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豆粉圓爸遇見阿德勒的九堂教養課:別教孩子聽話,又教孩子別聽話!自我啟發從小灌溉,讓爸媽懂自己、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開學季特談價惠JBL耳機68折起、溫控快煮杯結帳驚喜價↓點我去逛逛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將時下顯學阿德勒心理學運用在幼兒教養。綠豆粉圓爸將他研究及實踐多年的心得,透過優雅的文筆,清楚易懂、易行的論述,使得阿德勒在本書中成為一位親初的學者,爸媽可以安心地和他對話,且將內容落實在日常的親子互動中。
★翻轉台灣社會普遍的家庭教養模式。東方家庭大多以媽媽為主要教養者,綠豆粉圓爸不僅全心投新入,成為全職奶爸,更是少數主導著整個家庭教養的爸爸,同時憑藉其清晰的思慮、流利的口才、順輰的文筆,成為新一代父母成長帶領人的新秀。
★邀請爸媽成為自己孩子的教養專家。即使不是教育與心理本科出身,也可以成為具有實力的教育專業人員。綠豆粉圓爸透過親身經歷、分享共學,幫助現代父母一起提升親職效能。
《親子天下》雜誌總編輯 陳雅慧
親職成長作家、育兒諮詢顧問 陳其正(醜爸)
親子作家 彭菊仙
小兔子書坊創辦人 黃淑貞
心靈、親子作家 黃淑文
人文展賦教育基金會創辦人兼專業總監 楊文貴
育兒諮詢顧問 趙崇甫(大樹老師)
數學作家、數感實驗室共同創辦人 賴以威
親職教育講師 魏瑋志(澤爸)
親職溝通作家 羅怡君
――愛孩子推薦(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以前,我們把孩子交給教養專家;現在,我們要成為教養孩子的專家。
天下沒有不為孩子著想的父母,從孩子出生之前,便翻遍坊間教養書籍、瀏覽大小專家網站,
希望學習如何愛孩子、照顧孩子、教導孩子,卻往往忽略了「孩子」才是這件事的主角、而爸媽才是最了解他的人。
「讓孩子教我們如何教他。」
把學習、成長的權力交還給孩子,讓他有機會選擇、作主,並承擔結果;
尊重、平等地對待孩子,不要落入「孩子年紀小、我是為你好」的陷阱;
不要再比較、期望、貼標籤,改變觀看的角度,才能真正接納孩子。
這是一本專門為現代父母書寫的育兒建議,結合阿德勒心理學,
幫助父母如何讀懂自己的孩子,教養出獨立自主、懂自律、會思辨,
且有同理心、能尊重自己及他人的孩子。
目錄
推薦序
作者序
遇見阿德勒的第1堂課:改變孩子之前,先改變自己
●寵愛,不寵壞
●錯愛和溺愛,比不愛更傷人
●我還不是被打大的
●打罵我的人怎麼可能愛我
●別教孩子聽話,又教孩子別聽話
遇見阿德勒的第2堂課:讓孩子教我們如何教他
●照書養、照豬養、不如照孩子養
●親密育兒還是百歲醫師?
●大禹治水還是鯀治水?
●不催熟的自然獨立
遇見阿德勒的第3堂課:了解孩子的行為
●別問孩子「為什麼」,而是觀察「為了什麼」
●孩子不是故意的,只是陷在錯誤目標裡
●滿足孩子的真實需求,孩子就不用變壞
●課題分離,練習作主、然後負責
●孩子做錯事,父母基本的三個步驟
遇見阿德勒的第4堂課:看見孩子的亮點
●睡前的窩窩心和暖暖抱
●孩子最需要被傾聽和鼓勵
●翻轉負面標籤
遇見阿德勒的第5堂課:優質的幼年經驗
●陪伴還是陪絆?陪玩還是陪完?
●「小敏,我載你去!」異性親子關係的重要性
●從「五歲以下,台北捷運上可以吃東西」談需要和想要
遇見阿德勒的第6堂課:共好的親子關係
●「我好、你也好」的親子關係
●你和孩子是合夥人?還是敵人?
●孩子打爸媽,該怎麼辦?
遇見阿德勒的第7堂課:溫和而堅定的態度
●教養只有溫柔是不夠的
●你清楚自己的教養界線嗎?
●有常規的民主教養
●從親子時間表,建立孩子的時間常規
●從玩具角,建立孩子的地點和物品常規
遇見阿德勒的第8堂課:自然或合理的結果
●讓孩子從「行為結果法」學會負責任
●獎勵,和處罰一樣有害
遇見阿德勒的第9堂課:面對孩子的挑戰
●情緒挑戰
(一)孩子哭了該不該抱?
(二)帶孩子出遊,孩子卻大發脾氣?
(三)「都是你害的!」為什麼孩子愛怪別人?
(四)怎麼可以生氣罵人!
(五)陪伴孩子學會好好生氣
●人際挑戰
(一)你對、你也對,讓孩子面對自己的行為
(二)分享不是用教的
(三)孩子動手打人該怎麼辦?
(四)說對不起,是選項之一、不是唯一
(五)父母要捍衛孩子遊戲的自主權
●學習挑戰
(一)玩不夠的孩子
(二)不是玩太多,而是學習風格不同
(三)別為了這些原因,把孩子送進幼兒園
(四)和孩子一起跟大自然做朋友
(五)十歲學會騎腳踏車的教養啟發
●金錢挑戰
(一)從零用錢啟動理財教育
(二)從壓歲錢建立長期財務計畫
●手足挑戰
(一)當哥哥姐姐好辛苦?當弟弟妹妹好幸福?
(二)讓父母頭疼的哥哥和心疼的妹妹
(三)和孩子單獨約會
試閱
許多全職父母很困惑地問我:「我已經陪孩子一天超過十小時,都沒有自己的時間了,為什麼孩子還是覺得我陪得不夠?」
也有很多上班的父母不解地問我:「好不容易安排了假期出遊,為什麼孩子不但不珍惜,還一直抱怨、發脾氣?」
網路上曾流傳一段影片,內容是一位在家工作的媽媽,身旁有一個剛學會走路的孩子。儘管媽媽已經將工作區設在客廳;儘管媽媽的周圍散落一地的玩具,但是孩子就是一直要媽媽注意他,所以想辦法擠到媽媽的懷裡、爬到媽媽的工作檯、撕衛生紙交給媽媽、往門口跑直到媽媽抱他進來、抓媽媽的頭髮……最後媽媽終於受不了,無奈地把電腦闔上。
父母是人不是神,也需要自己的時間與空間,因此我並不建議父母無時無刻地陪在孩子身邊,甚至過量、過度地陪著孩子,不但會讓父母自身彈性疲乏,還很容易造成孩子的獨立自主能力大幅降低。
因此父母必須先規畫出每天專屬於自己的兩段時間:自主時間、靜心時間。
自主時間是用來完成自己的興趣或工作。有的媽媽喜歡做手工、有的媽媽喜歡做裁縫;有的爸爸喜歡組模型、有的爸爸喜歡打電動,都可以運用自主時間進行。靜心時間則是用來放鬆、沉澱與思考,有的爸媽喜歡看書看雜誌、有的爸媽喜歡看電影、有的爸媽則覺得泡澡很適合。因為是專屬於自己的時間,孩子不能打擾,所以會需要規畫一處獨立的空間或區域。
或許看到這裡,有的父母心裡已經有個大問號:「怎麼可能?孩子怎麼可能讓我有時間?一天還有兩段時間?」別急別急,很多家庭(包括我)都從孩子很小(我家是從一歲起)就開始執行,而且都可以做得到,要怎麼做到呢?
學齡前的孩子,如果按照正常的發展階段,自處的時間可以逐步增加、需要父母陪伴的時間逐步減少。除了陪伴時間的「量」之外,「質」其實更為重要。當父母給予孩子的陪伴有足夠的量、良好的質之後,很自然地,孩子就會反饋到親子關係當中,自處的時間與能力都會增加,父母也就能夠擁有專屬於自己的時間了。
如果父母使用不正確的「陪」,不但會擾亂了孩子的正常發展,也會造成孩子愈來愈無法自處、愈來愈需要父母陪,但這樣的陪伴卻是無效的,造成負面循環。
欣賞鼓勵的陪伴VS規定限制的陪絆
父母需要先安排一個符合孩子年齡的空間、協助孩子準備需要的服裝和工具,接著明確地和孩子說明與執行安全的界線、時間的規畫,接著就可以陪著孩子盡情地探索與遊戲。遊戲的過程中欣賞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的探索行動,因為空間符合孩子、因為服裝和工具都很適合、因為安全界線與時間規畫都很明確,因此親子可以很安心、放心地互動。
然而我經常觀察到的,是空間、服裝和工具都不適合,而安全界線與時間規畫也都沒有充分說明與徹底執行。造成父母只得不斷地大喊:「安靜不要吵!」、「這不要碰,手會髒掉!」、「那不要摸,衣服會溼掉!」、「不要拿別人的東西!」、「你再不走,我就不等你囉!」
像我在公園撰寫這篇文章時,因為早上剛下過雨,所以地上有許多的積水,但大部分的父母帶孩子出來,卻沒有協助孩子穿雨鞋或防水衣褲,然而兩三歲的孩子,看到滿地積水簡直就像看到遍地黃金一樣,很想要跳進去踩水、或是想要坐在水裡面,可惜的是父母只能一直大聲喝止,卻又不帶孩子前往別的空間。
當孩子的探索與遊戲不斷地被父母打斷,加上父母大喊的規定與限制,反而激發了孩子和父母的權力鬥爭,而父母如果沒有覺察,就會採用威權的方式壓抑孩子的自主性,結果成了孩子發展的「絆」腳石,失去了陪伴最珍貴的互動了。
全心投入的陪玩VS心不在焉的陪完
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討論一天的計畫,如果孩子比較小,可以在前一晚確認隔天的行程,等到孩子大一點,就可以利用假日確認一週的行程。
父母的自主時間與靜心時間,也可以是孩子的自主時間與靜心時間,而在分開之前,一定要先進行有品質的「親子時間」。此時的父母要放掉父母的身分,找到自己內在的童心,像個孩子般地全心投入與孩子一起玩、一起瘋、一起快樂。時間截止之前,提前預告孩子下一個時段,然後做個情境的轉換,像是喝水、吃點心、聽故事,都是很不錯的轉換方法。
因為孩子天生就是很敏銳的觀察者,所以父母只要人在心不在,馬上就會被孩子發現,於是孩子只能展現生存的本能:「注意我!」將自己的焦點從遊戲和探索中移開,轉向吸引父母的注意力,如果每天都是如此,孩子就只能發展出「如果沒有人注意我,我就是沒價值」的錯誤目標,而要求更大量、但無意義的陪伴了。
如果過去孩子對父母不夠安心和信任,剛開始這麼做時,孩子會不願意和父母分開,但父母必須溫和而堅定地執行,同時遵守和孩子的約定,當下一段的親子時間到了,不能有任何的理由和藉口拖延,要立即再次投入親子的遊戲當中。
當時我的孩子一歲左右,我的執行方式是先安排三十分鐘的親子時間,然後就是十分鐘的自主時間;靜心時間則安排在孩子午休的時間。一天一天地執行後,孩子就很清楚地知道,當父母陪他的時間就是全心全意地投入,而當父母在進行自主時間時,孩子也可以安心地自己玩。然後隨著孩子逐漸長大,我的自主時間也從十分鐘一年年地增加,到孩子六歲時,他可以自己規畫半天的行程,讓我有更完整的時間可以運用。
有的父母會問我:「有自主時間和靜心時間很好,但家事怎麼辦?我做家事的時候,就是孩子一直盧我的時候呀!」
父母要先有一個基本概念:家事,是全家人的事。而全家人也包括孩子在內,因此家事時間也是親子時間的一環喔。當親子時間、自主時間、靜心時間在每天都順暢地運作後,家庭自然和樂融融、父母和孩子自然性格穩定啦。
滿足孩子的真實需求,孩子就不用變壞
以前總認為,最懂孩子的人應該就是孩子的爸媽。然而這六年的親子團體歷程,讓我驚覺,原來有很多的爸媽,並不懂自己的孩子。
當孩子感覺自己不被懂、不被理解,這樣的親子關係,就會逼得孩子用很多的行為求救或抗議。然而也因為父母不懂孩子,自然也就難以理解孩子的行為,誤以為孩子在找麻煩、不聽話、不乖,然後用父母與生俱來的地位與資源,壓抑掉孩子的求救訊號和抗議行為。
打、罵、威脅、恐嚇、獎賞、處罰,是我們歸納出最常見的壓抑方式。其實孩子很懂爸媽,他們很清楚做什麼事情會讓爸媽生氣、憤怒、爆炸。但孩子不是故意要讓爸媽生氣、憤怒、爆炸的,他們的小小願望,只是爸媽可以懂他們的「真實需求」,如此而已。
相對於孩子行為的四項錯誤目標,我們也整理出了孩子內心的四項真實需求,並且邀請家長,藉由每天記錄,將這四項真實需求落實在生活當中。一、有能力:成長的能力
孩子與生俱來就有強烈的成長趨力,回想當孩子開始練習爬行、練習走路時,如果大人想要制止孩子,就算放了再多的障礙物在孩子面前,孩子依舊會排除萬難繼續向前。當孩子再長大一些後,他們對於興趣的追求、遊戲與玩具的投入、好奇心的展現,都是他們成長的能力。此時父母要做的,是提供孩子想要的環境和資源,讓孩子得以發揮與提升自己的能力。
因為孩子時間有限,當他們想要接觸各種不同的面向、嘗試各種不同的可能,就很容易讓大人誤以為孩子「三分鐘熱度」,擔心孩子不專注、容易半途而廢。但事實上,父母要在意的,不是三分鐘(或幾分鐘),而是孩子在當下有沒有「熱度」,如果孩子是投入其中的,那麼無論時間長短,都是值得鼓勵的。
而父母也必須理解兒童發展,對孩子當時的能力要有基礎的認識和判斷,最怕父母高估或低估孩子的能力。高估孩子的能力,會讓孩子怎麼做都做不到、做不好,如果父母沒有即時覺察,然後調整給予孩子的期望,就會讓孩子累積大量的挫敗感,最後走向無能放棄。低估孩子的能力,則會讓孩子無法盡情施展能力,甚至必須生活在父母的陰影或照顧之下,久而久之,一樣會養成無能放棄的性格。
「讓孩子教你如何教他」,觀察孩子的現況,適時、適度、適量地提供孩子一些生活挑戰,讓孩子在每次的挑戰中累積成就感,就能大幅提升成長的能力。
二、有價值:貢獻的價值
人是社會的動物,每個人都想對自己、對別人、對團體產生貢獻,然後從貢獻中得到自己的價值感和歸屬感。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兩、三歲的孩子,很希望能夠幫大人的忙,幫忙提東西、幫忙掃地、幫忙洗菜、幫忙曬衣服……懂得孩子真實需求的家庭,就會在此時提供適合孩子能力的事情讓孩子幫忙,像是準備一個小提籃或小推車,把孩子的零食或重量較輕的物品請孩子幫忙拿;準備小掃把讓孩子清理較大的紙屑垃圾;讓孩子邊玩水邊洗菜葉;讓孩子將衣服裝進衣架或從衣架拿下來……願意這麼做的家庭,也會讓孩子在長大之後,仍然願意藉由家事為家庭產生貢獻,因為做家事不是外在的要求,而是內發的價值展現。我們也發現有很多家庭,因為覺得孩子會愈幫愈忙,或是讓大人更麻煩,而在當下拒絕了孩子的請求。孩子無法提供家庭貢獻,也就很難找到自己的價值感和歸屬感。長期下來,孩子對家事更加無感,之後父母想要孩子幫忙,就變得更加困難了。
因此大量地讓孩子參與各項家事,經常鼓勵與回饋孩子讓家庭更好的行為,就能提升孩子對家庭貢獻的價值,朝向正面的循環發展。
三、有權力:作主的權力
父母都想要培訓孩子的責任感,但不少父母誤以為負責任,是要孩子做到父母要求的事項。我們則認為所謂負責任,是孩子要為自己的行為、自己的決定,承擔起後續而來的結果。因此我們談到的「有權力」,並不是要孩子去決定父母的行為、家庭的作息,而是先從自己的生活、食衣住行,做出合情合理、符合發展的決定,並且為自己的決定負起責任。
例如:孩子決定不吃飯,父母就要思考會不會對自己產生影響,如果不會,就可以尊重孩子不吃飯的決定,但當孩子餓的時候,就要由孩子自己想出解決方法,或是承擔自己肚子餓的自然結果。
或是孩子決定不睡覺,如果父母以過去的事實判斷,孩子會因為晚起而影響到父母的上班時間,此時就需要與孩子利用家庭會議進行討論,以事實提出孩子的決定會造成的影響,然後尋求彼此都能接受的解決方法。如果找不出解決方法,就必須先擱置這件事,暫時不能做為孩子作主的事項。但同時也要提供其他的面向讓孩子展現作主的權力。
我們覺得讓孩子安排一段家庭旅遊行程,要去哪裡、要玩什麼、要吃什麼……都交由孩子決定,這樣的方式除了提升權力之外,也能夠同時讓孩子展現能力和貢獻的價值,一舉三得。大量地讓孩子面對行為和決定的「自然結果」,而不是大人去介入或干涉,孩子才能學習作主、學習負責、學習成為自己的主人。四、有人愛:無條件的愛
多數的父母都認為自己很愛孩子,但卻也有很多孩子覺得父母沒有那麼愛他。原因往往來自於父母對孩子有著外在的標準和期望,如果孩子可以達到,父母當然不吝於表現自己對孩子的愛。但當孩子沒有符合父母的標準和期望時,父母輕則變臉、對孩子不理不睬,重則責罰孩子、對孩子冷嘲熱諷。
像是孩子學鋼琴,一開始其實也是呼應父母的期望和想像,過了一兩年孩子不想學了,父母又認為孩子半途而廢、不負責任(負責任的對象是誰呢?)。孩子感受到的,就是父母對他的愛是「有條件的」,剛開始孩子可能會為了得到父母的愛,而逼迫自己去滿足這個條件。但偏偏父母的條件會提高,一開始可能要孩子願意練琴,再來要孩子會彈巴哈的曲子,接著再要求孩子參加比賽,最後還要孩子拿個獎盃回來。就算孩子運氣和能力都不錯,一路符合父母的期望,但所花費的時間,都不是為了自己的興趣和夢想,而只是滿足了父母的要求而已。更多的孩子是到了半途,發現自己怎麼做都達不到父母的條件,因此放棄再努力,父母卻又沒有覺察到孩子的挫敗,在此時落井下石,讓親子關係產生許多裂痕。
沒有人完美,也不需要追求完美,孩子的行為都是需要練習和調整的,因此父母不應該將孩子的外在行為,做為自己給予愛、或收回愛的標準。愛,必須是無條件的,無論孩子的外貌、行為、言語、決定如何,都不應該影響父母對孩子的愛。唯有體會這一點,讓孩子知道父母是無條件愛著他們的,父母才擁有了教養孩子的影響力,孩子也才願意聆聽與接納父母的建議。
有了無條件的愛,孩子就不需要變壞、更無需叛逆了。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相關商品
親子共讀「阿德勒」:我要充滿勇氣又自信
綠豆粉圓爸遇見阿德勒的九堂教養課:別教孩子聽話,又教孩子別聽話!自我啟發從小灌溉,讓爸媽懂自己、
看見孩子的亮點:阿德勒鼓勵原則在家庭及學校中的運用
阿德勒愛與引導在教育的實踐:12個幫助孩子發展歸屬、信心、貢獻的教育現場故事
阿德勒的青少年教養課:引導孩子創造自信負責的未來
阿德勒的幼兒教養課:培養孩子面對挑戰的勇氣
阿德勒的父母成長課:全心接納,肯定孩子做自己
阿德勒不生氣的教養法 (媽媽不抓狂,孩子好好教)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