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活動

出版故事 /書的故事

2020.11.23

不做潛意識的傀儡,停止複製創傷給孩子

文/出色文化特約編輯 謝佩親
當初和小組一起討論書名時,聽到同仁提議要冠上「毒親」一詞,我其實是有些疑慮的。

我想著,一個熱切期盼孩子快樂成長或改善親子關係,而特地上書店購買教養讀物的人,會懷疑自己可能是書上所指的有毒父母嗎?那些要求孩子考高分、成天叮嚀嘮叨、把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或「為了孩子好」偶爾打罵的家長,會不會認為自己既無施虐也無遺棄,遠遠談不上是毒親,因而略過本書呢?

一般人多是在社會案件的報導裡見到「毒親」一詞,所以很少會聯想到自己,或者不願面對自家情況與加害者背景類似,而認為這與自己無關。其實,只要對待孩子的方式充滿否定、威脅、比較、控制,你就在毒親之列,請別再將帶有傷害性的教養行為合理化。

另一方面,作為一個編輯,我在字裡行間窺見了這些問題父母的脆弱與無奈,他們因為個人的痛苦經驗、原生家庭/家族的負面信念,或社會、媒體流傳的錯誤觀念,產生了潛意識恐懼,自己也是深受其害的。這些在潛意識魔爪下掙扎求存的人們,因為對自我毫無認識,才又把內心創傷複製給下一代,導致孩子行為脫序、親子衝突不斷。即使如此,他們終究意識到自己必須成長,才有能力帶給孩子幸福。看著他們倉皇地亡羊補牢,還給扣上「毒親」的帽子似乎有點殘忍。

然而,本書的宗旨不在指控父母毒害子女,而是讓大家發現自己受潛意識操控的身不由己,以及自己如何在不知覺中剝奪了孩子的信心、樂觀、積極,從而明白釐清自我的潛意識恐懼刻不容緩。

因此,我們還是決定藉由「毒親教養」這個響亮名字敲響警鐘,讓父母注意到自己的教養態度可能受到潛意識左右,然後覺察行為、直視恐懼、療癒自我。父母對自我的潛意識有所認識之後,就比較不會任意以愛為名,過度付出干涉或迫使孩子迎合期待,在面對孩子失常時,也能先反省自己的管教是否出於恐懼。這才是協助孩子健全發展、促進親子良性互動的正確起手式。

在溫柔的初衷之下,作者娟瑜老師還精心地將「內疚感」安排為第一篇文章,因為長年帶領父母成長班的她,見過許多父母一發覺自己的不當管教帶給孩子重大傷害時,挫折感和內疚感便傾巢而出,最後束縛住改變的腳步。因此,她一開始就提醒大家要容許自己不是完美的父母,容許自己透過學習和清理潛意識恐懼,慢慢地修正親子關係。

娟瑜老師不愧是看盡人間百態的諮商專家,書中主題都真實反映了現代社會典型的親子問題,以及人們對愛與尊重的渴望。不管是為人父母或為人子女,都有可對號入座之處,尤其是家有重男輕女、家庭暴力、父母疏於照顧、隔代教養、離婚後重組……等狀況,或者本身遭受失婚、霸凌、歧視、喪親的人,更推薦你閱讀本書。

父母沒有了潛意識恐懼的障蔽,才可能給孩子無雜質的關愛,才能看清孩子獨一無二的個別性,並有勇氣放手讓孩子適才揚性。希望本書能協助大家找到醒覺改正的成長之路,從此喜愛自己、相信孩子,親子都不再是潛意識恐懼的受害者。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