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巖芳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130週年校史風華
內容簡介
2025年適逢國立臺北教育大學130週年校慶,從1895年到2025年跨越三世紀的校史中,許多令人難忘的影像值得回顧。本書以130單元精選經典照片完整介紹本校從芝山巖學堂到芳蘭校區的發展脈絡。藉由校史影像選粹與全校綜覽介紹,希望讓本校繼續傳承師範教育良師興國的精神,並以創新理念開創高等教育的新紀元。
書法題字:106級社發系 賴俊諺
封面底圖:北師40級畢業紀念冊扉頁版畫的紅樓意象
書法題字:106級社發系 賴俊諺
封面底圖:北師40級畢業紀念冊扉頁版畫的紅樓意象
目錄
序 一
序 二
第一篇 一百三十單元解說三世紀校史
一 芝巖奠基,南門茁壯,芳蘭篤行
1 一八九五年芝山巖創校
2 國語學校開校
3 一八九八年設立三所師範學校
4 國語學校的校長們
5 萬中選一的入學窄門
6 辮髮制帽的奇觀
7 日益進步的女子教育
8 臺灣最早的實業教育
9 國語學校的附屬學校
10 大南門大學校
11 從各地齊聚一堂的師範情誼
12 修學旅行引燃的罷課風波
13 下內埔芳蘭校區
14 錄取數字下的殖民真相
15 記憶中的紅樓本館
16 寄宿舍通用門歷劫猶存
17 理化階梯教室
18 博物與數學教室
19 地理與歷史教室
20 圖畫教室
21 音樂教室
22 師範宿舍的日式訓育
23 宿舍賣店的小確幸
24 鐵血舍內規則
25 日本本土修學旅行
26 臺灣環島修學旅行
27 附屬公學校教育實習
28 教育現場的挑戰
29 農業實習做中學
30 強健體魄體操課
31 北二師棒球隊離甲子園只差一勝
32 從畢業到任官
33 逃不開的戰爭陰影
34 艱困時期的田野調查
35 重回戰時牛鬥駐紮地
36 女子部疏開至南投雙冬
37 戰後國師校友同學會重聚
38 戰後的大浦校長與藤谷校長
二 承先啟後,師道宏揚,砥礪向前
39 戰後接收代表
40 請願設立師範專科學校
41 戰後初期沖繩籍師生的處境
42 省立臺北師範時期的校長們
43 省立臺北師範學校校歌
44 省立臺北師範學校校徽
45 「新」國語課
46 「新」歷史課
47 二二八下的人道情誼
48 被白色恐怖剝奪的青春
49 戰後師範的嚴格內務
50 自我精進繼續升學
51 宿舍火劫下的師生情誼
52 心靈壓抑與反叛
53 走訪田野社會調查
54 師範生集中實習
55 實習技術教育
56 良師興國
57 普通師範科
58 音樂師範科
59 藝術師範科
60 體育師範科
61 教育千城的師範新兵
62 救國團﹁北師範大隊﹂
63 學長好!學姊好!
64 引以為傲的班名
65 外埠教育旅行
66 名聲響亮三省小
67 學制交接下的39級師範生
68 公費待遇
69 國師會與芳蘭會的民間外交
三 改制師專,良師興國,再接再厲
70 改制師範專科學校
71 師專時期校長
72 臺北師專的新校徽
73 校外地景變遷
74 師專新建圖書館
75 科學館
76 明德樓
77 美術館
78 教職員宿舍以校為家
79 每逢甲子大興土木
80 學科本位能力研討會
81 日本總理佐藤榮作贈琴
82 駐校實習
83 決定命運的畢業分發
84 初次離家新生訓練
85 一脈相承的紀律生活
86 鋼盤聲下的伙食自治
87 女生宿舍地下室新餐廳
88 環島參觀旅行
89 社會服務報效國家
90 國家節日壁報競賽
91 基本能力抽測
92 小學老師必修琴法
93 學生自治與幹部
94 步槍與教鞭
95 成功嶺集訓
96 雙十節遊行
97 謁陵與路祭
98 師生同樂的校慶園遊會
99 齊聲喝采運動會
100 與社會同慶的晚會
101 師專國際交流與榮耀
四 師範立本、薈萃群英,至誠不息
102 提升至高等教育的師培制度
103 師資培育制度的改變與挑戰
104 本時期校長
105 行政大樓
106 視聽館和至善樓
107 創意館和雨賢廳
108 藝術館和體育館
109 泳健館和篤行樓
110 活動中心和學生餐廳
111 百年校慶紀念鐘樓
112 校內碩果僅存的古蹟
113 糜研齋
114 學生生活的後盾
115 和平東路二段一一八巷美食
116 校內設備煥然一新
117 從教官室到校安組
118 校慶與運動會的改變
119 落實學生自治
120 體育表演會
121 創意啦啦隊暨體育表演競賽
122 梯隊與社會服務
123 南海藝廊
124 北師美術館
125 姊妹校興深化國際交流
126 本校國手為國爭光
127 校友中心與校史館
128 芳蘭菁英錄
129 校友總會成立經緯
130 頒贈白色恐怖受難者名譽畢業證書
第二篇 北教大學術單位現況與展望
一 教育學院
1 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2 文教法律研究所
3 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
4 教育學系
5 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
6 特殊教育學系
7 心理與諮商學系
8 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
二 人文藝術學院
1 語文與創作學系
2 兒童英語教育學系
3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4 音樂學系
5 台灣文化研究所
6 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
三 理學院
1 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
2 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3 體育學系
4 資訊科學系
5 數位科技設計學系
四 國際學位學程
1 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研究全英語碩士學位學程
2 學習與教學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3 東南亞區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
附錄
一、在職教師
二、退休教師
三、離職教師
後記
序 二
第一篇 一百三十單元解說三世紀校史
一 芝巖奠基,南門茁壯,芳蘭篤行
1 一八九五年芝山巖創校
2 國語學校開校
3 一八九八年設立三所師範學校
4 國語學校的校長們
5 萬中選一的入學窄門
6 辮髮制帽的奇觀
7 日益進步的女子教育
8 臺灣最早的實業教育
9 國語學校的附屬學校
10 大南門大學校
11 從各地齊聚一堂的師範情誼
12 修學旅行引燃的罷課風波
13 下內埔芳蘭校區
14 錄取數字下的殖民真相
15 記憶中的紅樓本館
16 寄宿舍通用門歷劫猶存
17 理化階梯教室
18 博物與數學教室
19 地理與歷史教室
20 圖畫教室
21 音樂教室
22 師範宿舍的日式訓育
23 宿舍賣店的小確幸
24 鐵血舍內規則
25 日本本土修學旅行
26 臺灣環島修學旅行
27 附屬公學校教育實習
28 教育現場的挑戰
29 農業實習做中學
30 強健體魄體操課
31 北二師棒球隊離甲子園只差一勝
32 從畢業到任官
33 逃不開的戰爭陰影
34 艱困時期的田野調查
35 重回戰時牛鬥駐紮地
36 女子部疏開至南投雙冬
37 戰後國師校友同學會重聚
38 戰後的大浦校長與藤谷校長
二 承先啟後,師道宏揚,砥礪向前
39 戰後接收代表
40 請願設立師範專科學校
41 戰後初期沖繩籍師生的處境
42 省立臺北師範時期的校長們
43 省立臺北師範學校校歌
44 省立臺北師範學校校徽
45 「新」國語課
46 「新」歷史課
47 二二八下的人道情誼
48 被白色恐怖剝奪的青春
49 戰後師範的嚴格內務
50 自我精進繼續升學
51 宿舍火劫下的師生情誼
52 心靈壓抑與反叛
53 走訪田野社會調查
54 師範生集中實習
55 實習技術教育
56 良師興國
57 普通師範科
58 音樂師範科
59 藝術師範科
60 體育師範科
61 教育千城的師範新兵
62 救國團﹁北師範大隊﹂
63 學長好!學姊好!
64 引以為傲的班名
65 外埠教育旅行
66 名聲響亮三省小
67 學制交接下的39級師範生
68 公費待遇
69 國師會與芳蘭會的民間外交
三 改制師專,良師興國,再接再厲
70 改制師範專科學校
71 師專時期校長
72 臺北師專的新校徽
73 校外地景變遷
74 師專新建圖書館
75 科學館
76 明德樓
77 美術館
78 教職員宿舍以校為家
79 每逢甲子大興土木
80 學科本位能力研討會
81 日本總理佐藤榮作贈琴
82 駐校實習
83 決定命運的畢業分發
84 初次離家新生訓練
85 一脈相承的紀律生活
86 鋼盤聲下的伙食自治
87 女生宿舍地下室新餐廳
88 環島參觀旅行
89 社會服務報效國家
90 國家節日壁報競賽
91 基本能力抽測
92 小學老師必修琴法
93 學生自治與幹部
94 步槍與教鞭
95 成功嶺集訓
96 雙十節遊行
97 謁陵與路祭
98 師生同樂的校慶園遊會
99 齊聲喝采運動會
100 與社會同慶的晚會
101 師專國際交流與榮耀
四 師範立本、薈萃群英,至誠不息
102 提升至高等教育的師培制度
103 師資培育制度的改變與挑戰
104 本時期校長
105 行政大樓
106 視聽館和至善樓
107 創意館和雨賢廳
108 藝術館和體育館
109 泳健館和篤行樓
110 活動中心和學生餐廳
111 百年校慶紀念鐘樓
112 校內碩果僅存的古蹟
113 糜研齋
114 學生生活的後盾
115 和平東路二段一一八巷美食
116 校內設備煥然一新
117 從教官室到校安組
118 校慶與運動會的改變
119 落實學生自治
120 體育表演會
121 創意啦啦隊暨體育表演競賽
122 梯隊與社會服務
123 南海藝廊
124 北師美術館
125 姊妹校興深化國際交流
126 本校國手為國爭光
127 校友中心與校史館
128 芳蘭菁英錄
129 校友總會成立經緯
130 頒贈白色恐怖受難者名譽畢業證書
第二篇 北教大學術單位現況與展望
一 教育學院
1 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
2 文教法律研究所
3 課程與教學傳播科技研究所
4 教育學系
5 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
6 特殊教育學系
7 心理與諮商學系
8 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
二 人文藝術學院
1 語文與創作學系
2 兒童英語教育學系
3 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
4 音樂學系
5 台灣文化研究所
6 文化創意產業經營學系
三 理學院
1 數學暨資訊教育學系
2 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3 體育學系
4 資訊科學系
5 數位科技設計學系
四 國際學位學程
1 當代藝術評論與策展研究全英語碩士學位學程
2 學習與教學國際碩士學位學程
3 東南亞區域管理碩士學位學程
附錄
一、在職教師
二、退休教師
三、離職教師
後記
序/導讀
序 一
二○二五年,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迎來創校一百三十週年的校慶,為了迎接這個具有深遠意義的里程碑,本校從年初起即舉辦一系列校慶活動,並於歲末出版這本《芝巖芳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一百三十週年校史風華》專書,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記錄本校的發展歷程,展現百年學府的風采與傳承。
本校起源於一八九五年在士林創立的芝山巖學堂 (國語學堂) ,跨越三個世紀的演變,歷經多次更名與升格為今日的教育大學,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學府。
每逢校慶,本校皆發行相關紀念集或圖冊等出版品。創校一百週年時發行《北師壹世紀》,以編年紀事呈現學校百年發展,同年並發行匯集北師校友文章的《滋蘭集:北師壹百周年紀念文集》。這些多樣貌的北師相關校史圖文集,記錄許多本校值得表彰的人與事,以及北師人共同的回憶與情感。二○一年,本校臺灣文化研究所成立校史研究會,以嚴謹的態度考訂校史,完成《圖說臺北師範校史》一書。全書不僅圖文並茂,史實論證也極為用心,獲得校內同仁與畢業校友的肯定。其後,校友總會也成立了校史編纂委員會,積極向各界徵集校史文物。歷經十餘年來的努力,這些研究成果部分反映在這本新的校史專書。如此精心編纂的校史專書,值得向大家推薦。
本書收錄大量珍稀影像,呈現校區擴建與校園空間變遷、早期師範生成長生活、課堂與實習情景,以及修學旅行與參訪活動等。這些珍貴的影像不僅喚起北師人的集體記憶,也重現了校史的多樣風貌。相信無論是校友、師生,或曾與北師畢業生成長相伴的親友,都能從書中感受深刻共鳴。
眾所周知,本校的發展歷程與臺灣史有密切關聯,同時也是臺灣教育史的核心篇章。自日治時期以來,北師畢業生在教育、美術、文學及政治社會運動等領域皆扮演關鍵角色,為臺灣社會進步奠定基礎。
本校自創校以後逐步擴展,在日本時代不但發展為臺北第一師範學校與第二師範學校 (今臺北市立大學與本校) ,甚至衍生出臺南師範學校、臺中師範學校等。因此,國北教大正是臺灣初等教育師資培育的源頭。為珍視與傳承這段深厚歷史,本校成立校史館,展示創校以來的歷史文物。同時也建置校友資料庫,設置校友中心與校友總會,積極強化校友與母校之間的情感連結與緊密聯繫。回顧過往的足跡,可以讓我們更勇敢地面對未來,重現國北教大校史風華,相信能讓我們以更積極地展布新猷,力求革新。
今日的國北教大已不僅是師資培育的重要基地,除了培育有志成為教師的師培生,同時也招收約六成有志於學習數位設計、資訊科技、AI專業、區域發展、藝術設計文化創意、文教法律、華語文、臺灣語言文化等專業的學生。
因此,本書另闢一篇,完整介紹本校二十二個學術單位的現況與展望,說明各系所面對未來的發展策略,讓大家更深入了解國北教大如何在少子化、全球化競爭與AI數位轉型等高等教育挑戰中,以深化專業、跨域整合與創新思維,持續展現進步開創、與時俱進的辦學理念。
這本書不僅能喚起校友與全校師生的榮譽感與認同,激勵大家共同為國北教大未來繼續打拼。同時,也能讓社會各界充分認識本校一百三十年校史的榮光與教育使命。誠摯推薦本書,並期盼各界持續給予國北教大關懷與支持,共同成就百年樹人的宏願。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校長 陳慶和
二○二五年十月十七日
二○二五年,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迎來創校一百三十週年的校慶,為了迎接這個具有深遠意義的里程碑,本校從年初起即舉辦一系列校慶活動,並於歲末出版這本《芝巖芳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一百三十週年校史風華》專書,以圖文並茂的方式記錄本校的發展歷程,展現百年學府的風采與傳承。
本校起源於一八九五年在士林創立的芝山巖學堂 (國語學堂) ,跨越三個世紀的演變,歷經多次更名與升格為今日的教育大學,是臺灣歷史最悠久的學府。
每逢校慶,本校皆發行相關紀念集或圖冊等出版品。創校一百週年時發行《北師壹世紀》,以編年紀事呈現學校百年發展,同年並發行匯集北師校友文章的《滋蘭集:北師壹百周年紀念文集》。這些多樣貌的北師相關校史圖文集,記錄許多本校值得表彰的人與事,以及北師人共同的回憶與情感。二○一年,本校臺灣文化研究所成立校史研究會,以嚴謹的態度考訂校史,完成《圖說臺北師範校史》一書。全書不僅圖文並茂,史實論證也極為用心,獲得校內同仁與畢業校友的肯定。其後,校友總會也成立了校史編纂委員會,積極向各界徵集校史文物。歷經十餘年來的努力,這些研究成果部分反映在這本新的校史專書。如此精心編纂的校史專書,值得向大家推薦。
本書收錄大量珍稀影像,呈現校區擴建與校園空間變遷、早期師範生成長生活、課堂與實習情景,以及修學旅行與參訪活動等。這些珍貴的影像不僅喚起北師人的集體記憶,也重現了校史的多樣風貌。相信無論是校友、師生,或曾與北師畢業生成長相伴的親友,都能從書中感受深刻共鳴。
眾所周知,本校的發展歷程與臺灣史有密切關聯,同時也是臺灣教育史的核心篇章。自日治時期以來,北師畢業生在教育、美術、文學及政治社會運動等領域皆扮演關鍵角色,為臺灣社會進步奠定基礎。
本校自創校以後逐步擴展,在日本時代不但發展為臺北第一師範學校與第二師範學校 (今臺北市立大學與本校) ,甚至衍生出臺南師範學校、臺中師範學校等。因此,國北教大正是臺灣初等教育師資培育的源頭。為珍視與傳承這段深厚歷史,本校成立校史館,展示創校以來的歷史文物。同時也建置校友資料庫,設置校友中心與校友總會,積極強化校友與母校之間的情感連結與緊密聯繫。回顧過往的足跡,可以讓我們更勇敢地面對未來,重現國北教大校史風華,相信能讓我們以更積極地展布新猷,力求革新。
今日的國北教大已不僅是師資培育的重要基地,除了培育有志成為教師的師培生,同時也招收約六成有志於學習數位設計、資訊科技、AI專業、區域發展、藝術設計文化創意、文教法律、華語文、臺灣語言文化等專業的學生。
因此,本書另闢一篇,完整介紹本校二十二個學術單位的現況與展望,說明各系所面對未來的發展策略,讓大家更深入了解國北教大如何在少子化、全球化競爭與AI數位轉型等高等教育挑戰中,以深化專業、跨域整合與創新思維,持續展現進步開創、與時俱進的辦學理念。
這本書不僅能喚起校友與全校師生的榮譽感與認同,激勵大家共同為國北教大未來繼續打拼。同時,也能讓社會各界充分認識本校一百三十年校史的榮光與教育使命。誠摯推薦本書,並期盼各界持續給予國北教大關懷與支持,共同成就百年樹人的宏願。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校長 陳慶和
二○二五年十月十七日
試閱
1 一八九五年芝山巖創校
1894年7月,清帝國與日本在朝鮮半島的衝突升高,雙方終於爆發甲午戰爭。清帝國海軍與陸軍都被日本擊敗,最後在1895年4月簽訂《馬關條約》,清帝國最新設立的行省臺灣被割讓給日本。反對割地的官員與仕紳組織臺灣民主國與日本對抗,但臺灣北部的抵抗迅速瓦解,臺灣總督樺山資紀於6月17日舉行使政儀式,日本在臺灣的統治正式開始。以代理學務部長身分負責新殖民地教育政策的官員是語言學家伊澤修二。最初學務部在洋行聚集的大稻埕辦公,但當地紳商因戰亂而避難他處,難以招生。7月12日學務部遷移至士林,將辦公與教學場所設置於芝山巖開漳聖王廟,成立「芝山巖學堂」。在此,伊澤修二等人招募學生,一邊教他們日語,也一邊向他們學臺灣語,開啟了日本在殖民地臺灣的教育事業。但日本統治初期,抗日勢力仍積極活動。1896年元旦,六名日籍教師前往臺北城內的總督府參加新年慶祝會,途中被抗日勢力斬殺,學務處部分設施也被焚毀。事後總督府追究責任,處死士林保良局長潘光松,並將被殺的六位日本老師神格化,塑造成為殖民地教育犧牲奉獻的象徵。
2 國語學校開校
經過半年多在芝山巖學堂的教育實驗,總督府於1896年設立國語學校,課程分為語學部和師範部。語學部教日本人臺灣語,教臺灣人日語,將他們訓練成輔助殖民統治的雙語人才。師範部則培訓在臺灣的初等教育機構教授日語的教師,最初僅招收日本人,後來臺北、臺中、臺南三所師範學校被併入國語學校,才設立訓練臺籍教師的師範部乙科。國語學校的預定地在臺北城南門前,又稱「大南門大學校」,現址為臺北市立大學博愛校區。當時校址鄰近清帝國臺北府的文廟和武廟。文廟拆除後,國語學校仍將聖賢牌位供奉於校園內的孔子廟。由於校舍建設不及,國語學校先借用艋舺祖師廟上課,待1897年10月20日校舍落成才遷入。在臺灣的現代教育系統尚未體系化之前,國語學校的國語部和師範部乙科是臺灣人能在島內就讀的最高學府之一,畢業生也成為二十世紀前半的臺灣社會菁英。
3 一八九八年設立三所師範學校
日本自1880年就規定各府縣應設立師範學校培養初等教育師資。1898年臺灣地方行政分為三縣三廳,總督府依例在臺北、臺中、臺南三縣設立師範學校,招收臺灣人,培養國語傳習所和公學校教師。臺北師範學校設立於大稻埕,臺中師範學校於彰化,臺南師範學校於府城赤崁樓。學生依規定住校,並享有公費待遇。1901年出版的《臺北師範學校一覽》中,日本教師對臺灣學生舉止和學力多有批評,顯示學校中劇烈的文化衝突。1902年,總督府認為臺灣人教師供過於求,故廢除臺北和臺中師範學校,學生則併入國語學校成立師範部乙科。1904年,臺南師範學校也廢除,國語學校成為日本時代初期臺灣唯一的師範教育機構。劉克明於1900年入學臺北師範學校,經廢校合併後,1903年從國語學校師範部乙科畢業。後來他留校服務,教授日本學生臺灣語,並編寫《臺語大全》作為課本,是日本時代重要的臺籍教育家。
4 國語學校的校長們
傳統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視1895年創立芝山巖學堂的學務部長伊澤修二為創校校長,但在組織章程上,國語學校首任校長是町田則文(1856-1929)。町田則文是茨城縣土浦人,雅號波山,取自故鄉的筑波山。町田則文最初在藩校學習漢學,後改入英學校學習英文,1878年畢業於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渡臺前曾擔任愛媛師範學校、埼玉師範學校校長。他擅長漢詩漢文,在臺期間常與臺灣仕紳唱和,南下臺南巡視途中還曾以漢文撰寫日記。返日後曾任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教授、東京盲啞學校校長。晚年出版《明治國民教育史》,為回憶錄式的教育史著作。墓所在東京雜司之谷靈園,墓誌銘為漢文,由任職愛媛師範時期的學生撰寫。町田則文離臺後,田中敬一(1858-1930)接任國語學校校長。田中敬一畢業於東京師範學校中學師範科,來臺前曾任長崎中學校教諭、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教授,岐阜、宮城、東京府師範學校校長。田中敬一任內確立採用法國語言學家François Gouin的直接教學法,省去臺灣語或漢文的的中介,可節省師資培訓成本,也適用於本來就不識漢字的公學校學生,從此成為殖民地臺灣教授日語的主要方法。
5 萬中選一的入學窄門
在日本時代初期,國語學校與醫學校曾是臺灣人學生完成初等教育後,少數的升學管道。當越來越多臺灣人接受近代教育,升學競爭也日益激烈。雖然1919年與1922年兩次《臺灣教育令》建立起制度化的學校教育體系,並新設多所中等學校,但實際上臺籍學生能就讀的名額極為有限。尤其在1922年推行臺日共學後,原先中等教育學校中有限的招生名額須與日本人學生共享,臺灣人學生的升學機會更加被壓縮。不少家庭選擇讓子女赴日本內地或中國升學,避開本地激烈且不公平的競爭。然而,在1927年臺北師範學校分立為第一與第二師範前,小學師範部主要錄取日本人,公學師範部幾乎專收臺灣人,當時共學政策對錄取率的影響尚不明顯。直到臺北第二師範學校設立後,公學師範部開始錄取日本人學生,使臺灣人學生的錄取比例逐漸下降,能考上臺北第二師範學校的臺灣人,都是萬中選一的菁英。入學考試流程相當嚴謹。各師範學校會招生公告刊登於《臺灣總督府報》,內容詳細列明修業年限、報考資格、科目與日程,並說明入學後的任官義務。經過筆試和面試,學校不僅通知錄取考生本人,也會通報其畢業學校,形成一種集體榮譽感。入學報到須由家長或保證人陪同,若保證人不在臺北,必須另尋代理人。學生收到錄取通知後,亦需及早回報制服與鞋子尺寸,以利學校準備公費生配給物資。若輕忽了這些步驟,會被視為放棄錄取。對師範生紀律的規訓,可說從入學前就已經開始。
6 辮髮制帽的奇觀
國語學校成立之初,對學生的服儀尚未有嚴格規定。有位就讀師範部乙科的臺灣人學生回憶,他在1912年入學之初尚未有制服,大家各自穿著習慣的衣服,亦有學生穿著緞面外衣搭配紅色皮鞋。做出豪華奢侈的打扮。不久國語學校制定以小倉織為布料的學生制服,鞋子也統一為學校配給的款式,大家也漸漸有學生的樣子了。但對臺灣人學生來說,最大的特徵還是從清代延續下來的辮髮。即使中國已經發生辛亥革命,入學之初仍只有少數人決定斷髮,配上洋式的制服制帽,從側面看起來連臺灣人學生自己都覺得不協調,稱之為「奇觀」。後來學校內斷髮的人日漸增加,加上「改良」後的洋式制服,讓臺灣人學生覺得穿著體面,到哪裡都不會不好意思。這段於1926年寫下的述懷,雖然見證了臺灣人在日本時代服裝髮式改變的過程,但也反映臺灣人在我族的傳統與異族的近代之間,努力掙扎協調的過程。我們在紀念性質的照片中,往往很難看出影中人心中的想法,大家彷彿都是行禮如儀地站在鏡頭前留下足以在日後回憶的影像。總督府也樂於運用看不出真實心態的照片來宣傳殖民統治的成功。但搭配當事人的回想和反思,我們也應該要注意被統治者再被拍攝的那一瞬間,所面臨的同化於民族或同化於文明的複雜選擇。
1894年7月,清帝國與日本在朝鮮半島的衝突升高,雙方終於爆發甲午戰爭。清帝國海軍與陸軍都被日本擊敗,最後在1895年4月簽訂《馬關條約》,清帝國最新設立的行省臺灣被割讓給日本。反對割地的官員與仕紳組織臺灣民主國與日本對抗,但臺灣北部的抵抗迅速瓦解,臺灣總督樺山資紀於6月17日舉行使政儀式,日本在臺灣的統治正式開始。以代理學務部長身分負責新殖民地教育政策的官員是語言學家伊澤修二。最初學務部在洋行聚集的大稻埕辦公,但當地紳商因戰亂而避難他處,難以招生。7月12日學務部遷移至士林,將辦公與教學場所設置於芝山巖開漳聖王廟,成立「芝山巖學堂」。在此,伊澤修二等人招募學生,一邊教他們日語,也一邊向他們學臺灣語,開啟了日本在殖民地臺灣的教育事業。但日本統治初期,抗日勢力仍積極活動。1896年元旦,六名日籍教師前往臺北城內的總督府參加新年慶祝會,途中被抗日勢力斬殺,學務處部分設施也被焚毀。事後總督府追究責任,處死士林保良局長潘光松,並將被殺的六位日本老師神格化,塑造成為殖民地教育犧牲奉獻的象徵。
2 國語學校開校
經過半年多在芝山巖學堂的教育實驗,總督府於1896年設立國語學校,課程分為語學部和師範部。語學部教日本人臺灣語,教臺灣人日語,將他們訓練成輔助殖民統治的雙語人才。師範部則培訓在臺灣的初等教育機構教授日語的教師,最初僅招收日本人,後來臺北、臺中、臺南三所師範學校被併入國語學校,才設立訓練臺籍教師的師範部乙科。國語學校的預定地在臺北城南門前,又稱「大南門大學校」,現址為臺北市立大學博愛校區。當時校址鄰近清帝國臺北府的文廟和武廟。文廟拆除後,國語學校仍將聖賢牌位供奉於校園內的孔子廟。由於校舍建設不及,國語學校先借用艋舺祖師廟上課,待1897年10月20日校舍落成才遷入。在臺灣的現代教育系統尚未體系化之前,國語學校的國語部和師範部乙科是臺灣人能在島內就讀的最高學府之一,畢業生也成為二十世紀前半的臺灣社會菁英。
3 一八九八年設立三所師範學校
日本自1880年就規定各府縣應設立師範學校培養初等教育師資。1898年臺灣地方行政分為三縣三廳,總督府依例在臺北、臺中、臺南三縣設立師範學校,招收臺灣人,培養國語傳習所和公學校教師。臺北師範學校設立於大稻埕,臺中師範學校於彰化,臺南師範學校於府城赤崁樓。學生依規定住校,並享有公費待遇。1901年出版的《臺北師範學校一覽》中,日本教師對臺灣學生舉止和學力多有批評,顯示學校中劇烈的文化衝突。1902年,總督府認為臺灣人教師供過於求,故廢除臺北和臺中師範學校,學生則併入國語學校成立師範部乙科。1904年,臺南師範學校也廢除,國語學校成為日本時代初期臺灣唯一的師範教育機構。劉克明於1900年入學臺北師範學校,經廢校合併後,1903年從國語學校師範部乙科畢業。後來他留校服務,教授日本學生臺灣語,並編寫《臺語大全》作為課本,是日本時代重要的臺籍教育家。
4 國語學校的校長們
傳統上,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視1895年創立芝山巖學堂的學務部長伊澤修二為創校校長,但在組織章程上,國語學校首任校長是町田則文(1856-1929)。町田則文是茨城縣土浦人,雅號波山,取自故鄉的筑波山。町田則文最初在藩校學習漢學,後改入英學校學習英文,1878年畢業於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渡臺前曾擔任愛媛師範學校、埼玉師範學校校長。他擅長漢詩漢文,在臺期間常與臺灣仕紳唱和,南下臺南巡視途中還曾以漢文撰寫日記。返日後曾任東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教授、東京盲啞學校校長。晚年出版《明治國民教育史》,為回憶錄式的教育史著作。墓所在東京雜司之谷靈園,墓誌銘為漢文,由任職愛媛師範時期的學生撰寫。町田則文離臺後,田中敬一(1858-1930)接任國語學校校長。田中敬一畢業於東京師範學校中學師範科,來臺前曾任長崎中學校教諭、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教授,岐阜、宮城、東京府師範學校校長。田中敬一任內確立採用法國語言學家François Gouin的直接教學法,省去臺灣語或漢文的的中介,可節省師資培訓成本,也適用於本來就不識漢字的公學校學生,從此成為殖民地臺灣教授日語的主要方法。
5 萬中選一的入學窄門
在日本時代初期,國語學校與醫學校曾是臺灣人學生完成初等教育後,少數的升學管道。當越來越多臺灣人接受近代教育,升學競爭也日益激烈。雖然1919年與1922年兩次《臺灣教育令》建立起制度化的學校教育體系,並新設多所中等學校,但實際上臺籍學生能就讀的名額極為有限。尤其在1922年推行臺日共學後,原先中等教育學校中有限的招生名額須與日本人學生共享,臺灣人學生的升學機會更加被壓縮。不少家庭選擇讓子女赴日本內地或中國升學,避開本地激烈且不公平的競爭。然而,在1927年臺北師範學校分立為第一與第二師範前,小學師範部主要錄取日本人,公學師範部幾乎專收臺灣人,當時共學政策對錄取率的影響尚不明顯。直到臺北第二師範學校設立後,公學師範部開始錄取日本人學生,使臺灣人學生的錄取比例逐漸下降,能考上臺北第二師範學校的臺灣人,都是萬中選一的菁英。入學考試流程相當嚴謹。各師範學校會招生公告刊登於《臺灣總督府報》,內容詳細列明修業年限、報考資格、科目與日程,並說明入學後的任官義務。經過筆試和面試,學校不僅通知錄取考生本人,也會通報其畢業學校,形成一種集體榮譽感。入學報到須由家長或保證人陪同,若保證人不在臺北,必須另尋代理人。學生收到錄取通知後,亦需及早回報制服與鞋子尺寸,以利學校準備公費生配給物資。若輕忽了這些步驟,會被視為放棄錄取。對師範生紀律的規訓,可說從入學前就已經開始。
6 辮髮制帽的奇觀
國語學校成立之初,對學生的服儀尚未有嚴格規定。有位就讀師範部乙科的臺灣人學生回憶,他在1912年入學之初尚未有制服,大家各自穿著習慣的衣服,亦有學生穿著緞面外衣搭配紅色皮鞋。做出豪華奢侈的打扮。不久國語學校制定以小倉織為布料的學生制服,鞋子也統一為學校配給的款式,大家也漸漸有學生的樣子了。但對臺灣人學生來說,最大的特徵還是從清代延續下來的辮髮。即使中國已經發生辛亥革命,入學之初仍只有少數人決定斷髮,配上洋式的制服制帽,從側面看起來連臺灣人學生自己都覺得不協調,稱之為「奇觀」。後來學校內斷髮的人日漸增加,加上「改良」後的洋式制服,讓臺灣人學生覺得穿著體面,到哪裡都不會不好意思。這段於1926年寫下的述懷,雖然見證了臺灣人在日本時代服裝髮式改變的過程,但也反映臺灣人在我族的傳統與異族的近代之間,努力掙扎協調的過程。我們在紀念性質的照片中,往往很難看出影中人心中的想法,大家彷彿都是行禮如儀地站在鏡頭前留下足以在日後回憶的影像。總督府也樂於運用看不出真實心態的照片來宣傳殖民統治的成功。但搭配當事人的回想和反思,我們也應該要注意被統治者再被拍攝的那一瞬間,所面臨的同化於民族或同化於文明的複雜選擇。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