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笨蛋還是無知!?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橫跨商管、心理與科普的作家橘玲,
Amazon上近3千則4.2★優異好評的暢銷之作!
以犀利論點、科學證據解析極化對立的真相。
找出在輿論漩渦的立身法,脫離基因池的詛咒!
很遺憾,人類演化的目的
並不是要讓你幸福。
為什麼會被笨蛋牽著走?
為什麼網民這麼愛生氣?
生存與繁衍機制在本性築起「笨蛋與無知的牆」,
自由主義跟社群媒體加劇盲目自信、自私自利的基因,
引發社會上正義娛樂化、脆弱高自尊、差別待遇等問題……
演化讓人類天生會背叛他人的信賴、服從權威並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但也讓社會上出現各種謎樣現象……
人類祖先演化機制所留下的生存與繁衍機制:
與「差勁者」比較是獎勵,與「優秀者」是損失。
「差勁者」為了不被他人發現,便會傾向高估自己,
而演變成「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無知狀態。
‧正義是最大的「娛樂」
──對腦部而言向上比較是損失,若要擺脫那股不快感,只要把比自己優秀的人擠下去就好。這絕對不是值得誇獎的事,但只要當中夾雜「正義」就可以正當化自己的行為,帶給大腦快感。
‧笨蛋的問題就是,沒有發現自己是笨蛋
──即鄧寧-克魯格效應,即使他人提出有關自身能力的客觀事實,笨蛋也無法正確理解這個事實(因為他是笨蛋)。此外還發現了認知能力較低者會高估自己,認知能力較高者則是一直低估自己。
‧窮人心地善良,富人態度傲慢!?
──與其說「富人是自私的╱窮人是無私的」,不如說是「每個人都想(靠金錢)獲得自由」。因為窮人無法獨自生存而不得不擺低姿態請求他人;而有錢人用「能夠用錢解決」的經濟交易達到目的,擺脫人際關係的包袱。
潛藏在正義背後的快感、借善意之名行炫耀之實、歧視、偏見、記憶……
書中解釋了這些上不了檯面的社會機制真相。
雖然人類是非常麻煩的生物,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希望。
只要有更多的人察覺到「人類的本性=笨蛋與無知的牆」,
並且多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行,或許就能破解人性的詛咒。
Amazon上近3千則4.2★優異好評的暢銷之作!
以犀利論點、科學證據解析極化對立的真相。
找出在輿論漩渦的立身法,脫離基因池的詛咒!
很遺憾,人類演化的目的
並不是要讓你幸福。
為什麼會被笨蛋牽著走?
為什麼網民這麼愛生氣?
生存與繁衍機制在本性築起「笨蛋與無知的牆」,
自由主義跟社群媒體加劇盲目自信、自私自利的基因,
引發社會上正義娛樂化、脆弱高自尊、差別待遇等問題……
演化讓人類天生會背叛他人的信賴、服從權威並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但也讓社會上出現各種謎樣現象……
人類祖先演化機制所留下的生存與繁衍機制:
與「差勁者」比較是獎勵,與「優秀者」是損失。
「差勁者」為了不被他人發現,便會傾向高估自己,
而演變成「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無知狀態。
‧正義是最大的「娛樂」
──對腦部而言向上比較是損失,若要擺脫那股不快感,只要把比自己優秀的人擠下去就好。這絕對不是值得誇獎的事,但只要當中夾雜「正義」就可以正當化自己的行為,帶給大腦快感。
‧笨蛋的問題就是,沒有發現自己是笨蛋
──即鄧寧-克魯格效應,即使他人提出有關自身能力的客觀事實,笨蛋也無法正確理解這個事實(因為他是笨蛋)。此外還發現了認知能力較低者會高估自己,認知能力較高者則是一直低估自己。
‧窮人心地善良,富人態度傲慢!?
──與其說「富人是自私的╱窮人是無私的」,不如說是「每個人都想(靠金錢)獲得自由」。因為窮人無法獨自生存而不得不擺低姿態請求他人;而有錢人用「能夠用錢解決」的經濟交易達到目的,擺脫人際關係的包袱。
潛藏在正義背後的快感、借善意之名行炫耀之實、歧視、偏見、記憶……
書中解釋了這些上不了檯面的社會機制真相。
雖然人類是非常麻煩的生物,但也不是完全沒有希望。
只要有更多的人察覺到「人類的本性=笨蛋與無知的牆」,
並且多注意一下自己的言行,或許就能破解人性的詛咒。
目錄
序言
PARTⅠ 正義是最大的娛樂
1 為什麼大家會這麼生氣?
2 比自己優秀的人是「損失」,比自己差勁的人是「獎勵」
3 為什麼世界必須是公正的?
4 名為取消文化的快感
PARTⅡ 笨蛋與無知
5 笨蛋沒發現自己是笨蛋
6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雙重詛咒
7 民主社會不順遂的危險原因
8 如何避免被笨蛋牽著走?
9 笨蛋與聰明人的審議是一場悲劇
10 過剩敬語「請問這樣可以嗎」的祕密
11 每3個日本人就有1人看不懂日文?
12 投票率越低越好
13 笨蛋也能變聰明的人類增強二點零到來
PARTⅢ 麻煩的自尊心
14 皇族是「上級國民」
15 「小孩很純真」是真的嗎?
16 總是想比對方更占上風
17 不受歡迎的男人與高學歷的女人對立的原因
18 以讚美促進成長只會適得其反
19 俊男美女不幸福?
20 當自尊心被打碎時
21 日本人的內隱自尊其實很高
22 自尊心是一種「自以為是的能力」
23 借善意之名行炫耀之實
24 邁向符合演化論的女權主義
PARTⅣ 「歧視與偏見」的迷宮
25 測量潛意識的歧視
26 每個人都有偏見
27 為什麼會有歧視?
28 「偏見」當中也有正確的意見嗎?
29 「畢馬龍效應」不存在?
30 一旦熱切地祈望夢想就不會實現
31 為什麼開賓士就不會禮讓行人?
32 刻在「信賴」背後的「服從」二字
33 一旦有了道德的「存款」就會做出歧視行為
34 「不要抱持偏見」的教育會加強偏見
35 共同體的溫暖來自於排斥
36 愛不會拯救世界
PARTⅤ 所有的記憶都是「假的」
37 心理創傷治療造成的一堆冤案
38 美國被妄想纏身的原因
39 心理創傷與PTSD的麻煩關係
40 人類擺脫心理創傷的那一天
附論1 PTSD簡史
附論2 心理創傷是原因,還是結果?
後記
參考文獻
PARTⅠ 正義是最大的娛樂
1 為什麼大家會這麼生氣?
2 比自己優秀的人是「損失」,比自己差勁的人是「獎勵」
3 為什麼世界必須是公正的?
4 名為取消文化的快感
PARTⅡ 笨蛋與無知
5 笨蛋沒發現自己是笨蛋
6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雙重詛咒
7 民主社會不順遂的危險原因
8 如何避免被笨蛋牽著走?
9 笨蛋與聰明人的審議是一場悲劇
10 過剩敬語「請問這樣可以嗎」的祕密
11 每3個日本人就有1人看不懂日文?
12 投票率越低越好
13 笨蛋也能變聰明的人類增強二點零到來
PARTⅢ 麻煩的自尊心
14 皇族是「上級國民」
15 「小孩很純真」是真的嗎?
16 總是想比對方更占上風
17 不受歡迎的男人與高學歷的女人對立的原因
18 以讚美促進成長只會適得其反
19 俊男美女不幸福?
20 當自尊心被打碎時
21 日本人的內隱自尊其實很高
22 自尊心是一種「自以為是的能力」
23 借善意之名行炫耀之實
24 邁向符合演化論的女權主義
PARTⅣ 「歧視與偏見」的迷宮
25 測量潛意識的歧視
26 每個人都有偏見
27 為什麼會有歧視?
28 「偏見」當中也有正確的意見嗎?
29 「畢馬龍效應」不存在?
30 一旦熱切地祈望夢想就不會實現
31 為什麼開賓士就不會禮讓行人?
32 刻在「信賴」背後的「服從」二字
33 一旦有了道德的「存款」就會做出歧視行為
34 「不要抱持偏見」的教育會加強偏見
35 共同體的溫暖來自於排斥
36 愛不會拯救世界
PARTⅤ 所有的記憶都是「假的」
37 心理創傷治療造成的一堆冤案
38 美國被妄想纏身的原因
39 心理創傷與PTSD的麻煩關係
40 人類擺脫心理創傷的那一天
附論1 PTSD簡史
附論2 心理創傷是原因,還是結果?
後記
參考文獻
序/導讀
序言 當孤獨男子化身為小丑的那一刻
在選舉演說上槍殺安倍前首相的四十一歲男子,因母親沉迷統一教(現名為世界和平統一家庭聯合會),捐獻大量金錢導致家庭破碎而心生怨恨。男子供稱,他看到前首相為該宗教團體主辦的聚會錄製訊息影片後,認為前首相在日本宣揚這個宗教,並確信一定要殺了前首相不可。
案件要水落石出只能靜待今後的調查與審判,不過有一件事可以確定。那就是男子十分堅信,自己是「被害者╱善」,統一教與(他認為)象徵該宗教的前首相是「加害者╱惡」。否則,他怎麼可能毫不猶豫地從背後開槍射殺前首相。
二○○一年,神經學家馬庫斯.賴希勒(Marcus Raichle)偶然間發現了大腦的預設模式網路(DMN:default mode network)。進行測量大腦活動的fMRI(功能性磁振造影)檢查時,會將躺在儀器內的受試者「休息時」的神經活動記錄下來當作基準資料,當時賴希勒發現腦部有個區域,會在大腦的「預設模式」下,也就是注意力沒放在任何事物上、無特定的精神活動時變得活躍。這即是人「放空」時的大腦活動。
與預設模式網路相對的是,每當注意力被外界激發時就會變得活躍的注意力網路(attention network)。兩者的關係就像翹翹板,其中一方活躍時另一方就沉默。
在DMN狀態(放空狀態)下,我們會半不自覺地在腦中進行各種模擬(如果X的話就會發生Y╱就會執行Y),例如「如果邀那個人約會,對方會答應嗎」、「應該向上司報告工作進度落後嗎」等等。近年腦科學逐漸證明,大腦是一種會反覆預測與修正的高功能模擬機器。
這個模擬也會延伸到過去與未來。「如果當時沒那麼做,就不會發生這種情況了」這類過去的模擬稱為「後悔」,是「反省」與「學習」的基礎。「如果發生這種事會怎麼樣呢」這類未來的模擬,則是「希望」或「絕望」。
而這裡的重點是,「過去」、「現在」、「未來」的模擬若是個別進行,就幾乎派不上任何用場。因為無論是為了反省或學習,還是為了擁有希望,都不可缺少從過去一直到未來的「主體(我)」。於是,為了更有效率地進行模擬,「自我=意識」便進化了。
大腦將「我(從過去到未來的連貫模擬)」建構成一篇故事。這稱為「自傳式記憶(autobiographical memory)」,在那裡我們都是故事的主人翁(男主角╱女主角)。
每個人都活在「我」這篇故事裡。不過,這裡有幾個限制,我們無法隨心所欲地創造任何故事。
第一個限制是「物理的限制」,如果是動畫或電影(或是VR)倒也罷了,但在現實世界中人是無法在天上飛的。
第二個限制是「資源的限制」,最簡單易懂的例子就是「沒錢就不能買想要的東西」,不過近年人們開始強烈意識到「時間的限制(一天只有二十四個小時)」。最近的年輕人似乎重視TP值(時效比)更勝於CP值(性價比),觀看電影時會使用兩倍速播放,這是因為可以投入的時間資源有限,但該處理的內容卻太多吧。
不過影響力最大的是「社會的限制」。雖然你永遠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但這段人生當中還有其他的演員與觀眾。而這些人,同樣也是自己的人生故事中獨一無二的主角。
人是徹頭徹尾的社會性動物,既然被塞進家庭、公司、社區等共同體之中,我們只能在這個社會的限制下,努力創作一篇能夠活得「像自己」的故事。但要是這種限制消失了,故事就會嚴重走樣吧。
前首相槍擊案發生之後,所有媒體都在挖掘嫌犯的過去,然而除了高中畢業後加入自衛隊這件事以外,媒體對他幾乎一無所知。從海上自衛隊退伍後,男子考取了理財規劃師與不動產經紀人等證照,在數家公司擔任派遣員工或計時人員,但他完全沒有能為那段過去作證的朋友。
男子最後的工作地點是京都府的某間倉庫,據說他不跟同事交談,午餐時間也都是一個人在車內吃便當。母親入信的統一教從一九七○年代起,就因為強迫性的傳教方式、迷信式推銷(靈感商法)、強索高額捐款而引發社會問題,民間也有數個支援退教者與信徒家人的團體,不過男子並無參加過這類活動的跡象。男子為了「復仇」,獨自一人在月租三萬五千日圓的一房一廚公寓內製作槍枝與爆裂物。
二○○八年在秋葉原犯下隨機殺人案的犯人也是一名孤獨的派遣員工,不過該名犯人仍然有故鄉的朋友與女性長輩關心他、願意聽他訴苦。槍殺前首相的男子,現階段完全沒有與他人往來的紀錄。若要用一句話來形容他的人生,應該就是「絕對的孤獨」吧。
二○一九年上映的電影《小丑》(Joker),講述的是一名不斷強調「自己彷彿不存在」的孤獨青年亞瑟,因陷入瘋狂與妄想而逐漸化身為小丑的故事。
電影一上映男子就前去觀看,並在自己的推特(twitter,現改名為X)留下「絕不放過玷汙小丑那股真誠絕望的傢伙」這段話。查看其他的推文也能發現,男子顯然把自己的境遇跟小丑(亞瑟)重疊在一起了。
在與其他使用者私下談論這部電影時,男子曾這樣形容自己:「是啊,被母親欺騙,失去學歷與所有財產,又被女友拋棄,徬徨多年歷盡滄桑,但還是不能殺死母親,否則會趁了某些人的心意,這就是我的寫照。」我們應該可以把這視為男子的「真誠的絕望」吧。
從自衛隊退伍後,雖然努力考取了證照,但工作卻不順利,還被女友拋棄。還不到四十歲,就被社會與性愛排除在外。這樣的現實被擺在眼前,對智力與能力都很高的男子而言是無法忍受的挫折吧?
在男子陷入「絕對的孤獨」之中,思考自己為什麼會變得「彷彿不存在」時,他回顧自己的人生,將宗教團體妖魔化。當他要創作「自己是單純的被害者(善)」這篇故事時,是不是把(被認為)跟宗教團體有關的、這個國家最有名的政治家塑造成絕對的「惡」了呢?
而且一旦被這篇故事掌控,就沒辦法掙脫出來吧。因為,這篇故事正是他的一切。
本書要談的,就是身為這種「麻煩」生物的我們。
在選舉演說上槍殺安倍前首相的四十一歲男子,因母親沉迷統一教(現名為世界和平統一家庭聯合會),捐獻大量金錢導致家庭破碎而心生怨恨。男子供稱,他看到前首相為該宗教團體主辦的聚會錄製訊息影片後,認為前首相在日本宣揚這個宗教,並確信一定要殺了前首相不可。
案件要水落石出只能靜待今後的調查與審判,不過有一件事可以確定。那就是男子十分堅信,自己是「被害者╱善」,統一教與(他認為)象徵該宗教的前首相是「加害者╱惡」。否則,他怎麼可能毫不猶豫地從背後開槍射殺前首相。
二○○一年,神經學家馬庫斯.賴希勒(Marcus Raichle)偶然間發現了大腦的預設模式網路(DMN:default mode network)。進行測量大腦活動的fMRI(功能性磁振造影)檢查時,會將躺在儀器內的受試者「休息時」的神經活動記錄下來當作基準資料,當時賴希勒發現腦部有個區域,會在大腦的「預設模式」下,也就是注意力沒放在任何事物上、無特定的精神活動時變得活躍。這即是人「放空」時的大腦活動。
與預設模式網路相對的是,每當注意力被外界激發時就會變得活躍的注意力網路(attention network)。兩者的關係就像翹翹板,其中一方活躍時另一方就沉默。
在DMN狀態(放空狀態)下,我們會半不自覺地在腦中進行各種模擬(如果X的話就會發生Y╱就會執行Y),例如「如果邀那個人約會,對方會答應嗎」、「應該向上司報告工作進度落後嗎」等等。近年腦科學逐漸證明,大腦是一種會反覆預測與修正的高功能模擬機器。
這個模擬也會延伸到過去與未來。「如果當時沒那麼做,就不會發生這種情況了」這類過去的模擬稱為「後悔」,是「反省」與「學習」的基礎。「如果發生這種事會怎麼樣呢」這類未來的模擬,則是「希望」或「絕望」。
而這裡的重點是,「過去」、「現在」、「未來」的模擬若是個別進行,就幾乎派不上任何用場。因為無論是為了反省或學習,還是為了擁有希望,都不可缺少從過去一直到未來的「主體(我)」。於是,為了更有效率地進行模擬,「自我=意識」便進化了。
大腦將「我(從過去到未來的連貫模擬)」建構成一篇故事。這稱為「自傳式記憶(autobiographical memory)」,在那裡我們都是故事的主人翁(男主角╱女主角)。
每個人都活在「我」這篇故事裡。不過,這裡有幾個限制,我們無法隨心所欲地創造任何故事。
第一個限制是「物理的限制」,如果是動畫或電影(或是VR)倒也罷了,但在現實世界中人是無法在天上飛的。
第二個限制是「資源的限制」,最簡單易懂的例子就是「沒錢就不能買想要的東西」,不過近年人們開始強烈意識到「時間的限制(一天只有二十四個小時)」。最近的年輕人似乎重視TP值(時效比)更勝於CP值(性價比),觀看電影時會使用兩倍速播放,這是因為可以投入的時間資源有限,但該處理的內容卻太多吧。
不過影響力最大的是「社會的限制」。雖然你永遠是自己人生的主角,但這段人生當中還有其他的演員與觀眾。而這些人,同樣也是自己的人生故事中獨一無二的主角。
人是徹頭徹尾的社會性動物,既然被塞進家庭、公司、社區等共同體之中,我們只能在這個社會的限制下,努力創作一篇能夠活得「像自己」的故事。但要是這種限制消失了,故事就會嚴重走樣吧。
前首相槍擊案發生之後,所有媒體都在挖掘嫌犯的過去,然而除了高中畢業後加入自衛隊這件事以外,媒體對他幾乎一無所知。從海上自衛隊退伍後,男子考取了理財規劃師與不動產經紀人等證照,在數家公司擔任派遣員工或計時人員,但他完全沒有能為那段過去作證的朋友。
男子最後的工作地點是京都府的某間倉庫,據說他不跟同事交談,午餐時間也都是一個人在車內吃便當。母親入信的統一教從一九七○年代起,就因為強迫性的傳教方式、迷信式推銷(靈感商法)、強索高額捐款而引發社會問題,民間也有數個支援退教者與信徒家人的團體,不過男子並無參加過這類活動的跡象。男子為了「復仇」,獨自一人在月租三萬五千日圓的一房一廚公寓內製作槍枝與爆裂物。
二○○八年在秋葉原犯下隨機殺人案的犯人也是一名孤獨的派遣員工,不過該名犯人仍然有故鄉的朋友與女性長輩關心他、願意聽他訴苦。槍殺前首相的男子,現階段完全沒有與他人往來的紀錄。若要用一句話來形容他的人生,應該就是「絕對的孤獨」吧。
二○一九年上映的電影《小丑》(Joker),講述的是一名不斷強調「自己彷彿不存在」的孤獨青年亞瑟,因陷入瘋狂與妄想而逐漸化身為小丑的故事。
電影一上映男子就前去觀看,並在自己的推特(twitter,現改名為X)留下「絕不放過玷汙小丑那股真誠絕望的傢伙」這段話。查看其他的推文也能發現,男子顯然把自己的境遇跟小丑(亞瑟)重疊在一起了。
在與其他使用者私下談論這部電影時,男子曾這樣形容自己:「是啊,被母親欺騙,失去學歷與所有財產,又被女友拋棄,徬徨多年歷盡滄桑,但還是不能殺死母親,否則會趁了某些人的心意,這就是我的寫照。」我們應該可以把這視為男子的「真誠的絕望」吧。
從自衛隊退伍後,雖然努力考取了證照,但工作卻不順利,還被女友拋棄。還不到四十歲,就被社會與性愛排除在外。這樣的現實被擺在眼前,對智力與能力都很高的男子而言是無法忍受的挫折吧?
在男子陷入「絕對的孤獨」之中,思考自己為什麼會變得「彷彿不存在」時,他回顧自己的人生,將宗教團體妖魔化。當他要創作「自己是單純的被害者(善)」這篇故事時,是不是把(被認為)跟宗教團體有關的、這個國家最有名的政治家塑造成絕對的「惡」了呢?
而且一旦被這篇故事掌控,就沒辦法掙脫出來吧。因為,這篇故事正是他的一切。
本書要談的,就是身為這種「麻煩」生物的我們。
試閱
12 投票率越低越好
笨蛋與無知不同。笨蛋是能力的問題,無知則是欠缺解決問題所需的知識。就算你再怎麼聰明也有可能無知,而且實際上你對於絕大多數的事都是無知的吧。
我們之所以無知,是因為現代社會太過複雜。即便想獲得有關日常生活中所有疑問(例如飛機為什麼會飛?)的詳盡知識,光是研究兩、三個問題人生就結束了。――所謂的研究者,就是一輩子都在探究某一個問題的人。
當然,如果對所有事情都無知是無法生存下去的。所以我們才要在嚴格的限制(一天只有二十四個小時,扣除睡眠時間的話只剩十六個小時)之下,費盡千辛萬苦努力取得需要的基本知識。
購買電視或電腦時,我們不會詳細比較所有製造商的機型,而是參考熟人或家電量販店店員的建議、網路上的評價等資訊,挑選出看起來符合條件的商品吧。雖然那有可能不是最佳選擇,但若考量到獲取大量資訊與比較考慮的成本,還是較佳選擇的成本效益比較好(有限理性)。
在政治學上,選民的「政治無知」就像一根始終扎在喉嚨裡的小刺。民主制(democracy)是透過公正的選舉選出國民的合法代表,但各項調查卻顯示,選民並不具有投票所需的基本知識。
有人在美國針對「政治無知」進行詳細調查,結果發現,一般的美國人雖然知道總統是誰,但對其他知識都非常沒把握。
就連認為「經濟很重要」的人,也只有不到半數大致知道失業率與經濟成長率。參議院和眾議院是哪個政黨占多數的答對率也低於五成。而且這還是選擇題,就算隨便亂猜也有一定機率會猜對。考量到這點,擁有基本政治知識的選民(頂多)只有二~三成左右。
各位可不能看到這個結果就嘲笑美國人都是笨蛋。在二○一四年的國際調查中,一般的日本作答者不僅大幅高估失業率、誤以為殺人案件數持續增加,還相信移民的比例比實際多五倍。
儘管如此,日本的成績在十四個國家當中仍排名第三(前兩名是德國和瑞典),雖然比第十三名的美國好多了,但問起日本十四個中央行政機關時,居然有大約三分之二的日本人連一半都講不出來,而且大部分的人對自己選區的國會議員參選人幾乎一無所知。這樣看來根本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完全不能得意自豪。
像國會議員選舉之類的大規模投票,每個人的選票價值都非常的低,以美國總統大選來說只有一千萬分之一到十億分之一(因州而異)。採議院內閣制的日本計算方式更加複雜,不過某位候選人因自己的一票而當選,且這位候選人所屬的政黨在(包括聯合內閣在內的)國會占多數並掌握政權的機率,頂多數百萬分之一吧。總而言之,「一票的價值幾乎為零」。
如果人類就如同經濟學假定的那般是理性的,便不可能特地前往投票所去做一件沒有價值的事。但實際上,直到一九九○年為止,日本的國會議員選舉投票率都維持在七成左右,儘管之後大幅下滑,不過仍有半數選民會去投票。
這件事常被拿來證明「理性經濟人」這項經濟學的前提是錯誤的,不過真的是這樣嗎?
學校教導我們「投票是國民的義務」,出社會後(或是就讀大學時)更常有機會被問:「你去投票了嗎?」民主社會有著(非常強烈的)「必須去投票才行」這股同儕壓力。
當然,就算沒投也可以回答「去投了」,但說謊會感到良心不安吧。既然如此,應該就會想去投票好讓心情變得輕鬆。
如果只是星期日出門時順道去附近的投票所,其實花不了多少成本。有半數的人為了消除同儕壓力而選擇接受這點負擔,坦白說並沒什麼好奇怪的。
那麼,真正的成本在哪裡呢?那就是獲取及研究候選人的詳細資訊,決定要把票投給誰。
要投出正確的一票,就必須先知道自己期望什麼樣的政治,而現狀與期望又有多大的差距(或是做得有多好),以及各個候選人提出的政見將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明明「價值幾乎為零」,真的有人會做這種麻煩的事嗎(至少我不會做)?
由此可知,對選民而言理性的做法不是「棄權」,而是「在對候選人一無所知的狀態下投票」。這時多數人會走思考的捷徑(shortcut),只要有「熟人拜託我」、「在電視上看過他」、「從父母那一代就固定投給某個政黨」之類的理由,選擇候選人的成本就能大幅降低。現實中,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像這樣投出自己的那一票吧。
聰明的人在面對政治時也會陷入「理性無知」。因為,把這個時間花在其他事情(工作或興趣)上更有意義。
先不說前面的問題,如果選民陷入「理性無知」,選舉時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嗎?
關於這道難題,雖然有人提出「參考過去的實績」、「縮減議題」、「寄望統計的奇蹟(眾人的意見出乎意料正確)」等解決方案,但這些終究都算不上能帶來好結果的辦法。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在一無所知的狀態下隨便挑選的電視或電腦,哪有可能會是(接近)最適合自己的產品,天底下可沒這種好事。
這個擔憂,在二○一六年的英國脫歐公投與川普總統誕生之時化為了現實。選民的政治無知,正是民粹主義的力量源泉。
那麼該怎麼做才好呢?雖然沒有好辦法,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只要無知的投票者變少,就會接近「民主的決定」。
投票率低下被視為「民主主義的危機」而令人憂心。不過,如果大部分的選民是「理性無知」,那麼投票率反而越低越好。因為這樣一來,就只剩下有明確理由投票給某位政治家或某個政黨的人了。
話雖如此,各項調查也發現,有一定數量的人是為了維護自己的信念而投票。這種「死忠投票者」不是偏極右派就是偏極左派,交給他們真的能實現「更好的政治」嗎?老實說,我覺得是很難指望的。
笨蛋與無知不同。笨蛋是能力的問題,無知則是欠缺解決問題所需的知識。就算你再怎麼聰明也有可能無知,而且實際上你對於絕大多數的事都是無知的吧。
我們之所以無知,是因為現代社會太過複雜。即便想獲得有關日常生活中所有疑問(例如飛機為什麼會飛?)的詳盡知識,光是研究兩、三個問題人生就結束了。――所謂的研究者,就是一輩子都在探究某一個問題的人。
當然,如果對所有事情都無知是無法生存下去的。所以我們才要在嚴格的限制(一天只有二十四個小時,扣除睡眠時間的話只剩十六個小時)之下,費盡千辛萬苦努力取得需要的基本知識。
購買電視或電腦時,我們不會詳細比較所有製造商的機型,而是參考熟人或家電量販店店員的建議、網路上的評價等資訊,挑選出看起來符合條件的商品吧。雖然那有可能不是最佳選擇,但若考量到獲取大量資訊與比較考慮的成本,還是較佳選擇的成本效益比較好(有限理性)。
在政治學上,選民的「政治無知」就像一根始終扎在喉嚨裡的小刺。民主制(democracy)是透過公正的選舉選出國民的合法代表,但各項調查卻顯示,選民並不具有投票所需的基本知識。
有人在美國針對「政治無知」進行詳細調查,結果發現,一般的美國人雖然知道總統是誰,但對其他知識都非常沒把握。
就連認為「經濟很重要」的人,也只有不到半數大致知道失業率與經濟成長率。參議院和眾議院是哪個政黨占多數的答對率也低於五成。而且這還是選擇題,就算隨便亂猜也有一定機率會猜對。考量到這點,擁有基本政治知識的選民(頂多)只有二~三成左右。
各位可不能看到這個結果就嘲笑美國人都是笨蛋。在二○一四年的國際調查中,一般的日本作答者不僅大幅高估失業率、誤以為殺人案件數持續增加,還相信移民的比例比實際多五倍。
儘管如此,日本的成績在十四個國家當中仍排名第三(前兩名是德國和瑞典),雖然比第十三名的美國好多了,但問起日本十四個中央行政機關時,居然有大約三分之二的日本人連一半都講不出來,而且大部分的人對自己選區的國會議員參選人幾乎一無所知。這樣看來根本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完全不能得意自豪。
像國會議員選舉之類的大規模投票,每個人的選票價值都非常的低,以美國總統大選來說只有一千萬分之一到十億分之一(因州而異)。採議院內閣制的日本計算方式更加複雜,不過某位候選人因自己的一票而當選,且這位候選人所屬的政黨在(包括聯合內閣在內的)國會占多數並掌握政權的機率,頂多數百萬分之一吧。總而言之,「一票的價值幾乎為零」。
如果人類就如同經濟學假定的那般是理性的,便不可能特地前往投票所去做一件沒有價值的事。但實際上,直到一九九○年為止,日本的國會議員選舉投票率都維持在七成左右,儘管之後大幅下滑,不過仍有半數選民會去投票。
這件事常被拿來證明「理性經濟人」這項經濟學的前提是錯誤的,不過真的是這樣嗎?
學校教導我們「投票是國民的義務」,出社會後(或是就讀大學時)更常有機會被問:「你去投票了嗎?」民主社會有著(非常強烈的)「必須去投票才行」這股同儕壓力。
當然,就算沒投也可以回答「去投了」,但說謊會感到良心不安吧。既然如此,應該就會想去投票好讓心情變得輕鬆。
如果只是星期日出門時順道去附近的投票所,其實花不了多少成本。有半數的人為了消除同儕壓力而選擇接受這點負擔,坦白說並沒什麼好奇怪的。
那麼,真正的成本在哪裡呢?那就是獲取及研究候選人的詳細資訊,決定要把票投給誰。
要投出正確的一票,就必須先知道自己期望什麼樣的政治,而現狀與期望又有多大的差距(或是做得有多好),以及各個候選人提出的政見將帶來什麼樣的影響。明明「價值幾乎為零」,真的有人會做這種麻煩的事嗎(至少我不會做)?
由此可知,對選民而言理性的做法不是「棄權」,而是「在對候選人一無所知的狀態下投票」。這時多數人會走思考的捷徑(shortcut),只要有「熟人拜託我」、「在電視上看過他」、「從父母那一代就固定投給某個政黨」之類的理由,選擇候選人的成本就能大幅降低。現實中,絕大多數的人都是像這樣投出自己的那一票吧。
聰明的人在面對政治時也會陷入「理性無知」。因為,把這個時間花在其他事情(工作或興趣)上更有意義。
先不說前面的問題,如果選民陷入「理性無知」,選舉時能做出正確的選擇嗎?
關於這道難題,雖然有人提出「參考過去的實績」、「縮減議題」、「寄望統計的奇蹟(眾人的意見出乎意料正確)」等解決方案,但這些終究都算不上能帶來好結果的辦法。這也是理所當然的,在一無所知的狀態下隨便挑選的電視或電腦,哪有可能會是(接近)最適合自己的產品,天底下可沒這種好事。
這個擔憂,在二○一六年的英國脫歐公投與川普總統誕生之時化為了現實。選民的政治無知,正是民粹主義的力量源泉。
那麼該怎麼做才好呢?雖然沒有好辦法,不過有一點可以確定:只要無知的投票者變少,就會接近「民主的決定」。
投票率低下被視為「民主主義的危機」而令人憂心。不過,如果大部分的選民是「理性無知」,那麼投票率反而越低越好。因為這樣一來,就只剩下有明確理由投票給某位政治家或某個政黨的人了。
話雖如此,各項調查也發現,有一定數量的人是為了維護自己的信念而投票。這種「死忠投票者」不是偏極右派就是偏極左派,交給他們真的能實現「更好的政治」嗎?老實說,我覺得是很難指望的。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