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台灣史:荷蘭傳教士的麵包、清人的鮭魚罐頭、日治的牛肉吃法,尋找台灣的飲食文化史
專家帶你瞭解台灣人吃東西的歷史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這回話說重頭,帶你瞭解台灣人吃東西的歷史
美食王國是怎樣吃出來的?
台灣美食享譽國際,背後有值得細細探索的美味歷史。位居歐亞大陸與太平洋交會之處,造就台灣兼具生物與文化多樣的雙重特性。數百年來,從南島語族的海上交流,到外來移民的農產引進與改良,使島上擁有原住民族的在地特產、荷蘭時代的歐洲食材,清代的漳泉潮汕菜色,日本和食西餐到戰後的眷村菜,台灣從此成為名符其實的美食王國。
為何總是戰後「發明」?把食物放回歷史脈絡裡
我們經常把一些飲食習慣推至日治甚至戰後才產生。其實,台灣與東南亞諸島早已形成南島語族文化圈,有些物產和飲食習慣,甚至可遠推至十六世紀以前,比如利用石滬養殖虱目魚有長久的歷史。荷蘭時代,還引入許多歐美南亞的食物,當時台灣已有僱用華人製作麵包的記載,還引進華工與耕牛,產製糖、米並外銷日本等地,發展出最早的農產經濟。
台灣人吃牛肉的四百年史!
一般常說的「戰後發明」,除了麵食之外,就是吃牛肉這件事。吃牛被視為戰後外省族群帶來的飲食習慣。但從日本時代的文獻裡,即有記載當時人也許不太會光明正大地吃耕牛,卻懂得吃進口的「和牛」! 而在清代禁止殺牛的石碑,也說明當時真的有人吃,甚至可以將此習慣推至荷蘭時代的牛肉乾!如同牛肉常被誤解,咖哩和沙茶,這些被認為日本時代引入的西式餐飲和戰後的火鍋配角,其實都可以在清代找到線索。
美食發明王臺灣
台灣不僅接收了外來飲食習慣,也發明了不少看似飄洋過海而來的外地美食。比如溫州沒有的溫州大餛飩,四川沒有的川味牛肉麵,以及不產於蒙古的蒙古烤肉,全都是台灣獨有。這些台灣發明也印證了台灣兼具包容與創意的特性。
吃是民生大計,影響國家經濟,在社會文化層面中潛移默化。本書將以台灣人最喜歡的美食為題,介紹這些食物和吃法如何引進與轉變,透過詳細考察與追溯,解答你我今天為何會這樣吃,而且覺得哪種吃法好吃的歷史根源。
名人推薦
◎好味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王浩一 作家、生活風格節目主持人
東年 小說家
林奕成 灃食公益飲食文化教育基金會美味革新主廚
洪愛珠 作家
莊德仁 師大歷史所博士、建中歷史教師
陳耀昌 醫師/小說家/府城美食耆老
焦桐 飲食文化專家
舒國治 作家
黃震南 藏書家
蔡珠兒 作家
編輯推薦
充滿歷史味的美食之旅
(文/張瑞芳)
吃是民生大事,今年五月台灣進入三級警戒後,吃成了另一種民生問題。買不到菜,叫不到外賣,頓時令人感到基本需求被剝奪的不安。但隨著疫情漸漸受到控制,另一種與吃有關的需求便又浮現,那是對美食、對在地小吃、對豪華大餐的思念。
身在台灣,吃的方面一直都不缺,從西餐、中餐、和食、南洋料理都能輕易取得,當然還有引以為傲的夜市美食、路邊攤小吃。為何台灣美食這麼多?這有地理因素也有歷史源由。位居東亞航線上的台灣,自古就是多族群匯聚之所,有人的地方就有飲食文化,因此當我們將目光放至台灣文化交流史,便能解答為何台灣是美食王國。
對於台灣人吃什麼又怎麼吃,我們常會追溯至受日本影響(西餐、和食),或戰後外省族群菜色(十大菜系),再不然就是清代的漢人飲食文化。不過,許多飲食習慣的「歷史」其實比我們以為的都還要久遠。
比如,今日我們說沙茶和咖哩是戰後或是日本時代才出現於台灣。但清代廈門就已經有相關記錄,考慮地緣關係,沙茶和咖哩出現台灣應該遠早於我們所認知的。
比如台南名產虱目魚,過去曾說是荷蘭人帶來的。距今400年前引入,也算是夠久了。倘若我們將原住民南島文化圈與中國漳泉潮文化圈納入考慮,那恐怕得推到荷蘭人到台灣之前,就已經引入東南亞的虱目魚養殖。
台灣美食是透過多族群引入的,同時我們也做了不少反向輸出。比如珍珠奶茶,雖然是近年的產物。不過,別忘了,台灣的茶品輸出有長久的歷史,Formosa tea在清末台灣可是出口大宗。如此想來,珍珠奶茶受各國歡迎也不算意外。
除了歷史長久,台灣美食有個特徵是,發明了不少「外地料理」。今日路上常見「溫州大餛飩」的招牌,但你知道嗎?中國的溫州其實沒有這種食物。日本時代有許多溫州人來基隆謀生,溫州大餛飩恐怕便是他們改良發明的「外地美食」。就像是泰國沒有月亮蝦餅,四川沒有川味牛肉麵,蒙古沒有蒙古烤肉,他們其實都是台灣土生土長。
食物告訴我們的,有時不只是和吃有關。當我們尋找青椒的身世,發現台語稱青椒為「大同仔」和戰後安置退役軍人的「大同農場」相關,而「大同農場」前身又是二戰期間,東南亞最大戰俘營之一。沒想到青椒背後卻能追溯出戰後台灣與二戰時代的歷史。
因此,考察台灣的飲食文化,同時也是在翻閱台灣的歷史。如同多樣的美食,台灣歷史也有多樣的詮釋角度,不妨用這本書來一趟充滿「史味」的美食之旅吧!
目錄
上卷 吃什麼的台灣史
米
麵
調味料
醃曬魚肉
酒
茶
糖
吃辣
吃冰
食補
下卷 怎麼吃的台灣史
古早帆船的飲食
台灣何時開始養殖虱目魚
台灣人吃牛肉四百年史
台灣雞史
台灣豬肝史話
滷肉飯及其豬隊友
青椒為什麼叫大同仔
台灣魚罐頭小史
台灣素食小史
貧窮年代的下飯菜
台灣如何成為小吃王國
台灣發明的外地料理
圖片來源
索引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