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行能行:教練的力量,從利他到卓越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本書共分五個部分:
1. 緒論:難行能行的啟程:介紹作者如何開始這段教練之路、碰到的困難,以及如何突破的過程,書中介紹了一些工具的應用,幫助讀者自我教練。
2. 第一部:突破的力量——成為第一的挑戰:談到 ICF 對MCC 大師教練的要求,作者在申請 MCC 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以及如何突破,此篇特別強調內在動機的重要,也提供了一些方法與工具。
3. 第二部:十年的心路歷程——自我覺察與成長:介紹什麼是自我覺察、覺察的重要性,以及覺察的方法。覺察法從基礎 Mindfulness 覺觀與身體掃描開始,到對教練特別重要的不二聆聽的方法,另外也介紹覺察的心法,以及達真心法日記的做法。
4. 第三部:MCC 教練之道——從小我、大我到無我:介紹什麼是小我、如何突破小我的限制,以及打開小我的行為盲點,情緒、模式、期待與渴望的方法,也提供了案例與教練對話。大我部分則介紹 MCC 教練裡非常好用的 4F Model,讓讀者可以走向大我,打開自己的限制。無我部分,沿用東西方的哲學與心理學,讓讀者更多方看見無我的定義,與無我的教練做法。每一個Model 都有一個教練對話的真實案例,讓讀者更清楚了解如何使用,以及教練可以產生的效果。
5. 結語:難行能行的啟示:總結覺察是核心,無我利他是動力,走出你的第一是結果。運用前幾部的方法,每個人都可以達成自己的巔峰,最後邀請讀者一起來設定自己的目標與行動,讓難行能行成為自己的日常。
1. 緒論:難行能行的啟程:介紹作者如何開始這段教練之路、碰到的困難,以及如何突破的過程,書中介紹了一些工具的應用,幫助讀者自我教練。
2. 第一部:突破的力量——成為第一的挑戰:談到 ICF 對MCC 大師教練的要求,作者在申請 MCC 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挑戰,以及如何突破,此篇特別強調內在動機的重要,也提供了一些方法與工具。
3. 第二部:十年的心路歷程——自我覺察與成長:介紹什麼是自我覺察、覺察的重要性,以及覺察的方法。覺察法從基礎 Mindfulness 覺觀與身體掃描開始,到對教練特別重要的不二聆聽的方法,另外也介紹覺察的心法,以及達真心法日記的做法。
4. 第三部:MCC 教練之道——從小我、大我到無我:介紹什麼是小我、如何突破小我的限制,以及打開小我的行為盲點,情緒、模式、期待與渴望的方法,也提供了案例與教練對話。大我部分則介紹 MCC 教練裡非常好用的 4F Model,讓讀者可以走向大我,打開自己的限制。無我部分,沿用東西方的哲學與心理學,讓讀者更多方看見無我的定義,與無我的教練做法。每一個Model 都有一個教練對話的真實案例,讓讀者更清楚了解如何使用,以及教練可以產生的效果。
5. 結語:難行能行的啟示:總結覺察是核心,無我利他是動力,走出你的第一是結果。運用前幾部的方法,每個人都可以達成自己的巔峰,最後邀請讀者一起來設定自己的目標與行動,讓難行能行成為自己的日常。
目錄
推薦序 宛如溫暖的光,退散陰霾 王貞勻
難行能行,自有光亮 羅雪茹
陪伴自己,也陪伴世界 林裕丞
走一條向內探問的英雄之路 高愈惠
教練是無我利他的修練之道 魏美蓉
第一,不是終點,是一場更寬的旅程 吳思慧
自序 為自己的未來出征
緒論 難行能行的啟程
價值觀的教練應用
教練學習之路
達真國際教練學校的成立
總結
反思與行動
附錄 1:Wheel of Life 生命之輪
第一部 突破的力量——成為第一的挑戰
成為第一的挑戰
突破的力量——內在動機
刻意練習
逆境復原力
總結
反思與行動
附錄 2:模糊容忍度測驗
第二部 十年心路歷程——自我覺察與成長
什麼是自我覺察?
覺察的方法之一:覺觀
覺察的方法之二:心法日記——自我教練
覺察的方法之三:不二聆聽——耳根圓通
總結
反思與行動
第三部 MCC 教練之道——從小我、大我到無我
小我
反思與行動
大我
反思與行動
無我
反思與行動
總結
結語 難行能行的啟示
難行能行,自有光亮 羅雪茹
陪伴自己,也陪伴世界 林裕丞
走一條向內探問的英雄之路 高愈惠
教練是無我利他的修練之道 魏美蓉
第一,不是終點,是一場更寬的旅程 吳思慧
自序 為自己的未來出征
緒論 難行能行的啟程
價值觀的教練應用
教練學習之路
達真國際教練學校的成立
總結
反思與行動
附錄 1:Wheel of Life 生命之輪
第一部 突破的力量——成為第一的挑戰
成為第一的挑戰
突破的力量——內在動機
刻意練習
逆境復原力
總結
反思與行動
附錄 2:模糊容忍度測驗
第二部 十年心路歷程——自我覺察與成長
什麼是自我覺察?
覺察的方法之一:覺觀
覺察的方法之二:心法日記——自我教練
覺察的方法之三:不二聆聽——耳根圓通
總結
反思與行動
第三部 MCC 教練之道——從小我、大我到無我
小我
反思與行動
大我
反思與行動
無我
反思與行動
總結
結語 難行能行的啟示
序/導讀
【推薦名錄一】
宛如溫暖的光,退散陰霾
王貞勻
(璀莉緹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雲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如果你打開這本書讀得津津有味,表示你一定是一個渴望不斷自我學習成長的人。恭喜你!不論你學過教練與否,如果你願意照著這本武功祕笈修練,你即將成為更有智慧、更人道的自己,也將邁向更快樂、更有方向的人生。
自大學時期心中就一直有個疑問:「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想明白人生的真理,所以不斷地追尋探討,在學習了一系列大乘經典後才了解到,學佛不是宗教膜拜、不是參加法會,更不是燒香拜拜求保佑。真正的學佛是藉由學習佛的智慧,幫助自己和他人從簡單的斷煩惱、斷苦厄,到更進階的成就更快樂、更圓滿的人生。佛法幫助我奠定了人生目標和意義,在我的生命和生活中都帶來莫大的助益,可是知道和做到是兩回事。就在我覺得這是唯一真理、要做到何其不易時,我認識了達真、認識了 Joyce。Joyce 所教簡直是將莫測高深的修行智慧化作簡單的方法,教我怎麼清楚明白地去實踐「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星雲大師曾經說過,「有佛法就有辦法」,Joyce 創立的達真國際教練學校就是把理論化為簡單的實踐,把辦法步驟教給我們,讓我再也不會有望塵莫及、知易行難的困惑。佛法教給了我智慧理論,達真教給了我實踐手冊。
當她在書中提出一個道理,例如「愛的第一個責任是聆聽」,她便會教導我們如何去聆聽。
這本書是 Joyce 的武功祕笈,她大方無私地把人生中學習的煎熬與蛻變細細分享出來。書中任何一段都值得拿來作為座右銘細細咀嚼,不但發人省思,也給出了許多明確的辦法和方向。
我深受書中許多片段的啟發和感動。尤其是〈大我〉篇,如果我可以將自己提升到大江大海的境界,那麼人生中不管多大、多尖銳的巨石都將不再成為阻礙,而是美麗的風景。
我也十分欣賞這句話「陪自己穿越」,而且很感謝 Joyce 的鼓勵。每一個人都是一個人來,一個人走,不管這一生有什麼機緣、將面對什麼未來,自己是自己最大的阻礙,自己也是自己最大的助力。現在流行「愛自己」,本書也提出許多方法教我們怎麼「陪自己穿越」。
如果你哪天也有幸能上達真的課,遇見一位導師,沒有筆挺的套裝、沒有高高在上的威嚴,而是宛如一道非常溫暖的光,不僅將退散籠罩你的陰霾,還會傳遞揚帆再起的力量,那就是 Joyce!
【推薦名錄二】
難行能行,自有光亮
羅雪茹
(宇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與校長及教練的緣起
五年前,我初識教練,懷著一股熱忱投入這個陌生卻深具吸引力的領域。當時的我,只是單純想取得一紙證照,偶然在網路上搜尋到達真國際教練學校,便踏上這趟教練學習之旅。學習初期困難重重,教練這門專業遠非一蹴可幾。還記得某個學習日,從清晨到夜晚課程結束後,我疲憊地坐在教室,校長走向我,語氣溫和卻帶著穿透力地問:「妳不喜歡教練嗎?」這一問,讓我當下沉澱,也感受到她對教練專業的熱情與堅持。從那時起,我開始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信念與力量,能讓她如此投入、如此閃耀?直到今日,我終於明白—那是源於一種「無我利他」的精神。
我認識的大師教練督導
在申請 PCC證照的過程中,我有幸成為校長的督導學員,近距離體會她作為大師教練的風範。她勤奮準備、事前引導、會談聚焦,步步為營卻又給人無形的空間。她如同一面鏡子,不帶評價地映照出我未曾意識到的習性與盲點。比方說,我在科技業多年,習慣用理性提問處理問題;然而,她卻引導我學會放下思考,學會用同理去傾聽、用感受去回應。在她的陪伴與支持下,我不只學會教練職能,更學會運用心法。她提醒我,同理與關懷是我的力量,也是我作為教練最溫柔且堅實的基底。
本書的精采篇章
本書以五大章節鋪陳作者的教練歷程與生命轉化,每一章皆是一段心靈旅程:從啟程的迷惘,到突破的蛻變;從自我覺察的練習,到成為 MCC 大師教練的淬煉;從小我的盲點,看見大我視角,最終走向無我的寧靜與自由。緒論〈難行能行的啟程〉帶領讀者理解作者走上教練之路的初衷與挑戰;〈突破的力量—成為第一的挑戰〉揭露她在申請 MCC 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堅持的動機;〈十年心路歷程— 自我覺察與成長〉則系統性介紹了從覺觀(Mindfulness)、心法日記到不二聆聽等實用的覺察方法;接續的〈MCC 教練之道〉深入探索教練精神,並透過實際對話示例,引導讀者實踐「從小我到無我」的轉化。全書最後〈難行能行的啟示〉則總結核心心法:覺察是起點,無我利他是力量。最讓人動容的,是作者毫不藏私地分享教練心法與工具,不僅系統且務實,讀者能清楚理解,更能立即練習、應用。
無我利他:走出自己的巔峰
「無我利他」不是標語,而是校長以生命實踐的信仰。她創立教練學校、培育人才,不為名利,而是希望幫助更多人看見自己、相信自己、活出自己。書中提到:「走出第一,不是為了超越他人,而是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這句話也深深印在我心裡。這是一本溫柔卻堅定的書,誠摯推薦給每一位讀者——不論你是職場領導人、教練學習者,或正在尋找生命意義的你。願我們在難行之路上,都能帶著這份利他的初心,走出屬於自己的光亮。
【推薦名錄三】
陪伴自己,也陪伴世界
林裕丞
(黑手阿一)
第一次見到梅家仁校長 Joyce,是在 2020 年的教練課堂上。那時我對「教練」這個領域還很陌生,當時教練(Coach)、老師(Trainer)、導師(Mentor)三者對我來說好像是差不多的概念只是不同的說法,只記得她站在講台上,語氣溫柔卻有力量,總能把教練的概念講得貼近人心。她不是告訴你怎麼變得更好,而是一步步帶你看見:原來你早已完整。
《難行能行:教練的力量,從利他到卓越》是一本很特別的書。它不像傳統教練書那麼理論,也不只是人生故事那樣感性,而是 Joyce 真實走過的經驗與洞察,是她二十多年教練歷程中,用心陪伴出來的智慧。你會看到她如何從國外學習 GROW 模型、NLP、4F、大我、薩提爾冰山、價值觀檢測(VIA)、模糊容忍度(Ambiguity Tolerance)等工具,又如何把這些方法帶回臺灣,落地成為許多人的生命轉捩點。
她沒有灌輸一套成功學,而是讓我們看見—教練,不只是問對問題的技術,更是一種以「無我」之心陪伴他人蛻變的修行。書中有很多真實的企業與個案故事,我相信任何在工作、家庭、人際關係中想用心活出「利他」的人,都會從中得到啟發。
我特別記得書裡說:「願力的真正起點,是自我覺察。」不是一味地扛責任,也不是努力去改變別人,而是先看見自己,然後才有力量真正支持別人。
Joyce 的教練路從來不只是她一個人的旅程,她總是希望帶著更多人一起走。透過這本書,她邀請你一起來探索:「我們能不能用更真誠的方式,陪伴自己,也陪伴這個世界?」
如果你此刻正站在人生或職場的十字路口,也許本書會是你新的地圖,也可能是在覺察的路上巧遇的同行者。
(本文作者為台灣敏捷協會創會理事長、新加坡商鈦坦科技戰略顧問、YVESLIN.com《黑手阿一的實戰報告》部落格作者)
【推薦名錄四】
走一條向內探問的英雄之路
高愈惠
(IBM 諮詢合夥人)
在顧問的生涯中,我們最常面對的挑戰,從來不是技術的複雜,而是人心的糾結,那是一張由公司內部、客戶乃至無數合作夥伴的人際、期望與權力交織而成的大網。身陷其中,我們不禁想問:如何才能理清這團亂麻,在這條「難行」之路上,找到篤定前行的方向?
我曾以為答案在於更完美的計畫、更專家式的領導,直到我肩上的責任從百人擴展至五百人的顧問團隊時,我才意識到,真正的槓桿點不在「事」,而在「人」;真正的領導力,不是來自「管控」,而是源於「賦能」,這份覺醒,促使我上網搜尋,尋找能將「教練式領導」化為實踐的途徑。
在眾多選擇中,我最終走進了達真國際教練學校,原因無他,只因我強烈感受到,這裡的追求,是重「道」而非僅僅是「術」——培育出一個真正願意陪伴生命、點亮他人的「教練」,遠比打造一個只會應考的認證專家,來得重要。
在達真國際教練學校近一年的學習,是一場無比緊湊與充實的深刻洗禮,每個假日的課程都帶來新的領悟與感動,平日更要投入時間寫作業、與夥伴們反覆練習,這句「只有不斷練習,才會真正學習」的話,是我深信不移的準則,也驅使我將這份學習帶回我的團隊,啟動屬於我的「難行能行」旅程。
記得團隊中一位自我要求極高的主管來找我,為了團隊成員一直無法達到他的標準而糾結與氣餒,在對話中我才發現,這位主管心中有一把衡量成果的高標尺,卻從未真正與團隊說明他的期待。因此,當同仁的產出未達標時,他便在心中感到氣憤,困惑著「這怎麼會做不到」,當我溫柔地陪伴他「看見」自己認知與行為之間的巨大落差時,他心中的糾結鬆開了,我也被那份由覺察帶來的轉化,深深觸動。
再次展讀校長的新書,彷彿當年的課堂重現眼前,這本書,將校長數十年「無我利他」的功力化為字字珠璣,為所有在「難行之路」上徘徊的我們點亮一盞心燈。它最珍貴之處,在於書中俯拾皆是、發人深省的提問與故事。
如果你是一位持續修練的教練,這是一本心法祕笈,它將淬煉你我熟悉的教練模型,卻又直指核心,讓你重溫初心。
如果你是一位力求突破的領導者,這是一扇邀請之窗,它將引你窺見權力之外,另一種領導方式對團隊的深刻影響力。
如果你正處於人生的十字路口,這是一面澄澈之鏡,它將映照出你內心的迷霧與渴望,陪伴你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向。
誠摯地將這本充滿智慧與力量的好書推薦給你,願我們都能在校長的智慧引領下,學會向內「覺察」,實踐向外的「利他」,最終微笑且堅定地,走上那條屬於自己的「難行能行」之路。
【推薦名錄五】
教練是無我利他的修練之道
魏美蓉
(前 WTW 美商韋萊韜悅大中華區策略長暨國際市場幕僚長)
2024 年 Gallup《全球職場報告》指出,高達 58%的全球員工在工作中感到「極為吃力」;WTW 韋萊韜悅《2024 員工健康及福祉》調查更顯示,臺灣員工過勞(Burnout)指數高達 36%,居全球之冠。調查中也指出,不同國家如澳洲、香港、日本、臺灣等員工,對於提升身心健康希望獲得的企業措施之一,不約而同地都出現了「教練」(Coaching)的方法。
根據國際教練聯盟(ICF)2024 年 2 月的報告,全球認證教練人數已超過五萬人,較三年前增長近 50%。可見「教練」的需求正在快速增加,反映了企業對人才成長的重視;「教練」也成為當代的顯學。
輝達科技(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曾接受《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採訪,記者好奇地詢問他獨特的領導力時,黃仁勳提到:「我大概就是給的答案少了,但問的問題卻多得多了⋯⋯我現在可能幾乎整天就只是在問問題」,他繼續說道:「透過不斷追問,我協助(我的管理團隊)⋯⋯探索他們沒有意識到需要探索的想法。」
在 AI 的時代,問對問題比給答案更重要,「教練」的價值,正是不給答案,而是透過有效提問、積極聆聽與深度同理,幫助對方自我覺察、釐清真正的需求、明確目標與行動力,進而自己找到答案,並建立自信;教練就是陪伴他人成長的歷程。
看完梅校長的《難行能行:教練的力量,從利他到卓越》這本書,非常感動、受益良多!感動的是她真誠無私、一心利他、勤奮專業、精益求精的情懷,並禮敬她無我利他的修練,她將近二十年學習「教練」的心路歷程,從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真實修練經驗分享,並結合理論與實踐,難行能行,很珍貴!
受益的是她將佛法智慧與西方教練、心理、諮商理論的融合,發展出達真國際教練學校獨特的學習理論架構和實操演練方法,非常不容易,我也是受惠者之一,很感恩!
我擔任三十多年組織內外部轉型顧問,同時也是企業經營者、領導者,深刻體會領導力的核心是真誠、利他的溝通與人際互動,具備「心領導力」(Lead from the Inside Out),才能成為優質的領導者。
1. 自覺覺他的人際互動
領導他人之前,需要先領導自己,「自我覺察」是第一步!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語言及非語言的行為展現、及其對他人的影響,進而覺察他人內心深處的需求、渴望、價值觀等。自覺是改變的開始。
2. 以他人為中心的對話
以開放、好奇、欣賞的心,深度同理對方的內在需求和渴望,尤其是與自己截然不同的個性特質,不預設立場,好奇的心態尤為重要,才能真正懂得對方的心。因此,「心領導力」更需有「自覺」,才能「覺他」,提出對對方有助益的提問和對話。
3. 以利他助人為初發心
時時檢視自己的動機,以真心誠意、利他助人為初發心,才能發揮真正的影響力,對他人有所助益,並且在助人歷程中得到最大的「自助」。
這本書正是分享如何藉由教練的學習,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修行之道,並使每一個人都成為自己生命的領導者。希望讀者都能和我一樣,不但讀後收穫滿滿,更能應用在日常生活、工作場域,找回心的自主權,成為更好的自己,提升自我,進而善行利他,讓世界更美好!
【推薦名錄六】
第一,不是終點,是一場更寬的旅程
吳思慧
(四零四科技現任董事長特助、前 Moxa Inc. 聯合執行長)
認識 Joyce,是在我剛接任公司最高領導人的那一年。
那時,我與兩位夥伴共同扛起整個組織的未來。從外界的眼光來看,那是一段「走向第一」的旅程,但對我來說,那更是一段看不見的內在擴張。我知道,要承接這樣的角色,我需要的不只是知識與決策力,更需要一顆能容納複雜與不確定的心。
就是在那時,「無我利他」這四個字吸引了我,我決定尋求Joyce 的協助。
從那時起,我們展開了長達十年的同行旅程。Joyce 以教練的角色陪伴我—不只是陪我解決問題,更在一次次領導挑戰中,引導我回到自己,看到更多可能性。她總能在我看不見出路時,讓我重新看見自己的信念與選擇。
我曾經以為,成為「第一」意謂著站得高、扛得多。但在她的陪伴下,我慢慢明白,第一不是終點,而是一場無限賽局的開始。它不是關於「做得更多」,而是「活得更對齊」。不是為了贏,而是為了持續成為自己相信的那個人。
讀這本書時,我幾乎可以一頁頁對應起我們這些年來走過的對話與提問。書裡的節奏與語氣,就像 Joyce 本人—誠實、內斂、有力卻不逼迫。她談的不只是卡關與轉化,更重要的是,那些你可以真實練習的行動—如何與內在對話、如何辨識情緒訊號、如何設立邊界、重新建構自己的秩序。
Joyce 的特質,一直讓我深深敬佩。她總把他人放得比自己還重要,她以誠實為本、以行動落地,從不只是說,而是真正走出她所相信的每一步。她堅定的口吻,很多時候甚至比我自己更相信自己,而這份真實,也讓我在許多關鍵時刻有了勇氣向前。
她不只是教練,更像是一面鏡子,一個容器。讓我們這些走在企業、走在責任、也走在內在掙扎中的人,有一個地方可以暫時停靠—不為了解決,而是為了更清楚自己想怎麼走。
如果你此刻也在職涯的高處,卻偶爾感到孤單;或在人生的中場,渴望一種更新,那麼,這本書可能會為你打開一扇新的門。
那是一條不必靠戰勝別人,而是學會與自己好好相處的路。
謝謝 Joyce。謝謝她用十年的陪伴,幫助我成為一個更穩定、更寬容也更有力量的自己。也謝謝她,選擇把這些經驗寫下來,讓更多人看見:領導,不一定要更強,有時候,是更誠實、更貼近、更完整。
宛如溫暖的光,退散陰霾
王貞勻
(璀莉緹股份有限公司創辦人、雲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如果你打開這本書讀得津津有味,表示你一定是一個渴望不斷自我學習成長的人。恭喜你!不論你學過教練與否,如果你願意照著這本武功祕笈修練,你即將成為更有智慧、更人道的自己,也將邁向更快樂、更有方向的人生。
自大學時期心中就一直有個疑問:「人生的目的到底是什麼?」想明白人生的真理,所以不斷地追尋探討,在學習了一系列大乘經典後才了解到,學佛不是宗教膜拜、不是參加法會,更不是燒香拜拜求保佑。真正的學佛是藉由學習佛的智慧,幫助自己和他人從簡單的斷煩惱、斷苦厄,到更進階的成就更快樂、更圓滿的人生。佛法幫助我奠定了人生目標和意義,在我的生命和生活中都帶來莫大的助益,可是知道和做到是兩回事。就在我覺得這是唯一真理、要做到何其不易時,我認識了達真、認識了 Joyce。Joyce 所教簡直是將莫測高深的修行智慧化作簡單的方法,教我怎麼清楚明白地去實踐「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星雲大師曾經說過,「有佛法就有辦法」,Joyce 創立的達真國際教練學校就是把理論化為簡單的實踐,把辦法步驟教給我們,讓我再也不會有望塵莫及、知易行難的困惑。佛法教給了我智慧理論,達真教給了我實踐手冊。
當她在書中提出一個道理,例如「愛的第一個責任是聆聽」,她便會教導我們如何去聆聽。
這本書是 Joyce 的武功祕笈,她大方無私地把人生中學習的煎熬與蛻變細細分享出來。書中任何一段都值得拿來作為座右銘細細咀嚼,不但發人省思,也給出了許多明確的辦法和方向。
我深受書中許多片段的啟發和感動。尤其是〈大我〉篇,如果我可以將自己提升到大江大海的境界,那麼人生中不管多大、多尖銳的巨石都將不再成為阻礙,而是美麗的風景。
我也十分欣賞這句話「陪自己穿越」,而且很感謝 Joyce 的鼓勵。每一個人都是一個人來,一個人走,不管這一生有什麼機緣、將面對什麼未來,自己是自己最大的阻礙,自己也是自己最大的助力。現在流行「愛自己」,本書也提出許多方法教我們怎麼「陪自己穿越」。
如果你哪天也有幸能上達真的課,遇見一位導師,沒有筆挺的套裝、沒有高高在上的威嚴,而是宛如一道非常溫暖的光,不僅將退散籠罩你的陰霾,還會傳遞揚帆再起的力量,那就是 Joyce!
【推薦名錄二】
難行能行,自有光亮
羅雪茹
(宇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
與校長及教練的緣起
五年前,我初識教練,懷著一股熱忱投入這個陌生卻深具吸引力的領域。當時的我,只是單純想取得一紙證照,偶然在網路上搜尋到達真國際教練學校,便踏上這趟教練學習之旅。學習初期困難重重,教練這門專業遠非一蹴可幾。還記得某個學習日,從清晨到夜晚課程結束後,我疲憊地坐在教室,校長走向我,語氣溫和卻帶著穿透力地問:「妳不喜歡教練嗎?」這一問,讓我當下沉澱,也感受到她對教練專業的熱情與堅持。從那時起,我開始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信念與力量,能讓她如此投入、如此閃耀?直到今日,我終於明白—那是源於一種「無我利他」的精神。
我認識的大師教練督導
在申請 PCC證照的過程中,我有幸成為校長的督導學員,近距離體會她作為大師教練的風範。她勤奮準備、事前引導、會談聚焦,步步為營卻又給人無形的空間。她如同一面鏡子,不帶評價地映照出我未曾意識到的習性與盲點。比方說,我在科技業多年,習慣用理性提問處理問題;然而,她卻引導我學會放下思考,學會用同理去傾聽、用感受去回應。在她的陪伴與支持下,我不只學會教練職能,更學會運用心法。她提醒我,同理與關懷是我的力量,也是我作為教練最溫柔且堅實的基底。
本書的精采篇章
本書以五大章節鋪陳作者的教練歷程與生命轉化,每一章皆是一段心靈旅程:從啟程的迷惘,到突破的蛻變;從自我覺察的練習,到成為 MCC 大師教練的淬煉;從小我的盲點,看見大我視角,最終走向無我的寧靜與自由。緒論〈難行能行的啟程〉帶領讀者理解作者走上教練之路的初衷與挑戰;〈突破的力量—成為第一的挑戰〉揭露她在申請 MCC 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與堅持的動機;〈十年心路歷程— 自我覺察與成長〉則系統性介紹了從覺觀(Mindfulness)、心法日記到不二聆聽等實用的覺察方法;接續的〈MCC 教練之道〉深入探索教練精神,並透過實際對話示例,引導讀者實踐「從小我到無我」的轉化。全書最後〈難行能行的啟示〉則總結核心心法:覺察是起點,無我利他是力量。最讓人動容的,是作者毫不藏私地分享教練心法與工具,不僅系統且務實,讀者能清楚理解,更能立即練習、應用。
無我利他:走出自己的巔峰
「無我利他」不是標語,而是校長以生命實踐的信仰。她創立教練學校、培育人才,不為名利,而是希望幫助更多人看見自己、相信自己、活出自己。書中提到:「走出第一,不是為了超越他人,而是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這句話也深深印在我心裡。這是一本溫柔卻堅定的書,誠摯推薦給每一位讀者——不論你是職場領導人、教練學習者,或正在尋找生命意義的你。願我們在難行之路上,都能帶著這份利他的初心,走出屬於自己的光亮。
【推薦名錄三】
陪伴自己,也陪伴世界
林裕丞
(黑手阿一)
第一次見到梅家仁校長 Joyce,是在 2020 年的教練課堂上。那時我對「教練」這個領域還很陌生,當時教練(Coach)、老師(Trainer)、導師(Mentor)三者對我來說好像是差不多的概念只是不同的說法,只記得她站在講台上,語氣溫柔卻有力量,總能把教練的概念講得貼近人心。她不是告訴你怎麼變得更好,而是一步步帶你看見:原來你早已完整。
《難行能行:教練的力量,從利他到卓越》是一本很特別的書。它不像傳統教練書那麼理論,也不只是人生故事那樣感性,而是 Joyce 真實走過的經驗與洞察,是她二十多年教練歷程中,用心陪伴出來的智慧。你會看到她如何從國外學習 GROW 模型、NLP、4F、大我、薩提爾冰山、價值觀檢測(VIA)、模糊容忍度(Ambiguity Tolerance)等工具,又如何把這些方法帶回臺灣,落地成為許多人的生命轉捩點。
她沒有灌輸一套成功學,而是讓我們看見—教練,不只是問對問題的技術,更是一種以「無我」之心陪伴他人蛻變的修行。書中有很多真實的企業與個案故事,我相信任何在工作、家庭、人際關係中想用心活出「利他」的人,都會從中得到啟發。
我特別記得書裡說:「願力的真正起點,是自我覺察。」不是一味地扛責任,也不是努力去改變別人,而是先看見自己,然後才有力量真正支持別人。
Joyce 的教練路從來不只是她一個人的旅程,她總是希望帶著更多人一起走。透過這本書,她邀請你一起來探索:「我們能不能用更真誠的方式,陪伴自己,也陪伴這個世界?」
如果你此刻正站在人生或職場的十字路口,也許本書會是你新的地圖,也可能是在覺察的路上巧遇的同行者。
(本文作者為台灣敏捷協會創會理事長、新加坡商鈦坦科技戰略顧問、YVESLIN.com《黑手阿一的實戰報告》部落格作者)
【推薦名錄四】
走一條向內探問的英雄之路
高愈惠
(IBM 諮詢合夥人)
在顧問的生涯中,我們最常面對的挑戰,從來不是技術的複雜,而是人心的糾結,那是一張由公司內部、客戶乃至無數合作夥伴的人際、期望與權力交織而成的大網。身陷其中,我們不禁想問:如何才能理清這團亂麻,在這條「難行」之路上,找到篤定前行的方向?
我曾以為答案在於更完美的計畫、更專家式的領導,直到我肩上的責任從百人擴展至五百人的顧問團隊時,我才意識到,真正的槓桿點不在「事」,而在「人」;真正的領導力,不是來自「管控」,而是源於「賦能」,這份覺醒,促使我上網搜尋,尋找能將「教練式領導」化為實踐的途徑。
在眾多選擇中,我最終走進了達真國際教練學校,原因無他,只因我強烈感受到,這裡的追求,是重「道」而非僅僅是「術」——培育出一個真正願意陪伴生命、點亮他人的「教練」,遠比打造一個只會應考的認證專家,來得重要。
在達真國際教練學校近一年的學習,是一場無比緊湊與充實的深刻洗禮,每個假日的課程都帶來新的領悟與感動,平日更要投入時間寫作業、與夥伴們反覆練習,這句「只有不斷練習,才會真正學習」的話,是我深信不移的準則,也驅使我將這份學習帶回我的團隊,啟動屬於我的「難行能行」旅程。
記得團隊中一位自我要求極高的主管來找我,為了團隊成員一直無法達到他的標準而糾結與氣餒,在對話中我才發現,這位主管心中有一把衡量成果的高標尺,卻從未真正與團隊說明他的期待。因此,當同仁的產出未達標時,他便在心中感到氣憤,困惑著「這怎麼會做不到」,當我溫柔地陪伴他「看見」自己認知與行為之間的巨大落差時,他心中的糾結鬆開了,我也被那份由覺察帶來的轉化,深深觸動。
再次展讀校長的新書,彷彿當年的課堂重現眼前,這本書,將校長數十年「無我利他」的功力化為字字珠璣,為所有在「難行之路」上徘徊的我們點亮一盞心燈。它最珍貴之處,在於書中俯拾皆是、發人深省的提問與故事。
如果你是一位持續修練的教練,這是一本心法祕笈,它將淬煉你我熟悉的教練模型,卻又直指核心,讓你重溫初心。
如果你是一位力求突破的領導者,這是一扇邀請之窗,它將引你窺見權力之外,另一種領導方式對團隊的深刻影響力。
如果你正處於人生的十字路口,這是一面澄澈之鏡,它將映照出你內心的迷霧與渴望,陪伴你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向。
誠摯地將這本充滿智慧與力量的好書推薦給你,願我們都能在校長的智慧引領下,學會向內「覺察」,實踐向外的「利他」,最終微笑且堅定地,走上那條屬於自己的「難行能行」之路。
【推薦名錄五】
教練是無我利他的修練之道
魏美蓉
(前 WTW 美商韋萊韜悅大中華區策略長暨國際市場幕僚長)
2024 年 Gallup《全球職場報告》指出,高達 58%的全球員工在工作中感到「極為吃力」;WTW 韋萊韜悅《2024 員工健康及福祉》調查更顯示,臺灣員工過勞(Burnout)指數高達 36%,居全球之冠。調查中也指出,不同國家如澳洲、香港、日本、臺灣等員工,對於提升身心健康希望獲得的企業措施之一,不約而同地都出現了「教練」(Coaching)的方法。
根據國際教練聯盟(ICF)2024 年 2 月的報告,全球認證教練人數已超過五萬人,較三年前增長近 50%。可見「教練」的需求正在快速增加,反映了企業對人才成長的重視;「教練」也成為當代的顯學。
輝達科技(NVIDIA)執行長黃仁勳曾接受《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採訪,記者好奇地詢問他獨特的領導力時,黃仁勳提到:「我大概就是給的答案少了,但問的問題卻多得多了⋯⋯我現在可能幾乎整天就只是在問問題」,他繼續說道:「透過不斷追問,我協助(我的管理團隊)⋯⋯探索他們沒有意識到需要探索的想法。」
在 AI 的時代,問對問題比給答案更重要,「教練」的價值,正是不給答案,而是透過有效提問、積極聆聽與深度同理,幫助對方自我覺察、釐清真正的需求、明確目標與行動力,進而自己找到答案,並建立自信;教練就是陪伴他人成長的歷程。
看完梅校長的《難行能行:教練的力量,從利他到卓越》這本書,非常感動、受益良多!感動的是她真誠無私、一心利他、勤奮專業、精益求精的情懷,並禮敬她無我利他的修練,她將近二十年學習「教練」的心路歷程,從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真實修練經驗分享,並結合理論與實踐,難行能行,很珍貴!
受益的是她將佛法智慧與西方教練、心理、諮商理論的融合,發展出達真國際教練學校獨特的學習理論架構和實操演練方法,非常不容易,我也是受惠者之一,很感恩!
我擔任三十多年組織內外部轉型顧問,同時也是企業經營者、領導者,深刻體會領導力的核心是真誠、利他的溝通與人際互動,具備「心領導力」(Lead from the Inside Out),才能成為優質的領導者。
1. 自覺覺他的人際互動
領導他人之前,需要先領導自己,「自我覺察」是第一步!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語言及非語言的行為展現、及其對他人的影響,進而覺察他人內心深處的需求、渴望、價值觀等。自覺是改變的開始。
2. 以他人為中心的對話
以開放、好奇、欣賞的心,深度同理對方的內在需求和渴望,尤其是與自己截然不同的個性特質,不預設立場,好奇的心態尤為重要,才能真正懂得對方的心。因此,「心領導力」更需有「自覺」,才能「覺他」,提出對對方有助益的提問和對話。
3. 以利他助人為初發心
時時檢視自己的動機,以真心誠意、利他助人為初發心,才能發揮真正的影響力,對他人有所助益,並且在助人歷程中得到最大的「自助」。
這本書正是分享如何藉由教練的學習,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修行之道,並使每一個人都成為自己生命的領導者。希望讀者都能和我一樣,不但讀後收穫滿滿,更能應用在日常生活、工作場域,找回心的自主權,成為更好的自己,提升自我,進而善行利他,讓世界更美好!
【推薦名錄六】
第一,不是終點,是一場更寬的旅程
吳思慧
(四零四科技現任董事長特助、前 Moxa Inc. 聯合執行長)
認識 Joyce,是在我剛接任公司最高領導人的那一年。
那時,我與兩位夥伴共同扛起整個組織的未來。從外界的眼光來看,那是一段「走向第一」的旅程,但對我來說,那更是一段看不見的內在擴張。我知道,要承接這樣的角色,我需要的不只是知識與決策力,更需要一顆能容納複雜與不確定的心。
就是在那時,「無我利他」這四個字吸引了我,我決定尋求Joyce 的協助。
從那時起,我們展開了長達十年的同行旅程。Joyce 以教練的角色陪伴我—不只是陪我解決問題,更在一次次領導挑戰中,引導我回到自己,看到更多可能性。她總能在我看不見出路時,讓我重新看見自己的信念與選擇。
我曾經以為,成為「第一」意謂著站得高、扛得多。但在她的陪伴下,我慢慢明白,第一不是終點,而是一場無限賽局的開始。它不是關於「做得更多」,而是「活得更對齊」。不是為了贏,而是為了持續成為自己相信的那個人。
讀這本書時,我幾乎可以一頁頁對應起我們這些年來走過的對話與提問。書裡的節奏與語氣,就像 Joyce 本人—誠實、內斂、有力卻不逼迫。她談的不只是卡關與轉化,更重要的是,那些你可以真實練習的行動—如何與內在對話、如何辨識情緒訊號、如何設立邊界、重新建構自己的秩序。
Joyce 的特質,一直讓我深深敬佩。她總把他人放得比自己還重要,她以誠實為本、以行動落地,從不只是說,而是真正走出她所相信的每一步。她堅定的口吻,很多時候甚至比我自己更相信自己,而這份真實,也讓我在許多關鍵時刻有了勇氣向前。
她不只是教練,更像是一面鏡子,一個容器。讓我們這些走在企業、走在責任、也走在內在掙扎中的人,有一個地方可以暫時停靠—不為了解決,而是為了更清楚自己想怎麼走。
如果你此刻也在職涯的高處,卻偶爾感到孤單;或在人生的中場,渴望一種更新,那麼,這本書可能會為你打開一扇新的門。
那是一條不必靠戰勝別人,而是學會與自己好好相處的路。
謝謝 Joyce。謝謝她用十年的陪伴,幫助我成為一個更穩定、更寬容也更有力量的自己。也謝謝她,選擇把這些經驗寫下來,讓更多人看見:領導,不一定要更強,有時候,是更誠實、更貼近、更完整。
試閱
緒論 難行能行的啟程
「成功的衡量,不是看一個人在人生中達到的地位,而是看他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所克服的障礙。」
——布克.華盛頓(Booker T. Washington)
萬事起頭難,我們在人生的路程中,很多時候是沒有方向的,需要藉由長輩、朋友、智者的指引才能度過,也有很多時候,我們是無法找到這些資源的。我學教練的過程屬於後者,這是成為開路先鋒者所遇見的最大挑戰與困難。
現在回顧這段歷程,我很慶幸的是:自己從來沒有把「沒有資源」當成藉口,反而我很認命,設定好目標就會拚命向前,至於這個目標是如何設定的?為何我願意堅持下去?且看下方分解。
開啟第二人生的鑰匙
2005 年我從職場退休,一直想要找一個可以繼續為社會貢獻的工作,參加了不少的團體,也去學習了心理學,幫朋友的公司做一些簡單的顧問與管理工作,但是仍然覺得心裡不踏實。如果平均餘命女性是 80 歲,那麼我還有三十年可以好好地活著,人生的前三十年我為自己打開了很多的可能性,這後半段的人生,我問自己:我可以開創哪些可能?我的使命到底是什麼?我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是什麼?
最大的擔憂是我就這樣過一生了,朋友雖然很熱情,讓我在她的公司幫忙,但是我知道那只是暫時的,絕對不是旅程的終點。退休時最大的害怕是自己變成沒有用的人!我看到前後退休的大學同學們,有的很開心地到處遊山玩水,有的含飴弄孫、相夫教子,但是我自知無法這麼做,習慣了多年的職業女性生涯,沒有工作會讓我找不到生命的定位。
其實這是我看見的許多退休人士的困擾(男性尤其嚴重),從高高在上的管理人才,突然沒有人脈、沒有權勢。運氣或能力好的,去做企業顧問,仍然擁有光環;其他的人,可能就會鬱鬱寡歡,甚至成為憂鬱症患者。
我問自己到底要什麼呢?從大學參加慈幼會,到回臺灣後參加慈濟,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生,這一直是我生命追尋的方向,光環對我倒是不重要。我是學商一輩子的人,退休後可以貢獻什麼?我有什麼一技之長?感覺自己好像沒有什麼專長,我不是會計師,學的是 MBA,專業上可以貢獻的是銷售管理與訓練,但是我對於銷售毫無熱情,過去帶領銷售人員的經驗讓我害怕,如果退休後要從事這個工作,我不覺得那會讓我開心,就這樣我像在大霧中開車,落入了擔心與迷惘中⋯⋯
在偶然的機會裡,我做顧問╱管理的公司老闆介紹了一位香港的 NLP(神經語言學)教練 J 給我,J 是從 Citi Bank 退休下來,才開始從事教練的工作,公司經營得很不錯,不只是做高階主管教練,還做 NLP 的訓練。J 那時要對中華航空公司做教練培訓的提案,需要一位臺灣的窗口。當時我完全不知道有教練這個行業,雖然我不認識 J,但是想想「助人為快樂之本」,何不去聽聽她的介紹,也看看我能幫上什麼忙?
等聽完她的教練簡報,我心想:這不就是我夢寐以求的工作嗎?我學過一些諮商的課程,但是總覺得諮商師不是適合我的工作,直到聽到「教練」,我認為自己找到答案了。教練跟諮商一樣都是助人的工作,但是教練幫助的是心理健康的人,而且它可以用上我過去在企業的經驗,有效幫助企業人士過更快樂的職場生活(這也是我在企業裡最渴望得到的)。皇天不負苦心人,這次純義工的服務讓我無心插柳柳成蔭,開始走上了教練的學習之路。
我這一生的職涯規劃,回想起來,從來都不是自己計劃好的,大部分都是因為「無我利他」而產生的機會,學習教練,走上這條不歸路也是這個原因。如果不是因為要幫朋友,我也不可能踏入教練這個專業領域。
尋找自己的使命與熱情——從價值觀開始
前面提到退休後我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助人,過去的職場經驗,位置愈高,愈要能了解職場的政治氛圍,我不喜歡攀緣,也不喜歡勾心鬥角,踩著他人前進,但是這些都是過去在職場的慘痛經驗,也是讓我在職場不快樂的原因。如何找到自己的使命或熱情?讓自己即使在一個事事不能如我所願的環境中,依然能坦然面對困難、快樂地前進?
在做業務管理工作時,我對於許多同事不擇手段地取得業績的方式,非常不能接受,於是我創造了自己可以接受的方法,為客戶的孩子們辦夏令營,為客戶籌劃臺灣的古蹟之旅,讓客戶可以多了解臺灣的文化,這些讓我在只有惡性競爭的環境裡呼吸到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鮮空氣,也讓我擁有繼續在業務單位工作的動力,而這時,我還沒有學過教練。
學習教練後,我知道價值觀的重要性,它是我們動力的來源,我在不喜歡的業務單位可以待那麼久,就是因為我找到工作的意義與價值,而那是我最重要的價值觀之一。
在達真初階班(ACC 證照班)我們會教導學生運用價值觀來尋找自己的熱情,學員透過價值觀開始認識自己,了解到自己的行為原來是被看不見的價值觀影響。價值觀是自己的行為指揮官,它會自動幫我們決定行為與決策,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就會被它控制,而我們就少了選擇權。價值觀也是找到自己的熱情與使命的基礎,當我們了解了自己的價值觀,就會比較清楚自己的工作動能是什麼、自己的熱情所在,而熱情也與使命息息相關。
以我自己為例,當初決定出國留學,其實是因為姊姊的要求,她希望我們家有人出國讀書,幫家人開一條路。現在回顧一下,我當時的價值觀是「助人、挑戰與家庭關係」,所以雖然我很不喜歡讀書也不擅長讀書,我還是出國了。但是如果我注意到自己更喜歡助人,那麼我學習的方向可能就會往教練╱社工╱諮商等職涯發展,那後面的教練之路就會提早發生。話雖然這麼說,但是我仍然要提醒大家,人之所以有更多的選擇是由於覺察,如果過去沒有覺察也沒有關係,因為只要我們踏踏實實地活出自己的生命價值,每一段歷程都會有成長,也都會是你未來的資糧。
教練式領導人的價值觀
價值觀不是天生的,小時候我們受父母、師長的影響,長大後會受朋友、同儕的影響,它可以被改變與培養。企業裡我們提倡大家都成為教練式領導人,而這樣的領導人最重要的價值觀有使命、追求卓越、團隊、誠信與公平。使命讓領導人有方向,有方向才能帶領團隊邁向成功,使命感也讓領導人能突破所有的障礙;追求卓越是一種成長心態,讓公司與團隊不斷更新;團隊的價值觀讓領導人重視團隊而非個人的成功,在 VUCA(多變不確定)時代,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價值觀,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要面對這麼多不可知與變化度高的未來,團隊的看見與共同努力,會讓成功的可能性提高。誠信是領導人被信賴的基礎,如果不能說到做到,以身作則,領導人不被信任,團隊將無法成形,公司也無法成功。公平是教練式領導人特別要求的一個價值觀,也是跟傳統領導最不一樣的價值觀,教練式領導人做到的是「平行的夥伴關係」,而非上下的關係,平行代表的是每個人的意見都很重要,不是老闆說了算,也代表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無限潛能。公平要做到平行的夥伴關係、給予每位員工公平的成長機會,也要賞罰分明。
VIA 價值觀檢測
一般人對於自己的價值觀並不會有很清楚的了解,這裡介紹一個價值觀檢測工具 VIA(Value In Action),是由賓州大學正向心理學之父馬丁.賽里格曼(Martin Seligman)研究出來的,他將快樂的元素細分為 24 種特質或價值觀,並提倡心理學界不應只是關注病態心理和精神疾病,更重要的是如何找到快樂,所以提出了這24 種與快樂有關的價值觀。
表 1 是賽里格曼對 24 種 VIA 做的六大分類,快樂人生不僅與智慧、知識與超越有觀,也與人道、正義、節制與勇氣有關,你可以在做完 VIA 測試後,看看自己前五個 VIA 的落點在哪裡,它們是否平均分配在六大類裡?如果不是,你有什麼發現與學習?你會想要改變什麼?價值觀是可以培養與改變的,如何你想要成為更有智慧或更人道的自己,可以參考這些價值觀的行為定義,設定目標,改變自己的行為,持之以恆,則這樣的自己就會出現。
想要多了解自己的人,請你花半小時做這個 VIA 的測驗,做完測驗後,不要只關注自己前面三至五個 VIA,還要關注自己最後兩個(23、24)個 VIA,這會是你最不擅長展現自己價值的部分,也是需要管理的部分。
以我為例,勤奮是我第一個價值觀,第 24 個是熱情,我到目前為止的成功,與勤奮有非常大的關係,勤奮在 VIA 的定義是:「一旦開始,你就會努力去完成工作。不管是什麼工作,你都會及時完成。你工作時不會分心,並從完成任務中獲得滿足」;而熱情的定義是:「無論你做什麼,總是充滿興奮和活力,絕不會半途而廢或意興闌珊地做任何事。對你而言,生活是一場冒險」。這兩種價值觀都不會半途而廢,但是我做事不需要興奮,而且我不把生活當成冒險,只要設定好目標,我就一定會完成。
價值觀沒有好壞,不要對自己或他人的價值觀做評價,最重要的是你能夠運用價值觀來了解自己、激勵自己,也運用他人的價值觀來激勵他人前進。我如果要活出自己「勤奮」的價值,就會跟公司主動要求可以發揮助人價值的專案,設定目標,及時完成,既然自己是個工作狂,多參與公司的重大專案會讓自己的價值更彰顯。
如何管理好我比較沒有「熱情」呢?我可以嘗試在生活中多創造一些冒險,例如:去吃從來不喜歡的食物—榴槤;去進行一件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一個人的旅行;而在帶領團隊上,可以找有「熱情」這個價值觀的夥伴進來,彌補我的不足。
VIA 只有 24 種價值觀,仍然有很多價值觀不在 VIA 裡面,例如:家庭、助人、安全感等等,這些可以自己去覺察,但是因為VIA 與快樂有關,所以如果你想要擁有更快樂的人生,先從實踐自己前三個 VIA 開始,每天設定一個 VIA 的實踐目標,一週下來,自己就會感覺更加充實與快樂!
「成功的衡量,不是看一個人在人生中達到的地位,而是看他在追求成功的過程中所克服的障礙。」
——布克.華盛頓(Booker T. Washington)
萬事起頭難,我們在人生的路程中,很多時候是沒有方向的,需要藉由長輩、朋友、智者的指引才能度過,也有很多時候,我們是無法找到這些資源的。我學教練的過程屬於後者,這是成為開路先鋒者所遇見的最大挑戰與困難。
現在回顧這段歷程,我很慶幸的是:自己從來沒有把「沒有資源」當成藉口,反而我很認命,設定好目標就會拚命向前,至於這個目標是如何設定的?為何我願意堅持下去?且看下方分解。
開啟第二人生的鑰匙
2005 年我從職場退休,一直想要找一個可以繼續為社會貢獻的工作,參加了不少的團體,也去學習了心理學,幫朋友的公司做一些簡單的顧問與管理工作,但是仍然覺得心裡不踏實。如果平均餘命女性是 80 歲,那麼我還有三十年可以好好地活著,人生的前三十年我為自己打開了很多的可能性,這後半段的人生,我問自己:我可以開創哪些可能?我的使命到底是什麼?我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是什麼?
最大的擔憂是我就這樣過一生了,朋友雖然很熱情,讓我在她的公司幫忙,但是我知道那只是暫時的,絕對不是旅程的終點。退休時最大的害怕是自己變成沒有用的人!我看到前後退休的大學同學們,有的很開心地到處遊山玩水,有的含飴弄孫、相夫教子,但是我自知無法這麼做,習慣了多年的職業女性生涯,沒有工作會讓我找不到生命的定位。
其實這是我看見的許多退休人士的困擾(男性尤其嚴重),從高高在上的管理人才,突然沒有人脈、沒有權勢。運氣或能力好的,去做企業顧問,仍然擁有光環;其他的人,可能就會鬱鬱寡歡,甚至成為憂鬱症患者。
我問自己到底要什麼呢?從大學參加慈幼會,到回臺灣後參加慈濟,我知道自己想要的是對社會有貢獻的人生,這一直是我生命追尋的方向,光環對我倒是不重要。我是學商一輩子的人,退休後可以貢獻什麼?我有什麼一技之長?感覺自己好像沒有什麼專長,我不是會計師,學的是 MBA,專業上可以貢獻的是銷售管理與訓練,但是我對於銷售毫無熱情,過去帶領銷售人員的經驗讓我害怕,如果退休後要從事這個工作,我不覺得那會讓我開心,就這樣我像在大霧中開車,落入了擔心與迷惘中⋯⋯
在偶然的機會裡,我做顧問╱管理的公司老闆介紹了一位香港的 NLP(神經語言學)教練 J 給我,J 是從 Citi Bank 退休下來,才開始從事教練的工作,公司經營得很不錯,不只是做高階主管教練,還做 NLP 的訓練。J 那時要對中華航空公司做教練培訓的提案,需要一位臺灣的窗口。當時我完全不知道有教練這個行業,雖然我不認識 J,但是想想「助人為快樂之本」,何不去聽聽她的介紹,也看看我能幫上什麼忙?
等聽完她的教練簡報,我心想:這不就是我夢寐以求的工作嗎?我學過一些諮商的課程,但是總覺得諮商師不是適合我的工作,直到聽到「教練」,我認為自己找到答案了。教練跟諮商一樣都是助人的工作,但是教練幫助的是心理健康的人,而且它可以用上我過去在企業的經驗,有效幫助企業人士過更快樂的職場生活(這也是我在企業裡最渴望得到的)。皇天不負苦心人,這次純義工的服務讓我無心插柳柳成蔭,開始走上了教練的學習之路。
我這一生的職涯規劃,回想起來,從來都不是自己計劃好的,大部分都是因為「無我利他」而產生的機會,學習教練,走上這條不歸路也是這個原因。如果不是因為要幫朋友,我也不可能踏入教練這個專業領域。
尋找自己的使命與熱情——從價值觀開始
前面提到退休後我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助人,過去的職場經驗,位置愈高,愈要能了解職場的政治氛圍,我不喜歡攀緣,也不喜歡勾心鬥角,踩著他人前進,但是這些都是過去在職場的慘痛經驗,也是讓我在職場不快樂的原因。如何找到自己的使命或熱情?讓自己即使在一個事事不能如我所願的環境中,依然能坦然面對困難、快樂地前進?
在做業務管理工作時,我對於許多同事不擇手段地取得業績的方式,非常不能接受,於是我創造了自己可以接受的方法,為客戶的孩子們辦夏令營,為客戶籌劃臺灣的古蹟之旅,讓客戶可以多了解臺灣的文化,這些讓我在只有惡性競爭的環境裡呼吸到自己創造出來的新鮮空氣,也讓我擁有繼續在業務單位工作的動力,而這時,我還沒有學過教練。
學習教練後,我知道價值觀的重要性,它是我們動力的來源,我在不喜歡的業務單位可以待那麼久,就是因為我找到工作的意義與價值,而那是我最重要的價值觀之一。
在達真初階班(ACC 證照班)我們會教導學生運用價值觀來尋找自己的熱情,學員透過價值觀開始認識自己,了解到自己的行為原來是被看不見的價值觀影響。價值觀是自己的行為指揮官,它會自動幫我們決定行為與決策,如果不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就會被它控制,而我們就少了選擇權。價值觀也是找到自己的熱情與使命的基礎,當我們了解了自己的價值觀,就會比較清楚自己的工作動能是什麼、自己的熱情所在,而熱情也與使命息息相關。
以我自己為例,當初決定出國留學,其實是因為姊姊的要求,她希望我們家有人出國讀書,幫家人開一條路。現在回顧一下,我當時的價值觀是「助人、挑戰與家庭關係」,所以雖然我很不喜歡讀書也不擅長讀書,我還是出國了。但是如果我注意到自己更喜歡助人,那麼我學習的方向可能就會往教練╱社工╱諮商等職涯發展,那後面的教練之路就會提早發生。話雖然這麼說,但是我仍然要提醒大家,人之所以有更多的選擇是由於覺察,如果過去沒有覺察也沒有關係,因為只要我們踏踏實實地活出自己的生命價值,每一段歷程都會有成長,也都會是你未來的資糧。
教練式領導人的價值觀
價值觀不是天生的,小時候我們受父母、師長的影響,長大後會受朋友、同儕的影響,它可以被改變與培養。企業裡我們提倡大家都成為教練式領導人,而這樣的領導人最重要的價值觀有使命、追求卓越、團隊、誠信與公平。使命讓領導人有方向,有方向才能帶領團隊邁向成功,使命感也讓領導人能突破所有的障礙;追求卓越是一種成長心態,讓公司與團隊不斷更新;團隊的價值觀讓領導人重視團隊而非個人的成功,在 VUCA(多變不確定)時代,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價值觀,單打獨鬥的時代已經過去,我們要面對這麼多不可知與變化度高的未來,團隊的看見與共同努力,會讓成功的可能性提高。誠信是領導人被信賴的基礎,如果不能說到做到,以身作則,領導人不被信任,團隊將無法成形,公司也無法成功。公平是教練式領導人特別要求的一個價值觀,也是跟傳統領導最不一樣的價值觀,教練式領導人做到的是「平行的夥伴關係」,而非上下的關係,平行代表的是每個人的意見都很重要,不是老闆說了算,也代表我們相信每個人都有無限潛能。公平要做到平行的夥伴關係、給予每位員工公平的成長機會,也要賞罰分明。
VIA 價值觀檢測
一般人對於自己的價值觀並不會有很清楚的了解,這裡介紹一個價值觀檢測工具 VIA(Value In Action),是由賓州大學正向心理學之父馬丁.賽里格曼(Martin Seligman)研究出來的,他將快樂的元素細分為 24 種特質或價值觀,並提倡心理學界不應只是關注病態心理和精神疾病,更重要的是如何找到快樂,所以提出了這24 種與快樂有關的價值觀。
表 1 是賽里格曼對 24 種 VIA 做的六大分類,快樂人生不僅與智慧、知識與超越有觀,也與人道、正義、節制與勇氣有關,你可以在做完 VIA 測試後,看看自己前五個 VIA 的落點在哪裡,它們是否平均分配在六大類裡?如果不是,你有什麼發現與學習?你會想要改變什麼?價值觀是可以培養與改變的,如何你想要成為更有智慧或更人道的自己,可以參考這些價值觀的行為定義,設定目標,改變自己的行為,持之以恆,則這樣的自己就會出現。
想要多了解自己的人,請你花半小時做這個 VIA 的測驗,做完測驗後,不要只關注自己前面三至五個 VIA,還要關注自己最後兩個(23、24)個 VIA,這會是你最不擅長展現自己價值的部分,也是需要管理的部分。
以我為例,勤奮是我第一個價值觀,第 24 個是熱情,我到目前為止的成功,與勤奮有非常大的關係,勤奮在 VIA 的定義是:「一旦開始,你就會努力去完成工作。不管是什麼工作,你都會及時完成。你工作時不會分心,並從完成任務中獲得滿足」;而熱情的定義是:「無論你做什麼,總是充滿興奮和活力,絕不會半途而廢或意興闌珊地做任何事。對你而言,生活是一場冒險」。這兩種價值觀都不會半途而廢,但是我做事不需要興奮,而且我不把生活當成冒險,只要設定好目標,我就一定會完成。
價值觀沒有好壞,不要對自己或他人的價值觀做評價,最重要的是你能夠運用價值觀來了解自己、激勵自己,也運用他人的價值觀來激勵他人前進。我如果要活出自己「勤奮」的價值,就會跟公司主動要求可以發揮助人價值的專案,設定目標,及時完成,既然自己是個工作狂,多參與公司的重大專案會讓自己的價值更彰顯。
如何管理好我比較沒有「熱情」呢?我可以嘗試在生活中多創造一些冒險,例如:去吃從來不喜歡的食物—榴槤;去進行一件從來沒有做過的事情—一個人的旅行;而在帶領團隊上,可以找有「熱情」這個價值觀的夥伴進來,彌補我的不足。
VIA 只有 24 種價值觀,仍然有很多價值觀不在 VIA 裡面,例如:家庭、助人、安全感等等,這些可以自己去覺察,但是因為VIA 與快樂有關,所以如果你想要擁有更快樂的人生,先從實踐自己前三個 VIA 開始,每天設定一個 VIA 的實踐目標,一週下來,自己就會感覺更加充實與快樂!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