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凌真相,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親師攜手打造「零霸凌校園」實戰手冊,讓孩子安心上學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一鍵選好開學文具懶人包,適合快速返校採買、50元電子禮券現領現折!↓點我去逛逛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關於霸凌真相的幾個事實,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進入校園看清真相,才能幫助孩子不再受凌,也不再霸凌
由於學校的獨特環境,幾乎可以說「有學校就有霸凌的存在」。
然而,霸凌的真相複雜,根植許多層面,包括個人、家庭、學校、文化等,「懲罰霸凌者」往往不能達到根本的效果。對霸凌真相有越深入的認識,越能理解霸凌絕不是學生之間的問題與惡行而已。
本書將深入探討霸凌真相,邀請親師攜手合作,打造零霸凌校園!
【詳細剖析校園霸凌的各個層面】
-為何中小學校園容易出現霸凌?五個校園真相報你知!
-關於受凌者:受凌者不一定是所謂的「無辜的天使」,也可能有一些激怒行為,在班上不受人歡迎?
-關於霸凌者:霸凌者不一定是人人害怕的「魔鬼」,甚至可能在班上有好人緣?
-關於旁觀者:是否只要旁觀者有去檢舉,霸凌就不會發生了?事情當然並非如此單純!
【為父母和老師提供暖心指引】
-孩子成為受凌者或霸凌者,其實跟家庭教育有關。那麼父母可以怎麼教,才能避免孩子成為受凌者或霸凌者?
-在校園霸凌事件中,老師在面對受凌者、霸凌者和旁觀者時,該怎麼做才能終止霸凌?
消滅眼前的霸凌,是重要的。然而更希望,讓還沒有發生的霸凌,永遠不要發生。「永遠不要發生霸凌」,是本書的起點,也是終點。──作者羅丰苓
進入校園看清真相,才能幫助孩子不再受凌,也不再霸凌
由於學校的獨特環境,幾乎可以說「有學校就有霸凌的存在」。
然而,霸凌的真相複雜,根植許多層面,包括個人、家庭、學校、文化等,「懲罰霸凌者」往往不能達到根本的效果。對霸凌真相有越深入的認識,越能理解霸凌絕不是學生之間的問題與惡行而已。
本書將深入探討霸凌真相,邀請親師攜手合作,打造零霸凌校園!
【詳細剖析校園霸凌的各個層面】
-為何中小學校園容易出現霸凌?五個校園真相報你知!
-關於受凌者:受凌者不一定是所謂的「無辜的天使」,也可能有一些激怒行為,在班上不受人歡迎?
-關於霸凌者:霸凌者不一定是人人害怕的「魔鬼」,甚至可能在班上有好人緣?
-關於旁觀者:是否只要旁觀者有去檢舉,霸凌就不會發生了?事情當然並非如此單純!
【為父母和老師提供暖心指引】
-孩子成為受凌者或霸凌者,其實跟家庭教育有關。那麼父母可以怎麼教,才能避免孩子成為受凌者或霸凌者?
-在校園霸凌事件中,老師在面對受凌者、霸凌者和旁觀者時,該怎麼做才能終止霸凌?
消滅眼前的霸凌,是重要的。然而更希望,讓還沒有發生的霸凌,永遠不要發生。「永遠不要發生霸凌」,是本書的起點,也是終點。──作者羅丰苓
目錄
推薦序1
推薦序2
推薦序3
各界推薦
序1 如果「魔鬼」其實不那麼魔鬼;「天使」其實不那麼天使
序2 從一個男孩說起
序3 三十多年來,我一直記得一個同學的名字
第一章 跟霸凌有關的幾個事實,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校園真相1:一日太平,在中小學校園談何容易?
校園真相2:校園是學習的地方,也是霸凌的製造場
校園真相3:霸凌是普遍存在
校園真相4:班級異質性遠超過以往
校園真相5:大部分的校園霸凌跟新聞播的不一樣
第二章 「我被霸凌了」,但可能「沒有人」是真正的兇手
可能兇手1號:群居動物的「人性」
可能兇手2號:假想觀眾
可能兇手3號:個人神話
可能兇手4號:一個人小孩
可能兇手5號:玻璃心
第三章 在「無辜可憐的天使」之外
一、常見受凌者的類型
二、從「胖虎欺負大雄」到「一群人討厭大雄」
三、為何會成為「班級中不受人歡迎的人」?
四、孩子能否在班上受歡迎,經常跟家庭及學校有關
第四章 如果可以當個好同學,誰想要變成壞魔鬼
一、常見霸凌者的類型
二、霸凌者就是情緒失控的惡霸,發洩情緒在弱小身上?
三、霸凌,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清晰可辨
四、「霸凌者」相對於其他同學表現得「更過分」
五、霸凌者與受凌者的相似與不同
第五章 沒有完全無關的旁觀者
一、常見旁觀者的類型
二、隱忍很久了,有人替自己出氣真好?
三、受凌者很害怕,旁觀者也一樣
四、情境的力量往往大於個人的力量
第六章 父母可以這樣做
都是那個人欺負我小孩! 其實,可能是父母養出了受凌者
一、四種類型父母,可能養出受凌者
二、「衛生」與「界線」:人際大地雷
三、人際功力更上一層樓,不再被霸凌,更有好人緣
第七章 父母可以這樣做
沒有父母刻意教出霸凌者,但這樣教可能養出霸凌者
一、四種類型父母,可能養出霸凌者
二、溫柔的孩子,不會霸凌別人
第八章 老師可以這樣做
降低霸凌形成的機會
一、在未發生霸凌之前,「公開討論霸凌」預防可能潛在的危機
二、以「人人都能被看見」降低「勢力不均等」
三、避免成為削弱或增強孩子權力的推手
四、預防不友善行為長期反覆發生
五、平日多存款,出事小提款
六、讓愛如水般流動,苔蘚般的霸凌就不會長
第九章 霸凌是西瓜般的大事 ,還是芝麻般的小事?
一、我們真正想滅絕的是「西瓜般的霸凌大事」,還是「芝麻般的日常小事」?
二、我們真正想保護的是「長期遭受惡意攻擊身心受創的孩子」,還是「同儕日常互動中感受到不舒服的孩子」?
三、我們是要「保護孩子遠離霸凌者」,還是「教育孩子避免遭受霸凌」?
四、愛的相反是冷漠,霸凌的不斷發生都是旁觀者的冷漠害的?
五、霸凌者是教室的魔鬼,讓全班同學害怕,所以大家不敢檢舉?
六、檯面上與檯面下,誰激怒誰?誰霸凌誰?
後記
推薦序2
推薦序3
各界推薦
序1 如果「魔鬼」其實不那麼魔鬼;「天使」其實不那麼天使
序2 從一個男孩說起
序3 三十多年來,我一直記得一個同學的名字
第一章 跟霸凌有關的幾個事實,可能跟你想的不一樣
校園真相1:一日太平,在中小學校園談何容易?
校園真相2:校園是學習的地方,也是霸凌的製造場
校園真相3:霸凌是普遍存在
校園真相4:班級異質性遠超過以往
校園真相5:大部分的校園霸凌跟新聞播的不一樣
第二章 「我被霸凌了」,但可能「沒有人」是真正的兇手
可能兇手1號:群居動物的「人性」
可能兇手2號:假想觀眾
可能兇手3號:個人神話
可能兇手4號:一個人小孩
可能兇手5號:玻璃心
第三章 在「無辜可憐的天使」之外
一、常見受凌者的類型
二、從「胖虎欺負大雄」到「一群人討厭大雄」
三、為何會成為「班級中不受人歡迎的人」?
四、孩子能否在班上受歡迎,經常跟家庭及學校有關
第四章 如果可以當個好同學,誰想要變成壞魔鬼
一、常見霸凌者的類型
二、霸凌者就是情緒失控的惡霸,發洩情緒在弱小身上?
三、霸凌,其實沒有想像中那麼清晰可辨
四、「霸凌者」相對於其他同學表現得「更過分」
五、霸凌者與受凌者的相似與不同
第五章 沒有完全無關的旁觀者
一、常見旁觀者的類型
二、隱忍很久了,有人替自己出氣真好?
三、受凌者很害怕,旁觀者也一樣
四、情境的力量往往大於個人的力量
第六章 父母可以這樣做
都是那個人欺負我小孩! 其實,可能是父母養出了受凌者
一、四種類型父母,可能養出受凌者
二、「衛生」與「界線」:人際大地雷
三、人際功力更上一層樓,不再被霸凌,更有好人緣
第七章 父母可以這樣做
沒有父母刻意教出霸凌者,但這樣教可能養出霸凌者
一、四種類型父母,可能養出霸凌者
二、溫柔的孩子,不會霸凌別人
第八章 老師可以這樣做
降低霸凌形成的機會
一、在未發生霸凌之前,「公開討論霸凌」預防可能潛在的危機
二、以「人人都能被看見」降低「勢力不均等」
三、避免成為削弱或增強孩子權力的推手
四、預防不友善行為長期反覆發生
五、平日多存款,出事小提款
六、讓愛如水般流動,苔蘚般的霸凌就不會長
第九章 霸凌是西瓜般的大事 ,還是芝麻般的小事?
一、我們真正想滅絕的是「西瓜般的霸凌大事」,還是「芝麻般的日常小事」?
二、我們真正想保護的是「長期遭受惡意攻擊身心受創的孩子」,還是「同儕日常互動中感受到不舒服的孩子」?
三、我們是要「保護孩子遠離霸凌者」,還是「教育孩子避免遭受霸凌」?
四、愛的相反是冷漠,霸凌的不斷發生都是旁觀者的冷漠害的?
五、霸凌者是教室的魔鬼,讓全班同學害怕,所以大家不敢檢舉?
六、檯面上與檯面下,誰激怒誰?誰霸凌誰?
後記
序/導讀
如果「魔鬼」其實不那麼魔鬼;「天使」其實不那麼天使
在校園霸凌事件中,「霸凌者」總被比喻為「教室裡的魔鬼」,而「受凌者」總像是「無辜良善的天使」。因此,面對霸凌時,常會想要使用所謂處罰、威嚇的「正義之劍」來對付魔鬼,為了要保護無辜的天使,更以為只要魔鬼悔改,不再是魔鬼,天使就可以快樂的生活。
這樣的想像,在哈利波特的魔法學院或許可能實現,只要念個咒語,汽車就能飛;必要時,還有隱形斗蓬,可以把自己隱藏,任誰也欺負不了。
然而,霸凌者、受凌者、老師、父母都是「麻瓜」,誰也沒有魔法;全世界都是普通老師、普通學生及普通校園。
變成魔鬼前,或許先有激怒的天使
大家都想好好上課,但A生卻一直大聲自言自語、敲桌子、常常甩筆又掉筆、經常提出與課程內容不相干的問題、反覆舉手問同樣的問題,老師常常被迫打斷上課,還得停下來制止A生。全班都討厭A生,就算他是過動兒還有情緒障礙,但誰都沒有權利要求別人忍受不斷地被干擾,不僅每天要忍受七節課,還要繼續忍耐一個月、一學期甚至是兩年、三年。A生有受教權,難道我們其他人就沒有受教權?──A生同班同學的心聲
B生會挖鼻屎,之後不洗手,又摸考卷傳給別人;直接拿走別人的立可白,話都不說一聲;看到同學成績比較差,就笑別人很可憐;午休不睡覺,還假裝要拿東西故意大力跺腳吵醒同學。分組時,沒有人想跟B生同一組,B生就回家裝可憐對父母說全班孤立、排擠、霸凌他,然後我們就被老師罵了。──被B生控訴為霸凌者的同班同學心聲
霸凌事件經常在新聞媒體、教室和操場等受人關注的地方,上演著類似「魔鬼欺負天使」的景象;但其背後的真相,卻常常不是「可惡的魔鬼與無辜的天使」如此單純的想像。
從一個男孩說起
一直記得多年前某一天,在某節下課經過校舍走廊時,看見一群女孩圍著一個男孩,作勢要打男孩,男孩則是躺在地上,雙手遮著臉,任由女孩們七手八腳地或搥或打或捏他。我見狀嚇了一跳,趕緊趨前去問那群女孩:「怎麼回事?」只見女孩們無辜地看著我並指著男孩說:「老師,他是隔壁班的,是他自己跑過來叫我們打他的。」
原來,那位男孩阿輝,在班級裡沒有同學會跟他說話,同學經常刻意略過阿輝跟其他人聊天,「同學都把我當空氣」,甚至連一點點嘲笑也都沒有。
於是,很想和同學有互動的阿輝,就主動去找隔壁班的女孩,自己要求玩「打人遊戲」,女孩們就成群結隊嬉鬧著玩起「打人遊戲」,阿輝感覺自己就像「女孩們大玩偶」,反而感到有點開心。阿輝語氣沉重地對我說:「你知道一整天被當成空氣的感覺嗎?」
我……我也曾經有過
當阿輝說出:「你知道一整天被當成空氣的感覺嗎?」這句話時,我的腦海中,出現三十多年前某個女同學的臉孔。
當年我還是個國中生,那時覺得有個女同學長得很漂亮,上課有幾次會看她。然後,她可能有覺察到我在偷看她,就到處說「羅丰苓很變態」。有好長一段時間,我被同學以不友善的眼光看待,同學經過我旁邊時,會碎語著「噁心」。
我到現在已記不得那位女同學的名字,對她的長相也剩下模糊的輪廓,但深深烙印在我腦海裡的是當時其他同學不友善的眼光,仍能聽得到同學有意無意對我說「噁心」的聲音。更記得那段期間,每次要走進教室時,那幾乎抬不起腳的沉重。
三十多年來,我一直記得一個同學的名字
三十多年來,我一直記得一個名字,「陳ㄆㄟˋㄑㄧˊ」。她曾經是我的國小同學。
我記得我都叫她那帶有侮辱貶抑涵意的台語諧音「陳ㄆㄟˋㄑㄧˊ,真白痴」。這並不是我取的綽號,我是跟著同學叫的。當時內心也明白這是不好聽的綽號,但我不敢叫她真正的本名,免得別人以為我跟她同一國。我很擔心,如果別人以為我跟她同一國,會不會開始叫我「羅白痴」。我不想跟她一樣被嘲笑,只好跟著同學一直亂喊她的名字。
印象中「陳ㄆㄟˋㄑㄧˊ」同學,從來沒有因為名字被亂叫成台語諧音而生氣,但總是低沉著臉沒有多做回應,就好像默默在喝一碗什麼也沒有加的白粥,不鹹也不淡。
三十多年來,我一直都知道沒有人喜歡被這樣叫,換作是我也不喜歡這綽號,相信「陳ㄆㄟˋㄑㄧˊ」同學當時也不喜歡,但就這樣,被其他同學叫了很久。
總是有「那麼一位同學不受人歡迎」
班級中似乎總是有某位同學不討人喜歡,分組的時候沒有人想跟他一組,下課時總是一個人……。這幾乎是每個人成長中共同的記憶,總有「那麼一位同學不受人歡迎」,甚至自己就是「那位同學」。
霸凌,就好像小時候常見的雞蛋糕,幾乎是所有人都曾經嚐過的味道;但一直到了發生幾起霸凌事件,加上教育部的重視及多方宣導,原本不被在意的雞蛋糕,一時之間變成了熱門小吃,火熱了起來,也受到高度重視。
然而,霸凌並不是近幾年特有的產物,它一直都存在。我小時候,四十年前時就遇過;我母親也記得六十年前讀小學時,班上曾有一位不討人喜歡的同學;而我爺爺也記著他小時候在班級中一個人落單的情景,那是一直鎖在記憶的最底層,是爺爺八十年前的記憶。
霸凌,其實不只是簡單如「哆啦A夢」的故事
很多人常會用《哆啦A夢》裡的情節來比喻霸凌。「胖虎」是霸凌者、「大雄」是受凌者、「小夫」是旁觀者。但霸凌的真相,往往不是如此清楚且單純。真相是:在平常的人際交往中,某些時候,我們成了可憐的受凌者;某些時候,我們自己也成了霸凌者;而更多時候,我們是冷冷的旁觀者。
在校園霸凌事件中,「霸凌者」總被比喻為「教室裡的魔鬼」,而「受凌者」總像是「無辜良善的天使」。因此,面對霸凌時,常會想要使用所謂處罰、威嚇的「正義之劍」來對付魔鬼,為了要保護無辜的天使,更以為只要魔鬼悔改,不再是魔鬼,天使就可以快樂的生活。
這樣的想像,在哈利波特的魔法學院或許可能實現,只要念個咒語,汽車就能飛;必要時,還有隱形斗蓬,可以把自己隱藏,任誰也欺負不了。
然而,霸凌者、受凌者、老師、父母都是「麻瓜」,誰也沒有魔法;全世界都是普通老師、普通學生及普通校園。
變成魔鬼前,或許先有激怒的天使
大家都想好好上課,但A生卻一直大聲自言自語、敲桌子、常常甩筆又掉筆、經常提出與課程內容不相干的問題、反覆舉手問同樣的問題,老師常常被迫打斷上課,還得停下來制止A生。全班都討厭A生,就算他是過動兒還有情緒障礙,但誰都沒有權利要求別人忍受不斷地被干擾,不僅每天要忍受七節課,還要繼續忍耐一個月、一學期甚至是兩年、三年。A生有受教權,難道我們其他人就沒有受教權?──A生同班同學的心聲
B生會挖鼻屎,之後不洗手,又摸考卷傳給別人;直接拿走別人的立可白,話都不說一聲;看到同學成績比較差,就笑別人很可憐;午休不睡覺,還假裝要拿東西故意大力跺腳吵醒同學。分組時,沒有人想跟B生同一組,B生就回家裝可憐對父母說全班孤立、排擠、霸凌他,然後我們就被老師罵了。──被B生控訴為霸凌者的同班同學心聲
霸凌事件經常在新聞媒體、教室和操場等受人關注的地方,上演著類似「魔鬼欺負天使」的景象;但其背後的真相,卻常常不是「可惡的魔鬼與無辜的天使」如此單純的想像。
從一個男孩說起
一直記得多年前某一天,在某節下課經過校舍走廊時,看見一群女孩圍著一個男孩,作勢要打男孩,男孩則是躺在地上,雙手遮著臉,任由女孩們七手八腳地或搥或打或捏他。我見狀嚇了一跳,趕緊趨前去問那群女孩:「怎麼回事?」只見女孩們無辜地看著我並指著男孩說:「老師,他是隔壁班的,是他自己跑過來叫我們打他的。」
原來,那位男孩阿輝,在班級裡沒有同學會跟他說話,同學經常刻意略過阿輝跟其他人聊天,「同學都把我當空氣」,甚至連一點點嘲笑也都沒有。
於是,很想和同學有互動的阿輝,就主動去找隔壁班的女孩,自己要求玩「打人遊戲」,女孩們就成群結隊嬉鬧著玩起「打人遊戲」,阿輝感覺自己就像「女孩們大玩偶」,反而感到有點開心。阿輝語氣沉重地對我說:「你知道一整天被當成空氣的感覺嗎?」
我……我也曾經有過
當阿輝說出:「你知道一整天被當成空氣的感覺嗎?」這句話時,我的腦海中,出現三十多年前某個女同學的臉孔。
當年我還是個國中生,那時覺得有個女同學長得很漂亮,上課有幾次會看她。然後,她可能有覺察到我在偷看她,就到處說「羅丰苓很變態」。有好長一段時間,我被同學以不友善的眼光看待,同學經過我旁邊時,會碎語著「噁心」。
我到現在已記不得那位女同學的名字,對她的長相也剩下模糊的輪廓,但深深烙印在我腦海裡的是當時其他同學不友善的眼光,仍能聽得到同學有意無意對我說「噁心」的聲音。更記得那段期間,每次要走進教室時,那幾乎抬不起腳的沉重。
三十多年來,我一直記得一個同學的名字
三十多年來,我一直記得一個名字,「陳ㄆㄟˋㄑㄧˊ」。她曾經是我的國小同學。
我記得我都叫她那帶有侮辱貶抑涵意的台語諧音「陳ㄆㄟˋㄑㄧˊ,真白痴」。這並不是我取的綽號,我是跟著同學叫的。當時內心也明白這是不好聽的綽號,但我不敢叫她真正的本名,免得別人以為我跟她同一國。我很擔心,如果別人以為我跟她同一國,會不會開始叫我「羅白痴」。我不想跟她一樣被嘲笑,只好跟著同學一直亂喊她的名字。
印象中「陳ㄆㄟˋㄑㄧˊ」同學,從來沒有因為名字被亂叫成台語諧音而生氣,但總是低沉著臉沒有多做回應,就好像默默在喝一碗什麼也沒有加的白粥,不鹹也不淡。
三十多年來,我一直都知道沒有人喜歡被這樣叫,換作是我也不喜歡這綽號,相信「陳ㄆㄟˋㄑㄧˊ」同學當時也不喜歡,但就這樣,被其他同學叫了很久。
總是有「那麼一位同學不受人歡迎」
班級中似乎總是有某位同學不討人喜歡,分組的時候沒有人想跟他一組,下課時總是一個人……。這幾乎是每個人成長中共同的記憶,總有「那麼一位同學不受人歡迎」,甚至自己就是「那位同學」。
霸凌,就好像小時候常見的雞蛋糕,幾乎是所有人都曾經嚐過的味道;但一直到了發生幾起霸凌事件,加上教育部的重視及多方宣導,原本不被在意的雞蛋糕,一時之間變成了熱門小吃,火熱了起來,也受到高度重視。
然而,霸凌並不是近幾年特有的產物,它一直都存在。我小時候,四十年前時就遇過;我母親也記得六十年前讀小學時,班上曾有一位不討人喜歡的同學;而我爺爺也記著他小時候在班級中一個人落單的情景,那是一直鎖在記憶的最底層,是爺爺八十年前的記憶。
霸凌,其實不只是簡單如「哆啦A夢」的故事
很多人常會用《哆啦A夢》裡的情節來比喻霸凌。「胖虎」是霸凌者、「大雄」是受凌者、「小夫」是旁觀者。但霸凌的真相,往往不是如此清楚且單純。真相是:在平常的人際交往中,某些時候,我們成了可憐的受凌者;某些時候,我們自己也成了霸凌者;而更多時候,我們是冷冷的旁觀者。
試閱
校園真相2 校園是學習的地方,也是霸凌的製造場
「青青校樹,萋萋庭草。筆硯相親,晨昏歡笑。」這是許多人記憶中的畢業歌曲,也是許多人校園的記憶。然而「勾心鬥角、謾罵嘲笑、爭競比較」也是許多人共同的成長記憶,回想起來仍舊會有點痛。
大多數校園,多具有以下幾點特性,間接促成霸凌的發生。
隱私性低
大部分學生的課桌椅就是一張桌面加上底下的抽屜空間。吃剩的果皮往裡面塞、擤鼻涕的衛生紙往裡面塞,甚至嚼過的口香糖也往裡面塞,這些種種不那麼衛生的習慣,或許源自於家庭教育的疏失,卻不容於班上二十幾雙眼睛,讓同學覺得「噁心」。
同樣的情形,數學科成績、英文會話演說、服裝儀容、作業,乃至情緒控管、幽默與否等,各種表現都是攤在大家的眼前。評價因此自然產生,「小華是個衛生不良的噁心鬼」、「小英功課爛死了,是拖累班上成績的拉拉隊」。
學生是不自由的
一般人如果想放屁,會盡可能不要被發現。但是,學生在學校一整天幾乎是集體行動,一起上課、座位鄰近,也很少學生敢舉手說「老師,我要去走廊放屁」。因此學生是不自由的,連放屁不想被發現、躲起來放屁的機會都沒有。
同樣的情形,學生即使有不喜歡的同學,但被老師安排坐在一起或同一組,還是得配合;或是看到同學的頭皮屑很多,很怕頭皮屑掉進飯桶,但還是得吃學校的午餐。
講求合群
學校是學生群聚在一起,講求集體行動、分工合作,是一個高度講求合群的場合,而且許多事都有連帶性,甚至影響到全班的利益。例如一般大人扔垃圾,其他人不太在乎他是否有做好分類;但如果有學生沒有做好垃圾分類,就有可能害全班的整潔評分被扣分。這些種種,會讓「個人行為的表現」與「全班連動」,對個人的表現要求更嚴苛。
大小事都在比較
班級是一群同齡孩子一起學習與生活的地方,而校園文化也習慣透過排行評比來明白孩子的學習情形。因此,學業會有班級排名、校排名,而像母親節卡片、教師節卡片製作也會有優選、佳作等評比,又或者像音樂課表演、童軍隊呼等,孩子幾乎就像生活在秤子上,各種表現不斷被「秤斤論兩」。
在這種情形下,確實能造就孩子的好勝心,因為不想輸,而鞭策自己努力學習與表現;但相反地,也成為班級地位高低的砝碼,甚至勝者恆勝,有些各方面表現優異的同學,去上學簡直就像去遊樂園,不斷獲取金幣,班級地位也相對較高;而有高就會有低,也會有同學不僅學業表現失利、長相又不吸引人、講話也不討喜等,相對之下就會落入班級地位低下的情形。這些都是一群孩子在一起會自然產生的「橫向比較」效應。
課室管理的學校文化
在國小、國中及高中階段,老師多是一節課一節課配合課表上課,而學生也是一節課一節課進行各種不同的課程。因此,最省力的管教方式就是「課室管理」,如在課堂上檢查作業,也連帶一起管教,「為何沒有帶數學習作?」「英文學習單怎麼沒寫?」「圍巾勾的長度、圖案設計圖?」等。在進行課室管理難免就會有「稱讚」與「指正」,長期下來,這些也會影響孩子的班級地位高低。
一群「理性不足衝動有餘」的青少年
根據大腦發展而言,一般人約莫要到二十多歲,大腦才漸漸成熟而發展出較理性的思維,而國小、國中與高中,可說是上百上千個「理性不足卻衝動有餘」的大腦集中營,如果連血脈相連的兄弟姐妹都會吵得天翻地覆,又怎麼能期望上百上千個孩子,能無風無雨、好好和諧相處?
由上述可知,孩子的成長年齡個人因素,再加上學校制度文化背景等,學校可說是霸凌製造場,這並不是指「誰故意霸凌誰」,而是個人與環境結構容易發生霸凌,這也可以理解為何霸凌發生的高峰期是在國高中。青少年是血氣方剛的年齡,多看了一眼、多說了一句,就可能產生嫌隙與衝突。
相對於國高中,大學發生霸凌的情形就會明顯減少。因為大學生比較講求自主發展,個人報告、彈性修課,而「教授與大學生」的互動也多是採尊重大學生自己的學習,很少會進行課室管理,也幾乎不會有公開的班級排名。大學生也相對較能理性思考與情緒控管,因此大學的校園霸凌就明顯少於國中小階段。
從「胖虎欺負大雄」到「一群人討厭大雄」
小佑,愛亂插嘴、愛告密,而且情緒起伏很大,你願意與他當朋友嗎?小庭,整天沉默不語,身體會發出惡臭甚至髒汙,你願意與小庭同組嗎?
霸凌,有時或許是「胖虎欺負大雄」的單一情節,但大部分的情形是,「班上很多人都不喜歡大雄」。
受凌者大多時候是班上的少數分子,一位或兩、三位,人數通常不會太多;道理很簡單,試想一下,假如班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受凌者,那誰會是霸凌者?
霸凌事件發生時,受凌者往往是受到同情的弱勢者;然而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受凌者經常是在班上那位不受多數同學歡迎的人。一個受人歡迎的孩子不太可能會遭受霸凌,因為一旦遭受霸凌,就會有要好的朋友出來相挺,也就不可能會出現長期、反覆遭受嘲笑、排擠等不友善的行為。
若再進一步了解受凌者,會發現受凌者從幼稚園、國小乃至國中或高中,無論換過幾個班級、轉學幾次,大部分仍會持續淪為受凌者的角色。轉換過多個班級,上百位的同學,為什麼偏偏是他會被同學長期、反覆的不友善對待?
然而「不受人歡迎」並不表示「做錯什麼事不受人歡迎」,一個人之所以不受人歡迎,可能是「個性難相處」、「行為獨特不容易與人互動」,或「話不投機很難交流」等各種性格、行為或情緒,甚至是做事風格等各種因素,成為「人緣不好」的人。
即使如此,「不受人歡迎」當然不是遭受霸凌的理由,但不受歡迎的孩子,容易陷入孤立的境地,在遭遇不公正的待遇時,缺乏同儕支持和幫助。這不僅加深受凌者的痛苦,也讓霸凌者更加肆無忌憚。
為何會成為「班級中不受人歡迎的人」?
進一步思考,為何有些孩子會成為「班級中不受人歡迎的人」?或可先從個人因素分析。
本來大家都不認識班上的其他同學,都只是「一般同學」。而隨著相處的時間增加,「人格特質」、「社交技巧」、「不當行為」及「關鍵事件」等,都可能直接或間接一點一滴形成對某人的好感或反感,也慢慢形成「被大家討厭的A」與「人氣王B」。
1.社交能力低落
同班同學長時間共處在一間教室,其實是需要很多社交技巧的。例如學會傾聽並能與同學聊天、窄路相逢時得說「借過」、禮貌地向同學借物品、撞到同學適度表達歉意等。不要只顧著自己講話,也要會聽同學講話,才能一搭一唱,有互動。又或者如果知道自己比較容易猶豫不決,所以與人同組時,就要多合群,不要讓全組的進度被自己的緩慢決定而耽誤。
記得曾遇過一位剛升上國一的女孩小妃,在班上遇到喜歡的同學,想跟同學成為好朋友,竟向對方說:「你不和我做朋友,我就找學長來搞你。」很快地,小妃就成了班上被大家討厭的對象,不僅沒有交到朋友,小妃經過的地方,同學甚至會故意閃躲。小妃難過地表示:「我以為這樣可以交到朋友,卻用錯方法。」
2.人格特質過於內向、退縮或外顯、激動
具有愛哭、害羞、容易焦慮、退縮、缺乏幽默感、自信心低落、情感壓抑、個性順從等過於「內縮」人格特質的孩子,易成為典型的受凌者。一方面是因為遭受欺負不敢反抗,使得欺負的行為一再發生;或者是遭受不友善的對待,表現出哭泣、焦慮、退縮,反而使對方「獲得樂趣」、「滿足權力擴張的慾望」,如此反覆增強錯誤的行為,形成霸凌事件。
相反地,有些孩子具有易怒、情緒起伏大、激動、衝動等過於「外顯」的人格特質,也容易成為同學討厭的對象。這類孩子很容易「惹毛別人」,並且「死不認錯」,人際關係自然會受到影響。他們在班上少有同情者,多是被全班一起合作「對付」。
3.不適當的行為
若孩子做出一些不受人歡迎甚至惹人討厭的行為,也容易遭受同儕霸凌。不適當的行為如干擾上課,大部分的孩子仍是想要好好上課,但有些同學對上課興趣缺缺,出現「上課公然睡覺」、「問無關課堂的問題」、「上課聊天」、「時常跟老師回嘴」甚至「敲打桌子」等各種干擾上課秩序的情形。這些孩子若沒有高度的社交技巧,如風趣幽默,很容易成為班上不受歡迎的人。
4.關鍵事件
在社會新聞中,如果未成年犯罪,不僅得匿名,甚至還得用馬賽克模糊臉孔以防辨識。然而在學校大部分學生的行為都是「公開」的,例如某個同學作弊、偷竊,甚至家庭狀況的披露等,都可能讓孩子遭受排擠。記得有位孩子遭全班同學譏笑「精神病」,就因為有次他罹患精神疾病的母親到學校「鬧笑話」,從此那位同學的言行,只要稍有差錯便會與「精神病」的稱呼連結在一起。
另外,有位男孩,在大隊接力比賽時不小心掉棒而嚴重影響班級成績。同學抱怨時,男孩竟回嗆「我就是愛掉棒,不然想怎樣?」運動會過後沒有多久,再加上平時的一些零星衝突,他就成為「全班公幹」的對象。私下談到時,這位當初很嗆的「硬漢」卻掉下眼淚,他說:「當時我也很難過,我又不是故意的,只是不想認錯。」這一些關鍵事件,很容易讓孩子瞬間被標記為「不受歡迎人物」,而對其採取各種不友善的行為。
然而,「關鍵事件」通常只會短暫引起側目,如果能有良好的社交技巧或大人的協助,通常能有效的化解。
孩子能否在班上受歡迎,經常跟家庭及學校有關
除了個人因素之外,家庭因素及學校因素也常跟「孩子能否在班上受歡迎」有關。在家庭方面,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性格和社交技巧發展有重要影響。過度保護或過於嚴格的家庭環境,可能限制孩子的社交能力發展。又或缺乏父母的支持和引導,孩子在面對社交挑戰時可能會感到無助甚至退縮。
學校方面,學校的整體文化和氛圍對孩子的社交地位會有重大影響。若處在氛圍較為包容、鼓勵多樣性和差異並存的校園環境,有助於減少孩子成為不受歡迎人物的可能性。又或老師的公正、關心和支持,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減少被孤立的風險。此外,競爭過於激烈的環境,可能導致某些能力較不突出的孩子被邊緣化。
某個孩子成為班上不受歡迎的人,背後往往牽涉到錯綜複雜的因素,不是單一因素可以解釋的。若單一歸咎那些不受歡迎孩子的個人因素,或是單單指責班級同儕的不夠包容,甚至是批評老師的帶班風格等導致霸凌的發生,皆是過於簡化問題。
每個孩子的背後,都有著獨特的成長歷程,以及不同的家庭環境、價值觀與生活習慣等,需要以更涵容的視角、整體性的思考,才能更周全地理解與分析霸凌,以引導增進孩子的人際關係,能與同儕更和諧地相處。這些對孩子會有正向意義,可大大降低孩子遭受霸凌的風險。
「青青校樹,萋萋庭草。筆硯相親,晨昏歡笑。」這是許多人記憶中的畢業歌曲,也是許多人校園的記憶。然而「勾心鬥角、謾罵嘲笑、爭競比較」也是許多人共同的成長記憶,回想起來仍舊會有點痛。
大多數校園,多具有以下幾點特性,間接促成霸凌的發生。
隱私性低
大部分學生的課桌椅就是一張桌面加上底下的抽屜空間。吃剩的果皮往裡面塞、擤鼻涕的衛生紙往裡面塞,甚至嚼過的口香糖也往裡面塞,這些種種不那麼衛生的習慣,或許源自於家庭教育的疏失,卻不容於班上二十幾雙眼睛,讓同學覺得「噁心」。
同樣的情形,數學科成績、英文會話演說、服裝儀容、作業,乃至情緒控管、幽默與否等,各種表現都是攤在大家的眼前。評價因此自然產生,「小華是個衛生不良的噁心鬼」、「小英功課爛死了,是拖累班上成績的拉拉隊」。
學生是不自由的
一般人如果想放屁,會盡可能不要被發現。但是,學生在學校一整天幾乎是集體行動,一起上課、座位鄰近,也很少學生敢舉手說「老師,我要去走廊放屁」。因此學生是不自由的,連放屁不想被發現、躲起來放屁的機會都沒有。
同樣的情形,學生即使有不喜歡的同學,但被老師安排坐在一起或同一組,還是得配合;或是看到同學的頭皮屑很多,很怕頭皮屑掉進飯桶,但還是得吃學校的午餐。
講求合群
學校是學生群聚在一起,講求集體行動、分工合作,是一個高度講求合群的場合,而且許多事都有連帶性,甚至影響到全班的利益。例如一般大人扔垃圾,其他人不太在乎他是否有做好分類;但如果有學生沒有做好垃圾分類,就有可能害全班的整潔評分被扣分。這些種種,會讓「個人行為的表現」與「全班連動」,對個人的表現要求更嚴苛。
大小事都在比較
班級是一群同齡孩子一起學習與生活的地方,而校園文化也習慣透過排行評比來明白孩子的學習情形。因此,學業會有班級排名、校排名,而像母親節卡片、教師節卡片製作也會有優選、佳作等評比,又或者像音樂課表演、童軍隊呼等,孩子幾乎就像生活在秤子上,各種表現不斷被「秤斤論兩」。
在這種情形下,確實能造就孩子的好勝心,因為不想輸,而鞭策自己努力學習與表現;但相反地,也成為班級地位高低的砝碼,甚至勝者恆勝,有些各方面表現優異的同學,去上學簡直就像去遊樂園,不斷獲取金幣,班級地位也相對較高;而有高就會有低,也會有同學不僅學業表現失利、長相又不吸引人、講話也不討喜等,相對之下就會落入班級地位低下的情形。這些都是一群孩子在一起會自然產生的「橫向比較」效應。
課室管理的學校文化
在國小、國中及高中階段,老師多是一節課一節課配合課表上課,而學生也是一節課一節課進行各種不同的課程。因此,最省力的管教方式就是「課室管理」,如在課堂上檢查作業,也連帶一起管教,「為何沒有帶數學習作?」「英文學習單怎麼沒寫?」「圍巾勾的長度、圖案設計圖?」等。在進行課室管理難免就會有「稱讚」與「指正」,長期下來,這些也會影響孩子的班級地位高低。
一群「理性不足衝動有餘」的青少年
根據大腦發展而言,一般人約莫要到二十多歲,大腦才漸漸成熟而發展出較理性的思維,而國小、國中與高中,可說是上百上千個「理性不足卻衝動有餘」的大腦集中營,如果連血脈相連的兄弟姐妹都會吵得天翻地覆,又怎麼能期望上百上千個孩子,能無風無雨、好好和諧相處?
由上述可知,孩子的成長年齡個人因素,再加上學校制度文化背景等,學校可說是霸凌製造場,這並不是指「誰故意霸凌誰」,而是個人與環境結構容易發生霸凌,這也可以理解為何霸凌發生的高峰期是在國高中。青少年是血氣方剛的年齡,多看了一眼、多說了一句,就可能產生嫌隙與衝突。
相對於國高中,大學發生霸凌的情形就會明顯減少。因為大學生比較講求自主發展,個人報告、彈性修課,而「教授與大學生」的互動也多是採尊重大學生自己的學習,很少會進行課室管理,也幾乎不會有公開的班級排名。大學生也相對較能理性思考與情緒控管,因此大學的校園霸凌就明顯少於國中小階段。
從「胖虎欺負大雄」到「一群人討厭大雄」
小佑,愛亂插嘴、愛告密,而且情緒起伏很大,你願意與他當朋友嗎?小庭,整天沉默不語,身體會發出惡臭甚至髒汙,你願意與小庭同組嗎?
霸凌,有時或許是「胖虎欺負大雄」的單一情節,但大部分的情形是,「班上很多人都不喜歡大雄」。
受凌者大多時候是班上的少數分子,一位或兩、三位,人數通常不會太多;道理很簡單,試想一下,假如班上大部分的人都是受凌者,那誰會是霸凌者?
霸凌事件發生時,受凌者往往是受到同情的弱勢者;然而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受凌者經常是在班上那位不受多數同學歡迎的人。一個受人歡迎的孩子不太可能會遭受霸凌,因為一旦遭受霸凌,就會有要好的朋友出來相挺,也就不可能會出現長期、反覆遭受嘲笑、排擠等不友善的行為。
若再進一步了解受凌者,會發現受凌者從幼稚園、國小乃至國中或高中,無論換過幾個班級、轉學幾次,大部分仍會持續淪為受凌者的角色。轉換過多個班級,上百位的同學,為什麼偏偏是他會被同學長期、反覆的不友善對待?
然而「不受人歡迎」並不表示「做錯什麼事不受人歡迎」,一個人之所以不受人歡迎,可能是「個性難相處」、「行為獨特不容易與人互動」,或「話不投機很難交流」等各種性格、行為或情緒,甚至是做事風格等各種因素,成為「人緣不好」的人。
即使如此,「不受人歡迎」當然不是遭受霸凌的理由,但不受歡迎的孩子,容易陷入孤立的境地,在遭遇不公正的待遇時,缺乏同儕支持和幫助。這不僅加深受凌者的痛苦,也讓霸凌者更加肆無忌憚。
為何會成為「班級中不受人歡迎的人」?
進一步思考,為何有些孩子會成為「班級中不受人歡迎的人」?或可先從個人因素分析。
本來大家都不認識班上的其他同學,都只是「一般同學」。而隨著相處的時間增加,「人格特質」、「社交技巧」、「不當行為」及「關鍵事件」等,都可能直接或間接一點一滴形成對某人的好感或反感,也慢慢形成「被大家討厭的A」與「人氣王B」。
1.社交能力低落
同班同學長時間共處在一間教室,其實是需要很多社交技巧的。例如學會傾聽並能與同學聊天、窄路相逢時得說「借過」、禮貌地向同學借物品、撞到同學適度表達歉意等。不要只顧著自己講話,也要會聽同學講話,才能一搭一唱,有互動。又或者如果知道自己比較容易猶豫不決,所以與人同組時,就要多合群,不要讓全組的進度被自己的緩慢決定而耽誤。
記得曾遇過一位剛升上國一的女孩小妃,在班上遇到喜歡的同學,想跟同學成為好朋友,竟向對方說:「你不和我做朋友,我就找學長來搞你。」很快地,小妃就成了班上被大家討厭的對象,不僅沒有交到朋友,小妃經過的地方,同學甚至會故意閃躲。小妃難過地表示:「我以為這樣可以交到朋友,卻用錯方法。」
2.人格特質過於內向、退縮或外顯、激動
具有愛哭、害羞、容易焦慮、退縮、缺乏幽默感、自信心低落、情感壓抑、個性順從等過於「內縮」人格特質的孩子,易成為典型的受凌者。一方面是因為遭受欺負不敢反抗,使得欺負的行為一再發生;或者是遭受不友善的對待,表現出哭泣、焦慮、退縮,反而使對方「獲得樂趣」、「滿足權力擴張的慾望」,如此反覆增強錯誤的行為,形成霸凌事件。
相反地,有些孩子具有易怒、情緒起伏大、激動、衝動等過於「外顯」的人格特質,也容易成為同學討厭的對象。這類孩子很容易「惹毛別人」,並且「死不認錯」,人際關係自然會受到影響。他們在班上少有同情者,多是被全班一起合作「對付」。
3.不適當的行為
若孩子做出一些不受人歡迎甚至惹人討厭的行為,也容易遭受同儕霸凌。不適當的行為如干擾上課,大部分的孩子仍是想要好好上課,但有些同學對上課興趣缺缺,出現「上課公然睡覺」、「問無關課堂的問題」、「上課聊天」、「時常跟老師回嘴」甚至「敲打桌子」等各種干擾上課秩序的情形。這些孩子若沒有高度的社交技巧,如風趣幽默,很容易成為班上不受歡迎的人。
4.關鍵事件
在社會新聞中,如果未成年犯罪,不僅得匿名,甚至還得用馬賽克模糊臉孔以防辨識。然而在學校大部分學生的行為都是「公開」的,例如某個同學作弊、偷竊,甚至家庭狀況的披露等,都可能讓孩子遭受排擠。記得有位孩子遭全班同學譏笑「精神病」,就因為有次他罹患精神疾病的母親到學校「鬧笑話」,從此那位同學的言行,只要稍有差錯便會與「精神病」的稱呼連結在一起。
另外,有位男孩,在大隊接力比賽時不小心掉棒而嚴重影響班級成績。同學抱怨時,男孩竟回嗆「我就是愛掉棒,不然想怎樣?」運動會過後沒有多久,再加上平時的一些零星衝突,他就成為「全班公幹」的對象。私下談到時,這位當初很嗆的「硬漢」卻掉下眼淚,他說:「當時我也很難過,我又不是故意的,只是不想認錯。」這一些關鍵事件,很容易讓孩子瞬間被標記為「不受歡迎人物」,而對其採取各種不友善的行為。
然而,「關鍵事件」通常只會短暫引起側目,如果能有良好的社交技巧或大人的協助,通常能有效的化解。
孩子能否在班上受歡迎,經常跟家庭及學校有關
除了個人因素之外,家庭因素及學校因素也常跟「孩子能否在班上受歡迎」有關。在家庭方面,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的性格和社交技巧發展有重要影響。過度保護或過於嚴格的家庭環境,可能限制孩子的社交能力發展。又或缺乏父母的支持和引導,孩子在面對社交挑戰時可能會感到無助甚至退縮。
學校方面,學校的整體文化和氛圍對孩子的社交地位會有重大影響。若處在氛圍較為包容、鼓勵多樣性和差異並存的校園環境,有助於減少孩子成為不受歡迎人物的可能性。又或老師的公正、關心和支持,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減少被孤立的風險。此外,競爭過於激烈的環境,可能導致某些能力較不突出的孩子被邊緣化。
某個孩子成為班上不受歡迎的人,背後往往牽涉到錯綜複雜的因素,不是單一因素可以解釋的。若單一歸咎那些不受歡迎孩子的個人因素,或是單單指責班級同儕的不夠包容,甚至是批評老師的帶班風格等導致霸凌的發生,皆是過於簡化問題。
每個孩子的背後,都有著獨特的成長歷程,以及不同的家庭環境、價值觀與生活習慣等,需要以更涵容的視角、整體性的思考,才能更周全地理解與分析霸凌,以引導增進孩子的人際關係,能與同儕更和諧地相處。這些對孩子會有正向意義,可大大降低孩子遭受霸凌的風險。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