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9~0930_開學語言展

欲罷不能:科技如何讓我們上癮?滑個不停的手指是否還有藥醫!

Irresistible: The Rise of Addictive Technology and the Business of Keeping Us Hooked
你是不是經常告訴自己「再看一下」就好?你需要的處方箋在這裡!
強推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9 378
    42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內容簡介

低頭族的救命寶典
奪回人生主導權的作戰指南


◆Amazon選書。社群媒體暢銷榜TOP1
◆《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連線》專題報導

你知道自己每天花多少時間在行動裝置上嗎?
假如你有以下症狀,強烈建議你翻開此書:

✓我總是關注朋友的動態,擔心自己與世界脫節
✓我每次貼文,都會一直在意有幾個人按讚
✓我隨身攜帶手機,以免漏接任何訊息
✓我睡前最後一個動作,通常是滑手機或平板電腦

在使用社群媒體、新聞、購物、娛樂等應用程式時,你是不是經常告訴自己「再看一下」就好?然而,臉書和Instagram的貼文永無止境,YouTube的影片一集接著一集,網路遊戲也沒有全破的一天,你何時才會興起停止的念頭?你對這些行動裝置與應用程式欲罷不能、難以抗拒,但問題不是你缺乏意志力,而是螢幕背後有成千上萬人試圖要瓦解你的自制力!

亞當。奧特是認知行為領域的專家,擅長剖析並解釋人類行為。本書從人們沉迷科技的現象說起,探討行為成癮的興起、分析行為成癮的六大要素,為現代人最應該正視的問題提供解方,除了要告訴你上癮背後的成因,更要教你如何不上癮!

滑個不停的手指是否還有藥醫?你需要的處方箋在這裡:
1意識到自己上癮了
2給自己一個停止的警鈴
3建立難以上癮的生活環境
4跟你的手機保持距離

重點是,你不是告訴自己「我不能用」,而是「我不要用」。透過預防、改變習慣、建立行為架構、遊戲化等方法,消除或控制你的成癮行為,不再被科技產品殺光時間,重新奪回你人生的主導權!

影音介紹


名人推薦

強力推薦

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
馮勃翰|台大經濟系副教授
謝伯讓|認知神經科學/腦科學家
鄭國威|「泛科學」總編輯

各界好評

「如果你總是在查看電郵、點擊滑鼠、上網瀏覽和按讚,請放下手裡的科技裝置,讀一讀這本重要且具開創性的好書。本書探討了我們為何會對科技上癮,如何來到今日的處境,以及我們接下來該怎麼做。」——赫芬頓(Arianna Huffington),《赫芬頓郵報》(Huffington Post)創辦人

「本書達到了最高境界:重要、有洞見,而且讀起來充滿樂趣。奧特要告訴我們這些被科技占據太多時間的現代人,如何經由創新的解決方案,擺脫社群網絡、智慧型手機、電玩遊戲、運動手錶與其他科技裝置的束縛。假如你曾想過,為何有些體驗如此容易讓人上癮,也想知道如何重新拿回個人時間、財務狀況與人際關係的掌控權,那你就非讀此書不可。」——杜希格(Charles Duhigg),《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The Power of Habit)作者

「在這本充滿見解、論點犀利的著作裡,奧特為我們生活中潛藏的危機提出了證據。從追蹤社群媒體的按讚數,到計算每天的步伐,我們的行為愈來愈少受我們的意志指引,卻愈來愈常受科技產品擺布。本書讀來有趣,而且會帶給你許多啟發與警訊。」——品克(Daniel H. Pink),《未來在等待的銷售人才》(To Sell is Human)作者

「彷彿要證明自己的觀點一般,奧特寫了一本讓人讀了就上癮的書,而探討的主題就是行為成癮的興起。本書以迷人的方式探討這個時代最令人不解的現象,這樣的探討是我們非常需要的。」——葛拉威爾(Malcolm Gladwell),《異數》(Outliers)作者

「我們活在一個看似無害的成癮時代。在這個科技無所不在的時代,奧特透過最新的行為科學研究,以明快且引人入勝的說故事方式,引領我們看見一個透過新形式現身的古老問題。本書可能從此改變你對智慧型手機的看法。」——范德比爾特(Tom Vanderbilt),《馬路學》(Traffic)作者

「如果你對電子產品難以抗拒,真的可以從閱讀本書出發,贏回自己的時間。在這個『欲罷不能』的刷屏時代,閱讀這本《欲罷不能》是我們治療自己的第一步。」——宋世祥,「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

「本書給我的最大幫助,就是讓我知道自己上癮了。才讀完前言,我就立刻開始調整生活方式,減少對手機和社群媒體的依賴。作者一方面介紹『行為成癮』的相關科學,一方面教我們如何擺脫成癮的控制,甚至善用成癮的原理讓自己建立起良好習慣。」——馮勃翰,台大經濟系副教授

「身為這個時代數億重度網路成癮者的一員,你需要像這樣一本書來找回病識感,這是我們察覺臉書、電玩遊戲、手機、電郵等『電子海洛因』把我們變成什麼樣子的開始。當然,如果你連看完這本書都沒辦法,那就……」——鄭國威,「泛科學」總編輯

編輯推薦

拜科技所賜,我們的生活因各種數位產品而變得豐富,許多半世紀前無法想像的應用,如即時通訊、線上學習、網路購物,現在大家用起來都像呼吸一樣自然。現在我們運用行動裝置,就能隨時隨地和全世界分享生活點滴。然而,隨著科技愈來愈便利,我們花在這些應用程式上的時間也愈來愈長,幾乎占掉個人大半的時間。許多人每天睡前與醒後第一件事,不是刷牙、洗臉,而是查看手機,甚至無時無刻不查看手機,深怕漏掉任何一則訊息。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我在你身邊,你卻在滑手機。」這不是玩笑話,而是現實生活中每天會出現的場景。這種現象,其實就是一種成癮。不光是物質,行為同樣也會使人上癮。反覆查看電郵、通訊軟體,留意貼文有幾個人按讚、回覆、分享,我們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數位裝置與網路環境無止盡的吸引,一而再、再而三上鉤,最終成癮。當我們用得愈多,屬於自己的時間就愈少。

這時候,我們必須意識到自己的成癮行為,及時設下停止提示,遠離那些讓我們「欲罷不能」的誘惑。就像吸毒者需要勒戒,數位成癮者也需要控制、消滅自己的癮頭,這將是現代人最大的挑戰。在這個科技無所不在的時代,這本《欲罷不能》要讓大家學會控制自己對手機與網路的依賴,贏回屬於自己的生活與時間。


文/天下文化編輯部

作者

亞當.奧特 Adam Alter
 

普林斯頓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曾於哈佛、耶魯、MIT、史丹福、康乃爾與芝加哥大學授課,目前任教於紐約大學。曾獲普林斯頓大學獎章,並於威爾遜學者學會擔任研究員。
作品廣泛刊載於各大學術期刊與主流媒體,並為《紐約時報》、《紐約客》、《華盛頓郵報》、《大西洋雜誌》、《連線》等知名刊物撰稿。著有暢銷書《粉紅色牢房效應》、《欲罷不能》等。

譯者

廖建容

山大學外文研究所畢業,曾於外商公司工作與大學任教,目前專職從事翻譯。近年譯作有《五個選擇》、《成功哪有那麼難》、《品格》、《衝動效應》、《心的靜修》、《卓越,可以擴散》、《敲醒你的財富能量》、《大賣場裡的人類學家》、《對手偷不走的優勢》等書。

目錄

推薦序 贏回自己的生活與時間
前言 絕不使用自己賣的東西

 

第一部 認識行為成癮
第1章 行為成癮的興起
第2章 每個人都有成癮基因
第3章 行為成癮的生物學

 

第二部 設計行為成癮
第4章 目標
第5章 回饋
第6章 進步
第7章 升級
第8章 懸念
第9章 社會互動

 

第三部 解決行為成癮
第10章 防微杜漸
第11章 習慣與行為架構
第12章 遊戲化

序/導讀

推薦序

贏回自己的生活與時間
「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創辦人宋世祥

2017年4月的TED論壇上,心理學家亞當.奧特以「為什麼螢幕讓我們不快樂?」為題,分享他對當代通訊文化的觀察。他提醒聽眾,過去我們在工作、睡眠外,有很多屬於自己的時間,可以放空或是去做自己喜歡的事,許多快樂的感覺也從中而來。但現在,這種感覺快樂的時間愈來愈少,原因無他,正是因為我們都抗拒不了手機的誘惑。

奧特在演講中提到,過去的媒體雖然也很吸引人,但都有「停止提示」,讓我們可以隨時停下,或是在段落上轉移我們的注意力。然而,現在我們大量依賴手機與平板電腦獲得資訊,上面充滿了讓人「停不下來」和「接下去」的內容,導致我們再也離不開這些螢幕。

影片中,觀眾反應熱烈,頻頻表示贊同,彷彿都正面臨相同的問題。事實上,這種對電子產品上癮的問題,在近幾年已成為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甚至是醫學領域的重要課題,同年於台灣出版的《在一起孤獨》與《縮時社會》都相繼提到,我們的注意力被手機與平板電腦等螢幕奪走的問題。而本書《欲罷不能》更直接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探討諸多產品的設計,論述今日我們為何會如此容易就「欲罷不能」?

如同作者所說,我們今日都活在「欲罷不能」的上癮時代,只要環顧我們周遭的朋友,甚至檢驗自己的生活,都能發現自己正在「成癮」的路上。不管是會連續播的追劇,還是被打斷就會生氣的線上遊戲,或是只要有空就想刷的臉書塗鴉牆,我們就是停不下來。更令人氣結的是,我們似乎都意識到自己在「上癮」,身體卻還是很不爭氣、很誠實的去滿足自己的癮頭,也失去愈來愈多的時間。

從人類學的角度來看,今日的這種「癮頭」,似乎已成為我們文化與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成為我們必須適應與處理的社會挑戰。藉由電子產品的幫助,我們雖然大大延伸了自己的感官,與遙遠的人們在虛擬世界裡互動,但我們同時也失去了把握當下的能力,在自己的周遭豎起了一道冷漠的高牆。在學校的課堂上,老師會發現學生的注意力不是停留在自已身上,而是桌下的手機;與朋友的聚餐上,為了達到情感的交流,有很多人自動定下「這餐誰刷手機就誰付錢」的規矩,顯然,我們都為這種「癮」感到焦慮,擔心自己的工作、生活與社交關係被破壞。但是,這樣的「癮」到底是怎麼形成的?

奧特在書中除了解釋大腦內部的生理機制,也指出了六個讓我們成癮的要素:達不到但吸引人的目標、難以抗拒且無法預測的正回饋、不斷發展與進步的感覺、愈來愈困難的任務、有待解決的緊張局面、深厚的社會連結。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項目許多是心理學或學習理論的研究成果,但今日有許多遊戲、電子設備、數位社群媒體都純熟運用這些原理原則,吸引我們上癮。我們彷彿被天羅地網包圍,像在蜘蛛網上被盯上的獵物,彷彿打開電子產品就會被奪走注意力。當我們的癮頭愈深,花愈多時間滑手機,我們的社交關係、工作、家庭等,就會都像被捲入漩渦一樣,萬劫不復。

乍看之下,我們面對這些誘惑是無能為力的,但是奧特在書的最後提供了許多對策,告訴我們如何擺脫、避免上癮。事實上,整本書都在「回溯」、「解構」我們的上癮過程,跟著這本書檢驗自己的生活,其實就是一種自我治療。再者,這些令人上癮的條件,其實也正與最近流行的「刻意學習」等成功人士學習法不謀而合,我們其實可以主動運用這些讓人上癮的機制,規劃自己的工作與學習,鋪排一條通往目標的成功道路。

如果你對電子產品難以抗拒,真的可以從閱讀本書出發,贏回自己的時間。在這個「欲罷不能」的刷屏時代,閱讀這本《欲罷不能》是我們治療自己的第一步。

試閱


絕不使用自己賣的東西

2010年蘋果新品發表會上,賈伯斯(Steve Jobs)公開發表了iPad:

這個裝置的功能太棒了……提供了最好的網頁瀏覽方式,遠比筆記型電腦和智慧型手機好得多……能提供不可思議的體驗……用來收發郵件方便得不得了,輸入文字的手感美妙極了。

在九十分鐘的產品發表會上,賈伯斯說明了iPad為何是看照片、聽音樂、利用iTunes U上課、瀏覽臉書、玩遊戲,以及使用無數應用程式的最佳工具。他認為每個人都該擁有一台iPad。

但賈伯斯不讓自己的孩子使用這個裝置。2010年底,賈伯斯告訴《紐約時報》記者比爾頓(Nick Bilton),他的孩子從沒用過iPad。「我們在家會限制孩子對科技產品的使用。」比爾頓後來發現,其他科技界巨人也會對自己的孩子實施類似的規定。《連線》前總編輯安德森(Chris Anderson),在家中嚴格規定孩子使用每種電子裝置的時間,他的五個孩子都不能在自己的房間裡使用有螢幕的裝置。「因為我們親眼目睹科技帶來的危險。」部落格、推特與內容平台Medium創辦人威廉斯(Evan Williams)為兩個年幼的兒子買了數百本書,卻不讓他們使用iPad。一家分析公司的創辦人古爾德(Lesley Gold)則嚴格禁止孩子在週間使用有螢幕的裝置,只在孩子必須以電腦完成作業時,才給與通融。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為賈伯斯傳記蒐集資料時,曾與賈伯斯的家人共進晚餐,他告訴比爾頓:「沒有任何一個人拿出iPad或筆電,賈伯斯的孩子不依賴電子裝置。」製造科技產品的人似乎都嚴格遵守販毒的基本原則:絕不使用自己賣的東西。

這些事實令人感到不安。全球最偉大、最知名的科技專家,私底下為何對科技產品避之唯恐不及?你能想像假如宗教領袖不讓自己的孩子成為信徒,會引發多麼強烈的抗議嗎?許多科技界與非科技界的專家,都曾與我分享過類似的觀點。好幾位電玩開發者告訴我,他們絕不玩以讓人上癮聞名的「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一位運動成癮的心理學家認為,運動手錶很危險,還說它是「全世界最愚蠢的東西」,並發誓絕不買這類產品;一位網路成癮康復中心的創辦人告訴我,她避免使用最近三年內上市的科技產品。她的手機總是關靜音,而且經常故意亂放手機,讓自己不受誘惑、不會時常想查看電郵。她最喜歡的電腦遊戲是1993年上市的「迷霧之島」(Myst),當時電腦的運算速度慢到無法處理影片圖像。她說,她願意玩「迷霧之島」的唯一理由是,這款遊戲會讓她的電腦每半小時當機一次,而重新啟動需要花很多時間。

Instragram共同創辦人霍奇穆斯(Greg Hochmuth)發現,他的產品會讓人上癮。他說:「主題標籤永遠看不完。它擁有自己的生命,就像有機體一樣,讓人們念念不忘。」和許多社群媒體平台一樣,Instragram是個無底洞。臉書的內容沒有止境;Netflix會自動播放影片下一集;交友應用程式Tinder鼓勵用戶不斷滑動螢幕畫面,尋找更好的對象。這些應用程式與網站用戶享受了不少好處,卻往往難以節制用量。設計倫理學家哈里斯(Tristan Harris)表示,問題不在於人們缺乏意志力,而在於「螢幕背後有上千人不斷努力瓦解你的自制力」。

無法忽視的成癮現象

這些科技專家的憂心不是沒有理由的。在奮力挑戰各種可能性之際,他們發現了兩件事。

第一,我們對成癮的理解太狹隘了。我們往往認為成癮只會發生在某些「天生有成癮基因」的人身上,像是廢棄空屋裡的海洛因成癮者、菸不離手的尼古丁成癮者、把藥丸當飯吃的處方簽物質成癮者。這些標籤暗示著:成癮者與其他人不同,他們有一天或許會戒掉癮頭,但在那之前,他們只能乖乖被歸類。事實上,成癮行為主要是環境與處境造成的。賈伯斯很清楚這件事,儘管iPad的各種優點不太可能會讓孩子上癮,但孩子很容易受到iPad的誘惑,所以他不讓孩子玩iPad。這些創業家意識到:自己所推銷的工具刻意設計得讓人無法抗拒,並吸引每一個人。成癮者與其他人彼此並沒有一條清楚的分界線,只要取得或體驗過某些科技產品,所有人都有可能會上癮。

第二,數位時代的大環境是史上最容易促成人類上癮的環境。1960年代,人們只需面對屈指可數的誘惑:香菸、酒,與難以取得且價格昂貴的毒品。到了2010年,人們還需面對環境裡的各種誘惑:臉書、Instagram、色情影片、電郵、線上購物等等。這列清單有一長串,我們需要面對人類史上最多的誘惑,而我們才剛開始體會這些誘惑的威力。

比爾頓訪問的科技專家有很強的戒心,因為他們知道,他們設計出來的是令人難以抗拒的科技產品。相較於1990年代與2000年代早期的科技,現代科技既有效率,又容易上癮。全世界有數億人口使用Instagram,與別人即時分享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然後這些生活點滴會立刻被他人以留言和按讚的方式給與評價。以前下載一首歌曲需要一小時,現在只需要幾秒鐘就夠了。以前那些會因為下載速度過慢而不想下載的情況,現在早已不復存在。科技為我們帶來了便利、快速與自動化的服務,同時也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人類行為有一部分受到一連串反射性成本效益計算的驅使,根據這個計算結果,我們會決定某個行為要做一次、兩次、一百次,或根本不做。當益處遠遠大於害處,我們很可能會一直去做某件事,尤其是當這個行為啟動了對的神經機制。

臉書和Instagram的按讚、完成「魔獸」任務所得到的獎勵,或是看見自己的貼文被數百位用戶分享,這些都會啟動上述的神經機制。創造並修改科技產品、電玩與互動式體驗的人非常厲害,他們透過數百萬用戶進行數千次的測試,找出哪些招數有效、哪些沒用,哪種背景顏色、字型和音效可以使用戶最投入,而且把挫折感降到最低。隨著使用體驗不斷演化,這個體驗逐漸變成讓人無法抗拒的武器。2004年的臉書很有趣,2016年的臉書則會使人欲罷不能。

人類的成癮行為已經存在很長一段時間了,但直到近數十年,才變得更加普遍、難以拒絕,並成為主流。成癮行為不會讓化學物質直接進入我們體內,但會產生相同的效果,因為它會讓人欲罷不能,而且經過精心設計。有些成癮行為非常古老,例如賭博和運動;有些則是比較新,例如追劇和滑手機。然而,所有的成癮行為都變得愈來愈難以抗拒。

下一代的隱憂

今日,八至十八歲的孩子平均把1/3的時間拿來睡覺,1/3用來上學,剩下1/3則是專注於新興科技產品,包括智慧型手機、平板電腦、電視和筆記型電腦。這些孩子透過螢幕與朋友溝通的時數,比他們與別人面對面說話的時間還要多。自21世紀以來,孩子不使用螢幕玩遊戲的時間減少了20%,也就是說,他們使用螢幕的時間大約提高了20%。這些統計數字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因為世界本來就一直在改變,直到2012年有六位學者證明,這種變化會對人類產生負面影響。

2012年夏天,有五十一名孩童到洛杉磯近郊參加夏令營。這些孩子來自南加州一所公立學校,男女比例相近,年紀為十一或十二歲,種族與社經背景多元且平衡。他們每個人在家裡都有自己的電腦,擁有半支手機的使用權,每天花1小時與朋友傳訊息,大約看2.5小時的電視,並花1小時打電玩遊戲。

在接下來的一週,這群孩子要把手機、電視與遊戲主機留在家裡,他們要去健行、學習如何使用羅盤以及用弓箭射箭。他們還要學習如何用營火烹煮食物,分辨可食用與有毒植物。大人不會刻意教他們要直視對方眼睛或面對面說話,因為沒有了科技產品,這些互動會自然發生。他們不再透過螢幕上的LOL或顯示笑臉的顏文字得知朋友的心情,而是與身邊的同伴一起大笑、微笑,或是一起難過和生氣。

這群孩子在星期一上午報到後,會先進行一個簡短的測驗:非語言行為診斷分析第二版(DANVA2)。這個測驗很好玩,也曾在臉書上流行過,你要做的事情就是解讀一堆陌生人的情緒狀態。這個測驗有半數的題目會請你看陌生人臉孔的照片,剩下的題目則是請你聽別人朗讀一段句子,然後你要判斷他們的情緒是快樂、悲傷、生氣或害怕。

這聽起來似乎很簡單,其實不然。有些臉孔和聲音很容易判斷,屬於「高張力」的情緒。但有些臉孔和聲音展現的是較細微的情緒,像是判斷蒙娜麗莎究竟是在微笑、覺得無聊、還是心情不好。我自己也做了DANVA2,結果有些題目答錯了。我覺得某個男性的聲音聽起來有些沮喪,但正確答案是感到有點害怕。參加夏令營的孩子也跟我差不多,平均起來,他們在四十八道題目中有十四題答錯。

經過四天的營隊生活後,這群孩子準備要回家了。離開之前,研究者請他們再做一次DANVA2。研究者認為,不受科技產品干擾一週後的面對面互動,可以讓這些孩子對情緒線索更加敏感。有證據顯示,熟能生巧的原則適用於情緒線索的解讀能力。在與人群隔絕環境下長大的孩子,例如在叢林一直與狼群生活的野男孩,永遠學不會解讀情緒線索。另外,被迫陷入孤立狀態的人,在擺脫與人隔絕的處境後,對於與他人互動會不知所措。對某些人來說,這種情況有可能會持續一輩子。當孩子彼此花時間相處,他們會透過不斷獲得的回饋,學習如何解讀情緒線索。當玩伴的手裡抓著玩具,並向你伸出手,你可能以為他想和你一起玩這個玩具,但當你看到他的表情,就會明白他其實要用玩具攻擊你。

解讀情緒是一種精細微妙的技巧,這種能力廢而不用就會萎縮消失,經過練習就會進步。研究者在夏令營的孩子身上也看到了這個效果,這群孩子第二次的測驗成績比第一次進步許多。第一次測驗結束後,研究者並沒有告訴他們正確答案,但他們第二次測驗的錯誤率下降了33%。研究者在同一所學校找來一群控制組,同樣進行兩次測驗。這些孩子沒有參加夏令營,他們在星期一上午與星期五下午也做了相同的測驗,第二次測驗的錯誤率下降了20%,這或許是相同測驗做了兩次所造成的效果,但他們的下降率顯然比不上參加夏令營的同學。

在都市待一週和在郊外待一週有很多的差別,除了科技產品不在身邊和與朋友面對面相處外,還有許多原因能解釋這兩群孩子在測驗上呈現的差異。我們無法確知真正的原因是什麼,但我們得到的結論無庸置疑:在進行可提升社會互動品質的測驗時,與同儕在大自然裡相處的孩子,表現會比長時間盯著發光螢幕看的孩子更好。

學習面對面溝通

孩子對成癮行為特別沒有抵抗力,因為他們不像成人具有自制力,能防止自己發展出成癮習慣。法制社會的對策是禁止孩童購買菸酒,但很少國家對行為成癮採取任何管制。現在孩子玩互動式科技遊戲可以一次玩好幾個小時,也可以在父母允許的範圍內盡情打電玩遊戲。韓國與中國曾經想過要施行所謂的「灰姑娘法」,禁止孩童在半夜12點到清晨6點間打電玩遊戲。

我們為何不讓孩子長時間玩互動式科技遊戲?為何許多科技專家禁止自己的孩子使用他們設計與公開推銷的產品?原因在於,還要等好幾年之後,我們才能知道過度使用科技產品會對孩子產生什麼樣的影響。第一個iPhone世代現在才八、九歲,而第一個iPad世代現在才六、七歲。他們還沒有進入青春期,因此,我們無從得知他們與現在的青少年有什麼不同,但我們知道要透過哪些線索尋找答案。我們過去常進行的一些基本心智活動,現在都由科技代勞。1990年代以前的青少年可以記住數十組電話號碼,他們互動的對象是同儕,而非科技裝置;他們自己創造玩樂活動,而不是從99美分的應用程式獲得人工製造的樂趣。

幾年前,我開始對所謂的「困境免疫」產生興趣,也就是努力解決心智難題。例如試著記住一組電話號碼,或是決定閒閒沒事的週日下午要做些什麼。這麼做能讓你對未來遭遇的心智難題產生免疫力,如同疫苗能讓你對疾病免疫一樣。舉例來說,看書比看電視更困難。

有許多證據顯示,少量的心智難題對我們有益。年輕人若在解開複雜的心智難題前,先解答難度較高的題目,而非簡單的題目,他們的解題表現會比較好。遇到挑戰的青少年運動員也會有更優異的表現,例如我們發現,大學籃球校隊若在球季開始前接受了嚴格的訓練,他們在球季的表現會更好。這些溫和的預先努力非常重要,如果我們為了讓孩子更輕鬆,給孩子一個會幫他做好很多事的科技裝置,結果使孩子沒有機會得到鍛鍊,這其實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只不過我們不知道危險性有多高。

太過依賴科技產品會導致「數位失憶」現象。兩個調查結果顯示,數千名美國與歐洲成人難以記住許多重要的電話號碼。他們說不出孩子的手機號碼,以及公司的總機號碼。另一項調查中,91%的受訪者認為手機是大腦的延伸。多數人表示,他們遇到問題時,會先上網搜尋答案,而不是試著從記憶裡尋找答案。70%的人表示,如果智慧型手機遺失,他們會感到驚慌或難過,即使只是暫時遺失。多數人說,智慧型手機裡儲存的某些資訊,是他們自己記不得,其他地方也找不到的。

麻省理工大學心理學家透克(Sherry Turkle)也指出,科技使孩子的溝通能力變差,許多孩子與大人寧可傳送文字訊息也不願打電話聯絡。傳送文字訊息時,我們可以把自己想傳達的訊息調整得很精確,說話卻無法如此。對於別人傳來的笑話,如果你平常會用「哈哈」回應,那麼回覆「哈哈哈」表示這個笑話特別好笑,或是「哈哈哈哈」表示你快笑死了。當你生氣時,你可以用輕蔑的「K」回覆對方*;如果你氣炸了,可以乾脆不回覆。如果你想提高音量,可以用「!」,想要大吼大叫,可以用「!!」甚至「!!!」,這些表達方式的強度與符號數量成正比,「哈」或「!」的數量是算得出來的。

因此,對於害怕冒險、擔心說錯話的人來說,傳送文字訊息是最理想的溝通方式。但是用文字溝通有一個嚴重的缺點,那就是自然隨興和含糊不清的元素不見了。非語言線索消失,訊息裡將不再有停頓、輕快的語調、出其不意的笑聲、嘲弄等可強調某些意味的元素。少了這些線索,孩子就很難學會面對面溝通。

透克引述了喜劇藝人路易C.K.(Louis C.K.)在2013年上歐布萊恩的節目時,提到的個人觀察。路易C.K.說,他不是在養小孩,而是在培養未來的大人。他說:「手機是有毒的,而且對孩子的危害格外嚴重。」

他們跟別人說話時不會看著對方,也沒有同理心。現在的孩子很刻薄,因為他們正透過嘗試錯誤來學習。他們看到一個小孩後對他說:「你好胖。」接下來他們會看見對方的臉露出難過的表情,然後他們心裡明白:「哦,讓別人產生這種反應感覺很不好。」但是當他們用文字訊息寫了「你好胖」後,他們會說:「嗯,好好笑,我喜歡。」

對路易C.K.而言,面對面的溝通極為關鍵,因為那是唯一的方法,能讓孩子明白自己說的話會對別人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在美國,訊息對話中以「K」回覆對方,有懶得回答、想草草結束對話的意味,有些人認為是極不禮貌的表現。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4793099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40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本商品會員日滿額金幣加碼回饋最高15倍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