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修補生命的洞:從原生家庭出發,為童年療傷

有一種疼,不時刺痛。說一段童年故事,找回成熟大人的力量。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6個人喜歡
  • 9 297
    330

出版情報

你以為你把小時候的自己封存得很好,但其實,他還在哭……

2021/03/15 當年紀漸長,已經愈來愈少有一本非文學書會讓自己讀得淚眼模糊,但這本《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卻讓同事們也都成了淚人兒。        書裡有8個不同背景、經歷與工作,但卻同樣為內在所苦(內在的苦楚溢到外在或說顯於外的恐慌症、憂鬱、購物成癮……但這或許也是身體為了保護心理,對外發出的求救訊號)的個案,我們在這8個個案裡,都不約而同看到過往那個哭泣、不安、恐懼的年幼時的自己,而我們從來都沒想過,原來那個小時候稚嫩的自己,至今還在掉著淚、還在疼、傷口也還在滲著血。        因為我們早就長大了,因為我們早已用不錯的工作、收入來甩開童年時那個不安的自己了,而且那是久遠以前發生的事,若不是這本書,我們壓根兒不會再步上時光長廊,去敲開時間的門,去憶起年幼時那針扎般的疼痛往事。       但記憶是如此難以言說,你以為你忘記了(忘記了多好啊,背負著那樣沉重悲傷的負擔,怎能走得遠?),又或你以為你收藏得很好,你把它妥適收納在記憶的最深處,牢牢封存,而且誰在過往年幼時,沒有一兩件別人看起來,就只是父母難免吵架,而媽媽任性得想離家出走的尋常事,但那時童年的你,哇啦哇啦地大哭在媽媽身後,你怯懦得想拉住媽媽的衣角,但卻驚恐得手都伸不出去……       大家口裡的尋常事,對你來說,卻是把你的心撞擊得血肉模糊,你覺得你的世界碎裂成一片片。      怎麼辦呢?沒有人幫你,你只能自己開始縫補自己碎裂的世界,於是,你開始拚了命的努力,你努力把媽媽交待的事做好,你努力把爸爸在乎的功課拿到滿分,至於你自己的心情與感受,那一點都不重要。      你的世界都碎裂了,你的心情與感受,還重要嗎?      而,這成為日復一日的習慣……      你拚命的努力,但卻從來不是為了自己,只是你的人生,只有一次,你若不能為自己而活,待走到人生盡頭時,你的心裡會不會滿是無奈與悲傷?    / 慕姿心理師以迥異於大部分心理書的方式,細膩同理地陪伴8個個案從防衛、嘲諷、卸下心防,到終於願意述說自己早已遺忘,但其實禁錮著自己的塵封往事,過程充滿懸疑與吸引力,頻頻勾住讀者的心。   願大家翻閱此書時,都能在淚水中,給過往受傷又哭泣的自己,一份大大又溫暖的擁抱。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華人家庭父母帶給孩子的傷,
往往包裹在「我愛你」、「我為你好」的甜美外衣下,所以傷害不易察覺,
但卻在孩子心中形成一座座牢獄。

 

一本最接地氣的探討華人原生家庭傷害的書寫。
6個最溫暖的療癒跨頁,陪你面對原生家庭的疼與痛。

療癒原生家庭的傷痛,
不是為了讓父母向你認錯、道歉,
而是把自己愛回來。

有一種傷,隱而未顯。
但它卻屢屢讓我們在工作、愛情、家人相處上衝突不斷。
有一種疼,不時刺痛。
你覺得自己沒人愛、沒有價值,一如童年時,你總是被責備、感覺被遺棄……
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傷痛,正時時刻刻禁錮著我們。

因此,
‧即使你表現完美,你依然覺得自己不夠好。
‧即使被傷得千瘡百孔,你也覺得是自己的錯。
‧你時而像刺蝟、時而像驚弓之鳥,有時脾氣又會像地雷般突然爆炸。
‧你常常還沒開始行動,就認為自己一定會失敗、會搞砸,會惹大家不開心。

許多父母並不覺得嘲諷、批評、貶低、辱罵、情緒化、冷漠、刻意忽略、操控,以及拿孩子「與他人比較」……是對孩子的暴力與傷害,父母認為這是為了激勵孩子,因為「你如果夠好,還怕我拿你跟別人比較嗎?」甚至「我們賺錢養家壓力很大,罵你幾句,有什麼不行?」但這些沒有傷口的傷,卻深深斲傷孩子的內在,而這份羞辱與壓抑更會讓孩子選擇以憤怒或放棄自己的極端方式,向這世界拋擲。

這是一本為童年療傷的書,也是胡展誥心理師貼著自己的呼息所寫的書。書中的每一個對話、每一則例子,都來自於這個文化底下隨處可見,卻經常被輕忽的互動。

擁抱、治癒自己的童年傷痛,不是為了怪罪父母,而是要找回完整的自我,不再讓傷害傳遞到下一代,特別是那些以愛之名,卻行控制、貶抑、嘲諷之實,對孩子傷害至深的行為。

作者

胡展誥

諮商心理師

出生屏東沿海漁村,從小就喜歡聽故事、騎車到處亂晃。因為喜歡旅行、熱愛這塊土地,所以立志將工作的足跡遍及台灣每一個鄉鎮。

畢業於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現為崑山科大兼任心理師、風傳媒專欄作家、愛心理合作心理師、永齡希望小學諮詢委員、新竹市新住民服務中心外聘督導。工作之餘熱衷演講與寫作,著作及創作:《遇見,生命最真實的力量──一個諮商心理師的修練筆記》(聯經)、《別讓負面情緒綁架你──30個覺察+8項練習,迎向自在人生》(寶瓶)。

專長:兒童與青少年諮商、親職教育、遊戲治療、情緒議題。

2017年開啟浪跡天涯的工作模式,演講及工作坊經歷超過200場,合作單位包括海內外各級學校、企業、補教業、政府部門、就業服務機構、社會福利機構等。

FB粉絲頁:遇見嘿狗狗-胡展誥諮商心理師

目錄

【推薦序】說一段童年故事,找回成熟大人的力量/許皓宜(諮商心理師)009
【自序】該不該誠實面對自己?012

第一章、隱身在幸福童年背後的祕密
一、我們都可能帶著傷長大023
二、我們的童年是如何受傷的?027
三、父母給的傷害,經常隱晦難辨035
四、為何要檢視早年的傷口?040

第二章、被剝奪自信的孩子
一、總是被拿來跟別人做比較049
二、表現得不夠好,就不被愛057
三、滿滿的批評與貶低064
四、被設下永無止盡的目標072
五、錯誤的設定:我是不值得被愛的人076

第三章、被忽略情感的孩子
一、禁止表達情緒084
二、「小大人」養成班090
三、無微不至的安排-你不懂,所以必須聽我的099
四、錯誤的設定:我是不重要的人106

第四章、被控制行為的孩子
一、踩地雷般的親子互動115
二、關係的撕裂122
三、充滿矛盾的訊息128
四、錯誤的設定:我是一個沒用的人138

第五章、展開求生的行動
一、「求生」是與生俱來的本能145
二、為求改變而對抗151
三、因為無力而逃跑156
四、擺脫無力感,尋找有效的行動163

第六章、為傷害設停損點:改變的前奏曲
一、改變,必須從「自我覺察」開始177
二、拒絕缺乏同理心的廉價勸告184
三、停止重複無效的行動192

第七章、啟程:重新找尋「回家」的路
一、重新調整你與「家」的關係208
二、練習欣賞自己:長出正向的新視框218
三、練習尊重自己:採取新的因應姿態230

結語、為生命創造正向漣漪
【後記】你,看得見自己嗎?248

序/導讀

推薦序
說一段童年故事,找回成熟大人的力量


在大學工作十五年,我看過許多因家庭而受傷的孩子。

說是孩子似乎又有點不對,因為這些孩子多已年滿十八,已經成年、是個大人了。但很多時候,他們雖然人在學校,心卻還停留在受傷的家庭裡。

醫院和社區工作讓我這種感受更深。不論是年歲三十、四十、五十,甚至更年長的,談起父母,常常是心有怨懟,罕見對童年經驗充滿正向記憶的人。

有些人是記得童年時被父母責罰、毒打,有些人是不被肯定;有些人因為父母婚姻不和而備受忽視,有些人則夾在父母關係中間,變成那個調解衝突的小大人……縱然那些事件已是過往,但回想起來卻彷彿正在發生。一個不幸的童年,對許多人來說,彷彿在生命最初就遭遇詛咒,久久無法自拔。

這些年,我看見整個華人世界對於童年傷害的體悟正在覺醒,卻也因為內在負面想法持續出現,而不自覺地沉溺在一種黑暗的心態當中。在這樣的年代裡,心理學和心理專業人員變得重要,然而,從事貼近人心的工作,往往也考驗著專業者自身的立場與信念是否足夠沉穩。

初次與展誥相遇是在廣播電台,記得當時,他因出書而接受我的訪問。當展誥走進錄音室時,我真有種陽光灑進來的感覺,因為他臉上的微笑,展現一種讓人想要親近的溫暖,而坐下來談話片刻,我就發現他是一個能靠說故事,就讓我們又哭又笑的人。

收到展誥新書《修補生命的洞──從原生家庭出發,為童年療傷》。我曾經聽朋友開玩笑說,沒有真正讀懂心理諮商的人,恐怕會以為這是一門勸人「離家出走」的學問,但展誥所表達的,重整原生家庭經驗,對自我進行修復,談的卻是「離枷出走」的概念。展誥在書中精準地告訴我們,所有不愉快的家庭記憶,重點並不在於過去曾經的事件內容,而是為何這些事件會變成我們心頭上無法卸除的「枷鎖」,持續影響成年後的人生,阻礙我們當個成熟的大人。

在我的想法中,我認為一個成熟的大人,是能看見自己的童年傷痛之外,還願意用一個成年後的溫柔眼光,去發覺自己隨著年歲增長所帶動的潛能。而展誥的新書,正是要帶領我們,找到自我療癒的鑰匙。

我想,這個年代已經不缺告訴你父母有多傷人、多可惡的書籍了,但揭發傷痛之後,我們仍要學著繼續行走未來的路。這是展誥的新書最珍貴的地方,他善用充滿溫暖的特長,說著動人的故事,陪伴我們打開記憶,學習接住自己的脆弱。

是的,我們終究可以當一個願意信任自己的大人。


許皓宜(諮商心理師)


自序
該不該誠實面對自己?


「要不要動手寫這本書?」這個問題,我在心裡與自己拉扯了好久。

這種拉扯,就像是那些來到諮商室的孩子,也總是掙扎著要不要對我說出發生在家裡的事情。

我曾經在某個國小等待一位兒童前來晤談。他念小學二年級,因為遭到父母長期的肢體暴力而被通報社會局,於是被安排來接受心理諮商。那是我們第一次見面。

上課鐘聲響起,孩子嬌小的身影獨自出現在諮商室門口。

一腳才踏進來,還不待我開口,他就用稚嫩的聲音大吼:「我才不要跟你講話,拔拔馬麻說你們都是壞人、都是來亂問問題的。」說完後就側過小小的身子,擺明了不配合的態度。

這種行為在心理諮商中通常被稱為「抗拒」,如果這樣的互動模式持續下去,他的輔導紀錄很可能會被這麼記錄:不願配合心理師、個性固執、難以建立關係、疑似有對立反抗或情緒障礙傾向、建議安排特殊教育鑑定……。

可是,真的就只能這樣嗎?

我們經常只關注一個人的「抗拒」行為,卻忽略了去思考:他「何以」要抗拒?也就是,一個人「行為表現得如何」似乎比他「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行為」還要更受關注。

在講求「孝」與「順」的文化價值底下,孩子鮮少從父母的身上獲得「被理解」的經驗。對於那些沒有滿足社會期待的行為表現,孩子很快就被貼上一張張負面的標籤,從此難以「翻身」。

可是,我們是否有這麼思考過:

‧是什麼讓一個孩子即使遭受暴力對待,也不願意將某些事情輕易說出口?
‧那一個小小的身子不惜讓自己受傷,也要用盡全力守護的東西是什麼?
‧是什麼讓他努力將家裡的事情化成一道道不能說出口的祕密?
‧有沒有可能他只是謹記父母親教他「不隨便與陌生人講話」的提醒?
‧是否因為無法判斷說出來會不會有負面的影響,所以乾脆選擇沉默?

沉默得太久,會離「自己」愈來愈遠

我們經常誤認為,如果把在家裡、在成長過程中受苦的經歷講出來,是一種對原生家庭的攻擊、是對父母的背叛。但事實上,當我們把受苦的故事講出來之後,乘載悲傷的眼淚、包覆著委屈與痛苦的情緒才有機會找到出口好好地宣洩,也幫助自己長期受到壓迫的內心清理出一個寬敞的空間,重新長出健康的故事。

然而,想要表達真實的自我之前,必須要有一個重要的前提。

很多人都認為「說」出來,才有機會被他人理解,卻忽略了重要的是:一個人或許必須先被理解,才會感受到自己是被接納、是安全的,才能勇敢地面對自己的經驗,說出真實的內在感受。

一個從小就鮮少被父母親理解的孩子,經常會卡在「想表達自己卻總是失敗」的挫折與無力感裡。

兒童與青少年在諮商室裡選擇「不說」的行為,經常與我內在難以除去的擔心及害怕產生共鳴:「我是否可以誠實地告訴父母,他們掛在嘴邊的某些話讓我很受傷?」「我可以拒絕父母為我做的某些安排嗎?」「我可不可以讓父母知道,他們認為的『好』,有些時候其實讓我覺得很壓迫、很不被尊重?」

或許因為曾經誠實說出口,反而惹來責罵;或許也因為不知道說出口,還到底有沒有效,後來寧可選擇忽視、選擇壓抑,也不願再多說些什麼。到後來,我們甚至不再需要壓抑自我,因為我們早已徹底忽視了自己真實的感受和需求。

那麼,如果我把這些話說了出來,會不會也等同於那一個在諮商室裡誠實說出家裡狀況的孩子,被認為是背叛父母親、否定父母的努力與付出?站在「孩子」的角色,我確實會有這樣的擔心。

然而在拉扯的過程,我終究還是緩慢地寫出了這一本書。

我寫得很慢,也相當煎熬。因為,書寫這些內容不免會碰觸到許多成長過程中與父母的衝突,有愧疚、有恐懼,也有傷痛。而支撐著我持續寫完這本書的動力,是我當時決定投入諮商心理師這個領域的初衷。

作為一位協助他人處理情緒困擾的諮商心理師,我並沒有幫人解決各種疑難雜症的能力,我能做的,只是努力陪伴每一個來到我面前的來談者,聽見自己行為背後的努力、委屈、失落等各種一直被壓抑、被忽略的情緒感受。期待他可以帶著這一份被理解的經驗,重新找回更多真實的自己,長出願意繼續面對挑戰的勇氣。

在這一本書裡,我努力透過貼近在地文化的語言、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互動模式,讓讀者具備更清楚的視框,看懂生活在這個文化底下的自己,在與原生家庭互動的過程中發生了什麼事。

本書分成三大部分,你可以視自己當前的需求選擇相關的章節閱讀:前四章我會陪伴你一同探索我們的童年是如何在家裡受傷的,我們可以從哪些面向探見自己的受傷經驗。第五章則是帶著你檢視在與父母的互動中,習以為常用來「求生」的行動,但這些方式或許無法帶給你太多的幫助。在最後兩章裡,我要用這幾年實務工作的經驗,與你分享調整自己的態度與方式,陪伴自己走向更健康的關係與生活。

倘若你在閱讀這本書、在探索童年家庭經驗的過程中遇見了自己的眼淚,請不要責罵它、拒絕它。

因為眼淚所在之處,往往也充滿了故事。
 

後記
你,看得見自己嗎?

我在許多討論家庭議題的課程裡,最常被聽眾問的問題之一就是:「你們當心理師的總是可以說出很多理論和技巧,是不是你們本來就很懂得怎麼跟別人溝通?是否不太會跟家人起衝突?」

為了回答這問題,在這本書結束之前,我想說一個故事。

從小,我就認識一個年紀與我相仿的小男孩。

關於對他的認識,有絕大部分都是從他周圍那些師長或大人口中的「罪狀」一片一片拼湊而來的:

罪狀一:容易動怒,連為何生氣的原因都說不清楚。
罪狀二:自我中心,時常據理力爭、拒絕與他人妥協。
罪狀三:自作主張,從不與家人討論生活中的各項重要決定。
罪狀四:個性衝動,經常瞬間就把自己最真實的情緒往外發洩。
罪狀五:我行我素,不願配合傳統禮俗、總有一套自己的說法。

小時候,我曾經問他:「你幹嘛這樣?你喜歡這樣的自己嗎?」

他困惑地說:「我也不知道我怎麼會這樣,我覺得自己好像很糟糕。」

上了國中之後,他與父母的衝突加劇。我問他:「你一點都沒有變啊!你難道不想努力改變嗎?」

他竟憤怒道:「改什麼改?反正你們打從內心覺得我不好!既然努力了也沒用,乾脆繼續當你們說的那種人就好了。」

就像這樣,他很難講清楚自己的想法與感受,說出來的話就像銳利的刀刃,除了傷人、卻無法讓別人理解他。雖然我也曾經認為是大人誤解他,但漸漸地,連我也開始覺得有問題的人是他。

國中畢業之後,他跟我一樣考上外地的高中,開始獨自外宿的生活。據我所知,他和家人聚少離多,相處的時間有八成講不到幾句話就起衝突,剩下的一些時間則是用來冷戰。後來,我開始專注在自己的課業上,與他漸行漸遠、也愈來愈陌生。

大學畢業後,我又在軍中遇到同樣研究所落榜的他。

他不抽煙、不喝酒,而是迷戀上苦澀中帶著微酸的咖啡。他茫然地說,他好像在成長的過程中遺失了自己。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做什麼?不知道與家人的衝突是因為自己不被理解、還是因為自己不懂事?他很想家,但也容易在與家人互動時感到受傷。

「大家都覺得我說話很傷人,所以不相信我其實也很脆弱吧?」他苦笑。

我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只是靜靜地聽著、喝完咖啡,然後起身離去。

退伍幾年後,聽說他已經從研究所畢業、投入心理諮商的工作,而且還專門與那些被認為忤逆大人、充滿偏差行為的兒童與青少年談話。

「開什麼玩笑?一個從小被認為脾氣很差、很難搞的人,竟然變成專門與兒童青少年談話的心理師?這要嘛是一場誤會,不然就是現世報。」我心想,發生了這麼光怪陸離的事情,是時候該找他聊聊了。

「我也不知道原因,總之後來就成了一個諮商心理師。」他又露出了一貫的頑皮笑容,同時將磨好的豆子倒進咖啡機裡。

我露出難以置信的表情。

「不過,」他突然認真地說道:「我在他們的身上,彷彿看到一份不被大人理解的苦悶。而這種苦悶,對我卻是莫名熟悉,所以我經常可以懂他們被別人認為偏差的行為、懂他們不為人知的情緒。」

他說,他發現許多孩子終其一生努力工作,是為了得到父母親的認同與鼓勵;許多孩子長時間的沒自信,僅是為了父母親一句有心或無心的貶低;有些孩子之所以放棄自己,是因為感受到不管自己怎麼做,好像也無法改變他們在父母心中的樣子;有時候衝動的回應,其實是反應著他們對父母在乎的程度;而他們的憤怒,很多時候是因為太多太複雜的訊息在內心衝撞,即使是語言能力成熟的大人,都未必能清楚地娓娓道來……。

「很多人或許難以置信,孩子那些表面上被認為『難教』、『叛逆』的行為,其實充滿了對父母親的愛、以及渴望得到父母親的關愛。

「這些孩子找不到被大人認同的方式、達不到大人期待的標準,只能在一次一次的挫折中愈來愈無力。即使如此,孩子對家的愛都還在,卻因為害怕受傷,所以築起了高大的圍牆,把自己囚禁在裡面……

「你相信嗎?我在這些孩子的身上,彷彿找到了自己真實的樣子。

「雖然,我依舊在探索與家人相處的方式。但是找到了『自己』,就覺得穩定許多。我知道我沒辦法改變自己,卻可以練習調整與家人的互動模式,而且我很清楚那樣做的目的是什麼,所以,不用再擔心為了滿足別人而失去自己真實的樣子。」

碳焙的香氣緩緩地彌漫了整間書房,他起身拿了兩個杯子,分別倒滿剛煮好的咖啡。我從他手中接過熱騰騰的杯子,輕輕地啜飲了一口,在苦澀的口感散去之後,竟有一股清新的果香淺淺地縈繞在呼吸之間。

我回答完聽眾問的問題了。

而你,是否也猜到了這一個小男孩是誰了呢?

試閱

三、父母給的傷害,經常隱晦難辨

承志對於那些鋪在飯上的燒烤鰻魚或龍蝦沙拉感到興趣缺缺,他很少去碰自己的午餐便當,任憑同學將那些他們在日常生活裡鮮少見到的美食瓜分一空。

他的父親在對岸經商,每天晚上都是他陪著母親上各種餐館。即使每天晚餐的料理都不同,但餐桌上卻總是瀰漫著同樣的氛圍:說不完的孤寂、化不開的怨恨。母親習慣在餐桌上抱怨著在異地經商的父親如何辜負她、描述著她覺得父親此時此刻應該跟外面的女人做一些下流事。

母親重複地念著,他安靜地聽著。

有幾次他實在太餓了,忍不住吃了幾口飯,母親似笑非笑地嘆氣:「唉,孩子就是孩子,聽了這種事情竟然還吃得下飯。」

聽到這些話,他覺得自己好像做錯了事、惹得母親不開心,於是後來即使飢腸轆轆,也努力克制住想夾菜的手,但母親卻又搖頭道:「唉,男人真是難侍奉,家裡什麼都有,卻只想往外跑;別人吃不起的高檔料理,有人卻連夾都不想夾。」承志聽不懂其中的隱喻,只是愈來愈困惑,覺得自己怎麼做好像都無法讓母親開心。

母親很少吃飯,只是喝酒,然後告訴他:「還好有你陪在我身邊,自己生的果然才最是最聽話的。小志,你不會離開媽媽對不對?」這問句對承志不難懂,他用力點頭。

漸漸地,他好像有些了解「應該」怎麼表現,他學會了放學後立刻回到母親身邊、耐著飢餓聽母親抱怨,懂得適時跟著罵那個「負心的男人」幾句、努力吃光那些母親夾到他碗裡美食……。

那一刻,他很開心自己終於學會當一個母親眼中孝順的孩子……。

承志從小就學會放棄自己的需求、以母親為生活的中心。帶著這樣的信念成長,他或許對成年男性抱有某種敵意、對自己的需求嗤之以鼻、也可能將母親永遠擺在自己的親密關係之前、由母親來決定自己的大小事、拒絕離家到異地工作與生活……而這些,都將成為男孩成長與獨立的牽絆。

他成了母親眼中忠誠的孝子,付出的代價則是消滅「自我」他或許會討厭這樣的生活,覺得自己總是活在某種無形的牢籠裡;對於那些擁有自己主見、能夠去世界各地度假與工作廣見世面的朋友們,他既譴責他們怎麼可以不顧父母親的感受,但又羨慕他們身上擁有自己所沒有的「自由」。至於對母親,他的感覺真是錯綜複雜:有陪伴母親的責任、對母親的愛,但卻又好像有些怨恨、有些責怪,卻又覺得自己不應該對母親有這些負向的感受……,每當釐不清頭緒時,他就更討厭內在如此模糊不清的自己……。

然而,這些負面的影響因為沒有在身體留下具體的傷痕,也沒能證明有影響孩子的生活作息,所以不太會被注意。也因為這些傷經常是來自於家庭內的親子互動,本著「清官難斷家務事」「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的傳統態度,大部分的人即使看不慣某些家長對待孩子的方式,卻不太會出言相勸或者介入協助。

很多人認為去「檢討」父母親教養孩子的方式,是一種「不孝至極」的行為:

「父母親這麼辛苦養家活口、將我們拉拔長大,我們怎麼可以回過頭去指責他們?」

「或許在成長過程中的確有些不愉快,但那也是因為我自己不夠懂事、或者是我太脆弱了。」

「即使他們真的做了什麼不適當的行為,肯定也是為了我們好。」

「如果沒有父母親,孩子根本不可能來到這世界。」

這些話簡短有力地反駁了我們對於父母在教養過程當中的質疑:「感恩都來不及了,怎麼還可以對父母親過往對待我們的方式加以『清算』?」

因此,對於生活在崇尚孝道的東方文化底下的你而言,閱讀這本書、重新檢視父母親對你的教養過程,內在或許會經常感到矛盾、衝突。即使是我自己在演講或工作坊的場合談這個話題,也經常會引來成員們的抗拒與質疑。

或許正是這樣的文化氛圍,那些因為親子衝突、師生衝突被「移送」到學務處或輔導處的孩子,經常被貼上了一張「不受教」的標籤。因為,大人總是辛苦的、大人是成熟而穩定的、大人知道什麼對孩子才是最好的,之所以會發生衝突,肯定是這個孩子本身不懂事、不受教、不懂得感恩。

總而言之,就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如果大人們真的這麼認為,那麼當我邀請大人回顧童年經驗時,應該會有許多美好的回憶,例如:即使家境辛苦、但一家人卻充滿幸福的互動;即使父母親嚴厲、卻從未讓他們受過委屈的溫馨內容。但實際上,他們的回應卻又不是如此。我在與成人進行諮商的經驗中發現,他們對於「探索童年經驗」總是嗤之以鼻,他們經常表示:「年代久遠,想不起來了啦。」「想這些要幹嘛?想了也無效。」「生活已經夠忙了,哪來美國時間去想那些不重要的事?」彷彿童年經驗對他們早已事過境遷、毫無意義,即使他們偶爾好不容易能觸及一些早年記憶零碎的片段,也總是用一種乏善可陳的語氣說著。

之所以如此,當然不是沒有原因的。

對於童年所受的傷,有三個原因讓人們在成長過程中有意識或無意識地選擇否定這些經驗。

原因一:避免再次勾起童年不舒服的情緒經驗。小時候經歷過的痛苦事件,例如半夜被罰站在寒冷的門外、在大庭廣眾下被父母拿來跟其他孩子做比較、被藤條抽打完後還被命令袒露著傷痕到便利商店買東西……,那種恐懼害怕、羞愧丟臉、驚慌失措的感受,即使現在能夠回想起來,不但無濟於事,還可能令自己再次感到不舒服、甚至責備自己當時的無能與脆弱。 

原因二:避免面對一個難以接受的事實:原來我以為最愛我的父母親,他們對待我的方式曾經對我造成傷害,而那樣的影響甚至延續至今。父母親,毫無疑問地是我們在這世界上最重要的至親,我們期待著來自他們的關愛、安撫,以及認同。我們也將父母親做為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最安全的堡壘,是父母親穩定的存在,讓我們相信自己在這個世界並不孤單、也不至於暴露在危險的情境下。一旦我們覺察到父母親的某些行為其實是為了滿足他們自己的私慾、或者因為一時大意,甚至是為了宣洩個人的情緒,而對孩子做出有害的行為時,對孩子而言當然是相當難以接受的事實。

原因三,同時也是前述提及的文化因素:基於對父母親的孝順與忠誠,我們不應該、也不允許自己對父母親的所作所為有所質疑。因此,為了避免不舒服的情緒與避免認知失衡,我們透過各種心理防衛機制,例如:壓抑(這沒什麼,過了就算了)、否認(不會啦,一定是我記錯了,爸媽才不會對我說這些話)、合理化(就算爸媽說出這些難聽的話,一定也都是為了我好)來看待這些傷害我們的語言或行為。

四、為何要檢視早年的傷口?
記得在我小時候,那個對於藥品廣告還沒有嚴格管制的年代,電視上經常會廣告幾款具備神奇效果的萬用藥粉或軟膏,不管是燒燙傷、刀傷或擦傷,彷彿手指一挖、輕輕一擦,傷口就會迅速復原。後來聽大人們說起這些藥膏的效果,輕傷還行,若是嚴重一點的傷口擦了這類藥膏,往往表皮看似癒合結痂,實際上內部卻持續化膿、潰爛,結果延誤了就醫的時機。

愛麗絲.米勒(Alice Miller, 1923-2010)在其所撰寫的《幸福童年的秘密》一書中強調,擁有幸福的童年是大多數人的渴望,因此即使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父母的疏忽、語言、攻擊而受了傷,卻寧可告訴自己那些都不是真實的、或者說服自己是自己記錯了,藉此來維持內心深處所期待的幸福童年的幻覺。

唯有維持這份幻覺,才能讓自己彷彿真的擁有內在最渴望的、來自父母親最純潔無私、真摯深刻的愛。因此,為了努力不讓這份幻覺破滅、也因為愛著自己的父母,這些孩子甚至拒絕別人的協助,抗拒學校老師過多的探問、敵視那些對爸媽出言相勸的鄰居……,即使他們自己在親子互動中經常感到失落、遍體麟傷。

大多數成年孩子對於過往的事情總是用一句「不要想太多」就草草帶過,但這種輕忽情緒與感受的態度,就像是電視廣告那些療效令人堪憂的藥膏,或許讓人表面上看起來不再表露出某些情緒,但心裡的傷卻持續被忽略、被壓抑。

沒有被我們正視的創傷經驗,並不會因而消失無蹤,相反的,那些我們在成長過程中被忽略的需求、被壓抑的情緒、沒有被理解的委屈,都可能持續累積成一股強大的能量,當我們長大成人、擁有更多的行動力之後,採取各種方式來宣洩內在的不舒服,或者轉化成疾病的形式,造成身體或精神方面的傷害。

然而,重新去檢視我們在成長過程中所經歷的痛苦經驗、曾經遭受的傷害,並不是為了舉出一張驗傷單、然後向父、母親高喊「看吧!你們對我做了多少過分的事情!」「我現在之所以過得這麼糟,都是你們害的、你們造成的!」相反的,重新去回顧自己的童年經驗,是為了幫助我們對於「如何成為現在的樣子?」「是什麼建構出我們的行為模式?」「是什麼總是隱隱地影響著我們的情緒?」「是什麼影響著我們看待自己的眼光?」等問題有更多的認識。

因此有三個重要的理由,值得我們重新檢視童年所受的傷害:

1. 有機會為自己療傷:要去覺察、去整理「父母親對我們造成的某些傷害」雖然痛苦,但也是幫助自己突破盲點、探見自我更真實樣貌的重要行動。父母說不出口的肯定不代表我們不值得擁有,而父母經常施加在我們身上的批評,也不代表我們真的就是那個樣子。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將自己與父母親所講的話清楚劃分開來,練習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用不同於以前被大人傷害的方式來重新愛自己、找回自己的價值感。

2. 保護自己,避免再被傷害:

要知道,即使小時候的我們無力抵抗、現在的我們也無法改變父母親對待我們的方式,但長大以後的我們跟孩提時期已經不一樣了。雖然還是會在意父母親的感受、還是期待得到父母親的認同,但我們已經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必須承擔起獨立生活的責任。

當我們覺察到以前父母親對待我們的方式可能對我們造成傷害時,我們可以找尋不同的因應之道,或許是改變回話的方式、或許是拉遠彼此的距離、或者是減少碰面的頻率。這些改變的初期都可能會引發衝突(因為父母親不習慣你的改變),但唯有如此,才可能避免在關係中持續受傷。

3. 避免用相同的方式懲罰自己、傷害他人:

成長的過程中,那些來自於父母親對我們說出的指責、負向評價,會形成我們對自己的認識,並且建構出一套「錯誤的設定」,進而讓我們用負向而偏頗的視框來看待自己、也影響我們與他人互動的方式。

當我們能夠覺察並接受父母親因為種種原因所講出來的這些話的確帶著相當程度的傷害性時,我們才能開始與這些語言劃清界線,避免將這些話用來作為自己處世的價值與行為的圭臬。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停止在成年之後,繼續用爸媽所講過的話來責備自己、綑綁自己,甚至傷害我們周圍的人、我們的下一代。

我相信,這趟回顧童年與父母親互動的旅程肯定是艱難的。對某些不常回顧自己生命經驗人而言或許很陌生、也很不容易,而對某些看完前面的內容就已經對自己童年創傷有所連結、產生共鳴的人,更是需要相當的勇氣。

然而,請你記得一件事:無論如何,我們已經長大了,不再是以前那個嗷嗷待哺、只能透過父母的餵養與保護才能生存、手無縛雞之力的小小孩。那些曾經的傷痛或許令人難受,但我們也將在回顧的旅程中覺察自己已經長大成人、擁有保護自己的力量。給自己一個機會,讓我們陪伴自己開啟一段跨時空之旅,看看童年時期的某些片段、某些語言帶給我們什麼樣的傷害,並且至今仍深深地影響著自己。

在這本書裡,你將會看到我秉持以下這些態度,做為討論「父母親帶給孩子的傷害」,以及「鼓勵孩子勇於嘗試改變」這兩件事情的重要基礎:

1. 孩子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父母親用來滿足自己過去未被滿足的期待的工具;即使孩子具備卓越的情緒同理能力,也沒有責任及義務作為療癒父母過往創傷經驗的工具。

2. 每一個孩子都有被父母親肯定與認同的需求與渴望,而這些需求是在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時非常重要的養分。

3. 孩子為了得到父母親的肯定與認同,願意竭盡所能地努力。許多孩子在感受到無論如何都無法得到父母親的認同時,可能會轉而透過偏差行為來獲得同儕的注意與肯定。

4. 孩子期待與父母親保持著安全而穩定的連結。亦即期待自己不管做得好不好,父母親都願意愛自己、陪著自己去面對眼前的困難。而父母親在孩子童年時期的陪伴,在成長的過程中將會慢慢地內化成孩子的安全感、以及與他人建立親密關係時的依據。

5. 父母親養育孩子的努力與關愛是無法被否定的,但那不代表他們所說過的某些話、所做的某些事,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6. 在愛與傷害之間,往往沒有一條明確的界線。許多我們難以覺察到的傷害,經常潛藏在以愛之名的語言或行為當中。

探尋童年的創傷經驗不是為了報復父母,而是為了療癒自我,讓自己擁有更健康的生活與人際關係。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4061341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56
    • 商品規格
    • 18開17*23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4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