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起半片天:美國華人婦女史(第1版)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歷史是人類生活的紀錄,紀錄中曾有過「他」的歷史,也應該有「她」的紀錄,因為女性占人類人口一半的人數,女性的故事也是歷史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無論古今中外,重男輕女的觀念讓人認為,人類歷史就是男人故事的紀錄、努力與奮鬥的歷史,其實不然,在男性背後總有女性力量的支撐造就男性的成功,女性在歷史看不見的模糊處,至於真正女性的角色又該如何,卻沒有被文字記載或受到關注。
華人婦女在1785年到美國,當時人數不多,以華商的太太和女傭為主,在隨後的160餘年裡,這群先驅者在美國寫下令人動容的故事~
她們從傳宗接代的觀念中走出,為爭取成為美國公民的機會走上法庭;
她們無懼地抗爭,為華人女性爭取尊嚴及投票權的機會;
她們在經濟大恐慌時勇敢爭取工作機會;
她們為金援中國母國的抗戰而募款遊行;
她們更在二戰中駕駛飛機參與愛國戰爭;
今日的她們,更在政經、科技、醫學、戲劇、體壇等領域中交出亮麗的成績單。
本書一反過去只重視菁英階級的研究,以一九六○年代以降,美國歷史學界興起採以「自下往上觀看」的「新社會史研究法」,重視「種族、階級、性別」的分析,並透過口述檔案史料及分散在各處的故事記載、報紙紀錄,結合一個個案例印證、一篇篇口述故事的呈現,還原在美國華人婦女的歷史原貌。期能拋磚引玉,讓海華同好共同關注這一段被忽視的美國華人婦女史。
無論古今中外,重男輕女的觀念讓人認為,人類歷史就是男人故事的紀錄、努力與奮鬥的歷史,其實不然,在男性背後總有女性力量的支撐造就男性的成功,女性在歷史看不見的模糊處,至於真正女性的角色又該如何,卻沒有被文字記載或受到關注。
華人婦女在1785年到美國,當時人數不多,以華商的太太和女傭為主,在隨後的160餘年裡,這群先驅者在美國寫下令人動容的故事~
她們從傳宗接代的觀念中走出,為爭取成為美國公民的機會走上法庭;
她們無懼地抗爭,為華人女性爭取尊嚴及投票權的機會;
她們在經濟大恐慌時勇敢爭取工作機會;
她們為金援中國母國的抗戰而募款遊行;
她們更在二戰中駕駛飛機參與愛國戰爭;
今日的她們,更在政經、科技、醫學、戲劇、體壇等領域中交出亮麗的成績單。
本書一反過去只重視菁英階級的研究,以一九六○年代以降,美國歷史學界興起採以「自下往上觀看」的「新社會史研究法」,重視「種族、階級、性別」的分析,並透過口述檔案史料及分散在各處的故事記載、報紙紀錄,結合一個個案例印證、一篇篇口述故事的呈現,還原在美國華人婦女的歷史原貌。期能拋磚引玉,讓海華同好共同關注這一段被忽視的美國華人婦女史。
目錄
目錄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束縛—早期中國婦女的制約障礙
第一節 中國婦女的社會傳統制約
第二節 美國設置障礙法令
第三節 追求心中的美國夢
第三章 綁腳—十九世紀美國華人移民婦女(1840∼1900)
第一節 華人女奴
第二節 華人婢女
第三節 華人婦女解放的先驅
第四章 解放—第一代美國華人婦女的生活(1900∼1945)
第一節 過境天使島的華婦
第二節 中國城內的華婦
第三節 農漁業中的華婦
第五章 跨越—翻轉中的第二代美國華裔婦女(1920∼1965)
第一節 經濟恐慌下中國城華裔婦女
第二節 抗戰與二戰期間的華裔婦女
第三節 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的心態轉折
第六章 翱翔—當代美國華裔新女性(1965年至今)
第一節 乘風破浪—政商與金融科技
第二節 紙筆縱橫—文學與藝術
第三節 翻轉歷史舞臺—戲劇與執導者
第七章 不再沉默
參考書目
自序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束縛—早期中國婦女的制約障礙
第一節 中國婦女的社會傳統制約
第二節 美國設置障礙法令
第三節 追求心中的美國夢
第三章 綁腳—十九世紀美國華人移民婦女(1840∼1900)
第一節 華人女奴
第二節 華人婢女
第三節 華人婦女解放的先驅
第四章 解放—第一代美國華人婦女的生活(1900∼1945)
第一節 過境天使島的華婦
第二節 中國城內的華婦
第三節 農漁業中的華婦
第五章 跨越—翻轉中的第二代美國華裔婦女(1920∼1965)
第一節 經濟恐慌下中國城華裔婦女
第二節 抗戰與二戰期間的華裔婦女
第三節 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的心態轉折
第六章 翱翔—當代美國華裔新女性(1965年至今)
第一節 乘風破浪—政商與金融科技
第二節 紙筆縱橫—文學與藝術
第三節 翻轉歷史舞臺—戲劇與執導者
第七章 不再沉默
參考書目
序/導讀
自序
過去對於中國傳統婦女的詮釋,往往是一篇低吟的婦女史,然而中國婦女在新近的歷史進程中,已慢慢破繭而出,為做一名真正的婦女而努力爭取。
無論古今中外,對女性的歧視根深蒂固,西方倡導的性別平權,女士優先的觀念,在以男性為主的社會中,女性角色的呈現,似乎顯得黯淡模糊。重男輕女的觀念讓一般人認為,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男人故事的紀錄,而社會之所以形成及發展都歸功於男性的努力,歷史的延續也是記載男人奮鬥的歷史。仔細觀察,其實不然,在男性歷史的背後總有著女性力量的支撐,女性被安排在男性身影的背後,在歷史看不見的模糊處,但終究造就男性的成就。至於真正女性的角色又該是如何,卻沒有被文字記載或受到關注。在歷經時間的推進及教育的薰陶下,中西方女性逐漸有了自覺,突破性別的分隔,將自己推上人生舞臺,為自己不起眼的事蹟留下永遠的見證。歷史是人類生活的紀錄,紀錄中曾有過「他」的歷史,也應該有「她」的紀錄,因為女性占人類人口中一半的人數,女性的故事也是歷史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據說華人婦女在1785年來到美國,當時人數不多,是以華商的太太和女傭為主,在隨後的一百六十餘年裡,這群先驅者為美國的自由國度寫下令人動容的故事,她們從傳宗接代的觀念中走出,為爭取成為美國公民的機會走上法庭,她們無懼地抗爭為華人女性爭取尊嚴及投票權的機會;她們在經濟大恐慌時勇敢爭取工作機會;她們為金援中國母國的抗戰而募款遊行;她們更在二戰中駕駛飛機參與愛國戰爭,今日的她們,更在優渥的教育培育下,在美國政經、科技、醫學、戲劇、體壇等領域中獲得肯定,交出亮麗的成績單。
筆者長期關注於美國華人社會的發展,對僑社的興衰和嬗變、老僑民的經濟活動、新移民社區的移動模式,乃至新老移民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的心態轉變等課題,在在抱以高度的關懷。本書一反過去只重視菁英階級的研究,以一九六○年代以降,美國歷史學界興起的「新社會史研究法」,著重以觀察大批普通人(即指弱勢族群、移民、工人、婦女等)的生活及活動入手,採以「自下往上觀看」的歷史學研究法,將其運用在美國華人婦女的研究上,重視「種族、階級、性別」的分析,透過檔案史料、口述訪談紀錄及報紙、書信、專刊等資料,還原在美國的華人婦女各世代的生活點滴及其奮鬥歷程。在多元族裔的國家中,重構華人女性在身為女兒、妻子及母親的多重角色下,如何求取平衡,奉獻己力。
有關美國華人移民史之研究,隨著晚近學者的研究撰述,已有相關華裔文學的作品呈現,然對於華人婦女的完整歷史建構成書者,則尚缺乏。有鑑於此,筆者經過長期觀察美國華人婦女的生活史中,舉凡商人婦、農婦、漁婦、洗衣工婦女、車衣女工,乃至新移民婦女,她們移民後的生活點滴及對生活的渴求與期待,令人感動。本書透過口述檔案的史料及分散在各處的故事記載以及報紙紀錄,結合一個個案例的印證,一篇篇口述故事的呈現,還原在美國的華人婦女的歷史原貌。筆者期許能透過這個主題的研究,獲拋磚引玉之效,讓研究海華同好,共同關注這一段被忽視的美國華人婦女史。
本書以「撐起半片天—美國華人婦女史」為題,將婦女從歷史模糊的角落走出,從婦女被要求噤聲,到婦女願意發聲,乃至婦女站上講臺為自己爭取平等的吶喊聲,在在顯示華人婦女已從先輩傳統的制約與枷鎖中,脫穎而出。在這個被稱為是多元文化的美國,她們為自身爭取話語權,讓自身感受到身為女性的驕傲,在美國的華人婦女跨越種族及性別的藩籬限制,已做出一番亮麗的成果。有鑑於此,本書願以說故事的方式,讓華人婦女的故事不再沉默,讓走過的歷史留下足跡。因此,每章以女性肢體「動作」—束縛、綁腳、解放、跨越、翱翔—代替「沉默的聲音」,她們沒有做作,也沒有被強迫,只有努力掙脫,沉澱醞釀,終於達到翱翔天際的實現。
在寫作期間,逢母親年邁過世,心中萬般不捨與難過,傷痛之心無法用筆墨形容,深切感受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之沉痛。唯以本書請天上的雲兒捎上訊息,敬送在天國的母親,轉達我對母親生養之厚恩、教育之偉大—「母親」是我心中第一名的優秀女性,撐起家中的半片天,讓我們有機會翱翔天際,作真正的自己。
陳靜瑜 謹誌
2024年中秋於國立中興大學人文大樓研究室
過去對於中國傳統婦女的詮釋,往往是一篇低吟的婦女史,然而中國婦女在新近的歷史進程中,已慢慢破繭而出,為做一名真正的婦女而努力爭取。
無論古今中外,對女性的歧視根深蒂固,西方倡導的性別平權,女士優先的觀念,在以男性為主的社會中,女性角色的呈現,似乎顯得黯淡模糊。重男輕女的觀念讓一般人認為,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男人故事的紀錄,而社會之所以形成及發展都歸功於男性的努力,歷史的延續也是記載男人奮鬥的歷史。仔細觀察,其實不然,在男性歷史的背後總有著女性力量的支撐,女性被安排在男性身影的背後,在歷史看不見的模糊處,但終究造就男性的成就。至於真正女性的角色又該是如何,卻沒有被文字記載或受到關注。在歷經時間的推進及教育的薰陶下,中西方女性逐漸有了自覺,突破性別的分隔,將自己推上人生舞臺,為自己不起眼的事蹟留下永遠的見證。歷史是人類生活的紀錄,紀錄中曾有過「他」的歷史,也應該有「她」的紀錄,因為女性占人類人口中一半的人數,女性的故事也是歷史過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據說華人婦女在1785年來到美國,當時人數不多,是以華商的太太和女傭為主,在隨後的一百六十餘年裡,這群先驅者為美國的自由國度寫下令人動容的故事,她們從傳宗接代的觀念中走出,為爭取成為美國公民的機會走上法庭,她們無懼地抗爭為華人女性爭取尊嚴及投票權的機會;她們在經濟大恐慌時勇敢爭取工作機會;她們為金援中國母國的抗戰而募款遊行;她們更在二戰中駕駛飛機參與愛國戰爭,今日的她們,更在優渥的教育培育下,在美國政經、科技、醫學、戲劇、體壇等領域中獲得肯定,交出亮麗的成績單。
筆者長期關注於美國華人社會的發展,對僑社的興衰和嬗變、老僑民的經濟活動、新移民社區的移動模式,乃至新老移民從落葉歸根到落地生根的心態轉變等課題,在在抱以高度的關懷。本書一反過去只重視菁英階級的研究,以一九六○年代以降,美國歷史學界興起的「新社會史研究法」,著重以觀察大批普通人(即指弱勢族群、移民、工人、婦女等)的生活及活動入手,採以「自下往上觀看」的歷史學研究法,將其運用在美國華人婦女的研究上,重視「種族、階級、性別」的分析,透過檔案史料、口述訪談紀錄及報紙、書信、專刊等資料,還原在美國的華人婦女各世代的生活點滴及其奮鬥歷程。在多元族裔的國家中,重構華人女性在身為女兒、妻子及母親的多重角色下,如何求取平衡,奉獻己力。
有關美國華人移民史之研究,隨著晚近學者的研究撰述,已有相關華裔文學的作品呈現,然對於華人婦女的完整歷史建構成書者,則尚缺乏。有鑑於此,筆者經過長期觀察美國華人婦女的生活史中,舉凡商人婦、農婦、漁婦、洗衣工婦女、車衣女工,乃至新移民婦女,她們移民後的生活點滴及對生活的渴求與期待,令人感動。本書透過口述檔案的史料及分散在各處的故事記載以及報紙紀錄,結合一個個案例的印證,一篇篇口述故事的呈現,還原在美國的華人婦女的歷史原貌。筆者期許能透過這個主題的研究,獲拋磚引玉之效,讓研究海華同好,共同關注這一段被忽視的美國華人婦女史。
本書以「撐起半片天—美國華人婦女史」為題,將婦女從歷史模糊的角落走出,從婦女被要求噤聲,到婦女願意發聲,乃至婦女站上講臺為自己爭取平等的吶喊聲,在在顯示華人婦女已從先輩傳統的制約與枷鎖中,脫穎而出。在這個被稱為是多元文化的美國,她們為自身爭取話語權,讓自身感受到身為女性的驕傲,在美國的華人婦女跨越種族及性別的藩籬限制,已做出一番亮麗的成果。有鑑於此,本書願以說故事的方式,讓華人婦女的故事不再沉默,讓走過的歷史留下足跡。因此,每章以女性肢體「動作」—束縛、綁腳、解放、跨越、翱翔—代替「沉默的聲音」,她們沒有做作,也沒有被強迫,只有努力掙脫,沉澱醞釀,終於達到翱翔天際的實現。
在寫作期間,逢母親年邁過世,心中萬般不捨與難過,傷痛之心無法用筆墨形容,深切感受到「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之沉痛。唯以本書請天上的雲兒捎上訊息,敬送在天國的母親,轉達我對母親生養之厚恩、教育之偉大—「母親」是我心中第一名的優秀女性,撐起家中的半片天,讓我們有機會翱翔天際,作真正的自己。
陳靜瑜 謹誌
2024年中秋於國立中興大學人文大樓研究室
試閱
第一章
緒論
中國不是一個重視移民的國家。十九世紀以前的中國,自視己國為文明古國,視西人為蠻夷之邦,認為「移民」一事無異自貶身價。更何況在十九世紀中葉,中國清政府自處內憂外患之際,對出洋的中國人未有任何護僑的政策。生活在艱困的中國貧苦人民,為了生存,只好選擇向海外尋找求生出路。
華人婦女的出洋因素,正如同中國男性移民海外的原因一樣,在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期,少數的中國婦女在「推力」及「拉力」的兩股作用下,克服重重障礙,離開家園,成為美國「移民」的一部分。所謂「推力」,乃指中國境內天災(乾旱天災)加上社會動亂(太平天國之亂及白連教亂等),把人們基本的生存條件都給破壞了,迫使人們鋌而走險。而「拉力」乃指美國西部適逢發現大批金礦,嚮往掘金礦美夢能實現,以及對西方社會美好生活的憧憬,給予國人十足的動力,吸引人們闖入未知的世界,華人婦女為實現家庭團聚的強烈願望及擺脫貧苦的困境,冒險移民赴美,實現己身理想的追求。
根據美國移民局記載,第一批華人於1890年抵達美國。自此之後,傳教士、中國學生、商人,特別是勞工源源不斷地赴美,直至1882年美國國會透過《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 of 1882)限制中國勞工入境,移民美國的浪潮才因此驟減。這個法案是美國前所未有,也是一個接納移民國度的美國,通過史無前例地針對特定一支族群所立下的排斥法案。中國移民婦女雖然人數不多,但也在同時期抵達美洲新大陸。根據史料記載,第一名中國婦女梅亞芳(Afong Moy),於1834年抵達美國紐約。隨後,其他中國婦女也陸續到達美國。自梅亞芳抵達美國的三年後,已有一千七百八十四名中國婦女居住在美國,主要分布於加利福尼亞、內華達、夏威夷和愛達荷等州。
這一男性華工移民美國西部的黃金潮,為美國西部的開發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為美國西部開發史與美國經濟政治及文化史上,賦予相當重要的歷史意涵。在黃金潮與美國西部開發時期(1840至1880年),由於生存條件原始、艱困,西部冒險家多為單身男子,在兩性極度不平衡的情況下,現身於美國西岸的華人婦女被迫從事娼妓行業,娼妓業因此應運而生。
緒論
中國不是一個重視移民的國家。十九世紀以前的中國,自視己國為文明古國,視西人為蠻夷之邦,認為「移民」一事無異自貶身價。更何況在十九世紀中葉,中國清政府自處內憂外患之際,對出洋的中國人未有任何護僑的政策。生活在艱困的中國貧苦人民,為了生存,只好選擇向海外尋找求生出路。
華人婦女的出洋因素,正如同中國男性移民海外的原因一樣,在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初期,少數的中國婦女在「推力」及「拉力」的兩股作用下,克服重重障礙,離開家園,成為美國「移民」的一部分。所謂「推力」,乃指中國境內天災(乾旱天災)加上社會動亂(太平天國之亂及白連教亂等),把人們基本的生存條件都給破壞了,迫使人們鋌而走險。而「拉力」乃指美國西部適逢發現大批金礦,嚮往掘金礦美夢能實現,以及對西方社會美好生活的憧憬,給予國人十足的動力,吸引人們闖入未知的世界,華人婦女為實現家庭團聚的強烈願望及擺脫貧苦的困境,冒險移民赴美,實現己身理想的追求。
根據美國移民局記載,第一批華人於1890年抵達美國。自此之後,傳教士、中國學生、商人,特別是勞工源源不斷地赴美,直至1882年美國國會透過《排華法案》(Chinese Exclusion Act of 1882)限制中國勞工入境,移民美國的浪潮才因此驟減。這個法案是美國前所未有,也是一個接納移民國度的美國,通過史無前例地針對特定一支族群所立下的排斥法案。中國移民婦女雖然人數不多,但也在同時期抵達美洲新大陸。根據史料記載,第一名中國婦女梅亞芳(Afong Moy),於1834年抵達美國紐約。隨後,其他中國婦女也陸續到達美國。自梅亞芳抵達美國的三年後,已有一千七百八十四名中國婦女居住在美國,主要分布於加利福尼亞、內華達、夏威夷和愛達荷等州。
這一男性華工移民美國西部的黃金潮,為美國西部的開發提供了廉價的勞動力,為美國西部開發史與美國經濟政治及文化史上,賦予相當重要的歷史意涵。在黃金潮與美國西部開發時期(1840至1880年),由於生存條件原始、艱困,西部冒險家多為單身男子,在兩性極度不平衡的情況下,現身於美國西岸的華人婦女被迫從事娼妓行業,娼妓業因此應運而生。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