齡者消除生活中的「三不困擾」(不安、不滿、不便),並且從中找到商機,就能讓他們感到生活更有活力與意義,刺激熟齡者的消費能力,進而提高企業利潤、創造更多工作機會,打造一個更幸福的社會。 本書重點包括: ☑熟齡族群決定消費的關鍵,不是「年齡」,而是「變化」 ──對熟齡族群來說,年齡不再是重點。他們關心的是隨年齡增長而產生的各種變化,如:身體的變化、個人與家人生活型態的變化、不同世代獨特的嗜好與變化等,如果不了解這些「變化」,就拿不到進入熟齡市場的門票! ☑最有希望的熟齡市場,就是已飽和的市場 ──飽和市場存在著許多熟齡族群潛在的「不安」與「不滿」因素,若能解決這些不安、不滿,就能喚醒沉睡的商機。 ☑想成功打進熟齡市場,第一步就是製造熟齡族群的工作機會 ──當你把熟齡族群變成你的員工後,不但能刺激龐大的熟齡消費力,他們最終也會變成你的忠實主顧,達到「雙贏」效果! 村田也透過六個迷思和八個問題,幫助我們了解熟齡市場: ◎六個迷思: 熟齡族群都很有錢 熟齡族群出手闊綽 熟齡族群的消費模式都一樣 熟齡族群的消費行為視「年齡」而定 熟齡顧客是大眾市場 熟齡市場是退休男性的天下 ◎八個問題 1 如何解密熟齡族群的消費行為? 2 如何發掘熟齡商機? 3 如何開創熟齡商務? 4 如何透視熟齡族群真正的需求? 5 如何研發熟齡族群的「個人化商品」? 6 如何掌握熟齡消費者的心理,打造暢銷商品? 7 如何掌握熟齡客層? 8 如何將熟齡族群從「一般顧客」變成「忠實主顧」? 一般人以為「超高齡社會等於沒有活力」,然而,村田卻有不同的看法。他認為,只要有更多人願意投入熟齡產業,不只服務熟齡族群,也能因為拓展商機讓年輕人有更多成功機會。如此一來,超高齡社會依然充滿著讓人感到「夕陽無限好,彩霞正滿天」的美好瞬間。 |專業推薦| 台灣在2025年步入超高齡社會,是全球「老得最快」的地區。經建會估計到2033年老化指數將高達251.3%,這意味著台灣也將成為全球最「老」的地區。政府、企業、每一個人都應準備好,面對一個需求大不同的高齡台灣社會。 ──別蓮蒂(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特聘教授兼公企中心主任) 推薦此書給對熟齡商機好奇並想參透熟齡商務運作模式的讀者,此書豐富的內容與佐證將帶給你新的思維及具體實用的工具。 ──蔡昕伶(社會企業銀享全球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編、導、演……韓劇為什麼能風靡全世界、感動千萬人?電視劇演的就是人的故事。在這個「平行世界」中,觀眾彷彿也在裡面過了一生。雖然偶爾也做作拖戲,但我們仍免不了「入戲」,跟著劇情歡笑流淚。而施展魔法的編劇、導演、演員們,又是怎麼想,怎麼工作的呢?韓劇推手、曾執導過《浪漫滿屋》《他們的世界》《IRIS 2》的表珉秀導演,首次分享電視劇製作的一切! 專業推薦:白色豆腐蛋糕 影評人吳洛纓 金鐘編劇李屏瑤 作家重點就在括號裡 影評人陳世杰 金鐘編劇、文化大學戲劇系副教授陳慶德 韓國文化研究者、《韓味》作者陸玉清 資深編劇、華視文教基金會訓練中心主任講師劉奕成 中信金控科技長膝關節 台灣影評人協會副理事長 韓國知名的電視劇導演表珉秀(又譯為表民洙),他所執導的韓劇在韓國、全亞洲都擁有高收視率和人氣。他以擅長說故事、明快的運鏡見長,並能巧妙引導出演員的潛力與演技,是許多演員期待合作的導演。 本書特色:★台灣第一本由韓國人氣電視劇導演所寫、專談「韓劇製作」的最完整指南書。★作者以過去製作過的電視劇(如《謊言》、《傻瓜般的愛情》、《浪漫滿屋》、《他們的世界》等),以及知名演員(如宋慧喬、玄彬、李秉憲、尹汝貞等)為例,讓讀者輕鬆了解內容。★以淺顯易懂的方式,解釋一些較難的專業術語。★作者表珉秀導演以他和盧熙京編劇的相遇、合作經驗,來說明編劇、導演在早期企劃階段的關鍵角色,以及兩人相知相惜、長達20年的友情分享。 精彩內容包括:企劃 是以主題,還是故事為重?劇本 主觀vs.客觀、事件與情感導演 連個鏡頭都有深意演技 表情、台詞,最重要是眼睛剪輯 創作的最後階段 身為電視劇導演,表珉秀罕見地擁有一票自己的死忠粉絲,被譽為「作家主義導演」。他所製作的韓劇甚至被稱作「表珉秀電視劇」,擁有品牌口碑。本書以作者實際製作的作品為例,完整公開從企劃、劇本、表演、美術設計、攝影、音樂、剪輯等關於戲劇製作各方面的訣竅和電視劇哲學,具有重要價值,是有志於影像創作、戲劇創作的您不可錯過的一本書。韓劇迷也會拍手叫好!★★★本書為《編、導、演!眾人追看的韓劇,就是這樣誕生的!》改版★★★
科學是什麼?科學思考是什麼?科學家又在做什麼?一般人期待科學家扮演什麼角色?科學家有什麼社會責任? 一本書,幫助我們思考科學、技術、人類和社會之間的關係。 我們生活在現代,多多少少都看過「偽科學」的觀念和方法,對於荒誕無稽的邏輯幾乎沒有人會相信。 想要消除對科學的「猜疑」和對未來的「不安」,第一步就在於讓科學更親近。但是,科學的內容離日常生活太遠,總覺得很難了解科學。 作者池內了在書中提到,科學是嚴密的思考,是看見「看不見的東西」的妙方,無論是文科生或理科生,每個人都該學習科學的觀念,透過「科學的智慧」,了解如何站在科學的立場思考與學習,進而開拓眼界。 想要解決現在各種矛盾,還是必須仰賴科學的力量,循序漸進思考「我們現在背負的問題本質是什麼?要用什麼方式解決?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選擇某條道路會導致什麼結果?能夠容許到什麼地步?能夠從哪個著眼點接納?」 作者池內了在書中回顧自己成為科學家的初衷,並且歸納科學的觀念和方法的特徵,以及科學對於人類和社會造成什麼影響,並且思考科學、技術、社會和人類之間的關係,希望藉由這本書,讓科學更為普及。 他指出,科學通常源自於個人的好奇心,但終究只是一己的行為,必須和社會產生連結,進而發展出專門觀察和測量的工作,並且藉由大學的興辦將知識集中起來。 在這個過程中,以科學研究為專業的「科學家」誕生了。科學的力量藉由國家獲得認可之後,科學脫離了以往的個人活動領域,如今成了仰賴補助金營運的公共活動。即使如此,基本上科學研究的方法也不會因此更動。 池內說明,其實科學離我們並不遠,現代社會必須仰賴具備科學素養的人來運作,每個人都要用自己的頭腦思考、陳述意見,用「科學的智慧」決定世界的未來。 書中談到物理學和太空相關的相關話題和案例,對於科學稍微感興趣的人,哪怕是喜歡生物和化學,也能了解。即使是文科生,也可以輕鬆閱讀這本書。 |本書榮耀| 1997年度講談社出版文化獎(科學部門)、產經兒童出版文化獎(推薦)
日本2023年新書大賞第5名 銷售突破100,000本! 《朝日新聞》《讀賣新聞》《日經新聞》《每日新聞》《產經新聞》熱門推薦! 「對話困難時代」難得一見的暢銷書! 溫暖心理師所傳授,溝通的奧義 感動推薦 宋怡慧 作家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洪培芸 臨床心理師、作家 海苔熊 諮商心理師、心理學作家、Podcast主持人 陳志恆 諮商心理師、暢銷作家 劉仲彬 臨床心理師、善言心理治療所所長 「我老公都不聽我說話」 「我聽不懂我太太在說什麼」 「我的爸媽不懂我、我的主管不懂我」 「不知道我的孩子在想什麼、不懂我的下屬在想什麼」 「我說了無數次,但那個人根本不聽我的話……!」 ‧在工作中我很擔心我的下屬,不知道該如何開口? ‧家裡有抑鬱症患者,我該如何傾聽他們的聲音? ‧身旁的人都不理解我,我該怎麼跟他們說話? 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個「不聽人說話」、「對話困難」的時代。 為什麼,我們變得無法「聽人說話」呢? 有時是因為你很急,沒耐心,有時是因為你已經有了成見,有了情緒…… 尤其是,當你的內心承受很大的壓力、感覺到威脅時,你就會聽不進別人的話。這時候,其他人都會變成「壞人」、「敵人」。於是你封閉自己的心,變成「孤立」的狀態。 人們只有在說的話有人聽的時候,才能聽進去別人說的話。 所以,當你無法「聽」時,要先從「讓別人能聽你說話」開始。如此才能構成「我聽你說」—「你也聽我說」的循環,重建良好的人際關係。 只要你說的話有人聽,就能產生安心感,人就能改變,情況會好轉,進而達到理解與溝通。 用作者自己的話來說: 「聽」指的是單純的聲音進入耳朵,而「傾聽」則是聽到了說話的人內心的心聲。一直以來,我都認為「傾聽」比較困難,也是技術含量很高的工作,但是,「聽」其實比「傾聽」更困難,也更重要。 世上有太多關於「傾聽的技術」的書籍,但是,身為心理師的我還是非常的不滿足。為什麼呢?因為當我們需要「聽人說話的技術」時,卻不知道到底該用哪一招才能奏效。 例如,合作夥伴、家人、或是同事等身旁的人正為了人際關係而苦惱時;或是社會上面對政治、社會議題已經造成敵我對立時,此時最是應該冷靜地好好對話的時候,而我們卻完全陷入了「聽」的功能殘缺不全的困境。一方所說的話完全進不了另一方的耳朵。 這時的我們,需要的不只是「聽人說話的技術」,而是「讓人聽你說話的技術」。 因為我覺得我們沒有辦法聽人說話,主要是因為別人不願意聽我們說話所導致。 「聽」真的是很不可思議的一件事!這本書我就從如何「聽」的一些小技巧,到如何「讓人聽你說話」的方法,將我二十多年來的所學和臨床經驗都寫在這本書中。 【聽人說話的技術】 ‧讓對方決定時間和地點 ‧讓眉毛幫你說話 ‧誠實為上策 ‧讓沉默成為力量 ‧忍一下再回應 ‧不回答問題,只是附和 ‧像鸚鵡一樣重複對方說的話 ‧對方的感受和事情的原委都要了解 ‧善用「我不懂」 ‧想一些不會傷害人的用詞 ‧不知道說什麼的時候,就問問題 ‧約好下次見面的時間 【讓人聽你說話的技術】 日常生活篇 ‧找個身旁的位子坐下來 ‧一起去洗手間 ‧回家時一起同行 ‧線上會議後,留到最後再走 ‧圍著營火聊天 ‧簡單的工作一起做 ‧試著說點別人的壞話 緊急事態篇 ‧一定要提早告知周遭的人 ‧表現出心事重重的樣子 ‧那就頻繁地去洗手間吧 ‧談論一些服用的藥品、健康檢查之類的話題 ‧試試配戴黑色口罩 ‧故意遲到或是錯過截止日期 【好評推薦】 這是《傾聽力》的進化版! 有點不甘心,但是世界的確不一樣了,請找回我們曾經失落的關懷別人的心吧! ——阿川佐和子(散文家、主持人,著作《傾聽力》創下銷售170萬冊紀錄) 誰都有不順遂的時候,那就請打開這本書,讓自己喘口氣,你會看到你需要什麼,又該由何處著手,你一定可以的。這是一本從今天起就能派上用場,絕對是你會一直想放在身邊的一本書。 ——代官山 蔦屋書店 宮台由美子 讓人聽你說話、或是聽人說話,不但可以自救,也可以救人。希望被人了解,有了這樣的心情,我們就會想要知道該如何說、學習說話的技巧。也正是這樣「聽的力量」形成了柔軟的溝通,人也會改變,建立起良好的連結關係。 ——紀伊国屋書店 新宿本店 鈴木重人 「聽人說話」與「讓人聽你說話」總是不斷地在我們生活中一再重複,遇到過於複雜不是一時半刻可以馬上解決的問題,也請您一定要營造這種「聽」的氛圍,真的太重要了!當你的人生路上遇到了不如意,也請暫停腳步,讀一下這本書,絕對可以指引你重回本位。這真是一本令人愛不釋手的好書。——大盛堂書店 山本亮
善用「概念的生成」,為商品、事業、服務、內容提供新價值。不限於創意工作者,就連企畫、研發、銷售、行銷、管理或創業,所有人都能活用! 從點子的發想到文字的表現,具體傳達「概念的生成」。豐富的圖解和實用的案例,讓入門者也能看得懂! 你是不是也有類似的經驗: ●企畫、提案總是被打槍 ●天馬行空的點子很難用文字傳達 ●無法在會議中說出自己的看法 ●凡事只憑感覺和靈感 以上所有問題的根源,在於沒有掌握「概念如何形成」。 本書作者細田高廣將他十年來「概念的生成」課程精華,濃縮在這本書中。 細田認為,只要你能將心中的想法,組織成一段說服力十足的故事,或是濃縮成一句話的瞬間,周遭的反應就會有所改變。如此一來,以「概念」為名的設計圖逐漸變成現實。開始有人主動接近你,或是希望投資你的人紛紛出現,不知不覺擁有一票忠實的使用者或粉絲追隨。 本書的終極目標,就是幫助我們如何善用「概念的生成」、提出自己的想法,並且說服大家:「能過這樣的生活,不是很好嗎?」「我們的社會如果能變成那樣,那就太好了!」 只要學會如何建構概念,就能在規畫新事物、創造新價值的過程中,更加樂在其中!
記憶力,是最強大的商業技能,最能在工作上幫助你的超能力!人和人之間,能力的差異並不大,差別只在「大腦」的使用方法! 行動力、思考力、專注力、創意發想力、溝通力……只要懂得善用「記憶」,就能創造驚人的工作成果! 專文推薦王乾任 專職作家蔡宇哲 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趙胤丞 《拆解問題的技術》作者 你是不是經常會這樣:˙注意力不集中,工作遲遲無法完成˙在某些課程或網路上學到的東西,當下懂了,但事後又忘了˙身為業務人員,卻記不住客戶的名字,見面時常常想不起來˙雖然努力去思考,但還是想不出好點子˙身為主管,卻帶不動屬下,溝通也沒有效果…… 這本書,就是為了解決這些煩惱,讓您確實掌握「商業技能」而寫的。而其中的關鍵,就是「記憶力」!記憶,很多人會聯想到「死記硬背」,但那只是記憶的其中一種功能而已。我們時常沒有意識到,實際上,我們一直在不斷地動用「記憶」。當我們閱讀一段文字,我們的記憶、經驗正在與這些文字發生「交互作用」。所以,乍看之下,商業技能似乎與記憶無關,實際上,包括你的專注力、溝通能力、表達力,甚至領導能力,都與「記憶」有極大的關係。因為,這些能力全都需要動用你自己的經驗、知識,或你對於流行、趨勢等相關資訊的記憶。因此,這不只是一本介紹「記憶術」的書。 本書的第1-2章說明,記憶力是人類所有基本能力的基礎。從語言、溝通、思考、創意發想、行動力,都跟記憶有極大關係。如果太依賴網路,把「記憶外包」,將會剝奪你的思考能力!就像社群媒體有「同溫層效應」,記憶若不加以有效管理、妥善運用,人就會漸漸被記憶所操控,進而思考、行為僵化,人生退步。由此說明「記憶管理」的重要性。 在第3-6章,則是各項工作技能的展開,環繞著這些技能與記憶的關係,以及如何「管理記憶」:‧所謂「超強記憶術」是怎麼一回事?‧人類大腦中的「工作記憶體」是有限而珍貴的資源,如何運用它,並且一一探討包括語言、理解力、閱讀與學習能力、簡報演講能力,與記憶的關連性。‧所謂的「理解」、「學習」,就是新資訊與你現有的記憶的結合。‧活用「後設記憶」,觀察自己的記憶如何運作,改變記憶的「程式」。‧為什麼增加記憶的量,反而會讓記憶力變得更好?‧如何創造既有的記憶之間的連結,來促發創意、建立更多人脈?‧如何以「未來記憶」增強領導力‧所謂「傳遞資訊」,就是讓資訊「留在對方的記憶中」。‧徹底了解三種記憶(知識記憶、經驗記憶、方法記憶)的本質,幫助你在工作、學習上更成功! 記憶決定了人的思考,而思考會導致一連串的行動,最終影響命運。因此,有意識地「管理記憶」,才能朝向理想的道路前進,擁有更美好的未來。
美國2022年資訊安全名人堂(Cybersecurity Canon Hall of Fame 2022)得獎作品個資外洩、網路詐騙、駭客勒索猖獗,受害者卻求償無門。一本書,分析資訊安全的歷史,以及網路系統如此脆弱的原因。 你常常這樣做嗎? ●定期更換各種網路密碼 ●連網設備用畢之後,隨手登出、關機 ●對於來路不明的電郵、網址心存懷疑,不會因為好奇而點開 ●時常關心資訊安全新聞,例如:網路詐騙、駭客入侵、個資外洩事件等 網路科技急速發展,資訊安全卻有很多漏洞,導致個資外洩、詐騙頻傳,甚至遭到駭客和勒索軟體的攻擊。 事實上,資訊系統的本質其實很脆弱,並不像大家想像的「牢靠」。資安問題持續存在且難以根除的原因在於,許多開發者和企業在設計和推出系統時,往往採取「先行動,後補救」策略,導致許多系統在推出後,才發現存在嚴重的安全漏洞,不僅為後續的修補和維護帶來了巨大挑戰,更為潛在的攻擊者提供了可乘之機。 安德魯‧史都華(Andrew J. Stewart)在書中詳述資訊安全從發展初期至今的歷史,其實是連續失敗的過程,即使到了現在,嚴密的資安依然無法杜絕個資外洩、網路勒索的發生,從個人到企業的傷害,仍然持續擴大。 這本書特別從攻擊者、防禦者的角度分析過去的資安事件,也從政策層面探討人們在不同年代如何填補資安漏洞。 然而,造成資安破口的根源,不只是系統出現漏洞,往往人性的脆弱也是原因之一,例如因為好奇、貪圖方便、妄想致富而落入網路詐騙、個資外洩的陷阱。史都華認為,說不定我們可以藉由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對人類行為得出新的見解,進而讓資訊安全問題獲得解決。 現在是過去的產物,想要面對當今的問題,就必須從了解歷史開始。這本書帶我們了解橫跨半個世紀的資安攻防戰,讓活在虛偽又真實時代的我們,重新認識資訊安全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