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自傳:上冊 一九三一──一九六四
張忠謀親筆撰寫,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張忠謀親筆撰寫、獨家授權自傳
他的一生,一場不能錯過的智慧盛宴!
一代半導體巨人張忠謀,一生底氣深厚的蓄積與征戰,
開創了專業晶圓代工的商業模式,成就了一個偉大的企業,
推進了世界科技的進程,改變了幾十億人的生活方式。
張忠謀寫張忠謀,以「簡單的字句,真實的感情」,寫下最真實的自己。
《張忠謀自傳:上冊 一九三一—— 一九六四》,歷時兩年,寫他的青春、半導體的青春,和一個大時代從蒼涼到繁盛的軌跡。看戰亂中的文藝少年在文科與工科中徘徊抉擇、壯志青年在職場現實中練得一份堅強和智慧、明日將才在無法拒絕的機會面前,思忖前途的得與失。風雨前半生,已見巨人智慧的身影。
這部回憶人生的巨著,是一趟情感之旅,也是一場智慧的盛宴,像是他留給世人,再創下一輪科技盛世的備忘錄。
影音介紹
目錄
序 大時代的創造者 余秋雨
出版者的話 為歷史留下紀錄——出版企業家傳記與回憶錄的用心 高希均
「自傳上冊」自序 那是一個多麼不同的時代! 張忠謀
第一章 「大時代」中的幼少年
六歲過海到香港/飽受戰爭的驚嚇/冒死橫過戰線/刻苦自律的住宿生/南開教育影響至深/父親難償宿願/打消作家夢/亂世中的無憂年少/銀行系只讀兩個月/再度逃難到香港/回上海已遙遙無期/人生重要分界
第二章 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
只要努力,就能出頭/呼吸自由的氣息/暫住三叔家/結識知交柏曼/化解種族歧視的恐懼/克服英文障礙/荷馬、莎翁、蕭伯納/英文成為思考主語/哈佛學生才華洋溢/開啟智慧與心靈生活/為將來謀生打算/轉入MIT/孜孜不倦於專修領域/感受經濟壓力/打消轉系念頭/博士落榜,深受打擊/昂首走自己的路
第三章 進入半導體業
四家公司邀聘/「講價」弄巧成拙/進入半導體業!/改良銲接技術/自修半導體,漸露頭角/德儀的創新與發明/重畫半導體版圖/部門處於虧損狀態/抗議同事被裁員/接獲德儀聘書
第四章 初試啼聲——德州儀器公司
年輕有活力的公司/員工上下都是內行人/與技術脫節,埋下敗因/直接上線工作/團隊精神令人感動/「你怎麼辦到的?」/一起賭,一起贏/積體電路的發明/精明的生意人/一分靈感,九分流汗/研發、業務共同體/無法拒絕的機會
第五章 重拎書包——史丹佛大學
洗刷落第恥辱/躬逢其盛/用功學習有了回報/不受傳統觀念束縛/求學如魚得水/儘速回德儀
附錄
文藝少年
伊莉莎伯
勝利的前夕
殺臭蟲
科技觀點
台灣半導體業的機會
發展台灣科技業
重要演講
知識經濟之迷思
談創新
終身學習因應挑戰
張忠謀大事年表
試閱
自序
那是一個多麼不同的時代!
這本自傳涵蓋的時期是自我出生至三十三歲,恰是我現在年齡的一半。
忙著做事的人很少有時間想過去,但在夜闌人靜,偶爾回想過去時,我最懷念的倒不是三十三歲以後事業稍有成就的時期,而是我的前半生。
那是一個多麼不同的時代!
十八歲以前,我已逃了三次難,住過六個城市(寧波、南京、廣州、香港、重慶、上海),換了十個學校。我已經歷過槍砲(香港)和轟炸(廣州、重慶),穿越過戰線(自上海至重慶);我曾有無憂無慮的童年(香港),也嘗到慷慨激昂、抗戰時期的中學生生活(重慶);更嘗到了離家去國,不知歸期的悲哀(自香港去美國)。
十八歲進美國哈佛大學。在一千多個碧眼兒同學裡,我是唯一的中國人。一年中只有美國朋友,只用英文,也如海綿地吸收西洋文化。即使在幾十年後的現在看來,這哈佛的一年仍是我一生最難忘、最興奮的一年。
十九歲入麻省理工學院,在這最高理工學府裡學我的謀生本領。
二十四歲進入半導體業,那時半導體業本身才只有三歲。
二十七歲進入一家正值黃金時代的世界級公司——德州儀器公司(Texas Instruments Inc.),與積體電路發明人基比(Jack Kilby)喝咖啡、談研究,眼見他發明積體電路。
三十歲重拎書包,到史丹佛讀博士,在大師前充實自己的半導體學術基礎。
三十三歲博士學成,抱著滿懷希望和期待,回到德儀。
那幾十年是一個多麼不同的時代!在中國,在美國,在半導體業,都是「大時代」。
是我的青春。
是半導體業的青春。
也是美國成為超級強國後的青春。
即使在古老的中國,在抗戰幾年中,也嗅到了強烈的青春氣息。
寫傳的遠因與近因
美麗的懷念,並不足以使我提筆寫自傳。提筆的決定仍有它的遠因和近因。
遠因是少年時代的作家夢。在香港的小學、重慶和上海的中學裡,總有六、七年的幼少年光陰,痴心想以寫作為終身工作。作家夢在高中畢業前就被父親淡淡的一句:「會餓肚子的,」而打消。高中畢業後到美國求學,以後在美國三十幾年,非但極少寫中文,甚至連讀中文書報的機會都很少。十幾年前到台灣,又開始以中文為主語,少年的作家夢只成回憶。有時自己問自己:「我還能寫長篇中文嗎?」
直到兩年多以前。
那時,友人虞有澄兄邀我替他的新書《我看英代爾》(由天下文化出版)為序。他說:「兩千字左右就夠了。」但我讀了他的原稿後,對他寫的那一段英特爾歷史頗有所感,便盡一個星期日的時間,信手寫了四、五千字。這是我幾十年來少有的中文「長篇」,寫起來似乎還算順手。
幾個月後,虞書出版人高希均教授來找我。高教授認為在我平生經歷中,一定有不少有趣的故事,可以用「自傳」的方式與讀者同享。高教授還說,如果我不願自己動筆,可以用
口述方式,讓專業記者代筆。我不大喜歡口述方式,因為我過去看到這類傳記,總覺得它們欠缺了一分傳主的感情。但如果要我自寫,這又是多麼大膽而費時的嘗試!我有沒有這個能力和時間呢?所以我好幾個星期沒有給高教授答覆。
追憶是享受,動筆是煎熬
就在這時候,有一天晚上重翻喜愛的海明威文集,翻到他的短篇小說〈基里孟加羅山之雪峰〉。小說主人翁是一個作家,在非洲基里孟加羅山腳下得了壞疽,不能行動,望著蓋滿白雪的山峰等死,以下是他垂死前的縹緲之思:
現在,他再也不能寫那些故事,那些他儲存起來,預備在他能寫得更好時要寫的故事。
也許,至少他沒把它們寫壞。也許,他永遠不能寫得更好,這才是一直拖延不寫的原因。總之,一切都不知道了。
拖延的結果,原來竟是生命末頁的無奈和不確定感!讀了這段故事後幾天,我就接受高教授的邀請,預備自己動手寫自傳。
答應是答應了,但每提筆就後悔:答應得太貿然了!對我來說,追憶是一種享受;動筆卻是煎熬。許多夜晚和週末,我坐在書桌前,拿著筆,對著一張白紙發呆。多少感情洶湧滂湃,但被阻塞在這支短短狹狹的鋼筆裡,不能盡情揮灑在白紙上。包括找資料的時間在內,這本自傳大約花了幾百小時。
經過五、六十年的時光,那麼多次逃難,那麼多次搬家,十八歲以前的資料非常少了。這是很可惜的事,因為那時期正是我想做作家之時,日記和寫作不少。但十六歲前的日記已蕩然無存,作文只剩下幾篇,還虧重慶南開中學居然保留了幾十年,在幾年前登載在校友回憶錄裡。現在讀起來,那些文字雖然稚氣,卻喚回了不少回憶。失去的作文中尤其可惜的,是我自上海跋涉五十幾天到重慶後寫的一篇旅記,記得當時父母親還驕傲地傳給他們的朋友看。
十六、七歲在上海時的日記,奇蹟地在二十幾年前出現在父母親紐約的家。那一段高中畢業前後,共軍已節節逼近上海的往事,現在讀起來,猶如隔世。十八歲後的資料較多,但也不很豐富。最有用的資料還是常斷偶續的日記。
下冊幾年後再說
自傳上冊還未出版,就有人問下冊。說老實話,上冊花了我這麼多精力時間,現在又正
忙著替台積電和世界先進這兩家公司打基礎,短期內實在沒有勇氣開始寫下冊。也許幾年以後吧。
上冊總算寫成了。這是一趟情感之旅,前後兩年,數百小時的密集工作,多少溫馨,多少煎熬,現在總算鬆一口氣。今日的心情,與三十幾年前的一天相彷彿。那天我通過了史丹佛大學博士考試,鬆了一大口氣,晚上開車三十英里到舊金山中國城大吃,吃完後到橋藝社,玩半年以來的第一次橋牌。
今天或亦如此?三十多年的時光已掠我而過,今天雖有當年的心情,卻已無當年的興致了。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相關商品
張忠謀自傳全集(上下冊)
張忠謀自傳:下冊 一九六四 ── 二〇一八
張忠謀自傳:上冊 一九三一──一九六四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
一九三一年,張忠謀生於浙江寧波。兒時雖享中上階層的生活舒適,但因戰火蔓延,自幼歷經數次舉家遷徙的日子,曾花了五十天換過各種交通工具,冒險穿越戰爭前線抵達重慶。八年抗戰勝利後,本以為能在上海安居樂業,結果只住兩年多,就因國共內戰再度逃往香港,待了不到一年便赴美留學。在他心目中,年少時在中國的十七年是個「大時代」:在戰火動盪中懷抱革新、進步理想,充滿抱負與未知的年代。大家自詡為「大時代中國未來的主人」,但那個十七歲前的世界,終究隨著戰火而破滅,甚至讓他對人生起了「歷盡滄桑」之感。
本書精彩在於他人生的戲劇性轉折:在那個年代,中國人在美國除了成為理工博士,從事教學或是研究工作,似乎沒有其它出路。他完成了麻省理工的學士與碩士學位,但連續兩次博士資格考都名落孫山。面對未知的職涯未來,當時的他也是極為挫敗與焦慮的!麻省理工雖然給了他職涯的本錢,但他對工程其實並沒有「熱情」。不過,也因落榜才因緣際會地接觸半導體業,踏入企業管理的世界。所以,張忠謀總說那是他「一生最大的幸運」!
在他的求學與職涯歷程中,三叔與父親的智慧與洞見扮演重要角色。他會就讀工程領域學系,是因父親著眼世界局勢,認為工程學系對求職較有助益;在美國擔任教授的三叔,知道張忠謀原本志在文科,於是在張忠謀進麻省理工學院就讀前,建議他先去比較偏向「綜合大學」的哈佛就讀一年,作為美國生活、理工領域生活的緩衝。這一年,變成他受用一生的「盛宴」。哈佛同學的優秀與多元化,以及廣泛閱讀經典西方文學,培養出他對西方著作、藝術、文化的喜愛,並結交許多朋友融入美國社會。當張忠謀找工作時,本來不知「希凡尼亞」這間公司的存在,還是某次美國擔任教授的三叔偶然提起,他才去試看看!若張忠謀身邊沒有三叔這位貴人,他可能就跟半導體產業擦身而過!
求職的過程也挺有意思:當時他收到四封應聘書,其中一間是世界知名的福特公司,另外一間「希凡尼亞」則是張忠謀毫無所知的行業:以半導體為材料的電晶體。年輕氣盛的他,因為想將待遇提高「一美元」的請求被回絕,憤而選擇希凡尼亞冒險一番。就這一衝動,讓他與半導體結了一輩子的緣!
張忠謀在回首來時路時,不時從企業經營的角度切入,分享精闢的看法。進入希凡尼亞,熱情地從事開發工作,但管理階層不懂「技術」,研發、生產、行銷無法整合,虧損嚴重,最後失望地離開。他一進入德儀,就察覺到兩間公司的巨大差異:在很多層面都是人人平等,他很容易就跟主管說上話,且主管對於「技術」非常了解,整個企業的士氣也非常高昂。全公司上上下下人員都精通「技術」的德儀做出矽電晶體,立下科技業有能力「以小搏大」的典範,但也感慨後來公司越來越大,主管階層的各種內務、外務日漸增加,與日新月異的「技術」脫節。
張忠謀有過好幾個當下或許有些茫然的時刻:因戰亂而離開本來以為會「安居樂業」的上海;進入哈佛,選修的人文課,面對生硬的英文經典文學;博士連續兩次落榜,因此走上一條當時沒有中國人在走的求職道路;本來想去知名的福特公司上班,結果年輕氣盛,因為一美金的差別,去一個他根本對開發項目一無所知的公司。人生無法事事盡如人意,與其消沉度日不如腳踏實地盡力而為;雖說無法選擇出生的家庭與年代,但不妨視未知為驚喜故而積極面對。當盡力拚搏追夢的過程,也許意外踏上陌生小徑,反而通往更璀璨的未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