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備孩子的勇氣:父母不迴避親子衝突,堅定地給予指正,並溫和接住孩子的情緒,才能培養成長所需的心理韌性。
SHIKARANAI GA KODOMO O KURUSHIMERU
內容簡介
【內容簡介】
我們真的幫孩子逃離了壓力,
還是讓他們更無力面對現實?
★日本教育現場第一手紀錄,直指「讚美取代責備」、「怕孩子不開心」的教養危機。
★現象級暢銷書!出版不到半年即突破兩萬冊,雄踞分類暢銷榜前三名!
★引發家長、教師、輔導老師等教育界熱烈討論、口碑推薦!
★韓國版本即將共鳴上市!
****
「或許有人看到這個書名,會感到疑惑。畢竟現今社會提倡『以讚美取代責備』,許多人一聽到『責備孩子』就直接聯想到負面情緒。
事實上,我以輔導老師的身分與家長面談時,也常常得到這樣的回應:
『現在不是都不能罵小孩嗎?』
當然,肯定與讚美孩子是必要的。只是若把『讚美』當成萬靈丹,反而可能造成反效果。
我認為:『讚美對某些孩子有效,但對有些孩子卻不見得有用。』
換句話說,責備若用得恰當,也能成為孩子成長的助力。」
▎ 日本作家藪下遊,身為學校的資深輔導老師,在多年來與學生、家長的互動中,敏銳地察覺到——當「責備」在教養中被避開、而過度依賴「讚美」時,孩子反而更難學會面對現實、承受挫折。
於是他與心理學家高坂康雅合作,結合教育現場的深入觀察與心理學洞見,以一個個具體的真實案例,探討當今學校與家庭所面臨的教養困境:
▎ 拒學、霸凌、關係退縮……
其實在這些問題的背後,往往都藏著大人對衝突的恐懼。
藪下遊指出,親子之間產生衝突並非壞事。關係的穩固,也不在於是否總是快樂、和諧,而是能否一起面對那些不快與不安。如果父母不迴避衝突,能夠誠實堅定地指出問題,並在孩子情緒爆發後,仍以互動關係接納他、安撫他,「責備」就不再是傷害,而是修復與成長的契機。
▎ 《責備孩子的勇氣》是寫給在教養中感到猶豫的大人。
當我們一心想做「讓孩子開心的大人」,很可能反而失去了誠實的勇氣。
這本書可以讓我們重新理解:
「責備」不是情緒的發洩,而是一種信任關係裡的誠實與勇氣,也是一種能讓孩子變得更堅強的愛。
【本書特色】
◎ 從日本拒學問題出發的教育現場記錄:
面對超過三十萬名不到校學生的現象,作者藪下遊以多年輔導經驗指出:當大人害怕責備時,孩子反而更容易陷入不安與逃避。
◎ 揭開「不責備」教養風氣的盲點:
從心理發展的角度說明,孩子需要適度的「阻力」與「指正」,才能培養內在的穩定與韌性。
◎ 重新思考「讚美」與「責備」的平衡:
提醒大人反思:真正重要的不是讓孩子永遠開心,而是幫他學會面對挫折與情緒。
◎ 以真實案例呈現親子衝突的成長契機:
透過學校輔導現場的故事,讓讀者看見「責備」在理解與信任中,如何轉化為愛與引導。
◎ 給父母與教師的實用溝通指南:
提供具體方法,幫助大人既能堅定表達立場,又能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與信任。
◎ 重拾「責備」的原點──愛與成長:
讓我們重新理解,責備不是情緒的發洩,而是陪伴孩子面對現實、學會成長的勇氣。
【真實輔導案例節選】
◆ 小學四年級的男孩,在和同學互動時,只要遇到自己的要求沒有被接受,或是在團體中被拒絕時,就會說自己「被霸凌」。例如他不能玩想玩的遊戲,或是在玩躲避球時被同學打中,就會這樣說。父母一聽到,就認為兒子被欺負,立刻跑去要求學校採取處置或道歉。
◆ 一個幼稚園大班的孩子,只要活動不是他喜歡的,就會離開教室。如果老師出面阻止,他便會大聲哭鬧,甚至出現失控的暴怒行為,而且情緒一發作就停不下來。只有順著他的意思,他才會慢慢平靜下來。不過這也意味著老師得時刻緊盯著,非常辛苦。
有一天,輪到爸爸來接他,他卻堅持說:「我要媽媽來接。」結果爸爸只好先帶妹妹回家,過了一會兒,媽媽才過來把他接走。
◆ 一個三十幾歲的父親,雖然在三歲小孩做錯事時會責罵,但孩子總是不認錯。這個父親覺得管教得很累,所以責罵時就打開「鬼來電」的應用程式,用請鬼打電話的方式讓孩子害怕、認錯。
◆ 這是某個麵包店裡發生的事。孩子不聽話,一直想摸還沒結帳的麵包,母親不停阻止說:「別亂碰,店員會生氣喔。」店員雖然認同父母應該制止小孩,但是心裡不免嘀咕:「幹嘛說我會生氣啊!」
◆ 一位小學五年級女生的母親,在學校選舉運動會副隊長時,女兒其實也有意願參選,但當下沒有舉手。回家後,她告訴媽媽:「其實我很想當副隊長。」母親聽了之後立刻聯絡學校,帶著不滿的語氣表示:「我女兒說她想當副隊長,為什麼學校當時沒問她的意願?希望能重新選過。」
◆ 一個小學四年級的男孩,雖然沒有需要特別擔心的問題,但卻長期不寫作業。孩子和家長都知道這種情形,可是班導竟然整整兩年都沒有提出指正。家長對這位導師印象極好,覺得「老師很了解我兒子的狀況」。而當男孩因為對低年級生有粗暴行為,引發問題時,校方要求導師介入指導,班導卻以「問題沒那麼嚴重」為由婉拒。
升上新學年後換了導師,新導師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也同樣會提醒男孩、要求他交作業。從此以後,男孩開始出現拒學的行為,家長則指責新導師的教法有問題。
◆ 小學一年級女生,沒有任何智力障礙的問題。某天測驗,老師在寫錯的答案上打了一個「X」,卻接到家長的電話說,孩子回家大哭,不知該怎麼辦。要求老師「不要打X」,導師只好在寫錯的答案改成打「✓」。後來家長回報:「孩子看到✓很高興」。
◆ 一名高一女生在課堂上被科任老師依序點名時,輪到她卻完全答不出來。下課後,她走到老師面前說:「請不要再點我名。」老師跟她解釋,因為課堂上是依序提問,其他同學也一樣被點名,如果只有她例外,會很奇怪,對其他人也不公平。女學生聽了之後沒再回話,便離開了。但就在當天傍晚,女學生的母親打電話到學校要求:「請不要再點我女兒回答問題。」
(書中還有更多真實案例,待藪下遊老師一一提出解方。)
【老師 ∣ 父母 讀者好評推薦】
✦ 作者以臨床經驗,深入分析近年來孩子越來越不想上學,翹課人數逐年增加的嚴重現象,並提供教師與家長可立即運用的具體建議。我相當推薦這本書,認為它十分值得指定為教員必讀書目。——Sa, 高中老師
✦ 自從有小孩後,我有感覺到「容易受傷的孩子變多了」,還有他們父母「過分保護孩子」……我本來以為這只是我的偏見,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是有其真實根源。我很感謝作者提出了很多有用的方法與心理建設,讓我不害怕去面對教養這件事。——YOYO
✦ 在標榜不責罵孩子的風潮中,令人相當有共鳴的一本書。書名雖然用「責備」來表現,但是它要說的是,向孩子懇切說明將來進入社會終究會遇到的阻力、不如意,是多麼的重要。我們要尊重性格或自主性,每個人各有特色,沒有對錯。在這種環境中長大,我認為真的很好。但是,再怎麼說,現實社會的容許範圍會越來越窄,某種程度將自己收斂在社會框架中的經驗,會成為孩子的力量。——焦慮的國二生的母親
✦ 會有很多人曾經像我一樣不敢責罵小孩嗎?現在大家都說要正向教養,多鼓勵孩子就會聽……但許多時候我真的很迷惘,該怎麼做對孩子才是對的?這本書為我指引了清楚的一條路,我已經越來越清楚該怎麼做了,謝謝作者。——Marrrr
✦ 因為這本書,我與孩子的互動變得「輕鬆了」,這是我最真實的感受……看到書中提出「來自世界的阻力」,我深刻理解到這正是孩子所需要的。於是,我開始能夠面對孩子的「不開心」,也不再害怕會變成孩子討厭的大人。——紀藤
✦ 在讀完書的那一刻,我心裡突然湧現一種感動,很幸運自己在這個時刻遇到這本書,它像給予溺水者的救命繩……我終於理解了,讓孩子隨心所欲,並不是愛。——Just do it
✦ 書裡很多案例讓我很有感觸,其實不必羨慕別人說他們「親子關係融洽」,而你家卻有親子衝突……看了這本書,你會更瞭解,原來衝突是這麼回事,它很可能是你和孩子關係修復的開始。一定要推薦有跟孩子打交道的所有人來閱讀。」——赤久
我們真的幫孩子逃離了壓力,
還是讓他們更無力面對現實?
★日本教育現場第一手紀錄,直指「讚美取代責備」、「怕孩子不開心」的教養危機。
★現象級暢銷書!出版不到半年即突破兩萬冊,雄踞分類暢銷榜前三名!
★引發家長、教師、輔導老師等教育界熱烈討論、口碑推薦!
★韓國版本即將共鳴上市!
****
「或許有人看到這個書名,會感到疑惑。畢竟現今社會提倡『以讚美取代責備』,許多人一聽到『責備孩子』就直接聯想到負面情緒。
事實上,我以輔導老師的身分與家長面談時,也常常得到這樣的回應:
『現在不是都不能罵小孩嗎?』
當然,肯定與讚美孩子是必要的。只是若把『讚美』當成萬靈丹,反而可能造成反效果。
我認為:『讚美對某些孩子有效,但對有些孩子卻不見得有用。』
換句話說,責備若用得恰當,也能成為孩子成長的助力。」
▎ 日本作家藪下遊,身為學校的資深輔導老師,在多年來與學生、家長的互動中,敏銳地察覺到——當「責備」在教養中被避開、而過度依賴「讚美」時,孩子反而更難學會面對現實、承受挫折。
於是他與心理學家高坂康雅合作,結合教育現場的深入觀察與心理學洞見,以一個個具體的真實案例,探討當今學校與家庭所面臨的教養困境:
▎ 拒學、霸凌、關係退縮……
其實在這些問題的背後,往往都藏著大人對衝突的恐懼。
藪下遊指出,親子之間產生衝突並非壞事。關係的穩固,也不在於是否總是快樂、和諧,而是能否一起面對那些不快與不安。如果父母不迴避衝突,能夠誠實堅定地指出問題,並在孩子情緒爆發後,仍以互動關係接納他、安撫他,「責備」就不再是傷害,而是修復與成長的契機。
▎ 《責備孩子的勇氣》是寫給在教養中感到猶豫的大人。
當我們一心想做「讓孩子開心的大人」,很可能反而失去了誠實的勇氣。
這本書可以讓我們重新理解:
「責備」不是情緒的發洩,而是一種信任關係裡的誠實與勇氣,也是一種能讓孩子變得更堅強的愛。
【本書特色】
◎ 從日本拒學問題出發的教育現場記錄:
面對超過三十萬名不到校學生的現象,作者藪下遊以多年輔導經驗指出:當大人害怕責備時,孩子反而更容易陷入不安與逃避。
◎ 揭開「不責備」教養風氣的盲點:
從心理發展的角度說明,孩子需要適度的「阻力」與「指正」,才能培養內在的穩定與韌性。
◎ 重新思考「讚美」與「責備」的平衡:
提醒大人反思:真正重要的不是讓孩子永遠開心,而是幫他學會面對挫折與情緒。
◎ 以真實案例呈現親子衝突的成長契機:
透過學校輔導現場的故事,讓讀者看見「責備」在理解與信任中,如何轉化為愛與引導。
◎ 給父母與教師的實用溝通指南:
提供具體方法,幫助大人既能堅定表達立場,又能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與信任。
◎ 重拾「責備」的原點──愛與成長:
讓我們重新理解,責備不是情緒的發洩,而是陪伴孩子面對現實、學會成長的勇氣。
【真實輔導案例節選】
◆ 小學四年級的男孩,在和同學互動時,只要遇到自己的要求沒有被接受,或是在團體中被拒絕時,就會說自己「被霸凌」。例如他不能玩想玩的遊戲,或是在玩躲避球時被同學打中,就會這樣說。父母一聽到,就認為兒子被欺負,立刻跑去要求學校採取處置或道歉。
◆ 一個幼稚園大班的孩子,只要活動不是他喜歡的,就會離開教室。如果老師出面阻止,他便會大聲哭鬧,甚至出現失控的暴怒行為,而且情緒一發作就停不下來。只有順著他的意思,他才會慢慢平靜下來。不過這也意味著老師得時刻緊盯著,非常辛苦。
有一天,輪到爸爸來接他,他卻堅持說:「我要媽媽來接。」結果爸爸只好先帶妹妹回家,過了一會兒,媽媽才過來把他接走。
◆ 一個三十幾歲的父親,雖然在三歲小孩做錯事時會責罵,但孩子總是不認錯。這個父親覺得管教得很累,所以責罵時就打開「鬼來電」的應用程式,用請鬼打電話的方式讓孩子害怕、認錯。
◆ 這是某個麵包店裡發生的事。孩子不聽話,一直想摸還沒結帳的麵包,母親不停阻止說:「別亂碰,店員會生氣喔。」店員雖然認同父母應該制止小孩,但是心裡不免嘀咕:「幹嘛說我會生氣啊!」
◆ 一位小學五年級女生的母親,在學校選舉運動會副隊長時,女兒其實也有意願參選,但當下沒有舉手。回家後,她告訴媽媽:「其實我很想當副隊長。」母親聽了之後立刻聯絡學校,帶著不滿的語氣表示:「我女兒說她想當副隊長,為什麼學校當時沒問她的意願?希望能重新選過。」
◆ 一個小學四年級的男孩,雖然沒有需要特別擔心的問題,但卻長期不寫作業。孩子和家長都知道這種情形,可是班導竟然整整兩年都沒有提出指正。家長對這位導師印象極好,覺得「老師很了解我兒子的狀況」。而當男孩因為對低年級生有粗暴行為,引發問題時,校方要求導師介入指導,班導卻以「問題沒那麼嚴重」為由婉拒。
升上新學年後換了導師,新導師對所有學生一視同仁,也同樣會提醒男孩、要求他交作業。從此以後,男孩開始出現拒學的行為,家長則指責新導師的教法有問題。
◆ 小學一年級女生,沒有任何智力障礙的問題。某天測驗,老師在寫錯的答案上打了一個「X」,卻接到家長的電話說,孩子回家大哭,不知該怎麼辦。要求老師「不要打X」,導師只好在寫錯的答案改成打「✓」。後來家長回報:「孩子看到✓很高興」。
◆ 一名高一女生在課堂上被科任老師依序點名時,輪到她卻完全答不出來。下課後,她走到老師面前說:「請不要再點我名。」老師跟她解釋,因為課堂上是依序提問,其他同學也一樣被點名,如果只有她例外,會很奇怪,對其他人也不公平。女學生聽了之後沒再回話,便離開了。但就在當天傍晚,女學生的母親打電話到學校要求:「請不要再點我女兒回答問題。」
(書中還有更多真實案例,待藪下遊老師一一提出解方。)
【老師 ∣ 父母 讀者好評推薦】
✦ 作者以臨床經驗,深入分析近年來孩子越來越不想上學,翹課人數逐年增加的嚴重現象,並提供教師與家長可立即運用的具體建議。我相當推薦這本書,認為它十分值得指定為教員必讀書目。——Sa, 高中老師
✦ 自從有小孩後,我有感覺到「容易受傷的孩子變多了」,還有他們父母「過分保護孩子」……我本來以為這只是我的偏見,看了這本書,才知道原來是有其真實根源。我很感謝作者提出了很多有用的方法與心理建設,讓我不害怕去面對教養這件事。——YOYO
✦ 在標榜不責罵孩子的風潮中,令人相當有共鳴的一本書。書名雖然用「責備」來表現,但是它要說的是,向孩子懇切說明將來進入社會終究會遇到的阻力、不如意,是多麼的重要。我們要尊重性格或自主性,每個人各有特色,沒有對錯。在這種環境中長大,我認為真的很好。但是,再怎麼說,現實社會的容許範圍會越來越窄,某種程度將自己收斂在社會框架中的經驗,會成為孩子的力量。——焦慮的國二生的母親
✦ 會有很多人曾經像我一樣不敢責罵小孩嗎?現在大家都說要正向教養,多鼓勵孩子就會聽……但許多時候我真的很迷惘,該怎麼做對孩子才是對的?這本書為我指引了清楚的一條路,我已經越來越清楚該怎麼做了,謝謝作者。——Marrrr
✦ 因為這本書,我與孩子的互動變得「輕鬆了」,這是我最真實的感受……看到書中提出「來自世界的阻力」,我深刻理解到這正是孩子所需要的。於是,我開始能夠面對孩子的「不開心」,也不再害怕會變成孩子討厭的大人。——紀藤
✦ 在讀完書的那一刻,我心裡突然湧現一種感動,很幸運自己在這個時刻遇到這本書,它像給予溺水者的救命繩……我終於理解了,讓孩子隨心所欲,並不是愛。——Just do it
✦ 書裡很多案例讓我很有感觸,其實不必羨慕別人說他們「親子關係融洽」,而你家卻有親子衝突……看了這本書,你會更瞭解,原來衝突是這麼回事,它很可能是你和孩子關係修復的開始。一定要推薦有跟孩子打交道的所有人來閱讀。」——赤久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現代孩子的適應不良,和過去不同
1. 以前孩子拒學的原因
還能解釋的拒學現象 ∣ 無法解釋的拒學現象 ∣ 拒學現象的多樣化與模糊化 ∣ 任何孩子都有可能拒學
2. 「不施加返校壓力,讓孩子好好休息」為何有效?
拒學的孩子,長期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 別急著催孩子回到學校 ∣ 孩子壓抑了對「必須上學」的反感 ∣ 壓抑的情緒在作怪 ∣ 有效的方法——不施加返校壓力,讓孩子安心休息 ∣ 「必須上學」觀念的意義與變化 ∣ 成效變得有限,但並非全無意義
3. 用過去方法也改善不了的狀況
從過去的拒學輔導中,我們學到了什麼 ∣ 原先有效的方式,竟無法改善拒學的狀況 ∣ 讀懂現代的孩子:從「為什麼」到「怎麼辦」
【心理學家的觀察筆記】為什麼拒學的案例越來越多?
第二章 缺乏成長必需的「外界阻力」
1. 無法承受「不順心」的孩子
強烈抗拒「不順心的事」 ∣ 「接受不順心」的必要經驗 ∣ 在互動關係中安頓孩子的不適感 ∣ 孩子如果從小缺乏「外界的阻力」,容易出現適應困難
2. 當父母的介入無法成為「外界的阻力」
將「外界的阻力」外包 ∣ 幫孩子的現實「加工處理」 ∣ 「操縱」孩子的環境 ∣ 為了逃避不快感而營造的「和諧關係」 ∣ 無法「給予阻力」的教師
3. 不能接受自己「不夠好」的孩子
不要給我打✕ ∣ 無法接受自己「不夠好」,也會導致拒學 ∣ 學習始於對自身不足的察覺與不安 ∣ 孩子心中的「全能自我形象」 ∣ 內心深處缺乏自信
4. 校園中常見的適應困難類型
過度努力融入環境 ∣ 看到別的孩子被罵而感到害怕,不敢去上學 ∣ 貶低他人的傾向,與不斷的自我否定 ∣ 「操控」痛苦處境 ∣ 無法接納孩子問題的父母樣貌
【心理學家的觀察筆記】叛逆期不可或缺?
第三章 怕孩子不開心的社會
1. 是什麼造成孩子的適應困難?
為何不用「自戀」一詞 ∣ 與以往說法的不同之處 ∣ 社會風氣可能造成孩子適應不良?
2. 不願意讓孩子不開心的社會風氣
學校改變的意義 ∣ 「沒有幫助的不開心」與「幫助成長的不開心」 ∣ 「用讚美代替責罵」已經變質 ∣ 「想做的事」與「能做的事」 ∣ 社會風氣影響了學校和家庭
3. 抗拒與外界協調
「生剝鬼」節慶教我們的事 ∣ 「不打算與外界協調」的心態 ∣ 個性,是在人際關係中自然流露出來的 ∣ Only one(獨一無二) 與 one of them(眾人之一)
4. 責怪他人的風氣影響
從「覺得丟臉」到「感到害怕」的轉變 ∣ 以責怪他人的方式生活,會有什麼風險? ∣ 學習「自由」與「責任」相互連動的關係
【心理學家的觀察筆記】到底是誰的問題?
第四章 如何讓孩子接納「負面的自我」
1. 接納「負面的自我」
思考輔導的目標 ∣ 正視「負面的自我」 ∣ 如何讓孩子面對「負面的自我」 ∣ 讓孩子正視問題,是有期限的
2. 從親子關係著手
必須從親子關係著手,但支援的主力不能垮 ∣ 確認父母對孩子狀態的價值觀 ∣ 家長「正確認識」孩子心理問題的重要性 ∣ 「依賴」的支持力量 ∣ 需要分辨「適度的依賴」與「過分的依賴」 ∣ 安全對話——讓孩子願意說下去的對話方式
3. 與孩子建立「溝通方式」
輔導、諮商的意義 ∣ 在輔導中與當事者的「相處方式」
4. 容易與學校關係弄僵的家長
會是什麼樣的家庭?什麼事件? ∣ 與學校協調時常見的家長行為模式 ∣ 學校的處理方式 ∣ 關於後續發展與結果
【心理學家的觀察筆記】用「你」說,還是「我」說?
第五章 從小處補強,預防問題發生
1. 與其他適應不良的區別
早期孩子不上學的狀況 ∣ 沉迷電玩 ∣ 適應不良與發展障礙的差別 ∣ 與身體症狀操控環境
2. 關於陷阱與預防
容易忽略的陷阱 ∣ 家庭可採取的預防做法 ∣ 學校可以採取的預防做法
3. 最後的重點
與孩子互動的大人們 ∣ 從「誰在進行輔導」的觀點
【心理學家的觀察筆記】學校輔導老師在做些什麼?
結語
前言
第一章 現代孩子的適應不良,和過去不同
1. 以前孩子拒學的原因
還能解釋的拒學現象 ∣ 無法解釋的拒學現象 ∣ 拒學現象的多樣化與模糊化 ∣ 任何孩子都有可能拒學
2. 「不施加返校壓力,讓孩子好好休息」為何有效?
拒學的孩子,長期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 別急著催孩子回到學校 ∣ 孩子壓抑了對「必須上學」的反感 ∣ 壓抑的情緒在作怪 ∣ 有效的方法——不施加返校壓力,讓孩子安心休息 ∣ 「必須上學」觀念的意義與變化 ∣ 成效變得有限,但並非全無意義
3. 用過去方法也改善不了的狀況
從過去的拒學輔導中,我們學到了什麼 ∣ 原先有效的方式,竟無法改善拒學的狀況 ∣ 讀懂現代的孩子:從「為什麼」到「怎麼辦」
【心理學家的觀察筆記】為什麼拒學的案例越來越多?
第二章 缺乏成長必需的「外界阻力」
1. 無法承受「不順心」的孩子
強烈抗拒「不順心的事」 ∣ 「接受不順心」的必要經驗 ∣ 在互動關係中安頓孩子的不適感 ∣ 孩子如果從小缺乏「外界的阻力」,容易出現適應困難
2. 當父母的介入無法成為「外界的阻力」
將「外界的阻力」外包 ∣ 幫孩子的現實「加工處理」 ∣ 「操縱」孩子的環境 ∣ 為了逃避不快感而營造的「和諧關係」 ∣ 無法「給予阻力」的教師
3. 不能接受自己「不夠好」的孩子
不要給我打✕ ∣ 無法接受自己「不夠好」,也會導致拒學 ∣ 學習始於對自身不足的察覺與不安 ∣ 孩子心中的「全能自我形象」 ∣ 內心深處缺乏自信
4. 校園中常見的適應困難類型
過度努力融入環境 ∣ 看到別的孩子被罵而感到害怕,不敢去上學 ∣ 貶低他人的傾向,與不斷的自我否定 ∣ 「操控」痛苦處境 ∣ 無法接納孩子問題的父母樣貌
【心理學家的觀察筆記】叛逆期不可或缺?
第三章 怕孩子不開心的社會
1. 是什麼造成孩子的適應困難?
為何不用「自戀」一詞 ∣ 與以往說法的不同之處 ∣ 社會風氣可能造成孩子適應不良?
2. 不願意讓孩子不開心的社會風氣
學校改變的意義 ∣ 「沒有幫助的不開心」與「幫助成長的不開心」 ∣ 「用讚美代替責罵」已經變質 ∣ 「想做的事」與「能做的事」 ∣ 社會風氣影響了學校和家庭
3. 抗拒與外界協調
「生剝鬼」節慶教我們的事 ∣ 「不打算與外界協調」的心態 ∣ 個性,是在人際關係中自然流露出來的 ∣ Only one(獨一無二) 與 one of them(眾人之一)
4. 責怪他人的風氣影響
從「覺得丟臉」到「感到害怕」的轉變 ∣ 以責怪他人的方式生活,會有什麼風險? ∣ 學習「自由」與「責任」相互連動的關係
【心理學家的觀察筆記】到底是誰的問題?
第四章 如何讓孩子接納「負面的自我」
1. 接納「負面的自我」
思考輔導的目標 ∣ 正視「負面的自我」 ∣ 如何讓孩子面對「負面的自我」 ∣ 讓孩子正視問題,是有期限的
2. 從親子關係著手
必須從親子關係著手,但支援的主力不能垮 ∣ 確認父母對孩子狀態的價值觀 ∣ 家長「正確認識」孩子心理問題的重要性 ∣ 「依賴」的支持力量 ∣ 需要分辨「適度的依賴」與「過分的依賴」 ∣ 安全對話——讓孩子願意說下去的對話方式
3. 與孩子建立「溝通方式」
輔導、諮商的意義 ∣ 在輔導中與當事者的「相處方式」
4. 容易與學校關係弄僵的家長
會是什麼樣的家庭?什麼事件? ∣ 與學校協調時常見的家長行為模式 ∣ 學校的處理方式 ∣ 關於後續發展與結果
【心理學家的觀察筆記】用「你」說,還是「我」說?
第五章 從小處補強,預防問題發生
1. 與其他適應不良的區別
早期孩子不上學的狀況 ∣ 沉迷電玩 ∣ 適應不良與發展障礙的差別 ∣ 與身體症狀操控環境
2. 關於陷阱與預防
容易忽略的陷阱 ∣ 家庭可採取的預防做法 ∣ 學校可以採取的預防做法
3. 最後的重點
與孩子互動的大人們 ∣ 從「誰在進行輔導」的觀點
【心理學家的觀察筆記】學校輔導老師在做些什麼?
結語
試閱
【精彩試閱】
◎ 無法承受「不順心」的孩子
․強烈抗拒「不順心的事」
近年來,在學校愈來愈常見到一種孩子的適應困難,那就是——無法承受事情不如自己的意思,也就是無法接受「不順心的事」。
這樣說也許令人難以理解,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幾個案例來說明:
【案例1】:上課時間太長,所以不去學校
小學一年級的男孩,才入學不久就開始抗拒上學。他對父母說:「因為上課時間太長了。」學校當然希望家長協助讓孩子正常到校,但父母卻說:「孩子不想去,我們也不好勉強。」結果孩子的出席狀況變得斷斷續續,
升上高年級後情況依舊。雖然一開始學業並沒有問題,但隨著出勤狀況越來越差,成績也開始下滑,進一步加深他對上學的抗拒,形成惡性循環。
【案例2】:一不順心,就說「被霸凌」的男孩
小學四年級的男孩,在和同學互動時,只要遇到自己的要求沒有被接受,或是在團體中被拒絕時,就會說自己「被霸凌」。例如他不能玩想玩的遊戲,或是在躲避球時被打中時,就會這樣說。父母一聽到,就認為兒子被欺負,立刻跑去要求學校採取處置或道歉。
▎ 上面兩個案例雖然看起來不一樣,但其實都反映出同一個問題:這些孩子一旦遇到不順自己意思的事,就會表現出強烈的不滿與排斥。
像案例2「不能玩想玩的遊戲」這類情況,其實在學校或社會任何場合都是無可避免的。但在這幾年愈來愈多的拒學與校園適應困難案例中,我們發現,對這類「不順心」的抗拒感,往往是問題的核心所在。
那麼,為什麼這些孩子對不順自己意思的情況,表現出這麼不適應與排斥呢?
․「接受不順心」的必要經驗
孩子從出生到一歲左右,通常都是在父母寸步不離的照顧中度過,不會積極接觸外面的世界。這段期間,都是從父母的呵護中學會基本的信任感(對世界能夠安心的感受),同時也培養出「主動的力量感」——當自己發出一個訊號(哭、笑、指東西),就會獲得回應——這讓孩子漸漸感受到:自己能夠對世界產生影響,也就是自信的萌芽。
到了孩子一歲之後,身體機能成熟(例如開始會走路),加上信任感與主動性逐漸建立,他們便會帶著一種「離開安全的照顧者、自己去探索也沒問題」的安心感,開始與「外在世界」產生真正的接觸。
但畢竟這個階段的孩子還無法分辨是非對錯,經常做出一些讓大人緊張的舉動:像是想把手指伸進正在轉的電風扇、差點從樓梯摔下、企圖往高處爬……這些對孩子來說只是探索,但對大人來說卻是驚心動魄。
這時候,來自父母和其他大人的「阻止」就變得至關重要。這種阻止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外界的阻力」,是孩子必須經歷的,它包括大人適時的責備、阻止與規勸。
我知道現在的社會風氣傾向尊重孩子的自由,認為「讓孩子自由探索比較好」、「受責罵的孩子太可憐了」,但我仍希望大家能理解:適當的責備與介入,是促進孩子心理成熟不可或缺的一環。
若想讓孩子逐漸成為一個能夠適應社會的人,就必須經歷來自外界的限制與否定,也就是面對那些「不是我想怎樣就怎樣」的情況,才能學會怎麼調整自己去面對現實。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做「夠好的母親」(Good enough mother),強調的是:照顧者不需要對孩子的需求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回應,而是在「夠好、足夠穩定」的互動中,幫助孩子學會面對挫折與不確定。
嬰兒會透過哭泣表達各種不適,但由於還無法說話,大人只能憑經驗去猜:「是不是肚子餓了?還是尿布濕了不舒服?」有時猜對了,寶寶就安靜下來;但更多時候會猜錯,反而讓孩子哭得更大聲。
我想強調的是,這種「努力回應孩子、卻猜錯了」的經驗,不只是可以被接受,而是「應該要有的」。重點不在於「有也好、沒有也無妨」,而是這種落差本身,對孩子的心理成熟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
如果照顧者總是能準確掌握孩子的需求並即時滿足,那孩子便無從學習如何面對「想要的東西得不到」這種失落與挫折感。而這種「需求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正是孩子心理成長、學習認識現實世界的起點。
再者,這種落差的經驗,說穿了,就是「事情不如預期發展」的體驗。而「夠好的母親」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它包含了這樣的歷程:讓孩子在無法被完全滿足的時刻中,逐漸建立起對現實的理解,發展出穩定而真實的自我。
當孩子逐漸經歷「被制止」、「被勸說」、「被拒絕」等互動時,會在心理上開始學習,並理解:不是所有事情都會照著我的想法發展。
但如果孩子從未經歷過這些現實的阻力,原本驅動他去探索世界的那股力量,反而可能逐漸扭曲成一種錯誤的認知,以為所有的一切本來就應該依自己的意思進行。久而久之,這樣的心態會妨礙他與現實世界建立真正的連結。
․在互動關係中安頓孩子的不適感
對孩子來說,「調整自己來配合外在世界」是一種非常不舒服的經驗。過去,孩子大多是透過哭鬧,就能讓父母為自己改變環境;但隨著孩子逐漸面對越來越多無法改變環境、必須自己去適應的情況時,產生不舒服的感覺是再自然不過了。
在這裡,我想特別強調的是,當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了不適感,大人能否在互動關係中陪伴、安頓這份感受,是非常關鍵的。
我和許多家長談過,他們的孩子只要遇到一點不順心,就容易出現適應上的困難,這也讓他們很困擾。有些家長會把孩子的不適感視為「自己教養方式出了問題」,或者認為「不該讓孩子感到不舒服」──這樣的想法其實很常見。
【案例3:大太陽下昏倒的母親】
這是一位幼稚園小班的孩子,只要事情不順他,就會打別的孩子或放聲大哭,而且一旦情緒失控,很難平復。但在家裡卻看不到這樣的情況。媽媽每天放學後並不急著帶他回家,而是習慣先帶他到附近的公園,讓他「玩到情緒平穩」才走。有一天,在酷熱的天氣裡,媽媽照例陪著他玩,但因為長時間曝曬導致身體不適而昏倒,最後在幼兒園老師趕來協助下,才化解了這場突發狀況。
【案例4:指定接送者的小孩】
這個幼稚園大班的孩子,只要活動不是他喜歡的,就會離開教室。如果老師出面阻止,他便會大聲哭鬧,甚至出現失控的暴怒行為,而且情緒一發作就停不下來。只有順著他的意思,他才會慢慢平靜下來。不過這也意味著老師得時刻緊盯著,非常辛苦。
有一天,輪到爸爸來接他,他卻堅持說:「我要媽媽來接。」結果爸爸只好先帶妹妹回家,過了一會兒,媽媽才過來把他接走。
▎ 這些案例,在多數家庭中可能會被認為「沒必要配合到這種程度」、「孩子應該要來配合大人才對」。但實際上,我們卻時常看到有父母會為了孩子而忍讓、放下自己的步調,盡量配合孩子的需求。
而當老師向家長反映孩子的情況時,家長常會回應「他在家不會這樣啊」,根本沒發現哪裡不對勁。這是因為家裡早就依照孩子的狀況做了各種調整,當然就比較不會有問題。
所以從案例可以知道,大人要做的,重點不在於一味把環境改造成孩子「不會不高興」的樣子,而是當孩子遇上不開心的時候,他的情緒能夠在親子關係中被理解、被接納,並在安撫中慢慢平息下來。
就像孩子說:「我要媽媽來接!」大人可以平靜地告訴他:「今天媽媽很忙,沒辦法來喔」,或是「忍一下,今天就跟爸爸一起回家吧」,然後就帶著他離開。這當中孩子感到的失落或不滿,只要大人用「沒辦法啊」的態度坦然接納,陪他一起走過,其實就足夠了。
對於這樣的看法,也有人會想:「既然孩子都這麼說了,又不是不能改,配合一下也沒關係吧?」但我要特別提出這件事,是有原因的——我認為,孩子在面對「不如意的環境」所產生的不快感,如果想要透過親子關係來消化、調整,其實在孩子年紀越小的時候越容易做得到。
理由很簡單。大約在小學低年級以前,父母比較容易同時扮演兩個角色——既是讓孩子感到「不順心」的人,又是能夠接納孩子情緒、給予安慰的人。孩子年紀還小時,即使因為父母一句「不行!」而感到不高興,也還是會依附在父母身邊,主動尋求安慰,他們會透過這種「不開心+慰藉」的模式,累積調適負面情緒的經驗。
但到了八歲左右,若父母時常阻擋在前,成為孩子「不順心」的原因,孩子就很可能因為較少依附在父母身邊,而難以再透過頻繁互動來調整這份挫折感。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母與學校就更需要思考,對於孩子的責備、提醒或制止,該如何採取適合的方式。例如當孩子在學校被老師罵,回到家能夠有父母的傾聽並接受他的感受,「家庭與學校的合作」就顯得格外重要。
․孩子如果從小缺乏「外界的阻力」,容易出現適應困難
對多數孩子而言,學校是一個很難讓自己順心的地方。他們的行為受到校規限制,無法隨心所欲,還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既定的學習。有些人認為,正是學校制度的結構性導致了孩子拒學。
然而我們卻不能忽視:對年紀還小的孩子來說,就是必須在這種不順心的地方學習,才有機會去經歷把不愉快的情緒化解掉的過程,並能學著與環境取得協調。如果我們期望孩子能成熟地面對社會,就必須理解,在家庭與學校中經歷不順心的事,其實具有重要的價值。
如同前面的案例3與案例4所描述,若孩子從小就缺乏「外界的阻力」,那麼對於學校這種「不自由的環境」也會產生強烈的不適應與不滿(我之所以特別舉出幼兒園與托育階段的案例,也是出於這個原因)。對那些曾多次經驗「外界阻力」的孩子來說,學校裡的各種限制可能稱不上什麼問題;但對於從未經歷這些挑戰的孩子來說,這些不自由可能會讓他們感到難以承受。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種一不順自己意思就表現負面行為的孩子,可能產生對外或對內的兩種表現:當它指向外界時,會出現「這地方太吵了我不想待」「老師都不聽我說話」等針對環境的不滿;而當它轉向內在時,則是「我無法成為自己理想中的樣子」而感到痛苦。這種無法達成理想狀態的不快感,可能讓孩子逃避那些可能引發挫折或不適的環境。
當然,即使在成長過程中較少經歷「外界的阻力」,多數孩子仍能在學校這個「不順心」的地方成長,並逐漸適應。但有些孩子就是做不到,才演變成無法上學,這很可能是因為太缺乏「外界阻力」的經驗。
(未完)
◎ 無法承受「不順心」的孩子
․強烈抗拒「不順心的事」
近年來,在學校愈來愈常見到一種孩子的適應困難,那就是——無法承受事情不如自己的意思,也就是無法接受「不順心的事」。
這樣說也許令人難以理解,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幾個案例來說明:
【案例1】:上課時間太長,所以不去學校
小學一年級的男孩,才入學不久就開始抗拒上學。他對父母說:「因為上課時間太長了。」學校當然希望家長協助讓孩子正常到校,但父母卻說:「孩子不想去,我們也不好勉強。」結果孩子的出席狀況變得斷斷續續,
升上高年級後情況依舊。雖然一開始學業並沒有問題,但隨著出勤狀況越來越差,成績也開始下滑,進一步加深他對上學的抗拒,形成惡性循環。
【案例2】:一不順心,就說「被霸凌」的男孩
小學四年級的男孩,在和同學互動時,只要遇到自己的要求沒有被接受,或是在團體中被拒絕時,就會說自己「被霸凌」。例如他不能玩想玩的遊戲,或是在躲避球時被打中時,就會這樣說。父母一聽到,就認為兒子被欺負,立刻跑去要求學校採取處置或道歉。
▎ 上面兩個案例雖然看起來不一樣,但其實都反映出同一個問題:這些孩子一旦遇到不順自己意思的事,就會表現出強烈的不滿與排斥。
像案例2「不能玩想玩的遊戲」這類情況,其實在學校或社會任何場合都是無可避免的。但在這幾年愈來愈多的拒學與校園適應困難案例中,我們發現,對這類「不順心」的抗拒感,往往是問題的核心所在。
那麼,為什麼這些孩子對不順自己意思的情況,表現出這麼不適應與排斥呢?
․「接受不順心」的必要經驗
孩子從出生到一歲左右,通常都是在父母寸步不離的照顧中度過,不會積極接觸外面的世界。這段期間,都是從父母的呵護中學會基本的信任感(對世界能夠安心的感受),同時也培養出「主動的力量感」——當自己發出一個訊號(哭、笑、指東西),就會獲得回應——這讓孩子漸漸感受到:自己能夠對世界產生影響,也就是自信的萌芽。
到了孩子一歲之後,身體機能成熟(例如開始會走路),加上信任感與主動性逐漸建立,他們便會帶著一種「離開安全的照顧者、自己去探索也沒問題」的安心感,開始與「外在世界」產生真正的接觸。
但畢竟這個階段的孩子還無法分辨是非對錯,經常做出一些讓大人緊張的舉動:像是想把手指伸進正在轉的電風扇、差點從樓梯摔下、企圖往高處爬……這些對孩子來說只是探索,但對大人來說卻是驚心動魄。
這時候,來自父母和其他大人的「阻止」就變得至關重要。這種阻止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外界的阻力」,是孩子必須經歷的,它包括大人適時的責備、阻止與規勸。
我知道現在的社會風氣傾向尊重孩子的自由,認為「讓孩子自由探索比較好」、「受責罵的孩子太可憐了」,但我仍希望大家能理解:適當的責備與介入,是促進孩子心理成熟不可或缺的一環。
若想讓孩子逐漸成為一個能夠適應社會的人,就必須經歷來自外界的限制與否定,也就是面對那些「不是我想怎樣就怎樣」的情況,才能學會怎麼調整自己去面對現實。
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做「夠好的母親」(Good enough mother),強調的是:照顧者不需要對孩子的需求做到百分之百的完美回應,而是在「夠好、足夠穩定」的互動中,幫助孩子學會面對挫折與不確定。
嬰兒會透過哭泣表達各種不適,但由於還無法說話,大人只能憑經驗去猜:「是不是肚子餓了?還是尿布濕了不舒服?」有時猜對了,寶寶就安靜下來;但更多時候會猜錯,反而讓孩子哭得更大聲。
我想強調的是,這種「努力回應孩子、卻猜錯了」的經驗,不只是可以被接受,而是「應該要有的」。重點不在於「有也好、沒有也無妨」,而是這種落差本身,對孩子的心理成熟具有不可或缺的意義。
如果照顧者總是能準確掌握孩子的需求並即時滿足,那孩子便無從學習如何面對「想要的東西得不到」這種失落與挫折感。而這種「需求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正是孩子心理成長、學習認識現實世界的起點。
再者,這種落差的經驗,說穿了,就是「事情不如預期發展」的體驗。而「夠好的母親」之所以重要,就在於它包含了這樣的歷程:讓孩子在無法被完全滿足的時刻中,逐漸建立起對現實的理解,發展出穩定而真實的自我。
當孩子逐漸經歷「被制止」、「被勸說」、「被拒絕」等互動時,會在心理上開始學習,並理解:不是所有事情都會照著我的想法發展。
但如果孩子從未經歷過這些現實的阻力,原本驅動他去探索世界的那股力量,反而可能逐漸扭曲成一種錯誤的認知,以為所有的一切本來就應該依自己的意思進行。久而久之,這樣的心態會妨礙他與現實世界建立真正的連結。
․在互動關係中安頓孩子的不適感
對孩子來說,「調整自己來配合外在世界」是一種非常不舒服的經驗。過去,孩子大多是透過哭鬧,就能讓父母為自己改變環境;但隨著孩子逐漸面對越來越多無法改變環境、必須自己去適應的情況時,產生不舒服的感覺是再自然不過了。
在這裡,我想特別強調的是,當孩子在這樣的情況下出現了不適感,大人能否在互動關係中陪伴、安頓這份感受,是非常關鍵的。
我和許多家長談過,他們的孩子只要遇到一點不順心,就容易出現適應上的困難,這也讓他們很困擾。有些家長會把孩子的不適感視為「自己教養方式出了問題」,或者認為「不該讓孩子感到不舒服」──這樣的想法其實很常見。
【案例3:大太陽下昏倒的母親】
這是一位幼稚園小班的孩子,只要事情不順他,就會打別的孩子或放聲大哭,而且一旦情緒失控,很難平復。但在家裡卻看不到這樣的情況。媽媽每天放學後並不急著帶他回家,而是習慣先帶他到附近的公園,讓他「玩到情緒平穩」才走。有一天,在酷熱的天氣裡,媽媽照例陪著他玩,但因為長時間曝曬導致身體不適而昏倒,最後在幼兒園老師趕來協助下,才化解了這場突發狀況。
【案例4:指定接送者的小孩】
這個幼稚園大班的孩子,只要活動不是他喜歡的,就會離開教室。如果老師出面阻止,他便會大聲哭鬧,甚至出現失控的暴怒行為,而且情緒一發作就停不下來。只有順著他的意思,他才會慢慢平靜下來。不過這也意味著老師得時刻緊盯著,非常辛苦。
有一天,輪到爸爸來接他,他卻堅持說:「我要媽媽來接。」結果爸爸只好先帶妹妹回家,過了一會兒,媽媽才過來把他接走。
▎ 這些案例,在多數家庭中可能會被認為「沒必要配合到這種程度」、「孩子應該要來配合大人才對」。但實際上,我們卻時常看到有父母會為了孩子而忍讓、放下自己的步調,盡量配合孩子的需求。
而當老師向家長反映孩子的情況時,家長常會回應「他在家不會這樣啊」,根本沒發現哪裡不對勁。這是因為家裡早就依照孩子的狀況做了各種調整,當然就比較不會有問題。
所以從案例可以知道,大人要做的,重點不在於一味把環境改造成孩子「不會不高興」的樣子,而是當孩子遇上不開心的時候,他的情緒能夠在親子關係中被理解、被接納,並在安撫中慢慢平息下來。
就像孩子說:「我要媽媽來接!」大人可以平靜地告訴他:「今天媽媽很忙,沒辦法來喔」,或是「忍一下,今天就跟爸爸一起回家吧」,然後就帶著他離開。這當中孩子感到的失落或不滿,只要大人用「沒辦法啊」的態度坦然接納,陪他一起走過,其實就足夠了。
對於這樣的看法,也有人會想:「既然孩子都這麼說了,又不是不能改,配合一下也沒關係吧?」但我要特別提出這件事,是有原因的——我認為,孩子在面對「不如意的環境」所產生的不快感,如果想要透過親子關係來消化、調整,其實在孩子年紀越小的時候越容易做得到。
理由很簡單。大約在小學低年級以前,父母比較容易同時扮演兩個角色——既是讓孩子感到「不順心」的人,又是能夠接納孩子情緒、給予安慰的人。孩子年紀還小時,即使因為父母一句「不行!」而感到不高興,也還是會依附在父母身邊,主動尋求安慰,他們會透過這種「不開心+慰藉」的模式,累積調適負面情緒的經驗。
但到了八歲左右,若父母時常阻擋在前,成為孩子「不順心」的原因,孩子就很可能因為較少依附在父母身邊,而難以再透過頻繁互動來調整這份挫折感。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母與學校就更需要思考,對於孩子的責備、提醒或制止,該如何採取適合的方式。例如當孩子在學校被老師罵,回到家能夠有父母的傾聽並接受他的感受,「家庭與學校的合作」就顯得格外重要。
․孩子如果從小缺乏「外界的阻力」,容易出現適應困難
對多數孩子而言,學校是一個很難讓自己順心的地方。他們的行為受到校規限制,無法隨心所欲,還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進行既定的學習。有些人認為,正是學校制度的結構性導致了孩子拒學。
然而我們卻不能忽視:對年紀還小的孩子來說,就是必須在這種不順心的地方學習,才有機會去經歷把不愉快的情緒化解掉的過程,並能學著與環境取得協調。如果我們期望孩子能成熟地面對社會,就必須理解,在家庭與學校中經歷不順心的事,其實具有重要的價值。
如同前面的案例3與案例4所描述,若孩子從小就缺乏「外界的阻力」,那麼對於學校這種「不自由的環境」也會產生強烈的不適應與不滿(我之所以特別舉出幼兒園與托育階段的案例,也是出於這個原因)。對那些曾多次經驗「外界阻力」的孩子來說,學校裡的各種限制可能稱不上什麼問題;但對於從未經歷這些挑戰的孩子來說,這些不自由可能會讓他們感到難以承受。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這種一不順自己意思就表現負面行為的孩子,可能產生對外或對內的兩種表現:當它指向外界時,會出現「這地方太吵了我不想待」「老師都不聽我說話」等針對環境的不滿;而當它轉向內在時,則是「我無法成為自己理想中的樣子」而感到痛苦。這種無法達成理想狀態的不快感,可能讓孩子逃避那些可能引發挫折或不適的環境。
當然,即使在成長過程中較少經歷「外界的阻力」,多數孩子仍能在學校這個「不順心」的地方成長,並逐漸適應。但有些孩子就是做不到,才演變成無法上學,這很可能是因為太缺乏「外界阻力」的經驗。
(未完)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