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力菁英 : 掌控美國社會的三大集團
The Power Elite
內容簡介
“這種現代權力結構歷史上前所未見,影響力也達到高峰”
解析國家權力結構實際的運作,洞察社會表象之下的暗流
批判社會學的先驅米爾斯,70年前直言不諱的獨到見解──
揭露美國社會中由政治、經濟、軍事高層所構成的複合體,如何聯手掌握並操控著國家的真正權力。
在瞬息萬變的全球格局中,我們總在追問:誰才是真正掌握權力,引導社會走向的人?已故的美國社會學巨擘賴特.米爾斯透過這本劃時代的巨著,給出了令人震驚且深具洞察的答案。這本書自1956年首次出版以來,便如同一面透視鏡,揭露了美國社會表面民主之下,潛藏著由少數人所組成的「權力菁英」集團。
米爾斯並非僅僅空泛地指出有「有權勢的人」存在,他更是深入剖析了這個菁英集團的構成與運作模式。在他看來,這個集團並非單一的統治階級,而是由來自三個關鍵領域的領導者所組成:經濟領域的巨頭(掌握大型企業與財富的資本家)、政治領域的高層(控制政府機器與政策的決策者),以及軍事領域的將領(主導國家武力與戰爭機器的高級軍官)。這三股力量並非各自獨立,而是透過複雜的人際網絡、共同的利益、相似的背景和價值觀緊密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盤根錯節的「政治經濟軍事複合體」。這個複合體不但擁有美國幕後的治理權力,它們既能決定規則,也擁用各種手段能全面刷洗大眾價值觀服從於其規則。
米爾斯挑戰了當時流行的「多元論」觀點,即認為權力在社會中是分散的,由不同的利益團體相互制衡。他強調,儘管表面上存在多樣性,但真正的重大決策,那些影響國家命運走向的決定,最終都掌握在少數菁英手中。他們透過非正式的會議、共同的社交圈、甚至家族聯姻等方式,維繫著彼此的連結,確保了他們的權力穩固不移。
《權力菁英》這本著作的意義不僅在於其尖銳的批判,更在於其引導我們深思社會運作的本質。它迫使我們去質疑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權力分配,去探究宏大事件背後的真正推手。這本書的影響力至今不衰,無論是對於研究社會權力結構、菁英主義、社會不平等,或是對於理解美國政治與社會的深層邏輯,它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視角和批判工具。
《權力菁英》不僅是一部重要的社會學經典,更是一本讓讀者看清世界運作真相的必讀之作。它將顛覆你對權力的想像,促使你以更批判、更深刻的眼光去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
解析國家權力結構實際的運作,洞察社會表象之下的暗流
批判社會學的先驅米爾斯,70年前直言不諱的獨到見解──
揭露美國社會中由政治、經濟、軍事高層所構成的複合體,如何聯手掌握並操控著國家的真正權力。
在瞬息萬變的全球格局中,我們總在追問:誰才是真正掌握權力,引導社會走向的人?已故的美國社會學巨擘賴特.米爾斯透過這本劃時代的巨著,給出了令人震驚且深具洞察的答案。這本書自1956年首次出版以來,便如同一面透視鏡,揭露了美國社會表面民主之下,潛藏著由少數人所組成的「權力菁英」集團。
米爾斯並非僅僅空泛地指出有「有權勢的人」存在,他更是深入剖析了這個菁英集團的構成與運作模式。在他看來,這個集團並非單一的統治階級,而是由來自三個關鍵領域的領導者所組成:經濟領域的巨頭(掌握大型企業與財富的資本家)、政治領域的高層(控制政府機器與政策的決策者),以及軍事領域的將領(主導國家武力與戰爭機器的高級軍官)。這三股力量並非各自獨立,而是透過複雜的人際網絡、共同的利益、相似的背景和價值觀緊密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盤根錯節的「政治經濟軍事複合體」。這個複合體不但擁有美國幕後的治理權力,它們既能決定規則,也擁用各種手段能全面刷洗大眾價值觀服從於其規則。
米爾斯挑戰了當時流行的「多元論」觀點,即認為權力在社會中是分散的,由不同的利益團體相互制衡。他強調,儘管表面上存在多樣性,但真正的重大決策,那些影響國家命運走向的決定,最終都掌握在少數菁英手中。他們透過非正式的會議、共同的社交圈、甚至家族聯姻等方式,維繫著彼此的連結,確保了他們的權力穩固不移。
《權力菁英》這本著作的意義不僅在於其尖銳的批判,更在於其引導我們深思社會運作的本質。它迫使我們去質疑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權力分配,去探究宏大事件背後的真正推手。這本書的影響力至今不衰,無論是對於研究社會權力結構、菁英主義、社會不平等,或是對於理解美國政治與社會的深層邏輯,它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視角和批判工具。
《權力菁英》不僅是一部重要的社會學經典,更是一本讓讀者看清世界運作真相的必讀之作。它將顛覆你對權力的想像,促使你以更批判、更深刻的眼光去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
目錄
第一章 上層階級
第二章 地方社會
第三章 大都會四百名門
第四章 名人
第五章 首富
第六章 企業管理高層
第七章 企業富豪
第八章 軍事高層
第九章 軍事地位崛起
第十章 政治領導高層
第十一章 平衡理論
第十二章 權力菁英
第十三章 大眾社會
第十四章 保守思想
第十五章 高層道德腐敗
誌謝
第二章 地方社會
第三章 大都會四百名門
第四章 名人
第五章 首富
第六章 企業管理高層
第七章 企業富豪
第八章 軍事高層
第九章 軍事地位崛起
第十章 政治領導高層
第十一章 平衡理論
第十二章 權力菁英
第十三章 大眾社會
第十四章 保守思想
第十五章 高層道德腐敗
誌謝
序/導讀
(摘自本書第一章)
第一章 上層階級
某種類型的人在美國社會中佔據了居高臨下的地位。不管這些菁英承不承認手中握有權力,他們所能體驗到的人生與政治經歷,遠超過芸芸眾生。舉凡我們沒有的,他們一應俱全。
平凡人的權力會受到日常生活的世界所限制,在工作、家庭與社區當中,有許多驅動他們行為的力量。但是平凡人不僅無法理解也無法控制這種力量。「巨變」會影響他們的行為以及視野,可是他們無從掌握這種改變。現代社會的框架下,平凡人無法自主行動,而是受到許多不同勢力影響。這些大眾社會裡的平凡人,受到這種社會變化的影響,覺得自己身處於一個失去權力的時代,生活也失去了意義。
不過,也並非所有人都是這樣的「平凡」,隨著資訊與權力集中,某種類型的人在美國社會中佔據了居高臨下的地位。這些人的決策對於日常社會的平凡人影響巨大。這些人的工作不能決定他們的身價,他們能為成千上萬人創造工作,也能一手毀滅。
這些人不會受到單純的家庭責任所限制,他們想逃避就能逃避。這些人身居各種飯店和住宅,擁有眾多房舍,卻不受任何社群所限制。他們所需不止是「滿足日常需求」,就某方面來說,他們才是這些需求的創造者,是其他人來滿足他們的需求。不管這些菁英承不承認手中握有權力,他們所能體驗到的人生與政治經歷,遠超過芸芸眾生。瑞士歷史學家雅各.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對於「偉人」的看法,很有可能跟美國人對於菁英階層的看法一致:「舉凡我們沒有的,他們一應俱全」。
權力菁英的組成分子所處的地位,完全超越平凡大眾的普通環境,他們所處的地位能夠做出影響深遠的決定。應該說他們身居重要位置是一個重要的事實,比做決定更重要,關鍵是他們擁有自主決定是否採取行動的能力。對於這些權力菁英而言,無所作為或根本沒有決策能力,後果往往比他們所做的「決策內容」更具深遠影響。權力菁英管轄現代社會的主要階層與組織,他們營運大公司,他們操縱國家機器並握有執政權力,他們還指揮軍事組織。權力菁英身居重要職位,能夠對社會結構運籌帷幄,而身居高位又讓他們更有效地集中所享有的權力、財富以及名氣。
權力菁英並非孤獨的統治者。在權力菁英高層的計畫與決策當中,顧問、參事、發言人、意見領袖經常扮演領航員的角色。權力階層之下緊接著的是專業政治人物,他們屬於中層權力階級,權力中層包括國會、利益團體,以及城鎮、都市、地區的新舊上流社會都屬於這個階層。此外,菁英身邊還有另一類人,這類人如何躋身上流將會是本書主題之一,他們就是「專業名人」,名人的謀生之道就是不斷在檯面上發聲,反正只要他們繼續把「名人」當成職業,他們就永遠不會停止發表意見,曝光率越高越好。即使這些名人並不是任何統治階級的領袖,他們還是有能力分散社會大眾的注意力,讓他們忽略重要議題,或是挑起大眾的情感,更直接的作法是,讓意見直接上達身居高位、握有實權的人。身為道德評論家、握有權力的技術官僚、上帝的發言人、大眾情感的煽動者,他們與體制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這類名人與顧問,在菁英階層上演的戲碼當中扮演要角,然而,這場戲的焦點還是圍繞在重要機構層級中的權力核心。
第一章 上層階級
某種類型的人在美國社會中佔據了居高臨下的地位。不管這些菁英承不承認手中握有權力,他們所能體驗到的人生與政治經歷,遠超過芸芸眾生。舉凡我們沒有的,他們一應俱全。
平凡人的權力會受到日常生活的世界所限制,在工作、家庭與社區當中,有許多驅動他們行為的力量。但是平凡人不僅無法理解也無法控制這種力量。「巨變」會影響他們的行為以及視野,可是他們無從掌握這種改變。現代社會的框架下,平凡人無法自主行動,而是受到許多不同勢力影響。這些大眾社會裡的平凡人,受到這種社會變化的影響,覺得自己身處於一個失去權力的時代,生活也失去了意義。
不過,也並非所有人都是這樣的「平凡」,隨著資訊與權力集中,某種類型的人在美國社會中佔據了居高臨下的地位。這些人的決策對於日常社會的平凡人影響巨大。這些人的工作不能決定他們的身價,他們能為成千上萬人創造工作,也能一手毀滅。
這些人不會受到單純的家庭責任所限制,他們想逃避就能逃避。這些人身居各種飯店和住宅,擁有眾多房舍,卻不受任何社群所限制。他們所需不止是「滿足日常需求」,就某方面來說,他們才是這些需求的創造者,是其他人來滿足他們的需求。不管這些菁英承不承認手中握有權力,他們所能體驗到的人生與政治經歷,遠超過芸芸眾生。瑞士歷史學家雅各.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dt)對於「偉人」的看法,很有可能跟美國人對於菁英階層的看法一致:「舉凡我們沒有的,他們一應俱全」。
權力菁英的組成分子所處的地位,完全超越平凡大眾的普通環境,他們所處的地位能夠做出影響深遠的決定。應該說他們身居重要位置是一個重要的事實,比做決定更重要,關鍵是他們擁有自主決定是否採取行動的能力。對於這些權力菁英而言,無所作為或根本沒有決策能力,後果往往比他們所做的「決策內容」更具深遠影響。權力菁英管轄現代社會的主要階層與組織,他們營運大公司,他們操縱國家機器並握有執政權力,他們還指揮軍事組織。權力菁英身居重要職位,能夠對社會結構運籌帷幄,而身居高位又讓他們更有效地集中所享有的權力、財富以及名氣。
權力菁英並非孤獨的統治者。在權力菁英高層的計畫與決策當中,顧問、參事、發言人、意見領袖經常扮演領航員的角色。權力階層之下緊接著的是專業政治人物,他們屬於中層權力階級,權力中層包括國會、利益團體,以及城鎮、都市、地區的新舊上流社會都屬於這個階層。此外,菁英身邊還有另一類人,這類人如何躋身上流將會是本書主題之一,他們就是「專業名人」,名人的謀生之道就是不斷在檯面上發聲,反正只要他們繼續把「名人」當成職業,他們就永遠不會停止發表意見,曝光率越高越好。即使這些名人並不是任何統治階級的領袖,他們還是有能力分散社會大眾的注意力,讓他們忽略重要議題,或是挑起大眾的情感,更直接的作法是,讓意見直接上達身居高位、握有實權的人。身為道德評論家、握有權力的技術官僚、上帝的發言人、大眾情感的煽動者,他們與體制保持若即若離的關係,這類名人與顧問,在菁英階層上演的戲碼當中扮演要角,然而,這場戲的焦點還是圍繞在重要機構層級中的權力核心。
試閱
(摘自本書第一章)
菁英的本質與權力的真相,即使是高層人士自己也未必清楚,這並非他們明明知道卻不願讓大眾知曉的祕密。高層人士對於自己在各種事件與決策中所扮演的角色,可能會有多種不同的看法。他們經常對自己的角色缺乏明確的認識,並且常常受到自身恐懼與願望的影響,從而影響對自己權力的評估。無論高層人士實際擁有的權力有多大,他們對現實情況的掌握往往不夠準確,但他們也清楚知道,有人會對他們行使權力產生抵抗。此外,美國的企業家通常對公共關係的話術非常熟悉,在某些情況下,他們甚至會在自言自語中充斥著這些話術,最終導致自我欺騙而深信不疑。為了深入了解上流社會,對這些主體的研究是必要的。然而,許多人並不認為真正存在菁英階層,或者即使存在也無關緊要,這種觀點的根據來自於高層人士對自身的信念,或是他們在公開場合的言論。
然而,還存在另一種觀點,雖然並沒有確切的定論,但仍有一些人相信,在美國,握有權力的僅僅是一小群重要的菁英。這種信念通常是來自觀察歷史的結果。例如體會到軍事活動無遠弗屆的影響,因此覺得軍事將領以及受到將領指揮的決策者,想必都是有權有勢的人士。聽聞國會再次對於一小群人的要求做出讓步,這些議員做的決定都是關於戰爭或者和平的抉擇。得知日本遭到轟炸是以美利堅合眾國之名,但從來沒有人詢問過他們支不支持。他們感受到自己所處的時代就像面臨一個巨大的十字路口,也知道自己對於這種抉擇無足輕重。因此,如果看待當下發生的歷史時,他們認為權力核心中一定有一群決策者,無論決策成敗,這些決策者就是權力菁英。
一方面,對於重大歷史事件跟上述看法相同的人認為,菁英階級確實存在,菁英也手握重權。另一方面, 有些人會認真聽取檯面上的決策者所做的說明,而這些人大多不相信真有某個具決定性影響力的菁英階層存在。
這兩種看法都要納入考量,但是這兩種看法也都不夠全面。光是了解事件的歷史尺度還不足夠,或者了解權力決策者的個人想法也不足夠,這兩種角度都不能夠全面了解美國菁英階層。在這些權力人士,以及歷史事件的背後,將兩者加以連結的是現代社會的主要體制。這些國家、企業與軍隊的階層組成了一種權力途徑,這種現代權力結構歷史上前所未見,影響力也達到高峰。揭開這些現代社會中的權力核心,能提供一種社會學的關鍵概念,以理解美國上層階級所扮演的角色。
在美國社會中,經濟、政治、軍事領域現在把持主要的國家權力。其他的領域似乎在現代歷史中處於邊緣位置,有時甚至完全屈服於上述三種領域。沒有家族在國家事務層面如同大型企業一樣直接掌握權力,沒有教會像軍事部門一樣對當今美國年輕男子的基本資料瞭若指掌,沒有大學像國家安全會議一樣,能夠主導歷史事件的走向。宗教、教育以及家庭組織並非國家的自主權力中心,正好相反,這些領域正逐漸受到經濟、政治、軍事這三大領域的主導與分散管理,並產生決定性與直接的影響。
家庭、教會與學校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政府、軍隊與企業塑造現代社會的需求。而且在塑造的過程中,他們將這些其他較次要的領域轉變成為自己的利益服務。宗教組織提供隨軍牧師給軍隊,用於增昇士氣,增加軍人殺傷的效率。學校挑選並訓練人才,為企業的職位服務,以及為軍隊的專業化任務效力。當然了,大家庭早已經在工業革命後瓦解,現在只要國家軍隊開始徵召男丁,那麼家庭裡父親與兒子的角色就會缺席,軍隊視需要甚至可以無視個人意願強制徵召。這些次要領域都變成為權力服務,以及支持三大領域的決策。
在現代社會中,決定一個人的生命與命運,並不只是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或是配偶的家庭所決定。可以決定一生的因素,逐漸變成他在盛年把最精華的時光都獻給了哪一家企業。不只是他在孩提或是青少年時期在哪所學校接受教育,在他一生中受到國家的點滴哺育也是因素之一。不只是他偶爾上哪間教會聆聽上帝的話語,在哪支軍隊接受訓練也同樣重要。
如果集中的國家權力無法將國族主義的忠誠思想灌輸進公私立學校,掌權者會很快拿教育體系開刀,讓缺少自主權的教育系統屈服。如果前五百大企業的破產率跟三千七百對婚姻的離婚率一樣高,那國際性的經濟大災難就在眼前。如果教會信徒對上帝的忠誠,更勝於軍人忠於國家的熱誠,軍人不再為國捐軀,軍事危機將會發生。
在這三大領域當中,機構單位規模變龐大是典型現象,這些單位變得具有行政機關的性質,做出決策的權力更加集中。在這些發展的背後,是跨時代的科技進步,機構引入這種科技並引導科技發展方向,反過來科技也會影響機構的發展步調。
歷史上經濟曾經是一大群小型生產單位形成自給自足的平衡,現在變成由兩、三百間大型企業所主導,在行政上與政治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一同形成經濟決策的關鍵因素。政治秩序曾經是數個州組成的鬆散體制,雖有一個軟弱的中樞,卻沒有中央集權體系。現在則變成中心化,能夠執行行政政策的政治實體,將過去分散的權力集中,並將權力深入社會結構的每個角落。
軍事秩序曾經是在各方勢力彼此猜疑的大環境下,由各州組成的簡單民兵組織,現在變成政府最巨大,花費也最昂貴的部門,雖然善於打好公眾關係,但是現在的軍隊跟龐大的官僚體系一樣,效率低下不彰。
在這些領域當中,決策者手握權力的方式有極大的進展,他們中央執行的權力提升,這些領域當中,現代化的行政流程變得細緻,也變得嚴謹。隨著這些領域變得更龐大與集中,這些領域的行動會帶來更深遠的影響,與其他領域間的交流也會增加。少數幾間企業做出的決定,會對軍事、政治與國際經濟發展產生影響。軍事組織的決策,對於政治生態以及經濟活動的每一個層面,不僅有依賴關係,同時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政治領域內部的決策,決定經濟與軍隊活動的發展。經濟體制已經不再獨立,政治秩序中的軍事體制也與利益跟政治有所牽連。政治經濟體與軍事組織與決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由中歐一路延伸到亞洲的邊緣地帶,這個世界一分為二,兩個陣營中經濟、軍事與政治結構的相互連結都日益增加。如果政府干預市場經濟,企業也會插手政府運作。現今的歷史結構中最重要的現象是「連鎖董事」(interlocking directorate,譯注:同一個人在不同公司同時擔任董事,以協調價格等策略),以結構的角度來說,這種權力三角就是這種連鎖董事結構形成的原因。
這種相互連結的關係,從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面臨的各種危機就可見一斑:經濟蕭條,接著戰爭發生,接著經濟再次繁榮。在每次危機,決策者都會了解到主要機構體制互相依賴的關係。在十九世紀,機構整體的規模還沒有那麼龐大,在自治經濟體當中這些機構形成了鬆散的整合關係,透過市場力量看不見的手進行干預,在自治的政治領域則是透過政治承諾以及選舉行使影響力。因此,這樣的假設就應運而生:受到限制的決定所造成的不平衡與摩擦,將可能最後逐漸形成新的動態平衡。但這種平衡理論已經被打破,這三個領域的最高層成員也不再抱持這種看法。
因為這些領域會帶來很深遠的影響,一個領域做出的決策都會影響到其他領域(甚至選擇擱置決策也會造成影響),因此最高層級的決策通常會變成各領域相互協調一致,就算最後選擇不作為,也是三個領域同步都不作為。不過情況並非總是如此。
例如如果經濟體只由幾家企業所組成,如果企業倒閉,造成的後果僅限於一時一地,因此政治與軍事當局不會出手干預。但是現在,因為人民的政治期待與軍事承諾,如果任由經濟蕭條,讓私人企業經濟當中的重要企業慘淡經營,帶來的後果其他兩個領域也難以承擔。政治與軍事領域越來越常干預經濟事務,而且隨著這些干預,三個領域之中一個領域能夠控制大局的決策,都會受到其他兩個領域的代理人所影響,經濟、軍事與政治結構因此有了緊密連結的關係。
在這三個領域變得巨大且集中,在三大領域的頂點,由經濟、政治、軍事領域的菁英所組成的上層階級崛起。經濟領域的頂端,是經營企業的富豪與執行長。在政治體制的頂端,有政治高層的成員。在軍事組織的頂點,則是有帶有軍事背景的政治人物,他們身居高位,還能出席參謀長聯席會議。這些領域彼此之間都會相互交流,因此這些領域做出的決策會趨於一致,在這三個權力領域中的領導者,軍事高層、企業高層、政治首腦三者一同進退,形成美國的權力菁英。
菁英的本質與權力的真相,即使是高層人士自己也未必清楚,這並非他們明明知道卻不願讓大眾知曉的祕密。高層人士對於自己在各種事件與決策中所扮演的角色,可能會有多種不同的看法。他們經常對自己的角色缺乏明確的認識,並且常常受到自身恐懼與願望的影響,從而影響對自己權力的評估。無論高層人士實際擁有的權力有多大,他們對現實情況的掌握往往不夠準確,但他們也清楚知道,有人會對他們行使權力產生抵抗。此外,美國的企業家通常對公共關係的話術非常熟悉,在某些情況下,他們甚至會在自言自語中充斥著這些話術,最終導致自我欺騙而深信不疑。為了深入了解上流社會,對這些主體的研究是必要的。然而,許多人並不認為真正存在菁英階層,或者即使存在也無關緊要,這種觀點的根據來自於高層人士對自身的信念,或是他們在公開場合的言論。
然而,還存在另一種觀點,雖然並沒有確切的定論,但仍有一些人相信,在美國,握有權力的僅僅是一小群重要的菁英。這種信念通常是來自觀察歷史的結果。例如體會到軍事活動無遠弗屆的影響,因此覺得軍事將領以及受到將領指揮的決策者,想必都是有權有勢的人士。聽聞國會再次對於一小群人的要求做出讓步,這些議員做的決定都是關於戰爭或者和平的抉擇。得知日本遭到轟炸是以美利堅合眾國之名,但從來沒有人詢問過他們支不支持。他們感受到自己所處的時代就像面臨一個巨大的十字路口,也知道自己對於這種抉擇無足輕重。因此,如果看待當下發生的歷史時,他們認為權力核心中一定有一群決策者,無論決策成敗,這些決策者就是權力菁英。
一方面,對於重大歷史事件跟上述看法相同的人認為,菁英階級確實存在,菁英也手握重權。另一方面, 有些人會認真聽取檯面上的決策者所做的說明,而這些人大多不相信真有某個具決定性影響力的菁英階層存在。
這兩種看法都要納入考量,但是這兩種看法也都不夠全面。光是了解事件的歷史尺度還不足夠,或者了解權力決策者的個人想法也不足夠,這兩種角度都不能夠全面了解美國菁英階層。在這些權力人士,以及歷史事件的背後,將兩者加以連結的是現代社會的主要體制。這些國家、企業與軍隊的階層組成了一種權力途徑,這種現代權力結構歷史上前所未見,影響力也達到高峰。揭開這些現代社會中的權力核心,能提供一種社會學的關鍵概念,以理解美國上層階級所扮演的角色。
在美國社會中,經濟、政治、軍事領域現在把持主要的國家權力。其他的領域似乎在現代歷史中處於邊緣位置,有時甚至完全屈服於上述三種領域。沒有家族在國家事務層面如同大型企業一樣直接掌握權力,沒有教會像軍事部門一樣對當今美國年輕男子的基本資料瞭若指掌,沒有大學像國家安全會議一樣,能夠主導歷史事件的走向。宗教、教育以及家庭組織並非國家的自主權力中心,正好相反,這些領域正逐漸受到經濟、政治、軍事這三大領域的主導與分散管理,並產生決定性與直接的影響。
家庭、教會與學校因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政府、軍隊與企業塑造現代社會的需求。而且在塑造的過程中,他們將這些其他較次要的領域轉變成為自己的利益服務。宗教組織提供隨軍牧師給軍隊,用於增昇士氣,增加軍人殺傷的效率。學校挑選並訓練人才,為企業的職位服務,以及為軍隊的專業化任務效力。當然了,大家庭早已經在工業革命後瓦解,現在只要國家軍隊開始徵召男丁,那麼家庭裡父親與兒子的角色就會缺席,軍隊視需要甚至可以無視個人意願強制徵召。這些次要領域都變成為權力服務,以及支持三大領域的決策。
在現代社會中,決定一個人的生命與命運,並不只是一個人的原生家庭,或是配偶的家庭所決定。可以決定一生的因素,逐漸變成他在盛年把最精華的時光都獻給了哪一家企業。不只是他在孩提或是青少年時期在哪所學校接受教育,在他一生中受到國家的點滴哺育也是因素之一。不只是他偶爾上哪間教會聆聽上帝的話語,在哪支軍隊接受訓練也同樣重要。
如果集中的國家權力無法將國族主義的忠誠思想灌輸進公私立學校,掌權者會很快拿教育體系開刀,讓缺少自主權的教育系統屈服。如果前五百大企業的破產率跟三千七百對婚姻的離婚率一樣高,那國際性的經濟大災難就在眼前。如果教會信徒對上帝的忠誠,更勝於軍人忠於國家的熱誠,軍人不再為國捐軀,軍事危機將會發生。
在這三大領域當中,機構單位規模變龐大是典型現象,這些單位變得具有行政機關的性質,做出決策的權力更加集中。在這些發展的背後,是跨時代的科技進步,機構引入這種科技並引導科技發展方向,反過來科技也會影響機構的發展步調。
歷史上經濟曾經是一大群小型生產單位形成自給自足的平衡,現在變成由兩、三百間大型企業所主導,在行政上與政治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一同形成經濟決策的關鍵因素。政治秩序曾經是數個州組成的鬆散體制,雖有一個軟弱的中樞,卻沒有中央集權體系。現在則變成中心化,能夠執行行政政策的政治實體,將過去分散的權力集中,並將權力深入社會結構的每個角落。
軍事秩序曾經是在各方勢力彼此猜疑的大環境下,由各州組成的簡單民兵組織,現在變成政府最巨大,花費也最昂貴的部門,雖然善於打好公眾關係,但是現在的軍隊跟龐大的官僚體系一樣,效率低下不彰。
在這些領域當中,決策者手握權力的方式有極大的進展,他們中央執行的權力提升,這些領域當中,現代化的行政流程變得細緻,也變得嚴謹。隨著這些領域變得更龐大與集中,這些領域的行動會帶來更深遠的影響,與其他領域間的交流也會增加。少數幾間企業做出的決定,會對軍事、政治與國際經濟發展產生影響。軍事組織的決策,對於政治生態以及經濟活動的每一個層面,不僅有依賴關係,同時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政治領域內部的決策,決定經濟與軍隊活動的發展。經濟體制已經不再獨立,政治秩序中的軍事體制也與利益跟政治有所牽連。政治經濟體與軍事組織與決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由中歐一路延伸到亞洲的邊緣地帶,這個世界一分為二,兩個陣營中經濟、軍事與政治結構的相互連結都日益增加。如果政府干預市場經濟,企業也會插手政府運作。現今的歷史結構中最重要的現象是「連鎖董事」(interlocking directorate,譯注:同一個人在不同公司同時擔任董事,以協調價格等策略),以結構的角度來說,這種權力三角就是這種連鎖董事結構形成的原因。
這種相互連結的關係,從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面臨的各種危機就可見一斑:經濟蕭條,接著戰爭發生,接著經濟再次繁榮。在每次危機,決策者都會了解到主要機構體制互相依賴的關係。在十九世紀,機構整體的規模還沒有那麼龐大,在自治經濟體當中這些機構形成了鬆散的整合關係,透過市場力量看不見的手進行干預,在自治的政治領域則是透過政治承諾以及選舉行使影響力。因此,這樣的假設就應運而生:受到限制的決定所造成的不平衡與摩擦,將可能最後逐漸形成新的動態平衡。但這種平衡理論已經被打破,這三個領域的最高層成員也不再抱持這種看法。
因為這些領域會帶來很深遠的影響,一個領域做出的決策都會影響到其他領域(甚至選擇擱置決策也會造成影響),因此最高層級的決策通常會變成各領域相互協調一致,就算最後選擇不作為,也是三個領域同步都不作為。不過情況並非總是如此。
例如如果經濟體只由幾家企業所組成,如果企業倒閉,造成的後果僅限於一時一地,因此政治與軍事當局不會出手干預。但是現在,因為人民的政治期待與軍事承諾,如果任由經濟蕭條,讓私人企業經濟當中的重要企業慘淡經營,帶來的後果其他兩個領域也難以承擔。政治與軍事領域越來越常干預經濟事務,而且隨著這些干預,三個領域之中一個領域能夠控制大局的決策,都會受到其他兩個領域的代理人所影響,經濟、軍事與政治結構因此有了緊密連結的關係。
在這三個領域變得巨大且集中,在三大領域的頂點,由經濟、政治、軍事領域的菁英所組成的上層階級崛起。經濟領域的頂端,是經營企業的富豪與執行長。在政治體制的頂端,有政治高層的成員。在軍事組織的頂點,則是有帶有軍事背景的政治人物,他們身居高位,還能出席參謀長聯席會議。這些領域彼此之間都會相互交流,因此這些領域做出的決策會趨於一致,在這三個權力領域中的領導者,軍事高層、企業高層、政治首腦三者一同進退,形成美國的權力菁英。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