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羊人教養:教授爸爸音樂媽媽
幫孩子忙,是教養裡最容易的事。「幫」很簡單,「不幫」卻是學問。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幫孩子忙,是教養裡最容易的事。
「幫」很簡單,「不幫」卻是學問。
牧羊人教養告訴你如何「不幫」,帶出好孩子。
135則米家教養,除了愛與保護、管教與紀律,
還有現代父母最迫求的方法。
135則米家教養,為孩子建立最健康的成長鷹架
她暫停博士班,投入母職近13年;
他在大學任教,認為自己不只是「父親」,而是「家」。
兒子告訴米媽不想寫作業,米媽:「不寫功課是你的選擇,這是你的決定,但是老師的處罰你必須接受。」
兒子每天被罰掃教室。近兩星期後,兒子對米媽說:「我還是乖乖寫作業好了……」
這兩星期,對米媽是極大的煎熬。但她事先與老師商討,他想讓兒子學會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幫兒子忙,是教養裡最容易的事。米媽選擇一條艱困的路走。
米家教養01:給孩子需要的,而不是他們想要的。
米家教養02:與孩子溝通,以「我覺得……」取代「你就是……」。
米家教養03:不要只對孩子下命令,要把自己的情緒與希望,表達給孩子知道。
米家教養04:教養,父母必須同一陣線,藉由「沙發時間」,夫妻溝通教養衝突。
米家教養05:了解孩子喜歡哪種「愛之語」,教養更有效率。
每一個教養難題,其實都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孩子愛遲到?
不再氣急敗壞喊「快一點」,而直接將背包放到孩子背上,或拉孩子的手,讓孩子知道「我們得快點出門」。
.兄弟姊妹之間吵不停?
寫下「家庭事件簿」,並與孩子討論下次再犯該如何處理等等。讓孩子參與,且簽名負責,而不是父母不斷擔任仲裁者。
.孩子襪子總是亂丟?
對孩子說:「你們亂丟襪子,我很困擾,因為我希望給你們乾淨的環境……」取代無效的嘮叨與責罵。
本書特色
◎從「了解你的孩子」下手,在教養裡對症下藥,親子不委屈,也不走冤枉路。
◎父母捨不得孩子吃苦、過度幫忙,卻讓孩子永遠學不會為自己負責。
「幫」很簡單,「不幫」卻是學問。
牧羊人教養告訴你如何「不幫」,帶出好孩子。
135則米家教養,除了愛與保護、管教與紀律,
還有現代父母最迫求的方法。
135則米家教養,為孩子建立最健康的成長鷹架
她暫停博士班,投入母職近13年;
他在大學任教,認為自己不只是「父親」,而是「家」。
兒子告訴米媽不想寫作業,米媽:「不寫功課是你的選擇,這是你的決定,但是老師的處罰你必須接受。」
兒子每天被罰掃教室。近兩星期後,兒子對米媽說:「我還是乖乖寫作業好了……」
這兩星期,對米媽是極大的煎熬。但她事先與老師商討,他想讓兒子學會為自己的學習負責。幫兒子忙,是教養裡最容易的事。米媽選擇一條艱困的路走。
米家教養01:給孩子需要的,而不是他們想要的。
米家教養02:與孩子溝通,以「我覺得……」取代「你就是……」。
米家教養03:不要只對孩子下命令,要把自己的情緒與希望,表達給孩子知道。
米家教養04:教養,父母必須同一陣線,藉由「沙發時間」,夫妻溝通教養衝突。
米家教養05:了解孩子喜歡哪種「愛之語」,教養更有效率。
每一個教養難題,其實都有更好的解決方法:
.孩子愛遲到?
不再氣急敗壞喊「快一點」,而直接將背包放到孩子背上,或拉孩子的手,讓孩子知道「我們得快點出門」。
.兄弟姊妹之間吵不停?
寫下「家庭事件簿」,並與孩子討論下次再犯該如何處理等等。讓孩子參與,且簽名負責,而不是父母不斷擔任仲裁者。
.孩子襪子總是亂丟?
對孩子說:「你們亂丟襪子,我很困擾,因為我希望給你們乾淨的環境……」取代無效的嘮叨與責罵。
本書特色
◎從「了解你的孩子」下手,在教養裡對症下藥,親子不委屈,也不走冤枉路。
◎父母捨不得孩子吃苦、過度幫忙,卻讓孩子永遠學不會為自己負責。
名人推薦
◎安郁茜(實踐大學設計學院前院長)、李彥良(忠泰建築文化藝術基金會執行長)、趙自強(如果兒童劇團團長)、嚴長壽(公益平台文化基金會董事長)傾心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編輯推薦
這本獨特的教養書,一翻開,就給父母一顆震撼彈。
作者米媽小一的兒子,對米媽說他不想寫作業。米媽的回應很簡單,她說:「不寫功課是你的選擇,這是你的決定,但是老師的處罰,你必須接受。」
結果兒子每天被罰掃地。
掃了近兩星期,兒子對米媽說:「我還是乖乖寫作業好了……」
其實,米媽已事先找老師了解,她明瞭孩子拒絕寫作業,純粹是為了討價還價,但學業和寫功課,本來就是兒子的事,她希望,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幫孩子建立這樣的習慣與態度。
父母有多捨不得孩子吃苦,孩子就可能永遠學不會為自己負責,無論是目前的課業,或未來的人生。
我們對孩子往往愛得太多,教得太少。
另外,這本書還分享不少教養孩子、經營家庭的好點子,例如「沙發時間」、「爸爸愛心便當」、「女兒成長包」、「父子、母女的各自約會」,以及「家庭事件簿」等。(文/寶瓶文化主編張純玲)
作者米媽小一的兒子,對米媽說他不想寫作業。米媽的回應很簡單,她說:「不寫功課是你的選擇,這是你的決定,但是老師的處罰,你必須接受。」
結果兒子每天被罰掃地。
掃了近兩星期,兒子對米媽說:「我還是乖乖寫作業好了……」
其實,米媽已事先找老師了解,她明瞭孩子拒絕寫作業,純粹是為了討價還價,但學業和寫功課,本來就是兒子的事,她希望,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幫孩子建立這樣的習慣與態度。
父母有多捨不得孩子吃苦,孩子就可能永遠學不會為自己負責,無論是目前的課業,或未來的人生。
我們對孩子往往愛得太多,教得太少。
另外,這本書還分享不少教養孩子、經營家庭的好點子,例如「沙發時間」、「爸爸愛心便當」、「女兒成長包」、「父子、母女的各自約會」,以及「家庭事件簿」等。(文/寶瓶文化主編張純玲)
序/導讀
推薦序
牧羊人的推薦序∕陳文祺(米爸)∕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所主任
我與所有忙碌於工作的父親都一樣,珍惜的不是自己的身體,而是回到家後,孩子都已入睡,與疲憊的米媽分享著今天的一切。透過禱告,也分享彼此軟弱的那一刻。
父親的角色,除了是孩子的,也是妻子的父親形象反射,她脫離了原生家庭,與丈夫結合,形成了新的原生家庭。而待孩子出生後,父母該如何面對各自的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影響?
丈夫身為家庭的頭,如何與肢體之間互動與導引是本書的核心觀念。父親是孩子的榮耀。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
在教養當中,父母與孩子的雙向親子關係被普遍的探討,但夫妻之間的關係卻被獨立出來成為婚姻課題,但在本書我們可以看到,「關係」是真實親子教養的源頭。
《聖經》的〈創世紀〉闡述夏娃是亞當的肋骨所造,這種觀點很挑戰東方思維中,認定父母與子女的骨肉關係。但是真實的生活中,我們都明白,孩子有一天會長大,自組新家庭,夫妻才是終身相伴的。新的原生家庭中,有了相愛的夫妻,才能帶給孩子安全感,因此,讓孩子知道父母相愛比讓孩子知道你愛他更重要。
Patrick M. Morley在《鏡中的男人》(The Man in the Mirror)提到:「丈夫應該堅持愛妻子,無論她的反應如何。因為丈夫的愛是一項決定,而不是感覺!」這樣綿密的家庭關係,丈夫的角色何其重要,因為愛,提出觀察與執行力是非常關鍵的;因為愛,藉由觀察找出問題,共同進行思考,探索教養背後真正的目的與原則,在家庭中創造一個共同的遠景、清晰的目的。這樣一來,即使迷路了,因為愛,還是能找回原來的目的。
身為父親,如何擁有取之不盡的愛與力量,引領全家在這場接力賽中竭盡所能的奔跑,不一定最快,而是跑到終點時,火炬仍然有著熊熊的火與光亮?
《牧羊人教養──教授爸爸音樂媽媽》提供了真實家庭中父親的角色景框,同時也顯現了夫妻關係的真實面向;這樣的關係無須美化或成為楷模,唯一重要的是如何建造夫妻真實面對在家庭中各自的角色。
在〈以弗所書〉中提及,做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做丈夫的要捨己,要愛你的妻子如同愛自己的身子,愛妻子便是愛自己了。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兩人成為一體。然而你們各人都當愛妻子,如同愛自己一樣;妻子也當敬重她的丈夫。
當家庭中有了順序,孩子在教養裡不會迷失方向;當妻子敬重丈夫,而丈夫以體恤妻子為本,建立正確的家庭關係,才是社會真正的穩定力量。
我的工作環境很特殊,我教著別人家的小孩,一群被稱為學生的成年人。我從他們身上學習當一個老師,也學習當父親,從這群學生身上,看到了台灣這個社會家庭親情的問題縮影。近十四年來,我幾乎每天面對十八至二十四歲的孩子,觀察到的現象是家庭關係瓦解、父親的缺席、母代父職與隔代教養,日漸嚴重。
在我全心投入「老師」的職分中、關心學生們時,也意識到自己將成為家庭的缺席者。幸虧米媽提醒了我,也全心為我禱告,讓我明白父親在家庭中不缺席,對於家庭建造的重要性與守護教學的價值。
「家庭」是人們的心靈守護者,是幸福與安康的溫度計,這個世界有很多未知的景象,和小說、電影的描述不一樣,而家庭在人類智慧與價值理念上所擔負的職責是源遠流長的。因此,當我成為父親與老師之後,我成了孩子與學生夢想的守門員。當我發現「低落的自我價值感」想從孩子與學生身上偷走能力時,我會帶著「信心肯定」、「勇氣鼓勵」驅逐它。
母親在家庭中是智慧之門,在本書中,米媽藉由故事導引出真實的親子關係與夫妻經營家庭智慧之語,書中真實的案例提供了孩子如何真誠的相處與良善的價值觀;理解愛──去愛家人、愛朋友、愛環境與愛自己,不是無謂的犧牲自我與盲目的去迎合世界的價值觀。我也應著這樣的智慧,重新學習在職場的倫理與教學方式。
教養最在乎的是「關係」──是夫妻關係影響親子教養關係,亦如同教育最在乎的是「關心」,如何整合教學資源與教師團隊精神,給予學生在學習上的安定感與公平機制。關心學生的身心靈發展而非達到成績標準,如同牧羊人般為羊群導引、捨身。在家庭中,我學習的一切讓我在職場上受用無窮,看到學生畢業後在社會上的精采成就,也讓我期待孩子成長的甜美果實。
我以我的妻子為榮,她是我在地上的一切美麗!
牧羊人的推薦序∕陳文祺(米爸)∕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所主任
我與所有忙碌於工作的父親都一樣,珍惜的不是自己的身體,而是回到家後,孩子都已入睡,與疲憊的米媽分享著今天的一切。透過禱告,也分享彼此軟弱的那一刻。
父親的角色,除了是孩子的,也是妻子的父親形象反射,她脫離了原生家庭,與丈夫結合,形成了新的原生家庭。而待孩子出生後,父母該如何面對各自的原生家庭所帶來的影響?
丈夫身為家庭的頭,如何與肢體之間互動與導引是本書的核心觀念。父親是孩子的榮耀。父親的心轉向兒女,兒女的心轉向父親。
在教養當中,父母與孩子的雙向親子關係被普遍的探討,但夫妻之間的關係卻被獨立出來成為婚姻課題,但在本書我們可以看到,「關係」是真實親子教養的源頭。
《聖經》的〈創世紀〉闡述夏娃是亞當的肋骨所造,這種觀點很挑戰東方思維中,認定父母與子女的骨肉關係。但是真實的生活中,我們都明白,孩子有一天會長大,自組新家庭,夫妻才是終身相伴的。新的原生家庭中,有了相愛的夫妻,才能帶給孩子安全感,因此,讓孩子知道父母相愛比讓孩子知道你愛他更重要。
Patrick M. Morley在《鏡中的男人》(The Man in the Mirror)提到:「丈夫應該堅持愛妻子,無論她的反應如何。因為丈夫的愛是一項決定,而不是感覺!」這樣綿密的家庭關係,丈夫的角色何其重要,因為愛,提出觀察與執行力是非常關鍵的;因為愛,藉由觀察找出問題,共同進行思考,探索教養背後真正的目的與原則,在家庭中創造一個共同的遠景、清晰的目的。這樣一來,即使迷路了,因為愛,還是能找回原來的目的。
身為父親,如何擁有取之不盡的愛與力量,引領全家在這場接力賽中竭盡所能的奔跑,不一定最快,而是跑到終點時,火炬仍然有著熊熊的火與光亮?
《牧羊人教養──教授爸爸音樂媽媽》提供了真實家庭中父親的角色景框,同時也顯現了夫妻關係的真實面向;這樣的關係無須美化或成為楷模,唯一重要的是如何建造夫妻真實面對在家庭中各自的角色。
在〈以弗所書〉中提及,做妻子的當順服自己的丈夫,因為丈夫是妻子的頭;做丈夫的要捨己,要愛你的妻子如同愛自己的身子,愛妻子便是愛自己了。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聯合,兩人成為一體。然而你們各人都當愛妻子,如同愛自己一樣;妻子也當敬重她的丈夫。
當家庭中有了順序,孩子在教養裡不會迷失方向;當妻子敬重丈夫,而丈夫以體恤妻子為本,建立正確的家庭關係,才是社會真正的穩定力量。
我的工作環境很特殊,我教著別人家的小孩,一群被稱為學生的成年人。我從他們身上學習當一個老師,也學習當父親,從這群學生身上,看到了台灣這個社會家庭親情的問題縮影。近十四年來,我幾乎每天面對十八至二十四歲的孩子,觀察到的現象是家庭關係瓦解、父親的缺席、母代父職與隔代教養,日漸嚴重。
在我全心投入「老師」的職分中、關心學生們時,也意識到自己將成為家庭的缺席者。幸虧米媽提醒了我,也全心為我禱告,讓我明白父親在家庭中不缺席,對於家庭建造的重要性與守護教學的價值。
「家庭」是人們的心靈守護者,是幸福與安康的溫度計,這個世界有很多未知的景象,和小說、電影的描述不一樣,而家庭在人類智慧與價值理念上所擔負的職責是源遠流長的。因此,當我成為父親與老師之後,我成了孩子與學生夢想的守門員。當我發現「低落的自我價值感」想從孩子與學生身上偷走能力時,我會帶著「信心肯定」、「勇氣鼓勵」驅逐它。
母親在家庭中是智慧之門,在本書中,米媽藉由故事導引出真實的親子關係與夫妻經營家庭智慧之語,書中真實的案例提供了孩子如何真誠的相處與良善的價值觀;理解愛──去愛家人、愛朋友、愛環境與愛自己,不是無謂的犧牲自我與盲目的去迎合世界的價值觀。我也應著這樣的智慧,重新學習在職場的倫理與教學方式。
教養最在乎的是「關係」──是夫妻關係影響親子教養關係,亦如同教育最在乎的是「關心」,如何整合教學資源與教師團隊精神,給予學生在學習上的安定感與公平機制。關心學生的身心靈發展而非達到成績標準,如同牧羊人般為羊群導引、捨身。在家庭中,我學習的一切讓我在職場上受用無窮,看到學生畢業後在社會上的精采成就,也讓我期待孩子成長的甜美果實。
我以我的妻子為榮,她是我在地上的一切美麗!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