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必須知道的中國節日故事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看節日的歷史淵源,享年節的醇香美食。
品民俗的馨香悠遠,賞人間的風俗情味。
清明祭祖、端午吃粽、七夕乞巧、中秋拜月、重陽賞菊、臘八吃粥……節日中飽含中國氣息與中國味道,其間傳承著一種從祖先身上遺傳下來的資訊。 節日以其巨大的文化親和力,召喚著中國人的心靈,最能牽動人心的,正是那些獨具東方神韻、極富民族特色、承載中國人太多美好記憶的節慶習俗、禮儀風情。
目錄
春季篇
春節
歡笑盡娛在元旦
文武財神
初五送神
人日
諸星下凡塵
立春
迎春之「禮」
江南社火
春神句芒
春天的食物
元宵節
元宵起源
燈的良宵
煙火盛宴
試燈風裡賣元宵
紫姑傳說
廟會閒趣
走橋摸釘
相逢常是上元時
中和節
祭祀日神
三足烏
太陽糕上雞打鳴
龍抬頭
從踏青到龍抬頭
二月二習俗雅趣
女兒歸寧
春社與土地神
花朝節
大唐傳奇中的護花使者
撲蝶會
灌園叟晚逢仙女
賞花與葬花
花的文化情愫
寒食與清明
介之推傳說與龍星之忌
寒食亦美味
清明祭祖
踏青、插柳
人間遊戲在清明
夏季篇
立夏
冰盞兒
七家茶與立夏飯
立夏三鮮品:櫻桃、青梅與鰣魚
稱人
立夏養生道
浴佛節
浴佛儀式
素餐齋會
捨豆結緣
放生求福
浴佛廟會
子孫綿延
端午節
水畔傳奇
五月禁忌
端午風情
鍾馗驅鬼
端午飾物
賞午
粽葉飄香
龍舟逐水
採藥、踏青與鬥草
六月六
「曬」的樂趣
食冰賞蓮
看谷秀,請姑姑
秋季篇
七夕
迢迢牽牛星,皎皎河漢女
望秋月以乞巧
離恨與歡情
中元節
人間事
回歸的祖先
盂蘭盆會
河燈蕩漾照幽冥
中秋節
從嫦娥奔月到女子拜月
中秋說吃
供兔兒爺
偷瓜祈子
斗香寶塔
錢塘觀潮
明月千里寄相思
重陽節
登高暢秋志
九月食花糕
醉把茱萸仔細看
一樣花開菊韻長
千古高風說到今
冬季篇
寒衣節
一曲寒衣調
致陰冥亡者的祭祀
冬至
祭天祭祖
冬至拜賀
冬至食物的傳說
九九歌訣、消寒會、消寒圖
臘八
上古臘祭
佛祖與臘八粥
香粥故事
祭灶節
小年祭灶
灶神的民間相
除夕
入臘辦年貨
春聯、福字與年畫
最香最美年夜飯
紅燭燈影守歲時
序/導讀
前言
節日文化是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人確定時間的最好方式之一。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國人推測天的時辰,感悟地的規律,遵循神秘的自然指引,播種五穀,蓄養百畜,創造並傳承了璀璨的華夏文明。
節日,以習俗的力量讓人們在同一時間經歷相同的生命體驗,在相同的儀式中感受祖先傳遞給我們的尊嚴和歸宿。猶如大片的流雲飛過瞬息萬變的歷史,照亮了流光溢彩的大地。古老傳說中的神明們從天上俯瞰,享受著人們恭敬的供奉與叩拜,也有甘心墜入紅塵的仙女或隱居人間的神仙,那是因為,這片土地和這裡的人們,有一種難以言說的美。
「桃板隨人換,梅花隔歲香」、「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三五中秋夕,清游擬上元」……在這些對節日的記憶裡,人們往往會找到逝去的歲月,看到熟悉的身影和溫馨的場景。
常常想起小時候的年節,比起現在,氣氛彷彿更醇厚一些。年前跟著父母逛市集,新衣新褲新鞋,全身換新衣,懷裡抱著個玩具鴨子,吃著冰糖葫蘆,心裡愉快,連走路都輕飄飄起來。
臘月裡鄉村人家要殺豬,小孩子躲在屋裡不敢看,只在窗戶邊上隱隱看到幾個壯漢抽著旱煙,磨刀霍霍,那場景令人既恐懼又興奮。等到家裡煮熟了肉,做好了招待村人的飯菜,孩子們吃得滿嘴油膩膩,全都忘記了之前的害怕。
拜年得壓歲錢是幼時最期待的一件事,而除夕夜裡站在大門口看紅燈籠的場景令人記憶猶新。鞭炮又密又緊,蠟燭像個小孩一樣坐在紅房子裡,那微微的紅光照得大門上的門神、春聯和福字都顯得異常神秘。
立春要打春牛、吃春餅,那種清脆的蔬菜卷春餅,至今還猶在唇畔回味。元宵節在繁華的都市觀燈,夜色和燈影中,是人們的幸福笑臉。此外,還有清明祭祖、端午吃粽、七夕乞巧、中秋拜月、重陽賞菊、臘八吃粥和小年祭灶等等,每一個節日文化符號都承載了中國人太多的美好記憶。
如今我們穿套裝、坐地鐵、上網聊天,但不經意間,還是會顯現出從祖先身上遺傳下來的東西,並將世世代代傳承。對於中國人而言,無論走到天涯海角,每逢節日,都會引起故國之情和家園之思,正如俄國詩人普希金詩歌中的那份感動:「在異鄉,我虔誠地遵守著祖國的古老風習。」
節日以其巨大的文化親和力,召喚著中國人的心靈,聯繫著民族的集體無意識和信仰,體現著地域文化精神,豐富著中華兒女的精神家園。如果這本書能讓讀者更加珍惜和喜愛我們的節日,在有可能的情況下,尋回一些沒落的風俗,拾起那些一度丟失的節日熱情,那將是最美好的事情。
試閱
孔子說:「仁者不憂。」真正的仁者,內心充滿了愛與溫和,沒有貪嗔癡怨,故無所憂慮。如果說春天是一位無所憂慮的仁者,那麼春天裡的節日便是仁慈的種子,孕育了生命與希望,展示著親切與愉悅、純潔與爛漫。
春節有一種引領風騷的驕傲,它穿著華美鮮艷的衫裙出場,鼓動人們盡情地歡樂。拜年串門、吃年酒、迎財神、送窮神。直到正月十五元宵節到來,才徐徐離去。元宵節是一位魔術師,能變出最誘人的花燈和煙火,元宵之夜如同萬花筒一般,照亮並喚起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的記憶。
立春打過春牛、跳了社火,春神句芒白衣臨世,一根手指點綠了大江南北。而後,三足烏飛著背來了中元節,中國人對太陽神的崇拜在中元節達到高潮。仲春二月的龍抬頭正是耕種莊稼的好時機,人們在這天祭祀土地之神,也祈求一年的風調雨順。
當花朝節濃妝示人之時,春色正欲繁盛,水墨江山裡的中國,北地兒郎策馬原野,江南女兒俏立花下,共賞蝶舞鶯飛。待到清明,春之節日已至鼎盛,鬢別青柳的中國人不忘逝去的親人,踏著茵茵綠草,匍匐於祖先和故人的墓碑前,為他們奉上酒食,送去沾著晨露的野花和內心真摯的思念。
*春節
元旦
明‧陳獻章
天上風雲慶會時,廟謨爭遺草茅知。
鄰牆旋打娛賓酒,稚子齊歌樂歲詩。
老去又逢新歲月,春來更有好花枝。
《淮南子‧時則訓》中說:「孟春之月,招搖指寅。」夏歷一年的第一個月開始時,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在寅位上,因此這個月被稱為建寅之月,亦即正月。
正月的開始,預示著天地逐漸轉入正陽,萬物在陽氣的交會運動中復甦生長。正月第一天被稱為元旦,元是初始之意,旦指日子,元旦就是初始的日子。除夕已過,正月初一才是春節的正式開始,而中國人也認認真真地開始了一歲中的首日,用煩瑣的儀式和多姿的風俗慶祝春節,從舊歲中走向新一年的多彩風光。
★歡笑盡娛在元旦
按中國農曆,正月初一是一年的首日,是十二個月的開端,也是四季的起始。上古時候,人們過年是為了慶賀豐收,也為祭祀祖先和諸神。漢高祖劉邦建漢七年,長樂宮落成,大臣叔孫通制定了群臣朝賀的禮儀,滿朝文武都在元旦這天入宮參加大朝會,為皇帝奉上禮物,皇帝則賜宴群臣,席間樂聲繚繞,風光喜慶。三國時,曹操之子曹植曾寫詩描述元旦之會說:「歡笑盡娛,樂哉未央。」唐宋時,不僅百官,外國使節和僧侶道人也可以受詔入宮參加元日慶典。民間則在這一天祭祖、拜年,做桃符春聯,舞龍燈、唱大戲,極為熱鬧繁華。傳至明清,開始稱此日為「元旦」,百姓俗稱春節或者新年。
在明清時代的北京城,皇宮也好,民間也罷,都在這一天感受著同樣的喜悅。午夜子時過後,皇宮內莊嚴肅穆,空氣中充滿了細甜縹緲的焚香味道。皇帝帶領宗親后妃依次祭拜祖先,然後接神迎歲,燃放爆竹以示敬畏和誠懇之心,其聲響如激浪轟雷,遍於朝野,徹夜不停。宮人將門槓向院內地上拋擲三次,稱為「跌千金」,以祈祝新的一年平安吉祥。
皇帝大擺宮宴,金紅粉艷的妃嬪圍繞左右,內侍們如魚群般遊走於宮牆大內。珍饈佳餚、玉釀瓊漿自不必說,但一定要飲用一種用川椒和側柏葉浸泡過的益壽養生的藥酒,椒柏酒,吃各式餡料的扁食。為討口彩,後世又稱扁食為更歲餃子,諧音更歲交子。富貴之家會把金銀小錁或寶石藏在餃子餡裡,平民百姓則在餃子裡包上一兩枚銀錢或者花生棗栗,用以占卜今年的運勢。信運吃到的人便會得到吉兆,新的一年事事如意。
接神之後,王公大臣及百官均入朝朝賀。皇帝會賞賜八寶荷包給重臣,御前侍衛也常常獲此殊榮。之後便是盛大的朝會:音樂、歌舞、雜技、魔術……百官除了一飽口福之外,還能觀賞文娛節目,君臣同聚一堂,其樂融融。
朝賀之後,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平民百姓,都要在這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走訪親友拜年,謂之「道新喜」。哪怕是久未聯繫的遠親疏友,在這一天的拜訪都會增進彼此之間的情誼。過年,祝福自然是越多越好,收到祝福是吉祥的,送出祝福也同樣重要。新年賀禮和親切寒暄體現了血脈的永恆聯繫、祖先的倫理囑托和社會圈子的穩固更新。
新年中的第一個清晨,女人們五更時分便會起身熱灶,為全家準備豐盛的節日美食。在北方,除夕夜裡未吃完的餃子一定要留下備煮,那是為了取「有餘」的好兆頭。南方人則愛吃加了白糖、豬油、玫瑰、桂花、薄荷等配料的糯米年糕,不僅做工精細,香甜軟糯,還象徵著好日子年年高。待到各家的大門一開,男人們便在庭院和門前點燃爆竹,迎接喜神。據說哪家開門開得早,喜神就愛往哪家去,而燃爆竹則是為了嚇跑山魈惡鬼,辟除邪惡。
據史籍記載:西方山中有一種怪物叫作山魈,高一尺多,一隻腳,生性不懼怕人。看見有人露宿野外,就偷吃人們烤炙的蝦蟹,若觸犯了牠,牠就讓你發冷發熱,生起重病。如果把竹筒子放在火中燒著,發出辟里啪啦的聲響,山魈就會被嚇跑。古時的爆竹,都是以真竹子點燃,使其發出聲音的,所以人們也稱爆竹為爆竿。
《詩‧小雅‧庭燎》就有「夜未艾,庭燎晢晢……夜鄉晨,庭燎有輝」的記載,古人在院子裡點燃用竹竿做成的火把,到了天明的時候光芒才漸滅。唐初時,開始出現了內裝硝石的爆竹。
到了宋代,民間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明清時的爆竹花色越發繁多,燃放後,紅紙滿地,人們稱之為「滿地紅」。
除夕夜裡守歲時熬不住困的孩子被窗外的爆竹聲驚醒,揉著惺忪的睡眼,猴急地穿上媽媽疊放在枕邊的新衣,摸一下枕邊,確定長輩們給的壓歲紅包穩穩地躺在那,這才心滿意足地跳起來,顧不得吃飯,只咬著一塊軟糯的紅豆年糕,邀了四鄰的夥伴去各家大門口撿拾未燃盡的花炮,點燃父母特別買給自己的煙花來炫耀。
年紀小些的孩子跟在大孩子的身後,拍手唱著京城童謠:「十冬臘月好冷的天兒,縮著脖子抱著肩兒。進茶館兒,靠爐台兒。找朋友,借倆錢兒。又買米,又買鹽,又娶媳婦又過年兒。」眾孩童正玩鬧之時,一陣鏗鏘喧鬧的鑼鼓聲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那是街上舞獅子、舞龍燈的隊伍。
舞獅子的人本身就是高超的雜技演員,騰挪攀爬到數十米的檯子上卻穩而不倒,令人驚叫連連。金彩閃耀的舞龍人,領頭的一個舉著龍頭,後面的則舉著龍身子,左右翻轉騰挪,忽而躍起如「飛龍在天」,忽而俯首如「潛龍入水」。一個手持綵球的人引龍玩耍,稱為「龍戲寶珠」。
在緊密的鞭炮聲和人們的叫好聲中,場面越發熱鬧奔放起來。鄉村裡也耍龍燈,龍燈耍到哪家的門口,主人還要給紅包和禮物。有的人家還專門請耍龍燈的來家裡,圍著新過門的媳婦轉一圈,將龍身縮短呈麒麟狀,頂著一個白胖的小娃娃騎於其上,這叫作「麒麟送子」。媳婦們伺候公婆盥洗後,全家老小端正穿戴,依次祭祖祀神,慶賀新春。先拜天地,再拜祖先,男女老幼依次給長輩祝壽拜年,之後互拜。主婦拿出一個裝著青柏枝、柿子和橘子的盤子,全家分享果品,取「百事吉」的祥瑞諧音。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