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離散與連結(思想52)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本期是《思想》第52期,專輯是:香港:離散與連結,主題是呈現這幾年離散港人複雜而深層的感受。專輯共收錄五篇文章,分別探討港人離散生命經驗的多重層面、個體如何面對流離與重塑、離散者與留港者之間的情感連結與張力,以及在台灣、英國和美國等地,離散者如何參與當地社會,並重新思索香港人的身分認同。
目錄
「社會主義」、「重商主義」還是「異文化」?:世貿談判中的西方誤區(秦 暉)
《七七憲章》與社會主義反對派(崔衛平)
氧氣轉爐煉鋼技術在中國艱難曲折十年落地歷程(葉良俠)
香港:離散與連結
離散與連結: 心靈的中途站(陳祖為)
自由、忠誠、家園:港人離散生命的反思(陳祖為)
離散與留下的港人漸行漸遠(陳健民)
離散的扎根:香港新移民在台灣的政治足跡(李爾雅)
個人即政治:身分、情感與港人離散公民行動(呂青湖)
在美離散港人:拼切中的版圖(Maggie Shum)
康德誕辰三百週年紀念
我從康德的政治哲學學到了什麼?:為紀念康德誕辰三百周年而寫(李明輝)
為何今日我還讀康德:從康德的哥白尼轉向與民主政治的關係說起(陳欣白)
思想評論
論美國「白人國家」的復歸(鄭 非)
論民主的終結(鵜飼健史)
重回歷史原點,求索前進方向:曾健民堅守的「民族台灣史」陣地(張鈞凱)
致讀者
《七七憲章》與社會主義反對派(崔衛平)
氧氣轉爐煉鋼技術在中國艱難曲折十年落地歷程(葉良俠)
香港:離散與連結
離散與連結: 心靈的中途站(陳祖為)
自由、忠誠、家園:港人離散生命的反思(陳祖為)
離散與留下的港人漸行漸遠(陳健民)
離散的扎根:香港新移民在台灣的政治足跡(李爾雅)
個人即政治:身分、情感與港人離散公民行動(呂青湖)
在美離散港人:拼切中的版圖(Maggie Shum)
康德誕辰三百週年紀念
我從康德的政治哲學學到了什麼?:為紀念康德誕辰三百周年而寫(李明輝)
為何今日我還讀康德:從康德的哥白尼轉向與民主政治的關係說起(陳欣白)
思想評論
論美國「白人國家」的復歸(鄭 非)
論民主的終結(鵜飼健史)
重回歷史原點,求索前進方向:曾健民堅守的「民族台灣史」陣地(張鈞凱)
致讀者
序/導讀
致讀者
新世紀以來中國大陸在經濟領域的發展炫目,幾十年之間從一窮二白轉變成世界的工廠,常有人提出各種解釋,在其間秦暉先生的觀點堪稱獨特。早在《思想》14期與陳宜中先生的訪談中,秦暉就提出過「低人權、高競爭力的發展模式」。在《思想》17期,他又藉著跟一位前東德共黨領導人的對話,寫過「昂納克寓言」,主旨也是用「低人權優勢」說明中國大陸在經濟發展上的超凡成就。在本期的長文中,秦暉回到2001之前長達16年的「入世」談判,探討談判過程中對「人權」的狹窄理解所導致的種種問題。秦暉的文章一向針對「真問題」鞭辟入裡,雄辯滔滔,讀者讀來別有會心。
《思想》一向關心各地華人社群。疫情之前香港社會經歷過數年洶湧動盪,我們曾先後做過「解殖與回歸」,「本土與左右」,「破局與困局」三次香港專輯。2019年之後,香港趨於平靜,實際上卻有大量港人移出,這個現象當然不能忽視。在陳祖為先生的主持之下,本期推出「香港:離散與連結」專輯。無須諱言,任何情況之下,「離散」都不會是愉快的經驗。離開的人與留下的人之間,彼此會有不同的期待與猜測;離散到了新的環境,需要辛苦的調整和適應;在新的環境裡,能不能為自己找到延續昔日的角色和生活意義,顯然也是困難重重。這些都是嚴峻的挑戰,並且隨著流亡日久,熱情會降低,志向會渙散,身邊的支持力量也會減弱。
讀這個專輯的各篇文章,你會看到上述的各種情況在台灣、在美國、在英國都曾出現。不過在此之外,這些文章所描述的人物和情節,在不同的方式下,仍然流露著堅持、忍耐、寬宏的心態,以及一種不願失去希望的defiance。這種精神,是非常難得的。
《思想》的刊物性質,與工業科技有相當大的隔閡。本期突然刊出葉良峽先生的長文,回顧「氧氣轉爐煉鋼技術」在中國50、60年代引發的爭論,讀者可能感到意外。編者並不認識葉先生,當初收到此文,也有些納悶。但讀過文章之後,逐漸領會到了這篇文章所要追念的歷史教訓。煉鋼技術是工業發展的基礎,當中共在建國之初,大躍進追英趕美之際,在煉鋼技術上卻因為政治考慮而比其他國家落後了幾十年。這段歷史,葉先生希望留下記錄為後人所鑑。到了文章編完,發現文中對主角葉渚沛幾乎沒有介紹。再請問作者,方得知葉渚沛先生就是葉良峽的父親。這層關係,為此文增添了一份屬於作者個人的意義。
張鈞凱先生寫曾健民醫師,同樣是一篇追念文字。曾健民的職業是牙醫,但他最後30年的志業卻是重寫台灣光復前後的歷史,在這個領域的著述和編纂都有卓越的成績。2025年是二戰結束/抗戰勝利/台灣光復80週年,台灣官方的說法卻僅見「終戰」,並且視「終戰」為「世界反侵略戰爭」的結果,不問侵略者和受害者、反擊者是誰。這個時候張鈞凱撰寫此文緬懷曾健民,含意深重。
本期紀念康德300週年的專題雖然規模較小,時機也稍晚,這是編者的失職。但是李明輝、陳欣白兩位教授的文章,不約而同回顧康德的《永久和平論》,值此冷戰2.0正在熱戰頻發的混亂時刻,這兩篇文章彰顯了康德思想歷久彌新的意義,是對康德最好的紀念。
新世紀以來中國大陸在經濟領域的發展炫目,幾十年之間從一窮二白轉變成世界的工廠,常有人提出各種解釋,在其間秦暉先生的觀點堪稱獨特。早在《思想》14期與陳宜中先生的訪談中,秦暉就提出過「低人權、高競爭力的發展模式」。在《思想》17期,他又藉著跟一位前東德共黨領導人的對話,寫過「昂納克寓言」,主旨也是用「低人權優勢」說明中國大陸在經濟發展上的超凡成就。在本期的長文中,秦暉回到2001之前長達16年的「入世」談判,探討談判過程中對「人權」的狹窄理解所導致的種種問題。秦暉的文章一向針對「真問題」鞭辟入裡,雄辯滔滔,讀者讀來別有會心。
《思想》一向關心各地華人社群。疫情之前香港社會經歷過數年洶湧動盪,我們曾先後做過「解殖與回歸」,「本土與左右」,「破局與困局」三次香港專輯。2019年之後,香港趨於平靜,實際上卻有大量港人移出,這個現象當然不能忽視。在陳祖為先生的主持之下,本期推出「香港:離散與連結」專輯。無須諱言,任何情況之下,「離散」都不會是愉快的經驗。離開的人與留下的人之間,彼此會有不同的期待與猜測;離散到了新的環境,需要辛苦的調整和適應;在新的環境裡,能不能為自己找到延續昔日的角色和生活意義,顯然也是困難重重。這些都是嚴峻的挑戰,並且隨著流亡日久,熱情會降低,志向會渙散,身邊的支持力量也會減弱。
讀這個專輯的各篇文章,你會看到上述的各種情況在台灣、在美國、在英國都曾出現。不過在此之外,這些文章所描述的人物和情節,在不同的方式下,仍然流露著堅持、忍耐、寬宏的心態,以及一種不願失去希望的defiance。這種精神,是非常難得的。
《思想》的刊物性質,與工業科技有相當大的隔閡。本期突然刊出葉良峽先生的長文,回顧「氧氣轉爐煉鋼技術」在中國50、60年代引發的爭論,讀者可能感到意外。編者並不認識葉先生,當初收到此文,也有些納悶。但讀過文章之後,逐漸領會到了這篇文章所要追念的歷史教訓。煉鋼技術是工業發展的基礎,當中共在建國之初,大躍進追英趕美之際,在煉鋼技術上卻因為政治考慮而比其他國家落後了幾十年。這段歷史,葉先生希望留下記錄為後人所鑑。到了文章編完,發現文中對主角葉渚沛幾乎沒有介紹。再請問作者,方得知葉渚沛先生就是葉良峽的父親。這層關係,為此文增添了一份屬於作者個人的意義。
張鈞凱先生寫曾健民醫師,同樣是一篇追念文字。曾健民的職業是牙醫,但他最後30年的志業卻是重寫台灣光復前後的歷史,在這個領域的著述和編纂都有卓越的成績。2025年是二戰結束/抗戰勝利/台灣光復80週年,台灣官方的說法卻僅見「終戰」,並且視「終戰」為「世界反侵略戰爭」的結果,不問侵略者和受害者、反擊者是誰。這個時候張鈞凱撰寫此文緬懷曾健民,含意深重。
本期紀念康德300週年的專題雖然規模較小,時機也稍晚,這是編者的失職。但是李明輝、陳欣白兩位教授的文章,不約而同回顧康德的《永久和平論》,值此冷戰2.0正在熱戰頻發的混亂時刻,這兩篇文章彰顯了康德思想歷久彌新的意義,是對康德最好的紀念。
試閱
離散與連結:心靈的中途站 陳祖為
2019年夏天,香港爆發了舉世矚目的反送中運動。運動之初,兩次百萬人參與的和平示威震撼國際社會,隨後迅速演變成一場持續半年的抗爭運動。無論是參與規模、抗爭形式的多樣性(從和平集會到暴力抗爭),抑或與國際之間的聯繫程度,都是香港自開埠以來前所未有的歷史場景。半年之中,許多前線抗爭者被捕,運動逐漸出現疲態。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蔓延全球,香港未能倖免。街頭再沒有熾熱的抗爭,換上了行人寥落的靜寂。同年7月1日,北京當局單方面頒布《香港國安法》後,展開一連串的拘捕與打壓行動,也由此引發了自1989年後最大規模的港人移民潮。
這波移民潮規模驚人,短短兩年半內,約有四十萬人離開香港。他們不是為了尋找更好的經濟機會,而是在劇烈的政治轉變中,迫於現實而作出艱難的抉擇。北京與香港當局視《國安法》及一連串政治制度的重大調整為對「一國兩制」的完善,終於展現其該有的面貌;然而,對不少港人而言,這是標誌著「一國兩制」的終結。無論任何角度看,2019年將成為一代港人共同記憶中不可磨滅的一章。
這場離散不僅是地理上的遷徙,更烙下歷史斷裂的印記。許多離散者曾在那場歷史性的社會運動中傾力投入,付出巨大的情感與希望;然而,一年多後,他們帶著未竟的心願和不捨,悄然離去,有些人甚至沒來得及向親友道別。來到異地之後,離散者努力適應新生活,行使移居地所給予的自由。但很多離散者發現,身雖遠離香港,情感從未真正離開家鄉,對家園和留守者還有着一份牽掛。
離散仍軒着連結,離散不代表心靈上的道別。「離散港人」成為他們在異地的新身份,標誌著一種介居(in-between)的處境,一種心靈上的「中途站──列車經已駛離,卻未確知終將抵達何方。香港不再是安身立命之所在,而移居地尚未真正成為心之所繫的家園。他們身處兩地之間,情感未及安頓,身分仍在重塑之中。
這專輯的目的,正是要捕捉這段時期離散港人複雜而深層的介居感受。專輯共收錄五篇文章,分別探討港人離散生命經驗的多重層面:個體如何面對流離與重塑;離散者與留港者之間的情感連結與張力;以及在台灣、英國和美國等地,離散者如何參與當地社會,並重新思索香港人的身分認同。
陳祖為的文章從「自由」、「忠誠」與「家園」三個概念出發,剖析離散港人內心的矛盾與掙扎。以「自由」為例,文章指出,促使港人離散的一大動力,正是對自由的渴求與對失去自由的恐懼。他們盼望逃離政治壓迫與審查,在異地尋求一個能夠自由表達、參與公共事務、維護信念的空間。然而,陳祖為認為,離散者所擁有的自由,往往帶有一種「流離失所」的特質 (displaced freedom)。雖然在民主國家中,他們獲得了制度上的保障與形式上的自由,但這種自由,與過往在香港所體驗到的自由,在情感厚度與歷史意義上大不相同。過去的自由紮根於於家鄉本土的社會參與與文化傳承中。過去港人經歷的是一種與「家園共生」、與「他人共在」的自由。這種「自由與共」如今無法在異地複製,即便個人獲得某種自由的空間,卻失去了與港人群體共享的深層意義。
陳健民在文章中引述一位流亡者的話:「得到了天空,卻失去了土地」,正好道出了離散生命經驗的吊詭。許多離散者雖在異地繼續為香港發聲,但與本土生活的日漸隔閡,難免與留下的港人之間出現誤解與張力。文章指出,大多數港人仍選擇留下;在政府所倡導的「由治及興」主旋律下,他們告別街頭政治,默默生活。身在海外的港人則擔憂,香港社會過快適應了「新香港」的現實:習慣北上消費,讓孩子下一代在官方話語中成長。然而,對留下來的人而言,這種調整不代表認同,而是在威權體制下生存之道。他們之中,仍有不少人在日常生活的縫隙中,維繫著自由的微光。只是,他們的抗爭愈發隱晦,離散者也愈難以辨認出來及理解其中的意義。陳健民指出,部分離散港人選擇在海外強調「香港已死」的敘事,本來是對外說明中國崛起對文明社會構成威脅時,最直接、最有力的語言, 但又無可避免地引起部份留港者的反感。這是一個難以迴避的悖論,只有更多溝通方能互相理解。
很多離散港人曾在香港積極參與社會與政治運動,移居海外後,這份公共參與的熱忱並未因時空轉移而消退。他們過往的經歷,以及與香港深厚的情感連繫,成為推動他們在異地繼續行動的重要力量。呂青湖的文章聚焦於2019年後港人在海外的離散公民實踐,以四位移居英國的香港行動者為個案,分析他們如何在異地重構個人和政治的身份,並在抗爭動能漸弱的情況下尋求新的行動可能。呂青湖指出,離散行動並非單純的政治策略,而是個人身份認同、道德價值與情感依附的綜合體現。這是一種「道德身份」,標誌着對香港的忠誠與責任感。離散行動者仍透過文化創作、國際倡議與社區組織等多元形式,在異地延續抗爭。他們所展現的,既是行動的韌性,也是一種情感與道德上的堅守。離散行動固然遇到不少障礙,但正是這份在香港運動中生成的道德感與情感依附,使他們無法輕言放棄,並在新環境中持續尋找發聲與實踐的空間。
即便積極嘗試融入移居地的社會與生活,離散港人仍面對重重限制與挑戰。李爾雅的文章聚焦於近年香港移民在台灣的政治參與,透過田野調查與深度訪談,描繪出他們在異地參與公共事務的多樣圖像。文章將港人在台的政治參與大致分為三類:(1)積極行動者——直接投身政策倡議、政黨助選或社會運動;(2)專業影響者——透過媒體與教育傳播民主理念,發揮間接影響力;(3)社區參與者——專注地方民生與社區建設,以日常實踐參與公共生活。然而,這些努力往往伴隨結構性障礙與文化隔閡。首先,部分台灣社會對港人參與本地公共事務存有保留,擔憂其政治行動過於急進,與本地政治文化不符。其次,他們在台的法律身份未明,又因各種行政關卡而遲遲拿不到居留證,使一些港人長期處於「借住卻無法落戶」的邊緣位置,既限制了他們的政治影響力,也削弱了對社會的歸屬感。此外,過往台灣社會對中國威脅的感知與港人不同,導致部分台灣人難以理解港人參與政治的迫切心情,進一步加深彼此之間的距離。儘管如此,許多受訪者仍選擇在台灣紮根,透過不同形式持續參與公共事務,努力尋找與在地社會的連結。他們希望,不只是作為歷史的過客,更能成為台灣公民社會的一部分,把過去在香港培養的公共精神,延續於新的土地上。
在本專輯的最後一篇文章中,Maggie Shum 探討了香港人身份認同在美國的演變,指出美國的港人社群跨越不同世代與移民潮,展現出多樣而複雜的面貌。由於美國社會普遍以「華人」或「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作為對華裔的統稱,對具備多重文化與歷史背景的「香港人」身份較難辨識與理解。在這樣的語境下,近年者美港群體積極地將自身身份與「華人」與「亞裔美國人」的框架區隔開來。特別是經歷了幾個關鍵轉折點——如 2014 年的雨傘運動與 2019 年的反送中運動——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意識變得更為強烈與清晰。Shum 以她參與的「香港離散研究計劃」(Hong Kong Diaspora Studies Initiative)的網絡問卷調查為基礎,分享了對 2019 年前和後抵美港人之間的共通性與差異的觀察。整體而言,兩個群體皆高度重視「香港人」這一身份認同,以及保留香港文化的責任。然而,在三個層面上亦展現出細微但有趣的差異:但這兩個群體在處理香港人社群優先事項、與居住國政府的關係,以及動員策略和方法這三方面。
本專輯所描繪的離散港人經驗,是在離散與連結之間,一種深刻的「介居」或「中途站」的狀態──他們離開了家園,但尚未真正融入新的居住地。在離開與抵達之間,離散者經歷的是一段未完成的過渡,其身分、情感與政治認同正處於變動與重構之中。這種「中途站」的心理狀態,貫穿於本專輯各篇文章之中。
陳祖為從自由、忠誠與家園的交織中揭示出這種介居感:離散港人雖在異地獲得自由,卻失去了與社群共同體共享的自由感,突顯了自由與歸屬之間的張力。陳健民則指出,離散者與留下者之間的認知落差與誤解,離散者能否與留港者能否重建連結,抑或相互漸行漸遠,將是介居的離散者要面對的重要考驗。呂青湖的文章展現了介居狀態下的主體能動性——即使政治力量漸弱,離散行動者靠着在香港建立的道德身份與情感,以不同方式延續抗爭。李爾雅則描繪出在台港人於政治參與上遭遇的制度性與文化限制,在「借住但未落戶」的中途站上繼續尋求立足點。Maggie Shum 分析的在美港人社群,呈現出在既有的「華人/亞裔」身份分類中,港人如何重新劃界,確立一種獨特的「香港人」認同,而這一過程同樣展現了介居身分的流動性。
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介居未必是過渡的暫時階段,它也可能成為一種持續的狀態,一種介乎兩地之間、難以命名卻實實在在的生活感受。在全球政治風雲變幻之際,離散港人所處的這種「中間地帶」既充滿張力,也開啟了重新思考身份、責任與連結的可能性。希望這專輯能成為理解這種可能性的起點,也為未來的對話留下基礎與空間。
2019年夏天,香港爆發了舉世矚目的反送中運動。運動之初,兩次百萬人參與的和平示威震撼國際社會,隨後迅速演變成一場持續半年的抗爭運動。無論是參與規模、抗爭形式的多樣性(從和平集會到暴力抗爭),抑或與國際之間的聯繫程度,都是香港自開埠以來前所未有的歷史場景。半年之中,許多前線抗爭者被捕,運動逐漸出現疲態。2020年初,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蔓延全球,香港未能倖免。街頭再沒有熾熱的抗爭,換上了行人寥落的靜寂。同年7月1日,北京當局單方面頒布《香港國安法》後,展開一連串的拘捕與打壓行動,也由此引發了自1989年後最大規模的港人移民潮。
這波移民潮規模驚人,短短兩年半內,約有四十萬人離開香港。他們不是為了尋找更好的經濟機會,而是在劇烈的政治轉變中,迫於現實而作出艱難的抉擇。北京與香港當局視《國安法》及一連串政治制度的重大調整為對「一國兩制」的完善,終於展現其該有的面貌;然而,對不少港人而言,這是標誌著「一國兩制」的終結。無論任何角度看,2019年將成為一代港人共同記憶中不可磨滅的一章。
這場離散不僅是地理上的遷徙,更烙下歷史斷裂的印記。許多離散者曾在那場歷史性的社會運動中傾力投入,付出巨大的情感與希望;然而,一年多後,他們帶著未竟的心願和不捨,悄然離去,有些人甚至沒來得及向親友道別。來到異地之後,離散者努力適應新生活,行使移居地所給予的自由。但很多離散者發現,身雖遠離香港,情感從未真正離開家鄉,對家園和留守者還有着一份牽掛。
離散仍軒着連結,離散不代表心靈上的道別。「離散港人」成為他們在異地的新身份,標誌著一種介居(in-between)的處境,一種心靈上的「中途站──列車經已駛離,卻未確知終將抵達何方。香港不再是安身立命之所在,而移居地尚未真正成為心之所繫的家園。他們身處兩地之間,情感未及安頓,身分仍在重塑之中。
這專輯的目的,正是要捕捉這段時期離散港人複雜而深層的介居感受。專輯共收錄五篇文章,分別探討港人離散生命經驗的多重層面:個體如何面對流離與重塑;離散者與留港者之間的情感連結與張力;以及在台灣、英國和美國等地,離散者如何參與當地社會,並重新思索香港人的身分認同。
陳祖為的文章從「自由」、「忠誠」與「家園」三個概念出發,剖析離散港人內心的矛盾與掙扎。以「自由」為例,文章指出,促使港人離散的一大動力,正是對自由的渴求與對失去自由的恐懼。他們盼望逃離政治壓迫與審查,在異地尋求一個能夠自由表達、參與公共事務、維護信念的空間。然而,陳祖為認為,離散者所擁有的自由,往往帶有一種「流離失所」的特質 (displaced freedom)。雖然在民主國家中,他們獲得了制度上的保障與形式上的自由,但這種自由,與過往在香港所體驗到的自由,在情感厚度與歷史意義上大不相同。過去的自由紮根於於家鄉本土的社會參與與文化傳承中。過去港人經歷的是一種與「家園共生」、與「他人共在」的自由。這種「自由與共」如今無法在異地複製,即便個人獲得某種自由的空間,卻失去了與港人群體共享的深層意義。
陳健民在文章中引述一位流亡者的話:「得到了天空,卻失去了土地」,正好道出了離散生命經驗的吊詭。許多離散者雖在異地繼續為香港發聲,但與本土生活的日漸隔閡,難免與留下的港人之間出現誤解與張力。文章指出,大多數港人仍選擇留下;在政府所倡導的「由治及興」主旋律下,他們告別街頭政治,默默生活。身在海外的港人則擔憂,香港社會過快適應了「新香港」的現實:習慣北上消費,讓孩子下一代在官方話語中成長。然而,對留下來的人而言,這種調整不代表認同,而是在威權體制下生存之道。他們之中,仍有不少人在日常生活的縫隙中,維繫著自由的微光。只是,他們的抗爭愈發隱晦,離散者也愈難以辨認出來及理解其中的意義。陳健民指出,部分離散港人選擇在海外強調「香港已死」的敘事,本來是對外說明中國崛起對文明社會構成威脅時,最直接、最有力的語言, 但又無可避免地引起部份留港者的反感。這是一個難以迴避的悖論,只有更多溝通方能互相理解。
很多離散港人曾在香港積極參與社會與政治運動,移居海外後,這份公共參與的熱忱並未因時空轉移而消退。他們過往的經歷,以及與香港深厚的情感連繫,成為推動他們在異地繼續行動的重要力量。呂青湖的文章聚焦於2019年後港人在海外的離散公民實踐,以四位移居英國的香港行動者為個案,分析他們如何在異地重構個人和政治的身份,並在抗爭動能漸弱的情況下尋求新的行動可能。呂青湖指出,離散行動並非單純的政治策略,而是個人身份認同、道德價值與情感依附的綜合體現。這是一種「道德身份」,標誌着對香港的忠誠與責任感。離散行動者仍透過文化創作、國際倡議與社區組織等多元形式,在異地延續抗爭。他們所展現的,既是行動的韌性,也是一種情感與道德上的堅守。離散行動固然遇到不少障礙,但正是這份在香港運動中生成的道德感與情感依附,使他們無法輕言放棄,並在新環境中持續尋找發聲與實踐的空間。
即便積極嘗試融入移居地的社會與生活,離散港人仍面對重重限制與挑戰。李爾雅的文章聚焦於近年香港移民在台灣的政治參與,透過田野調查與深度訪談,描繪出他們在異地參與公共事務的多樣圖像。文章將港人在台的政治參與大致分為三類:(1)積極行動者——直接投身政策倡議、政黨助選或社會運動;(2)專業影響者——透過媒體與教育傳播民主理念,發揮間接影響力;(3)社區參與者——專注地方民生與社區建設,以日常實踐參與公共生活。然而,這些努力往往伴隨結構性障礙與文化隔閡。首先,部分台灣社會對港人參與本地公共事務存有保留,擔憂其政治行動過於急進,與本地政治文化不符。其次,他們在台的法律身份未明,又因各種行政關卡而遲遲拿不到居留證,使一些港人長期處於「借住卻無法落戶」的邊緣位置,既限制了他們的政治影響力,也削弱了對社會的歸屬感。此外,過往台灣社會對中國威脅的感知與港人不同,導致部分台灣人難以理解港人參與政治的迫切心情,進一步加深彼此之間的距離。儘管如此,許多受訪者仍選擇在台灣紮根,透過不同形式持續參與公共事務,努力尋找與在地社會的連結。他們希望,不只是作為歷史的過客,更能成為台灣公民社會的一部分,把過去在香港培養的公共精神,延續於新的土地上。
在本專輯的最後一篇文章中,Maggie Shum 探討了香港人身份認同在美國的演變,指出美國的港人社群跨越不同世代與移民潮,展現出多樣而複雜的面貌。由於美國社會普遍以「華人」或「亞裔美國人」(Asian American)作為對華裔的統稱,對具備多重文化與歷史背景的「香港人」身份較難辨識與理解。在這樣的語境下,近年者美港群體積極地將自身身份與「華人」與「亞裔美國人」的框架區隔開來。特別是經歷了幾個關鍵轉折點——如 2014 年的雨傘運動與 2019 年的反送中運動——香港人的身份認同意識變得更為強烈與清晰。Shum 以她參與的「香港離散研究計劃」(Hong Kong Diaspora Studies Initiative)的網絡問卷調查為基礎,分享了對 2019 年前和後抵美港人之間的共通性與差異的觀察。整體而言,兩個群體皆高度重視「香港人」這一身份認同,以及保留香港文化的責任。然而,在三個層面上亦展現出細微但有趣的差異:但這兩個群體在處理香港人社群優先事項、與居住國政府的關係,以及動員策略和方法這三方面。
本專輯所描繪的離散港人經驗,是在離散與連結之間,一種深刻的「介居」或「中途站」的狀態──他們離開了家園,但尚未真正融入新的居住地。在離開與抵達之間,離散者經歷的是一段未完成的過渡,其身分、情感與政治認同正處於變動與重構之中。這種「中途站」的心理狀態,貫穿於本專輯各篇文章之中。
陳祖為從自由、忠誠與家園的交織中揭示出這種介居感:離散港人雖在異地獲得自由,卻失去了與社群共同體共享的自由感,突顯了自由與歸屬之間的張力。陳健民則指出,離散者與留下者之間的認知落差與誤解,離散者能否與留港者能否重建連結,抑或相互漸行漸遠,將是介居的離散者要面對的重要考驗。呂青湖的文章展現了介居狀態下的主體能動性——即使政治力量漸弱,離散行動者靠着在香港建立的道德身份與情感,以不同方式延續抗爭。李爾雅則描繪出在台港人於政治參與上遭遇的制度性與文化限制,在「借住但未落戶」的中途站上繼續尋求立足點。Maggie Shum 分析的在美港人社群,呈現出在既有的「華人/亞裔」身份分類中,港人如何重新劃界,確立一種獨特的「香港人」認同,而這一過程同樣展現了介居身分的流動性。
從另外一個角度而言,介居未必是過渡的暫時階段,它也可能成為一種持續的狀態,一種介乎兩地之間、難以命名卻實實在在的生活感受。在全球政治風雲變幻之際,離散港人所處的這種「中間地帶」既充滿張力,也開啟了重新思考身份、責任與連結的可能性。希望這專輯能成為理解這種可能性的起點,也為未來的對話留下基礎與空間。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