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想知道的親子聊天術:陳安儀的窩心團,聊出好教養,聊到心坎裡!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開學季特談價惠JBL耳機68折起、溫控快煮杯結帳驚喜價↓點我去逛逛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親子天下》精選部落格,點閱率超過2000萬人次!
100%上榜率!誠品、金石堂、博客來、紀伊國屋
四大暢銷榜全上!
聊出好教養,聊到心坎裡!
全方位親子聊天書,同時達成身教、言教、家教、品格和課業的引導!
為什麼,孩子有話都不跟我說?他心裡到底在想什麼?
為什麼,孩子愛狡辯?還說我偏心?
為什麼,他都不知道我有多愛他?
孩子,為什麼……?
對話與溝通,是教養的基礎!電視上言語犀利的媒體人、網路千萬人氣部落客:陳安儀,運用10年記者生涯,加上4年的輔導志工媽媽(每週和問題孩子聊天一小時)的經驗,傳授爸媽不可不知的親子五大聊天術、現代好爸爸四大絕招、妙問怪答招架術、教養頭痛偏方……,讓孩子喜歡和你聊天,而且還能聊出好教養,聊到心坎裡!
「媽,你猜我將來會不會下地獄?」
「媽媽,什麼是情書?妳收過情書嗎?」
「你們看!我的『鳥鳥』會動喔!」
「弟弟很會講話,所以妳跟爸爸都『以他為榮』,對嗎?」
「我為什麼不能哭?嗚……我沒有哭的權利嗎?嗚……你小時候被媽媽罵的時候,難道你不會哭嗎?」
看陳安儀如何從一個個生活小故事、一句句溫馨或狡辯的對話著手,分享自己跟孩子互動的經驗,並整理出一套和孩子輕鬆聊天、又能掌握孩子想法的技巧,聊出有規矩、有自信的孩子。
˙跟孩子談戀愛:「愛要說出來」適時跟孩子表達愛意;從父母的事情聊起,越是糗事、錯事,越容易突破孩子心防,和孩子聊出信任與了解……
˙孩子大呼小叫,無法無天:「懲罰與抱抱」愛與管教到底該如何拿捏?孩子吵著買東西,就聊「想要與需要」,讓孩子學會等待與體會得不到的幸福……
˙培養孩子獨立思考、生活獨立:從「罵髒話」「講反話」聊出孩子的價值觀,替孩子打一劑社會預防針;希望孩子輸在起跑點上,未來能輕鬆面對失敗;從討論什麼不能玩,讓孩子思索「為什麼不能玩」而非一味保護;教孩子自己坐公車、自己賺錢辦生日派對,給孩子適當的責任感……
˙「妙問怪答」招架術:面對挑釁的孩子,該如何發揮「先下手為強」、「出奇不意」兩大招數?如何面對坐不住的孩子?如何從小問題發現孩子的潛力……
˙培養親子共讀,永遠有聊不完的話題:別以為「共讀」只需要在學齡前,別以為孩子識字了就可以停止共讀,幫孩子從圖畫書跨越到文字書更重要?如何培養孩子閱讀習慣?如何從生活瑣事寫小日記?
˙寫給父母的教養頭痛秘方:該如何教孩子寫小日記?孩子幾歲上幼稚園比較好?選學校不如和孩子一起進入校園,了解學校的作息;才藝課到底該補優點還是補缺點?如何戒電視?打電動提早圖像閱讀好嗎?……
◆窩心推薦◆
支藝樺(主持人)、吳淡如(作家、主持人)、何琦瑜(《親子天下》雜誌總編輯)、李偉文(作家)、林書煒(主持人、作家)、楊俐容(親職教育工作者、兒童青少年心理學家)、廖輝英(作家)
何琦瑜(《親子天下》雜誌總編輯)
安儀的文字總是讓我有驚喜與發現,常讓我忍不住一氣呵成的讀完,而且深有同感。在親子對話或生活的切片裡,能談論出對讀者有益的主軸或訊息……對話與溝通是教養的基礎。安儀綜整的親子聊天術,容易學習也非常值得參考,推薦給所有平凡如我的父母們。──
楊俐容(親職教育工作者、兒童青少年心理學家)
最有助於提升親子關係的,是父母能夠對自己有所覺察、有所體悟,而願意向經驗學習、願意和孩子同步成長……安儀說:「與孩子對話……帶給我深刻的省思。」她所展現的自省是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態度,也是讓孩子願意打從內心尊重父母最重要的元素。
目錄
【 序 】 寶貝悄悄話
【推薦】
何琦瑜(《親子天下》雜誌總編輯)
楊俐容(親職教育工作者、兒童青少年心理學家)
1甜言蜜語,聊出貼心小寶貝──跟孩子談戀愛
「說」出來的愛
──適時對孩子表達愛意
如何聊出信任與了解
──說自己的故事讓孩子掏心掏肺
和孩子有聊不完的話題
──延長親子共讀時光
你以誰為榮?!
──小心無心傷了孩子的心
怎樣跟孩子談天?
──父母應該知道的五大親子聊天術
懲罰與抱抱
──愛與管教的一體兩面
爸爸的記憶
──父親對孩子教養的重要性
2生活大小事不放過,就是要聊天──孩子,我想和你有聊不完的話題
女兒的才藝課
──培養終生技藝的種子
哭
──教導孩子眼淚的重量
害怕
──別教孩子學習恐懼
養寵物
──教孩子認識死亡
什麼不能玩?
──思索「為什麼」比一味保護更重要
鳥鳥與蓓蕾
──與孩子談性說愛
幫不幫?要想想!
──縱容與幫助的界線
3小故事大道理──聊出有規矩的孩子
孩子,我要你「輸」在起跑點
──失敗的正面意義
吃飯的規矩
──吃得開心、吃得營養、吃得環保、吃得禮貌
誠實面對自己
──誠懇地回答孩子的問題
生命可不可以替換?
──藉電影討論生命教育
硬起心腸立界線
──教孩子釐清人我分際
「想要」與「需要」
──等待與得不到背後的幸福
不理人的下場
──讓孩子自訂罰則
如何回答滿嘴沒好話的孩子
──正向看待負向氣質的個性
功課風暴
──寫錯還比空白不試試看來得好
罵髒話
──教孩子做好心理建設
講反話
──引導孩子正向思考
飛毛腿與鐵金剛
──教孩子與手足相處
4妙問怪答,聊出創造力──聊出瞭解、教出潛力、激發獨立
如何面對孩子的挑釁
──要讓孩子卸下心防,請釋出善意
坐不住的孩子
──孩子為什麼一定要坐得住呢?
女兒的生日會
──讓孩子自己賺錢辦派對
第一次自己坐公車
──孩子自有獨立的本能
小陽光的聖誕
──教孩子認識差異、包容差異
小小老闆娘
──給孩子適當的責任感
別敷衍孩子的問題
──孩子問問題,家長要跟著一起動腦
5寫給父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一個肚子兩樣情
──用愛化解偏心
五歲再上幼稚園
──學習需要等待
如何為孩子選學校?
──充分考慮孩子特質及現實條件來決定
和孩子一起走入校園
──「選」學校不如「跑」學校
如何指導孩子寫小日記
──發想題目、分段寫作大補帖
補「優」?補「缺」?
──孩子的未來建立在他的優勢上
給孩子留一點白
──教養中的自由
六大「玩」法
──就怕孩子不會玩!
戒電視
──失去第四台的生活更美好
我的孩子不打電動
──孩子不宜過早學習圖像思考
妳希望妳的孩子將來賺多少錢?
──未來是專家的天下
現代好爸爸
──男人也要負起教養育兒的責任
媽媽的支援系統
──主動開發幫忙帶孩子的人情名單
序/導讀
推薦序
對話與溝通是教養的基礎 何琦瑜(《親子天下》雜誌總編輯)
作為《親子天下》雜誌的總編輯,同時是兩個孩子的媽,我必須很尷尬的坦承,大多數時候我沒有耐性細讀媽媽寫孩子的部落格文章或書。主要是因為我的工作需要看太多類似的訊息,很容易感到煩膩。但安儀的文字總是讓我有驚喜與發現,常讓我忍不住一氣呵成的讀完,而且深有同感。一方面或許因為她曾是「專業」的文字工作者,讀她的文章有頭有尾,有伏筆有情節,更重要的是「有意義」。在親子對話或生活的切片裡,能談論出對讀者有益的主軸或訊息,而不只是媽媽的自言自語。另一方面,她總是能如此誠懇的面對與剖析自己的處境,客觀的看待人性的脆弱,有時犀利有時寬容,故事裡的安儀和桐桐、青青都很真實。讀文如見其人,看到他的家庭故事,也常常能聯想到自己的困難、興起解決的意志。
安儀不只是兩個孩子的母親,她從創辦母乳協會開始,就是熱心的志工媽媽代表人,她積極參與學校事務,擔任作文班老師,還經營了一個親子的理想遊樂場「媽媽Play」。在親子相關的議題上,她同時擔任了親與師、當事人與專家的雙重角色。她與諸多個性不同、狀況迥異的孩子們互動,從實際經驗中,歸納出實用的好想法與好方法,比許多翻譯類教養書更能貼近媽媽們的需求。
對話與溝通是教養的基礎。安儀綜整的親子聊天術,容易學習也非常值得參考,推薦給所有平凡如我的父母們。
推薦序
真實的感動˙真誠的分享 楊俐容(親職教育工作者、兒童青少年心理學家)
「素人藝術家」指的是無師自通、自學成功的藝術創作者。他們沒有拜師學藝、不曾就讀正規學院,更沒有繼承任何派別的負擔。他們的創作源自日常的生活經驗與自己的特質風貌,心裡怎麼想就怎麼表現,因此作品多半流露出天真、自由、原始、熱情的風格。
讀安儀的親子教養文章有一種欣賞素人藝術的美感。一女一子的童言童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加上安儀毫不造作掩飾的自己,以及那些隨手拈來的智慧話語,綜合這些創作元素,成就了一項動人的作品。
在我從事親職教育多年的經驗裡,經常碰到家長問:「這樣做對不對?」、「那樣說好不好?」。是的,我非常肯定關於生命如何開展的知識,確實有助於父母去瞭解孩子,而對於互動技巧的掌握,也總是能讓親子間的情感更加濃密暢通,但更難能可貴也最有助於提升親子關係的,是父母能夠對自己有所覺察、有所體悟,而願意向經驗學習、願意和孩子同步成長。孩子對父母並不苛求,教養孩子也不需要絕對精準,因此,我總回答:「如果父母所說所做最終能讓孩子感受到愛,一段時間下來也看到孩子正向發展的結果,那就對了!」。
看安儀的書不需要問「對不對、好不好」的問題,因為安儀坦然大方的說了:「我不是專家!」。安儀說:「與孩子對話,……帶給我深刻的省思。」她所展現的自省是為人父母最重要的態度,也是讓孩子願意打從內心尊重父母最重要的元素。
所有在我腦袋裡思索的東西
兒女?生命?愛情?婚姻?親情?家庭?責任?享樂?
我的人生和我的紙筆,都在這裡
安儀在她的部落格裡這麼寫著。如果你從這本書的字裡行間若有所得,或者在閱讀當中發出會心一笑,那麼安儀一定會感到開心,因為這本部落格文章精選集所流露的,正是安儀人生最真實的感動與真誠的分享。
作者序
寶貝悄悄話
與孩子的對話,有時候讓我大笑;有時候讓我生氣;但更多的時候,它帶給我深刻的省思。
一年級上學期快結束前,我看到女兒的聯絡簿上有一條:「X月X日請繳交閱讀記錄」。原來,台北市的國小,為了配合教育部「深耕閱讀」的計畫,因此,每個學期一開始,就會發下一本閱讀記錄本,要求小朋友將每天閱讀的課外書書名、讀書的日期記錄下來,期末交回學校,統計閱讀課外書籍超過一百本的小朋友,就可以得到一張「閱讀獎狀」。
女兒是個名符其實的「小書蟲」。愛看故事書的她,走到哪看到哪,每天手不釋卷。除了家裡的、學校圖書館借來的書,去同學、朋友家玩,只要看到人家書架上有故事書,總是情不自禁的忘記了玩耍,獨自坐在書架前,看個不休。
只不過,每天閱讀很多書的她,根本不記得、也不可能將所有看過的書,一本一本的抄錄在「閱讀記錄」簿上。因此,到了期末要繳交「閱讀記錄」本時,我便對她說:「妳把閱讀記錄簿帶回來,媽媽幫妳的忙。」
不料,提醒了她幾次,她總是忘記。最後一天,當我看到聯絡寫:「明天繳交閱讀記錄」時,忍不住生氣的提高了聲音:「妳又忘了帶記錄本回來!妳看過的書都記錄下來了嗎?如果沒有紀錄到一百本,妳這學期就拿不到閱讀獎狀了!妳知道嗎?」
被我一兇,半晌不吭聲的女兒,忽然抬頭用一雙黑眼幽幽的望著我:「媽媽,妳不是說過,獎狀『並不重要』嗎?」
我一時之間,愕然愣住。
沒錯,我確實對她說過這句話。我還清楚的記得,當時,我們正在一起回想到底看過哪些書,然後一本一本把書名抄寫下來。抄得很不耐煩的我,一面抄、一面順口對她說:「孩子,讀書這件事,重要的是因為妳喜歡閱讀、而且享受閱讀。至於有沒有一百本、有沒有得到獎狀,一點兒也不重要。」當時,剛升上二年級的女兒,已經在閱讀厚度超過100頁的少年小說了,因此我覺得比賽讀了幾「本」書,實在很沒意義。
女兒的一句話,堵得我張口結舌。我到底是在生氣她記性不好,還是在怪她對爭取獎狀不夠積極?
沉吟了一下,我換了個語氣,誠懇的對她說:「沒錯。媽媽也覺得獎狀並不重要。不過,我記得妳上學期末曾經抱怨,同學的閱讀獎狀比妳多。媽媽以為,妳很想要獎狀。所以,我只是想要幫妳。」
她搖搖頭。「謝謝妳,但我不想要。」
「好。如果妳也覺得不重要,那麼媽媽就不會再提這件事了。但,妳如果沒有拿到獎狀,也不能夠再埋怨。」她答應了。
就這樣,我們結束了「重要」與「不重要」的一場對話。
我與女兒間,經常有類似這樣的對話。有時候,是靜靜的互相解釋;有時候,是大聲的爭辯。
有一次,女兒跟她的死黨一起玩兒,兩個人故意躲在廁所說悄悄話,把弟弟關在門外,於是,受到排擠的弟弟哭著來告狀。於是,我們母女對於「人究竟可不可以有秘密」這件事展開了激烈的激辯。
「我們並沒有說他的壞話,我們只是說『嘰哩咕嚕』而已。」
「妳雖然沒有說弟弟的壞話,但妳們說悄悄話,這會讓弟弟覺得你們在說他。」「我們難道不可以說悄悄話嗎?」
「可以。可是如果我跟弟弟在妳面前,故意躲到廁所講悄悄話,還一邊看著妳笑,妳會有什麼感覺?」
「我才不會有什麼感覺咧!
「很好!那媽媽決定,從現在開始,接下來的一整天,我都只跟弟弟說悄悄話。」
「才不要!」
「那就對了!所以弟弟也不喜歡妳跟別人講話,故意不讓他聽!你知道嗎?這種態度是一種排擠、對別人會造成傷害!」
我篤信「真理愈辯愈明」。往往孩子們在這樣你來我往的分辯之中,才能清楚的瞭解,為什麼要受處罰?我究竟是哪裡做錯?而父母如果可以不用「頂嘴」這頂大帽子扣住孩子,妳才能夠知道,孩子不服氣的地方在哪裡?他的態度所為何來?
老實說,我並不是一個脾氣很好的媽媽。忙碌於工作、家庭,蠟燭兩頭燒的我,經常克制不住自己的怒氣,對著犯錯、不聽話、態度不佳的孩子叫囂,甚至取出「家法」---送上一頓竹筍炒肉絲。不過,在憤怒之中,我總是努力的提醒自己:「容許孩子辯解」,以及「常跟孩子談話」。
談話,是開懷的分享;偶爾,也會有附耳的秘密。
我跟女兒經常在我開車送她去上才藝課的路上閒聊。因為經常只有我倆,所以是一段很難得的獨處時光。
「媽媽,什麼是情書?妳收過情書嗎?」
「媽媽,我們班上有兩個男生喜歡我喔!」
「媽媽,我聽到妳昨天說,妳已經沒有錢了,是真的嗎?我還有200元,通通給妳好不好?」
我很珍惜那段互相傾吐的時光。
我更珍惜她現在甜蜜的童言童語,即使我知道那不可能實現:
「媽,我將來可以不要結婚嗎?」
試閱
人生無常。媽媽過世後,我感慨尤深。
每次想到,愛我的媽媽,卻沒能看到我可愛的一雙兒女,以及如今稍有點名氣和社會地位的我,我就忍不住一陣難過。還好,我還來得及在媽媽纏綿病榻時,對著尚未喪失神智的她說出我一直想說的那句:「媽,我真的很愛妳!」否則,我將一輩子遺憾。
和孩子討論「愛的表現」──抱抱是愛,說故事也是
「愛」雖然不需要一天到晚掛在嘴上,但也不要吝嗇說出口,尤其是對孩子。當媽媽的,常因為跟孩子相處的時間比較多、相對的責罵孩子的頻率也比較高,有時候不免跟孩子的關係緊張。這時,適時地表達愛意,就很重要。
心理學家楊俐容老師的書裡曾經提到,做父母的不妨和孩子討論一下「愛的表現」,就是說爸媽可以問問孩子,什麼樣的言行舉止,最能讓人感受到「愛意」?藉由這樣的討論,可以更了解彼此的想法,有利親子溝通。
我覺得這個點子不錯。因此,我選了一個風和日麗的下午,當我和兩個小傢伙漫步在街上、沒有時間壓力的時候,我就一邊走路、一邊故作不經意地詢問姊弟倆:「你們覺得,媽媽什麼時候最愛你們?」
兩個小鬼異口同聲地回答:「我們很乖的時候!……不吵架的時候!……」
聽到他們的答案,我又好氣又好笑,驚覺我的問題有語病,趕快改口:
「不是啦!媽媽的意思是說,你們覺得媽媽做什麼事、或是說什麼話的時候,最能讓你感覺到我愛你們?」
青青馬上回答:「晚上睡覺講故事的時候!」
桐桐則回答:「抱抱的時候。」
桐桐的回答在我意料中。我喜歡親親、抱抱孩子們,除了覺得他們可愛的時候會一把摟過來亂親一通之外,每天晚上睡覺前也會抱抱、親親,所以姊姊覺得這是愛的表現,並不令人意外。不過,我卻很訝異弟弟感受到「愛」的時刻,竟是「講故事」時間!
原來,在床上拿著書、安安靜靜地念故事,竟比「左摟右抱」的威力還大?
孩子的感覺,當真細膩的令人震撼。
沒錯,當我們靜下來,和他們分享床前故事時,心情一定是充滿「愛」的。我曾試過,如果睡前孩子惹惱了我,我怎樣也沒辦法立刻忘記剛才的不愉快,平心靜氣的為他們讀睡前故事。所以,青青回答:「晚上睡覺講故事的時候!」還真的是一針見血呢。同樣的,我也悄悄在心裡用這個問題問我自己。結果,我很驚訝的是,自己的腦海中浮現的畫面,竟是一次跟爸爸在中正紀念堂的漫步。
父母的談話態度是影響孩子一生的關鍵
我還記得,那一天,爸爸不知道是去哪裡接我,我們父女倆單獨一起走路,穿過中正紀念堂回家。我已經忘了那天是談到什麼話題了,可能是我的考試失利、不太理想吧!我只記得,爸爸看著前方,一面思索著、一面用極為平和的語氣對我說:「人的一生,就好像是一場馬拉松賽跑,剛開始落後並沒有關係,只要在比賽的過程中不停地超越自己,向前邁進,那麼最後就有獲勝的機會。」
那一年,我只有小學五年級。爸爸的話,我不見得完全能夠體會,不過,那場對話、那個場景,三十年來卻一直留在記憶中。爸爸當時認真說話的樣子、鄭重的態度,好像把我當成一個大人。那段談話讓我覺得,我是一個被他看重的孩子──爸爸非常愛我。
談話的態度,竟然可以影響一個人這麼久!
想到這兒,我決定蹲下來,好好跟孩子說出我對他們的愛:「對。除了抱抱跟講故事之外,即使媽媽罵你、打妳、生氣處罰你們的時候,媽媽也是愛你的。只要你們是我的孩子一天,媽媽便會永遠愛你們。」
說完,我們繼續漫步,往目的地前進。我不知道這些談話,將來會有多少留在他們的記憶中?但是,我寧願多說一些,以避免任何遺憾。
把愛說出口,被愛包圍的孩子最幸福!
有一次,我跟幾個媽媽在烘焙教室裡吃便當閒聊。我說,自從我兒子有一次洗完澡,穿了一身「紅配綠」,被我笑是「狗臭屁」後,他每次穿衣服,都會叫我看一下:「媽媽,今天這樣有『狗臭屁』嗎?」非常有趣。
這時,有個念藝術治療的媽媽笑著對我說:「據說,情不自禁喜歡『紅配綠』的小孩,在心理學上表示他是一個被愛包圍的孩子喔!」她解釋,紅色和綠色是兩個最飽和的互補色……等等的理論,大家聽了開玩笑對我說:「喔!那很好,那至少證明妳沒有偷偷虐待他啦!」
「被愛包圍的孩子」。這句話,多麼幸福啊!但是,這世上卻有多少被愛包圍的孩子,自己卻不自知呢?
所以,千萬不要吝嗇說出自己的愛。記得找時間問問孩子:「你覺得媽媽(爸爸)什麼時候最愛你?」如何聊出信任與了解──說自己的故事讓孩子掏心掏肺
怎麼樣跟孩子聊天?既然名為「聊天」,想當然耳,就必須要「你來、我往」,「有聽、有說」。
這時,很多媽媽就感到苦惱了:「既不能否定孩子的說話內容、又不能對他說教、講道理,那我除了聽他說,還可以講些什麼呢?」
把孩子當朋友,你的經驗能讓孩子放心傾訴
其實很簡單,只要在聊天的當下,暫時把孩子當成平行朋友般聊聊「自己的事」,就不愁沒有話題啦!
孩子們都是喜歡聽故事的。當故事的主角是自己的爸爸、媽媽、老師,尤其是聽到這些高高在上的大人也有出糗、丟臉、考試不及格、被處罰的經驗……通常他們都會杏眼圓睜、目瞪口呆,聽得極為專心。
別擔心你的過往經驗會讓孩子把你看扁了,事實上,發現大人也有脆弱的一面或出糗的過去,往往能在剎那間消弭你跟孩子年齡、地位的差異,而讓孩子視你為「同一國」,對你掏心挖肺,依賴信任。
我在作文課上必講的、最受歡迎的一個故事,就是我小學二年級時,上課偷吃同學送我的「王子麵」被老師抓到、罰站了一整節課,下課後還被媽媽當著全班的面,再臭罵一頓的故事。
每當我極盡所能地形容當時幼小的我是多麼羞辱、丟臉、困窘時,學生們總是會投以「了解」、「同情」的目光,彷彿故事中的我就是他們的化身,他們再理解不過。
因此,接下來的作文題目「一次慘痛的經驗」,就可以看到他們大膽的寫出自己的心聲,描述自己經歷過最悲慘的事情,一點也不隱瞞。原因很簡單,因為孩子們會認為,一個有過相同經歷的老師,絕對不會取笑他們,所以他們可以放心傾訴。
展現同理心,樹立孩子的自信與行為模範
所以,每次我跟學生們聊天、或是跟心理輔導的孩子個別談話時,便經常以自己的經歷開頭,好讓他們放心,知道這個大人曾經跟他們一樣糊塗、壞事,好讓他們卸下心防,面對過去、不必膽怯。
我經常尋找回憶中的自己,跟他們分享的有:
暗戀隔壁班的男生啦、忘記寫作業啦、考試考不及格啦、聯考落榜啦、跟爸媽吵架啦、逃家啦、說謊被捉到啦、打弟弟妹妹啦、作弊啦……等等。
這些過來人的經驗,不但展現著你的同理心,也可以給孩子一個正向的效果:雖然我曾經做錯事,不過我還是有機會可以變好;一時的迷途不代表永遠的失敗,過去的錯並不影響現在的對。這無形中也可以給孩子一個力量:我還有大把的機會,不要輕言放棄。
此外,有時候自己小時候的經驗,也是勸誡孩子最好的例子,比說什麼大道理都有用。
教孩子從父母的經驗裡學習解決問題、調整心態
我輔導過一個孩子,習慣用「打人」的方式與人溝通。無論生氣、憤怒或開心,他都會以「打」或「撞」別人的方式來表達,讓同學無法接受,我也很困擾。
有一次,聊天時聊到「色盲」的話題。
我說:「我以前的男朋友就是色盲。」
這個男孩突然問我:「以前的男友?那後來為什麼分手了?」
我順口回答:「喔!因為他喜歡打人。」
沒想到,男孩竟因此而靜默了半晌:
「真的嗎?他打妳,所以妳跟他分手嗎?」
我突然意識到,孩子因為我的經驗而開啟了「反省」的機制,因此我立刻佯裝未知覺地說:「是啊!沒有女孩喜歡暴力的男生啊!所以我就決定跟他分手了。」
從此以後,我發現晤談的時候,這個男孩「動手」的次數便少了很多。我想,這也是一個很有效的例子。
還記得有一次,女兒最要好的朋友晴晴,不知道為了什麼小事,突然間對她不理不睬。無論女兒怎樣好言好語詢問、熱情主動地示好,晴晴就是不理她。於是最後,她終於忍不住放聲大哭,哭得震天價響,怎麼勸都勸不住。
眼見晴晴的媽媽也很尷尬,不知該怎麼處理兩個小孩間的糾紛,我靈機一動,把女兒拉到膝蓋上坐下,低聲在她耳邊說:「桐桐,妳知道嗎?媽媽小時候有一次也跟妳一樣,我最要好的朋友忽然生氣不理我了。而且,雖然她就坐在我旁邊,但是她一直到畢業都不跟我講話!我那時候就跟你現在一樣傷心,一直去找她想要和好,可是她就是不理我!」
女兒聽到我的話,哭聲乍然停止。她一邊吸著鼻子、一邊問:「媽媽,那妳知道原因是什麼嗎?」
「我跟妳一樣,因為她沒有說出來,所以我也不知道。」
「那妳們後來有和好媽?」
女兒已經忘記了哭泣,追問我。
「當然有啊!她就是上次我們去她家吃火鍋的XX阿姨啊!妳還記得她嗎?」
女兒狐疑地望著我:「那妳們是怎麼和好的?」
「聯考後,我們在校門口看成績的時候碰巧遇到。是她先叫我的,我很高興,我們就和好了。後來,我問她當時到底為什麼生氣?她說她早就忘記了,可能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吧!不過因為當時功課壓力太大,所以她心情不好。」女兒聽完之後沒有說話。
於是,我接著說:「晴晴現在可能也是心情不好,不見得是因為妳真的做錯了什麼嚴重的事。不過,妳要相信,妳們是認識這麼久的好朋友,所以我想她明天就會忘了這件事,妳們一定還是會和好如初的!」
女兒聽完後,終於破涕為笑,於是我拿了一本繪本講給她聽。沒多久,晴晴也靠過來,一起聽我講故事。半小時後,兩個小女孩又一起去玩耍了。
滿足好奇、安慰別人:我媽小時候也這樣!
我還記得女兒三歲的時候,我順口跟她說過以前家裡遭小偷的故事。她聽得十分入迷,一再問我是不是真的?後來有一陣子,她常常要求我重講那個小偷的故事。我在講了第八百遍時,有次忍不住不耐煩地問:「這有什麼好聽的啊?我已經講過很多遍了啊!」結果,女兒竟靦腆地說:「因為我沒有看過真正的小偷嘛!」
常跟女兒分享我小時候故事的結果是,她現在偶爾也會用「我媽小時候也有過」來勸慰其他小孩。比方說,有小朋友跌倒了,哭得很大聲,她會安慰她:「不要哭,我媽有一次跌一跤還跌斷了骨頭呢!」話說到一半,還會回頭問我:「媽!妳高中跌斷骨頭時,都很勇敢、沒有哭,對不對?」
害得我啼笑皆非呢!
和孩子有聊不完的話題──延長親子共讀時光
「親子共讀」是這兩年很流行的「教養守則」之一,有很多家長都知道,要跟孩子培養親密的情感、要培養孩子閱讀的習慣,「親子共讀」是很好的方法。
可是,很多家長卻不知道,「親子共讀」不應該、也不能夠只有在「學齡前」進行。對於已經能夠識字、自行閱讀、小學階段的小朋友,家長仍然要維持「親子共讀」的習慣──因為陪伴學齡後的孩子閱讀,才是培養閱讀習慣最重要的關鍵!
親子共讀不能只在學齡前
很多家長聽到我這麼說,都驚訝地張大了嘴:「不會吧!都自己會看書了,還需要我一個字、一個字地念給他聽嗎?」
沒錯!很──需──要。
當然,跟大小孩的共讀,並不光只是一個字一個字念出來而已。跟大小孩共讀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與技巧,下面我們可以一一細談。但是我要強調,即使是已經識字的中低年級小孩,仍然非常需要爸爸、媽媽陪伴閱讀,很多時候,他們仍然需要父母將書的開頭一個字、一個字地讀給他們聽。因為,唯有你的陪伴閱讀,才是引領孩子跨越繪本、漫畫,邁入文字書籍的關鍵。老實說,我早就記不得我幼稚園時期,爸爸媽媽讀過些什麼圖畫書給我聽。但讓我印象深刻的卻是,一直到我國中一年級,爸爸到台北來陪我複習功課的晚上,都還經常陪我讀書。有時候他讀文言的《幼學瓊林》給我聽,有時候會跟我談談他自己最近讀的書;還有一次,一見面他就丟了一本跟字典一樣厚、有著紅布封面、燙金字體的《莫泊桑短篇小說選》給我:「這本書很好看,是我剛在火車站旁邊的地攤上買的。妳先看看,不懂得地方我再給妳解釋!」
我傻傻地接過爸爸丟給我的小說,隔天就沉迷在莫泊桑筆下的殘酷世界。這本爸爸丟給我的書,成為開啟我閱讀世界文學的鑰匙,之後我迷上毛姆、契訶夫、左拉、史坦貝克……這一連串的閱讀經驗,全都從這本法國短篇小說之王──莫泊桑選集開始。
不只是陪伴,也是引導、推薦
為什麼要陪伴孩子讀書?除了他們看不懂字的時候,我們需要把書的內容講給他們聽之外,家長的「讀」,還有「推薦、引導」的作用。
語言,是先由聽、講,再進展至讀、寫。因此,「聽」是第一個接觸的感官。孩子的「聽覺理解」,一定遠超過「閱讀理解」。因此,孩子需要「跟父母共讀」,讓理解力比較好的成人把程度高一些的書籍讀給他們聽,他們的閱讀能力,才能跟著往上提升。
也就是說,已經會識字的孩子們,需要情節豐富、字彙多樣、書寫多元的書籍內容去吸引他們閱讀,但他們自行閱讀的能力卻遠不及此。因此,這個時候家長帶領閱讀,往往是吸引他們進入閱讀世界的重要鑰匙!
另外,很多孩子識字之後之所以對閱讀失去興趣,往往是因為小學所教授的課本,是以識字為基礎而編寫的,而上課內容也僅偏重於生詞、語法的背、寫,讓孩子誤以為這類機械式的「練習」就是「閱讀」,而無法領略閱讀的快樂。
這時,也需要家長引領孩子去體會閱讀的樂趣,選擇一些真正適合孩子心智年齡的作品(台灣的課外選讀通常都太淺,無法吸引孩子興趣),讀給他們聽,讓他知道書中有另一番不同光景的世界,讓孩子重新找回閱讀樂趣。
巧妙設下陪讀陷阱:幫孩子跨越枯燥故事開頭,順順利利看完一本書
舉例來說,我女兒現在三年級了,但我依然常常讀書給她聽。通常,她看她自己選的書,我讀我選的書。因此,當她在看《安徒生童話》故事的時候,我讀的可能是《湯姆歷險記》。等她發現我讀的《湯姆歷險記》比較有趣、搶過去一口氣看完了之後,我下一本讀的可能是《小婦人》。當她也把《小婦人》也看完之後,我便換讀《孤雛淚》。我和女兒桐桐之間的對話往往是這樣的:
「媽,妳今天要讀什麼?」
「《魯賓遜漂流記》。」
「啊!媽,那本不好看啦,我昨天翻過了。妳讀別的好不好?」
「沒關係啊!媽媽還是先讀一點給妳聽。這本書是我小時候很喜歡的一本書喔!妳聽聽看好不好?」
通常,她會勉為其難地接受。然後第一天可能會在很無聊的狀況下睡著,因為這類小說的第一章,通常因為要描述故事發生背景或人物介紹,都會有一些冗長的敘述,對孩子來說,欠缺劇情刺激。
第二天,她照例會哀求:「媽,這本真的不好看啦!我們換一本好不好?」
我通常都會回答:「快了!快了!精采的地方就快要到了,妳再忍耐一下好不好?」
接著,我會努力加快速度,一口氣讀到劇情開始變得精采的地方。比方說,魯賓遜漂流到荒島上之後,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找東西吃。……有一天,運氣不錯,他挖到六十個海龜蛋!……然後,眼看她的眼神亮起來時,我就會故做可惜地闔上書:「唉!時間到了,要睡覺了。這本書看樣子妳不喜歡,那我們明天換一本好了!」
這時女兒就會改口:「不用啦!媽,我們明天繼續念這本就行了!」
每次她這樣一說,我心裡就會偷笑,因為我知道,我明天可以不用讀啦!保證她放學回來,就會自己把這本書繼續看下去,一直到看完為止。我的「陪讀陷阱」,通常都十分有效,我建議過學生家長回家照做之後,成效也十分讓人滿意。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