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命令,讓孩子自己動起來!高情商媽媽教你轉換說話模式,自然培育未來人才所需的非認知能力與SEL情緒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開學季特談價惠JBL耳機68折起、溫控快煮杯結帳驚喜價↓點我去逛逛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全球180家媒體爭相報導,
一個日本媽媽,這樣教出「全美國最優秀女高中生」!
以「非認知能力」X「SEL情緒素養」為基礎,
改變超過3萬家庭的「高情商溝通式教養」,
讓你不催不吼,孩子也能自動自發、有自主性!
許雅寧博士、彭菊仙作家、媽咪老師Cindy、魏瑋志(澤爸),聯合推薦!──
「跟著這本書,把成長的動力、生命的主權交還給孩子。」
今天,你對孩子說了幾次「快去做!」呢?
「快去刷牙!」、「快點寫功課!」、「不要再打電動了!」……
每天的生活裡,總是充斥著這類的話語。
要是孩子不需要催促就能自動自發,那該有多好啊!
不用天天嘮叨,他們就能自己動起來,光是想像就令人欣慰。
這本書提倡的「不命令教養」,正是要教大家實現這個理想場景。
不必催促、不必吼罵,也不必追在身後嚷著「快去做!」,
孩子主動行動,對自己充滿信心,還能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與行為,
培養出自主學習、正向思考、自我管理等,學業以外的「非認知能力」,
而這些,才是在瞬息萬變的未來中,真正需要的核心特質。
本書作者博克重子,原本是一位嫁到美國的日本媽媽,
卻因教出了史上第一位以外國人身分獲得「全美國最優秀女高中生」的女兒而受到矚目。
持續鑽研教育的她,如今已是預約排到半年後的人氣親子教養生活教練。
在這本書中,她將自身以培養非認知能力為主的育兒經驗,
結合著重社交與情緒管理的SEL情緒素養,
整理出每個父母都能輕鬆實踐的四大教養環境:
˙「不命令」的溝通方式──用好奇與接納取代否定,培養孩子的自我肯定感。
˙「不按表操課」的行程──保留彈性的空白時間,讓孩子的熱情與好奇自然萌芽。
˙「不過度干涉」的任務──讓孩子全權負責部分家務,在生活中學會責任與執行力。
˙「不壓抑」的情緒練習──透過共同訂立規則與情緒緩衝練習,培養自我管理能力。
從轉換說話模式開始,帶你一起透過生活中的小小改變,
幫助孩子在快樂成長的過程中,自然而然養成自主、自信與自律的習慣,
建立迎向未來挑戰不可或缺的內在素質!
◎本書特色:
【特色1】最貼近生活的親子對話練習
──把「快去做!」的命令句,轉換成讓孩子「自動自發」的高情商對話。
【特色2】最順應未來趨勢的教育方式
──結合非認知能力× SEL情緒素養,為孩子培養AI世代最需要的關鍵特質。
【特色3】最懂「現代家長」育兒需求
──從學業到家事、才藝、3C的使用,解決爸媽們真正想知道的教養難題。
【特色4】一看就懂的「生活情境漫畫」
──以漫畫說明41個日常生活情境,更有共鳴,也更能輕鬆掌握實踐技巧!
◎開啟幸福人生的關鍵教養!來自親子專家的感心推薦(依字首筆畫排序):
「良好教養不應壓力重重,本書提供正確心態與技巧,讓教養更輕鬆順利,幫助孩子成就優秀人生!」
──前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兼任助理教授|許雅寧博士
「從外打破,是被吃的食物,從內打破,則是生命。
這個境界太高標,縹緲難行?這本書以易讀的文字及別出心裁的漫畫,讓父母知易行易。
跟著這本書打怪吧,不是打孩子這個小怪哦,而是打掉父母心魔之怪,把成長的動力、生命的主權交還給孩子。」
──作家|彭菊仙
「學習理解自身教養風格,重新建構教養語言,幫助孩子成為能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的人!」
──正向教養講師|媽咪老師Cindy
目錄
漫畫 不命令孩子的高情商教養
● 孩子會因為「快點做!」而不想動
● 不用推翻以往的方式,只要「切換角度」即可
● 「全美最優秀女高中生」從小開始做的事
● 美國推行二十年的「非認知能力育兒」
● 「認知能力」和「非認知能力」,哪個比較重要?
● 「非認知能力」沒辦法交給學校培養
● 讓孩子自己動起來的「四種環境」
CHAPTER 1 成為不命令孩子的父母
──「不命令」的環境,能夠培育出強大的「自我肯定感」
漫畫 透過「不命令」提升自我肯定感
● 四大類家長,你是屬於哪一種?
● 找到「嚴厲」與「寬容」間的平衡
● 「稱讚」造成的反效果
● 每天嘗試,每天從做中學習
漫畫 從「肯定」開始的「不否定」練習
● 「否定」會傷害孩子的安全感
● 用好奇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邏輯
漫畫 「聽八成、說兩成」是最剛好的對話
● 有錯沒關係,不用糾正也沒關係
● 最理想的親子對話比例
● 說話是需要「等待」的
● 傾聽的重點──「不用情緒回應情緒」
● 最大的關鍵在於「專心聽」
● 孩子天生渴望「父母的傾聽與理解」
漫畫 不可以稱讚孩子「成績好」嗎?
● 將目光放在過程,而不是結果
● 親子溝通的地雷語錄
漫畫 身為爸媽,你有辦法先說「對不起」嗎?
● 當「不道歉的父母」一點好處也沒有
● 「向孩子道歉時」的兩大重點
● 被稱讚了,那就開心道謝吧!
CHAPTER 2 成為不按表操課的父母
──保留適度的「空白」,讓孩子有「自己做」的空間
漫畫 提供孩子學習的機會
●你家孩子的行程滿檔嗎?
●亞洲國家特有的「超級小孩」文化
●你知道「孩子真正想做的事」是什麼嗎?
漫畫 每天保留30分鐘的「空白時間」
●帶孩子看見自己的「熱情所在」
●在「現在要做什麼?」中萌芽的好奇心
●沒有作業的小學中,唯一開出的功課
●「空白」的三大好處
漫畫 讓「今天該做什麼?」啟動好奇心
● 才藝不一定越多越好
● 聰明挑選才藝班的方式
● 找到喜歡的才藝,也需要足夠的耐心
● 學才藝的重要關鍵
漫畫 透過「提問」,引導孩子學會思考
● 該怎麼培養出「有主見」的孩子?
● 以「孩子容易開口」的方式提出問題
● 善用5W1H,提升父母的提問力
CHAPTER 3 成為不過度干涉的父母
──創造自由空間,讓孩子相信「我能自己做到」
漫畫 不當「直升機父母」,讓孩子自己動起來
● 在「直升機教養」下失速的孩子
● 我也曾經是個「控制狂媽媽」
● 別輕易把「做不到」掛在嘴邊
● 「全美最優校女高中生」競賽,是我女兒自己報名的
● 讓「我可以做到」的信念更具體可見
● 提升執行功能的教養方式
漫畫 「辦派對」竟然能讓執行力大提升!
● 四歲起就能自然養成「作業細分能力」
● 讓生日派對成為「提升執行力」的大好時機
● 流量、體面、品質,全部都不重要!
漫畫 培養「責任感」,從讓他做「喜歡的事」開始
● 放手讓孩子去做「擅長的事」
● 讓孩子做家事的三個小訣竅
● 從小小「任務」開始學會負責任
● 和孩子一起把「任務」具體化
漫畫 不要害怕讓孩子面對失敗
● 只有失敗才能學到的兩件事
● 孩子也有「自立自強、跨越挫折」的能力
● 「行動」與「態度」,有時比言語更有力
漫畫 這不是「等待」,而是「陪伴」
●「等待」是了不起的「陪伴」與「支持」
CHAPTER 4 成為不壓抑孩子的父母
──藉由「訂立規則」,協助孩子養成「自我管理」的習慣
漫畫 自制力是「洞察未來的能力」
● 透過自制力培養「自我管理能力」
●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是家長的必備技能
● 「快把房間收乾淨!」是必要的管教嗎?
● 「制定規則」比「遵守規則」更能讓孩子成長
● 「家庭規則」可以讓爸媽更有餘裕
● 「適度發洩情緒」也是必要技能
漫畫 成為不再說「電動到底要打多久!」的父母
● 和孩子一起制定時間規則
● 給沉迷電動的孩子的「間歇訓練」
● 「管教孩子」的關鍵原則
● 以「怒吼」遏止行為並沒有用
漫畫 在「等一下」中培養出孩子的自制力
● 「等一下喔」,具體來說要等多久?
● 不要忘記「等一下」之後的事
漫畫 與其讓孩子「遵守」規則,不如一起「制定」規則
● 一起訂立「我們家的規則」
● 「該做的事」不要超過五項
● 「不該做的事」越少越好
● 規則很重要,「例外」也很重要
漫畫 為什麼不能「看心情買東西」?
- 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花錢守則」
漫畫 學會控制情緒,而不是壓抑情緒
● 先從覺察自己的「煩躁」開始
● 透過「煩躁貼紙」坦率表達情緒
● 覺得煩的時候,就先把自己關起來
● 幫自己準備好「情緒緩衝墊」
漫畫 透過考試提升非認知能力的要點
● 在瞬息萬變的時代,父母該如何看待「入學考」?
● 在「入學考試」中培養的能力
結語 「成為母親」的歷程
序/導讀
作者序
孩子會因為「快點做!」而不想動
你是不是也有過這樣的經驗?原本正想著要去打掃,結果一被說「快點去打掃!」,整個人瞬間就不想動了。
我自己小時候也是一樣,每當爸媽說「還不快去念書!」時,想念書的幹勁就會瞬間消失。「明明我正想去做,現在卻一點也不想了!」心裡產生抗拒,最後乾脆放棄不做了……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經驗。
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心理反抗」(或作「心理反應」)。當我們被命令「去做某件事」時,會感覺自己的行動和想法受到束縛,因而產生抵觸心理。
在心理學的世界裡常說:「自己能控制自己,是人類大腦與生俱來的基本需求之一」;所以,人類是一旦被下達命令,就會更想要按照自己的意識來行動的生物。正因如此,即便知道「做這件事情」對自己有益,大腦還是會因為受到命令,認為自己的行為和思想受到限制而產生排斥感。
「快點去做!」這句話會澆熄孩子的積極性,甚至讓他們產生反抗心。
「明明不想命令孩子,卻還是忍不住說出口。」
「很多時候,還是不得不說『快去做』。」
我好像能聽到媽媽們在吶喊的聲音。
若總是依靠「快去做!」這樣的語句,驅使孩子去做某件事、給予指示,這其實是一種上對下的命令──也就是所謂「一個口令,一個動作」的教養方式。
習慣接收父母的「命令」,有時會剝奪掉孩子身上本來很珍貴的東西。
反觀「不命令的教養」,父母會將指使般的語句,轉變成引導式的提問與建議,向孩子提出:「你想怎麼做?」「這麼做如何?」「我們要不要試試看?」「一起來做做看吧」等,讓孩子擁有更多的選擇權與決定權。
在不強迫、也不否定的環境中,孩子可以自由選擇、自由決定,也可以在父母的示範之下,選擇「一起做」的方式。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自然培養出:「自己決定想做的事並付諸實行」的喜悅、「我做得到」的自信,與「接納真正的自己」的自我肯定感。
孩子們只有在不受到過度命令時,才能學會照顧自己、依靠自己克服困難,並學會肯定自己──成為那種「不用催就能自動自發,可以靠自己做到」的獨立孩子。
不用推翻以往的方式,只要「切換角度」即可
在我們這一代成長的時代背景中,確實有許多教養方式,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顯得相當極端。但當時,聽從家長的命令是理所當然的事。社會的主流思想就是以父母為中心的教養觀念,深信「父母的標準是唯一真理」、「孩子必須唯命是從」,體現出徹底管理、強調服從的育兒法則。
●「照做就對了,父母說了算」的傳統上對下育兒模式
●強調孩子非得「贏在起跑點」,還要學得「比別人更多」才安心
●效率至上
●成為第一、贏過別人的孩子才算優秀
然而,若不回到「這個孩子是怎樣的個體」這一點出發,也不去理解他究竟喜歡什麼、在想什麼,只是一味依照父母的期待去塑造孩子,最終就只會養出一個「聽話的乖孩子」。
不過,換個角度來看,那樣的孩子會變成「只會聽從命令行事」、「無法自己做決定與判斷」,甚至是「只懂得察言觀色,凡事看父母臉色的孩子」。簡單地說,就是「迷失了自我的孩子」。
身為父母,我們應該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變成這個樣子吧?
孩子應該可以有更豐富、更多元的表現。如果是我,我會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一個擁有主體性、高度自我肯定感,能夠開創自己人生,並且懂得與他人合作,共同創造更美好社會的人──這才是我期待孩子成長後的樣貌。
也就是說,「即使沒有人下達指命,也懂得愛惜自己,願意透過努力使自己成長,激勵自我;即使遇到挫折也能爬起來,繼續朝前奔赴的孩子」。
那麼,想要培養出這樣的孩子,父母能做些什麼呢?
我在日本出生長大,後來在留學期間認識了來自美國的丈夫,並且在華盛頓特區開始我們的育兒生活。也因為這個契機,我開始長期關注並研究歐美的教養方式,一直持續在思考相關的課題。
「全美最優秀女高中生」從小開始做的事
在美國,有一項名為「全美最優秀女高中生」的大學獎學金選拔賽,至今已有超過六十年的歷史。每年,全國各地的優秀女孩都會參與這場競爭。
這場比賽所評量的不僅是學業成績,而是整個人的綜合素養──包括:學力、體力、溝通能力、同理心、領導力、團隊合作力,甚至是對社會的貢獻等。在這場全方位的挑戰中,我的大女兒絲凱(當時十八歲)於二〇一七年榮獲總冠軍,也成為第一位獲得這項殊榮的日裔學生。這件事讓許多日本與美國的媒體開始關注我長年以來的教養方式。
轉眼五年過去,絲凱已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目前在美國一家顧問公司,展開了她的職場人生。
在接受眾多媒體採訪時,我最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您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最重視的是什麼?」
我的回答始終如一──「培養非認知能力。」
所謂「非認知能力」,顧名思義,就是與「認知能力」相對的能力。
「認知能力Cognitive Skills」指的是像考試成績、智力測驗(IQ)等,可以用具體數字衡量、看得見的知識或標準;而「非認知能力Non-cognitive Skills」則相反──是無法量化,也無法直接觀察到的內在素質。
非認知能力,是自我肯定感、自信心、自制力、自主性、好奇心、創造力、想像力、靭性、毅力、復原力、同理心、合作能力與社交能力等素質的總稱。
透過「不命令的教養」所培養出的,正是這些內在資質──孩子能具備自主性、高度的自我肯定感、堅持與耐力,內心柔軟且能自我控制,並具備從困難中重新站起來的心理韌性。
這些能力,濃縮起來就是五個字:非認知能力。
美國推行20年的「非認知能力育兒」
非認知能力的概念,以及針對這種能力的「非認知能力育兒」,早在20年前就已經率先在歐美的教育現場普及,遠遠領先於日本等亞洲國家的發展。
女兒剛出生不久,我接觸到這套教育方式。當時的我正努力思考:「該怎麼做,才能培養出一個無論面對任何狀況,都能自主開創人生的孩子?」
當我第一次看到「非認知能力」這個詞彙時,頓時豁然開朗。我對這個想法由衷感佩,並且立刻投入學習,翻閱大量書籍與論文,努力吸收相關知識。
後來,我找到一所特別重視非認知能力的幼稚園,讓女兒就讀,並開始在家庭教養中落實這些理念。
到了二〇二〇年,「非認知能力育兒」成為日本教育改革的熱門話題,相關書籍如雨後春筍,想必許多人也早有耳聞。
而我在這本書中提出「不命令的教養」,也是基於我對這套「非認知能力育兒」深入調查、研究與實踐的總結,整理出最簡單可行的方法,讓大家能輕鬆運用於生活場景中。
這一點也不難。
不需要大幅改變過去的育兒方式。
我們需要做,只是「調整心態」,以及。在教養孩子時增添一些與孩子互動的小巧思。本書以日常生活為基礎,目的是讓每個家庭的爸媽,都能採用當下最簡單又不花錢的方法,培養出願意自主行動、具備自我肯定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
最重要的是,讓家長能以輕鬆愉快的心情享受育兒生活。
家長自身的幸福,比任何育兒方法都更重要,因為幸福是具有感染力的。
幸福的大人才能培養出幸福的孩子。
透過「不命令的教養」,讓父母和孩子每天更快樂──這就是我要介紹的育兒方式!
「認知能力」和「非認知能力」,哪個比較重要?
現在,我以非認知能力育兒為核心,為許多家長提供訓練課程,並以此為職業。在這過程中,我遇到各種不同類型的家長。
有些爸媽全力支持孩子熱衷的運動項目;有些則採用自然派育兒,讓孩子自由發揮天賦;也有許多人致力於私立國中小學的名校升學考。
我最常被問到的就是:會不會因為太重視非認知能力,導致荒廢了學業和考試?到底認知能力和非認知能力,孰輕孰重?
許多家長擔心,非認知能力不像功課成績等,可以具體可見到成果;如果太著重在非認知能力的培養,反而讓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不足,甚至落後於他人,那該怎麼辦?
事實上,正確的觀念是──「認知能力」和「非認知能力」都不可或缺。
擁有非認知能力,才能促使認知能力持續成長與提升。
以學習英文為例:背單字、理解文法,以及訓練聽說能力,這些都屬於認知能力。
但光靠這些,英文並不會真正進步。
因為唯有具備「非認知能力」,英語才能真正進步。例如:想開口說英語的「好奇心」、主動嘗試的「自主性」、不怕犯錯的「積極性」、即使犯錯也不氣餒的「自我肯定感」、不斷嘗試改進的「彈性思維」,以及努力理解不懂的地方、堅持到底的「毅力」……這些,都是支撐語言學習的關鍵性非認知能力。
不過,光有非認知能力還是不夠,若缺乏文法、單字等基本知識基礎,最終仍難以真正開口說英語,甚至無法採取有效行動。
認知能力與非認知能力兩者是相乘而非相加,能讓孩子的整體能力倍增成長。
「非認知能力」沒辦法交給學校培養
「那麼,該怎麼同時培養這兩種能力呢?」或許你會這麼想。我完全理解這樣的疑問,畢竟我們這一代在成長過程中,壓根沒聽過「非認知能力」這個詞。
別擔心──這本書,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誕生的!
有一點,我特別想告訴各位父母,那就是:「非認知能力,是應該在家庭中培養的能力。」
眾所周知,日本、韓國、台灣等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學校的學科教育,孩子在學力培養上已有扎實基礎。認知能力的教育表現優秀,獲得國際上的肯定。
若能再加強「非認知能力」的培養,將成為孩子最強大的助力。唯有具備這兩種能力的孩子,才能真正思考「我為什麼而活?我要如何過自己的人生?」進而主動開創屬於自己的路途。
近年來,雖然台灣和日本等地的教育現場逐漸開始重視非認知能力的培養,但受到疫情等因素影響,教育改革仍以提升認知能力為主,非認知能力的推動始終有限。
因此,在家庭中培養非認知能力變得格外重要。
培養非認知能力的關鍵,不是用「你必須服從我」的命令式教導,而是採用更平等的「陪伴與示範」,透過互動和身教勝於言教的方式,讓孩子在實踐中學習和成長。
非認知能力多半是透過反覆練習而養成。這些能力正是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培養起來的,例如幫忙做家事、日常的學習環境、參與各種課外活動……也就是利用「日常生活」來促進非認知能力的發展。
認知能力可以交給學校或補習班來培養,但非認知能力沒有辦法,必須透過家庭來逐漸建構。希望大家能夠充分理解這一點。
在真正的全球化、多元化,以及工作流程日益AI化的現代社會,能夠駕馭變化、而非被淘汰的關鍵武器,正是非認知能力。
讓我們一起幫助孩子們掌握這項武器,為迎接百年人生的時代做好萬全準備,勇敢踏實活出精彩人生!
讓孩子自己動起來的「四種環境」
「不命令的教養」,是指一種能夠啟發孩子的自主性、自我肯定感、堅持到底的毅力,以及自我控制的能力等「非認知能力」的教養方式。
因此,身為父母的我們所能做、也必須要做的,就是「創造合適的環境」。
孩子會隨著環境而適應並成長。根據資料顯示,孩子的能力有 51% 取決於環境。只要環境建立得當,就等於成功了一半。
在本書中,我要探討的是我平時一直強調的四大學習環境的原則。
●不命令孩子的環境
●不過度安排、保留空白與自由探索的環境
●父母不過度介入的環境
●無需壓抑,也能培養自制力的環境
剛才提到的這些原則,正好與「傳統的教養方式」背道而馳。
接下來要介紹的具體方法,是以在培養非認知能力方面領先全球的美國,已被實證有效的「社會情緒學習(SEL)」(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為基礎,結合我自身的實務經驗與親子溝通技巧,並融合美日兩國在教育文化上的特色與過往實例,我發展出一套能確實產出成果的教養方式。
這套方法是為了讓各種文化背景下的父母都能靈活運用而設計,無論身處何地,任何人都能隨時隨地、輕鬆愉快地實踐。
為了和孩子一起累積那些無可取代的幸福時光──來吧,一起跟著重子教練出發!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