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時尚現代性 Fashioning Modernity

學者作家張小虹最新論著!時尚既是穿衣吃飯的微妙結晶,也隱含社會神話學般的深層結構
  • 79 466
    590
  • 分類:
    中文書人文歷史世界史地世界文化/民族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張小虹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聯經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6/01/06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學者作家張小虹最新論著
嘗試從當代的「摺」學理論出發,
連結時尚、性別與現代性研究,
展開歷史唯(微)物論的思辨,
以凸顯「陽性現代」與「陰性摩登」之間的感性差異。


從理論到文本,從文化到國族,從時尚到歷史,張小虹穿梭在各個不同畛域的縫隙間,以小觀大,對民國以來的時尚抽絲剝繭,為我們理出另類現代性的頭緒。

《時尚現代性》是張小虹從時尚研究過程裡,重新思考人文學者介入大敘事的方法。時尚是身體髮膚和世界接觸的界面,「穿梭」內裡與公共場域,「踐履」物質生活和消費想像。當「變髮」與「變法」、改頭換面與改朝換代相與為用時,時尚切入歷史、政治的力量更呼之欲出。此外,通過本書重新梳理當代理論,做出思想上的推陳出新,尤以一九三○年代的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和八○年代的德勒玆(Gilles Deleuze)為主。前者是西方左翼先鋒,後者是後現代主義大師。在不同歷史、理論背景下,兩人不約而同,從服裝的「縐摺」喻象裡,發掘歷史以及人文思考的新意。

全書聚焦於生動具體的服飾形制與細節案例,嘗試從林則徐的褲子、魯迅的頭髮談到張愛玲母親的小腳,從上海旗袍、巴黎洋裝到日殖時期的服裝改革,從鴛蝶派小說雜誌封面的「時裝美人」到抗日時期的陰丹士林藍旗袍,以展現歷史作為「合摺、開摺、再合摺」的縐摺運動可能。

以此「身體─服飾」的徵候為出發,主旨不在於如何閱讀這些「身體─服飾」徵候,而在於如何讓這些「身體─服飾」徵候「去病徵化」?如何讓「旗袍」不再鬼影幢幢,讓「西裝」不再只是帝國殖民壓迫下揮之不去的「服」號?如何走出「創傷現代性」的悲情?如何跳脫「線性進步史觀」的套式?而《時尚現代性》一書正是想要以「舉重若輕」、「具體而微」的方式,重新面對且重新處理這些議題。

本書共分八個主要章節。前兩章為全書的理論開展,後六章則分別進入不同的服飾裝扮細節項目,以開展理論文本與身體─服飾文本的交織。第一章以班雅明與德勒茲的「縐摺理論」為出發,鋪陳「歷史哲學」作為「力史摺學」的關鍵,正在於將「時尚」的創造變化視為「合摺、開摺、再合摺」的時間運動。第二章透過重新閱讀班雅明的〈譯者的職責〉,提出「翻譯縐摺」的概念,並以「同字異譯」的方式,展開「翻新/時尚」、「現代/摩登/毛斷」等字組在概念上的「分裂雙重」與性別差異,也以「同音譯字」的方式,展開「Shame 代性─羨代性─線代性」、「行勢─形式」等字組在概念上的差異微分。第三章與第四章分別就「男人在頭,女人在腳」的中國Shame 代性恥辱著手,第三章談男子辮髮,第四章談女子纏足,企圖將「創傷現代性」的時間災異斷裂,轉化為「踐履現代性」的時間連續變化。第五章從民國初年的鴛鴦蝴蝶派小說雜誌《眉語》封面切入,談「時裝美人」的圖像流行,並由此分疏出「陽性現代」與「陰性時髦」之間的時間感性差異。第六章從《婦女雜誌》的女子服裝改革徵文切入,談「曲直寬窄」如何可以從「身體曲線」的服飾描繪,抽象到「縐摺曲線」的「微偏」,並以「摺摺連動」的動勢,打破線性進步史觀所建構中/西、傳統/現代、寬衣/窄衣、直線/曲線、平面/立體的二元對立系統。第七章以殖民地台灣「旗袍縐摺成洋裝」的歷史案例為出發,回頭探討一九二○年代上海平直旗袍與巴黎直筒洋裝,作為「拓撲連結」的可能,並嘗試以「中西合襞」的柔軟摺疊,鬆動「中西合璧」所預設文化作為剛性粒子的集合想像。第八章則聚焦於化學合成染料陰丹士林藍,一方面從「質量體戰爭」的宏觀層次,看其如何進入中國壟斷市場,如何連結兵戰與商戰,如何建構現代視覺政體與國民身體,更如何集結出各種時尚現代性的資本與國族編碼,而另一方面則從「分子化運動」的微觀層次,看陰丹士林藍如何滲透浸染棉紗棉布,如何給出鮮豔明亮的情動力強度,如何創造身體膚表─染色面料─視網膜─大腦皮質界面觸受的變化異動。

目錄

推薦序 中西合襞,今古翻新 王德威
自序  理論的如翻錦繡
 
前言  鯊魚皮與漢服運動
 
第一章
時尚的歷史摺學
楔子:林則徐的褲子
一‧班雅明:時尚的「虎躍過往」
二‧德勒茲:世界的「摺摺連動」
三‧時尚─力史─摺學
 
第二章
現代性的翻譯縐摺
一‧翻譯的「皇袍縐摺」
二‧翻新行勢與時尚形式
三‧「現代性」的合摺與開摺
四‧摩登的「微陰性」
五‧Shame 代性─羨代性─線代性
 
第三章
辮髮現代性
一‧雌雄莫「辮」的清末男子髮式
二‧變法與辮髮:「豚尾」的新恥與舊恥
三‧剪辮與簡便:身體慣習與觸受強度
四‧Q的翻譯縐摺:中國方塊字的特異性
五‧抓〈阿Q正傳〉的小辮子
六‧辮髮的姿態:魯迅與美男子的前瀏海
 
第四章
纏足現代性
一‧創傷現代性:驚嚇與恥辱
二‧踐履現代性:新的重複引述
三‧現代性的小腳
四‧金蓮去旅行
五‧女鞋樣式的文化易界
六‧蓮鞋到高跟鞋的時尚衍化論
七‧杯弓蛇影中間物
八‧纏足的異/易/譯類閱讀
 
第五章
時裝美人現代性
一‧時間的「微縐摺」
二‧封面上的男人與女人
三‧時裝美人的「封面革命」
四‧陰性時髦的「微縐摺」
 
第六章
現代性的曲線
一‧女裝的「直線形」與「曲線形」
二‧時裝的文化易界─譯介─易介
三‧見腰不見胸的文明新裝
四‧流線摩登與旗袍
 
第七章
旗袍的微縐摺
一‧殖民地台灣的「旗袍」
二‧旗袍與洋裝的拓撲連結
三‧從「中西合璧」到「中西合襞」
 
第八章
陰丹士林藍
一‧染料分子的解畛域化與再畛域化
二‧「流變─藍色」的美學感受性
三‧陰丹士林愛國布的時尚弔詭
 
後記 十年一覺時尚夢
引用書目

序/導讀

推薦序(節錄)

中西合襞,今古翻新──張小虹《時尚現代性》/王德威

張小虹教授是當代華語文學批評界最重要的聲音之一。多年來她倡導性別研究,研究流行文化,拆解國族論述,早已引起廣大注意。但張小虹用力最深,最有洞見,而且身體力行的課題,應該是時尚研究。《時尚現代性》是張第十五部著作,耗時十年完成。她對此書所下的功夫不言可喻。而此書不論從理論架構到歷史辯證,也足以代表她學術成就的高峰。

一般以為時尚無非小道,但張卻從其中發展出獨特的「微物」和「唯物」論:時尚既是穿衣吃飯的微妙結晶,也隱含社會神話學般的深層結構。時尚來去所透露的訊息,從身體的形塑到倫理的尺度,無不意義深長。但張小虹的用心不止於此。她更希望從時尚研究過程裡,重新思考人文學者介入大敘事的方法。時尚是身體髮膚和世界接觸的界面,「穿梭」內裡與公共場域,「踐履」物質生活和消費想像。當「變髮」與「變法」、改頭換面與改朝換代相與為用時,時尚切入歷史、政治的力量更呼之欲出。

張小虹告訴我們,魯迅思索他的腳的尺寸大小,其實是他感時憂國症候群的一端;鴉片戰爭勝負底線除了船堅砲利,也在於軍裝剪裁;陰丹士林藍染織技術與全球資本流動、新生活運動、抗日愛國主義息息相關;台灣日據時期旗袍的縐摺設計不妨就是殖民地現代性政治的實踐;一九二○年代兩截穿衣或直筒剪裁與現代性的速度、動能訴求一體成型。她的研究取徑獨特,她的發現也令人拍案驚奇。現當代中國文學文化史的研究琳琅滿目,像張小虹這般在宏觀和微觀層次上做出如此細密縫合者,卻並不多見。

而既為學院中人,張小虹的時尚研究還有更大的企圖:她希望重新梳理當代理論,做出思想上的推陳出新。在這一方面,部分讀者可能會感覺到此書的難度。張小虹的資源主要來自一九三○年代的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和八○年代的德勒玆(Gilles Deleuze);前者是西方左翼先鋒,後者是後現代主義大師。在不同歷史、理論背景下,兩人不約而同,從服裝的「縐摺」喻象裡,發掘歷史以及人文思考的新意。

對班雅明而言,歷史的意義結構不是線性的起承轉合,而是一髮千鈞的豹變─或班氏所謂的「虎躍」。在這爆炸性的一刻,非同質性的時或事自原有時空抽離,相互撞擊,產生辯證關係。革命想像與契機因此而起。班雅明上承馬克思的服裝革命隱喻,發現「法國大革命召喚古羅馬的方式,正如時尚召喚過往的服飾」。從似是而非到似非而是,革命向過去汲取未來的靈感,其能量猶如服裝的縐摺與葉片的開摺,卷曲重疊糾結中,瞬間綻放始料/史料未及的樣式與意義。歷史唯物論者的責任即在於辨識這樣由量變「虎躍」為質變的關鍵時刻。

德勒玆對張小虹的影響更為明顯。德勒玆承繼巴洛克時期萊布尼玆(Gottfried Leibniz)「單子論」觀點,強調世界的組成法則不是不再可分割的「點」,而是無從分割的「縐摺」;不是剛性顆粒的「結構」(structure),而是柔軟如衣服的「織理」(texture)。以此類推,德勒玆展開他合摺,開摺,再合摺,褶褶相連的曲率法則。一反笛卡兒(René Descartes)派人本中心主義,萊布尼玆到德勒玆一脈的思想者解放了涇渭分明的理性、類型學典範,代之以縐摺的拓撲學。因為縐摺,表裡、內外、強弱這些畛域被「去畛域化」,促使我們從中認識身體、力量、真理,甚至生死互為表裡的摺學。德勒玆的名言:「去思考就是去縐摺,用共同延展的內在,來層疊翻摺域外。」

識者或有疑問:將班雅明和德勒玆的理論用在中國時尚研究上,儘管言之成理,豈不仍陷入西學中用的窠臼?而時尚研究與「正統」文學文化研究如何釐清?張小虹對此有備而來。本書第二章裡,她將縐摺理論連鎖到翻譯實踐上,強調翻譯之道無他,就是在貌似不相聯屬的聲音、文字、文本、論述、文化符號間,摺合交織出層層傳衍關係。由此喻彼、密響旁通,翻譯一方面指向意義播散、眾聲喧譁的駁雜性,一方面也投射意義源起、言不盡意的豐饒性。翻譯不再是局限在信達雅的封閉循環系統,而是充滿製碼、解碼、再製碼─或合摺,開摺,再合摺─的創造性運動。

這是《時尚現代性》的重點所在。從理論到文本,從文化到國族,從時尚到歷史,張小虹穿梭在各個不同畛域的縫隙間,力行她的翻譯大計。她找出彼此擦邊碰觸的著力點,也指認甚至製造縐摺痕跡。翻譯也是翻「異」、翻「易」、翻「意」。看看她所用的專有名詞,歷史與「力史」,形式與「行勢」,現代性與「shame代性」,我們可以發出會心的微笑。尤其她對「fashion」以「翻新」名之,與常用的「時尚」做出巧妙對比。凡此用意不僅在推陳出新,也促使語言、文化、歷史之間的「虎躍」:由剛硬的中西合「璧」到柔軟的中西合「襞」。

自序(節錄)

理論的如翻錦繡

上一個世紀之交的「亂世亂穿衣」,頗有悲情嘉年華的況味,往往逼得人哭笑不得。土衣配洋帽,小辮配西裝,短襖配旗袍,長袍配西褲。這種「頭齊身不齊,身齊腳不齊」的驚悚突兀,確實讓許多人藉此慨嘆近現代中國在西方帝國殖民威脅與改朝換代下的「手足無措」,一種在字義、物質與日常生活服飾衣著打扮上最具體而微的混亂、尷尬與無助。但「亂世亂穿衣」有沒有可能被描繪成一種「混宇」(chaosmos)、一種具創造力與開放性的「感覺團塊」(bloc of sensation)、一種「翻新」(fashion)的可能呢?

「翻新」乃是fashion一詞最早進入中國的有趣翻譯之一,生動之處正在於將原本僅作為名詞使用的fashion,轉譯為同時具有名詞與動詞想像的「翻新」,「新」來自於「翻」的動作,透過「翻轉」、「翻譯」、「翻面」而帶出了「新」。而構思《時尚現代性》這本書的初衷,不也就是想看看究竟有沒有可能小小「翻新」一下中國現代性的論述,不僅是從「時尚」研究的角度切入晚清到民國的歷史,也是以「時尚」作為理論概念與方法論的「翻新」,嘗試描繪出中國現代性不一樣的樣貌、姿態與動勢。

曾經在成長的歲月中,最害怕閱讀中國近現代的歷史,一路兵敗如山倒,割地賠款的戰敗景象有如原初場景,一再回返,讓人觸目驚心。而更令人害怕畏懼的,乃是在「國族創傷論」主導下登場的中國「身體─服飾表面」,彷彿讓所有的國仇家恨都「穿」(穿戴─穿越─穿刺)上了身,纏繞著「現代驚嚇」(速度、變換、無常)與「創傷恥辱」(老、弱、慢)而萬劫不復,更別提那男子的辮髮與女子的纏足,全都歷歷在目成了不去不快卻又無法徹底「根」除的「國恥」標誌。若再循著感時憂國(男性)菁英知識分子的目光放眼望去,中國時尚現代性可是一點也不現代、一點也不時尚,只剩滿目瘡痍、鬼影幢幢的「身體─服飾表面」,不新不舊、不中不西、不乾不淨,只有「亂世亂穿衣」烏雲蓋頂下中衣西穿、西衣中穿、男服女穿、女服男穿、內衣外穿、外衣內穿的數不盡亂象。就連被標舉為「國服」象徵的「旗袍」(由兩截穿衣到一截穿衣,既非滿族旗袍又非西方二○年代的流線型連身裙)或「中山裝」(德國軍服、日本學生服與南洋企領裝的來路不明),也時不時成為某種程度的雜種四不像,不斷回返著中/西、傳統/現代、身體/服飾、字義/喻意、意識/潛意識、內/外的「層次塌陷」。

那如何有可能逃離「國族創傷論」所一再強化陰沉傷痛、鬼魅盤據的「身體─服飾表面」?《時尚現代性》一書便是嘗試以「縐摺理論」的不同思路,重新爬梳史料,看看時尚作為「翻新」的理論概念與思考動量,是否得以騷動、摺曲、裂變現有的歷史研究、時尚理論與現代性論述。全書便從班雅明(Walter Benjamin)與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摺學」思考開始出發,想要細細展開以「微縐摺」去描繪、去貼近、去曲順歷史的物質流變。但什麼是「微縐摺」及其所可能啟動的流變生成呢?此處的「微」不全然只是瑣碎細節或尺度的迷你袖珍,而是一種游移不確定、無法預先掌控的創造變化之力,一如此處的「縐摺」也不全然只是服飾面料上的翻轉摺疊,而是更基進地以「摺學」的視角重新看待世界,讓世界有如一件由柔軟織品所翻轉摺疊而成的「裘尼卡衫」(tunic),讓物質的最小單位是不可分割的「縐摺」,而不是可以分割的「點」。

此「微縐摺」運動所形成「連續變化」的虛擬威力,正有助於「翻新」中國時尚現代性的創傷固置與重複強制。如果沒有任何認同可以固步自封,沒有任何形式可以原地踏步,那歷史是否總已是一種「微縐摺運動」,一種縐摺接著縐摺的摺摺連動?如果一切都是縐摺,那原本被視為「層次塌陷」而動彈不得的中國「身體─服飾表面」將如何重新被啟動?如果清末民初的男子「辮髮」可以被「微縐摺化」,那是否這個早已被釘死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卻又無法徹底一刀兩斷的「恥辱象徵」可以起死回生,可以帶出上一個世紀之交男子髮式變遷中充滿前摺、後摺且摺摺連動的「翻新行勢」呢?如果萬劫不復的「纏足」也可以被「微縐摺化」,那該如何讀出民初小腳或半天足女子的身體能動性,或如何在晚清到民國的女鞋時尚中,找到作為特異點的力量布置呢?或如那被男性進步菁英知識分子斥為「美人怪物」的鴛鴦

試閱

第一章
時尚的歷史摺學

楔子:林則徐的褲子

在中國近現代的歷史中,鴉片戰爭慘敗的相關史料,總是讓人如此不忍卒睹,而後《南京條約》的簽訂,更是牽動一連串不平等條約喪權辱國的悲憤。但就在這一片淒風苦雨、哀戚沉重的歷史創痛中,卻有一則令人匪夷所思、不禁莞爾的記載,串連起「褲子」與「戰爭」非比尋常的關係。

一八三九年清朝欽差大臣林則徐上奏主戰,其所表列的眾多理由中包括了下面這一項:「且夷兵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伐,俱非所嫻。而其腿足纏束緊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是其強非不可制也」(《林則徐集:奏稿》36)。林則徐在此大膽自信地向道光皇帝表示,「英夷」的擊刺能力差,惟靠槍砲而已,若能順利引誘其上岸,就有把握將其一舉擊潰,而其中的關鍵正在於「英夷」雖人高腿長,但腿足皆「纏束緊密」、屈伸不便,為其弊也。而一年後林則徐又再度上奏,就同樣觀點加強深入說明:「彼之所至,只在炮利船堅,一至岸上,該夷則無他技能,且其渾身裹纏,腰腿僵硬,一仆不能復起,不獨一兵可刃數敵,即鄉勇平民足以致其死命。況夷人異言異服,眼鼻毛髮皆與華人迥殊,吾民齊心協力,殲除非種,斷不至於誤殺」(《林則徐集:奏稿》36)。此處林則徐所精心謀劃的致勝戰略,依舊放在「英夷」的軍服弱點之上,謂其一但被誘離上岸,則將被我方兵勇輕易殲滅,而其中的關鍵依舊是在「渾身裹纏,腰腿僵硬」的弱點,英軍一擊便倒,而倒地便無法復起,只能任人宰割。

但會有任何一個國家的軍服設計如此笨拙不便,膝蓋不能隨意彎曲,一仆便不能復起嗎?彼時被視為船堅砲利、所向無敵的英軍,會在軍事武力與軍服設計上出現如此重大的落差嗎?若中國女人纏足被西洋人譏為野蠻,那被清朝大臣視為夷狄仇讎的英軍,怎麼更是野蠻落伍到將男人的腿足全部「纏束緊密」呢?欽差大臣林則徐的觀察,並非純屬道聽塗說,雖然彼時許多的文獻資料皆顯示同樣的「文化誤識」(cultural misrecognition)。欽差大臣林則徐的觀察,乃是依據其親身與英國商人接觸的第一印象與第一手經驗,正如其在一八三九年七月二十六日的日記中就早已記載,「惜夷服太覺不類,其男渾身包裹緊密,短褐長腿,如演劇扮作狐、兔等獸之形」(《林則徐集:日記》351)。在林則徐眼中,不倫不類的英國男性服飾,全身上下包裹緊密,若服飾之「文明」在於「蔽形」,那如此暴露全身線條的緊窄夷服,就只能以獸形相類比。而林則徐作為號稱中國近代「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其日記中的觀察記載確有其「穿文化」(trans-cultural)的洞見與不見。他精準地指出包裹緊密的英國男性服飾,其外型特徵乃「短褐長腿」。「短褐」一詞同時包含了「面料誤識」與階級歧視。「短」指短上衣,「褐」指粗布,而「短褐」在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語境中,乃是以粗布短衣「提喻」勞動或貧賤階級的穿著打扮與生活方式。十九世紀英國男性外衣作為「短褐」之「短」,相對於晚清中國男性「長袍」之「長」,自是粗野不文、等而下賤之。而「短褐」之「褐」,則是以「褐」作為粗布、作為葛、麻、獸毛粗加工品,去理解並且想像英國商人身上所穿著的服飾面料。林則徐用「褐」來作面料與階級指稱,有可能是故意曲解或順用成語,硬將毛呢說成粗葛,也有可能是對西洋面料基本知識的缺乏,而誤判毛呢為粗葛,但就算是誤判,亦不無展現其對服飾面料「視觸感」(haptic)上的敏銳性。但「短褐長腿」的觀察中,真正弔詭的乃是「長腿」二字。林則徐對英國人第一印象的「長腿」,可以有三種相互層疊的可能解釋。第一種當然是生理結構的考量,人高腿就長。第二種是視覺的對比效果,上衣「短」自能顯得腿更「長」。而第三種則是最為關鍵的問題所在,會不會正是因為英國男人「渾身裹纏」,尤其腿足「纏束緊密」,因而拉長了身體線條,尤其是腿部線條。而此緊窄「修長」的身體─服飾線條,對比於中國鬆垂「寬廣」的身體─服飾線條,當然就更強化英人「長腿」的異常顯著。那我們是否有可能循此「長腿」的視覺線索,重新回到林則徐奏摺中匪夷所思的「文化誤識」,看一看林則徐眼中讓英軍「腿足纏束緊密,屈伸皆所不便」的褲子,究竟是哪一種褲子?就鴉片戰爭的圖繪資料與世界軍服服飾史資料觀之,彼時英軍所穿的軍褲,乃剪裁合身的高腰直管長褲,英挺威武,運動自如,尤其特顯腿部線條之修長。反觀滿清王朝八旗和綠營部隊的軍服,則是笨重的盔甲、鬆垮的號衣、布袋式的中長寬口褲,一如服飾學者所言,「還停留在冷兵器時代,根本不能順應十九世紀飛速發展的軍事科技與戰術」(華梅,《中國近現代服裝史》2)。但我們此處並非意欲以戰爭的成敗論英雄,而判定英軍修長的「窄褲」,就一定比清朝鬆垮的「寬褲」要好,雖然此衣飾寬窄的優勝劣敗,難逃後續定論,尤其是在清末依「線性進步史觀」所推動的服飾改革聲浪中,「寬衣博帶,長裙雅步」早已被製碼為跟不上時代的落伍失敗。此處所要嘗試的,乃是針對「文化誤識」所可能展開的一種「推理」行動:為什麼英挺威武、運動自如的英軍軍褲,會被林則徐等有「智」之士,看成「腿足纏束緊密,屈伸皆所不便」呢?是否肇因林則徐反求諸己,用自己身上所穿與八旗綠營將官兵卒身上所穿的「中式褲」,去想像英軍將官士兵身上所穿的「西式褲」呢?而以「中式褲」去想像「西式褲」,究竟會鬧出什麼樣的大笑話或捅出什麼樣的大婁子呢?

就讓我們先來看看「中式褲」與「西式褲」的結構差異。傳統的「中式褲」乃寬邊大褲腰、大褲襠、無側縫分割,穿著時多為前後無分,而十九世紀穿在英國商人或英國士兵身上的「西式褲」,則是採分片、分體的服裝縫製法,褲腰、褲襠、褲腿(褲管)的合身設計,讓腿部線條清楚可辨。而中式褲的寬鬆肥大,對比於西式褲的合身適體,不僅只是視覺效果與面料多寡的問題,更是剪裁縫紉技術上的大不同。傳統「中式褲」乃平面剪裁(直線剪裁),褲身與腿部之間所留空間寬大,而需在褲頭繫帶、褲腳縛帶,而「西式褲」則是立體剪裁(曲線剪裁)、褲身貼合腿部,壓擠出褲身與腿部間可能的多餘空間,褲頭用釦、褲腳垂立。所以問題便出在若以「中式褲」的「平面剪裁」,來想像「西式褲」作為修長合身的直管長褲,那不僅只是視覺形式上的「纏束緊密」,更絕對是身體動作上的「屈伸皆所不便」。「平面剪裁」的「中式褲」必須寬大,讓褲身與腰腿之間留有足夠空間,才得以運動自如,而英軍身上不預留內部空間而緊貼著腰腿的直管長褲,一定雙膝緊繃難以行動。故若就「平面剪裁」的身體─服飾邏輯而言,林則徐的「合理推斷」乃是一點都沒有錯。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精裝
    • ISBN
    • 9789570846669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24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 2025夏季暢銷展- 聯經出版任選兩本75折
預計 2025/09/29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