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想當媽媽:18位頂客族女性的煩惱、幸福與人際關係
忠於自我,找到屬於妳自己的無愧人生。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簡單卻顛覆的思辯,帶你穿越人生迷霧...自我成長書展75折起,滿額送保溫袋 👉逛逛去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時報全書系購書滿549元,金幣加碼3倍送
👉逛逛去
內容簡介
所有母親都是偉大且必須獲得尊敬;
但沒有踏上「母親」這條路的女性,也應該被尊重。
面對社會給予「必須成為母親」的心理壓迫,
走過猶豫、自我懷疑等掙扎的心路歷程,
這18位女性最終勇敢選擇不當媽。
因為,女性的價值可以不只是媽媽。
「就像為了要解開我的人生疑問而開始著手寫這本書一樣,希望這本書也能為台灣讀者理出一點頭緒或是帶來小小安慰,最重要的是,無論妳以何種面貌生活在哪裡,都希望妳能幸福滿滿。」──崔至恩 致台灣讀者序
韓國教保文庫網路書店評價9.4顆星
韓國阿拉丁網路書店、Yes 24網路書店讀者評價9.7顆星
當妳決定不生孩子的時候,周圍的人可能會說:
孩子很可愛啊,有自己的孩子家庭才完整!
如果沒有孩子,夫妻感情出問題時,妳老公一定離開你!
沒有(生過)孩子,就不是成熟的大人!
如果妳不想生孩子,那當初為何要結婚?
難道女人結了婚,真的一定得要生孩子,如此才能獲得家人與社會認可的圓滿人生嗎?從懷孕生產都是女性一人承擔,而未來的養育與教養大部分也都可能落在女性肩上,這一路來所承受的風險與責任,遠超過其他人的想像。所以妳選擇不生孩子,不應該感到自責或是愧疚,更不該被指責。
作者崔至恩是位無子女已婚女性,與先生結婚五年,在即將邁入四十歲的此刻,她決定要坦然地說出自己不想生小孩的這件事。當初她選擇不孕不育時,心中浮現了諸多煩惱、憂慮與不確定感,她想知道其他跟她做出同樣選擇的人,最終是如何走過內心掙扎與低潮,因此採訪了十七位年齡與婚齡不同的女性,透過各自所面對的不同問題,囊括自身狀況、職涯與人生抉擇,以及家庭與社會關係。透過與這些女性的談話,使她更加確信,就算不生小孩,已婚女性一樣可以有幸福美滿的無後人生。
生孩子僅是人生的其中一個選項,但絕不是定義妳身為女性的生存價值與目的。邀請妳打開本書,一同來了解這十八位韓國女性是如何不盲目滿足他人私欲,忠於自我,而找到屬於妳無愧自信的美好人生。
名人推薦
有感推薦
V太太│性別部落客
羽茜|作家
烏烏醫師│禾馨醫療婦產科主治醫師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覃玉蓉│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
黃宥嘉│眼科醫師
陳安儀│親職教育老師
(依姓氏筆畫排列)
「很多用來劃分人群的界線,好比說不生就是自私、生養才是成熟的說法,都是被人為創造出來的歧視和偏見。我們願不願意去理解和尊重彼此的不同選擇,去意識到那其實出於普遍的人性,並建立起友善和互相關懷的連結,才是創造一個共好的、更自由平等的社會的關鍵。
這本書就像有許多認真思考自己人生的女性,非常誠實、無私地分享自己的想法,作者的文筆也像好友對話那樣地親切,無論對生養是否已經有了明確的決定,我覺得都能幫助讀者,在對話中尋找自己的答案。」──羽茜│作家
「本書帶給讀者及傳遞出來的最高價值,已經超越了表層的生育/不生育議題,而是讓所有人對於女性的生命能有全然的『尊重』。每個女人都能聽從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做出此時此刻自己想要的決定,不需要周遭他人的認可及同意。
身為女人,何時才能獲得全然的尊重,徹底的自由呢?無論選擇生育或不生育,都足以體現妳今生的價值,妳的完整妳決定!」──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從Childless到Childfree,在本書裡,選擇不生育的女性不再是無奈、任性、並帶有負罪感的「失格女人」,而是將無子視為積極的人生選擇。作為已婚無子的大齡女性,我感到被理解。」──V太太│性別部落客
「作者對異性戀婚姻、親子關係、整體大環境觀察極為深刻,同時溫暖地關照不同視角與立場,比起推薦本書給不想當媽媽的女性,更想推薦給曾經疑惑為什麼有人不生孩子的讀者們。」──覃玉蓉│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
韓國讀者回響
★作者並未強調不生孩子的生活是絕對正確的,也沒有為了這樣的選擇極力爭取他人認同,而是探討以「無子女已婚女性」的身分生活會遇到的困難和不安,因此讓人更能感同身受。
★這是我真正要找的書。我很害怕做決定,因為認為自己會後悔。我雖然喜歡孩子,但是我經常生病,很害怕會在分娩時死去,卻很少跟人談論這個問題。我偶然發現了這本書,所有我想要知道的,像是從如何和先生談論,回應公婆的壓力與期望,以及如何保護自己免受粗魯的對待等,都在本書中找到了答案。
★雖然我讀了這本書,但這並不意味著我不想生孩子,我還在考慮中。然而透過這本書,我看到了一種不同的生活方式,也知道「不生孩子」的選擇是存在的,讓我擺脫了不是每個人都必須要走固定道路的負擔。如果妳也在為同樣的問題猶豫,我強力推薦這本書給妳!
目錄
推薦序 人生是自己的,重要的是傾聽自己的內心 羽茜(作家)
推薦序 無論生育或不生育,都足以體現妳今生的價值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致台灣讀者序 不當媽媽的妳,也可以很幸福
前言 不想當媽媽,錯了嗎?
受訪者簡介
第1章
選擇不生孩子,都是百分百確定後做的決定嗎?
──當母親是選擇,不是義務
大部分的女人都希望當媽媽,除了我們之外
「想要」小孩V.S.「想生」小孩
被連續劇過度美化的生兒育女
如果不能(或不想)把孩子生下來……
女人有三種:天生當媽、天生當阿姨,以及必須與孩子保持三公尺距離
不是每個女人都內建母愛
沒有孩子,也不會失去母性或同理心
用生孩子表現成熟,反而更證明自己不成熟
頂客族的自由
把給孩子的愛,散播給其他需要的人
第2章
生孩子的是我,為什麼還要其他人同意?
──與配偶、父母和他人的角力
只當老公老婆,不當爸爸媽媽
當先生說「不生小孩就離婚」
來自四面八方的攻擊──婆家的壓力
來自四面八方的攻擊──娘家的期待
不想生孩子的完美避孕法
真希望男人也能懷孕
幸好只是外甥,而不是我的孩子
不養孩子卻養貓的媳婦
如何跟當媽媽的朋友保持友誼?
不生小孩,最終還是自己的選擇
不是每個女兒都想當母親,要不要生小孩我自己決定
結了婚,就一定得生孩子?!
第3章
韓國的環境對女性友善嗎?
──無後女性在工作與生活上的困擾
豬隊友V.S.神隊友──無子女夫妻的家事分工
養不起,不敢生,窮人沒有生孩子的權力?
生小孩會改變女性的人生優先順序
工作、育兒只能二選一?對女性不友善的職場福利制度
未育女性找工作的辛酸
翻轉鄉下居民的觀念
親子綜藝節目不會教你如何養小孩
不該歧視小孩,而是要規範小孩
無子女夫妻也需要政府補助或福利政策嗎?
打造女性友善的社會,才是提高生育率的關鍵
後記 無論妳要不要當媽媽,都是最棒的存在
序/導讀
推薦序
人生是自己的,重要的是傾聽自己的內心
羽茜(作家)
什麼時候會和什麼書相遇,真的是奇妙的緣分。收到這本《我選擇不當媽媽,又怎樣》時,我這樣感嘆。
可能會有人覺得,這本書請沒有小孩的女性來推薦會更好吧?但是我卻覺得,身為有小孩的女性,其實我和作者、以及她書中登場的人物,心情上有很多的共鳴。
選擇不生孩子的理由其實百百種,雖然在「結婚就是要生孩子」、「有小孩的人生才完整」的社會迷思下,不生小孩的人,很容易被貼上汙名化的標籤,被指責為不想負責任、不想長大、只在乎自己的自由。但是不生小孩的理由,就社會條件和個人的觀點來看,其實都是很正當的。
比方說現在這個社會環境、氣候變遷、貧富差距、甚至還出現了像歷史課本上才有的那種造成幾百萬人生病、死亡的疫情,這真的是個適合生養孩子的環境嗎?如果說養育真的是人的本能,會想趨吉避凶,當大環境不好的時候就不想生養了,也是很正常的。
而且就個人的角度來說,懷疑自己適不適合、沒有自信為孩子的人生負責、對育兒生活不感興趣、擔心自己無法成為「理想的父母」,與其抱著「大家都是這樣過來的,所以我一定也可以」、「生了就會有辦法吧」這種其實只是大家盲目相信、然而沒有任何根據的說法去做自己沒有把握的事情,其實,沒有確信就不要去做,反而是更負責任的態度。
講著講著好像「為什麼想生小孩」,是比「不生小孩」還更難解釋的事情呢,我自己也很難解釋,特別是我在看這本書時,其實是頻頻點頭,覺得不生小孩的女性的這些感受,我也全部都有啊!我也想要自由、懷疑自己能否好好養育孩子長大、對於「好父母」的定義深感不安,老實說,在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甚至常在失眠的夜晚想著:如果我沒有生小孩就好了……
想到自己或許無法好好保護他們,我第一次覺得人生是如此令人恐懼。
生養小孩的女性和不生養的女性,本質上沒有差那麼多,或者應該說,人跟人之間,在人性上本來就沒有那麼多差異,很多用來劃分人群的界線,好比說不生就是自私、生養才是成熟的說法,都是被人為創造出來的歧視和偏見。
比起用舊思維去壓迫每個人做「一樣的事情」,我覺得,我們願不願意去理解和尊重彼此的不同選擇,去意識到那其實出於普遍的人性,在不同選擇的人群之間,建立起友善和互相關懷的連結,才是創造一個共好的、更自由平等的社會的關鍵。
這本書就像有許多認真思考自己人生的女性,非常誠實、無私地分享自己的想法,作者的文筆也像好友對話那樣地親切,無論對生養是否已經有了明確的決定,我覺得都能幫助讀者,在對話中尋找自己的答案。
人生是自己的,重要的是傾聽自己的內心。
誠心推薦給大家。
推薦序
無論生育或不生育,都足以體現妳今生的價值
洪培芸(臨床心理師、作家)
身為女人,何時才能獲得全然的尊重,徹底的自由呢?從小到大,我們都聽過許多話語歌頌媽媽的偉大,也聽過為母則強……無數用來描述媽媽的崇高字眼。我同意,母親為了兒女所付出的一切相當了不起!然而,如果身為女人的妳,卻選擇不當媽媽呢?那麼妳很有可能被貼上太過自私的標籤,甚至被人明著開示,暗著規勸「生育小孩的女人才完整」,然後被旁人不請自來的好心建議逼迫到喘不過氣,彷彿妳的決定有瑕疵,妳的想法有問題,讓妳不禁懷疑起自己,是吧!
以上狀況多麼熟悉啊!這些都是我曾經走過的經歷,因為我也是活在二十一世紀的台灣,目前同樣是處在適婚年齡及生育階段的女性。
我很喜歡作者崔至恩在本書中細膩地寫出了所有選擇不生育的女性內心的徬徨、不安及重擔,面對現實生活及社會環境所考量的客觀因素,以及潛藏在人際關係中所面臨到的質疑、刁難及不痛快。不只是韓國女性,台灣社會也是,我在許多女性朋友及個案身上都看到相似的經歷,明明遭遇了旁人無端的為難,她們卻只能隱忍著,還懷疑是不是自己太自私!
同樣的,本書提到了對有些人很敏感,甚至是有些爭議的終止妊娠,對我而言更值得大書特書。這讓許多有過相同經驗,卻必須低調隱諱,甚至自責以對的女性,能夠被理解、尊重及看見。畢竟發生在學生時期的懷孕案例絕非罕見,不是嗎?即使不是學生身分,難道一個女人選擇終止妊娠,就要被扣上謀殺的帽子?甚至因為旁人眼光及社會價值觀而產生了羞恥感、罪惡感及悲傷等莫大壓力。尤其別忘了,我們的社會還有嬰靈的傳說,明明無法證實,卻讓每個選擇終止妊娠的女人深信自己做錯事,進而一生負罪,要定期焚燒紙錢及迴向助念,還相信自己未來必然遭受報應,著實讓人心疼!
本書帶給讀者及傳遞出來的最高價值,已經超越了表層的生育/不生育議題,而是讓所有人對於女性的生命能有全然的「尊重」。每個女人都能聽從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做出此時此刻自己想要的決定,不需要周遭他人的認可及同意,都能活得好自在,過得好自信。
無論選擇生育或不生育,都足以體現妳今生的價值,妳的完整妳決定!
試閱
不當媽媽的妳,也可以很幸福
在我完成《我不想當媽媽》最後一篇訪問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新冠肺炎就開始大流行,不管是出門、前往到任何地方,與任何人見面都會有風險,這是一個完全無法預測未來的災難時代。但是在這許多事物都停滯不前或是變得緩慢的世上,只要想到這本書竟然能「飛到」台灣與各位相會,內心就感到無比歡欣,同時也切身感受到,書一旦離開了我的手上,就會展現出自己的生命力,延伸到無法想像的地方。
過去幾年,台灣電影與電視劇在韓國有相當高的人氣,我也是看到優秀的影視作品後,暗自下定決心總有一天要拜訪台灣。而且最重要的是,台灣是亞洲第一個通過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國家。當可以出國旅行的時刻來臨,我一定要親眼確認,像台灣以開放性與多樣性為基礎的文化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我實在很好奇,對於愛情、婚姻與家庭,台灣女性的想法有哪些是與我相似,又有哪些是不一樣的。
在完成這本書後,偶爾會被問到「身邊的人會強烈逼迫妳生孩子嗎?」其實當我下定決心要寫這本書時,我最大的疑問是「沒有人強迫我要當媽媽,我也不想要生孩子,但是為什麼心裡還是那麼難受呢?」為了尋找答案,我開始尋找和我做出相同決定的女性,在與她們見面後,我內心的不安與孤獨感逐漸消失。我不是脫離由父母與孩子所組成的「正常家庭」的人,只是屬於希望擁有不同生活方式的人,而且我們能理解彼此的生活,這樣的領悟給我很大的安慰。
本書出版後,每當我收到許多不想生育的未婚女性、像我一樣已婚無子女的女性,以及正在養育孩子的女性等的訊息時,我明白女性一直以來都相當煩惱「當媽媽」這件事。我曾經收到一封無後女性的信,上面寫著「因為社會氛圍的影響,曾經動搖了曾在我心中佔有一席之地『不想當媽媽』的想法與信念,但讀完這本書之後,感覺獲得了合理的力量與必要的溫暖」。看到這段話,我覺得能讓大家知道這些故事,真是做得對極了。因此我想告訴大家,如果想當媽媽的欲望是正常的話,那麼不想當媽媽的欲望,也是正常的。女性對於各自的人生,不管做出什麼選擇,都不會是不好的、錯誤的、不足的,所以不需感到自責。不久前,曾看到報導指出韓國與台灣的出生率是全世界最低的新聞,在韓國有不少人將這種現象歸咎到不生孩子的女性身上,並視其為「罪魁禍首」,很好奇台灣又是如何呢?當然在現代社會中女性不願意生育的理由相當多元,我認為國家或外部因素已經漸漸很難改變女性「不生育」的選擇,再加上疫情及氣候危機等全球性問題,更添增現今的不安與未來的不確定性。我們能做的,就是尊重生活在同一個時代的其他人,共享更美好的生活。同時為了相互理解,沒有比坦誠談論與傾聽各自的生活更好的方法了。
即使本書出版後,我仍持續思考著無子女女性、無子女夫妻的生活,也想要知道更多人的故事,想要看看更多各式各樣無後人生的面貌。如果在這世上的某處有人因此感到不安、孤單、罪惡感,我想告訴她,我們的生活方式沒有錯,甚至我也想繼續記錄無後人生在上了年紀之後的生活,這或許會是我一輩子的課題。
就像為了要解開我的人生疑問而開始著手寫這本書一樣,希望這本書也能為台灣讀者理出一點頭緒或是帶來小小安慰,最重要的是,無論妳以何種面貌生活在哪裡,都希望妳能幸福滿滿。
崔至恩
前言
不想當媽媽,錯了嗎?
我覺得年紀將邁入四字頭,是可以暢所欲言的時候了。雖然並非人一到了四十歲,生理時鐘就會立刻停止,但是我可以不必再煩惱,也不用回顧過往,似乎是可以說出我決定「不要當媽媽」這件事的時機了。
下過小雨的某天晚上,我在一棟大樓的大廳裡等待收工下班的姊姊。人群熙熙嚷嚷地踏出電梯,姊姊快步走了過來,把我帶到公司附設的幼兒園。三歲的小兒子看到媽媽便高興地蹦蹦跳跳,而我則有些尷尬地和他打了招呼。往地鐵方向前進的下班人潮,就如同雲朵在空中飄流一樣,姊姊牽著孩子,而我推著空盪的嬰兒車,三人一起往姊姊家走去。雖然距離不遠,但是姊姊擔心孩子會跌倒、亂跑或是撞到,所以一路提心吊膽,緊張兮兮。
到了姊姊家附近的幼兒園接大兒子下課後,姊姊便把弟弟放上嬰兒車,換牽著哥哥的手,而我一面走,一面覺得穿過地下停車場到姊姊家的路很遙遠。一回到家,姊姊忙著幫孩子們換衣服、洗手,自己的衣服卻只換了一半。姊姊在準備晚餐的時候,本來我想幫忙餵小外甥吃副食品,可能他對笨手笨腳又不和藹可親的阿姨感到陌生,所以又哭又鬧不讓我餵。一開始,姊姊本來也很冷靜地哄著小外甥,但是他一直不斷尖叫吵鬧,讓姊姊也忍不住大聲喝斥,最後還故意轉過身去不理他,而我只是茫然地呆坐看著。
雖然我是代替媽媽前來幫忙「看」(care)孩子,結果還真的只是來「看」(see)孩子,我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做,也幫不上任何忙。
「啊,我好想回家啊……」
已經精疲力盡的我,神智不清的頭腦轉個不停,我好想回到那安靜、能隨便亂躺,還可以盡情任何事(手機玩到沒電,不停瘋狂轉換電視頻道……)的家!
不過同時我也覺得,姊姊真的好累啊,一整天都在公司工作,就算下班後也不能休息片刻,就開始馬上忙著餵孩子吃飯、幫孩子洗澡換衣服、陪他們玩、哄他們睡覺,日復一日不斷重覆同樣的生活。和老大說話的同時,也要哄著老二,而在這種忙亂的狀況下她竟然只發了一次脾氣。人怎麼能做到這種地步呢?我根本沒辦法!就在這時候,正在抱著小外甥說故事的姊姊,忽然對我說:
「如果妳也生一個孩子的話該有多好……」
我?
姊姊和我一起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三十五年,共用一個房間,在放兩個枕頭剛剛好的狹窄被窩裡睡覺。我們雖然經常吵架,但大部分都是因我而起,像是搶著把好吃的零嘴嗑光,偷穿姊姊下了好大決心才買的衣服,用一閃一閃的手機燈光吵醒姊姊(偶爾也會開電腦看連續劇)。我們從個性、興趣到愛吃的東西,都完全不同。雖然關係稱不上很親密,但是姊姊應該比世界上的任何人都清楚,我是一個多麼自我中心的人,可是這樣的姊姊竟然叫我生孩子?有沒有搞錯啊?
那晚我徹夜難眠。當姊姊和外甥們呈對角線似的姿勢歪歪斜斜地躺在床上,已經不知道是第幾次進入夢鄉時,而我卻清醒地想著:「生養孩子這件事,難道真是那麼特別的經驗,每個人都必須經歷過一次才行嗎?我和小孩才相處一個小時,即便臉上是帶著笑容,但內心其實是不停吶喊著:『我真的很想快點回家』就連能讓我擠出笑容的動力,都是因為慶幸這不是我得日復一日過的生活。難道其中藏有我不知道、超巨大的幸福祕密嗎?要不然姊姊又何必要勸像我這樣的人生孩子呢?假設不生小孩,只有我錯過這世上大部分人都樂在其中的驚喜怎麼辦?紛亂的思緒與不安的心情如跑馬燈轉個不停。
第二天早上,我將睡眼惺忪、似夢非夢的小外甥送到幼兒園,並送姊姊和大外甥到公司後,就覺得如同完成了一項艱鉅的任務一般,內心無比輕鬆,但是另一方面心裡卻又有點悶悶的,難道不生孩子真的是錯誤的選擇嗎?這麼重要的問題,我真的可以這樣輕易做決定嗎?難道未來我真的會後悔嗎?好想找個人問問,想聽對方肯定我的抉擇,也想確認在這世上我並不孤單。
決心要說出「不想當媽媽」這件事的關鍵點,就是在去姊姊家的那天,我想聽聽那些不會對別人說「妳生一個就會知道了」這種話,像我一樣決定不生孩子的女性們的故事。
「結婚」被認為是「生孩子」的同義詞,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沒有孩子的婚姻生活是不完整的。在韓國,不想生孩子的女人,會被認為是沒血沒淚、自私自利。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中,和我做出一樣選擇的女性們究竟過著什麼樣的生活呢?她們曾經有過什麼樣的煩惱,又認為什麼才是幸福呢?為了見到「同類」,我決定付諸行動。
但事情在一開始時進行得並不順利,將近一年左右,只要逢人我都會問:「你身邊有沒有已婚,但卻決定不生孩子的女性?」周圍的親朋好友我肯定不會放過,還問了常去的美容院院長、在聚會中初次見面的女性,甚至根本沒見過面的網友也都囊括其中。雖然以前職場上有幾位同事或朋友,是不打算生孩子的已婚女性,但我想要訪問我不認識的人,最好是跟住在首爾,靠寫文章過活的自由工作者的我,盡可能差異越多越好。我想聽聽這些女性的故事。我期待和這些不想當媽媽的女性,不論她們是住在哪裡、做什麼工作,過著什麼樣的生活,這些人究竟有什麼樣的故事,這是我最好奇的地方。
最終,我透過許多管道,認識了在本書登場的十七位女性,她們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故事。透過這些故事,我們稍微可以了解之所以做出不生孩子的決定,其實與生活中許多因素都有關係。雖然我是為了聽她們的故事而和她們見面,但有時候也會分享一些自己的故事。
當人們產生「只有我會這樣嗎?」的自我質疑,卻在毫無顧忌說出那些曾經無法說出口的苦惱之後,會了解到自己原來並不孤單,又或是從「那有什麼關係」的回應中得到安慰。這些來自不同節曾、不同環境的女性,做出了不生小孩的決定,並以各自的方式抵抗著周圍給予的生子壓力,我從她們身上獲得了勇氣,也感受到深厚的親密感。
不同於一般愉快的訪談過程,要以文字呈現每個人不同的經驗與想法,對我來說寫這本書是個突破自己、挑戰極限的過程。雖然我想保留訪問的原貌,並且希望能夠忠實傳達這些女性的生活脈絡,然而,每次把她們經歷大半人生所得到的複雜結論,化為文字時,都擔心是否因自己不成熟的文筆和書寫技巧,而會有遺漏疏失,或是扭曲事實。加上我並非學者或研究人員,無法在這個有趣的主題中發表更深入且豐富的觀點,對此我也感到相當可惜。
儘管如此,我能夠完成這項工作,是因為我比任何人都還喜歡她們的故事,我想讓世人都知道這群有勇氣又率直女性的故事。特別是對於不想生育,或是還在苦惱要不要生育的女性們,我想告訴她們,在這世界上也有選擇不生的生活,而且我們對這樣的生活相當滿意。因此在這裡,我要對所有參與訪談的女性朋友們,表達由衷的謝意,同時也非常感謝為我牽線,與她們搭起聯絡橋樑的親朋好友。
此外,我也要感謝在每當我茫然時,能為我指引方向與給予溫暖鼓勵的許宥珍主編,讓我能一步步繼續向前邁進。還有自始至終都給予支持的另一半,除了同意讓我寫出關於我們私生活的文章,同時也給了我許多幫助。最重要的,是感謝把全部人生都奉獻給我的爸爸媽媽,是他們讓我學習到養育一個人是無止盡的勞動、困難的試驗,同時也是不可預測的課題,因而建立親子關係是件非常特別的事,也許正因如此,所以我才決定不當媽媽。第1章
選擇不生孩子,全都是百分百確定後做的決定嗎?
──當母親是選擇,不是義務
大部分的女人都希望當媽媽,除了我們之外
我滑著Instagram時,發現誠信女大護理學院的女權運動社團「NURCK」上傳了一篇文章,內容質疑必修教材《女性健康護理學》為何是以男性的視角陳述,因此寫了e-mail給出版社。在引用的例子中,令我特別注意的是下面這段文字:
許多女性認為懷孕與照顧孩子是她們人生最重要的目標之一,而大部分的女性也都希望能成為母親。
該慶幸作者沒有寫「所有」女性嗎?還是該感謝他沒有寫是「唯一」的目標呢?我有點恍神地滑到下一頁,對性別歧視提出質疑的學生在信中也表示,這本教材在幾年前出版時的書名居然還是《母性健康護理學》,現在可是二十一世紀呢!令人值得欣慰的是,出版社在檢討之後,決定對相關內容進行修改與刪除。
長久以來這些問題與我們切身相關,存在我們生活之中,然而世界卻對此置之不理,忽略問題的存在。然而,但是現在開始出現了轉變的契機,感謝勇敢踏出那一步的女性們。
另一方面,我反覆地讀了好幾遍,無數女性曾看過、學習過、相信過,也許是還被騙過的那一句話:
「大部分的女性都希望能成為母親。」
老實說,不生小孩的最大理由就是因為養小孩需要花很多錢。
我從來不曾沒想像過我和孩子在一起相處的畫面,反而覺得生孩子的人有點神奇。
就算我有生小孩的能力,應該也可以選擇不使用吧?
我並不是決定「想過沒有孩子的生活」,而是對我來說「工作很重要」。如果在工作上本來可以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但是有了孩子之後,我必須得分出百分之九十的精力來養育孩子,這樣其他的事情就只能投入百分之十了。考量到現實層面,工作與孩子就和魚與熊掌一樣,兩者是無法兼得的。
我不懂為什麼女性一定要生小孩,事實上不生小孩才是自然的狀態,應該要問為什麼要生小孩才是啊,問為什麼不生小孩不是很妙嗎?我非常認真想過為什麼一定要生小孩,也曾經問過許多人,但是始終沒有找到能夠說服我的說法。我不太喜歡小孩,甚至可以說是討厭,看到朋友的小孩,甚至還會害怕到退避三舍,實在說不出「哎呀,他好可愛」這種話。我真的沒有自信在生了小孩後能夠好好照顧。我身邊生過孩子的人全都看起來精疲力盡,相當辛苦,而且我也很害怕會被孩子束縛,失去自由。因為我喜歡抽菸喝酒,也喜歡和朋友見面聚會,如果有孩子的話,這些休閒娛樂全部都得放棄。
我相當關心環保議題,在這個人口已經多到爆炸的地球上,真的有必要再多增加一個人嗎?最近不管吃什麼食物,似乎都得要擔心會不會吃到塑化劑,生活在被汙染到無以復加的世界上,對我們來說已經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因此,不管是為了環境,還是為了孩子,我都不認為多增加一個人會是個好的選擇。
最近遇到了一些不想當媽媽,或是雖然不排斥,但比起孩子更渴望其他事物的女性之後,我了解到「不生孩子」的選擇,既是一種過程,也是一種結果,同時也是一種質疑,或者說是對生活的態度。做出這種決定,並沒有關鍵的瞬間,也沒有人可以一開始就很果斷。
不管是誰,不生育的想法仍然有可能改變,即使是意志比任何人都還要堅決,明確表明不願意生孩子的女性,也不代表她沒有經歷過猶豫、苦惱的過程。因為不生孩子的理由,與自身的生活複雜交織而成。
只是我偶爾會想起,在準備這本書的時期,向來準時的月經遲了。我在六年前曾經因為子宮內膜症開刀後,就會像注射抑制女性荷爾蒙的針劑一樣,體溫總是高低起伏不定。我去婦產科做了抽血檢查,三天後收到了荷爾蒙數值低下,需要回診複檢的訊息。
「會不會是早發性停經呢?」去醫院之前我做了最壞的想像。就跟大家一樣,我也先上網搜尋了一下,各種負面的資訊立即映入眼簾。假使網路上的訊息是正確的,我就會很難懷孕,這代表我這輩子就不能生育了嗎?(我從未考慮試管嬰兒這條路)我居然無法體驗許多女性都可以經歷的懷孕、生產、育兒的過程。
當下我就像黑寡婦一樣感覺委屈悲傷,差點流下淚來,偏偏在上演悲傷的內心小劇場的瞬間,我孤獨一人,身邊連一個可以給予安慰的人都沒有!
過了一陣子後,我逐漸恢復了理智。我本來就不打算想生小孩,卻因為「說不定很難懷孕」的理由而突然感到悲傷,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剛開始感受到的失落並不是我真心的感覺,難道這不是在不擇手段灌輸「每個女人都應該當媽媽,女人的人生沒有比這更好的祝福了」的觀念之下,所產生的虛假情感嗎?因此,我決定先擺脫自我憐憫的情緒。
一個月之後,我再次做了抽血檢查並回診,醫生說雖然不是早發性停經,但是卵子的機能下降很多,並問我是否有懷孕的計畫,我說沒有,醫生便開了口服避孕藥以調整荷爾蒙指數。對我而言,這沒什麼差別,只是現在除了保險套外,又多加第二種避孕方式罷了。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