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親教養
內容簡介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錯!72%父母自認是會傷害孩子的「毒親」(toxic parents)!
	虐待孩子、口出惡言、過度控制、情緒勒索、
	硬把自己的價值觀套在孩子身上……
	這些父母的有毒教養96%是受到潛意識影響
	去除源於個人創傷、承自原生家庭/家族的負面信念,
	拒絕周遭、社會、媒體流傳的錯誤認知與價值觀,
	不再受潛意識操控,親子才有良性互動!
	
	◎每個失常的孩子,背後都有受創的大人
	頂嘴、疏離、憂鬱、易怒、依賴、拒學、沉迷電玩……當孩子行為脫序時,父母應先檢討自己是否常對孩子有憤怒、自責、推卸、漠視、嚴厲等表現。一個人講出的話語、表達的想法、臉上流露的神情,往往跟深藏在潛意識裡的信念有關,父母若有以上負面情緒,代表潛意識裡帶有許多恐懼,並經由教養將恐懼不斷複製給孩子。想要改善親子關係,渴盼家人良性溝通,首要之務便是增進對潛意識的了解。
	
	◎應快快「拋棄繼承」的情緒負債──家庭潛意識恐懼
	我們很容易複製原生家庭的人生觀、價值觀、金錢觀和教養模式,父母因上一代教養不當而有的陰影,時常會再成為子女的夢魘,像是重男輕女或家庭暴力等。父子和母女之間也常有特殊的情結,比方說,「兒子不成材」是很多男人共有的潛意識恐懼,對兒子總寄予重望,表現不佳就會嚴以鞭策;母女之間則存在著微妙的競爭關係,會搶奪居中男人(丈夫/爸爸)的愛,這通常是因為媽媽複製了自己兒時和手足的相處模式;而失婚者容易把對兩性關係的錯誤認知帶給孩子。養兒育女時,要時時自我觀察,才能不再把從原生家庭接收到的恐懼又轉移到子女身上。
	
	◎家族潛意識恐懼遺毒子孫,過時的祖訓就讓它失傳吧!
	有些已不合時宜的價值觀仍以祖訓家規、家族慣例等形式,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影響了後代子孫的家庭幸福和親子關係,最典型的包括:重男輕女、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要繼承祖業等,這些觀念都已和現今潮流有所抵觸,長輩應該適度改變或尊重晚輩的選擇。做個「懂事」的長輩,懂得世事多變化,樂意理解成年兒孫的心事,多給引導,多給支持。
	
	◎以知識破解偽科學、群體迷思,不捲入集體潛意識恐懼
	有些潛意識恐懼從個人、家庭或家族中完全找不到根源,那可能就是受到周遭環境的暗示所致,包括:民族習性、社區氛圍、新聞事件、宗教信仰,關於生活上的例子有「富不過三代」、「逢九必凶」、「活越久,失智機率越高」等;屬於教養上的則有「孩子要贏在起跑點」、「兒子要窮養,女兒要富養」等,我們對這些思維習以為常,也認為理所當然,但其實是需要重新斟酌的,在陪伴子女成長時才能跳脫這些集體潛意識的恐懼,培養出思考正面、觀念正確的孩子。
	
	本書特色
	
	孩子的問題行為,多半來自父母的有毒教養
	但其實親子都是潛意識恐懼的受害者
	
	高壓管控孩子,源自父母缺乏安全感
	逼孩子上一堆才藝班,是因為你覺得自己不夠好
	叮嚀東叮嚀西,來自不信任孩子能把事情做好
	愛說「喜歡嗎?爸媽買給你」的人,才是真正內心匱乏的人
	
	跨越內心恐懼,教對孩子
	不再複製創傷!覺醒父母的無懼教養術,
	45堂愛自己、挺孩子的父母成長課
	
	一起來探索45種關於個人‧家庭‧家族‧集體的潛意識恐懼
	讀取療癒自我、修復關係的生命訊息
	當父母消除潛意識的恐懼,有信心放手讓孩子發展潛能與個別性
	就不會對孩子打罵、寵溺、控制、情緒勒索、過度期待……
	親子衝突便自動化解,孩子也將變得樂觀、積極、自信!
	
	◎書中個案收集自演講、成長團體、心理諮商和作者親身經驗,真實反映華人共有的道德框架、思考盲點和家庭約束,保證你心有戚戚焉。
	
	◎從「案例分享」到「潛意識恐懼分析」,再到說明實踐過程和改善成果的「成長筆記」,提供案例主角親身實踐證明有效的做法,而非空泛崇高的理念。
	
	◎附「家長成長自我探索」自我測驗題,引導你自我覺察,和書中人物一起成長。
編輯推薦
不做潛意識的傀儡,停止複製創傷給孩子
(文/出色文化特約編輯 謝佩親)
當初和小組一起討論書名時,聽到同仁提議要冠上「毒親」一詞,我其實是有些疑慮的。
我想著,一個熱切期盼孩子快樂成長或改善親子關係,而特地上書店購買教養讀物的人,會懷疑自己可能是書上所指的有毒父母嗎?那些要求孩子考高分、成天叮嚀嘮叨、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或「為了孩子好」偶爾打罵的家長,會不會認為自己既無施虐也無遺棄,遠遠談不上是毒親,因而略過本書呢?
一般人多是在社會案件的報導裡見到「毒親」一詞,所以很少會聯想到自己,或者不願面對自家情況與加害者背景類似,而認為這與自己無關。其實,只要對待孩子的方式充滿否定、威脅、比較、控制,你就在毒親之列,請別再將帶有傷害性的教養行為合理化。
另一方面,作為一個編輯,我在字裡行間窺見了這些問題父母的脆弱與無奈,他們因為個人的痛苦經驗、原生家庭/家族的負面信念,或社會、媒體流傳的錯誤觀念,產生了潛意識恐懼,自己也是深受其害的。這些在潛意識魔爪下掙扎求存的人們,因為對自我毫無認識,才又把內心創傷複製給下一代,導致孩子行為脫序、親子衝突不斷。即使如此,他們終究意識到自己必須成長,才有能力帶給孩子幸福。看著他們倉皇地亡羊補牢,還給扣上「毒親」的帽子似乎有點殘忍。
然而,本書的宗旨不在指控父母毒害子女,而是讓大家發現自己受潛意識操控的身不由己,以及自己如何在不知覺中剝奪了孩子的信心、樂觀、積極,從而明白釐清自我的潛意識恐懼刻不容緩。
因此,我們還是決定藉由「毒親教養」這個響亮名字敲響警鐘,讓父母注意到自己的教養態度可能受到潛意識左右,然後覺察行為、直視恐懼、療癒自我。父母對自我的潛意識有所認識之後,就比較不會任意以愛為名,過度付出干涉或迫使孩子迎合期待,在面對孩子失常時,也能先反省自己的管教是否出於恐懼。這才是協助孩子健全發展、促進親子良性互動的正確起手式。
在溫柔的初衷之下,作者娟瑜老師還精心地將「內疚感」安排為第一篇文章,因為長年帶領父母成長班的她,見過許多父母一發覺自己的不當管教帶給孩子重大傷害時,挫折感和內疚感便傾巢而出,最後束縛住改變的腳步。因此,她一開始就提醒大家要容許自己不是完美的父母,容許自己透過學習和清理潛意識恐懼,慢慢地修正親子關係。
娟瑜老師不愧是看盡人間百態的諮商專家,書中主題都真實反映了現代社會典型的親子問題,以及人們對愛與尊重的渴望。不管是為人父母或為人子女,都有可對號入座之處,尤其是家有重男輕女、家庭暴力、父母疏於照顧、隔代教養、離婚後重組……等狀況,或者本身遭受失婚、霸凌、歧視、喪親的人,更推薦你閱讀本書。
父母沒有了潛意識恐懼的障蔽,才可能給孩子無雜質的關愛,才能看清孩子獨一無二的個別性,並有勇氣放手讓孩子適才揚性。希望本書能協助大家找到醒覺改正的成長之路,從此喜愛自己、相信孩子,親子都不再是潛意識恐懼的受害者。
目錄
	作者序──潛意識的恐懼,讓你對親子衝突束手無策
	前言──找對潛意識的恐懼來源,修正教養模式
	
	第一章 個人潛意識的恐懼
	父母個人的潛意識恐懼造成了親子衝突
	
	1.內疚感:揠苗助長的新手媽媽
	2.恐懼感:夫妻失和都是兒子害的
	3.厭惡感:親子霸凌何時了
	4.無常感:如果媽媽不能陪你長大
	5.控制感:虎爸來不及的愛
	6.匱乏感:在孩子身上彌補缺憾
	7.排斥感:媽媽為什麼不要我?
	8.完美感:我可以,你為何不可以?
	9.自責感:孩子傷心是因我保護不夠
	10.失衡感:當女兒成了代理父母
	11.親密感:孩子不是你的另一半
	12.疏離感:獨行俠二代的反擊
	
	第二章 原生家庭潛意識的恐懼
	父母因上一代教養不當而有的生命陰影,又成了子女脫身不得的夢魘
	
	1.望子成龍:被拒絕的兒子
	2.童年受挫:邊緣爸爸的心事
	3.母女競爭:欺負媽媽的女兒
	4.擔心缺錢:節儉才是用錢之道?
	5.暴力循環:家暴父回頭是岸
	6.言歸和好:單親媽的成長路
	7.情緒投射:當爸爸以己度人
	8.找回自我:情傷後的成長
	9.天生消極:落後的孩子
	10.重組家庭:家裡的角落生物
	11.無法信任:孩子,你沒事吧?
	12.不想活了:厭世男孩的告白
	13.過度陪伴:當關注讓人窒息
	14.家庭序位:誰是一家之主?
	15.觀念保守:孩子的絆腳石
	16.心理矛盾:孩子有權利生氣?
	17.孩子拒學:一定要上學嗎?
	18.悲傷療癒:陪孩子走過生命巨變
	19.高齡產婦:求子不易的後遺症
	
	第三章 原生家族潛意識的恐懼
	家族世代相傳不合時宜的價值觀,影響了所有子孫的親子關係
	
	1.重男輕女:「真沒用,這個也不會」
	2.離婚丟臉:不准讓族人蒙羞
	3.子女不婚:怎樣才肯結婚?
	4.族人凝視:教訓孩子給親戚看
	5.婆媳對立:婆婆害怕失去地位
	6.祖訓約束:兒女心事知多少?
	7.護孫心切:顧孫顧到「顧人怨」
	8.媳婦求去:一定要勸和不勸離?
	9.生命印記:外公的夢想,是子孫的夢想?
	10.暴力傳遞:說不出口的抱歉
	11.快樂有罪:婆家不習慣快樂
	
	第四章 集體潛意識的恐懼
	生活中充斥著「以訛傳訛」、「自以為是」的想法,有些出於對方不自知的恐懼,我們卻受其暗示。
	
	1.潛意識的比較和分享
	2.失智海嘯:兒孫何去何從?
	3.睡眠障礙:不早睡會頭痛
序/導讀
	作者序
	
	潛意識的恐懼,讓你對親子衝突束手無策
	
	從小,我們在生命叢林裡尋尋覓覓,而潛意識彷彿一團迷霧,當被它遮蔽雙眼時,我們總是慌了手腳,甚至因此跌跌撞撞、迷失方向。其實,唯有鎮定心神、往內探索,才有撥雲見日的一刻。
	
	潛意識的四種類型
	
	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將人格結構比喻為冰山,而根據心理學研究者的推論,涵蓋行為和情緒反應的意識層面如同浮出水面的冰山尖角,只占百分之四左右,隱藏水下的其餘百分之九十六則屬於潛意識領域。潛意識占據內心世界這麼大的比例,我們卻對它所知有限。很多時候,爸媽對子女說出嚴苛的言詞或面露不滿的神情,其實是受到深藏在潛意識的經驗和價值觀所影響。
	
	這些經驗和價值觀若是負面居多,傳遞給子女的訊息自然就以負面居多。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負面的潛意識訊息中,占比最大的就是「恐懼」了。父母若潛意識中帶有恐懼,往往會以憤怒、自責、推卸、漠視、嚴厲等情緒表現,宣洩在子女身上,致使親子之間爆發衝突。若要改善雙方關係,渴盼家人良性溝通,首要之務便是增進對潛意識的了解。
	
	在本書中,為了幫助讀者們學習、辨認,我把潛意識分為以下四種類型來探討:
	一、個人潛意識的恐懼
	二、原生家庭潛意識的恐懼
	三、原生家族潛意識的恐懼
	四、集體潛意識的恐懼
	
	「我」在擔心什麼?
	
	什麼是「個人潛意識的恐懼」?以我為例,我總是對兩個兒子晚歸有莫名的擔心。在他們求學階段,我是一個愛操心的媽媽。如果他們該到家時卻不見人影,我就會到巷口探望、打電話詢問同學媽媽,或在客廳坐立難安。
	
	待兒子一進門,我立刻詢問:「你為什麼那麼晚到家?」、「你去哪裡了?不要騙我,不要以為我不知道。」、「你的同學一個鐘頭前已經到家了,你怎麼那麼慢?」
	
	我會如連珠炮般地追問,表面上是關心兒子,實際上是潛意識裡的恐懼發作了,我擔心孩子被壞人帶走,擔心孩子出了事,擔心孩子說謊騙我……。
	
	我多麼希望能做一個全然信任孩子的媽媽,也不斷提醒自己──孩子進門時,要和顏悅色地招呼;溝通時,要聆聽孩子的心聲,說不定他有委屈,或者他被導師留下來幫忙……。
	
	然而,我總是等不及孩子開口,脫口而出的話語和緊張兮兮的神情就先令孩子反感,使得原本一臉笑兮兮的孩子突然悖然大怒,而且氣沖沖地把房門重重摔上。
	
	多年來,我一直未能覺察自己內心的擔憂和不安,直到大兒子Bridge出社會工作、搬出去住了,我還常打電話急著找人:「你在哪裡?為什麼不接電話?」連我到海外巡迴演講,依然會打長途電話找小兒子Arthur說:「你OK嗎?家裡都好嗎?」
	
	對於我的緊迫盯人,Bridge曾抗議說:「媽,您是控制狂!」而已婚的小兒子則說:「我都已經做爸爸了,您還這樣,煩不煩啊?」逐日成長的我如今終於能明白他們的心情了。
	
	擔心來自缺乏自信
	
	在我的體認裡,我和兩個兒子的互動是基於第一類型「個人潛意識的恐懼」,不是「原生家庭潛意識的恐懼」(我爸媽不會追問我的行蹤,也從不講擔心的話),不是「原生家族潛意識的恐懼」(我爸媽的雙親也不會對他們嘮叨或過度擔憂),至於「集體潛意識的恐懼」,我或多或少受到綁架事件的新聞影響,但我自認以「個人潛意識的恐懼」居多。
	
	「個人潛意識的恐懼」源自我自信不足、性格軟弱,做任何事都戰戰兢兢,害怕別人不滿意,擔心自己辜負別人的好意。這樣的畏縮和不安,表現在夫妻關係上,就是常因不服輸而和老公爭吵;表現在親子關係上,就是對孩子會叮嚀再叮嚀、詢問再詢問。因為我,家裡總瀰漫著擔心的氣息,彼此的關係也十分緊張。
	
	有覺察就有成長,有成長就有改變,成為「嬤」字輩的人之後,我見識到媳婦的教導有方,從不見她慌張等候孩子放學回家,也未曾聽她焦躁逼問孩子行蹤。
	
	每個人有不同的潛意識恐懼,看見了,就容易調整;知道了,就好破解。如同置身迷霧森林中,只要定心定意,就能從微光中找到方向。
	
	感謝‧再感謝
	
	本書從寫作到付梓成書歷時近兩年,感謝演講現場許多聽眾的詢問,感謝導師班學員們深入的請教。
	
	我關心親子議題四十多年,華人世界巡迴演講六千場次以上,接觸面廣,讓我找到華人爸媽共同的隱憂──明明愛孩子,卻做出「毒害」孩子的行為而不自知。
	
	我渴望引導大家從探索潛意識四個面向的影響,看清楚「毒親效應」(指錯誤的親子相處所造成的遺憾和悲劇)的結果,儘速找到自覺改正的成長之路。
	
	在此,感謝所有協助刊登文章的主編們,感謝出色出版社陳純純社長、張愛玲副總編輯、謝佩親編輯等同仁,在出版過程盡最大心力協助我。
	
	一本書、一個理念、一個行動方案,絕對需要這樣堅強的陣容來支持,感激不盡啊!
	
	吳娟瑜
	二○二○年九月十八日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