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漢學與左傳學:從「古義」到「新疏」的脈絡【增訂版】
內容簡介
自惠棟揭櫫「扶賈、服」的解經方向,清儒乃紛紛輯「古義」而撰「新疏」,此一由「漢學」典範主導的發展脈絡,實為清代《左傳》學之主流。本書由「漢學」主題切入,聚焦「古義」與「新疏」兩大解釋類型,揭示清代《左傳》學之特點。各章針對惠棟、洪亮吉、馬宗璉、沈欽韓、張聰咸、李貽德,由劉文淇開山之儀徵四世之學,作專家、專書之研究。文獻根柢深厚紮實,論述切要精到,扶微闡幽,能發古人之潛德幽光。清儒標榜「漢學」,以回顧漢唐注疏立基,然則,本書不僅為清代經學研究提供了新範式,亦為整部《左傳》學史提供一段曲折的縮影。
目錄
增訂版序
序
第一章 緒 論
第一節 從「新疏」薈萃清代經說談起
第二節 標榜直承兩漢經師
第三節 以輯述「古義」為基礎
第四節 本書之論述規劃
第二章 惠棟「漢學」及其《左傳補註》
第一節 惠棟「漢學」及其先驅
第二節 「古義」的解釋類型
第三節 以漢匡杜的古義之作
一、補正杜《注》之歷史淵源
二、尊「漢學」而扶賈、服
三、由訓詁、典制以釋其義
第四節 不墨守專固,不囿於今、古文
第五節 尚禮的經說取向
結 語
第三章 洪亮吉《左傳詁》之漢學淵源與經世關懷
第一節 曲折起伏的一生
第二節 交遊與著述的「漢學」淵源
第三節 存古學而匡杜《注》
一、輯存古訓
二、具引諸家
三、匡杜的成績與侷限
第四節 正心術而勵風俗
結 語
第四章 《左傳》古義之學術脈絡與發展趨勢
第一節 宗漢學而輯古義的風潮
第二節 馬宗璉《左傳補注》──服膺惠氏而補其遺
第三節 張聰咸《杜注辨證》──考辨典制與地理
第四節 沈欽韓《左氏傳補注》──以禮為宗而釋其義
第五節 漢學著述的學術歸趨
結 語
第五章 向「疏」體轉型的李貽德《輯述》
第一節 生平交遊與著述
第二節 撰述淵源與旨趣
第三節 輯佚存古以恢復舊注
第四節 疏釋賈、服而匡糾杜、孔
第五節 由「古義」向「新疏」轉型
結 語
第六章 集大成的新疏:儀徵劉氏之《疏證》
第一節 「清溪舊屋」四世家學
第二節 劉氏之學緣起
第三節 《疏證》一書之撰述原委
一、著書之約
二、編撰過程
三、整理出版
第四節 構思、體例與疏證內容
一、草創者之構思
二、「述注」兼「釋經」之體例
三、訓詁名物而考索典禮制度
結 語
第七章 綜 論
附錄一 劉師培《左傳》學的傳承與嬗變
第一節 傳續家學
第二節 辨偽闢誣
第三節 纘述《疏證》
第四節 詮說古例
結 語
附錄二 章炳麟《春秋左氏疑義答問》略論
第一節 一系列《左傳》學專著
第二節 從繼承「漢學」到走出「漢學」
一、廣摭先儒舊說以詁經
二、對「漢學」的省思與批判
第三節 答問釋疑的意向
第四節 源於孔子的傳承系譜
第五節 立基於文外微言的義例詮釋
結 語
附錄三 清代漢學與左傳學學術編年
參考文獻舉要
索 引
序/導讀
增訂版序
自本書初版發表迄今,十餘年來我由《春秋》左氏學延伸,致力鑽研清代經學,尤其是惠棟「漢學」典範及其影響。
惠棟確立「漢學」典範,其《周易述》是清代首部「新疏」,帶動清儒興起一波又一波輯「古義」而撰「新疏」的學術潮流。「新疏」作為清代「漢學」極具代表性的解釋類型,是依經學典範解釋經典的具體實踐,且薈萃一代經說,乃能上繼六朝、唐與北宋之後,為義疏之學推昇新一波發展高峯,意義非凡。近年來明清學術研究風氣頗為興盛,而「漢學」典範的獨特意義,由「古義」而「新疏」的經學發展,尚待有志投入和關注。有鑒於此,我於107年申請教育部「人文及社會科學博士論文改寫專書暨編纂主題論文集計畫」,主編《清代漢學與新疏》論文集,收錄林慶彰教授等臺灣具代表性學者之論文八篇,以期凝聚既有成果,進而推動後續之研究。成書之後,承蒙五南圖書出版公司黃文瓊副總編輯力邀,順利排定出版時程,而《清代漢學與左傳學──從古義到新疏的脈絡》也因坊間存書不多,遂一併增訂出版,以利讀者互參。
增訂版基本上維持原書面貌,第一章至第七章僅稍作文字修訂,而在其後增收附錄三種,包括討論劉師培與章炳麟的論文兩篇,以及依本書主題「清代漢學與左傳學」編撰學術編年。後者,以著作及學者間的互動為主,由《左傳》學擴及《春秋》學,漸及於羣經新疏,依時序呈現「漢學」的發展;前者,則藉由劉師培、章炳麟兩大《左傳》學名家之論述,略述清末民初「漢學」典範的緜延、學者的省思,以及觀念的轉變。
在逐步深入探討惠棟「漢學」及其影響的歷程中,我藉由執行科技部專題研究計畫,常利用暑假期間赴大陸北京、上海、南京、蘇州、杭州、長沙等地圖書館訪書,除在海峽兩岸外,也曾赴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德國慕尼黑大學、特里耳大學與日本京都大學等著名學府舉辦之學術研討會,並兩度出席歐洲漢學會議,宣讀論文,發表研究心得,與國際漢學研究者進行學術交流。承蒙科技部補助,105年以京都大學訪問學者身分,赴日本研究三個月,今(108)年則將赴東京大學,兩次短期研究,分別針對京都、東京兩地圖書館之藏書,考察「漢學」著作傳入日本後,典藏、傳抄以及和刻刊行的概況,藉由文獻考察,了解江戶時期以來,日本學者對「漢學」的態度及其變遷,而「古義」與「新疏」兩大解釋類型正是考察的重要指標。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這些年來標舉經學、清代「漢學」與惠棟之名,在各地訪書研究或發表論文,區區所願,盼以個人藐小的雪泥鴻爪,為中國傳統學術之賡續傳播,留下些許印痕。──中華民國一○八年己亥九月張素卿識於出國前夕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