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也可以很不一樣:10位社群女王教你不用擠百大企業窄門,一樣被全界看見!
The 10 Habits of Highly Successful Women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誰說一定要進入大公司,才能成為人生勝利組?
在瞬息萬變的數位時代,人人都需要嶄新的求生能力!
★亞馬遜書店4顆星評價 女性商業類銷售第5名★
10位社群女王親自傳授在新媒體時代發光發熱的獨門心法
突破體制框架,量身訂做你的人生!
只要勇於挑戰、勇於顛覆,你就能脫穎而出!
她們未必是知名企業的CEO,也不是在舊有體制獲得成功;相反地,她們都是在新時代洞悉新商機、掌握新媒體特性,乘勢崛起的成功典範。
她們追求的事業,不再是進入大企業力爭上游,而是以多元的管道,在不同地方發光發熱。
究竟是什麼樣的關鍵思考,讓她們取得事業與生命的成功?
一篇篇幽默風趣的故事,讓你笑中帶淚,學到人生智慧與成功的實戰秘密。
福斯新聞台名嘴莎莉‧康恩(Sally Kohn)生動地探討何謂「情感正確度」,透過充滿同理心的溝通方式,將種種另類觀點成功地推銷進入最主流的媒體,廣受大眾歡迎。
千禧世代、二十二歲時即擔任數位公司策略規劃師的妮莎‧奇托(Nisha Chittal)解釋自己為什麼打死都不願意透露年齡,以及「太年輕」的她在毫無人脈的情況下如何自我行銷,打造部落格高人氣。
不走他人走過的路,珍娜‧沃特翰(Jenna Wortham)分享自己如何走出大學畢業後的徬徨迷惘,從擔任餐廳服務生學會臨機應變並解決問題,搖身一變,成為《紐約時報》的搶手記者。
人生無處不卡關,個人教練露絲‧安‧哈尼希(Ruth Ann Harnisch)提醒,妳不僅是自己人生電影的製作人、編劇、導演、主角,還可以是剪輯者!妳可以選擇如何思考,可以打斷煩惱、責怪、憤怒、自私、沮喪、恐懼等思緒,尤其是恐懼。
獨自旅行,或是與一群陌生人旅行,是將人生付諸實行的最快方法。曾經紅極一時的八卦記者寶拉‧弗利奇(Paula Froelich)拋開人人稱羨的高薪工作,勇敢「放火燒地」,浴火重生。
年營收百萬美元的傑出創業家萊絲莉‧布雷蕭(Leslie Bradshaw),在事業邁向巔峰,但個人情感生活、身體健康卻一塌糊塗的當下,毅然選擇放下自己創建的公司,漂亮轉身,告別一切,重新拾回健康人生。
從來沒有使用過履歷的葛林妮絲‧梅克尼可(Glynnis MacNicol),相信在瞬息萬變的職場生態中,生涯規劃無用,她從服務業學會觀察人性,從而躍升知名網路作家,隨時勇於跳躍,這才是她的生存之道。
自我投資有多重要?辭掉律師工作的瑞秋‧史卡勒(Rachel Sklar)在沒有媒體證的窘迫情況下,靠著一本筆記本、一台錄音,機和內心的一線希望,決定自費直奔在俄國聖彼得堡的「世界曲棍球錦標賽」現場,才得到第一篇報導見報的記者入場券……
美國熱門實境秀「時尚大忌」(What Not To Wear)辛辣主持人史黛西‧倫敦(Stacy London)分享在社群媒體時代裡,我們如何盲目在「累死也要出名」的社群媒體生死戰中,將自己逼到無路可退。
年過五十的辛蒂‧蓋洛普(Cindy Gallop)經常與二十幾歲的青春型男約會,更從與年輕世代的互動中洞察新商機,進而創立一個「真實性愛經驗」分享平台,透過「談性說愛」成功創業,甚至改造傳統色情產業生態。
名人推薦
iPeen愛評網共同創辦人兼副執行長/葉卉婷
香港商帕格數碼媒體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織田紀香 強力推薦
目錄
1.同理而不濫情的情感正確度
──福斯新聞台名嘴莎莉‧康恩(Sally Kohn)
「情感正確」是一種說話方式,強調我們說話的語調、給人的感覺,以及我們如何透過各種方式(不只限於語言)去表達對他人的尊重與同理心。它幫助我們與遠親處得來,賣出更多商品,讓提案更受青睞,更能連結異議,推動世界的改變。
2.為什麼我對年齡保密到家?
──資深記者/社群媒體策略師妮莎‧奇托(Nisha Chittal)
年齡歧視在職場確實存在!當你告訴別人自己的年齡,你便賦予對方如何看待你的權利。不管你的學經歷多麼豐富傲人,別人總會根據年齡來判斷你的「真正價值」。別讓主管或同僚有機會用年紀來判定你,善用社群媒體,讓他人見識你的專業能耐,而非年齡。
3.邊做邊學
──《紐約時報》科技記者珍娜‧沃特翰(Jenna Wortham)
沒有人可以給你一本說明書,引導你一步步將人生或事業組裝起來,有時候,你就是得自己「想辦法」。世界變動快速,保持彈性、保持靈敏,學習與時俱進,是我生存的祕訣。另一個祕訣是,注意身處的環境,確保自己還是其中的一份子,而不只是「到此一遊」的觀光客。
4.你的人生由心決定
──個人教練露絲‧安‧哈尼希(Ruth Ann Harnisch)
「你可以很輕易地知道一個人真心想做什麼事,因為他們就正在從事那些事情。」依從己心,就能培養出「快速下決定而不後悔的能力」。
以正向信念掌握自我人生的舵,你可以成為自己人生電影的編劇、導演、編劇、剪輯者,並能為自己的種種情緒負責。
5.放火燒地
──寶拉‧弗利奇(Paula Froelich)
「我很成功,是因為我知道自己是誰。」
人生真正的成功,或許不在於世俗外在假面的成功,也許得先走到谷底,你才有機會浴火重生,誠實地面對生活,尋回更真實豐盛的「成功」。
6.全面改變,永遠不遲
──萊絲莉‧布雷蕭(Leslie Bradshaw)
經常大笑,別忘記愛,保持健康,找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點,對生活中的每件好事心存感激,對值得的人展現出自己最好的一面,保持慈悲,經常微笑。這是我重新學會的知識,希望你們也具備這些智慧,因為推翻舊生活、全面改變,永遠不會太遲。
7.敞開心扉,迎接幸運之神
──葛林妮絲‧梅克尼可(Glynnis MacNicol)
沒有地圖不見得是壞事;也要勇敢抓住機會、穿越那扇門;在茫茫的職場中,因為未知,你會學習許多新事物,重點是,我越來越感激自己擁有「勇敢跳躍」與「邊做邊學」的能力,而且也更仰賴這兩項特質。
8.沒人贊助你?沒關係,自己來
──瑞秋‧史卡勒(Rachel Sklar)
在職場上轉彎,需要能力,更需要投資金援。勇於把錢投資在擴充自己的經驗、職涯發展、機會創造與人際關係上,老實說也包括美好的時光,完全是一件值回票價的事。現在起,用力存錢吧!
9.累死也要出名
──史黛西‧蘭頓(Stacy London)
社群媒體營造出一個超大型的受歡迎度比賽,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張貼最多的內容,就是最後贏家。現在,你無法只是單純地做事、寫文章、說話,完成之後,讓這些資訊被大眾注意、反駁、尊重或保留,不,還要跟上即時性的腳步,你必須不斷地更新、更新、更新……直到筋疲力竭為止。
10.用商業與性愛來改變世界
──辛蒂‧蓋洛普(Cindy Gallop)
過去階級式的體制已經不適用了,未來將被分享型經濟所取代,「物博計程車機呼叫器」(Uber)、「空氣幻宿網」(Airbnb)、「任務兔子小案外包網」(TaskRabbit)都是凝聚群眾力量的成功範例,而「做愛,但不做色情片」(makelovenotporn.com)也是,在無人青睞處挖出新商機。
謝誌
關於作者群
關於「The.List」
試閱
同理而不濫情的情感正確度
──莎莉‧康恩(Sally Kohn)
「情感正確」是一種說話方式,強調我們說話的語調、給人的感覺,以及我們如何透過各種方式(不只限於語言)去表達對於他人的尊重與同理心。它幫助我們與遠親處得來,賣出更多商品,讓提案更受青睞,更能連結異議,推動世界的改變。
「你知道你的秘密武器是什麼嗎?」福斯新聞台(Fox News)主持人尚恩‧漢尼帝(Sean Hannity)曾經這麼問我。「你很討人喜歡,」他說,然後擁抱我。如果其他人收到這種評語可能只是覺得意外,僅此而已,然而身為一個左傾的女同志,獲得這種讚美,我只能用「始料未及」來形容。
這一切要追溯到我的過去。我的第一分工作是社區籌畫人,這一做,就是十六年。我專門幫助民眾在平凡無奇的社區裡,帶來創新有趣的改變,舉凡修理壞掉的紅綠燈到鼓吹通過健康醫療改革法案,無所不包。二○○九年的某一天,有位電視台的執行長看見我在台上演講,下台之後她來找我,她說「你應該上電視。」當下我猶豫不決,然而她鍥而不捨地遊說我,於是不到一年後,經過一連串的訓練與幸運之神的眷顧,我受邀擔任福斯新聞台的名嘴,以進步派的觀點討論政治與時事。
很多人問我(而且多數是自由派的人),踏進虎穴直搗福斯,是什麼感覺?我猜他們以為我會說,福斯的人各個青面獠牙、蛇蠍心腸,但事實上正好相反。當然,我經常收到不堪入目的攻擊信。不管我在節目上討論什麼主題,支持提高基本薪資、鼓勵讓女性更容易取得避孕方式,或甚至連贊同民有、民治、民享的權力,也會讓我收到許多攻擊信,內容對「事」也對「人」,充滿性別歧視,以及對同性戀的恐懼。我甚至收過充滿「種族歧視」內容的信件,但是各位想想,我是個白人,甚至連古銅色的肌膚也沒有,竟然也能收到種族歧視信件?由此可見,惡意郵件的內容與範圍實非普通人能想像。其實,公眾人物應該都收過這種信,不過女性、有色人種、同性戀的公眾人物(不管是左派或右派)收到的攻擊信更是殺傷力十足。你可能會問,左派人士比右派人士收到更多惡意郵件嗎?老實說,我不知道,也不在乎。在這個社會上,不管你做什麼,總是會有人不滿意,四處謾罵攻擊。
那福斯的那些人呢?例如與我同台辯論的主持人漢尼帝、比爾‧奧雷利(Bill O'Reilly)、安‧考特(Ann Coulter),還有幕後製作團隊,例如電視台長官、製作人、攝影師等,他們是怎麼樣的人呢?我可以告訴各位,他們非常善良可愛。第一次踏進電視台時,我對保守派也抱持著刻板印象,但是我進去知道,才發現原來我們一直將彼此放在標記為「別人」的政治分類箱中,忽略了扣除政治之外,他們也是人。主持人漢尼帝跟我的政治見解有如天壤之別,所幸,政治只是我們身為人的其中一小部分,而身為人,我們的共通點可就多了,當然這不表示我們的政治歧見不重要,我自認為非常關心政治,我們的政治歧見當然非同小可,只是我沒有忘記,政治理念只是人的一部份組成,而不是全部。
跟全美最知名的一些保守派人士面對面接觸,建立交流(特別是私底下的互動),讓我意外體會到我們的相同之處,並將之視如珍寶。我體悟到,原來自己與這些人竟有這麼多共同點,而這些相同之處、這些連結、這些真正的情誼,正是說服力的出發點,而這就是我所謂的「情感正確」(emotional correctness)。
「情感正確」是一種說話方式,強調我們說話的語調、給人的感覺,以及我們如何透過各種方式(不只限於語言)去表達對於他人的尊重與同理心。畢竟,如果別人不想聽我們說話,連聆聽的意願都沒有,怎麼可能知道我們想傳達什麼訊息?而讓別人願意聆聽的方式,就是保持「情感正確」。
「情感正確」關乎我們如何讓對方知道,我們在乎,而且是真心誠意地在乎,無論我們在政治或是其他領域的意見多麼背道而馳。讓我換個角度說明,或許會比較清楚:觀眾、員工、顧客本來就不容易接受新觀念了,如果這個新觀念是從一個他們不熟悉,甚至討厭的人口中說出來,那麼接受度想當然又更低了。在我們這個哺乳類動物大腦的某個部分中,還攜帶著遠古記憶,習慣將遇到的人以二分法進行分類:非敵即友。我們擁抱朋友,也容易接受他們的想法,至於敵人呢?我們會啟動「對抗或逃跑」的生理機制,不是與對方爭論得面紅耳赤(對抗)就是選擇隔離、充耳不聞(逃跑)。從實際面而言,你希望自己被對方視為敵人或朋友呢?「情感正確」能幫助你與觀眾站在同一邊,以朋友而不是敵人的身分,進行連結與交流,並開啟能夠帶來改變的對話。
讓觀眾喜歡你並樂意聽你說話,這是比較實際的優點,但是「情感正確」還有另一個更大的好處,就是能建立符合「多元」、「民主」等哲學理想的國家。換言之,是的,我們都不一樣,但是我們仍舊能夠交流、能夠合作、能夠「異中求同」,而這個聽起來過份樂觀的理想,正是我們國家的根基價值,前人相信,不同的經驗與意見能讓這個國家更堅不可摧,他們相信,在多元的外表之下,其實我們是一體的。熱衷美國政治實驗的人,從最高的政府殿堂到小鄰里與小企業,都聽過林肯的名言:「分裂之家無可持存」,這個分裂,不僅可以指內戰,也可以指讓我們與人勢不兩立、劃清楚河漢界的文化與政治歧異。若我們能夠跨越這道鴻溝,即便我們政治理念不同,也能從「人」的角度出發,彼此合作。唯有如此,我們的國家才有存活下去的希望。
無論你希望說服毫無興趣的觀眾購買產品,或填補政治與文化認同的鴻溝,「情感正確」這個哲學理念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同理心,建立連結。唯有如此,我們才可能讓別人不只打開耳朵聆聽,更打開心門被說服。接下來,我將說明「情感正確」這門科學,教導各位為什麼「情感正確」可以幫助你更有效地說服他人,針對實際面,我會提供五大策略,幫助各位在生活與工作上輕鬆落實「情感正確」。
「情感正確」的科學
兩千多年前,亞里斯多德就曾經說過,真正說服別人的,是說服者本身的人格。數十年來,眾多社會科學研究一而再、再而三地證實了這個論述。我個人最喜歡一九七九年雪莉‧奇肯(Shelly Chaiken)的研究,奇肯請一百一十名麻州大學生在校園中隨機挑選路人,並試圖說服他們學校餐廳應該禁止供應葷食,因為這在一九七〇年代是個爭議話題,研究結果發現什麼呢?具說服力的學生有一個共通的特色:都是俊男美女。
別誤會,「情感正確」的關鍵當然不是電眼型男或整形美女(雖然有電眼也不是什麼壞事)。奇肯的研究再次證實一個基本原則:外表會影響我們喜不喜歡一個人,而「喜歡」正是說服力的一大根基。「情感正確」的意思,是要去與別人建立真實、感動人心的連結,當別人與我們有這種連結時,我們通常會比較喜歡他們。
英文的「喜歡」,在舊式英語、荷蘭語與德文中的字根意思是「一體」。喜歡某人,或覺得自己與某人很像,就猶如拉近了兩人的抽象與實體距離,並在彼此的相同之處之上,開始建立連結。奇肯的研究彰顯了人性的一大特點:人們容易被俊男美女說服,因為人們希望自己也屬於外貌出眾的一員。
同樣道理,英文當中的「說服」來自字根「swad」,意思是「甜美」,甚至有人將「說服」這個字與話愛神維納斯的隨從「蘇阿達」(Suada)做連結。基本上,「情感正確」會讓對方感覺良好,彷彿被視為珍寶、被捧在手心呵護。而當我們感覺被喜歡,甚至被愛的時候,就會樂意傾聽。歷史上,許多科學家與哲學家都已經觀察到這種特色,並取名為「親和力法則」(law of affinity)。
凱倫‧史提芬森(Karen Stephenson)博士是個企業人類學家,不知為何,這個詞讓我腦中浮現起呆伯特臉上塗著戰漆的樣子。史提芬森博士說,親和力法則是「先人遺留在我們基因中的一種古老技巧。」人類需要彼此提供情感支持,也提供生存保障,我們會進行心靈交流,而且為了尋求歸屬感,我們也會漸漸採取群體的意見。
沒錯,「情感正確」能帶來親和力,讓對方願意改變想法以符合他們喜歡的人的想法。聽起來太簡單嗎?我們來聽聽喬‧吉拉德(Joe Girard)的故事。
吉拉德退休幾乎三十五年之後,還是穩坐「全球最佳業務員」(World's Greatest Salesman)的寶座。一九六三年與一九七八年間,他專門賣汽車與貨車,那十五年之間,他個人賣出了一萬三千台車,更精確的數字應該是一萬三千又一台。一九七三年是他的黃金銷售年,那年他平均每天可以賣出四點五台,這還不包括周日,所以說吉拉德是個超級業務員,一點也不為過。
他的獨門訣竅是什麼?他每個月都會寫信給他的一萬三千名客戶,內容簡潔有力:「我喜歡你。」如果正逢佳節,他可能會再補上一句:「我喜歡你,感恩節快樂!」不過基本上,每封信的內容都是:「我喜歡你。」那是個電子郵件還沒問世的時代,他竟然願意親筆寫下一萬三千封信給客人,而且月月如此,從不間斷。
客人走進汽車展示間時,吉拉德會送客人一個胸章,上頭寫著(我想你已經猜到了):「我喜歡你。」然後吉拉德會向客人解釋,「即便你沒買,我還是很喜歡你……但是我知道你會買。」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吉拉德也跟上時代,有了自己的推特(Twitter),他在個人介紹的部分不免俗地加上了:「我喜歡你!」所以吉拉德的獨門訣竅究竟是什麼?答案是「情感正確」,他受人喜愛,並且主動對他人投以關懷,積極產生真誠的連結。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社會科學實驗,請研究人員先向受試者表達讚美、批評、或者褒貶混雜,然後再詢問受試者是否願意幫個忙,想當然,口出美言的研究人員當然比較受到受試者的喜愛,不過這個研究最令人驚訝的發現是,不論讚美是真是假,都不影響受試者對於研究人員的喜愛程度, 由此可見,受試者只是單純喜歡「被喜歡」的感覺。這個實驗的結論是,奉承讓受試者更容易接受並執行別人提出的請求。
「情感正確」可以引導出正面的回應,因為當人們心情舒爽,就容易做出愉悅的回應,而「情感正確」的作法,就是主動與對方建立起具同理心的友善連結。當然,如果你發自內心展現出真誠的情感,效果當然會比偽裝出來的好(比如只是權宜之計或為了研究)。
二〇〇四年,前美國總統柯林頓卸任三年後,接受歐普拉(Oprah Winfrey)訪問,內容刊登在《O, 歐普拉雜誌》(O, The Oprah Magazine)上。歐普拉問柯林頓:「為什麼黑人這麼喜歡你?」
「如果我們先喜歡別人,別人會就喜歡我們。他們喜歡我,是因為我喜歡他們,他們也清楚感受到我對他們展現的善意,」柯林頓說。 我們都知道,柯林頓是「情感正確」的箇中高手,如果有一堂『情感正確』大師講堂,他完全有資格授課。
雖然喜歡度(likeability)是「情感正確」中最廣受研究,也深具代表性的外顯行為,但是喜歡度也是個棘手的議題。臉書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曾經提到女性面臨的「喜歡度窘境」(likeability trade-off),她說,女性越成功,就越少人喜歡。這是事實,而這個事實是個冷酷的提醒,告訴我們這個社會已經變得如此扭曲,也表示女性(甚至是有色人種、同志與其他人)經常被迫做出「零和」選擇,無法兼顧成功與喜歡度,實際上也是如此,比如保守群眾很難給有色同志任何同理心,此時這些有色同志只有兩種選擇,第一,放棄「情感正確」,為了維護自己的真理而不惜被邊緣化(這十分常見於嚴苛的上司與非主流思想家),第二,堅守「情感正確」原則,理解當前的情況或許對自己不公平,但是深信「情感正確」是突破心防的必要工具。
約翰‧尼弗格(John Neffinger)、麥特‧柯哈特(Matt Kohut)、艾咪‧卡迪(Amy Cuddy)曾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寫道:
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影響力與領導力始於「溫暖」。溫暖,是傳達影響力的管道,能提升信任度,並促進想法的溝通與吸收。任何小小的非語言舉動,例如點頭、微笑、敞開的手勢,都可以讓人們覺得受歡迎以及需求受到關注。一旦你將溫暖人心作為首要任務,馬上就能與周遭的人建立真誠連結,讓對方感覺心聲被傾聽、被了解,因此對你產生信任感。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先有連結力,才有領導力〉(Connect, Then Lead)。如何建立連結?答案依舊是保持「情感正確」。
一九五〇年,文學理論家肯尼思‧柏克(Kenneth Burke)出版了《動機修辭學》(A Rhetoric of Motives)這是全球第一本教導人們如何使用文字去說服別人的書,畢竟我們這麼努力與他人建立連結,為的不就是說服他們?當然說服有很多種,不管是說服對方買產品,或說服對方與我們共度春宵。該書作者認為,說服的基本根基是「認同」,換言之,在別人被說服之前,他們必須先認同你,或對你產生好感。
──莎莉‧康恩(Sally Kohn)
「情感正確」是一種說話方式,強調我們說話的語調、給人的感覺,以及我們如何透過各種方式(不只限於語言)去表達對於他人的尊重與同理心。它幫助我們與遠親處得來,賣出更多商品,讓提案更受青睞,更能連結異議,推動世界的改變。
「你知道你的秘密武器是什麼嗎?」福斯新聞台(Fox News)主持人尚恩‧漢尼帝(Sean Hannity)曾經這麼問我。「你很討人喜歡,」他說,然後擁抱我。如果其他人收到這種評語可能只是覺得意外,僅此而已,然而身為一個左傾的女同志,獲得這種讚美,我只能用「始料未及」來形容。
這一切要追溯到我的過去。我的第一分工作是社區籌畫人,這一做,就是十六年。我專門幫助民眾在平凡無奇的社區裡,帶來創新有趣的改變,舉凡修理壞掉的紅綠燈到鼓吹通過健康醫療改革法案,無所不包。二○○九年的某一天,有位電視台的執行長看見我在台上演講,下台之後她來找我,她說「你應該上電視。」當下我猶豫不決,然而她鍥而不捨地遊說我,於是不到一年後,經過一連串的訓練與幸運之神的眷顧,我受邀擔任福斯新聞台的名嘴,以進步派的觀點討論政治與時事。
很多人問我(而且多數是自由派的人),踏進虎穴直搗福斯,是什麼感覺?我猜他們以為我會說,福斯的人各個青面獠牙、蛇蠍心腸,但事實上正好相反。當然,我經常收到不堪入目的攻擊信。不管我在節目上討論什麼主題,支持提高基本薪資、鼓勵讓女性更容易取得避孕方式,或甚至連贊同民有、民治、民享的權力,也會讓我收到許多攻擊信,內容對「事」也對「人」,充滿性別歧視,以及對同性戀的恐懼。我甚至收過充滿「種族歧視」內容的信件,但是各位想想,我是個白人,甚至連古銅色的肌膚也沒有,竟然也能收到種族歧視信件?由此可見,惡意郵件的內容與範圍實非普通人能想像。其實,公眾人物應該都收過這種信,不過女性、有色人種、同性戀的公眾人物(不管是左派或右派)收到的攻擊信更是殺傷力十足。你可能會問,左派人士比右派人士收到更多惡意郵件嗎?老實說,我不知道,也不在乎。在這個社會上,不管你做什麼,總是會有人不滿意,四處謾罵攻擊。
那福斯的那些人呢?例如與我同台辯論的主持人漢尼帝、比爾‧奧雷利(Bill O'Reilly)、安‧考特(Ann Coulter),還有幕後製作團隊,例如電視台長官、製作人、攝影師等,他們是怎麼樣的人呢?我可以告訴各位,他們非常善良可愛。第一次踏進電視台時,我對保守派也抱持著刻板印象,但是我進去知道,才發現原來我們一直將彼此放在標記為「別人」的政治分類箱中,忽略了扣除政治之外,他們也是人。主持人漢尼帝跟我的政治見解有如天壤之別,所幸,政治只是我們身為人的其中一小部分,而身為人,我們的共通點可就多了,當然這不表示我們的政治歧見不重要,我自認為非常關心政治,我們的政治歧見當然非同小可,只是我沒有忘記,政治理念只是人的一部份組成,而不是全部。
跟全美最知名的一些保守派人士面對面接觸,建立交流(特別是私底下的互動),讓我意外體會到我們的相同之處,並將之視如珍寶。我體悟到,原來自己與這些人竟有這麼多共同點,而這些相同之處、這些連結、這些真正的情誼,正是說服力的出發點,而這就是我所謂的「情感正確」(emotional correctness)。
「情感正確」是一種說話方式,強調我們說話的語調、給人的感覺,以及我們如何透過各種方式(不只限於語言)去表達對於他人的尊重與同理心。畢竟,如果別人不想聽我們說話,連聆聽的意願都沒有,怎麼可能知道我們想傳達什麼訊息?而讓別人願意聆聽的方式,就是保持「情感正確」。
「情感正確」關乎我們如何讓對方知道,我們在乎,而且是真心誠意地在乎,無論我們在政治或是其他領域的意見多麼背道而馳。讓我換個角度說明,或許會比較清楚:觀眾、員工、顧客本來就不容易接受新觀念了,如果這個新觀念是從一個他們不熟悉,甚至討厭的人口中說出來,那麼接受度想當然又更低了。在我們這個哺乳類動物大腦的某個部分中,還攜帶著遠古記憶,習慣將遇到的人以二分法進行分類:非敵即友。我們擁抱朋友,也容易接受他們的想法,至於敵人呢?我們會啟動「對抗或逃跑」的生理機制,不是與對方爭論得面紅耳赤(對抗)就是選擇隔離、充耳不聞(逃跑)。從實際面而言,你希望自己被對方視為敵人或朋友呢?「情感正確」能幫助你與觀眾站在同一邊,以朋友而不是敵人的身分,進行連結與交流,並開啟能夠帶來改變的對話。
讓觀眾喜歡你並樂意聽你說話,這是比較實際的優點,但是「情感正確」還有另一個更大的好處,就是能建立符合「多元」、「民主」等哲學理想的國家。換言之,是的,我們都不一樣,但是我們仍舊能夠交流、能夠合作、能夠「異中求同」,而這個聽起來過份樂觀的理想,正是我們國家的根基價值,前人相信,不同的經驗與意見能讓這個國家更堅不可摧,他們相信,在多元的外表之下,其實我們是一體的。熱衷美國政治實驗的人,從最高的政府殿堂到小鄰里與小企業,都聽過林肯的名言:「分裂之家無可持存」,這個分裂,不僅可以指內戰,也可以指讓我們與人勢不兩立、劃清楚河漢界的文化與政治歧異。若我們能夠跨越這道鴻溝,即便我們政治理念不同,也能從「人」的角度出發,彼此合作。唯有如此,我們的國家才有存活下去的希望。
無論你希望說服毫無興趣的觀眾購買產品,或填補政治與文化認同的鴻溝,「情感正確」這個哲學理念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可以幫助我們找到同理心,建立連結。唯有如此,我們才可能讓別人不只打開耳朵聆聽,更打開心門被說服。接下來,我將說明「情感正確」這門科學,教導各位為什麼「情感正確」可以幫助你更有效地說服他人,針對實際面,我會提供五大策略,幫助各位在生活與工作上輕鬆落實「情感正確」。
「情感正確」的科學
兩千多年前,亞里斯多德就曾經說過,真正說服別人的,是說服者本身的人格。數十年來,眾多社會科學研究一而再、再而三地證實了這個論述。我個人最喜歡一九七九年雪莉‧奇肯(Shelly Chaiken)的研究,奇肯請一百一十名麻州大學生在校園中隨機挑選路人,並試圖說服他們學校餐廳應該禁止供應葷食,因為這在一九七〇年代是個爭議話題,研究結果發現什麼呢?具說服力的學生有一個共通的特色:都是俊男美女。
別誤會,「情感正確」的關鍵當然不是電眼型男或整形美女(雖然有電眼也不是什麼壞事)。奇肯的研究再次證實一個基本原則:外表會影響我們喜不喜歡一個人,而「喜歡」正是說服力的一大根基。「情感正確」的意思,是要去與別人建立真實、感動人心的連結,當別人與我們有這種連結時,我們通常會比較喜歡他們。
英文的「喜歡」,在舊式英語、荷蘭語與德文中的字根意思是「一體」。喜歡某人,或覺得自己與某人很像,就猶如拉近了兩人的抽象與實體距離,並在彼此的相同之處之上,開始建立連結。奇肯的研究彰顯了人性的一大特點:人們容易被俊男美女說服,因為人們希望自己也屬於外貌出眾的一員。
同樣道理,英文當中的「說服」來自字根「swad」,意思是「甜美」,甚至有人將「說服」這個字與話愛神維納斯的隨從「蘇阿達」(Suada)做連結。基本上,「情感正確」會讓對方感覺良好,彷彿被視為珍寶、被捧在手心呵護。而當我們感覺被喜歡,甚至被愛的時候,就會樂意傾聽。歷史上,許多科學家與哲學家都已經觀察到這種特色,並取名為「親和力法則」(law of affinity)。
凱倫‧史提芬森(Karen Stephenson)博士是個企業人類學家,不知為何,這個詞讓我腦中浮現起呆伯特臉上塗著戰漆的樣子。史提芬森博士說,親和力法則是「先人遺留在我們基因中的一種古老技巧。」人類需要彼此提供情感支持,也提供生存保障,我們會進行心靈交流,而且為了尋求歸屬感,我們也會漸漸採取群體的意見。
沒錯,「情感正確」能帶來親和力,讓對方願意改變想法以符合他們喜歡的人的想法。聽起來太簡單嗎?我們來聽聽喬‧吉拉德(Joe Girard)的故事。
吉拉德退休幾乎三十五年之後,還是穩坐「全球最佳業務員」(World's Greatest Salesman)的寶座。一九六三年與一九七八年間,他專門賣汽車與貨車,那十五年之間,他個人賣出了一萬三千台車,更精確的數字應該是一萬三千又一台。一九七三年是他的黃金銷售年,那年他平均每天可以賣出四點五台,這還不包括周日,所以說吉拉德是個超級業務員,一點也不為過。
他的獨門訣竅是什麼?他每個月都會寫信給他的一萬三千名客戶,內容簡潔有力:「我喜歡你。」如果正逢佳節,他可能會再補上一句:「我喜歡你,感恩節快樂!」不過基本上,每封信的內容都是:「我喜歡你。」那是個電子郵件還沒問世的時代,他竟然願意親筆寫下一萬三千封信給客人,而且月月如此,從不間斷。
客人走進汽車展示間時,吉拉德會送客人一個胸章,上頭寫著(我想你已經猜到了):「我喜歡你。」然後吉拉德會向客人解釋,「即便你沒買,我還是很喜歡你……但是我知道你會買。」隨著科技日新月異,吉拉德也跟上時代,有了自己的推特(Twitter),他在個人介紹的部分不免俗地加上了:「我喜歡你!」所以吉拉德的獨門訣竅究竟是什麼?答案是「情感正確」,他受人喜愛,並且主動對他人投以關懷,積極產生真誠的連結。
曾經有人做過一個社會科學實驗,請研究人員先向受試者表達讚美、批評、或者褒貶混雜,然後再詢問受試者是否願意幫個忙,想當然,口出美言的研究人員當然比較受到受試者的喜愛,不過這個研究最令人驚訝的發現是,不論讚美是真是假,都不影響受試者對於研究人員的喜愛程度, 由此可見,受試者只是單純喜歡「被喜歡」的感覺。這個實驗的結論是,奉承讓受試者更容易接受並執行別人提出的請求。
「情感正確」可以引導出正面的回應,因為當人們心情舒爽,就容易做出愉悅的回應,而「情感正確」的作法,就是主動與對方建立起具同理心的友善連結。當然,如果你發自內心展現出真誠的情感,效果當然會比偽裝出來的好(比如只是權宜之計或為了研究)。
二〇〇四年,前美國總統柯林頓卸任三年後,接受歐普拉(Oprah Winfrey)訪問,內容刊登在《O, 歐普拉雜誌》(O, The Oprah Magazine)上。歐普拉問柯林頓:「為什麼黑人這麼喜歡你?」
「如果我們先喜歡別人,別人會就喜歡我們。他們喜歡我,是因為我喜歡他們,他們也清楚感受到我對他們展現的善意,」柯林頓說。 我們都知道,柯林頓是「情感正確」的箇中高手,如果有一堂『情感正確』大師講堂,他完全有資格授課。
雖然喜歡度(likeability)是「情感正確」中最廣受研究,也深具代表性的外顯行為,但是喜歡度也是個棘手的議題。臉書營運長雪柔.桑德伯格(Sheryl Sandberg)曾經提到女性面臨的「喜歡度窘境」(likeability trade-off),她說,女性越成功,就越少人喜歡。這是事實,而這個事實是個冷酷的提醒,告訴我們這個社會已經變得如此扭曲,也表示女性(甚至是有色人種、同志與其他人)經常被迫做出「零和」選擇,無法兼顧成功與喜歡度,實際上也是如此,比如保守群眾很難給有色同志任何同理心,此時這些有色同志只有兩種選擇,第一,放棄「情感正確」,為了維護自己的真理而不惜被邊緣化(這十分常見於嚴苛的上司與非主流思想家),第二,堅守「情感正確」原則,理解當前的情況或許對自己不公平,但是深信「情感正確」是突破心防的必要工具。
約翰‧尼弗格(John Neffinger)、麥特‧柯哈特(Matt Kohut)、艾咪‧卡迪(Amy Cuddy)曾在《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寫道:
越來越多研究顯示,影響力與領導力始於「溫暖」。溫暖,是傳達影響力的管道,能提升信任度,並促進想法的溝通與吸收。任何小小的非語言舉動,例如點頭、微笑、敞開的手勢,都可以讓人們覺得受歡迎以及需求受到關注。一旦你將溫暖人心作為首要任務,馬上就能與周遭的人建立真誠連結,讓對方感覺心聲被傾聽、被了解,因此對你產生信任感。
這篇文章的標題是:〈先有連結力,才有領導力〉(Connect, Then Lead)。如何建立連結?答案依舊是保持「情感正確」。
一九五〇年,文學理論家肯尼思‧柏克(Kenneth Burke)出版了《動機修辭學》(A Rhetoric of Motives)這是全球第一本教導人們如何使用文字去說服別人的書,畢竟我們這麼努力與他人建立連結,為的不就是說服他們?當然說服有很多種,不管是說服對方買產品,或說服對方與我們共度春宵。該書作者認為,說服的基本根基是「認同」,換言之,在別人被說服之前,他們必須先認同你,或對你產生好感。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