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9 522
    580
  • 分類:
    中文書社會哲思社會學社會心理學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厄文.高夫曼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譯者:黃煜文
  • 出版社: 商周出版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3/11/16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美國當代社會學大師 經典之作


一部對我們這個世代的社會心理學做出卓越貢獻的作品。
──《美國社會學期刊》

傑出的作品,每個人都應該閱讀這本書……
──《美國社會學評論》

概念思維是思考自我的主流,本書對此做出了有意義的貢獻。
──《精神病學》

「在眾多面具與角色背後,每個表演者都穿戴著一個孤獨的外表:一個赤裸而未社會化的外表、一個專注的外表、一個私底下正從事著困難的背叛任務的人的外表。」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我在別人眼中是什麼樣子?別人又是如何影響了我所呈現的樣子?
社會有如一齣劇場,每一個人都在進行著角色扮演,都在面具與戲服的掩飾,以及與他人的互動中,捕捉那個飄忽不定的自我形象。


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高夫曼揉和了劇場與社會學、抽象的概念分析與入微的社會觀察,勾勒出人們在日常之中面對面的互動細節,描述人們如何透過形象與符號進行溝通行為。本書不只是一部社會學著作,更融合了哲學、人類學、心理學,並對於實務中的家務、企業等組織的管理理論,有著極為重要的影響。高夫曼援用了戲劇表演的觀點,說明人在與他人的日常交流之中,往往會下意識進入到「印象管理」的過程,運用某些技巧取得他人對自己的理解與認可,正如同一名舞台上的演員。

高夫曼的劇場理論源自於社會學的「形象互動論」,關注社會之中個體與個體之間互動的具體過程與抽象規則。本書作為高夫曼的首部成名之作,開啟了「自我認同」研究的先河,而其中的「自我」作為核心概念,是社會互動之下的產物,並衍伸出人們對於符號的運用與依賴。人透過語言、聲音、表情、動作,產生出多元的戲劇模式,接收刺激、發出訊號,也受到規訓。在這場千變萬化的社會互動之中,有如一場喧鬧的展演,而每一個人都扮演著不可或缺的一角,是主演,也是觀眾。

 

名人推薦

專文導讀:從人生舞臺到虛擬世界的自我表演

 

耿一偉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

 

「全世界就是一個舞臺,所有的男男女女不過是一些演員,他們都有下場的時候,也都有上場的時候。一個人的一生中扮演著好幾個角色。」

                                          ──莎士比亞,《皆大歡喜》

 

「全世界就是一個舞臺」這句話,出現在本書的結論。這種將人生視為角色扮演的戲劇觀點,在歷史上就很早出現,西元一世紀的羅馬作家佩特羅尼烏(Petronius)就已提出全世界是一個舞臺(totus mundus agit histrionem)的觀點,中文也有人生如戲的常識性說法。但高夫曼在本書中,對角色扮演與相關的構成條件,進行了開創性的微觀分析,剖析了我們的社會存在是如何受到前臺與後臺的左右,並為了影響他人對我們看法而進行各種表演的策略。

 

一部經典的誕生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是高夫曼的第一本著作,於一九五六年由愛丁堡大學的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出版,一九五九年又在美國出版,之後流通的版本即以一九五九年的增訂版為主。其實兩個版本差異不大,五九年的版本增加了兩小節,分別是第一章最後一節〈現實與謀劃〉,以及結論最後一節〈演出與自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於一九六一年獲得美國社會學學會的馬可維獎(Maclver award)。而到了一九九八年,本書與韋伯《經濟與社會》、布迪厄《區判: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哈伯瑪斯《溝通行動理論》都被國際社會學學會選入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十大社會學著作。

本書有一部分的內容,脫胎自高夫曼於一九五一年完成的博士論文,即他在序言提到對昔得蘭島的田野調查。特別的是,雖然這本書的主要分析的架構來自戲劇表演,但是高夫曼並沒有在任何段落或註腳,引用任何與戲劇或劇場相關的研究成果,甚至連莎士比亞這個名字都沒出現過。我們可以說,高夫曼將角色扮演的模式,以及前臺/後臺的區隔,當作一種類似普世的直觀現象,無須顧及可能存在的文化或時代差異。高夫曼創造了擬劇論(dramaturgical)的觀點,將戲劇當作一種理解社會行為的隱喻架構,藉由這些概念鷹架的搭建,來理解人們的社會行為。

不過,我們還是在註腳中發現一些了蛛絲馬跡,可以用來追溯高夫曼的思想起源。除了涂爾幹、齊美爾等社會學家,或是芮克里夫-布朗(Radcliffe-Brown)等人類學家的著作外,高夫曼引用了好幾次美國修辭學家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在一九四五年的著作《動機語法學》(A Grammar of Motives)。在這本書中,伯克發展了所謂的「戲劇理論」(dramatism),以戲劇的架構來解釋人們在一定情境中的行為動機。後來高夫曼也承認伯克的觀點是他採用戲劇框架的靈感來源。

 

高夫曼的書寫風格

既然《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是一部社會學著作,那我們就千萬不要忘記,高夫曼的分析都著重在當自我遇見他人(即觀眾)時,進行各種印象管理的行為。沒有觀眾的存在,就不會有角色扮演的必要性。意識到這一點,我們才能解釋,為何在這一本社會學著作中,高夫曼會忽然好幾次引用了沙特的《存在與虛無》以及西蒙.波娃的《第二性》。因為在這兩位存在主義者的分析中,經常討論自我存在當遭遇他人目光時,會發生什麼樣的存在性轉變,而《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在某種角度上,對沙特與西蒙.波娃那種往往帶有文學色彩的現象學描述,進行了更有體系的論述補充。

在本書序言,高夫曼提到了他的社會學觀點都是「特別局限在建築物或工廠內部的社會生活」。因此我們不得不留意到,空間性其實是擬劇論的主要構成要件,就像表演也會需要舞臺,需要一個劇場空間來支持。空間的作用發生在兩個面向,一是與他人相遇的空間場域,特別是工作場所,將定義角色扮演的脈絡,以及可以控制的各種布景。另一個是空間面向,是人們在前臺與後臺的不同行為模式,而構成前臺與後臺的差異依舊是空間性的,「對於在前臺與後臺區域所進行的表演來說,外牆顯然具有功能。」

大家對本書的印象好像是談論自我的角色扮演,但這也不過是第一章的主要焦點。其實本書有三分之二的內容,都在探討團體對內與對外的各種互動情形,因為當人們處在團體之中時,角色之間的互動情況更為複雜,而高夫曼所著重的關鍵,往往是這些角色的功能或類型(比如第四章討論告密者、暗樁、打探者、中間者等不一致的角色),而非表演的技巧(比如肢體、表情或說話方式)。

高夫曼的書寫風格,有兩個特殊之處,一是他很喜歡先建立某種概念架構,比如給予/營造、前臺/後臺、禮貌/禮儀、戲劇主導/導演主導等分類。但是在建立了這些概念體系後,他又喜歡去挖掘一些偶發狀況。這時候理論的一致性並不是他關注的,反而是這些多樣性所具有的特殊意義。比如在第三章,高夫曼花了很多篇幅描述了人們在前臺與後臺的行為差異,但是到了該章最後,他又認為可以合理增添名為「外面」的第三個區域。第二個特殊之處是,他的書寫帶有某種人類學與社會學的混合風格,有時行文充滿抽象的概念分析,但往往筆鋒一轉,又會出現各種具體描述。在序言,高夫曼強調他的社會學觀點「可以用來解釋所有具體的社會體制」,但到了結論,他又提到擬劇論運用到非西方文化也可能會出現水土不符的狀況,從而又出現了某種人類學式的謹慎態度。

不論如何,戲劇在高夫曼的後期研究又有進一步的發展,一九七四年出版的《框架分析:經驗組織論》(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中,他以「框架」(frames)的概念來解釋人類如何定位社會事件。戲劇模型在這本書中變得非常細緻,各種劇場行為包括劇作家或是謝幕棚等,都被他納入解釋的範圍,而廣播劇與電影所造成的差異也一樣在他的考慮當中,如同他在該書第五章〈戲劇框架〉一開始強調的:「因為戲劇研究早已深刻嵌入本研究所根植的社會學…」

 

自我表演的日常生活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拓展了以戲劇或表演視角,來研究人類總體生活的可能性,其影響力甚至超越社會學,回流到戲劇研究的領域。劇場導演與學者謝喜納(Richard Schechner)於一九八〇年在紐約大學創立的表演研究系(Department of Performance Studies),有一大部分原因要歸功於高夫曼,謝喜納說:「我認為表演研究是學術思想上很激進的一項修正工作,始於一九六〇年代,或者,可說是在一九五九年厄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出版《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現》(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一書時即已開始了」(《戲劇學刊》第08期,2009: 333。)之後,全球各大學陸續有表演研究的系所或研究室成立,最後形成某種學術產業,包括每年一度在世界各地輪流舉辦的「表演硏究國際學會」(Performance Studies International,簡稱PSi)。

目前已出到第四版的《表演研究導論》(Performance Studies: An Introduction, 2020),作者謝喜納對表演的定義,即採取了本書導論所提到的:「『表演』(performance)可以被定義為某個參與者在某個場合的所有行動對其他參與者的影響。」有趣的是,《表演研究導論》也探討了高夫曼的戲劇框架,面對網路時代在社交媒體上的自我呈現,是否能繼續適用的問題。二〇一五年出版的《羅德里奇國際高夫曼研究手冊》(Routledg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Goffman Studies),有一個專章〈自我-呈現:數位時代的印象管理〉(SELF-PRESENTATION: Impression management in the digital age),同樣討論了這個虛擬扮演的新面向。

網路時代所出現的新狀況,超越了傳統的戲劇模式,因為觀眾與表演者的互動不必在同一現場,而且透過上網分享影片,讓前臺/後臺的區分有了逆轉的現象,原本屬於儀式的面具表演,亦有透過AI變臉軟體重返虛擬世界的趨勢。波蘭裔英國社會學家包曼(Zygmunt Bauman)提出的液態現代性,很能用來補充說明這種社會關係的瓦解與流動的當代現象。網路上流傳的各種影片,讓許多原本是屬於後臺的家庭生活、私下互動等,都成為公開表演的一部分,甚至是博取點閱率的重要策略(連拍攝角度都刻意採取某種後臺的樣貌)。在觀看在這些後臺的影片時,我們也不太區分得出來,被拍攝者到底是不是有意識地將後臺的日常生活當作一種表演。

當代出現前/後臺的界線開始模糊的現象,並不意味著高夫曼的擬劇論不再奏效,因為人們依舊在表演,只是對戲劇的引用框架,需要再調整。高夫曼在結論提到他對舞臺隱喻的使用,只是用來理解社交碰面(social encounter)的所搭建的鷹架。如今,社交碰面的方式改變了,很自然,鷹架的搭設方法也會有所變化。在當代戲劇,後戲劇劇場(postdramatic theatre)的說法於千禧年後方興未艾,在這種劇場新趨勢中,不少演出一樣打破了前臺/後臺的區隔,角色存在的必要性也受到了挑戰。

加拿大媒體理論大師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認為:「藝術是未來社會環境的預警系統。」或許後戲劇劇場的出現,只是預示了某種社會結構的變化,而社會學有可能從中再重新汲取新的戲劇養分,協助我們理解在這個數位時代,自我的社會面向,是如何呈現並與他人互動。

作者

厄文.高夫曼Erving Goffman


當代美國社會學大師,被公認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社會學家之一。一九二二年生於加拿大愛博他省(Alberta)的曼維爾市(Manville)。一九四五年,高夫曼於多倫多大學以社會學、人類學雙學位畢業,之後至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就讀,並於一九五三年獲得博士學位。他曾先後任教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賓州大學,並於一九八二年獲選為美國社會學會理事長,但還來不及正式就任,便於同年底逝世。

高夫曼對社會學領域的符號互動論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其主要的著作皆以戲劇分析、社會互動與自我建構為主題。然而,他本人卻不認為自己屬於任何一種社會學學派。如此的立場也與他的著作相互呼應,儘管廣為人知,卻難以歸類,在社會學領域顯得獨樹一格,少有人能夠接續或複製他的理論研究。高夫曼的寫作風格具有詼諧與幽默、諷刺與自覺的特質,這讓他得以走出學術的藩籬,在一個人人都汲汲營營於量化分析與行為研究的年代,遊走在小島、精神病院與賭場之間,親身探索人類社會幽微的互動聯繫。

譯者簡介

黃煜文


臺大歷史所碩士,專職譯者。
譯有《是邏輯,還是鬼扯?》、《如何閱讀文學》、《在生命最深處遇見哲學》、《最近比較煩:一個哲學思考》等書。

 

目錄

致謝
序言
導論
第一章 表演
    相信自己扮演的角色
    門面
    戲劇性的實現
    理想化
    表達控制的維持
    不實陳述
    神秘化
    現實與謀劃
第二章 團隊
第三章 區域與區域行為
第四章 不一致的角色
第五章 與角色不符的溝通
    觀眾不在場
    討論演出
    團隊的共謀
第六章 印象管理的技術
    防衛的特質與做法
    保護的做法
    針對得體的得體
第七章 結論
    架構
    分析脈絡
    人格-互動-社會
    比較與研究
    表達的角色傳達著自我印象
    演出與自我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3188990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20
    • 商品規格
    • 21*14.8*1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6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