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我爸爸是大體老師:845日關於愛與逝去的溫柔時光

此書以真人真事的寫實筆法,記錄一個深刻的生命歷程。其精隨是愛與死亡,也是人生最重要的兩件事!
  • 9 270
    300
  • 分類:
    中文書醫療保健醫療人文醫病分享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朱美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日日學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7/08/09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此書以真人真事的寫實筆法,記錄一個深刻的生命歷程。
其精隨是愛與死亡,也是人生最重要的兩件事!


作者的父親朱晉生是一名將軍,15歲少年便加入國軍,踏遍大江南北,歷經內亂外患,來台後任職國防部、三軍大學教官及駐外武官,並在越南撤僑行動中保障千名華僑毫髮無傷平安撤離。退伍後仍任國家安全局編譯,及外文教師等職。捐贈大體是他生前念茲在茲「重於泰山」的死亡態度。臨終時,家人含淚堅持不動腦手術,不進行侵入性急救,在昏迷九日後安祥過世,終於完成捐贈大志。

作者在文中回憶與爸爸相處的獨特時光,性格勇敢豁達又幽默好學的一面,並呈現家人們感性且勇於割捨的心情。為了執行拍攝紀錄片的工作,作者也同時採訪與爸爸同為大體老師的陳俊明家屬,得知陳家愛與淚水的生命歷程。作者並實際走入大體解剖實驗室,目睹自己的爸爸被解剖的實況,同時見證了學生的學習及心境轉換,與大體老師們無聲卻帶著感情的相處……傳遞更多生命無私的大愛以及人體醫學上的深奧知識。

本書特色

1.第一位由大體老師的女兒(作者)參與醫學院解剖課程,目睹自己的爸爸被解剖的實況,同時見證了學生的學習及心境轉換,與大體老師們無聲卻帶著感情的相處……傳遞更多生命無私的大愛以及人體醫學上的深奧知識。紀實人生最重要的愛與逝去的懷念時光。寶貴的生命教育

2.不同於醫學院解剖老師的立場,由大體老師直系家屬(女兒)以敏銳的筆觸,真實地呈現大體解剖實驗室過程,目睹自己的爸爸被解剖的實況,見證了醫學院學生的學習及心境轉換,與大體老師們無聲卻帶著感情的相處,讀來更感人與真實……

名人推薦

各界推薦

教師誓詞裡,有這麼一段話:「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用智慧開啟智慧、用愛心托起愛心,為他們構築邁向成功的基座。」透過作者朱美女士的描述,讀者們可以感受每一位大體老師確實做到這句話的精義。──台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院長、台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教授 周桂如

生命是一場充滿探險的旅程,而醫師的責任是以謙卑的態度改善與拯救生命。大體解剖學是醫學院學生學習改善與拯救生命很重要的一門基礎課程,經由解剖大體老師的身體,學習真實人體結構知識。──國防醫學院生物及解剖學科暨研究所所長、中華民國解剖學學會理事長 馬國興

在節目拍攝記錄的過程中,朱美的角色非常複雜,她得是具備客觀眼睛的專業企編,同時也是大體老師的家屬,更不可思議的經驗是,她目睹自己的父親的大體正被解剖著……──專欄作家/媒體工作者、公共電視《誰來晚餐》製作人 莊又竑

當了二十五年的外科醫師,見過無數病患的生死,真正能夠灑脫地看破生死,優游自在的人卻很少。在此也推薦每一位醫學院學生都應該看完這本書,讓大體老師的心願能夠傳承下去,大愛的精神能深植在所有接觸大體老師的學生心中。──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國軍花蓮總醫院院長 謝宗保

編輯推薦


讓大體老師的精神傳承下去

能夠無牽無掛地捐出大體,當醫學院學生的老師不是件簡單的事。能夠完整的記錄整個捐贈的過程,更不簡單。所以當朱美要我為這本書寫序言,因著以上的原因,我爽快的答應了。

在肝臟移植手術中,有部分是心懷大愛的腦死病友,捐贈自己的器官去拯救嚴重肝病病友的生命。在看見移植病友健康地走出醫院,由死轉生,我的內心充滿了感激。二○一一年,三總為了感謝捐贈器官及大體的人們,想要設計一個紀念碑,思考了許久,也參酌許多專家的意見,我們最後選擇了?回?的古字做為設計的基本概念。回有回家、輪迴的涵義,也真誠的希望大愛捐贈的人,他們的精神可以再回到這個世界。

本書中的朱晉生老師和陳俊明老師都和我有深厚的淵 源。朱老師是國防醫學系八十三期朱信學長的父親,朱信學長既是學習旅長,又很英俊瀟灑,是眾多學弟學妹傾慕的對象;朱晉生老師也是一位剛毅不撓的軍人,書中提到朱老師固定去晨泳、不間斷的寫筆記及背誦英文單字,通常能保持運動習慣的人都很長壽。也感謝他的堅持,才能完成捐贈大體的願望。

陳俊明老師,是三總移植團隊治療病友中第二○六例病友,在每三個月一次的門診中狀況一直很好,但他卻表明如果有一天他停止呼吸心跳時,要捐贈他的器官。 我告訴他:「你的肝臟是兒子捐給你的,只有一半,是不能捐出去的。」他卻回答我:「那我捐大體好了。」我就帶著他到社會工作室去留下了電話。沒想到陳太太溫姐的妹妹如淵在一次門診時告訴我,陳老師因為腦栓塞走了,也如願捐出了大體。

雖然當了二十五年的外科醫師,見過無數病患的生死,真正能夠灑脫地看破生死,優游自在的人卻很少。在此也推薦每一位醫學生都應該看完這本書,讓大體老師的心願能夠傳承下去,大愛的精神能深植在所有接觸大體老師的學生心中。

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
國軍花蓮總醫院院長
謝宗保

作者

朱美

現職
就業情報特約資深記者
公共電視《誰來晚餐》企劃編劇

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系畢業,以成為一名優秀記者為己志,曾任旅遊雜誌記者,行跡遍佈各大洲,但以吃喝玩樂主題的寫作卻不能滿足對人生意義的追求,遂赴加拿大留學,學習影像傳播,也曾經監製過幾個商業簡介作品。邁入四十之後歷經失婚、喪父,因感人生苦短,希望在倒數秒數中奮力於「一生不悔」的創作。此書即為第一步行動。

目錄

推薦序
作者序

壹、命運的安排
一切都是無法解釋的巧合。
百分之百的指名,毫不猶豫的派任,
製作公共電視《誰來晚餐》大體老師家人的影片,
及寫作這本《我爸爸是大體老師》的工作,
同時巧妙地轟然而下砸在我的頭頂上。

貳、最初也最後的一站:家屬心之路
身為一個承辦捐贈事務的人員,
家屬們似乎願意跟我吐露很多心事。
理論上,我們應該保持超然,
不去涉入也不對他們的故事動感情,
可有時難免情不自禁,對他們的傷痛感同身受。
不知該怎麼形容,這種因為親人生命走到盡頭,
跟我們之間開啟的緣分。
──國防醫學院生物及解剖學科暨研究所秘書羅世圓

参、相遇在慰靈公祭
死亡,在尚未割捨之際是沈重的,是悲痛的。
然而,若死者告訴我們,不要哭泣,
他並未長眠於泥土中,
而是化作微風日日吹拂……

肆、快轉人生:大體老師家訪
升上大三的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學生即將上大體解剖課,
親訪大體老師的家庭,是老師規定的作業,
了解大體老師的生平與家庭成員背景……
也是讓這些孩子們對「老師」貢獻大體的尊重。

伍、解剖枱上的重逢
國外有研究報告,
在醫學院目睹熟識的人被解剖,
可能會留下巨大的心理創傷。
我卻淡定看待自己的爸爸被切得面目全非而沒有休克。
但我承認,兩次的課堂拍攝後,
我的確是手腳發軟勉強地騎車地回家。
這種「不知名的疲軟」跟隨了我兩、三天……

陸、從醫療教具到無語良師
國防醫學院,大體解剖課堂上:
陳瀅老師:「請大家圍繞在大體老師旁邊。」
學生一鞠躬:「老師好!」
陳瀅老師:「請大家開始今天的課程。」
「把解剖枱打開,開始動作。」

柒、火化:回家囉
我相信爸爸已經走遠了,
然而他一定在某處用很特別的方式安慰著我。
此刻,腦海中浮現的,
盡是我和爸爸光彩榮耀的時刻。
我的心情,喜樂多於悲傷!

序/導讀

推薦序1

無聲的老師

間祭祀常會供奉「天地君親師」的牌位或條幅,代表著對老師的尊重。許多好老師透過「言教」來傳道、授業、解惑,而醫學教育中,每年都有一群大體老師,在生前就許下志願,願意在過世後犧牲自己,讓醫學院學生學習了解人體結構奧妙,他(她)們就是最好的「身教」典範。

作者筆下的一位大體老師朱晉生先生,是十五歲就從軍,一生兵馬倥傯的退伍軍人。醫學系學生們在解剖學習過程中,會發現朱老師臀部及左下巴的肌肉內都有破碎的彈片,讓這群未曾經歷過戰爭的幸福一代,能夠稍微體認到戰爭的殺傷力及冷酷。朱老師左胸有安置心律調整器,曾經爆發心肌梗塞,雙眼有人工水晶體,腹股溝和食道均有動過手術,最後死於蜘蛛網膜下出血……除了解剖結構外,這九十歲的軀體,還無言的教導這群二十歲的年輕孩子,人生的「老」、「病」,以及「死」。

事實上,每一位大體老師都訴說著一段獨特的人生故事。醫學系學生們在課程開始之前,已先行拜訪了朱晉生老師的家庭,與家人會面,看了老師生前的照片,聽家人介紹,深入了解朱老師的生平。醫學院這麼細心的安排,讓這堂生命倫理課的上課鐘聲,早在學期正式開始的前一年就已經敲響了。大體解剖課程實施的幾個月內,大體老師們被學生們依照人體器官系統解剖,他(她)們人世間數十年短暫的生命,延續了傳承千百年的醫學知識;大體老師們突破了兩百二十六公分長、八十三公分寬,以及九十公分高解剖.的限制,活出了新的高度及廣度;課程結束後,老師們的肉身被火化,然而無私奉獻的精神早已昇華。

教師誓詞裡,有這麼一段話:「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用智慧開啟智慧、用愛心托起愛心,為他們構築邁向成功的基座。」透過作者朱美女士的描述,讀者們可以感受每一位大體老師確實做到這句話的精義。
 

台北醫學大學護理學院院長、台北醫學大學護理學系教授
周桂如


推薦序2

蠟燭雖然燒盡,卻散發出朝陽般的光芒

生命是一場充滿探險的旅程,而醫師的責任是以謙卑的態度改善與拯救生命。大體解剖學是醫學系學生學習改善與拯救生命很重要的一門基礎課程,經由解剖大體老師的身體,學習真實人體結構知識。醫學系學生在修習這門學問時,也經由家庭訪問了解大體老師的生平事蹟與捐獻大體的動機,接受到很寶貴的生命教育。幾乎每一位臨床醫師回憶起大體解剖學的學習過程,都有深刻而難忘的經驗,而這些正面且深刻的學習經歷,正是構成臨床醫師的專業知識與利他精神的重要成分。

幾乎每一所醫學院都面臨大體老師不足的問題。一般而言,在美國或日本的醫學院,一具大體老師由五位醫學生進行解剖學習,但在台灣,一具大體老師可能由十到十五位的醫學生進行解剖,因此願意捐獻大體的老師們,更突顯出他們的大愛奉獻。

本書作者朱美小姐身為大體捐贈者朱晉生老師的女兒,她以敏銳的筆觸,真實地呈現朱晉生老師的一生。朱老師在青壯年時期,約四十年的時間擔任職業軍人,十五歲就投身軍旅,先後參與安徽、山東金鄉、平潭與金門古寧頭等重大戰役,人生最精華的青春都在抗日與國共內戰中度過。來台後結婚生子稍微安定,但依然不忘進修充實自我,努力學習英文,先後考取陸軍指揮參謀大學,及美國陸軍指揮參謀學院公費進修,之後並擔任駐越南大使武官與駐賴索托大使館顧問。

朱美小姐以一位女兒的角度,描述她「不會」聊天的職業軍人父親:童年時鮮少在家、不愛奢華、教育子女以品格為重、以身教影響他們一生、工作盡心盡力、升遷淡薄以持,最後選擇將大體捐出供做醫學院解剖教學,給後世子孫樹立絕佳典範。我個人在拜讀過這本書後,內心十分激動,相信讀者閱讀完這本書後,心情也會與我相似。
 

中華民國解剖學學會理事長 國防醫學院生物及解剖學科暨研究所所長
馬國興


推薦序3

更寬廣的心靈空間

「陳俊明老師,你的學生很熱情喔!全部趴在你的大腿上……」

朱晉生老師說:「那是因為我的淋巴、靜脈、動脈都長得差不多,學生還分辨不出來啦!當然要用力觀察啊!」

「朱老師,我聽到有學生在聊,站在我大體旁邊那位來拍《誰來晚餐》的企編是您女兒喔?」

我們很想採訪大體老師本人……也許朱美可以代為回答……

身為影像紀錄工作者,當我們拍攝的主題是「大體老師」的時候,其實,我們會有一個很深的渴望,就是能夠採訪到大體老師本人,當然不可能,不過,也許朱美最能揣摩他的父親朱晉生老師會怎麼接話,我相信,這個「超現實的設計對白」由朱美來設計最恰當。

認識朱美是因為她來應徵公視《誰來晚餐9》企編的工作,朱美的興趣很廣,文化、教育、長照等社會議題都涉獵,但得知她剛過世的爸爸去當了大體老師時,我建議:那何不來做大體老師的專輯!

朱美和謝禮安導演花半年的時間採訪記錄大體老師陳俊明一家人的故事,能找到朱美來製作這個「大體老師」的題材,很慶幸、也很不捨。慶幸的是,她最了解捐大體的流程、也最能同理大體老師家屬們的心情,能夠抓住這個題目的核心;不捨的是,朱美得一邊採訪記錄著大體老師陳俊明的故事,而在同個教室裡的另一邊、另一個解剖枱上躺著自己的爸爸朱晉生,朱美得看著自己的父親的大體被醫學院的學生們去皮割肉、四分五裂……

我感受朱美擁有開放、細膩又深刻的心智,也許因為她是輔仁大學應用心理系畢業的,這個心理系訓練出很多怪咖,在節目拍攝記錄的過程中,朱美的角色非常複雜,她得是具備客觀眼睛的專業企編,同時也是大體老師的家屬,更不可思議的經驗是,她目睹自己的父親的大體正被解剖著……

我很好奇,在整個工作的開始、過程、結束,她的情緒怎麼被安置?她的心又該怎麼被收拾?或者,她的人生也因為這個經歷,變得更厚實,而她的心靈空間也變得更寬廣了。我相信,朱美可以看著自己經驗這一切,並且享受這個豐富的歷程。
 

專欄作家、媒體工作者、公共電視《誰來晚餐》製作人
莊又竑

推薦序4

讓大體老師的精神傳承下去

能夠無牽無掛地捐出大體,當醫學院學生的老師不是件簡單的事。能夠完整的記錄整個捐贈的過程,更不簡單。所以當朱美要我為這本書寫序言,因著以上的原因,我爽快的答應了。

在肝臟移植手術中,有部分是心懷大愛的腦死病友,捐贈自己的器官去拯救嚴重肝病病友的生命。在看見移植病友健康地走出醫院,由死轉生,我的內心充滿了感激。二○一一年,三總為了感謝捐贈器官及大體的人們,想要設計一個紀念碑,思考了許久,也參酌許多專家的意見,我們最後選擇了「回」的古字做為設計的基本概念。「回」有回家、輪迴的涵義,也真誠的希望大愛捐贈的人,他們的精神可以再回到這個世界。

本書中的朱晉生老師和陳俊明老師都和我有深厚的淵源。朱老師是國防醫學系八十三期朱信學長的父親,朱信學長既是學習旅長,又很英俊瀟灑,是眾多學弟學妹傾慕的對象;朱晉生老師也是一位剛毅不撓的軍人,書中提到朱老師固定去晨泳、不間斷的寫筆記及背誦英文單字,通常能保持運動習慣的人都很長壽。也感謝他的堅持,才能完成捐贈大體的願望。

陳俊明老師,是三總移植團隊治療病友中第二○六例病友,在每三個月一次的門診中狀況一直很好,但他卻表明如果有一天他停止呼吸心跳時,要捐贈他的器官。我告訴他:「你的肝臟是兒子捐給你的,只有一半,是不能捐出去的。」他卻回答我:「那我捐大體好了。」我就帶著他到社會工作室去留下了電話。沒想到陳太太溫姐的妹妹如淵在一次門診時告訴我,陳老師因為腦栓塞走了,也如願捐出了大體。

雖然當了二十五年的外科醫師,見過無數病患的生死,真正能夠灑脫地看破生死,優游自在的人卻很少。在此也推薦每一位醫學生都應該看完這本書,讓大體老師的心願能夠傳承下去,大愛的精神能深植在所有接觸大體老師的學生心中。
 

國防醫學院外科學系教授、國軍花蓮總醫院院長
謝宗保


作者序

紀實人生最重要的愛與逝去
朱美

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看醫師就是要治癒疾病,動手術就是要追求成功率,可是,如果沒有在大體老師身上足夠充分的操作和練習,當年輕的醫師在病人身上動刀時,成功率變得更不可測。

我很佩服這些大體老師,他們拋棄羞怯,力抗家人的反對,堅持走上捐贈這條路。我也很佩服第一線防腐的的專業老師和助教們,他們冒著日日吸入福馬林致病的風險,兢兢業業做好大體防腐的工作。我尊敬這些教導解剖學的老師們,他們在散發濃烈藥水氣味的教室中,為訓練更多未來優秀的醫師而努力。我更欣賞努力在大體老師身上不斷練習的醫學系學生們,他們知道下一次可能就是在真人身上動刀,無論發生什麼樣的錯誤,都只能是最後一次。

另外,醫學院為了教導學生感恩,而制定的種種功課:參加慰靈公祭、家庭訪問、課前課後敬禮……在這些儀式中,彷彿大體老師又活了過來,和學生形成了一種特殊的微妙感情。當學生最後一堂把老師縫合完畢送入冰櫃時,居然會產生離別的感傷。若老師們地下有知,應該會為這群可愛的學生流下感動的淚水吧!

二○一一年,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舉辦了一個有意思的展覽:「全新人體奧妙──生命循環展」,其實就是人體標本展,我戲稱它是「屍體展」。爸爸看到電視廣告後就很感興趣,媽媽拒絕陪他去看,我自告奮勇陪他,其實心裡也很害怕。爸爸於是打電話請學醫的小哥來擔任義務導覽,記得當時他對人體的一切結構都感到很新鮮好奇,像個小孩似的不停發問,真是一次難忘的回憶。

爸爸過世前即將滿九十歲,因無力久站,外出皆使用輪椅,長年服用慢性處方藥,還有許多大小毛病如灰指甲、胃食道逆流、唾液腺退化、雙眼白內障等。然而,老師學生在解剖枱看到的他,卻是肌肉發達沒有萎縮,各個器官都非常健康飽滿,令我真的懷疑他長期使用的某些健康食品發揮了作用。之後,我會連同爸爸的病歷作整理,希望能匯集這些保健方法,對後人有所貢獻,相信這也是爸爸期待我做的。

最後,希望讀者們在讀這本書時,也能像我一樣,想到你們親愛的爸爸或是其他的家人,看到他們獨特的性格與長處,還有你們一起共度的難忘時光。

試閱

命運的安排
一切都是無法解釋的巧合。
百分之百的指名,毫不猶豫的派任,
製作公共電視《誰來晚餐》大體老師家人的影片,
及寫作這本《我爸爸是大體老師》的工作,
同時巧妙地轟然而下砸在我的頭頂上。
二○一七年五月五日,第一次進實驗室拍攝。拍攝順利,學生很認真學,表達很流暢,對陳俊明老師很感恩,收錄的畫面和訪問都很美好,符合節目所需。
我看到什麼?講難聽點,市場的豬肉攤。雖然老師們的頭和身體還有四肢都還是連在一起的,可是那個顏色真的很難讓人不聯想到餐桌上的肉,還是煮熟的。醫學系老師告訴你,第一次上解剖課,會長達三天不想吃肉,我想,何止三天,都拍完兩個月了,我今天吃雞肉還是想到大體解剖。
朋友紛紛稱讚:「哇!你好勇敢!好了不起!」不,我沒有向上天祈求要做這件事,我也不覺得這有什麼勇敢。我和所有家屬一樣:默默等待學期結束,火化,送爸爸的骨灰上五指山,讓他安息。如此而已。就是這麼平凡而普通的,一位小小的、微不足道的家屬的願望。
然而命運之神卻不這麼想,更令人驚懼的事在後頭。
接下公共電視案不久,因事和以前雜誌社同事碰面。她看到我的臉書留言,想邀請我寫關於我爸是大體老師的一本書。第一個步驟,就是交試寫稿去公司會議提案。
一般非學醫的人聽到解剖大體雖然會好奇,然而要出一本書卻是超過二十萬元的投資。更何況,那還是她的新老闆。
我很放鬆、很隨緣地寫了四千字試稿。
結果提案過了。
「因緣俱足」,佛家說的話。好事多磨,都是因為因緣不俱足。這件大體老師的專案影片、書籍,就好像躺在那裡等著我到來。我彷彿在自己的生死簿上看到了這幾行字──
「朱美,二○一七年夏,大體老師紀錄片、專書,獨立企畫,限期完成。完畢。」
那是無法辯駁、無法反應甚至反抗的使命,就落在我人生地圖上。像一片悄然而來的落葉。
你知道,如果偶然間看到一個恐怖畫面,只要離開現場便可以慢慢淡忘。不同的是,你看了這個恐怖畫面之後,還要鉅細靡遺地描述它,一再地回憶它,還要和很多的人討論,這個恐怖畫面所代表的意義與知識。
這就是我寫書時所做的事。
而恐怖畫面,就是我爸爸赤裸的、經防腐液浸泡後變色的,皮膚硬化得像塑膠般,被切割了好幾十刀的身體。
我開始懷疑是爸爸搞的鬼。因為他過世的時候我沒有盡情地哭,常常逃避不去想念他,現在課快上完了,他用神祕的力量把我弄到課堂上,強迫我看他最後一眼……我想:爸,你也太殘忍了吧!知道你女兒膽子大,也不能這樣啊!誰會想看到自己的親人被切得面目全非啊!
他身體上的每條縫線,如今我閉上眼都還記得。每一個內臟的狀況,我也都看到了。
這些事情都是被迫發生的。孫悟空被壓在五指山下動彈不得的感覺,剎那間我全明白了。
年輕時常聽老人家說:一切冥冥中自有安排。我當下完全了解。其他煩人的事怎麼不替我安排好?這件事怎麼安排得這麼好?
我再發十頁的牢騷,也無法表達我被命運「鎖定」的心情於萬一。它真的是一件很痛苦的差事,必須忍耐內心巨大的驚嚇與痛苦,才能完成的一件困難事。如果要我指派這件事給任何一個人,我會因為同情他的痛苦,而無法執行。
然而我對這項任務,卻從來沒有拒絕的念頭。
原因是什麼,我也不明白,大概相信這就是「命運的安排」吧!
於是,我開始進行本書的寫作。在寫作過程中,我重回到爸爸還年輕的時代,重回我的童年時代,兩年多了,當初糾葛錯綜複雜的情緒,到了成書終於可以一一釐清。最初也是最後的一站:家屬心之路
身為一個承辦捐贈事務的人員,
家屬們似乎願意跟我吐露很多心事。
理論上,我們應該保持超然,
不去涉入也不對他們的故事動感情,
可有時難免情不自禁,對他們的傷痛感同身受。
不知該怎麼形容,這種因為親人生命走到盡頭,
跟我們之間開啟的緣分。
──國防醫學院生物及解剖學科暨研究所秘書 羅世圓
爸爸在一○四年三月七日早晨於臥室跌倒。救護車送至榮總之後,我們抵達急診室,親眼見到出血已漫過三分之一腦的斷層掃瞄影像,醫生宣布病危。依他生前的叮嚀,全家人當天決定不進行侵入性急救,不進行開腦手術。結果爸爸住院九天後離世。
心電圖完全靜止前約六小時,哥哥致電北區遺體聯絡捐贈中心,國防醫學院接到通知之後,成功在四十八小時內接走了遺體,進行防腐處理。終於圓滿爸爸多年來捐贈大體的宏大遺願。
冬天,爸爸坐在桌前,吃力地填寫一份表格,忍不住埋怨:「你看你看,我現在連寫字都會抖了,一個字都寫不好……」我注視著那份表格,原來是「大體捐贈同意書」。當時還安撫他:「沒關係啊,你多久才寫一次字?已經寫完啦!」「不行啦……現在連寫字都不行啦……」爸嘆著氣。
爸爸一向以他工整漂亮的字而自豪。即使是草寫,也都規規矩矩同樣大小,細密整齊落在書頁的邊緣。他的筆記真是模範,任誰看到都會汗顏。
爸爸跌倒宣布病危後,媽媽趕快把捐贈志願書用限時掛號寄出。國防醫學院的回覆很快,兩天後我們就接到了回函。至於遺囑,爸爸很早就手寫好,塗改過,又改寫,在一次家庭聚餐的傍晚,把四個孩子叫到跟前一一簽了名。
爸爸過世後,媽媽開始翻找辦理繼承及除戶的種種證件資料,竟然一打開抽屜就找到。沒想到他在跌倒前,早就一一備妥了。
在榮總懷遠堂冰櫃放置了一個晚上,三月十七日一早九點半,國防醫學院的大體專車抵達。我和媽媽、姊姊,陪伴著爸爸上車。媽雖孱弱但仍堅持要坐在屍袋旁。天氣很暖和,我們三人都只穿春季的服裝,行進中,媽媽不時隔著冒著寒氣的屍袋,輕輕摸著爸的臉。
也是國防醫學院校友的嫂嫂,早在大體車停妥前就在解剖學科入口等待。羅世圓小姐迎接我們進去,到「大體處理室」前止步。
「從這裡進去以後,你們就永遠見不到朱先生了,在這裡看他最後一面吧!」羅小姐幫我們拉開了屍袋的拉鏈,露出透著冰霜的爸爸的臉。
姊姊拍下爸的遺容。我突然發現,他沒有戴假牙,啊,我們忘了幫爸爸在臨終前戴上假牙!難怪下顎是凹陷的!這樣不好看!
「處理大體的時候,假牙也是要拿掉的。」羅小姐說。那是媽媽和姊姊見爸爸的最後一面,再怎麼也沒想到,我,兩年後竟還會再見經化學處理,已經是「永垂不朽」的爸爸。
在解剖學科辦公室,羅小姐體貼送上了仍溫的午餐便當和茶水,招待我們休息片刻。她說了些什麼安慰感謝的話,我全沒聽進去。當時的生物及解剖學科主任馬國興,從外匆匆趕進來致意。一坐下,便情不自禁地握拳慨嘆:「朱信老師在我們這裡也服務很久!大家都這麼熟!怎麼會想到是他的爸爸……」
看到外人的悲傷,我們一臉木然。相遇在慰靈公祭
死亡,在尚未割捨之際是沈重的,是悲痛的。
然而,若死者告訴我們,不要哭泣,
他並未長眠於泥土中,
而是化作微風日日吹拂……

小哥,穿著整齊筆挺的軍服,頭髮梳得油亮整齊,以沈穩的語氣開始說話。小哥曾說他是全家最愛哭的人,此刻,他為了更重要的事,把悲傷和眼淚都隱藏在心裡。
爸爸,您好嗎?你離開我們一年了。今天,媽媽、大姊、小妹、大哥、媳婦、姊夫,大家到齊了。我們已經完成了你捐贈的志願。我很驕傲,所以我著軍服來參加這個儀式。
您十五歲離家從軍,一生都是大時代的見證。您雖然只有小學畢業,卻在軍中自學自修,考取公費出國。我也在您的鼓勵之下,放棄台大牙醫,決定進入國防醫學院。一九九○年、醫科八十三期畢業後,成為一個中尉的醫官。
身為職業軍人,您從來不是一個刻板印象中的好父親、好先生。因為您要值班留守、戰備、演習……我們小時候可能一個月或兩個月才看到您一次。
您沒辦法陪媽媽照顧小孩,沒辦法陪媽媽去買菜、處理家務,媽媽一個人把我們四個小孩拉拔長大。但我從小看著您,無怨無悔奉獻一切給國家。所以我也毫無畏懼地走向職業軍人的生涯。
我更驕傲的是,我們都同為國防醫學院的老師,我在航空醫學、航空生理、臨床神經的領域教學生,是言教。暑假之後,您馬上就要開始教育我的學弟學妹進入醫學領域最重要一門課:人體解剖學。您才是真正的身教。
您的選擇,身為醫學系學生的我最清楚:那是千刀萬剮,但是您很坦然。
小時候,您告訴我們:「十幾歲起就參加諸多戰役,身上哪裡有子彈碎片,哪裡有傷痕……」戰爭的時候沒有糧食,你們會吃中彈死亡的馬肉。在臨終前幾年您說要捐贈大體,而且要捐給國防醫學院。我知道,一部分原因,因為我是國防醫學院畢業的,另一方面,您一生奉獻國家,軍校在你腦海中,代表國家。
今年暑假以後,爸爸,您會成為醫科一一四期學弟學妹們的老師。他們在解剖過程會了解到您做過食道氣室的手術,白內障開過刀,還有肺氣腫,以及左腳臏骨因為車禍碎裂被移除,腹股溝疝氣動過兩次手術,裡面用網膜來修補。七年前您曾發生心肌梗塞,所以有一部分心臟肌肉已經壞死,他們還會發現臀部有作戰留下的砲彈碎片。
我相信,他們從您身上,除了學到生理解剖知識之外,更希望我的學弟學妹們要記得,今天其他所有大體老師,所有躺在不銹鋼解剖枱上的老師。也會記得我爸爸是奉獻一輩子的軍人,他的太太身為軍眷,要一個人帶領所有小孩長大,他有四位子女,是個淡泊名利的人。
爸爸,我很高興我和您都是軍人,我是救人的軍醫,您是保國衛民的將軍。
我們也同樣是國防醫學院的老師。我教學生活著時候的疾病,您教學生最重要的人生的課程:死亡。
您已經離開一年了,我知道您會眷顧著我們。小時候您最常訓勉我的一句話「取法乎上,盡得乎中。」您說,學習的目標訂得很高,還不見得能達到,更何況是沒有最高的目標?這句話,我希望所有醫科一一四期,還有其他參與解剖的同學都要謹記,所有奉獻他的身體的這些大體老師。
爸爸,謝謝您。我以一個身為兒子的身分,以一個醫學系學生、國防醫學院的校友的身份,還有一個身為國防醫學院老師的身分。
謝謝!

雖然本屆大體老師有七位,然而致詞的卻只有兩位。聽著小哥的致詞,情感綿長動人,一些觀眾不禁低頭啜泣。
小哥二度哽咽,卻依然完成這個艱難的任務。快轉人生:大體老師家訪
升上大三的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學生即將上大體解剖課,
親訪大體老師的家庭,是老師規定的作業,
了解大體老師的生平與家庭成員背景……
也是讓這些孩子們對「老師」貢獻大體的尊重。

因為幫公共電視企畫拍攝《誰來晚餐》節目,認識了與爸同期的大體老師陳俊明的家人,開啟了拍攝他們家庭紀錄片的緣分。
這位朋友口中愛冒險、活力充沛、喜歡教人開車的陳老師,生前與爸爸素不相識,卻在死後成了鄰枱同事。在二○一七這個暴雨淹台的失常夏季,由我幫他們兩人,分別製作了影像和書籍的不朽回憶。
一個是住台中清水道地本省人,一個是終生住台北的外省老芋仔;一個是不苟言笑,另一個口若懸河、花招奇多;爸沒有跳舞細胞,陳俊明老師卻是天生舞棍;爸不喜旅行,陳老師卻在高中時環就環島遊台灣;爸高大健壯,陳老師纖瘦修長;爸是路痴,連路邊停車都很有障礙;陳老師卻是能馴服大遊覽車的「交通工具狂」,擁有「腦內導航」的超能力;我爸一放假就宅在家,陳老師卻是休假就載全家大小出去玩……爸爸出生入死,不管是手術或任何治療一聲都不會吭,而陳老師卻毫不隱藏他的「幼秀」,連打針都會唉唷唉唷地大聲喊疼……
唯一的共通點,是他們都很喜歡學英文。一個喜歡聽英文老歌,一個生前是英文老師。還有他們都非常愛乾淨愛漂亮。爸生前最難忍受的是小腹突出,肌肉變小,頭髮被風吹亂了沒人告訴他,一有汗臭馬上去沖澡……陳老師則是出門一定要穿襯衫,或乾淨的T恤配牛仔褲,一定繫皮帶,連鞋子全身搭配好才出門……
年齡相差三十歲,去世日子差四天,同期成為大體老師。鄰枱的同事,一起被切割。好欸。
就在我們接待家訪的同一個月,陳俊明老師的第二組學生李佳怡等同學們,一行人也浩浩盪盪來到陳老師家,和陳老師的太太,我尊稱她「溫姐」的溫玉蕊,還有陳老師生前的死黨好友進行訪問。
客廳的吊燈泛著淡黃色。十位同學來到陳老師家的客廳,圍著咖啡桌,把客廳擠滿了。同學問的問題大概也是圍繞著陳老師的個性,為什麼要捐大體,以及他和師母及好友之間的共同回憶等等。
※ ※ ※
聊完歡樂的回憶,免不了談到捐贈,略為傷感的主題。三位老朋友,哽咽過了又開始開玩笑:「你們在解剖的時候看看他的腦神經有沒有錯綜複雜?」老師的朋友黃先生說著,「他的想法很奇怪嘛!是不是腦筋跟人家有什麼不一樣?幫我們檢查看看!」學生笑了。
溫姐知不知道解剖之後,他的先生會變成什麼樣子?學生沒問,可能還沒經歷到,不清楚,也不忍問。但她對這件事是豁達的,看開的,因為她也追隨先生簽妥大體捐贈志願書了。
「你們在幫他做『那個』的時候,可以放音樂嗎?」溫姐輕輕地請求著。帶著一種大家閨秀的禮貌。
「應該可以。」學生答。「我們跟老師說說看。」
「他喜歡聽英文老歌,他喜歡聽的,對……」
「阿姨歌單可以給我們。」學生們笑著說,「我們自己去找歌。」
「他有英文名字叫馬克,Mark,或麥克。」
後來教解剖學的馬國興老師回憶,當初聽到放音樂這個要求很奇怪,但沒有理由不答應。於是第二組就成了馬老師教授解剖學二十多年來,第一批為大體老師播放音樂的學生。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9519403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192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10/01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