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皇帝公關學

以古鑑今,學會如何與上司打交道!
  • 9 252
    280
  • 分類:
    中文書財經企管職場工作術職場人際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陶短房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人類智庫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0/05/25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所謂「皇帝公關學」,就是有關如何與上司打交道的一門學問與藝術,細部項目包括:怎樣趨利避害、如何因勢利導;什麼時候應該主動,何種情況下要稍微被動;在哪種場合要表現得聰明些,什麼狀況下最好裝傻充愣;什麼東西可爭,什麼東西要讓……。中國有數千年的帝王政權,因此也積累了數千年的公關智慧,可茲借鑑。本書即以中國歷史為基礎,教讀者以現代眼光品讀、推演這套人際關係的絕品藝術。

本書特色

1. 本書乃移居加拿大的中國資深媒體人陶短房,在精研了中國歷史人臣應對帝王的公關哲學,並親身歷練、映證過虎狼環繞的現代職場後,嘔心瀝血而淬鍊出的公關心法。

2. 本書談的是服侍帝王,凶險處處、動輒得咎的生存場景,作者卻以極度活躍、風趣的筆法,夾敘夾議,呈現並解說歷代文臣武將,聰明應對皇帝老闆的公關智慧。文風輕快、幽默,讀者可一邊享受輕鬆讀史的樂趣,同時領受公關學的精髓。

3. 本書收錄86則中國歷史的公關事件,每則故事之後特別設有「公關達人筆記簿」專欄,除了分別歸納每一個公關心法的重點外,也教讀者以古鑑今,對照現代職場的實際狀況予以聰明應用。

作者

陶短房

本名陶勇,1987年畢業於中國專出外交人才的南京外國語學校,主修法文;1992年再從北京外國語大學拿到一個法語系學位。

畢業之後周遊各企業,玩過許多行業:他當過報社編輯、專職翻譯、祕書和總經理;他從營養保健食品銷售轉戰國際貿易、物流運輸產業,之後再往廣告企畫發展。喜歡挑戰和嘗試新鮮事的個性,讓他年紀輕輕就擁有豐富多彩的人生歷練。

在中國走了許多地方後,他又出人意表地自願前往非洲常駐,關注當地的政治、文化與社會,並不斷地創作小說、發表散文,將他累積的社會經歷和觀察所感,化為篇章,與世界各地的華人分享。目前暫時「定居」於加拿大。

目錄

一、摸透皇帝的複雜心思
 離遠了掛心,挨近了糟心
 有時候吃虧就是福
 真的「勝棋」就麻煩了!
 馬糞萬萬賣不得
 給皇帝一個偷懶的機會
 有功不必昭告天下
 頂嘴未必會吃虧
 先問問自己姓什麼
 別人嘴裡的肉特別香
 羊有時比狼更可怕
 如果皇帝覺得自己才是大將軍
 獻鵝毛也得看對象
 忠臣是種「易碎品」
 說對了又怎樣?
 樹也不是小問題
 疑不疑和貪不貪無關
 武藝高超,死得更快
 最忠誠於皇帝的是誰?
 誰叫他是個太監呢?

二、洞悉皇帝的行為密碼
 當皇帝忽然降你職時
 如果皇帝讓你當線人
 免死金牌未必能免死?
 猜疑有高招,可別渾然不覺
 皇帝用人,規矩多如牛毛
 同罪為何不同命?
 就是不給你薪俸
 只許皇帝結黨,不容臣子有朋
 當皇帝突然讓你搭直昇機升官
 人質交換,不保平安

三、服侍皇帝必學的功課
 音樂家副業兼不得
 別輕易邁上最後一級台階
 沒事沒整天編書玩
 美人何須救皇帝?
 別把皇靴供起來
 當片綠葉也不賴
 當渾蛋也要貫徹始終
 犯錯到底該不該坦白?
 沒學會當奴才,就當不了主子
 怪力亂神有時也得信
 別窺探皇帝的隱私
 神仙也得把皮繃緊點
 懂得適時裝蒜也很重要
 富貴貧窮天註定?
 別帶皇帝花天酒地

四、和皇帝交手的必勝心機
 有樣東西一定要跟皇帝搶
 有時高官厚祿也能硬討
 最危險的地方最安全
 主亡臣不一定要殉死
 有時該貪就得貪
 明知忌諱也得露一手
 泥菩薩有時砸不得
 買賣不成仁義敗,跑為上策
 「二度就業」要有點骨氣
 「帝王期貨投資」眼光要精準
 想當官,先進山寨
 福地,你會看嗎?
 別讓皇帝對你期待過高
 興風作浪也要看時機
 成了亡國奴怎麼辦?
 帽子太大,戴了也會累
 有家歸不得
 選廟不能只看供品
 應聘CEO,可得先想清楚
 撒嬌前先照照鏡子
 彆扭有方,命運大不同
 要作威還是作福?
 越弱就越要忠心

五、巧妙地教育皇帝
 給顆糖果,換隻燒鵝
 想脅迫皇帝,該用什麼武器?
 連洗手都不肯,就別指望他洗澡了?
 皇帝應該怎麼罵?
 頂嘴是需要技巧的
 看清誰才是「自己人」

六、宮廷人際的經營妙法
 要學會眼睛裡揉沙子
 找個靠山才能心安
 有些事不能太積極
 保護政敵就是保護自己
 送死還是「送活」?
 假如你是那粒臥底的沙子
 算計人之前先防人算計
 勿輕忽小魚刺
 「潛力股」要慎買
 八面威風,都是借來的?
 舉著皇旗當令劍
 不當主攻,實惠輕鬆
 救駕可沒那麼簡單

序/導讀

作者自序

  封建帝王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但毋庸諱言,在經歷了幾千年帝王時代的中國,一些公家機關、私人企業的老闆們,一些政府官員和公司主管們,仍不同程度存在一定的皇帝派頭,我們在日常生活、工作場合中,不可避免會遇到這樣的人、這樣的作風。當然,您也許會說,中國人講究忍耐,退一步海闊天空;您也許會說,中國人最重氣節和原則,士不平則鳴,碰上這樣的人和事,就應該不妥協,應該要據理力爭。

  那麼,究竟什麼時候該忍,什麼時候要爆發?妥協與不妥協間,究竟應有怎樣的過渡與底線?如果忍,怎樣忍才是最優選項;如果要爭,什麼樣的方式最好?要回答這些微妙而深刻的問題,恐怕任何人都是無能為力的。

  然而中國早就有句老話: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史為鑒,可知興替。在漫長的帝王時代,「伴君如伴虎」的格言,讓無數或顯貴或卑微、或大智若愚或大愚若智的各色人等,無不處心積慮地琢磨著如何跟皇帝「公關」的學問,「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只要還食人間煙火,就沒辦法擺脫這一沉重的「公關」負擔—就算您是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齊,可您總得踩人家的地,喝人家的水,吃人家的野菜吧!

  這一代又一代的公關,有得有失,有經驗也有教訓,可謂用前人無數心智、血汗乃至生命換來的寶貴鏡鑒,對於今天的人們處理與上級的關係,自然有極大助益。

  然而中國歷史典籍既深且博,對於在現代快節奏社會生活慣了的人們而言,去披閱採擷,可謂難度不小。不僅如此,正如哲人所言,帝王時代的史籍,往往免不了被修成帝王家譜,一切是非曲直善惡,都以帝王的標準為標準,殊不知帝王是無須公關的(倒楣時例外),只有面對帝王的人們才需要公關。因此,對這些典籍作一番切菜刀、手術刀甚至修腳刀的動作,是有必要的。

  不僅如此,時代畢竟已不是當初的時代,社會在變,人們的價值取向在變,現代下級與上級、職員與主管間的關係,早已不是過去那種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關係,這就需要《皇帝公關學》不能僅僅是停留在經史子集時代的剪刀糨糊文摘集,而必須用現代公關理念,去重新演繹當年的是與非。

  用歷史的眼光論時代,以時代的眼光論歷史,這便是我創作這組《皇帝公關學》隨筆的初衷,也希望這些粗淺的文字,能給讀者們多一點助益和啟發。

試閱

■伴君如伴虎
離遠了掛心,挨近了糟心

中國古代有幾千年的帝王史,在那年月,很多人都惦記著能見著皇帝,好沾些浩蕩皇恩什麼的;倘能陪王伴駕,整天圍著皇帝轉,那簡直就是光宗耀祖,要謝天謝地謝祖宗了。

可是且慢,這俗話說得好,伴君如伴虎,皇帝權力實在太大,脾性又實在太難捉摸,一旦弄不好可是乖乖不得了。因此,對於整天跟皇帝打交道的這麼一群人而言,「皇帝公關學」可是門並存著高回報與高風險的必修學科:搞好了榮華富貴、升官發財;若是弄不好,輕則折官倒楣,重則小命不保。你想,一邊是前途要緊,另一邊是人命關天,能不好好學嗎?



皇帝像太陽一樣,離得遠容易受凍,靠得太近又會被燙得皮開肉綻
一般而言,距離皇上遠,關係會差些;靠著近一點,關係會好些──可也得分什麼人。就有這麼一路人,光聞名沒見面,皇上天天惦記著、念叨著;等真見著了,卻怎麼看怎麼彆扭。真有這路人?不但有,且還不少呢。

比如西漢的賈誼,那是要文才有文才,要見識有見識,那上中下三篇〈過秦論〉,把他死後幾十年的政治軍事形勢發展,分析得是要多透徹有多透徹。漢文帝是整天賈誼長賈誼短,把他的名字掛在嘴邊念叨。可說來也怪,這賈誼每次被召見都沒好事,官不但沒怎麼升,還越當越窩囊;好不容易混了個夜間小客廳私人密談,結果人家皇上居然讓他給講鬼故事,偌大一個才子這下失望到骨子裡,硬是年紀輕輕就給憋屈死了。

還有個叫李德林的,是南北朝北齊人,文才好、政治頭腦強,還有軍事才能,當初遠在北齊當官,還是北周大臣的楊堅就對他讚賞不已,一心想收為己用。等北周滅了北齊,更是著意籠絡,結果李德林在楊堅登基坐殿,當上隋文帝的政變中,立下汗馬功勞,後來還幫楊堅出主意滅掉了江南的陳國。楊堅曾許願一統天下後,把李德林打扮成菩薩金身,讓全中國的人都羨慕。可就這麼一位大功臣、大才子,真成了近臣後,居然十年不升官、不加薪,最後還被找了個「公務員非法經商」的辮子外放了。

他們的運氣固然不好,可還不算最糟的。想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曾喟嘆自己不能收韓非做臣子;可人家韓非真跳槽過來,卻被他給下獄弄死了。

說到這裡可有人覺得兩難了,皇帝的脾性如此捉摸不定,這距離究竟要怎樣拿捏,才能既保性命,又讓皇帝看見並重用自己的一身才藝?到底是命、機運?還是這其中有什麼只能意會,不能言傳的「江湖一點訣」?



皇帝的權力再大,也只是個會猜疑嫉妒的平凡人
事實上,皇帝再如何高高在上,在那代表無上權勢的龍袍底下,也是一個平凡而充滿人性的尋常男子,甚至,他的情緒好惡,還比一般人強烈幾百、幾千倍,只是旁人說不得他。

弄清了這個事實,對皇帝的公關策略也就不言自明了。原來這皇帝不但是天底下第一號好猜疑、好自以為是的男人,而且還是天底下最貪心的男人,總巴不得好東西都歸他自己,人才當然也不例外。所以像賈誼、韓非、李德林這樣的,在外地甚至外國待著,他們是早也惦記,晚也惦記:這人為何就不跟我呢?但真要跟了他,這猜疑就來了:你厲害,你有學問,那我擱哪兒?這是一;你這麼大本事,今兒能幫我,明天說不定就轉過來害我,這是二。有這兩個疙瘩憋在肚子裡,這些才子能混得好才怪呢。蘇東坡曾經說,賈誼混不好,是因為跟周勃、陳平這些有功大臣的公關沒做好,讓人家給扯了後腿,這話不對:如果皇上心裡沒鬼,別人再怎麼加油添醋也沒用不是?再說了,周勃自己後來都讓漢文帝給送進大牢,假如賈誼跟周勃做好了公關,周勃爽了,皇上怕是更火了:你們倆一文一武在琢磨什麼呢?準沒好事吧!

咱們來看一個公關危機處理得當的例子──司馬相如。這位大才子同樣有過類似李德林的遭遇:先被漢武帝誤以為古人,喟嘆「我怎麼沒這麼個人才」,等真的應聘了,又處處不受重視。人家司馬相如這腦筋轉得就是快,先自請外調,既免是非,又混表現;等調回來,又大張旗鼓弄了個 「泰山封禪」的文化提案,哄得漢武帝樂上了天,最後弄了個優渥的退休待遇。你看,這遠了掛心,近了糟心,說白了,就是不能惹惱皇帝老兒這顆私心而已,明白了這一點,為人處世可就容易多了。



公關達人筆記簿
要治理一個國家,僅靠皇帝一人的英明睿智是遠遠不夠的,因此皇帝求賢納才的誠意是無須質疑的。只是皇帝再如何英明神武,不免還是會有凡人的比較心態。因此見不著你時,時時念叨著,等人才齊聚身邊,你會莫名發現彼此的關係竟緊張到劍拔弩張。萬萬人之上的帝王尚且如此,你期待辦公室裡的中高階主管,能有多寬大無私的氣度?捅破了這一層道理,人才在職場上,就該懂得如何靈活對應那些重金禮聘、挖角你的新主子了!



■關係越近情緒越坦率
有時候吃虧就是福

過去有錢人家找戲班子唱戲祝壽,特別喜歡點郭子儀的戲,因為他不但官做得大、人活得長壽、多子多孫,而且還一直被唐朝皇帝客客氣氣地捧著供著,沒遭太大的猜忌,死後子孫也長保富貴。要知道伴君如伴虎,郭子儀是武將、功臣,曾統率過幾十萬大軍,能過這種日子,也差不多算是個奇蹟了。

箇中原因當然很多,但老郭雖是一介武夫,卻諳熟與皇帝之間的公關奧妙,這一點則是很重要的一環。史書上記載,郭子儀經常給皇帝上奏章,推舉部下升官,有時候會被皇上毫不客氣地駁回,兒子們很生氣:要是沒了我們郭家人出生入死,現在皇上是哪個都不一定了,怎麼搞的,這麼不給面子?老郭卻不但不氣,反而高興得很:「你們懂什麼?皇上最怕武將造反,如果覺得你有二心,為了穩住你,一定對你言聽計從、推薦誰就封誰,絕不會說半個不字,如今皇上駁回了我老郭的舉薦,表示他沒拿我當外人,我們可該偷笑了!」



讓皇帝在小處發威,大處就好相處了
皇帝這種人,權力最大、膽子卻最小,因為他既擁有幾乎無限的權力,又深知周圍無數的野心家、陰謀家在覬覦自己手裡的權力,一旦時機成熟,就會反撲自己、想要取而代之。因此只要皇帝不是個傻子,對有能力、有功勞的功臣武將,他就會不停地試探、周旋,搞清楚你心裡究竟在想什麼。像郭子儀這麼聰明的老將,心裡一定很清楚保誰能過關、保誰不能過關,這八成是找個機會反過來試探皇上,也給皇上一個小小發威的機會:你看看,郭子儀就算再厲害,也厲害不過朕,朕就能駁了他的舉薦!小處發威,大處就容易相處了。唐代另一位大將渾,每次給皇帝寫報告,批示回來,一看是表揚就鬱悶,一看是批評反倒高興,說「皇上不疑我」,這和老郭的思路是一樣的。有時候吃虧就是福,罵你就是不拿你當外人,得幾句小批評不用太放在心上;要是老闆對你總是客客氣氣,該說的也不說,那你反倒要小心了。



留面子給皇帝比自己討面子更重要!
有些人就不懂得這種道理,仗著自己的功勞,一點虧也不肯吃。陳朝開國功臣侯安都,為了給自己撐面子,居然強借了皇宮開家庭聯歡會,結果皇上表面裝做滿不在意,可沒過多久就找個機會,辦了場鴻門宴,把侯安都給砍了。唐玄宗手下的心腹大將王毛仲仗著自己的功勞和皇上的寵信,也是一點虧都不肯吃。有一次他小老婆生了個兒子,還沒滿百天,就被他抱到朝堂上討封,皇上封五品還嫌不足,嘟囔出一句「我兒子就不能封個三品嗎」,還沒等皇上發話,就有馬屁精把三品的紫袍脫下來給這孩子披上,皇上也就順水推舟,說「這孩子穿上官袍挺酷的」。你說,這面子給得夠大了吧?但結果怎麼搞的?不過幾個月功夫,這王毛仲就被抄家,自己也被逼自殺了。可憐這老王一沒造反,二沒變心,死都不知道自己是為什麼死的。

道理明擺著啊,你當大臣、將軍的把面子都討足了、滿了,天底下最要面子、最講面子的人──皇上--不就丟面子、沒面子了?不宰你?不宰你才怪呢!



公關達人筆記簿
當將領的即使要面子,也別跟皇帝較勁,否則往往爭到一時的風光,卻看不清皇帝對你究竟有幾分真心信任;有時,皇帝不給面子,反而表示是拿你當自己人、可批評、可指責;要是當老闆的對你的錯誤視而不見,時刻總是客客氣氣的,先別高興得太早,那老闆未必真是心胸寬大,恐怕是把這些點點滴滴放在心裡,一旦蜜月期過了之後,就要慢慢「修理」你了呢!
■恩情留給皇帝做
有功勞不必昭告天下

人要是當上個小官,負點責任,大概都希望能有機會立點功勞。一旦真的立了點功勞,又無不希望這功勞能夠名垂青史,讓大家都知道有這回事,自己是個大功臣,這也是人之常情。

但就有那麼一些人,明明做了好事,立了功勞,卻唯恐別人知道。像漢朝大臣張安世,明明掌握人事任免權,遇到一個中層幹部來要求升官,他一看,這人符合提拔條件,是該提拔,但嘴上卻毫不客氣:「你這一點點貢獻,皇上都知道,提不提拔那是皇上的事,你的義務就是做好份內的工作嘛,跑來要求升官,這樣不太正派吧。」沒多久,那個中層幹部就被提拔了,但是人家感激的是皇上,恨的反倒是這個「從中作梗」的張安世。還有個叫陳元達的,在五胡十六國的前漢當宰相,他每次給皇帝提意見,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意見書草稿給毀掉。有時他偷偷給皇上提個獨家建議,過不幾天皇帝果然給弄成詔令,頒布全國執行,而他拿到詔書,總是裝做大吃一驚:哎呀,皇帝陛下怎麼想得出這麼個高招來?我怎麼就想不出呢?真是天子英明啊!



立功,皇帝一個人知道就好
幫皇帝做事可不容易,不立功的話,就叫尸位素餐,日子絕對好不了;立功太多,或者立功之後太招搖、名聲太大,那叫功高震主。你想想看,你把皇上的風頭都蓋過了,人家心裡能樂意嗎?退一萬步說,就算這皇上大肚能容、通情達理,不在乎跟你爭這個,你身邊還有那麼多同僚不是嗎?他們能不跟你爭嗎?

你得明白一個道理:你不是「公僕」,說白了就是皇帝一家人的家僕,你立功,那就是為兩個人立的—一個是皇帝,一個是你自己,歸根究底,還是為了你自己對吧?那麼你作了什麼,有什麼能耐,首先得讓皇上心裡完全有數;再來,就得讓其他人心裡完全沒數;接下來,那還得讓皇上知道:你不希望除了他老人家以外任何人心裡有數。做到這三點,除非運氣太差,否則一定就跟隋朝那個鼎鼎大名的楊素所說「但恐富貴來逼臣,臣無心於富貴」了。

東漢光武帝劉秀手下有個大將賈復就是個好例子,這老兄很會打仗,而且也很有素養,但跟劉秀那些同鄉、親戚相比資歷淺了點,於是他就小心翼翼跟著劉秀打拼。人人都知道他有本事,卻又數不出他究竟立過什麼功勞。還有個唐朝宰相杜如晦,這人跟房玄齡一樣,號稱是唐太宗的左膀右臂,人稱「房謀杜斷」,可是這個「杜斷」究竟斷過些什麼大事,就連無孔不入的史官,也是瞠目結舌,說不清楚。



晚點出名,更加永垂不朽
他們說不清有什麼,但是皇上說得清啊!有一次人事部門提出,賈復功蹟不明,福利待遇要重新檢討,劉秀一聽就樂了:老賈的功勞我清楚,有什麼問我就得了。唐太宗不也在杜如晦追悼會上說出「君臣契合,彼此心知」來?不過少出點兒風頭,卻能換來皇上不疑、同事不妒,豈不是大大划算?再說了,這樣不過是晚點出名罷了,最終該得的名還是跑不了,賈復、杜如晦不也永垂不朽了?陳元達的事蹟不也流傳到今天了?你不說,讓皇上替你說,不是更好嘛!

假如沒事一直叨唸著自己那一點功勞,或者趾高氣揚、比皇帝還霸氣,那恐怕就得小心了。《漢書》裡說,權臣霍光曾給漢宣帝當臨時司機,神采奕奕,氣勢逼人,弄得漢宣帝就跟坐在刺蝟背上般不自在,換了那個低調的張安世,馬上就覺得輕鬆舒坦多了。後來霍家滿門抄斬,張家卻富貴了好幾代人,誰能說這跟兩人不同的態度無關?又誰能說,張安世後來的低調,不是受了這檔子事的啟發呢?



公關達人筆記簿
立功,是件重要的事;但是如何立功而不遭皇帝、同儕嫉妒,這可就要靠高明的手段了。當然,最忌諱的莫過於立功之後趾高氣昂,這樣連皇帝看了都會不順眼;所以低調最好,而且表面上還要儘量想辦法把功勞歸給皇上,這樣一來,不但沒人嫉妒你,皇帝也才會把你當貼心人,信任你、多給你好處。不求一時浮名,換來好幾代富貴美名,豈不划算?



■探清主管的氣度
頂嘴未必會吃虧

皇帝是什麼人啊?他可是個想讓你上天、你就馬上升天,想讓你墜地,你就馬上落地的角色。伺候這樣一個角色,順他捧他還怕功夫不到家,怎麼能頂嘴呢?

其實,有時候還真能,不但能,而且未必就吃虧。

漢高祖劉邦因為寵愛小老婆戚夫人,連帶著很寵戚夫人生的小兒子劉如意,想把太子給換了,讓劉如意當接班人。結果剛在研討會上發揚一下民主,就有個叫周昌的大臣不顧自己結巴的毛病,跳出來堅決反對,弄得這件事不了了之。照說這漢高祖該嫉恨周昌吧?嘿,不但沒嫉恨,臨死前還特意讓這老兄當劉如意的監護人,理由是「你既然敢揪著我,不讓劉如意當太子,也就一定能揪著我大老婆呂后,不讓她害了劉如意」。後來儘管周昌盡心盡力保護,可還是讓呂后找機會把劉如意給害死了,但是她也沒難為周昌,不但沒處分他,還給升了官—不管怎麼說,這周昌當初也保過自己親兒子的皇太子之位啊!

你看,這皇帝大小老婆大小兒子爭繼承人,原本是大臣們最為難、最容易押錯寶的機會,這周昌硬是這麼一頂嘴,最後老少皇帝、成敗雙方,都恨不到他頭上。



難以決定的事,最適合頂嘴
有時這樣頂嘴反而還能升官。唐太宗時候有個功臣叫張亮,當了司法部長(刑部尚書),卻沒事作,整天算命看自己能不能發達,還私下養了好幾百個保鏢。唐太宗一聽,這還了得!你一個主管法律工作的高級主管,這麼搞不但是知法犯法,簡直就是要造反,殺!皇上說殺誰敢說不殺?不過就還真有這麼一位,此人在皇家工廠裡幹了個副廠長(將作少匠),叫做李道裕,這職務不起眼到皇上連他的名字都叫不出來。就這麼位頂多算個副局的幹部,跑來喊了一句:「證據不足啊,你可不能就這樣憑主觀辦案」,這唐太宗沒聽,還是把張亮給殺了。轉眼過了一年多,人事部門要提拔個司法部副部長(刑部侍郎),提了幾個人選皇上都不滿意,到最後突然想起來說了一句:去年喊「證據不足」那個誰誰誰,在哪兒呢?副部長就給他當吧,他說的話有道理啊,我到今天還後悔當初沒聽呢。

皇帝也是人,當然樂意聽順耳的,不樂意聽頂著撞自己的話。但皇帝畢竟是皇帝,他得念著自己的江山社稷,他們也不是不明白,那些喜歡頂嘴的人,往往才是有主見、有擔當的傢伙,不但有本事,還不容易動搖立場和原則。這種人固然讓自己彆扭,用得好了卻也能讓自家的江山穩當。



險招不可亂用,評估過後再說
就是這種道理,不但成功的皇帝明白,有些草包皇帝心裡也是一清二楚。東晉有個大權臣叫王敦,眼看篡位成功卻突然病死。他哥哥王含想扶保他兒子王應當皇帝,結果失敗,打算去外地避難,能去的地方就只有荊州和江州。荊州的市長(刺史)是王敦的弟弟王舒,江州市長則是他另一個弟弟王彬。前一位對王敦父子一直言聽計從,逢迎諂媚;後一位不但反對王敦造反,還經常跟王敦吵嘴,硬是給從京城下放去當了江州市長。這會兒王含就打算去荊州,王應不同意,說王彬在自家得勢時候敢頂嘴,那才是有個性、能拿主意的角色,這會兒說不定就敢冒同謀風險把他們叔姪給救了;另一位平常就趨炎附勢,這會兒自己皇帝變土匪,他還不忙著拿他們叔姪腦袋給東晉皇帝上供啊?王含沒聽,還是去了荊州,結果果然雙雙送命。那位敢頂嘴的王彬卻當真做好了幫他們逃命的準備,結果也只能白忙一場。你想啊,連乳臭未乾、一天真皇帝沒做成的王應都明白的道理,那些大皇帝、真皇帝還能不明白?

不過話說回來,頂嘴保平安畢竟是險招,你還是得慎重,雖說是皇帝就該懂這個道理,但能懂未必能做,所以,還是得評估一下你那位皇上的氣度見識再說。



公關達人筆記簿
至高無上的皇帝,誰敢跟他頂嘴?其實,跟皇帝頂嘴,不見得是罪該萬死,畢竟胸懷社稷江山家國大事、又最愛面子的皇帝,有時候,有些事情還是很難自己決定,尤其是一些家務事、或明白顯露出私心的事情;看準了這些事情,要是適時適地跟皇帝頂一下嘴,讓皇帝看清事實、甚至是顯出皇帝英明的立場,這樣,皇帝不但不會生氣,回過頭來反而會感激你幫了他一個大忙呢!
■皇帝自信也自卑
如果皇帝覺得自己才是大將軍

大家都知道,皇帝的權威無邊無際,一呼百諾 ,一諾百響,要風得風,要雨得雨。這種日子過得多了,往往自信心惡性膨脹,會覺得自己文武全才,行軍打仗時,大至命將出師,小到一門迫擊炮放哪兒,都得自己操心安排,才吃得下飯,睡得著覺。

這其中有一些是自己真有本領的,像隋文帝楊堅、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趙光義他們,覺得這江山是自己的,兵將也是自己的,不管是誰都沒自己對打仗更有心得,不親自盯著就覺得難受,因此,楊堅會每天從早到晚看戰報,導致兵部尚書楊尚希無所事事,調職當禮部尚書去了;唐太宗會得意洋洋地在朝堂上自誇,說自己是皇帝兼宰相兼大將軍,一專多能;宋太祖兄弟就更了不起了,哪怕大將去五千里外打仗,他們也會畫個陣圖叫他帶著,哪兒紮營、哪兒挖井,騎兵在哪兒,步兵在哪兒,都畫得好好的,你只有照葫蘆畫葫蘆的份兒,連照葫蘆畫瓢都難。



沒本事,也想帶兵
這類皇帝其實還算好伺候,他們這麼操勞,一來是覺得自己有本事,二來也是擔心兵權旁落,威脅皇權。你好好提幾句意見,說不定還能有點效果。像魏徵就勸過唐太宗,你把崗位都一個人占了,底下大臣、將軍們往哪兒擺啊?隋文帝滅陳國,手下幾個大將編了本馬屁報告文學:《禦制平陳方略》,把戰功都歸於皇上指揮有方。皇帝看了也知道笑一笑:你們哥兒幾個少來,我做了多少事自己心裡有數。你們啊,把自己的功勞都在家譜裡擺一擺吧,別拍馬屁了。

問題是有些皇帝明明是沒本事的,也有樣學樣。比如宋代的皇帝,太宗以後幾乎就沒幾個懂軍事的,可是好的不學,偏把祖宗畫陣圖遙控那招給學會了。宋神宗年幼多病,站都站不穩,卻特別喜歡披掛整齊,在皇宮裡作大將軍上陣狀,陣圖發得跟雪片一般,不肯用還會生氣。明朝那個正德皇帝,那點兒本事殺雞或許還可以,偏偏自封「鎮國大將軍朱壽」,整天一鼓作氣要御駕親征,甚至動過把造反被捉的甯王放掉,讓自己再親手捉一次的偉大念頭。你說,這樣的遙控指揮,你要是在他們手下當個將軍,那還不得給氣死?難怪王安石曾經毫不客氣地對神宗皇帝說,你這樣遙控指揮,也就只有王超、傅潛這樣的庸才才肯當你的將軍,若換是個大將之才,早給你氣跑了。

其實呢,是皇帝就會自負,就戀權,就害怕別人用兵權威脅自己寶座,所以或多或少都有些大將軍情結。你若是個軍事人才,碰上這樣的主子,該怎麼辦?

不管不顧,一走了之不是上策。一來軍事才能這玩意兒,也只有皇家才消費得起,只此一家,別無分號;二來覆巢之下,焉有完卵,你明明會打仗卻不去打,讓皇帝亂搞一通,一旦國破家亡,你不也跟著遭殃?



武將如何避免皇帝猜忌?
皇帝公關學告訴你,你得先明白這皇帝怕什麼,他怕的是武將擁兵自重,知道這點你就心中有數了。首先,該打仗時你只管自己打自己的,那陣圖大可扔一邊去,打勝就沒話說,照著陣圖打敗仗,撤職查辦還是查辦你,絕對不可能查辦到皇帝頭上的;其次,打完了要趕緊轉業,要嘛轉文職,要麼學韓世忠、張俊,來個內退療養,讓皇帝想猜忌都沒辦法。

還有個妙招,就是你先把自己包裝成文官,一般這皇上對文官掌兵,警惕性比對武夫低得多。整天在研究要削減眾將兵權的宋太祖,卻曾放心地給自己的祕書(掌書記)趙普戰區軍事全權;害死岳飛、逼退韓世忠的宋高宗,卻對自作主張從慰問團團長自封大將、打退了金兵的書生虞允文讚賞有加;南宋末年幾個皇帝對四川方面的將軍們一直放心不下,接連撤換過幾個名將,卻把當時還是低級文官的余玠派去當了方面之任,並一度授予專斷之權。其實這幾位除了虞允文算是正經八百的文官外,其他那都有包裝之嫌—余玠肚子裡那點墨水原本就稀鬆平常,那位趙普號稱「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要是舉行文官崗位考核,看樣子是會給逼著作小抄的。



公關達人筆記簿
很多皇帝在亂世中打天下,身經百戰,因此即使天下太平後,還是念念不忘帶兵這件事,一方面捨不得把權力下放,另一方面又忌諱武將會擁兵自重,所以一提到打仗的事就親力親為,讓大將只能晾在一旁乾瞪眼,根本無法施展長才;職場也是如此,遇到那種有過幾年業務經驗的老闆,最好的方法就是另外發展專長、開拓領域,別想著跟老闆較勁,不然只能受限又受氣的。



■皇帝萬萬錯不得
說對了又怎麼樣?

《荷馬史詩》裡有個特洛伊公主卡珊德拉,她具有預言未來一切的能力,但因為被阿波羅詛咒,誰也不相信她所說的話,讓她只能徒呼奈何。

想來卡珊德拉一定很鬱悶,世上再沒有什麼事,比明明知道不幸即將發生,跟當事人說了,結果人家非但不聽而且還不知好歹,更讓人不痛快、不高興的事了。

問題還不在這裡,問題在於,你說了,人家沒聽,結果吃了虧,而且就吃了你說的那種虧,灰頭土臉地回來,這時你怎麼辦?

也許你會覺得,這下我算是撈到一個揚眉吐氣的機會了,就算不對著那個笨蛋臭罵一頓,至少也得在所有人面前好好評評這個理。

如果那人不過是你的一個朋友之類的,你這樣做也無可厚非;但假如這人是個一國之主(正牌的山寨的都一樣),你也這麼做,恐怕就失算了。



皇帝顏面最要緊
話說秦國大將白起,在長平之戰中坑殺趙兵四十萬,威震六國。打了這麼個大勝仗後,他給秦王出了兩個主意:要嘛趁趙國剛剛慘敗,一鼓作氣拿下其首都邯鄲;如果覺得士卒疲勞需要休整,那就乾脆撤兵,以後再打。結果秦王認為白起根本就是胡說八道,就讓大軍先休息,然後去打邯鄲。白起一怒之下,請病假回家遛狗抱孩子去了。等秦軍屢攻邯鄲不下,秦王知道自己錯了,派人重新請白起上前線,這白起還沒氣完呢,於是死撐著裝病堅決不出發。結果怎樣?秦王先是把他下放外地勞改,半路上乾脆給做掉了。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白起不是說的都對嗎?怎麼對也得死?

白起當然都對,問題在於,帝王的顏面實在太重要了,誰都可以犯錯,皇帝是萬萬錯不得的。這秦王照自己的高見打了敗仗,已經夠惱火了,請白起出山,那已經是變相檢討,偏偏白起不依不饒,給了台階還不下,這不等於告訴全國人民,瞧,我們大王是個白癡?就算大王真是個白癡,他也是個有生殺予奪大權的白癡,他肯定嚥不下這口氣不是嗎?那白起還能好過嗎?這就和另一個命運跟白起差不多、在官渡之戰後蹲在袁紹監獄裡長嘆的田豐臨終遺言所說的一樣:講出這種不討喜預言的人,命是很難講的。想當初,田豐就說官渡必敗。如果袁紹贏了,田豐錯了,他八成不會有什麼事;但袁紹輸了,田豐對了,他反倒活不成。說到底,是死是活,得看帝王那張臉是否保得住,就這麼簡單。



你說了他不聽,怎麼辦?
雖說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但在家天下的架構下,這江山說到底是人家皇上的,你如果念及天下蒼生,或者出於職業道德,要提醒皇上注意危險,那也是應該的、可以的,但是說不說在你,聽不聽在人家。皇帝的個性大致都是不到黃河心不死,勸不了那就先保留個人意見,千萬別一而再、再而三地嘮叨—你說你卜的卦很靈,但是滿朝文武都是給皇帝算卦的,誰又會說自己的卦不靈?事發之前,那就是個死無對證,你再怎樣糾纏,皇上若鐵了心不聽,恐怕不但沒作用,反而會有副作用。袁紹之所以殺田豐,是聽信讒言,說田豐聽說自己預言準確,袁紹吃了敗仗,高興得拍手稱快。這當然是胡說八道,可田豐平常的態度的確也好不到哪裡去,有一次提議袁紹直取許都,袁紹不聽,結果他老人家拿了一根柺杖,在地磚上敲得砰砰作響。你想想看,若非他平時這種表現,別的同僚再怎麼進饞言,袁紹會相信嗎?

那麼,已經看出危險,給皇上提了,人家不聽,怎麼辦?

隋末的豪傑李密被王世充打敗,跑去投靠唐高祖李淵,後來覺得不對頭,又打算造反。他的心腹賈閏甫、王伯當都勸他別自尋死路,他不聽。賈閏甫又把道理說了一遍,掉頭走人;王伯當也是再作了一次苦勸,然後一言不發陪著李密造反,最後雙雙遇害。

你可以學王伯當的忠臣+烈士路線,也可以學賈閏甫的智者+壽星路線,這就看你志向如何了。

再說個更明白的。隋煬帝的大臣杜淹在隋朝、王世充的鄭國都當過官,後來做了唐太宗管紀檢的御史大夫。有一次唐太宗問他「你不是早就看出隋煬帝、王世充那套不靈,為什麼不勸」,杜淹說,自己在隋朝官太小,不能越級上訪,根本沒機會提意見;在王世充那兒其實提了不少意見,人家根本不想聽,於是乾脆閉嘴。你跟他們二位不同,你樂意聽意見,不論對不對都不怪罪,所以我才敢暢所欲言。

明白了吧?說對了,說對了又能怎麼樣?關鍵在於聽你說話的那位大爺,究竟是什麼樣的一個人,你在考慮未來之前,得先把這位大爺的脾氣個性,研究得清楚透徹,才能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該怎麼說,不該怎麼說。



公關達人筆記簿
有遠見、能洞察局勢,做出正確的預言為未來作準備,照理來說應該是一種值得珍惜的才能,怕就怕你的頂頭大老闆──皇帝,根本聽不下去;其實這一方面牽涉到你平常的態度,另一方面牽涉到講出預言、甚至預言成真時,有沒有顧及到皇帝大老爺的顏面,如果平常就氣勢凌人、不給台階下,那皇帝不聽也怪不得他;把皇帝個性摸清楚了,你的遠見和判斷,才能夠真正發揮用途。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6722851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52
    • 商品規格
    • 15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16-18歲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本商品會員日滿額金幣加碼回饋最高15倍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