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長照危機:理解在宅醫療實況,起造一個老有所終的長照美麗島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我愛爸爸,也愛我的小孩;但有時,我真的只想放個假」
「雖然已經造了胃瘻管,但阿母總說,她還是好想用嘴巴吃飯」
「癌末的太太說,她不想死在醫院,她只想回家」
最累的,永遠是照顧自己的親人。每一份愛,背後都是承擔不了的艱難。
2025 年,戰後嬰兒潮將全數步入 75 歲;而 10 年內,臺灣將出現 500 萬名老人。
面對即將到來的長照危機,你,準備好了嗎?
讓走在前方的日本提供經驗,為臺灣指路,畫出一幅有尊嚴的未來藍圖!
◆ 余尚儒 台灣在宅醫療學會理事長
◇ 陳正芬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
◆ 陳曉蕾 《香港好走》系列作者、《大誌》雜誌總編輯
◇ 鄧世雄 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執行長
──────────────────────────────────共同推薦(按姓氏筆畫序)
本書首先點明了「2025 年問題」這個詞彙:2025 年,所有在二戰嬰兒潮出生的人都將年滿 75 歲。這意味著在日本即將有 650 萬名以上的人步入老年社會;屆時,日本社會將會有 2179 萬名老人,且半數以上會集中在六大都市。臺灣也是如此:2025 年,日本和臺灣的老年人口比率將雙雙正式突破20%,成為所謂的「超高齡化」社會。
可想而知,如此龐大的老年人口,勢必加劇目前已然吃緊的醫療及看護資源窘困情形。諸如兩代同垮、長照虐待、插管灌食、臨終醫療等課題,都將層出不窮。因此,本書花了近三年的時間,以橫濱市為中心,結合政策討論與大量在地訪談實例考察老人的身心需求,日本照護制度現況及問題,最後介紹在宅醫療體系之功能與運作概況。同時,本書也收錄台灣長照 2.0 計畫介紹跟在宅醫療資源連結。
日本在上世紀末就提倡在宅醫療的概念,回應民眾以家為本的需求,讓長者可用更有尊嚴的方式來生活,甚至在社區安詳地迎接生命終點。即使長照危機逐步逼近,但本書仍試圖提出積極可行的對策,呼籲民眾齊力應付 2025 年即將到來的衝擊。不只是日本,同樣即將步入超高齡化社會的臺灣,也是如此。
「變老」與「死亡」是我們每個人的課題,今天我們為 2025 年的臺灣規劃,也就是為自己的未來努力。
目錄
推薦序/余尚儒、陳正芬、鄧世雄
前言
第一部 在日本終老
第一章生存意義的喪失與恢復
第二章「壽終正寢」好困難
第三章想用嘴巴吃飯
第二部 長照的現實──在宅‧設施的現實
第四章三人照護
第五章遠距離照護
第六章雙重照護
第七章防止虐待
第八章居家照護
第九章居家護理師的力量
第十章在安養中心臨終
第三部 地方社會有能力照顧老人嗎?
第十一章在地方生活
第十二章社區重建
終章邁向未來
結語
附錄一臺灣長照 2.0 計畫介紹
附錄二中日英相關用語對照表
序/導讀
推薦序龐大的照顧壓力與負荷,旁觀者可以做什麼?
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福利學系教授、中華民國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常務理事
陳正芬
這本書是一個記者採訪小組面對日本超高齡社會,長達三年的採訪紀錄。採訪與觀察的對象以被照顧者與照顧者為主,再延伸到被照顧者與照顧者所需的照顧服務形式、時段與支持。
書中透過豐富的案例呈現諸多照顧關鍵難題,男性照顧者及媳婦面對育兒與長照雙重照顧、照顧離職的選擇、防止照護殺人,以及何時與如何使用醫療處遇與機構式服務(文中用語為「特養」)等,都讓人聯想到 2011 年發生在臺灣,住在文山區的王老先生手持釘子敲死臥病妻子的第一起照顧悲劇。從那根釘子敲醒、敲痛臺灣的那刻開始,照顧者開始以「三化趨勢」──男性化、高齡化與採取激烈化的方式解決照顧負荷,此後悲劇一年以平均 7 件的速度累積,至今已超過 50 起;這是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用自己的生命企圖撼動臺灣社會,無聲但致命的訴求!
我自己專職是學術工作者,研究主題一直是長期照顧領域,這二十年來看著臺灣各類長期照顧服務模式發展,除了機構式服務之外,一家一家的日間照顧中心在臺灣的大街小巷陸續設立。在閱讀本書時發現,像書中提及的「小規模多機能」觀念,也出現在臺灣長期照顧服務法規與政策中,但服務的精髓卻始終不太到位。
本書也透過大量實例,詳細追蹤了照顧者如何依據照顧需求尋覓照顧服務單位,隱身在服務單位內的諸位專業人員如何決定投身長期照顧領域,服務過程遭遇障礙又是如何克服。例如長輩放心不下愛犬,機構願意讓長輩帶寵物入住,甚至在其過世後繼續照顧寵物;作者直言,這樣的機構在日本也不多!但這就是這樣不浮誇、寫實的記錄方式,才讓本書的可讀性攀升。又如初到職的機構照服員,對自己工作第一個月、住民就有三位過世的狀況耿耿於懷,機構管理者與同事均審慎面對,共同協助初任照顧員面對死亡;這才是高齡社會真正需要的人力留任措施,而非單是薪資待遇等短期誘因就可發揮作用。換言之,魔鬼藏在細節裡──只有真正看見照顧者與被照顧者的困境,照顧負荷才能真正舒緩。就像書中「鄉」的工作人員願意為了晚上因加班,九點才能來接失智丈夫的妻子照顧者遞上一杯熱茶,讓她喘口氣,在一杯茶的時間裡告訴她關於先生一天在設施的狀況,讓她感受到那是一天中最放鬆的時刻;這樣的畫面讓我深切期待,臺灣的照顧者也可以在我們的媒體裡分享這樣的照顧文化。
我誠摯的推薦,本書的閱讀者不應只有長輩與成年子女,地方政府相關業務承辦人員、提供長期照顧服務的單位,以及所有推算自己 2050 年都還在呼吸的人,都應該閱讀這本書;正如作者所呼籲的,可預見的長照巨浪,不僅需要專業與熱心人士,更需要「微熱心」人士的參與。希望本書的出版,能讓更多「微熱心」人士都加溫成「熱心」人士;這一點一點的熱心加總起來,我們的照顧者與被照顧者才不會孤單,照顧負荷與壓力才有可能被看見、被回應與被重視!
試閱
◆五十二歲,記憶逐漸衰退
二○一三年十一月一日,當三橋芳枝女士(61)睽違五個月重返家中時,丈夫良博先生(60)拿出幾張照片給她看。讓芳枝女士反應最大的,是一位女性身穿鮮紅色日式罩衫、面露微笑的照片。
「這是誰的照片啊?」良博把臉湊過去問。「我的。」芳枝掩飾害羞似地大笑。照片裡記錄了兩人二十三歲結縭以來共度的時光。
房間內撥放著小田和正的歌曲。「每次聽到這些歌時,內人心情都很平靜。她喜歡小田和正和槙原敬之溫柔的旋律。」良博說。長男與兒媳為兩人慶祝六十大壽時致贈的肖像畫,如今正裝飾在牆上。
安詳的時光持續不久。兩個小時後,良博抱著大叫的妻子返回醫院。
三橋夫妻與一樓良博的雙親共同住在橫濱市旭區的二世代住宅裡。直到這年九月、九十六歲的父親過世為止,良博一直同時照顧著妻子芳枝及雙親三人。
良博大約從二十五年前開始與雙親同住。以前良博曾偷偷對芳枝說:「要是老爸老媽臥病在床了,我可沒辦法照顧他們大小便啊。」芳枝回答:「沒關係,我不怕。我幫你處理。」沒想到先接受照護的人竟是芳枝。
良博與父親在自家從事文具開發及販售事業,外出跑業務的機會不少。雖然芳枝也會幫忙工作,卻在四十多歲時被診斷出罹患憂鬱症及恐慌症,在家中休息的時間越來越長。家事由良博一肩挑起。當跑完業務精疲力竭地回家時,看到家中漆黑一片,良博忍不住癱坐在冰箱前,哭了起來。
二○○五年三月,良博問主治醫生:「內人真的是得憂鬱症嗎?」這是因為芳枝身上出現了疑似某種疾病的徵兆。打開壁櫥時,會發現裡頭塞滿了毛巾、衛生紙、桌巾等儲備物品。此外,雖然芳枝仍會下廚,但她拿手的青椒釀肉卻只是把肉填進去,根本沒調味過。而且這道菜每週會出現在餐桌上三、四次。
來到主治醫生介紹的醫院後,芳枝被診斷出罹患「阿茲海默症」。當時芳枝五十二歲。醫生解釋芳枝的腦部出現萎縮現象,也開了能夠延緩病情惡化的藥物,可是陪診的良博完全聽不進去。
阿茲海默症在失智症當中尤具代表性,症狀是會開始忘東忘西、判斷力低落、言語及行動異常,最後連正常生活都有困難。雖然多好發於六十五歲以上的年齡層,但也有在壯年期發病的例子。「今後會變成怎樣呢?」離開醫院後,良博獨自前往區公所。「內人被診斷出罹患了失智症,請問我該怎麼辦呢?」良博找窗口人員洽詢,於是對方向他解釋了照顧保險制度。
之後短期間內,芳枝還能做些洗衣洗碗等簡單的家事。不過由於記憶會突然中斷,因此像是煮菜這種需要程序的作業就做不來了。而且芳枝常忘記已經買過什麼,所以會重複購買大量相同的物品。
◆深夜突然醒來大吵大鬧
早上起床後,良博便幫妻子芳枝更衣,並準備早餐。要外出跑業務的時候,良博會先打開電視,免得芳枝覺得孤單。屋內的燈會一直開著,就算晚歸也不要緊。菜刀已經藏在看不見的地方。芳枝怕火,所以不用瓦斯。但水開了沒關就沒辦法了,只能任由它去。
良博必須代替高齡的父親掌管公司,還得在家照顧二○○五年被診斷出罹患早發性失智症的芳枝。到大阪府或栃木縣出差時,手機一小時會接到芳枝二十多次來電。如果不接的話,語音信箱裡就會塞滿芳枝的電話留言。不過打回去聽時,內容卻都是無聲留言。有時其中還會穿插工作上的重要訊息,一不小心就忽略了。
過去愛笑的芳枝變得易怒煩躁。除了記憶力低落,以及無法正確認知時間地點等主要症狀外,失智症還會出現不安、暴力、徘徊等「周邊症狀」。周邊症狀也是難以進行在宅照護的原因之一。
有時芳枝會在深夜突然醒來,漫無目的地在屋內轉來轉去,一邊大吼大叫,一邊亂扔拖鞋及面紙盒,還會拿坐墊和枕頭砸良博。良博也氣得回罵:「妳在搞什麼啊?」這種情況常常持續到清晨,導致良博腦袋昏沉,身體疲憊遲鈍。他每天都在睡眠不足的情況下外出跑業務。
未滿六十五歲即發病的阿茲海默症,以及腦血管性失智症等等,總稱早發性失智症。根據厚生勞動省研究小組調查,全國患者總數估計約有三萬七千八百人。此外,這些患者帶來的問題也跟高齡者不同。由於患者既年輕又有體力,一旦出現暴力或徘徊等症狀,便會對負責照顧的家人造成沉重的負擔。壯年期發病也讓本人及家屬在經濟上蒙受龐大的損失。◆向街坊鄰居坦承妻子罹患失智症
每當電視上出現「失智症」一詞,芳枝總是不悅地關掉電視,低聲呢喃著:「感覺好像變成白痴一樣。」當區公所職員和制定照護計畫的照顧管理專員到府訪視時,芳枝往往一溜煙地躲進房裡不出來。良博認為,被診斷出罹患早發性失智症的芳枝本人,也覺得無所適從。
為了兼顧工作與照護,良博利用長照保險服務,帶芳枝去參觀白天需要照護的人所使用的日間照護機構,不過芳枝卻抗拒地表示想要回家。而且良博不依賴同住的雙親,也拒絕當時還是學生的長男幫忙。「以前有種奇怪的責任感,認為自己要盡力包辦一切。當時是把照護當工作來做。」
二○○九年,良博向街坊鄰居坦承妻子罹患失智症。
「我有話想對大家說。」在某次運動會的慶功宴上,十幾位年齡相仿的夫妻正舉杯暢飲時,良博開啟了話題。「四年前內人被診斷出患有阿茲海默症。今後她可能會四處遊蕩大吼大叫,還請各位多多包涵。」
「那麼可愛的芳枝竟然得了阿茲海默症。」感到驚訝的同時,大家也紛紛出言安慰良博。「多虧你有勇氣說出來。」「辛苦你了。」
不久,芳枝開始到處亂跑。住在附近的女性來電通知良博:「外子說在商店街看到芳枝,她不要緊吧?」還有人發現芳枝坐在附近的公園裡,便手牽著手把她帶回家中。
「就算不說,大家也都隱約知道。當事人不主動開口,其他人就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坦承以對,反而能獲得很多幫助。」良博說。
◆不知不覺走上高速公路
芳枝被診斷出罹患早發性失智症後五年,到了二○一○年一月,她已經不會用洗衣機了。曾在一天內用洗衣機洗一條手帕好幾次、浪費了不少水費的芳枝,如今卻連使用方式都不曉得。
該年六月,當丈夫良博在自家一樓工作時,本應在二樓的芳枝突然不見蹤影。良博找遍了周遭及所有想得到的地方。兩個小時後,警察來電:「我們找到芳枝女士了。」
警官接獲通知趕赴現場,找到了走在高速公路上的芳枝,隨後循錢包裡的便條紙聯絡良博。便條紙是良博偷偷放進去的,目的是為了預防購物途中發生的糾紛。
「要是出車禍的話,就不只是自己的問題了,連肇事駕駛的人生都會被打亂。」良博臉色慘白地想。於是他決定在「旭區徘徊SOS網路系統」上註冊。「旭區徘徊SOS網路系統」動員全區的力量,照看保護著四處遊蕩的失智症患者。系統運作模式如下:首先向社區護理廣場等「聯絡機關」登錄失智症患者的照片,一旦發現患者走失,家屬即可通知聯絡機關。當公車、鐵路、計程車隊,商店或當地居民察覺有人四處遊蕩時,便會通報最近的聯絡機關。
同時也把家裡的鎖換掉,即使從裡面也要用鑰匙才打得開。雖然業者說這樣發生火災會無法逃生,但也是莫可奈何的事情。
做為無法自由外出的補償,芳枝從夏天起開始在陽台上生活。L型的陽台有兩處四疊半榻榻米大的空間。每天吃完早餐,芳枝報備一聲後,就在陽台上走來走去。走累了就一屁股坐下,排泄也在原地解決。良博總是在陽台上放著寶特瓶裝水,預防芳枝出現脫水症狀。
◆體悟到在宅照護的極限,決定住院
據說,負責照護的家屬偶爾會聽見「惡魔的耳語」。
每次和丈夫良博一起帶狗出門散步時,芳枝總是不願回家。只要一放開手,芳枝就會立刻全速逃走。良博吆喝著把人追回來後,過沒多久芳枝又溜掉了。
良博雙手遍布著芳枝留下的抓傷。最後,他終於放棄追趕逃跑的芳枝。「又來了,隨便啦──啊,這樣不行。」雖然只過了幾十秒就繼續追逐芳枝,但這段時間感覺起來非常漫長。
同樣在照護家人的朋友說過,有一次從旁協助家人洗澡時,看著家人的臉慢慢沉入浴缸,他卻漠然地想著「如果不出手幫忙,就死定了呢」。
二○一○年十月,良博終於認清了在宅照護的極限。
在商店街尋找逃出家門的芳枝時,良博接獲警察通知,表示芳枝造成電車停駛,如今正被站方看管當中。良博趕赴站員室,在那裡找到了低頭不語的芳枝。幸好列車長及時發現芳枝走進月台旁的平交道,才不致釀成憾事。
隔天,向區公所負責人等平時的諮商對象提起這件事情時,得到的全是相同的答案。「最重要的是保住夫人的性命,所以我建議您讓她住院。」找主治醫生商量時,對方也說:「現在已經太晚了。最好馬上住院,然後再轉入療養設施。」於是良博決定讓芳枝住進失智症專門醫院。
看著逐漸崩潰的良博,旁人一直都很擔心。◆因妻子首度告白而落淚
在散步途中看見美麗的花朵時,芳枝總會展露笑顏。路人常讚美她笑得很甜。隨行的丈夫良博也受到撫慰。
大吵大鬧地拒絕回家後,芳枝總會乖乖道歉說:「我不該那麼做。」在浴室裡幫芳枝洗腳底板跟指縫時,她也會滿懷謝意地說:「不好意思啊,連這種地方都讓你幫忙洗。謝謝你喔。」
良博原本猶豫著要不要讓芳枝住院。不過當二○一○年十月芳枝闖進平交道後,良博終於決心保住她的性命。
十一月十七日,良博假借做檢查的名義帶芳枝出門。在橫濱朋友醫院的門診室裡,主治醫生對芳枝說:「今天就住院吧。我們要啟用『醫療保護入院』機制。」即使未經本人同意,只要醫生判斷有必要性,監護人也同意的話,就可依制度強迫患者住院。
芳枝從椅子上起身,大聲叫道:「我絕對不要住院!」護理師們將試圖逃走的芳枝團團圍住。手腳被綁在床上的芳枝說:「討厭,我做錯什麼了嗎?老公,我是那麼愛你耶!」
結婚三十四年,芳枝從未說過「喜歡」或「愛」,這天卻首度做出了深情表白。「妳沒錯,都是我不好。」良博緊抱著芳枝,哭了出聲。
大約在芳枝住院前後,良博也開始正式照顧起雙親。
◆看見照顧父親的母親兀自落淚,內心產生危機意識
良博的父親良夫(享年96歲)及母親美代子(86)住在二世代住宅的一樓。開發販售文具的公司也在一樓,由父子共同經營。
雖然父親動過白內障手術,雙耳還裝了助聽器,但良博認為他比同齡者還要有活力。八十八歲時到印度簽約,當地人都不相信他的年紀,甚至要求他出示護照證明。
母親的雙腳不良於行,走起路來搖搖晃晃,所以外出都使用拐杖。過去還曾摔下樓梯和坡道。
二○一○年五月,當時九十二歲的父親一大早就出門參加每月一次的愛好會。不久,家裡接到消防隊的電話說父親跌落月台頭破血流,頭蓋骨跟肋骨都斷了,傷勢十分嚴重。同年七月,父親在辦公室正準備坐下時,不慎摔下椅子重創腰部,被救護車送進了醫院。
由於起身時常伴隨劇痛,父親大部分時間都躺在床上,此外也開始出現失智症的症狀。家中還有罹患早發性失智症的媳婦芳枝在,所以晚上母親不得不自己照顧另一半。
即使到了深夜,父親仍不以為意,大吼大叫。這時母親會爬到睡在隔壁房間的父親身邊。聽到父親說想上廁所,母親便花了很長的時間,拿擺在床邊的水桶讓他解手。接著母親會哭著回到自己的被窩裡。父親耳背,聽不見母親的哭聲。看到兩人這個樣子,良博感觸很深。「老爸只看到老媽照護時的溫柔表情,根本沒發現她有多辛苦。這樣下去,兩個人遲早都會倒下。」
◆住院也不能安心太久
二○一○年七月,住在橫濱市旭區內二世代住宅的三橋良博一家四口,有三人被認定「需接受照護」。長照保險制度規定,當患者需要照護及日常生活協助時,便可使用照護服務。判定需要何種服務的「需照護認證」,從「需支援等級1」到「需照護等級5」共分為七階段。父親良夫摔下椅子撞傷時是「需照護等級3」,照顧他的母親美代子則是「需照護等級2」,這形成高齡者照顧高齡者的「老老照護」狀態。妻子芳枝為「需照護等級4」,由良博負責照顧。
在良博看來,母親似乎一直把父親當成一家之主,不肯接受他出現失智症狀的事實。每當父親勃然大怒口出惡言,母親總是忍氣吞聲地說「都是我不好」。
「不能再讓老媽繼續照顧老爸了。」外出工作時,良博打電話向照顧管理專員諮詢,對方建議他利用「短期寄宿服務」。若是負責照顧的家屬需要喘息一下,便可利用該項服務,將患者暫時托給照護機構。對方幫忙找了好幾個地方,最後找到了隔天便可入住的設施。
良博從外地打電話給母親,請她詢問父親的意願。結果母親回覆說:「他說他的病早就好了。沒辦法,讓我來照顧他吧。」
接著良博考慮住院一途。他向院方說明目前同時照顧三人的處境,請求讓父親住到能自行起身如廁為止。不過安心的時刻稍縱即逝。由於父親經常大聲呼喚母親及良博,入院隔天父親便從大病房轉往個人病房。過了五天,院方以還沒準備好收容失智症患者為由,要求父親出院。
和照顧管理專員討論過後,這回良博選擇了老人照護保健設施的短期寄宿服務,並勸父親把身體養好再回家。然而大約一個月後短期寄宿合約結束,父親又回到家中。十一月芳枝住進了失智症專門醫院,良博便決定在家照顧雙親。◆為行將就木的父親發愁
「正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良博說。
二○一○年妻子芳枝住院後,母親美代子也因摔倒被救護車送進醫院;被診斷出罹患腦血管性失智症的父親良夫則病情惡化,無法正常排泄……如此,準備飯菜、陪同就醫、購物等等,就全落在了良博肩上。白天他一邊在家工作,一邊照顧雙親,傍晚再到醫院探視芳枝。
父親所剩時間不多了,良博一直猶豫著要不要讓他住進療養院或醫院。
二○一二年七月,某件事情促使良博做出決定。探視完芳枝從醫院返家時,只見母親癱坐玄關,父親則在走廊上躺成大字型。原來父親不帶拐杖出門,最後坐在離家約三百公尺遠的路上動彈不得,被附近鄰居揹回家中。出門追趕不見人影的父親時,母親也耗盡體力,同樣被附近鄰居一路揹著送回來。
一問之下才知道,父親穿著四件襯衫打算去俄國。
「這樣下去的話,大家都會完蛋。」八月,父親再次住進了橫濱朋友醫院。
之後過了一年,二○一三年八月下旬,良博與芳枝、兩人的長男夫妻、母親、弟弟一家聚在父親床邊。出聲喚了好幾次後,父親微微張開眼睛,表情顯得十分安詳。
經歷過關東大地震、戰爭、西伯利亞滯留、三年前跌落月台等種種苦難,九月十四日,父親留下一句「可惜沒活到一百歲」後,人生就此落幕,享年九十六歲。
◆退一步為對方著想
二○一二年八月父親良夫住院後,母親美代子便獨自住在二世代住宅的一樓。
母親不良於行,外出都使用輪椅。以前半夜去上廁所時曾經跌倒,因此家中設有扶手,床邊也擺著便廁。母親利用長照保險服務,每週前往日間照護機構四次,到府協助員也會來家中打掃兩次。對於輔助入浴提供消遣的日間照護服務,母親原本興趣缺缺:「跟人相處好累啊,我沒辦法融入團體生活。」
為了喜好短歌的母親,良博找到了可以學習俳句的地方。之後母親對短歌與俳句的差異產生興趣,甚至還學了書法。因為個性過於拘謹客氣,擔心去廁所會給職員造成麻煩,夏天參與日間照護機構的活動時,母親曾刻意減少水分攝取而出現脫水症狀。對良博而言,比起身體上的疲憊,要顧及雙親的心情更是折騰。父母都是老古板,不能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例如不去強迫他們使用照護用品。母親稍微出錯時,良博會不斷勸說「這很方便喔,再試試看吧」,直到母親答應嘗試為止。
開始在家中照顧妻子芳枝時,每次良博要幫她穿尿布,芳枝總吵著說不要。從這段經驗中,良博學會用不損及顏面的方式安撫對方,並事先預測可能的狀況以避免出錯。「和對方硬碰硬是沒辦法進行照護的,重要的是退一步包容對方。」良博說。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