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主義:敵人眼中的西方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讀過薩伊德的經典之作《東方主義》,不可不讀《西方主義》
對西方的刻板描述:聚斂錢財、沒有靈魂、無道德、冷漠無情、傲慢、唯物主義、無根和機械性。
「邪惡的西方」v.s.「聖潔的我們」,影響之深已遠甚東方主義。
薩伊德的後殖民經典《東方主義》,直指西方社會「想像」中的東方圖像,這種對東方的刻板印象,至今仍主導著西方主流社會的想法。反過來看,非西方地區也不斷建構著各式各樣的西方想像,自從西方勢力擴張以來,非西方地區就開始醞釀一種反西方或仇恨西方的「西方主義」,最典型的即為九一一恐怖攻擊。英國知名作家布魯瑪和以色列哲學教授馬格利特因此寫下本書,試圖探究對西方世界產生刻板印象的敵意根源。
西方主義像是個簡化論,它的偏執只是把東方主義者的觀點完全顛倒過來,發展至今,其影響之深已遠甚於東方主義。西方主義者所想像、妖魔化的西方社會或文明是:沒有靈魂、墮落、聚斂錢財、無信仰、冷漠無情、傲慢、唯物主義、機械性和無根的世界主義。在此論述下,西方自然是邪惡的,「我們」則是聖潔的,為了保衛聖潔的我們,必須阻擋西方,甚至摧毀西方。這種反西方的偏執之路,有著長久的歷史,令人訝異的是,它不是源自伊斯蘭教或東方思想,實際上,它根源於西方。從十九世紀的德國和俄國,到二十世紀的日本、中國、東南亞和中東等地,作者追蹤西方主義的起源與傳播,是極富啟發性的作品。
本書特色
對西方的刻板印象與妖魔化,產生了反西方的偏執之路,是一部探究反西方情緒及極富洞察力的作品。
名人推薦
◎本書入圍2005年歐威爾獎的決選書
◎《紐約時報》、《經濟學人》、《華盛頓郵報》、《舊金山紀事報》、《環球郵報》、《泰晤士報》、《溫哥華太陽報》……等,各界一致好評推薦。
各界好評推薦
◆有關兩個世紀以來的反西方思想極富啟發性的研究……目前的伊斯蘭激進份子是否會……順應現代性是我們時代的大問題。布魯瑪和馬格利特並未冒險提出一個答案,不過他們引起共鳴的研究顯示了,不論最後發生了什麼,都將會以一齣長久和暴力的歷史劇作為結束。──約翰.艾肯柏瑞(G. John Ikenberry),《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
◆已過了兩年多,發生在美國的九一一事件仍然無法理解……《西方主義》,是一個簡潔、優美、具有挑戰性的嘗試,企圖將攻擊者歸於一貫的意識型態和把它置於歷史的脈絡中。作者對廣泛的社會與文化,以及集體的記憶、罪過和報應問題等等難以應付的綜合記載,在分析上做了極大的努力。……作者們的創新是把目前的伊斯蘭極端主義視為一種拒絕西方價值的表現,而此一價值的產生可以回溯到啟蒙運動的時代……它的洞察與它所做的連結具有啟發性,且有助於顯示介於西方和它的敵人的差異,並非始於今日。──《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有關一個應該受到學者以及同樣關心它的人要嚴肅對待的論題,這是一本重要的書籍。──《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
◆我們急需像布魯瑪和馬格利特先生,這種能向我們顯示我們對誰而戰、為何而戰的作家。──《紐約太陽報》(The New York Sun)
◆伊恩.布魯瑪和阿維賽.馬格利特……在他們傑出的小書中……提出一些極好的思考…… 《西方主義》一書在描述有關反西方的意識型態與政治力量之有害的融合上,非常出色。──麥克賓.湯瑪士.歐文斯(Mackubin Thomas Owens),《華盛頓時報》(Washington Times)
◆《西方主義》是本寫得非常好,又有價值的書。它對東方的看法表現得相當公允,而且在了解為何今天的世界看起來和冷戰結束時竟如此不同,在這方面是不可或缺的。──《埃德蒙頓日報》(The Edmonton Journal)
◆如此豐富的洞察,讓心神徘徊在每一個句子上。──《美國日報》(American Daily)
◆伊恩.布魯瑪和阿維賽.馬格利特先生在他們精緻、博學的小書裡所建立的關聯,是引人注目的。有關那驅策我們的死敵的思考習慣,他們寫了一本有用的入門書……精確且公正的。──《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一部博學又精緻的反西方情緒的歷史作品。──珍妮芙.霍華德(Jennifer Howard),《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西方主義》之論述令人信服,並且回應了有關反恐戰爭左派的空話與右派的偏執。──馬克.赫曼(Mark Herman),《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icisco Chronicle)
◆原創兼具洞察力……作者們顯示了反西方的敵意,不只受到西方思想的刺激,還受到他們失敗的影響……強有力且引起爭論的。──保羅.何蘭德爾(Paul Hollander),《國家利益雙月刊》(Nation Interest)
◆對於隱藏在似乎不可理解的野蠻行為之後的根本原因,做了一個大開眼界的檢視……這本書雖薄,但啟示是厚實的,洞察是豐富的。──湯姆.豪松(Tom Hawthorn),《溫哥華太陽報》(Vancouver Sun)(加拿大)
◆一本引起廣泛討論和引起爭論的書……引人注目的。 ──班哲明.富利蘭德(Banjamin Freeland),《日本今日報》(Japan Today)
◆精緻的文章,有關它的核心訊息,如同表現在以下這些看法中的,尤其具有價值:「中產階級,通常是文化修養低的、不英勇、反烏托邦性質的自由文明,可以使得它難以自衛。……威瑪共和沒有垮台,只因為有著納粹的暴行、反動份子的愚蠢、軍事的野心,或者如同(法西斯理論家)所確切表達的爭論。而它也垮台了,因為太少的人準備好來保衛它。」──艾米爾.塔赫里(Amir Taheri),《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令人深思的……《西方主義》顯示了在激發賓拉登和他的追隨者的那些想法中,並無新鮮的或者特別是屬於伊斯蘭教的。──山姆.米勒(Sam Miller),《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副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al Supplement)
◆在所有知識與道德的混亂中,伊恩.布魯瑪和阿維賽.馬格利特機敏地提出「西方主義」的概念……這本書雖短卻不流於膚淺。作者們論證出,雖然在「東方」的知識份子傳統中,反西方的偏執有著長久的歷史,但是它卻是生根於非穆斯林和非東方的思想裡……《西方主義》值得研究,因為它提醒我們,在自己的堡壘中,曾有多少我們社會的自殺被鼓吹,以及這樣的鼓吹又有多反動與反人性。自由主義的多元論思想,在「西方」的概念上,比我們所想的要新一點,而事實上也可以用在西方自己的堅決戰士身上。──克里斯多夫.希鈞斯(Christopher Hitchens),《環球郵報》(Globe and Mail)年度選書(加拿大)
◆關於薩繆爾.杭亭頓廣為人知的「文明衝突論」得以出版是最好的事情之一……布魯瑪和馬格利特能夠涵蓋的資料,令人驚訝地廣泛。──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每日電報》(Daily Telegraph)
◆開創性的……讀者不從這本書裡學到一些東西是很難想像的。──羅勃特.爾文(Robert Irwin),《獨立報》(Independent)
◆一本重要著作……出色地完成。── 喬治.沃登(George Walden),《每日郵報》(Daily Mail)
◆雄心勃勃和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本好書。──菲利普.巴比(Philip Bobbitt),《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一個開創和精闢的研究。──諾埃爾.馬爾科姆(Noel Malcolm),《星期日電訊報》(Sunday Telegraph)
目錄
top
書評
第一章 對西方的戰爭
第二章 西方之城
第三章 英雄與商人
第四章 西方的精神
第五章 上帝的憤怒
第六章 革命的種子
註釋
譯名對照表
書評
第一章 對西方的戰爭
第二章 西方之城
第三章 英雄與商人
第四章 西方的精神
第五章 上帝的憤怒
第六章 革命的種子
註釋
譯名對照表
試閱
第一章 對西方的戰爭
一九四二年七月,也就在日本轟炸停泊於珍珠港的美國艦隊,以及打敗在東南亞的西方勢力的七個月之後,一群優秀的日本學者與知識份子聚集在京都舉辦一場會議。有一些是所謂浪漫團體的知識份子;其他的是佛教/黑格爾京都學派的哲學家。他們所討論的主題是「如何克服現代。」【1】
這個時候正是國家主義熱情高漲的時代,而且出席此次會議的知識份子,或多或少都是國家主義者,但說也奇怪,發生在中國、夏威夷或東南亞的戰爭,卻鮮少被提及。至少這些參加者其中之一,從馬克思主義者轉為熱情的國家主義者的林房雄,他後來寫道,對西方的攻擊,令他歡欣鼓舞。甚至當他在嚴寒的滿州,聽到這個消息之時,感覺卻好像烏雲消散而露出清澄的夏空一般。無疑地,類似的情緒也發生在他許多同僚身上。不過,戰爭宣傳並非是可以公開的會議重點。這些人──文學浪漫主義者和哲學家一樣多──早在攻擊珍珠港很久之前,就對如何克服現代產生興趣了。他們的結論,已達到足夠的一致性可為政治所用的程度,很適合做為日本領導下的亞洲新秩序的宣傳,可是,這些知識分子深怕被稱為宣傳者,因為他們是思考者,不是受僱的文人。
「現代」在許多狀況下是個靠不住的概念。一九四二年的京都,就像二○○一年的喀布爾或喀拉蚩一樣,它意味著西方。然而西方幾乎就像現代一樣,很難以理解。日本的知識份子對於他們所反抗的東西,有著強烈的感覺,不過想要把它定義出來,卻又有些困難。有人認為,西化像是一種病症,它影響了日本的精神。另有人說,「現代的事物」是「歐洲的事物」。有非常多的談論,是有關粉碎東方精神文化之整體性的、有害的專業知識。科學受到指責,而且資本主義,與吸收進日本社會的現代技術,與個人自由及民主的觀念,也都一樣。所有這些都必須被「克服」。一個名為津村秀夫的電影評論家痛責好萊塢電影,同時讚揚蘭妮.萊芬斯坦有關納粹群眾大會的紀錄片,這與他關於如何放棄一個強大的國家社群的想法,更為類似。在他的觀點裡,反抗西方的戰爭,是一場反抗建立在猶太金融資本主義力量上的「有害的唯物主義文明」。所有的人都同意文化──亦即,傳統的日本文化──是精神性的且深奧的,反之,現代的西方文明是淺薄、無根、破壞創造力的。西方,尤其是美國,像冰冷的機械一樣。如果一個整體的、傳統的東方,團結在日本帝國的統治下,溫暖的有機社群的精神健康,將得以恢復。如同一位與會者所說的:此一奮鬥乃是介於日本的血液與西方的知識之間。
就那時的亞洲人來說,甚至直到今天,在某個程度上,西方仍然意味著殖民主義。從十九世紀起,當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受到屈辱之時,讓日本人明白了國家的生存,實有賴於仔細研究並仿效那些帶給西方殖民勢力廣大利益的觀念與技術。日本自一八五○年代起到一九一○年代所從事的激烈改變,是過去任何一個偉大國家不曾做過的。明治維新(一八六八─一九一二)的主要口號是,文明開化──換言之,西方的文明與啟蒙。日本知識份子渴望地吸收從自然科學到文學現實主義的西方的每一件事。歐洲服裝、普魯士憲法、英國海軍戰略、日耳曼哲學、美國電影、法國建築,還有更多更多,都被接受與採用。
這次的維新獲得相當大的成功。日本不但免於被殖民而且很快變成強國,一九○五年,在一場徹底的現代戰爭中擊敗俄羅斯。事實上,托爾斯泰把日本的勝利描述為西方物質主義對俄羅斯的亞細亞靈魂之勝利。不過,也有不利之處。在日耳曼工業革命之後不久所發生的日本工業革命,同樣也有脫節效應。大量窮困的鄉民搬進城市,而在這裡的狀況,可能是令人痛苦的。軍隊是農村青年的殘酷避難所,而且有時候他們的姊妹們必須被賣給城市的妓院。除了經濟問題之外,還有另外的理由是,許多日本知識份子設法想消除十九世紀末期大規模西化後所受的影響。日本猶如受苦於知識的消化不良,因為把西方文明吞嚥得太快了。這正是為什麼知識份子群聚在京都,討論回歸歷史、克服西方,以及處於現代之中而能夠同時回到理想中的精神之過去的部分原因。
如果這樣的想法會失去鼓舞人心的力量,所有的都將只是對歷史的興趣而已,然而這種想法的力量並未失去。對於任何一件人們與西方世界──以美國為例──相關之事的嫌惡,雖然在日本已不是主要的,卻依然強烈。它把激進的穆斯林吸引到一個強調美國乃是魔鬼化身的、政治化的伊斯蘭意識型態中。在中國與其他非西方世界部分的極端國家主義者,也共享此一意識型態。在西方,它的品種也意外地出現在激進反資本主義者的思想中。然而若稱之為右翼或左翼,都將是個誤導。一九三○年代,日本對於克服西方現代化的渴望,在某些馬克思主義知識份子之間的強烈程度,和右翼沙文主義者,是不相上下的。即使到今天仍然可以見到同樣的傾向。
當然,討厭西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由。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左翼的「美國帝國主義」敵人和伊斯蘭的激進派攏在一起。雖然兩個群體或許都厭惡遍及全球的美國文化與企業力
一九四二年七月,也就在日本轟炸停泊於珍珠港的美國艦隊,以及打敗在東南亞的西方勢力的七個月之後,一群優秀的日本學者與知識份子聚集在京都舉辦一場會議。有一些是所謂浪漫團體的知識份子;其他的是佛教/黑格爾京都學派的哲學家。他們所討論的主題是「如何克服現代。」【1】
這個時候正是國家主義熱情高漲的時代,而且出席此次會議的知識份子,或多或少都是國家主義者,但說也奇怪,發生在中國、夏威夷或東南亞的戰爭,卻鮮少被提及。至少這些參加者其中之一,從馬克思主義者轉為熱情的國家主義者的林房雄,他後來寫道,對西方的攻擊,令他歡欣鼓舞。甚至當他在嚴寒的滿州,聽到這個消息之時,感覺卻好像烏雲消散而露出清澄的夏空一般。無疑地,類似的情緒也發生在他許多同僚身上。不過,戰爭宣傳並非是可以公開的會議重點。這些人──文學浪漫主義者和哲學家一樣多──早在攻擊珍珠港很久之前,就對如何克服現代產生興趣了。他們的結論,已達到足夠的一致性可為政治所用的程度,很適合做為日本領導下的亞洲新秩序的宣傳,可是,這些知識分子深怕被稱為宣傳者,因為他們是思考者,不是受僱的文人。
「現代」在許多狀況下是個靠不住的概念。一九四二年的京都,就像二○○一年的喀布爾或喀拉蚩一樣,它意味著西方。然而西方幾乎就像現代一樣,很難以理解。日本的知識份子對於他們所反抗的東西,有著強烈的感覺,不過想要把它定義出來,卻又有些困難。有人認為,西化像是一種病症,它影響了日本的精神。另有人說,「現代的事物」是「歐洲的事物」。有非常多的談論,是有關粉碎東方精神文化之整體性的、有害的專業知識。科學受到指責,而且資本主義,與吸收進日本社會的現代技術,與個人自由及民主的觀念,也都一樣。所有這些都必須被「克服」。一個名為津村秀夫的電影評論家痛責好萊塢電影,同時讚揚蘭妮.萊芬斯坦有關納粹群眾大會的紀錄片,這與他關於如何放棄一個強大的國家社群的想法,更為類似。在他的觀點裡,反抗西方的戰爭,是一場反抗建立在猶太金融資本主義力量上的「有害的唯物主義文明」。所有的人都同意文化──亦即,傳統的日本文化──是精神性的且深奧的,反之,現代的西方文明是淺薄、無根、破壞創造力的。西方,尤其是美國,像冰冷的機械一樣。如果一個整體的、傳統的東方,團結在日本帝國的統治下,溫暖的有機社群的精神健康,將得以恢復。如同一位與會者所說的:此一奮鬥乃是介於日本的血液與西方的知識之間。
就那時的亞洲人來說,甚至直到今天,在某個程度上,西方仍然意味著殖民主義。從十九世紀起,當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受到屈辱之時,讓日本人明白了國家的生存,實有賴於仔細研究並仿效那些帶給西方殖民勢力廣大利益的觀念與技術。日本自一八五○年代起到一九一○年代所從事的激烈改變,是過去任何一個偉大國家不曾做過的。明治維新(一八六八─一九一二)的主要口號是,文明開化──換言之,西方的文明與啟蒙。日本知識份子渴望地吸收從自然科學到文學現實主義的西方的每一件事。歐洲服裝、普魯士憲法、英國海軍戰略、日耳曼哲學、美國電影、法國建築,還有更多更多,都被接受與採用。
這次的維新獲得相當大的成功。日本不但免於被殖民而且很快變成強國,一九○五年,在一場徹底的現代戰爭中擊敗俄羅斯。事實上,托爾斯泰把日本的勝利描述為西方物質主義對俄羅斯的亞細亞靈魂之勝利。不過,也有不利之處。在日耳曼工業革命之後不久所發生的日本工業革命,同樣也有脫節效應。大量窮困的鄉民搬進城市,而在這裡的狀況,可能是令人痛苦的。軍隊是農村青年的殘酷避難所,而且有時候他們的姊妹們必須被賣給城市的妓院。除了經濟問題之外,還有另外的理由是,許多日本知識份子設法想消除十九世紀末期大規模西化後所受的影響。日本猶如受苦於知識的消化不良,因為把西方文明吞嚥得太快了。這正是為什麼知識份子群聚在京都,討論回歸歷史、克服西方,以及處於現代之中而能夠同時回到理想中的精神之過去的部分原因。
如果這樣的想法會失去鼓舞人心的力量,所有的都將只是對歷史的興趣而已,然而這種想法的力量並未失去。對於任何一件人們與西方世界──以美國為例──相關之事的嫌惡,雖然在日本已不是主要的,卻依然強烈。它把激進的穆斯林吸引到一個強調美國乃是魔鬼化身的、政治化的伊斯蘭意識型態中。在中國與其他非西方世界部分的極端國家主義者,也共享此一意識型態。在西方,它的品種也意外地出現在激進反資本主義者的思想中。然而若稱之為右翼或左翼,都將是個誤導。一九三○年代,日本對於克服西方現代化的渴望,在某些馬克思主義知識份子之間的強烈程度,和右翼沙文主義者,是不相上下的。即使到今天仍然可以見到同樣的傾向。
當然,討厭西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由。我們不能簡單地把左翼的「美國帝國主義」敵人和伊斯蘭的激進派攏在一起。雖然兩個群體或許都厭惡遍及全球的美國文化與企業力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