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早餐大王:咀嚼一座城市的生活百態(首刷限量附贈真芳碳烤吐司兌換券)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比早起更重要的,是去哪裡吃早餐!
50 間必吃早餐 × 20 位行家帶路
大冰奶憑什麼穩坐鎮店之寶?
永和豆漿為何總在深夜燈火通明?
一顆蛋落在鐵板上,能變出多少魔法?
超商早餐如何研發,成為上班族可靠的選擇?
▍▏一場橫跨百年的早餐文化之旅 ▏▍
從日治時期的米飯與醃蘿蔔、油條配杏仁茶,到戰後豆漿店的興起、與美式早餐的傳入,再到今日便利商店引領的速食風潮——帶你細看台北早餐從溫飽之需,成為台灣人最深刻的日常記憶。
▍▏台北早餐大哉問,你是否也曾好奇? ▏▍
為什麼「吐司、蛋餅、大冰奶」成為台式早餐的鐵三角?買早餐送玩具又是誰的創意點子?上班族的生活節奏,又怎麼影響早餐店的開門時間與選址?這些關於早餐的小謎團,本書將為你一一揭開。
▍▏行家帶路,尋味台北的清晨日常 ▏▍
實地專訪多家代表性早餐店,如「早安美芝城」、「阜杭豆漿」、「好初早餐」、「Tamed Fox」團隊等,記錄他們與早餐共同走過的時光。同時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受訪者——作家洪愛珠、攝影師 Ivy Chen、落日飛車鍵盤手小干、小四生江同學與 Uber 老爹——分享他們日常裡的早餐記憶;也找來長期關注飲食文化的行家——有趣市集創辦人老丹、橘色執行長袁悅苓與主廚 Iacopo Frassi,談談他們的早餐心頭好。
▍▏一口美味,背後是產業與知識的累積 ▏▍
台式早餐為何如此好吃——從產業與經濟的視角解讀,本書邀請超商研發團隊與業界職人,揭示從研發流程、供應鏈合作到顧客洞察,如何推動看不見的改革。從飲食科學到市場策略,為你解密每一口早餐背後的細節與魔鬼。
50 間必吃早餐 × 20 位行家帶路
大冰奶憑什麼穩坐鎮店之寶?
永和豆漿為何總在深夜燈火通明?
一顆蛋落在鐵板上,能變出多少魔法?
超商早餐如何研發,成為上班族可靠的選擇?
▍▏一場橫跨百年的早餐文化之旅 ▏▍
從日治時期的米飯與醃蘿蔔、油條配杏仁茶,到戰後豆漿店的興起、與美式早餐的傳入,再到今日便利商店引領的速食風潮——帶你細看台北早餐從溫飽之需,成為台灣人最深刻的日常記憶。
▍▏台北早餐大哉問,你是否也曾好奇? ▏▍
為什麼「吐司、蛋餅、大冰奶」成為台式早餐的鐵三角?買早餐送玩具又是誰的創意點子?上班族的生活節奏,又怎麼影響早餐店的開門時間與選址?這些關於早餐的小謎團,本書將為你一一揭開。
▍▏行家帶路,尋味台北的清晨日常 ▏▍
實地專訪多家代表性早餐店,如「早安美芝城」、「阜杭豆漿」、「好初早餐」、「Tamed Fox」團隊等,記錄他們與早餐共同走過的時光。同時邀請來自不同領域的受訪者——作家洪愛珠、攝影師 Ivy Chen、落日飛車鍵盤手小干、小四生江同學與 Uber 老爹——分享他們日常裡的早餐記憶;也找來長期關注飲食文化的行家——有趣市集創辦人老丹、橘色執行長袁悅苓與主廚 Iacopo Frassi,談談他們的早餐心頭好。
▍▏一口美味,背後是產業與知識的累積 ▏▍
台式早餐為何如此好吃——從產業與經濟的視角解讀,本書邀請超商研發團隊與業界職人,揭示從研發流程、供應鏈合作到顧客洞察,如何推動看不見的改革。從飲食科學到市場策略,為你解密每一口早餐背後的細節與魔鬼。
目錄
臺北早餐日常風景
24小時營業中(攝影集)
早餐一條街
Part 1_台北早餐大王
早安,早餐吃什麼?
活久見 台北早餐活歷史
早安美芝城
阜杭豆漿
臺式麵包雅式食品
全家便利商店
台早演化史
Breakfast shop by ___
好初早餐 火鳥
TAMED FOX Debra
渥達尼斯磨坊
真芳碳烤吐司
wanna manna
Part 2_早餐話題x10
早餐近未來對談 feat. 瘦哥 牛寶
早餐東西軍
鐵板是台式早餐的靈魂
台灣早餐與女性議題
有早餐的地方,就不是遠方 專訪王水源
瘦比登推薦:台北三明治指南
台北蛋餅圖鑑
永豆尋奇:永和豆漿不為人知的客家身影
復刻家鄉味:週末台北異鄉據點‘
台北早餐散步:大同區、天母、大安區
Early for a season(攝影集)
Part 3 _早餐製造中
台北早餐從哪來?早餐供應鏈中的新變革
玩具+牛奶=早餐店銷售奇蹟
台北早餐經濟學:第一次開早餐店就上手
解密大冰奶:少了那一味,就不對
豆漿杯測委員會
食譜單元
鹹豆漿
居家早餐 feat. Ayo, Estete
24小時營業中(攝影集)
早餐一條街
Part 1_台北早餐大王
早安,早餐吃什麼?
活久見 台北早餐活歷史
早安美芝城
阜杭豆漿
臺式麵包雅式食品
全家便利商店
台早演化史
Breakfast shop by ___
好初早餐 火鳥
TAMED FOX Debra
渥達尼斯磨坊
真芳碳烤吐司
wanna manna
Part 2_早餐話題x10
早餐近未來對談 feat. 瘦哥 牛寶
早餐東西軍
鐵板是台式早餐的靈魂
台灣早餐與女性議題
有早餐的地方,就不是遠方 專訪王水源
瘦比登推薦:台北三明治指南
台北蛋餅圖鑑
永豆尋奇:永和豆漿不為人知的客家身影
復刻家鄉味:週末台北異鄉據點‘
台北早餐散步:大同區、天母、大安區
Early for a season(攝影集)
Part 3 _早餐製造中
台北早餐從哪來?早餐供應鏈中的新變革
玩具+牛奶=早餐店銷售奇蹟
台北早餐經濟學:第一次開早餐店就上手
解密大冰奶:少了那一味,就不對
豆漿杯測委員會
食譜單元
鹹豆漿
居家早餐 feat. Ayo, Estete
序/導讀
前言
三年前,我差點寫了一篇關於「早餐」的論文。老師看著我,搖搖頭說:「這麼大的題目,你大概會寫到天荒地老,然後畢不了業吧。」我只好暫時放下。沒想到過沒多久,又因緣際會受邀參與了一場早餐展覽的策劃。沒想到越做越覺得有趣,也越來越清楚——這件事,不記錄下來實在太可惜。
早餐這件小事,為什麼在台灣會這麼特別?它明明天天都出現在我們眼前,卻從來不是什麼「明星」。巷口的小籠包、學校旁的鐵板麵,可能比名店還牢牢黏在你的記憶裡。三、四十年過去,劉媽媽的飯糰、張媽媽的三明治、王媽媽的鐵板麵,這些「媽媽早餐店」的身影,就像我們成長過程裡不斷重現的符號。從校園旁、社區邊到公園口,早餐店牽動的不只是胃口,更是生活的秩序與節奏。
有人因為搬家離開攤位,有的小店擴大成了店面,有的則慢慢消失。但最難的,永遠是如何把這份日常的溫度與技藝傳承下去。這些場景,不只是早餐,它是城市的縮影,是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底色。爸爸媽媽那一代,可能自己做早餐;我們這一代,開始去店裡買,有人趕著上課狼吞虎嚥一顆飯糰,有人翹課偷買早餐,或者邊看 NBA 邊咬著漢堡,這些畫面也默默在眾人心裡,留下深刻的記憶,拼湊成城市與記憶的共同脈絡。
現在的小孩可能沒看過老式火車月台,但早餐店依舊熱鬧,依舊熟悉。正因為它太日常,我才更怕有一天,它被忘記。寫這本書,某種程度就是一種保存,也是一個時代的紀錄。我們會問:有沒有七十年還存活下來的早餐店?有沒有一間早餐店,能代表一個時代的特色?我們會問:有沒有七十年還存活下來的早餐店?有沒有一間早餐店,能代表一個時代的特色?這些事,前面的人早就在默默做了,我們只是接著把這些味道、這些故事,繼續說下去,也繼續做下去。
這本書,不是為了證明早餐有多「重要」,而是想提醒我們:有些東西,正因為它太日常,才最容易被忽略。如果能把這些小店的故事留下來,也許幾十年後,再回頭看,就會發現這些味道,正好見證了一座城市的文化與生命力。
--《台北早餐大王》發起人暨總顧問 張文哲(真芳碳烤吐司創辦人)
三年前,我差點寫了一篇關於「早餐」的論文。老師看著我,搖搖頭說:「這麼大的題目,你大概會寫到天荒地老,然後畢不了業吧。」我只好暫時放下。沒想到過沒多久,又因緣際會受邀參與了一場早餐展覽的策劃。沒想到越做越覺得有趣,也越來越清楚——這件事,不記錄下來實在太可惜。
早餐這件小事,為什麼在台灣會這麼特別?它明明天天都出現在我們眼前,卻從來不是什麼「明星」。巷口的小籠包、學校旁的鐵板麵,可能比名店還牢牢黏在你的記憶裡。三、四十年過去,劉媽媽的飯糰、張媽媽的三明治、王媽媽的鐵板麵,這些「媽媽早餐店」的身影,就像我們成長過程裡不斷重現的符號。從校園旁、社區邊到公園口,早餐店牽動的不只是胃口,更是生活的秩序與節奏。
有人因為搬家離開攤位,有的小店擴大成了店面,有的則慢慢消失。但最難的,永遠是如何把這份日常的溫度與技藝傳承下去。這些場景,不只是早餐,它是城市的縮影,是一代又一代人生活的底色。爸爸媽媽那一代,可能自己做早餐;我們這一代,開始去店裡買,有人趕著上課狼吞虎嚥一顆飯糰,有人翹課偷買早餐,或者邊看 NBA 邊咬著漢堡,這些畫面也默默在眾人心裡,留下深刻的記憶,拼湊成城市與記憶的共同脈絡。
現在的小孩可能沒看過老式火車月台,但早餐店依舊熱鬧,依舊熟悉。正因為它太日常,我才更怕有一天,它被忘記。寫這本書,某種程度就是一種保存,也是一個時代的紀錄。我們會問:有沒有七十年還存活下來的早餐店?有沒有一間早餐店,能代表一個時代的特色?我們會問:有沒有七十年還存活下來的早餐店?有沒有一間早餐店,能代表一個時代的特色?這些事,前面的人早就在默默做了,我們只是接著把這些味道、這些故事,繼續說下去,也繼續做下去。
這本書,不是為了證明早餐有多「重要」,而是想提醒我們:有些東西,正因為它太日常,才最容易被忽略。如果能把這些小店的故事留下來,也許幾十年後,再回頭看,就會發現這些味道,正好見證了一座城市的文化與生命力。
--《台北早餐大王》發起人暨總顧問 張文哲(真芳碳烤吐司創辦人)
試閱
▍▏Talks 01 ▏▍
早餐近未來 feat. 張文哲 X 牛寶賢 對談
當早餐成為一種文化表態
每日清晨,台北街頭的早餐風景悄悄展開。從蛋餅、三明治、湯麵到澳式餐盤,各自對應著不同生活節奏與文化記憶,這些日常的選擇,構成了城市裡最細 緻也最複雜的飲食拼圖。當我們談論早餐,其實是在討論一座城市如何開始運作,以及窺見人們怎麼過日子。這次,真芳碳烤吐司創辦人張文哲(以下簡稱 瘦哥)和寶島製造暨朱雀咖喱負責人牛寶賢(以下簡稱 牛寶),將一起從個人記憶聊起,談及台北早餐的型態演進、文化脈絡與銷售邏輯──看似樸實的早餐背後,不只承載了產業的變化軌道,更是城市精神流動的見證。
▍▏從記憶中的早餐走向文化意識
Q:以你們的觀察,台灣早餐有什麼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特色?若從經營者或行銷角度來看,台北又有哪些特別之處?
瘦哥:台灣雖然小,但早餐的樣貌涇渭分明。比如彰化等勞動階層多的地方,好吞嚥、易食用是主要考量,因而發展出麵線糊等能迅速吃完的餐點;如果商圈型態是三代同堂的住宅類型,就會需要能一站式購買多種選擇的早餐店。
牛寶:除了地域性,我覺得銷售店型也很多元。台式早餐店、美式餐廳、早午餐店和市場攤位,還有發財車、摩托車⋯⋯加上現今台灣人生活型態密集且碎 片化,早餐業者也會洞察消費的改變,對應出可以高效選擇的銷售模式,像是商辦大樓旁出現腳踏車、人工背袋,一個人就是一家店。另外,近年也發現許多食物慢 慢早餐化,像蔥油麵、小籠包和煎餃等等,有些原本是正餐的選擇,都在早餐店出現了,滿足更多樣的需求。
瘦哥:牛寶提到商辦大樓附近的銷售行為,其實就反映出台北作為都會圈,更聚焦在消費者本人自己的需求,因此口味、品項精準的店家,會有更大的生存 空間。像我們店上班族多半在 10 點前蜂擁而至,且不少區域都是如此;偶爾也會有大型企業訂購,一次訂個上千份,中南部可能相對比較少這種大規模又密集的訂單。
牛寶:說到專賣店這種類型,我覺得能生存的關鍵,是讓消費者認知到有明顯差異化的價值。如果只是為了流程、成本好控管,而非從市場面去考量的話, 專賣就沒有太大意義了。以碳烤吐司為例,真芳做的方式和其他店不太一樣,讓大家發現差異化是有感的,再進而用刪去法選擇現有流程中最好配出的餐,才能達成 專賣店的首要條件。除非你有辦法卡到地點的差異化,那個區域只有你,不然以剛剛瘦哥分享的台灣人早餐用餐形狀來看,如果沒有把握做到差異化,可能還是要適 當有一些排列組合,才能迎合大部分的需求。另外關於台北早餐,還有一點,我認為這裡的早午餐餐廳風格、餐點選擇上領先其他地方滿多的。以前印象中早午餐都 偏美式,現在有澳式早午餐等愈來愈多種類了,能讓較少在國外居住的人,在台北就能體驗海外的早餐文化,滿特別的。
Q:牛寶提到的澳式早餐,在近年成為台灣西式早午餐的主流文化,你們覺得為何有這樣的轉變?
瘦哥:因為澳洲是台灣人的打工度假盛地。自台灣開放打工度假以來,澳洲真的很多人去,每個人對那邊都有不一樣的答案,回來後就開一間店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也把那邊的文化帶回來,再透過調整菜單和服務,慢慢累積形成共鳴。
牛寶:瘦哥講的是供給面,那我來聊聊需求面。台灣澳式早餐在行銷和宣傳上,多了「健康飲食」的標籤,會讓部分沒有去過當地的消費者,聯想到陽光、 輕食、樂活,嘗試的意願就高了,也符合現在大眾的意識和潮流。而且目前仍是手機時代,澳式早餐裡有番茄、酪梨、鷹嘴豆泥和酸種麵包等,擺盤好拍且營養均 衡,尤其對於女性來說,是不分年紀都喜愛的 lifestyle。
Q:那飯店早餐(buffet)在早餐文化當中扮演什麼角色?你們怎麼看它對台灣的影響?
瘦哥:飯店早餐是整個早餐樣貌西化的起點。炒蛋、培根、烤麵包鬆餅配奶油果醬,這些基本配置是全世界統一的,當台灣因為外貿而開了一些飯店之後,這樣的口味、方式和食用習性影響我們很深。
不過到了現在,當外國人不那麼常來台灣、我們也不那麼常住飯店後,飯店早餐走向體驗型,除了經典西式早餐,也可能提供粥、饅頭等選擇。台灣飯店早 餐已經愈來愈在地化,並且選用在地食材入菜,讓遊客在飯店就能感受到在地的文化特色;或者與外部合作,比如我們真芳也有和飯店配合,達到互相導客的效果, 讓消費者的體驗加分。
牛寶:現在飯店都在追求體驗的層次,「深化」顯得特別重要。幾年前開始,飯店早餐多了擔擔麵、羹或鹹粥,現在台南滿多飯店也有提供牛肉湯,增加新鮮感,當大家對飯店早餐期待從原本的 70 分變成 80 分後,就更願意留在飯店吃早餐。
無論是觀光或增加體驗,飯店早餐都是介紹在地文化最前緣的載體。考量未來人力需求的挑戰,我覺得飯店早餐的下一個階段,也可能直接不設餐廳或不養設備,轉而跟社區早餐店緊密合作,創造雙贏。
▍▏在早餐裡看見台灣
Q:從以前到現在,台灣早餐有什麼樣的演進或變化嗎?
瘦哥:對應城市的食用習性不斷調整,台灣愈來愈多全日型的店家了,有些咖啡廳早上八點開到晚上九點,賣烘焙也賣正餐。經營者能不能跟上大眾習慣的轉變,是很重要的課題,當然也可以維持原樣,但要使店的傳唱度高就十分困難,如果想讓更多人認識,勢必得做出改變。
牛寶:現在許多店家也朝泛早餐化、泛宵夜化的角度思考。比如我參與經營的朱雀咖喱位置在市場裡,早上人流多,我們就在想是否要往早餐推進,這是面對餐飲業高度競爭的出路之一,如果有能力或餐點能模組化,就能多轉出額外營收。
還有另一個方向,疫情後大家習慣遠端工作,數位遊牧盛行,如果有個早上營業、氛圍適合工作,同時也有供應早餐的咖啡廳,會是很棒的選擇,例如 Komedas Coffee、路易莎,我自己滿期待這類型的店家愈來愈多。
瘦哥:延續牛寶提到的,我覺得當今趨勢是「服務取代產品」。以前早餐店是用產品來滿足多元需求,現在比較像用服務或流程來應對,以咖啡廳為例,品項不像傳統早餐店那麼豐富,但它藉由改變服務時段、設計流程,來滿足大家對於精準與精緻的期待。
這也對應到前面講的全日餐,也許味道不像專門餐廳那麼驚豔,但當有人要趕著開會、工作,需要快速便捷的用餐,全日型店家能夠提供的穩定與方便,就會是非常好的一種解決方案。因此店家必須清楚自己的定位,這是一個先發散再收斂的過程。
Q:為什麼我們要談論台式或台北早餐文化?
瘦哥:會想要闡述這件事,是覺得過去十幾二十年來,我們累積的東西夠多了。我想要做一個表態,讓大家知道台灣早餐是有答案的。就像服裝,日本有洋 風和魂,那是不同文化到了亞洲後轉譯出的答案;台灣早餐也是如此,這裡有米做的鬆餅,蛋餅裡會加地瓜粉,我們想要整理這些資訊,讓大家知道來台灣吃早餐是 一件有趣的事,並且盡可能地把這個文化完整呈現。
牛寶:我從中壢、台中、埔里、高雄到台北住過很多縣市,每個地方對早餐的認知都有所不同,台中人會下意識回答大麵羹、爌肉飯,高雄人會說肉燥飯、 虱目魚湯,台北也有他的答案。有些東西你身處當下不會發現,但當換了生活環境,回首才會發現其實具有獨特性。當然其他業態也有,只是早餐通常凌晨就要很有 動力,所以夠講究的早餐店一定很厲害。
還有個滿有感的點是,現在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代,部分老店還在,也有許多新店展開。在這個時間點紀錄早餐文化很有趣,可能再過幾年就不是這些答案,誕生另一種早餐風貌了。
瘦哥:沒錯,而且我們無法用一個面向或單一店家,去定義一座城市的早餐文化,但可以用關鍵字去形容,比如「多元」。台灣這座小小的島上有山有海,口味、醬料、餐點選擇也很多,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有一塊完整的版圖,吃得到摸索得到,這也是我覺得台灣早餐文化最迷人的地方。
(僅摘錄部分內容)
早餐近未來 feat. 張文哲 X 牛寶賢 對談
當早餐成為一種文化表態
每日清晨,台北街頭的早餐風景悄悄展開。從蛋餅、三明治、湯麵到澳式餐盤,各自對應著不同生活節奏與文化記憶,這些日常的選擇,構成了城市裡最細 緻也最複雜的飲食拼圖。當我們談論早餐,其實是在討論一座城市如何開始運作,以及窺見人們怎麼過日子。這次,真芳碳烤吐司創辦人張文哲(以下簡稱 瘦哥)和寶島製造暨朱雀咖喱負責人牛寶賢(以下簡稱 牛寶),將一起從個人記憶聊起,談及台北早餐的型態演進、文化脈絡與銷售邏輯──看似樸實的早餐背後,不只承載了產業的變化軌道,更是城市精神流動的見證。
▍▏從記憶中的早餐走向文化意識
Q:以你們的觀察,台灣早餐有什麼不同於其他國家的特色?若從經營者或行銷角度來看,台北又有哪些特別之處?
瘦哥:台灣雖然小,但早餐的樣貌涇渭分明。比如彰化等勞動階層多的地方,好吞嚥、易食用是主要考量,因而發展出麵線糊等能迅速吃完的餐點;如果商圈型態是三代同堂的住宅類型,就會需要能一站式購買多種選擇的早餐店。
牛寶:除了地域性,我覺得銷售店型也很多元。台式早餐店、美式餐廳、早午餐店和市場攤位,還有發財車、摩托車⋯⋯加上現今台灣人生活型態密集且碎 片化,早餐業者也會洞察消費的改變,對應出可以高效選擇的銷售模式,像是商辦大樓旁出現腳踏車、人工背袋,一個人就是一家店。另外,近年也發現許多食物慢 慢早餐化,像蔥油麵、小籠包和煎餃等等,有些原本是正餐的選擇,都在早餐店出現了,滿足更多樣的需求。
瘦哥:牛寶提到商辦大樓附近的銷售行為,其實就反映出台北作為都會圈,更聚焦在消費者本人自己的需求,因此口味、品項精準的店家,會有更大的生存 空間。像我們店上班族多半在 10 點前蜂擁而至,且不少區域都是如此;偶爾也會有大型企業訂購,一次訂個上千份,中南部可能相對比較少這種大規模又密集的訂單。
牛寶:說到專賣店這種類型,我覺得能生存的關鍵,是讓消費者認知到有明顯差異化的價值。如果只是為了流程、成本好控管,而非從市場面去考量的話, 專賣就沒有太大意義了。以碳烤吐司為例,真芳做的方式和其他店不太一樣,讓大家發現差異化是有感的,再進而用刪去法選擇現有流程中最好配出的餐,才能達成 專賣店的首要條件。除非你有辦法卡到地點的差異化,那個區域只有你,不然以剛剛瘦哥分享的台灣人早餐用餐形狀來看,如果沒有把握做到差異化,可能還是要適 當有一些排列組合,才能迎合大部分的需求。另外關於台北早餐,還有一點,我認為這裡的早午餐餐廳風格、餐點選擇上領先其他地方滿多的。以前印象中早午餐都 偏美式,現在有澳式早午餐等愈來愈多種類了,能讓較少在國外居住的人,在台北就能體驗海外的早餐文化,滿特別的。
Q:牛寶提到的澳式早餐,在近年成為台灣西式早午餐的主流文化,你們覺得為何有這樣的轉變?
瘦哥:因為澳洲是台灣人的打工度假盛地。自台灣開放打工度假以來,澳洲真的很多人去,每個人對那邊都有不一樣的答案,回來後就開一間店分享自己的所見所聞,也把那邊的文化帶回來,再透過調整菜單和服務,慢慢累積形成共鳴。
牛寶:瘦哥講的是供給面,那我來聊聊需求面。台灣澳式早餐在行銷和宣傳上,多了「健康飲食」的標籤,會讓部分沒有去過當地的消費者,聯想到陽光、 輕食、樂活,嘗試的意願就高了,也符合現在大眾的意識和潮流。而且目前仍是手機時代,澳式早餐裡有番茄、酪梨、鷹嘴豆泥和酸種麵包等,擺盤好拍且營養均 衡,尤其對於女性來說,是不分年紀都喜愛的 lifestyle。
Q:那飯店早餐(buffet)在早餐文化當中扮演什麼角色?你們怎麼看它對台灣的影響?
瘦哥:飯店早餐是整個早餐樣貌西化的起點。炒蛋、培根、烤麵包鬆餅配奶油果醬,這些基本配置是全世界統一的,當台灣因為外貿而開了一些飯店之後,這樣的口味、方式和食用習性影響我們很深。
不過到了現在,當外國人不那麼常來台灣、我們也不那麼常住飯店後,飯店早餐走向體驗型,除了經典西式早餐,也可能提供粥、饅頭等選擇。台灣飯店早 餐已經愈來愈在地化,並且選用在地食材入菜,讓遊客在飯店就能感受到在地的文化特色;或者與外部合作,比如我們真芳也有和飯店配合,達到互相導客的效果, 讓消費者的體驗加分。
牛寶:現在飯店都在追求體驗的層次,「深化」顯得特別重要。幾年前開始,飯店早餐多了擔擔麵、羹或鹹粥,現在台南滿多飯店也有提供牛肉湯,增加新鮮感,當大家對飯店早餐期待從原本的 70 分變成 80 分後,就更願意留在飯店吃早餐。
無論是觀光或增加體驗,飯店早餐都是介紹在地文化最前緣的載體。考量未來人力需求的挑戰,我覺得飯店早餐的下一個階段,也可能直接不設餐廳或不養設備,轉而跟社區早餐店緊密合作,創造雙贏。
▍▏在早餐裡看見台灣
Q:從以前到現在,台灣早餐有什麼樣的演進或變化嗎?
瘦哥:對應城市的食用習性不斷調整,台灣愈來愈多全日型的店家了,有些咖啡廳早上八點開到晚上九點,賣烘焙也賣正餐。經營者能不能跟上大眾習慣的轉變,是很重要的課題,當然也可以維持原樣,但要使店的傳唱度高就十分困難,如果想讓更多人認識,勢必得做出改變。
牛寶:現在許多店家也朝泛早餐化、泛宵夜化的角度思考。比如我參與經營的朱雀咖喱位置在市場裡,早上人流多,我們就在想是否要往早餐推進,這是面對餐飲業高度競爭的出路之一,如果有能力或餐點能模組化,就能多轉出額外營收。
還有另一個方向,疫情後大家習慣遠端工作,數位遊牧盛行,如果有個早上營業、氛圍適合工作,同時也有供應早餐的咖啡廳,會是很棒的選擇,例如 Komedas Coffee、路易莎,我自己滿期待這類型的店家愈來愈多。
瘦哥:延續牛寶提到的,我覺得當今趨勢是「服務取代產品」。以前早餐店是用產品來滿足多元需求,現在比較像用服務或流程來應對,以咖啡廳為例,品項不像傳統早餐店那麼豐富,但它藉由改變服務時段、設計流程,來滿足大家對於精準與精緻的期待。
這也對應到前面講的全日餐,也許味道不像專門餐廳那麼驚豔,但當有人要趕著開會、工作,需要快速便捷的用餐,全日型店家能夠提供的穩定與方便,就會是非常好的一種解決方案。因此店家必須清楚自己的定位,這是一個先發散再收斂的過程。
Q:為什麼我們要談論台式或台北早餐文化?
瘦哥:會想要闡述這件事,是覺得過去十幾二十年來,我們累積的東西夠多了。我想要做一個表態,讓大家知道台灣早餐是有答案的。就像服裝,日本有洋 風和魂,那是不同文化到了亞洲後轉譯出的答案;台灣早餐也是如此,這裡有米做的鬆餅,蛋餅裡會加地瓜粉,我們想要整理這些資訊,讓大家知道來台灣吃早餐是 一件有趣的事,並且盡可能地把這個文化完整呈現。
牛寶:我從中壢、台中、埔里、高雄到台北住過很多縣市,每個地方對早餐的認知都有所不同,台中人會下意識回答大麵羹、爌肉飯,高雄人會說肉燥飯、 虱目魚湯,台北也有他的答案。有些東西你身處當下不會發現,但當換了生活環境,回首才會發現其實具有獨特性。當然其他業態也有,只是早餐通常凌晨就要很有 動力,所以夠講究的早餐店一定很厲害。
還有個滿有感的點是,現在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時代,部分老店還在,也有許多新店展開。在這個時間點紀錄早餐文化很有趣,可能再過幾年就不是這些答案,誕生另一種早餐風貌了。
瘦哥:沒錯,而且我們無法用一個面向或單一店家,去定義一座城市的早餐文化,但可以用關鍵字去形容,比如「多元」。台灣這座小小的島上有山有海,口味、醬料、餐點選擇也很多,沒有一個標準答案,但有一塊完整的版圖,吃得到摸索得到,這也是我覺得台灣早餐文化最迷人的地方。
(僅摘錄部分內容)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