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1105_神奇柑仔店1920完結篇

AI啟蒙時代

Impromptu: Amplifying Our Humanity Through AI
  • 79 395
    500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雙11更好買,25家銀行信用卡分期0利率!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未來十年,AI會像今日的手機,
以想像不到的方式擴增人類能力,成為不可或缺的存在


在新時代的起點,我們如何開始探索AI的各種可能性?
矽谷傳奇創投霍夫曼親身示範,當人類智慧與人工智慧展開對話
會開啟什麼樣的未來?

• 《華爾街日報》暢銷書
• 台灣大哥大總經理 / AppWorks 董事長暨合夥人 林之晨 重磅力推

突破性科技的出現,一開始總是充滿未知,在我們亟需方向感的此刻,這本書就是探索AI的最佳嚮導,透過與GPT-4的對話,帶我們理解AI是什麼、能做到哪些事、又會如何改變我們的生活。對於還不熟悉AI的人,這本書是開始認識的起點;害怕工作受衝擊的人,可以找到提升能力的下手處;關心趨勢的人,則可以透過科技先驅的解讀,開啟全新的思考。

第一本與GPT對話互動、共同創作的未來指南

即使是在矽谷,霍夫曼都是走在趨勢尖端、企業家搶著求教的關鍵人物,他不只共同創辦LinkedIn,更協助多家新創公司從車庫成長到十億美元級企業。身為OpenAI初始創辦人之一、Inflection AI共同創辦人,霍夫曼擁有最前線視角,得以最快接觸到最新AI發展。在與大型語言模型的互動過程中,霍夫曼意識到AI技術已來到關鍵引爆點,他決定與GPT-4一起寫書,針對知識學習、商業轉型、藝術創作、公平正義、新聞媒體等重要領域,討論AI將如何形塑人類的未來。在與GPT-4的一問一答之間,霍夫曼描繪出一個人人都能靠AI大幅擴增知識與能力的新世界。

清楚了解潛在威脅,但把眼光放在可能創造的正向影響

隨著AI不斷進化,我們熟悉的做事方法、無數產業的獲利模式,都在一一被顛覆。陌生科技總會引發焦慮與抗拒,也的確會帶來許多問題,但霍夫曼認為,輕忽AI,就像在1990年代錯過網路,在2007年小看智慧手機。科技會帶來破壞,也會創造機會。AI將成為創造新工作與新商機的主要驅動力,而愈早開始使用AI的人,會得到愈豐厚的回報。不管你身處哪些領域,現在就開始在專業上使用AI,幫自己從「離終點更近」的地方開始努力。

人類不會被AI取代,反而會掌握這項工具,讓自己更強大

霍夫曼認為,人類最與眾不同之處,就在使用工具的能力,我們不只是擅長思考的「智人」,更是善於開發工具提升效能的「技人」,而AI正是能協助人類升級的新工具。你將在本書中學到:
- 把AI當大學助理,不是先知。AI強在即時協助,但它的回答需要你的最終判斷。
- 你是導演,不是木匠。使用AI沒有既定流程,更像在導一場戲,需要嘗試各種版本。
- 去試就對了!用AI的犯錯成本很低,不喜歡答案,再換個問題就行。
- 未來世代最實用的能力,是提出更好問題、學AI無法訓練的見解,以及執行力。
- 「問一題,就會想再問十題」,AI的延伸性可以助企業提供更個人化的服務。
- AI的「幻覺」,其實也是一種「想像力」。除了事實性資訊,AI也可以助你發想靈感。

影音介紹


作者

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

LinkedIn、Inflection AI的共同創辦人,也是矽谷頂尖創投公司葛雷洛克合夥人。
他是數家營利與非營利組織的董事會成員,包括微軟、Aurora、Coda、Convoy、Entrepreneur First、Joby、Nauto和Neeva等企業,與Kiva、Endeavor、CZI Biohub、新美國智庫(New America)、博古睿研究院(Berggruen Institute)、Opportunity@Work、史丹佛HAI人類中心人工智慧研究院、麥克阿瑟基金會的「改變槓桿計畫」(Lever for Change)等非營利組織。
霍夫曼是podcast節目「規模大師」(Masters of Scale)和「一切都有可能」(Possible)的主持人,也是《第一次工作就該懂》、《聯盟世代》、《閃電擴張》等暢銷書共同作者。擁有牛津大學哲學碩士學位,與史丹佛符號系統學士學位。

譯者

吳凱琳

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任職於出版社、雜誌、網路媒體,現為自由工作者。

目錄

前 言 啟蒙時刻
第一章 教育改革
第二章 創意與想像力
第三章 公平與正義
第四章 新聞的未來
第五章 社群媒體
第六章 職涯轉型
第七章 更聰明地工作
第八章 會產生幻覺的機器
第九章 穿越時空的對談
第十章 從智人到技人
結 語 在21世紀的十字路口

謝辭
參考來源

試閱

前言 啟蒙時刻

和GPT-4互動幾星期後,我意識到我想寫一本關於GPT-4的新書,而且是和GPT-4一起合寫,探討GPT-4與其他AI工具將會如何形塑我們的未來。我向GPT-4丟出了我的想法:
霍夫曼:嘿,GPT-4,我和你一起合寫一本書,討論你和其他AI工具會如何形塑我們的未來,好不好?你覺得呢?
GPT-4:好啊,我覺得很有趣,也很有挑戰。我很好奇,你和其他人如何理解我和其他AI、如何與我或其他AI互動,以及我們對你們的社會、文化與價值觀造成哪些衝擊。我自己也有一些問題和想法,想和你分享、討論。
雖然GPT-4馬上答應了,我還是有些保留。我真的要寫一本關於AI的書嗎?尤其是當事情變化如此快速的時候。即使有好用的AI工具,可以加快寫書流程,但是在我們開始寫之前,這本書恐怕已經過時了。這個產業的發展就是這麼快速。
所以我猶豫了一會,然後我想到了一個架構,促使我開始行動。這不需要是一本完整的「書」,更像是一本遊記,是一次非正式的探索與發現之旅,是我(和GPT-4)從眾多路徑之中選擇了某條路徑。這本書就像是一張記錄瞬間的快照,以一種主觀、而非最終定論的方式,記錄我們即將經歷的AI未來。
我們會看到什麼?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麼?在這過程中,我們會學到與自己有關的哪些事?我明知道這本遊記的時效性很短,還是決定繼續前進。
2022年11月底,OpenAI推出「對話代理人」ChatGPT,也就是聊天機器人。這是GPT-3.5的升級版,他們透過一種稱為「人類反饋強化學習」的流程進行微調,讓ChatGPT能夠更流暢地與人類使用者進行更人性化的對話。五天後,超過一百萬名使用者註冊使用ChatGPT。
2023年1月底,微軟宣布加碼投資OpenAI 一百億美元,微軟在2019年已經投資了十億美元。不久之後,微軟推出新版的Bing搜尋引擎,內建有改版的ChatGPT。2023年2月初,OpenAI對外表示,ChatGPT已經擁有一億名每月活躍使用者,成為成長最快速的消費者網路應用程式。隨著使用者興趣暴增,開始有大量新聞報導宣稱,新版的Bing聊天機器人三不五時會出現反常回應,和ChatGPT與使用者的一般互動方式截然不同,例如Bing會表現出「憤怒」、口出惡言、或是吹噓自己的駭客能力與報復能力,基本上表現得很像是要去試鏡《真實主婦:黑鏡版》。
微軟技術長史考特(Kevin Scott)表示,隨著愈來愈多人使用類似GPT的工具,這種行為「顯然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這些意外事件確實引發了一些問題,隨著大型語言模型持續進化,這些問題也會繼續存在。我會在本書的其他章節詳細討論這些議題,並嘗試將這些議題放入我認為合適的脈絡中討論。
現在我只想說:「明白我說的發展快速,是什麼意思了吧?」
擁抱靈光乍現的時刻
隨著類似GPT-4的AI工具愈來愈強大,人們長期以來的擔憂也逐漸加深:AI與機器人將導致大量的人類工作被邊緣化、甚至是消失,從客服人員到律師都難以倖免。
如果你有追蹤近幾個月的新聞,就會明白這種擔憂並非毫無根據。2022年12月,ChatGPT通過了三階段美國醫師執照筆試。2023年1月,ChatGPT通過了明尼蘇達大學法學院四門課程的考試。
當然, GPT-4並沒有比前一代產品更具有意識,它只是更擅長預測。我要再強調一次,GPT-4經常能「模擬」人類,展現出令人嘆為觀止的認知能力,但就只是模擬而已。GPT-4並不像《禁忌星球》(Forbidden Planet)裡的羅比機器人或是《星際爭霸戰》(Star Trek)裡的機器人「百科」,它不是一個具有意識、能自我覺察、有知覺能力的AI實體。
我還是想再次強調,哇!即使GPT-4只是模擬類似人類的意識、理解上下文脈絡,這本身也是很了不起的一件事。為什麼我這麼認為?這要歸功於得獎科幻小說家姜峯楠在《紐約客》雜誌上發表的一篇重要論文,正好闡述了背後的原因。
「不妨把GPT-4想成是一個包含了所有網路文本的模糊JPEG圖檔,」姜峯楠寫道,「它保留了網路上的大部分資訊,就如同JPEG保留了某個高解析度影像的大部分資訊,但是如果你想要尋找某個確切的位元序列,你會找不到;你只會找到大致相符的序列。」
姜峯楠認為,正因為構成ChatGPT(以及類似GPT-4等大型語言模型)的資訊無法被完整重現,導致ChatGPT雖然擁有強大的合成能力,卻很容易出現幻覺或其他錯誤。ChatGPT是「包含網路上所有文本的JPEG圖檔」,所以它們可以用新奇的方式合成資訊,原因是它們可以一次取得大量資訊。它們可以運用對於某件事的理解,再加上對於另一件事的理解,融合成另一個足以讓人信服的新事物。
姜峯楠用烘乾機裡少了一隻襪子以及美國憲法為例。ChatGPT知道這兩件事是什麼,所以它可以運用自己的知識創造新文本,運用美國憲法的文風描述襪子失蹤的現象:「在人類活動期間,有必要將自己與配偶的衣物分開,以維持整潔與秩序,特別是……」
看起來還不賴。不過,姜峯楠強調,ChatGPT只不過是近似真實網路文本的圖檔,因此在創造力方面會受限(而且它先天就存在事實錯誤的缺陷)。它無法創造真正的新事物,只能「重新包裝既有資訊。」
姜峯楠的論文非常具有啟發性,但是我認為,「網路文本的JPEG圖檔」這個核心比喻,其實低估了大型語言模型的合成能力。
首先,我認為重新包裝既有資訊這個說法,實際上適用於大部分的人類創新活動,包括藝術和其他領域。但更重要的是,大型語言模型不僅擁有、而且正在運用全新的知識組織能力。
網路上的確充滿難以數計的龐大資訊,但是大部分的資訊都被分割儲存在數十億頁面裡。舉例來說,不妨想想以下的問題:
- 曾獲最有價值球員獎的國家美式足球聯盟(NFL)選手,誰的身高最高?
- 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當中,哪些城市由女性擔任市長?
- 飾演007龐德的演員當中,誰的年齡最大?
網路上一定都有回答上述問題所需要的資料,有不少網站已經列出歷屆獲得國家美式足球最有價值球員獎的所有選手名單,還有其他網站也正確無誤地彙整了國家美式足球選手的體能統計數據。
但是,除非某個人自討苦吃,費心統整與公布你正在尋找的資訊,否則你必須自己花很長時間才能找到。即使你需要的資訊都存在某個單一網站,例如維基百科或是國家美式足球聯盟官網,這些資訊也可能是散布在該網站的不同網頁中,你還是要耗費大量時間搜尋。
重點是:在搜尋可信、有根據的資訊時,你可以把GPT-4當作一種資源,它能幫助你從某個更接近終點線的地方開始搜尋。
更重要的是,GPT-4之所以具備這種能力,是因為它取得與合成網路資訊的方法,完全不同於維基百科或是傳統搜尋引擎等其他既有的資訊來源。基本上,GPT-4可以將大量缺乏結構的人類知識與表達形式,重新排列成相互連結、互通的網絡,進而增強人類整合集體想法與影響力的能力。
許多科技工作者與高科技組織,包括OpenAI在內,都將目光鎖定在更有企圖心的AI:可以完全自動運作的機器,能像人類一樣進行常識推理、具有自我覺察能力。但是GPT-4不具備上述能力,至少目前是如此。現在,GPT-4既非無所不知,也不是百分之百正確。相反地,借用GPT-4自己的話,現在它只是一個工具,需要人類的「謹慎、好奇心、責任心」,才能發揮最大效用。
我認為這種說法很正確。如果你只是讓GPT-4在沒有人類監督與參與下做所有工作,它就無法成為如此強大的工具。它當然是很人性化的工具,因為它生成的基礎就是人類文本。但如果人類使用者將GPT-4視為副駕駛或是合作夥伴,它就能變得更強大。你可以將GPT-4的運算生成能力、效率、合成以及擴展能力,與人類的創意、判斷力與指引結合在一起。
這並不能避免錯誤發生。但是我相信,把人類置於GPT-4創造的新世界中心,才是最可靠的做法,也才能創造出最好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GPT-4並不會取代人類勞動力與人類能動性,而是增強人類的能力與繁榮。當然,這種想法並不是理所當然,而是一種選擇。當人們選擇以這種觀點看待GPT-4(我稱之為頓悟時刻),藉此凸顯這個選擇的核心主軸:擴增人類的能力。
我寫這本書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鼓勵人們接受這個選擇,另一方面也是邀請人們盡情探索這個選擇可能產生的不同結果。我們要如何運用GPT-4,讓世界變得更美好?如何運用GPT-4,達成人類長期追尋的目標:透過科技創新讓生命更有意義、更繁榮?如何更有效地教育自己,確保每個人都能獲得公平對待,有更多機會自己做主、表達自身想法?
另一方面,我們如何妥善地應對GPT-4帶來的挑戰與不確定性?在我們很需要找到快速、大規模解決方案的現在,隨著我們持續開發有助於釋放人類潛能的AI技術,要如何在負責任的治理以及明智的風險之間取得平衡?
我們可以這麼說,過去幾世紀以來,未來從未像現在這般撲朔迷離。面對這種不確定,擔憂是很自然的:擔憂自己的工作與生涯;擔憂潛在改變的速度與規模;擔憂在機器愈來愈有智慧的新時代,身為人類的意義是什麼?
未來的道路不一定平順、可預測。眾所周知的Sydney暴走事件,絕不會是唯一引發人們不滿的AI新聞。未來AI還會出現其他錯誤、偏離軌道,或是經歷重大的路線修正。
但這是必經的過程。人類要進步,就需要冒險、規劃,有膽量、有決心,尤其是懷抱希望。這正是我決定撰寫這本書的原因:我想要加入其他人的行列,提出類似建議,其中最重要的是懷抱希望。懷抱希望與信心去面對未知,是邁向進步的第一步。懷抱希望,才能看到機會,看清楚可能的第一步與新的前進道路。
如果我們做出正確決定、選擇正確道路,我相信,我們能為世界創造的正向改變,將會獲得前所未有的力量。你準備好踏上這段旅程了嗎?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7468241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28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金石堂網書25週年慶
※ 2025秋季暢銷榜-大和出版指定書籍2本75折
預計 2025/11/04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