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只有專業還不夠:洞悉自我、人際、組織、社會的新鮮人指南
【這社會跟你想像的不太一樣】一堂專給年輕人的職場通識課!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給年輕人的職前特訓班
進入社會前,到底有哪些職前預備,才能順利融入職場中?有鑑於雙胞胎女兒AB寶已經就讀大學,這回李偉文決定開一堂「職場通識課」,帶兩位女兒與時下的年輕人,先對真實職場加以認識一番。
透過聊天,李偉文了解到年輕人對職場的種種想像,並以自己多年經營組織、運作團隊的實際情況,分享怎麼建立起工作該有的好習慣、與人相處時要注意的細節、影響團隊的方法,以及面對社會與未來趨勢該如何安身立命…。
如果你現在對人生道路感到不安與迷惘,不妨聽聽李偉文與AB寶怎麼說吧!在溫馨而親切的親子對談中,種種疑問都將豁然開朗,並獲得勇往直前的生命力量!
名人推薦
職場圖文作家 馬克、「專案管理生活思維」平臺 張國洋、姚詩豪 真心推薦
目錄
推薦一 給年輕人的工作箴言 姚詩豪
推薦二 進入社會前的預備手冊 張國洋
自序一 這社會跟你想像的不太一樣 李偉文
自序二 最棒的一堂通識課 李欣澄(A寶)
自序三 「浪漫」的職場教戰守則 李欣恬(B寶)
第一章 職前自我預備
開始工作前,內建個人軟實力
一 、學校沒教的事,更重要
二 、不再被情緒低潮綁架
三 、大忙人,需要「不太夠的時間」
四 、不要只做分內之事
五 、勇敢走自己的路
六 、好習慣帶出高效能
七 、用紙筆做記錄
第二章 職場人際應對進退
掌握溝通訣竅,練就辦公室生存術
八 、說話流利,不如善於傾聽
九 、主導話題,閒聊也能有收穫
十 、別把白目當直率
十 一、交朋友也要「定時定量」
十 二、破解人與人之間的「祕密合約」
十 三、散發讓人尊敬的自信正能量
十 四、衝突免不了,重點是如何處理
十 五、將看得到的人都變成朋友
十 六、豬頭主管也是好跳板
十 七、管理上司就像養寵物
第三章 發揮組織影響力
弄懂群體心理,領導管理不卡關
十 八、分權好?集權好?動態平衡最好
十 九、目的不同,組織型態也不同
二 十、不要為開會而開會
二十一、找到感動,就能讓人心甘情願
二十二、獨立思考、充分交流,團隊創意源源不絕
二十三、了解人性,做事無往不利
二十四、制度與文化,帶領團隊翱翔
二十五、沒有企圖心,也能當好領導者
第四章 職涯發展與社會脈動
培養時代敏銳度,隨時調整核心能力
二十六、興趣是興趣,天賦是天賦
二十七、不逃避現實,也不放棄夢想
二十八、選大?選小?心態對了怎樣都好
二十九、當自己職業生涯的執行長
三 十、錢,其實不只是錢
三十一、未來是可以預見的
三十二、隨時注意策略轉折點
三十三、臺灣將來的競爭力與優勢
跋 一枝草,一點露
序/導讀
【作者序1】
這社會跟你想像的不太一樣
從小父母師長一再告訴我們:「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只要用功,就會考高分」、「你對別人好,別人就會對你好」……由於聽得太多、太久,我們不知不覺以為這就是真理,直到離開學校後才發現,事情似乎不是這麼理所當然。
還是學生時,不論是老師或來校演講的名人、社會賢達,都會鼓勵你要追求自己的夢想:「只要不放棄,一定能實現自己的夢想。」可是為何在畢業後,長輩總會提醒:「你不能一直活在夢幻中,人要務實一點。」職場上的前輩也會好心的勸你:「醒醒吧!要面對現實。」
為何我們在課堂上聽到的人生大道理,常與離開學校後體會到的不太一樣呢?我相信自己當年的這些困惑,AB寶應該也會遇到。所以,等她們上大學後,我總會利用假日的相聚、聊天,與她們討論一些社會的潛規則,以及進入職場和人合作共事的注意事項,當然還有很多課堂從未提到的人際權力運作。
周遭朋友一方面憂心在少子化、高齡化的影響下,臺灣將來的年輕工作人口是否有足夠的競爭力。另一方面,我們也看見許多年輕人無法調適職場壓力,甚至逃回家裡當啃老族。這些擔心或許都是事實,但我們這些前輩也難逃教養不力的責任。「總該為下一代做點什麼事吧?」本書就是在這樣的心情下成形的。
未來是一個競爭愈來愈激烈、挑戰愈來愈大的社會,因此有人說:「二十紀末是焦慮的時代,到了二十一世紀,逐漸進入集體憂鬱的時代。」其實不論是焦慮或憂鬱,都是面對不確定時代的徬徨與恐懼。但也正因為這種競爭壓力,我反而常提醒自己,不要只是跟孩子談工作,談職業生涯,而是要談人生。我也常跟年輕朋友說:「與其談生涯規劃,不如思考自己想做怎樣的人。」
這些年報章雜誌熱中於報導成功的名人,書市裡最暢銷的是「有錢人怎麼想?」「有錢人做了哪些事?」學校老師與父母長輩不斷恐嚇孩子:「用功讀書才能考上好學校,有好學歷才能找到好工作、賺大錢!」孩子從大人言行與媒體的報導中,將賺大錢的人視為成功人物,逐漸建立起金錢至上的價值觀,這是我相當擔心的事。整個社會都在追求致富之道,總以為能找到某個祕訣並複製成功的方法,也產生了許多後遺症。
我們都知道,想賺大錢必須要努力,但就算一個人再努力,也不見得有機會能賺大錢。而太過強調祕訣與方法,一旦我們真的賺到錢,不免會認為這是因為本身比較聰明、厲害,成果是自己應得的,反而忽略一路上許多貴人的幫忙與機緣的助力。
我經常自問:「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我的言談舉止是否不經意流露對有錢有勢者的欽羨?」在引領孩子探索未來時,我也要她們思考:「究竟什麼是成功?」我認為成功是有意義的過一生,這「意義」與世俗的名利地位無關,而是關乎自己對生命與價值的看法。我們不需要贏過別人才是成功,因為自己的人生意義是由自己來定義。快不快樂、幸不幸福,其實跟賺多少錢、工作職位高低都沒有關係,意義不是由那些可量化的數字決定。
我希望AB寶,以及許許多多已在工作(或即將進入職場)的年輕人都能體會到,真實人生是變幻莫測的,這世界變化愈來愈快,我們幾乎不可能知道所學的知識或技能,哪一些是將來能派得上用場的,哪一些是很快就被淘汰的。我相信只有透過不斷學習,才可能適應未來的世界,因為勇於做自己而湧現的求知熱情,是我們擁有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啊!人生是一場饗宴,值得我們痛痛快快的大玩一場,一生是否活得精采,關鍵就在我們是否把生命發揮得淋漓盡致,不虛此生。
李偉文
【作者序2】
最棒的一堂通識課
上大學前,每天回到家,爸媽的問候語永遠不是「你吃飽了沒?」「今天考幾分?」而是「今天在學校有發生什麼好玩的事?」彼此分享爆笑的生活趣事,而一起爬山、聊書、聊電影更是我們家的共同記憶。
即使在升學壓力極大、被考卷填滿的高三生活,爸媽依然這麼問著。面對這問題,深陷於書海的我們總無奈的回答:「考試!考試!考試!還能有什麼好玩的!」
進入大學,我們就像在十字路口分道揚鑣,全家齊聚的時間變少了,各自走在開滿五顏六色花草、沿途風景壯麗新奇的學習道路上,處處是陌生新事物。
「爸,時間怎麼永遠不夠用啊?」「有時覺得開會雖然必要,但很沒有效率,該怎麼辦啊?」「媽,妳覺得我處理這件事的態度與方法好嗎?」
爸媽不用再以「今天有發生什麼好玩的事?」來誘拐我們說出心裡話,因為對於學習、對於人際、對於未來有太多想像與疑惑的我們,總急忙與爸媽分享,他們也不放過隨時「家庭對話」的機會。閱讀此書,就像重溫一次我們所有的對話,或許某些對話我們沒太多印象,或許我們沒那麼嚴肅,或許、或許……但書中討論的主題與場景,都是真確存在過的。
大學的通識教育課程,教授我們專業科目以外的學科:人文學、哲學、經濟學、心理學……四年時間、二十八學分的通識課,希望我們踩在知識巨人的肩膀上,成為更完整的人。還記得開學第一週,我看著琳琅滿目的課程選單,打聽著哪些課程超有內容、非選不可,最後只能感嘆時間太少、有趣的課程太多。
而這一年我上過最精彩的通識課,當然非這堂由老爸開講、沒有學分、沒有考試、沒有評分,甚至沒有固定上課時間的「老生常談人生通識課」莫屬了。修課學員有我、老妹,以及正在閱讀的您。面對生活選擇,當下有很多的疑惑與困惑,都能在與爸媽坦誠的交談裡清晰起來。
感謝出版社的用心,讓我們這年的家庭談話時光以紙本方式留念,感謝老爸、老媽和傻妹,以及本書的讀者。歡迎您與我們一同修這門一生都在修習、不斷磨練的人生通識課!
李欣澄(A寶)
【作者序3】
「浪漫」的職場教戰守則
閱讀這份書稿之於我,是一場蒙太奇式的回溯之旅,我回到了巷口前第二個轉彎的黃昏、某個踏著石階的午後時光、某段拉張椅子在客廳展開的秉燭夜談,剪輯淘選,解構建構。
平日有一搭沒一搭的聽了一些、想了一些、下意識的做了一些,但透過這本書的整理,許多價值觀又重新被築起並堅固。原本螢光筆隨時在側只是例行公事,沒想到翻完整本書稿,只見不直的直線和不圓的圓圈,大剌剌的在上頭盤踞著,甚至還驚覺自己莫名的對書稿直點頭(並非陷入昏迷,別誤會)。
畫線之於我,表示這段說得太對了,跟我想法一模一樣,或表示這段太新奇了,想要學起來。畫了好多佳句跟筆記,也許剛好呼應我遇到的問題與需要。我剛進大學這個小社會──一個還沒有這麼多黑暗面的職前試煉場。比起中學時大半課後時光都獻給不離不棄的參考書,大學有更多空白時間被書本以外,可能棄你不顧的「自己、別人、團隊」給填滿。
日前看完《被討厭的勇氣》,正震撼於作者對「所有煩惱都來自於人際關係」的執著信念。我發現《工作,只有專業還不夠》不只是一本「談工作」的書,更是「探討組織、人際與自己」的書。沒有人能自外於團體、社會,伴隨而來的,常是沒處理好的人際災難,甚至更難搞定的,是自己與自己的矛盾衝突。
面對各種教戰手冊,令人目眩,也令人徬徨,一面歡喜又有這麼多東西可以去學習、挑戰,一面憂慮萬家法則各說各話、滔滔不絕、永無止息。但我想這是一本「浪漫」的教戰守則。太技術層面的「快速教你學說話」、「速成領導力手冊」、「面對工作的九十九種方法」(純屬臆測捏造,若真有撞名只是意外)等,講求方法而非想法,總覺得隔靴搔癢。
【推薦序1】
給年輕人的工作箴言
沒養過小孩的我,看到本書的第一反應是:「咦!真的嗎?原來父親與兩個念大學的女兒之間,竟會出現那麼有趣卻又深層的對話!」光是這點,就讓我忍不住一頁頁的翻下去,最後還出現「生個小孩似乎也不錯」的念頭。
這本書很像是「蘇格拉底對話錄」親子版。偉文爸透過對話的方式,與孩子探討職場規則、人際關係與生涯發展這幾個說不清楚,也很難講明白的議題。他不給答案、不給指示,卻提出耐人尋味的思考與自身的經驗。許多觀念,我也常常向上班族談起,但偉文爸更厲害的地方在於,他能將這些觀念輕鬆帶給十幾二十歲的孩子,並引發更多的討論。
本書當然值得為人父母者一讀。如果本身即將邁入職場的人,不妨也看看這本書,因為你將聽到很多父母想告訴你,卻未必說得清楚的工作箴言!
(本文作者為「專案管理生活思維」平臺站長)
【推薦序2】
進入社會前的預備手冊
讀著李偉文先生的這本書,讓我覺得很有共鳴。因為其中對於未來趨勢、工作方法,以及提供給年輕人的思維態度,跟我們常在著作及網路上宣導的概念非常相近!尤其偉文先生在書中透過跟女兒對話的寫作技巧,讓較沒有社會經驗的年輕人,也能在心裡透過類似問答,輕鬆跟隨著他的思考脈絡,從淺而深的逐步思考。因此我非常建議年輕讀者細細閱讀本書,並從中獲得進入社會前的各類準備!
(本文作者為「專案管理生活思維」平臺站長)
試閱
「AB寶,妳們過來看一下這封信。」某個沒出門的假日,我在整理電腦裡的檔案時,看到上個月收到的一封電子郵件,便邀請AB寶一起過來討論。
一封白目的電子郵件
「哇!這是誰寫的?太誇張了!」A寶不可置信的說著。
「哈哈哈!『我不知道你的行情,開個價碼來吧!』這學生未免也太、太、太......」B寶也笑得說不下去了。
我嘆了口氣,語重心長的對她們說:「妳們千萬不要像這學生那麼白目,這還是國立大學最明星的科系呢!後來我去演講時,有特別注意這位跟我聯絡的同學,本人看起來是還好,只是寫信的語氣真的太白目了。其實在這之前,他們已經跟我通過好幾次信,敲日期、題目,一直到演講前幾天,大概是要跟學校申請經費,可能是老師聽說過我的名字,好心提醒他們要先跟我確認演講的費用,所以才會寄來這麼一封突兀又不禮貌的信!現在許多人都認為年輕人很白目,妳們說說看,什麼是白目?」
「白目就是搞不清楚狀況、沒禮貌,但又不知道自己沒禮貌。」A寶先回答。B寶也補充:「是不是有個俗語『哪壺不開提哪壺』?這種人也算是白目的人吧!」
A寶又想到:「有些大喇喇到處批評別人、自以為直率的人,其實也是沒有同理心的白目吧?」
不要亂踩別人的地雷
我點頭肯定她們的答案:「學生時代講錯話還無所謂,反正大家會念在是學生的分上,也就算了。但進入有利益關係、俗話說職場如戰場的公司,有時無心說錯一句話而惹毛了主管或同事,遲早都會出問題的,所以一定要小心。不要指望別人體諒你沒有惡意── 甚至是出自一片好心,因為得罪人就是得罪人,尤其如果碰觸到別人內心的隱疾或創傷,有人說那種怨恨是好幾輩子都忘不了的呢!」
AB寶吐了吐舌頭,一副「有那麼嚴重嗎?」的表情。
我告訴她們:「不要亂開別人的玩笑,這原則務必要謹記在心。長輩、上司、不熟的人當然別亂開玩笑,就算是好朋友也要注意。即使當事者常拿某些事情或缺陷消遣自己,但如果我們以為他自己都那麼說了,也拿那個缺點來說嘴,搞不好就得罪人了!有時我們在社會新聞中看到,幾個數十年的老友或好友一起喝酒聊天,忽然一言不合就打了起來。這個『一言不合』往往就是不懂察顏觀色,若是不小心碰觸到別人的禁忌,沒發現對方都變臉了還繼續說,就會發生這種悲劇。」
A寶有點感慨的說:「連老朋友都不能亂開玩笑,那人生不是很無趣嗎?」
我安慰A寶:「也不是說好朋友不能互虧,畢竟跟老友相處最棒的地方,就是很自在、不用客套,可以呈現最原本的自己。剛剛我是要提醒妳們,每個人內心一定都有某些最柔軟、不可碰觸的禁忌,如果知道就不要故意去踩地雷;若不知道而講錯話,看見對方變臉就要適可而止,而且要好好記下來,以後絕不要再犯。」
B寶有個疑問:「爸爸剛剛還提到,有時太直爽講真話也會變白目,難道我們不能說實話嗎?」
A寶提醒妹妹:「妳忘了我們以前看過的電影嗎?金凱瑞演的『王牌大騙子』,當他被下咒一天內只能說實話時,不是得罪所有的好朋友與同事,還因此丟了工作嗎?人有時候不能講真話,這也是『白色謊言』(White Lie)這名詞的由來吧?」
我嘉許A寶的回答,說:「對一個正常人來說,不說假話其實是很不容易的事,有人說一個能完全誠實,完全忠於自己想法的人,大概只有精神病院才找得到。記得著名的心理學家佛洛姆曾說過,精神病人其實才是健康的,因為他們並沒有出賣自我,只不過要抵抗的現實太過巨大,他們在捍衛自我中失敗了,所以我們就說他瘋了,所謂的正常人,其實就是能按照社會角色劇本乖乖演出的人。」
同樣的意思,只要說的方式不同,帶給別人的感受也會天差地別。
(本文為節錄,完整內文請見《工作,只有專業還不夠》第二章)
一封白目的電子郵件
「哇!這是誰寫的?太誇張了!」A寶不可置信的說著。
「哈哈哈!『我不知道你的行情,開個價碼來吧!』這學生未免也太、太、太......」B寶也笑得說不下去了。
我嘆了口氣,語重心長的對她們說:「妳們千萬不要像這學生那麼白目,這還是國立大學最明星的科系呢!後來我去演講時,有特別注意這位跟我聯絡的同學,本人看起來是還好,只是寫信的語氣真的太白目了。其實在這之前,他們已經跟我通過好幾次信,敲日期、題目,一直到演講前幾天,大概是要跟學校申請經費,可能是老師聽說過我的名字,好心提醒他們要先跟我確認演講的費用,所以才會寄來這麼一封突兀又不禮貌的信!現在許多人都認為年輕人很白目,妳們說說看,什麼是白目?」
「白目就是搞不清楚狀況、沒禮貌,但又不知道自己沒禮貌。」A寶先回答。B寶也補充:「是不是有個俗語『哪壺不開提哪壺』?這種人也算是白目的人吧!」
A寶又想到:「有些大喇喇到處批評別人、自以為直率的人,其實也是沒有同理心的白目吧?」
不要亂踩別人的地雷
我點頭肯定她們的答案:「學生時代講錯話還無所謂,反正大家會念在是學生的分上,也就算了。但進入有利益關係、俗話說職場如戰場的公司,有時無心說錯一句話而惹毛了主管或同事,遲早都會出問題的,所以一定要小心。不要指望別人體諒你沒有惡意── 甚至是出自一片好心,因為得罪人就是得罪人,尤其如果碰觸到別人內心的隱疾或創傷,有人說那種怨恨是好幾輩子都忘不了的呢!」
AB寶吐了吐舌頭,一副「有那麼嚴重嗎?」的表情。
我告訴她們:「不要亂開別人的玩笑,這原則務必要謹記在心。長輩、上司、不熟的人當然別亂開玩笑,就算是好朋友也要注意。即使當事者常拿某些事情或缺陷消遣自己,但如果我們以為他自己都那麼說了,也拿那個缺點來說嘴,搞不好就得罪人了!有時我們在社會新聞中看到,幾個數十年的老友或好友一起喝酒聊天,忽然一言不合就打了起來。這個『一言不合』往往就是不懂察顏觀色,若是不小心碰觸到別人的禁忌,沒發現對方都變臉了還繼續說,就會發生這種悲劇。」
A寶有點感慨的說:「連老朋友都不能亂開玩笑,那人生不是很無趣嗎?」
我安慰A寶:「也不是說好朋友不能互虧,畢竟跟老友相處最棒的地方,就是很自在、不用客套,可以呈現最原本的自己。剛剛我是要提醒妳們,每個人內心一定都有某些最柔軟、不可碰觸的禁忌,如果知道就不要故意去踩地雷;若不知道而講錯話,看見對方變臉就要適可而止,而且要好好記下來,以後絕不要再犯。」
B寶有個疑問:「爸爸剛剛還提到,有時太直爽講真話也會變白目,難道我們不能說實話嗎?」
A寶提醒妹妹:「妳忘了我們以前看過的電影嗎?金凱瑞演的『王牌大騙子』,當他被下咒一天內只能說實話時,不是得罪所有的好朋友與同事,還因此丟了工作嗎?人有時候不能講真話,這也是『白色謊言』(White Lie)這名詞的由來吧?」
我嘉許A寶的回答,說:「對一個正常人來說,不說假話其實是很不容易的事,有人說一個能完全誠實,完全忠於自己想法的人,大概只有精神病院才找得到。記得著名的心理學家佛洛姆曾說過,精神病人其實才是健康的,因為他們並沒有出賣自我,只不過要抵抗的現實太過巨大,他們在捍衛自我中失敗了,所以我們就說他瘋了,所謂的正常人,其實就是能按照社會角色劇本乖乖演出的人。」
同樣的意思,只要說的方式不同,帶給別人的感受也會天差地別。
(本文為節錄,完整內文請見《工作,只有專業還不夠》第二章)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