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巷仔口社會學

開了社會學之眼,就再也回不去了!
強推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2個人喜歡

出版情報

2014年度最「樂觀希望」的社會議題書

2014/12/21 還記得2014年5月10日那天,被嚴長壽總裁「嚇」了一跳。他略顯激動的面容,出現在《聯合報》的頭版上。一場以「你就是改變的起點」為題在中研院的演講震撼人心,中研院院長翁啟惠、前院長李遠哲、副院長陳建仁、王瑜等多位院士在場聆聽,認真抄寫筆記。聯合報系更罕見以連續兩天的頭版,進行深入報導。 《你就是改變的起點》一書出版後,嚴總裁在全國各地進行巡迴演講,由天下文化所主辦的場次,累計聽眾超過萬人。他更風塵僕僕地到美國、馬來西亞、上海分享,期待華人社會在公民素養、品德教育上,能有更深刻的積累。 嚴總裁常笑稱自己已具領取「敬老津貼」的資格。每一場大型演講,加上會後和讀者簽書、拍照,對他的體力是不小的負擔。但每當活動開場前二小時,就有人來現場排隊;演講結束後,有人願意等一個小時,只為在簽名時可以向他說一聲「嚴總裁,謝謝您」。這一切,無論是對嚴總裁或是我們工作團隊,一切都值得了。 「嚴長壽:台灣不缺批評,缺捲袖做事的人。」這是《聯合報》5月14日頭版為他演講所摘出的標題。似無新意的一句話,卻因嚴總裁而有了力道。這是他從美國運通的傳達小弟開始,到現在全心投入公益,四十年來從未放棄的信念和實踐,也是《你就是改變的起點》一書最希望傳達給你我的核心。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開了社會學之眼,再也回不去了!」


為什麼要學社會學?這是2014年台灣網路上一個熱門的話題。

「社會學有什麼好學的,我社會大學都念好幾十年了!」「你們老師都在教導你們如何搞社會運動吧!」這是一般人常有的反應。社會大眾對於社會學的認識,遠低於心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等學科,但近年來的大學在校生,卻似乎越來越被這門莫名的學科所吸引。台大社會系大一才招收50名學生,可是必修課經常湧入上百名同學擠爆教室。

另一個例子是「巷仔口社會學」這個共筆部落格,用專業的素養,淺白的口吻,將學術語言轉化為日常語言,在短短的一年半內,吸引了2.1萬個FB粉絲,網頁的點擊次數也高達180萬次,可說成果斐然。

但我們為什麼要認識社會學?這些學生和社會人士,又從社會學上汲取了什麼的視野和觀點?一語以蔽之,是突破個人看事物的盲點,社會學跟其他學科很重要的思考差異在於,不會滿足於單一的答案,而是去分析個人處境背後複雜的環境結構因素,並且對於常識性的說法提出質疑。

「當我們看到了個人問題,也必須同時看到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分析背後複雜的環境結構因素是如何作用在個人身上,以同情的態度去理解活生生個人所處的困境。」

這是社會學在處理社會現象的一把利刃,針對家庭、性別、政治、階級等各類型台灣社會現象,這本書一一展演如何揮動這把利刃,解開問題背後千絲萬縷的糾結。

編輯推薦

台灣女生的薪水比男生低?為什麼?打破常識大解謎,看懂隱形怪現象!

「街頭巷尾,是一般人最常出入的地方,也構築了基本的社區。在這裡,我們看看台灣的日常生活社會如何運行。」這是「巷仔口社會學」臉書的自我介紹,這個由數十位台灣社會學者經營的共筆部落格,用專業的素養,淺白的口吻,將學術語言轉化為日常語言,和讀者談家庭、性別、政治、階級……等各類型台灣社會現象。

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王宏仁說:「社會學跟其他學科很重要的思考差異在於,當我們看到了個人問題,也必須同時看到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個人的問題通常是社會環境問題造成的。」「社會學不會滿足於單一的答案,而是去分析個人處境背後複雜的環境結構因素,並且對於常識性的說法提出質疑。」當我們閱讀這本書後,開了社會學之眼,思考事情的角度將更將寬廣。(文/編輯部整理)

目錄

Part I     政治人生
搖搖欲墜的臺灣民主?從民主態度調查談起                    葉高華
難以對話的兩種民主觀?秩序、政府效能vs 自由、人權保障        王奕婷
司法改革路迢迢:社會學的觀點                            王金壽
軍隊集體霸凌的社會學分析:從洪仲丘死亡談起                田畠真弓
恐懼的修辭:恐怖主義與民主的反挫                        董建宏
瞧!香港人!台港中的三角習題                            鄭祖邦

Part II     勞碌人生
階級凝視下的魯蛇人生                                王宏仁
低工資與台灣人才流失的困境                            曾嬿芬
台灣為何沒人才?人才危機的體制與文化根源                林文源
搶人才,新加坡憑什麼?─地緣價值、國家資本,與階級化的社會結構        曾柏文
「平平都是人」,女人就是賺得少                        張晉芬
要市場社會,不要市場經濟:  以台灣為主體的發展            蔡明璋
核電生死簿:苦難的分佈                                王宏仁

Part III     性別人生
我媽是怎麼生下我的?母親節的社會學提問                    吳嘉苓
我媽生下我之後呢?「做媽媽」的社會學觀察                梁莉芳
我在家裡生小孩:生產是愛、滋養和力量                    梁莉芳
你家小孩跟誰的姓?子女姓氏選擇的家庭政治學                彭渰雯
小孩自己帶才不會輸在起跑點?不同育兒論述的競逐            楊佳羚
一堵打不破的牆?從高中女生程度落後談起                    陳婉琪
相愛真的沒有那麼容易嗎?于美人家暴事件的社會學考察        唐文慧
揪團買春去:台灣男與中國女的複雜多元性關係                陳美華

Part IV     邊緣人生:
缺角的台灣社會學研究:身心障礙研究                    王國羽
誰來為獅子寫歷史?身心障礙者故事的社會學分析            邱大昕
我們還在為上公車抗爭:制度歧視與障礙者文化資訊權        張恆豪
你是過動兒嗎?看你住在哪個國家而定                    曾凡慈
在巷仔口碰見「街友」                                戴伯芬
社會學對家暴男的讀心術                                陳伯偉、游淑華
番仔、外勞與阿兜仔:種族主義的社會學                    藍佩嘉

Part V     另類人生:
為何賤人就是要矯情:一個社會學的解讀                    何明修
能源使用的新思維:小即是美    

序/導讀

打開社會學之眼 看見彩色人生

社會系的學生或老師,經常被親朋好友問到,你在大學∕研究所讀(教)什麼?
「社會系。」

「是社會工作喔?很好找工作哦~」
「不是社會工作,是研究社會的。」
「是喔,很好啊,現在社會很亂,需要好好研究一下。」

要不然就是:
「社會學有什麼好學的,我社會大學都念好幾十年了!」

或者318學運後:
「你們老師都在教導你們如何搞社會運動吧!」

接著一片靜默。

社會大眾對於社會學的認識,遠低於對於心理學、經濟學、政治學的認識,雖然一般大眾可能也不一定真的知道這些學科在搞啥,但至少會猜是在「處理個人心理困擾」、「用來賺大錢」或者「搞政治的」。但是社會學呢?只能跟「社會工作」、「搞社會關係」或者「搞社會運動」這無三小路用的搞在一起嗎?。

其實,社會學是開大門、走大路的!

相較於一般大眾或者高中生,近年來的大學在校生,似乎越來越被這門莫名的學科所吸引。台大社會系大一才招收50名學生,可是必修課經常湧入上百名同學擠爆教室。國內的許多社會學教授,大學時期都不是念社會系,中山大學社會系的老師,更有一半以上在大學時期是主修其他學門,博士期間才轉而攻讀社會學。為何社會學會吸引這麼多英雄豪女投入?

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每次若出現社會運動或政治運動,幾乎都看得到社會學者的身影。早年野百合時代,中研院社會所的瞿海源教授就跟著學生在自由廣場靜坐抗議。2008年中國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時,站在第一線抗議的社會學老師李明璁事後遭到起訴。2014年318學運時,台大社會系的眾多老師在街頭進行公民審議的教育,台北大學社會系也有一群老師,默默調查參與者的基本背景資料,至於南方的中山大學社會系師生,更是公開罷課支持學運。也難怪社會大眾會這樣問:社會系到底在「衝」三小啊?是不是「暴民」出身的?

社會學觀看世界的特有方式

張晉芬老師寫了〈平平都是人,女人就是賺得少〉之後,有高達135則的留言回應,對於為何一樣的學歷、一樣的工作內容,女生就是賺得少?兩個典型反對意見是:

「男女染色體有差異,天生對左右腦的發展也有差異,這是先天就不同的」;「女生有生理假的需求,所以妳的生產力硬是比男性朋友少了一天呀!讓我告訴妳怎樣跟男性並駕齊驅吧!去做卵巢摘除,讓自己沒有月經的困擾。」

我寫的〈魯蛇人生〉裡,有一段討論到台中科博館禁止穿拖鞋、汗衫入館是一種階級的歧視。有人反駁:

「中國人和狗不可以進入,的確是強烈的歧視,但穿拖鞋汗衫不可以進入科博館,那是禮儀。禮儀中皮鞋本來就是比拖鞋隆重的東西,便鞋介於這之間。」「這穿著除了不雅觀,也會有異味等問題,而且萬一被踩後跟,穿拖鞋也比鞋子易絆倒。基本上我很贊同科博館的標示,而且拖鞋型的涼鞋也要禁止才對。」

從這些讀者的回應可以看到,不具社會學思維方式的人,通常會以「個人主義」的思考方式來解讀世界(要不然你自己去變成男人啊!),並且比較容易肯定既存的社會規範(穿拖鞋就是不雅觀!)。社會學跟其他學科很重要的思考差異在於,當我們看到了個人問題,也必須同時看到個人所處的社會環境。個人的問題通常是社會環境問題造成的。

在過去,台灣的外交人員特考都會限定女性名額,理由是她們考上之後,經常不願意配合政府政策外放。這種說法正是把問題歸因到女性個人的不配合。但社會學會繼續追問:這是因為女性「天生」就比較不願拋頭露面(個人式的歸因)?還是她無法「拋家棄子」(家庭因素)?如果她真的出國工作,會有什麼後果?永遠單身?跟丈夫離婚?有可能丈夫放棄工作,跟著她出國當外交老爺嗎?

從這個例子來看,考上外交特考的女性不願意出國工作,真的只是個人意願問題而已嗎?還是牽涉到她所處的家庭、社會、文化種種因素?若以家庭因素來考量,倘若全家一起出國,丈夫的工作怎麼辦?小孩子的教育怎麼辦?丈夫願意陪著妻子參加外交宴會嗎?人家會不會認為這個丈夫很沒用?顯然,問題很複雜,牽涉到台灣家庭仍以父系為主的組織形態,整個社會對於男女工作的期待仍然不同,所以女性不願意外放出國。這不是簡單一句「女生就是不願意配合」就可以簡單打發的。通常會說出這種簡單答案的人,也會造就出性別歧視的政策。

顯然,社會學不會滿足於單一的答案,而是去分析個人處境背後複雜的環境結構因素,並且對於常識性的說法提出質疑。

又例如太陽花學運時,占領行政院的群眾跟學生究竟是否為執政者口中的「暴民」?社會學者會說:是不是「暴民」,要看你是處在哪個社會環境、哪個時代而定。大家都知道,「民主」的英文是「democracy」,字首「demo」跟抗議示威的「demonstration」或人口學的「demography」都是相同字根,意思是「一群人」。十九世紀初,英國工人階級要求平等投票權且到處示威抗議時,英國貴族和資產階級便是以「暴民」汙名化這些工人,所以「democracy」根本就是一群暴民想要建立的政體(demo-cracy),目的在於挑戰既有的社會秩序。這種說詞跟現在台灣執政者所說的「依法行政」「法律不容挑戰」是否如出一轍?但是當英國工人抗爭成功之後,democracy這個負面詞彙,卻成了正面意義的「民主政治」,所以「暴民」的定義,要看是在什麼樣的社會環境下、出自哪些人的口。

這個就是以社會學之眼觀察世界的方式。如同一位同學所說:「開了社會學之眼,再也回不去了!」

社會學的價值認同與行動

既然社會學經常質疑既有的社會規範和秩序,社會學者是否就很少認同主流價值?與其說社會學的思考是故意破壞既有價值,不如說是迫使我們去反思習以為常的想法、行為,並以同情的態度去理解活生生的人所面對的困境。

我的外祖父很早就過世,留下寡母跟三個女兒,住在貧瘠的台南鹽分地帶。為了傳宗接代,外祖母領養了我舅舅來繼承子嗣,也為了給男生念書,我母親與阿姨都沒上學,是文盲,阿姨甚至還送人當童養媳。

記得我在國中時,收到朋友從鄉下寄來的新年卡片。朋友祝福我快樂,永不「破病」!讀完卡片我一直狂笑,還把這個笑話講給母親聽。她顯然無法理解我在笑什麼,但是為了附和我,她文不對題地回答:「對啊,哪有人在卡片裡面講破病的!」

大約30年前,阿姨來我家住一陣子,某日早上我看到她拿著報紙看了很久,最後我忍不住跟她說:「阿姨啊,妳報紙拿顛倒了啦!」她聽到後一直傻笑,說:「你嘛知道我沒有讀過冊啊!看起來都一樣啊!」她接著又笑著說:「阿姨不認識字,卡沒水準,國語也聽無。」

過了好幾年後去德國留學,才真正體會到失語人的痛苦。我母親在當下的場合,試著要「過關」,掩飾她不懂華語的難堪。我阿姨則內化了殖民者所強加的價值,外在的嘲弄恥辱竟轉化認定為自身的缺陷。

我們看到社會結構的不公是如何作用在她們兩人身上。在男女不平等的父權社會下,女性受教育的權利低於男性;在強迫台灣民眾只能學習華語且不遺餘力打壓本土語言的政策下,接受華語教育的新一代開始嘲笑不懂華語的上一代,卻沒看到語言政策造成的社會不平等。這些外在於個人之外的力量,雖然遠在天邊,但是卻深深影響了每一個在整個結構底下的每個人,只是身處其中的人,往往看不出個人的困境,經常是這些結構造成的。

從主流的價值來看,沒受過教育的人,常被貼標籤是「人口素質差」,將來養育出來的子女一定是社會的負擔(一如我們對於東南亞籍女性配偶的描述)。但如果從她們所處的特定環境時空來看,我們就能同情地理解,為何某些人無法脫離困境(例如無法聽懂電視的華語新聞)。這樣同情性地理解能為我們注入強大動能,希望以實際行動來改變制度、歧視,而非只是訕笑這群人是魯蛇,一昧指責這些人不努力、不會自行掙脫環境。

最後,我要感謝所有巷仔口社會學的作者。讀者可以看到,貢獻給該部落格的眾多台灣社會學者,並不是基於自身利益來書寫這些短文,而是追尋更加公平正義的台灣社會,貢獻自己專長給哺育我們成長的台灣社會。他們沒有收到半毛錢的稿費,甚至本書出版後的版稅,也都捐給台灣社會學會,讓學會可以獲得額外的財務支援,服務更多社群人口。我要致上十二萬分的感謝,沒有大家的無私奉獻,這本科普社會學小書,是無法成形的。透過此書的印行,我們看到,台灣社會不是只有財團政客治國而已,還有一群熱血奔騰的傻子正衝出好幾條小路來用!
 

王宏仁
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台灣社會學會理事長

試閱

為何苦難要由蘭嶼人獨自承受呢!
王宏仁 /中山大學社會系

上週四,蘭嶼的反核運動媽媽希婻‧瑪飛洑(Sinan Mavivo),對中山大一社會系同學講述過去三十年來,蘭嶼族人參與對抗核廢料惡靈的經驗。在演講中,令我感觸最深的一句話是:為何這樣的苦難,是由蘭嶼達悟人獨自承受?原來,我們社會所生產製造出來的苦難,是如此不平均地落在不同人的頭上。

◎階級,影響著你的生死!

許多人應該都看過由傑克與螺絲主演的[鐵達尼號],輪船在沈沒之前,眾多人搶著要搭救生艇逃生,電影畫面也有讓我們看到人類偉大情操感人一幕,也就是讓老弱婦孺優先上救生艇,那個令人討厭的螺絲未婚夫卡爾,一直想要找機會搶先登上救生船,最後當然也給他得逞了。不過這個卡爾可以登上救生艇是個例外嗎?不是!電影畫面沒有告訴我們當時真正逃難的情況是,窮人坐的傑克艙,發生災難時,存活下來的機會只有富人螺絲艙的四成,男女都一樣。

不要以為這樣的災難不平等只有發生在以前比較階級化的社會,相信大家都搭過飛機,而且絕大多數時候是搭乘經濟艙。各位如果仔細看看飛機的逃生口配置圖的話,那麼你也可以發現,如果飛機發生事故,在不是墜毀的情況下,坐在頭等艙跟商務艙的乘客,他們配備的逃生出口平均而言,比經濟艙多很多(參考國泰飛機的座艙平面圖)。也就是說,如果發生災難時,苦難並不是平均降臨在每個人身上的。


耳熟能詳的一句反核口號是:核能災難是不分藍綠的。確實沒錯,但是核廢料造成的苦難,卻是不平等地分配在不同種族、階級與空間。1970年代台電將核廢料丟在蘭嶼島上,就是因為達悟族在各方面的弱勢(經濟的、政治的、人口的),加上欺瞞的謊言,將核廢料強加丟棄在這座小島上。但是,就如東部的反核運動口號說的:為何用電的都是西部,但是核廢料卻要丟到東部?一樣地,目前台灣的用電,其中三分之二是工業用電,這些耗電大戶包含石化業、鋼鐵業,為何可以享受政府口中的“便宜電價”,卻不必承擔核廢料帶來的苦難?

◎日本的部落民與苦難

即使是天災,也不會是平均降臨在每個人身上。日本的福島,是全日本最貧困的地方之一,也因此在就業無望、收入不足的情況下,會同意核能電廠在該地興建、運轉。福島核災過了一年後,原本全國停核的電力廠,仍然在2012年7月,讓關西電力公司的大飯核電廠重新啓動運轉,理由無他,就是這個地區貧窮須要就業跟建設。如果發生如福島版的核災,最直接的受難者仍是這些窮困地區的居民,而非那些遠離核電廠且可以全球自由流動落跑的人。

在日本,現在社會仍然有一類的人,被稱為 “部落民”,他們其實跟大和民族都是一樣的族群,在封建時代,他們可能是乞丐(被稱作“非人”),或者他們所從事的工作都是一般人不願意做的事情,例如殯葬業、屠夫、皮革業(所以被稱作“穢多”)。明治維新後,各種階級身分取消了,但是他們從事的職業、居住的地區,仍然延續下來。雖然現今的部落民,在外表上完全看不出他們與其他非部落民有任何差異,但是日本社會仍清楚知道他們住在那裡,進而形成另類的差別與歧視。例如大阪在1980年之前,製鞋業相當出名,與製鞋業相關的製革業,自然而然是這群部落民在從事,他們也居住在特定的區域-長田區。

1994年日本發生阪神大地震,一般人都會把它視為天災,災難會依照機率,平均分配到每個家戶上頭,理論上,被夷為平地的房舍也是不分種族階級的。但是實情卻是,那些處於日本社會最底層的部落民,房屋被摧毀的情況遠遠超過其他階級,受災最嚴重的地方,是神戶的長田區,而該地區是全日本聚集最多部落民的地方。

悲哀的是,阪神大地震期間,日本媒體大量報導災情,甚至也報導了包括在日朝鮮人或者移民越南人的情況,但卻沒有任何一項有關於部落民災區的報導,即使[部落解放同盟中央總部]就位於神戶市中心的街道上,也沒有任何記者去訪問他們。這樣一個約150到300萬人的族群,就在社會的集體漠視下,苦難也跟著無聲無息被消音了。

◎誰承受了社會制度與結構造成的苦難?

88水災風災,造成小林村落整個滅村,全村就淹沒在土石流當中。為何這樣的苦難是落在平埔族?大眾媒體跟官方說法,都指向天然災害,無法避免。但是生活在部落的原住民,與山共存了數千年之久,對於自然災害有其一套應付法則,很少碰到如此不幸的災難。但是這次發生如此悲傷的苦難,難道跟越域引水的工程無關嗎?官方的習慣性說法一定是沒有相關,就如台電對於蘭嶼核廢料,是否會造成污染與傷害,一貫的說詞就是“沒有證據可以證明有關係”,但是對台電一個簡單的提問就是:這些核廢料放在台電大樓裡面,你們願意嗎?309廢核大遊行中,走在台北場最前面的“核電災民大隊”金山地區居民吶喊說:你們可以理解我們的恐懼嗎?為何是這些地區、這些族群的人們要單獨承受這樣的恐懼與苦難?

自然災難確實沒有長眼睛來區別藍綠、階級、族群、性別,但是人類創造出來的社會制度與結構,卻讓自然災難長了眼睛,讓天災沿著這些社會類別而創造出不同人群的苦難根源。

蘭嶼的人民,他們做了甚麼呢?甚麼都沒有,但卻必須打一場人生似乎永遠無法勝利的戰爭!核電,這種人為的苦難,就是沿著階級、族群、區域,而影響著一個人的生死!




蕃仔、外勞與阿兜仔:種族主義的社會學
藍佩嘉 /台灣大學社會系

我上課的時候會問學生以下問題:「請問歐巴馬的種族是? (1) 黑人/非裔美人,(2) 白人,(3) 印尼人。」大多數的同學露出「老師,這問題太簡單了吧」的表情,回答當然是(1),少數反骨同學懷著「其中必有詐」的揣測說是(2)。曾經有一位很兩光的同學說是(3),誤以為歐巴馬在印尼出生。偶爾,有人舉手問:「可以有一個混血(mixed)的選項嗎?」

沒錯,歐巴馬是黑白混血,爸爸來自肯亞,媽媽是美國白人。那麼,為什麼人們,包括媒體,都理所當然地將他分類為黑人?這個謎題揭露了:種族不是客觀、本質性的生物分類,而是歷史建構的、簡化的社會分類。

◎歐巴馬被「種族化」了

讓我來解釋一下,為什麼歐巴馬被「社會建構」為黑人:首先,因為我們習於從父親來界定子女的族群身分,反映出父系優先的親族秩序以及家庭內的性別權力。那麼,如果歐巴馬的父母倒過來,變成白人爸爸、黑人媽媽的組合,他是不是就會被界定為白人呢?我想也不會,原因在於黑白的種族分類不是平行的類別,而是階層的高低。美國在黑奴時代曾用「一滴血政策」(one-drop rule)來界定人們的種族,只要你的基因庫裡有非白人的血統,你就不能被認定為白人。由於當時有許多白人領主與黑人女傭生下的孩子,他們不會依父系原則被認定為白人,而是按照一滴血政策被歸類為有色人種。越強勢的族群,越有權力來畫定與捍衛界線,以保障特權與資源的佔有。

最後,膚色等外形差異其實是連續分佈的光譜(比方說,黑中帶白、白中帶黑),然而,社會建構的種族分類是互斥、甚至二分的類別(非黑即白),其間的界線不容踰越或混淆。來自牙買加的文化理論大師Stuart Hall曾經說過:「我在英國變成了黑人」。他的母國有著複雜的殖民與移民的歷史,當地人們會依據膚色的樣態、血統的混雜分成十多種細緻的分類,到了英國留學後,人們卻只喊他「你,黑人!」,從此烙上被歧視的他者身分。

「種族」(race)作為一個名詞,產生的「社會誤認」效果是,讓人們以為種族分類是一種客觀的存在:既然被視為「自然」的事實,那就不可改變、無庸置疑,也強化人們對越界通婚或混種後代的恐懼。當今的社會學界轉而使用「種族化」 (racialization)的概念,藉由動名詞來強調種族區分其實是一個社會建構的歷史過程。更確切地說,種族化的過程標舉(mark)出某一族群在生物或文化上的與眾不同,這樣的族群差異被本質化、自然化,不僅忽略了該群體內部的異質性,也放大了該群體與其他群體之間的界線鴻溝。


◎台灣有種族主義嗎?

你或許在想:台灣有種族主義嗎?讓我說一個故事給你聽。

湯英伸是在阿里山部落長大的鄒族孩子。他曾經就讀嘉義師專,但無法適應學校的軍訓文化而休學。1986年,時年18歲的他到台北一家洗衣店打工,九天後竟殺害了僱主一家三口。根據週遭同學所述,湯英伸是個純良的山地青年,為什麼他才到都市短短幾天,就變成殺人兇手?因為他受到仲介業者的欺騙與敲詐,雇主強制他每天工作17小時以上,不時羞辱其為「蕃仔」。湯英伸想要辭職,卻被雇主扣留身分證不還,不僅沒領到工資,還要被扣留押金。湯英伸一時情緒失控犯下罪行,雖然社會各界呼籲槍下留人,湯英伸終究成為臺灣最年輕的死刑犯。

在我成長的1980年代,原住民仍是一個族群的污名。上電視參加歌唱比賽的高金素梅只說自己是姓金的外省子弟,掩飾淡化了母親的泰雅族背景。原住民的資源分配與社會地位至今已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尤其在特定的場域,如歌唱與運動,原住民的表現更甚漢人,雖然這也成為新的種族刻板印象。在「新台灣人」國族認同打造的過程中,原住民被納入「四大族群」的論述中,甚至在象徵的層次上取得代表性位置,比方說,國際參訪的台灣團,多透過原住民服飾與文化來突顯台灣與中國的差異。然而,原住民的核心地位僅僅停留在象徵的層次,在日常生活中,原住民仍然掙扎面對社會空間與文化權力的邊緣化,並時時對抗隱形的種族歧視。原住民舞者布拉瑞揚在2013年租房子時,房東在電話裡問他:「你是原住民嗎?」,布拉瑞揚歡喜地回答是,對方隨即說「我不租給原住民!」便掛掉電話。

我在進行外勞研究時重讀湯英伸的故事,驚訝地發現他的遭遇與外勞有許多類似之處:被仲介剝削、被雇主控制、被視為野蠻人、扣留護照與押金、不自由的勞工。隨著原住民被納入「新台灣人」的內涵之中,「外勞」與「外籍配偶」成為「新的種族他者」,淪為社會歧視與經濟剝削的主要對象。

◎低劣的種族他者

隨著國際遷移的頻繁與擴大,外國人—政治文化社群的外來者—經常成為種族化的主要目標。然而,並非所有移民都面臨同樣程度或形態的種族化。比方說,主張管制移民的法國右派人士,指的移民通常是膚色深的阿爾及利亞人,而非實際上人數較多的葡萄牙人。這樣的現象呈現出:某些群體被認為具有歷史或文化上的親近性,可以變成「我們」的一部份,而其他群體被標舉出有根本差異,是不可同化的永遠「他者」。

種族同質性相對高的台灣社會,在1990年代初開放東南亞外勞之際,曾引起相當的焦慮與恐慌。台灣的社會新聞以及台灣民眾的觀感,一方面,把外勞母國的經濟弱勢,歸咎於基因、氣候等「不可逆轉」的因素,如有台灣雇主把菲傭的偷竊解釋為因為菲律賓人是「海盜的後裔」,或認為這些國家的低度發展,實源於熱帶地區的人太過懶惰。另一方面,這些國家的經濟弱勢,又被認為是導致其人民在品格與習性上「難以避免」的缺陷,例如,女性移工被污名化為進行「假打工、真賣淫」,會為了逃脫貧窮而出賣肉體。地方新聞也屢屢報導荔枝被偷採、雞禽豬隻遭竊的事件,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遭竊的農民往往指控或暗示外勞為嫌疑犯,認為這麼便宜的東西只有外勞才會偷。

2013年5月發生的菲律賓警衛隊槍擊台灣廣達興漁民事件,不僅引起台灣與菲律賓兩國政府之間的對立與緊張,愛國主義的情緒發酵更挑起了台灣社會種族歧視的神經。菲律賓移工與移民在「悍衛國族尊嚴」的氣氛中遭受魚池之殃,各地傳來一些零星但駭人的歧視事件,如彰化有市場店家發起拒賣菲律賓人運動,張貼「我家的豬肉不給『非人』吃,請不要槍殺我」標語,也有因打工或婚姻來台的菲律賓人在街上被毆打或遭辱罵。

在這些事件中,我們看到「種族化」的運作邏輯:其一,菲律賓人被概括視為一個同質的群體,把開槍的警衛與買菜的菲傭混為一談;其二,菲律賓人的民族性被本質化為「野蠻的海盜後代」,所以,「非人」的對待之道可以被合理化;最後,基於「低劣的種族他者」的預設,台灣政府與民間因而對菲律賓政府的道歉感到「誠意不足」或「姿態過高」,也反映出台灣在世界體系中不高不低,又身為非常態國家的集體焦慮。

◎優越的種族他者

台灣的恐外論述指向東南亞社群,但台灣人鮮少對來自日本、歐洲、北美的移民產生類似的焦慮。台灣媒體多將淡膚色的白領移工稱為「外籍人士」,「外勞」的說法僅指涉東南亞藍領移工,彷彿只有前者才具有完整而立體的人格,而後者卻被化約為單向度的勞動力。

我曾經訪談了近二十位居住在台灣的西方移民,有關他們在台灣工作與生活的經驗。多數人都感受到台灣人的熱情好客,但也意識到自己身為外國人無時無地都受到異樣眼光。不同於在台的東南亞外勞,白人的他者身分往往可轉換為禮遇與特權,例如,在郵局或銀行可以得到優先服務、逛街時店員主動奉上VIP卡等。訪談中最常被提到的就是摩托車與警察的故事,尤其是教英文的老外,由於沒有台灣的駕照,經常發生類似以下Frank的遭遇。

有一次我們被警察攔下來,我老婆就說,這駕照是紐約的,紐約的駕照是國際駕照,全世界都通用。現場有兩個警察,一個說:「ㄟ我沒聽過」另一個回說:「吼,你沒聽過喔?」有時候,我被攔下來我老婆不在,因為我不會說中文,警察就得跟我說英文,他們很挫折,只好比手勢說:「Go, Go, Go!」因為他們沒辦法跟你溝通,他們覺得很尷尬。

試想像如果台灣警察攔下的是一名騎摩托車的泰勞,他是否會對自己不會說泰文感到汗顏?或者相信曼谷的駕照是全世界通用?處於半邊陲的台灣人,在抬頭仰望白皮膚的「優越他者」的同時,複製了殖民之眼的凝視,低頭蔑視膚色更深的「低劣他者」。

◎改變結構從行動開始

你也許在想,這樣的社會學的分析,可以告訴我們如何改變社會嗎?尤其是,當你說種族主義是如此龐大的結構體制,渺小的個人如何可能撼動?

結構性的問題確實沒有急就章的解決之道,但不要忘記社會學理論所提醒我們的:如果結構是一面高牆,其中的一塊塊磚頭是透過個人的日常行動所持續打造而成,換言之,我們的行動並非外在於結構,或單純受結構所制約,我們的行動參與了結構的再製,因而也蘊含改變結構的可能。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更反思地避免種族化刻版印象的再製,比方說,你在街上看到菲律賓人,不要馬上假定她是來台灣做幫傭;你在小吃店遇到越南人,不要劈頭就問她什麼時候嫁來台灣;你在火車站碰到外勞節慶擠滿了人,眉頭緊縮抱怨不方便時,設身處地想一想,他們不只是勞動力,也和你一樣,有對放假、休閒、社交的需求;你在海港邊碰到印尼船工,身體下意識地保持距離時,檢視你腦中浮現的形象是什麼?想一想,他們也是別人的兄弟、父親、愛人。

我二十年前學德文的時候,在德國文化中心統一編定給全球學習者的課本裡讀到這樣的一課:一個南斯拉夫人,在德國打電話詢問租房子,一個房東問他,你是德國人嗎?當他回答不是,對方馬上掛電話。德國有著種族仇恨的不光采過去,但他們面對的方式,不是粉飾太平,而是防止與教育。面對不同樣態的種族主義,我們需要誠實自省、積極改變,而不是用擔心「破壞台灣形象」之名,拒絕照見我們的黑暗之心。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6179860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88
    • 商品規格
    • 17*20*0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相關商品

全選
※ 出版日十年以上商品需另下訂,調貨時間較長,無法與一般商品合併結帳,敬請見諒。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 2025夏季暢銷展-共和國書籍任選兩本75折
預計 2025/09/29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