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手帳展

天選之人:造王者與受冕者的權力遊戲,社會地位如何主宰一切,及AI時代的新變化

Anointed: The Extraordinary Effects of Social Status in a Winner-Take-Most World
  • 79 379
    480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邀您同遊解憂秘境!

內容簡介

地位體系讓世界完整,卻也腐蝕靈魂。
如果每人付出的努力等值,為什麼成就會天差地遠?

社會地位在人類社會結構中無處不在,從工作場域、教育體系、文化與藝術市場到私人的交友圈中。一旦稍加留意,你就會不住地觀察它如何滲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柏克萊大學商學院教授托比‧史都華將帶領我們深入探究人類最強大的無形力量——社會地位,以及它如何形塑一切:從我們信任誰、重視什麼,到哪些想法與創新改變了世界,以及誰最終獲得成功的榮耀。

 為什麼一幅林布蘭真跡能創下數億美元的天價,而他的得意門生的相似畫作卻只值零頭?
 為什麼有些餐廳會成為「熱門打卡地」?
 為什麼某項科技會被吹捧為「下一個大趨勢」?
 為什麼人們在重複的辦公室會議中,總是選擇同樣的座位?
 為什麼知名律師能賺取天價收入?

這些問題的答案都是——社會地位,不平等正是它的核心機制。「努力的人就會成功」,這句話並不完全正確,如果你正與天選之人賽跑,就會發現他們獲取的地位像個強大的加速器,把很細微的領先推進成難以逾越的差距,例如:男性醫生僅僅因為他們的性別而被認為更可靠;多名科學家合作一個研究專案時,不論工作成果,團隊中知名度更高的科學家往往會獲得最多光環;當警察可以觀察膚色時,黑人駕駛更常被攔下。

道理我們都懂,但為什麼人們仍不斷重蹈覆轍?
史都華教授指出,因為生活中充斥著不確定性。

排名、獎項、頭銜、名人推薦,一再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健康、人際關係、職涯發展,到我們在社交場合的舉止,以及我們所培養的品味與偏好。沒有它,我們將迷失在無數選擇之中。但代價也極其沉重:即便成就的本身毫無優劣差異,聲望高者在絕大多數的人們眼中就是會比聲望低者來得更為亮眼。全球數位化更助長了此一現象,最後造就了社會地位主宰一切,贏家全拿的世界。

《天選之人》將透過商業、經濟、文學、藝術、時尚等多元領域的精彩案例,展示了地位如何在社會中層層擴散,創造贏家與輸家,但人類文明卻又離不開它;同時,新科技也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更公平未來的可能性。


【各界讚譽】
「一場資訊豐富且極具吸引力的探索,深入揭示地位動態的重要之作。」
——《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

「引人入勝之作,探討了社會地位的力量。史都華是位傑出的學者,本書說明了我們為自己爭取、並給予他人的『尊重』,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具分量。」
——亞當.格蘭特(Adam Grant),《紐約時報》暢銷書《逆思維》(Think Again)與《隱性潛能》(Hidden Potential)作者
「一本迷人之書,深入討論社會地位、以及微小的優勢如何不斷累積成巨大的不平等。《天選之人》揭露了隱藏的階級體系,它主宰著一切,從文化潮流到數十億美元的企業併購案。」
——約拿‧博格(Jonah Berger),暢銷書《瘋潮行銷》(Contagious)作者

王宏恩|內華達大學拉斯維加斯分校政治系副教授
郝旭烈|郝聲音Podcast主持人
陳鳳馨|資深媒體人、News98《財經起床號》主持人
愛瑞克|《命定之書》作者、TMBA共同創辦人
劉奕酉|鉑澈行銷顧問策略長
──聯合推薦

作者

托比.史都華(Toby E. Stuart)
現任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哈斯商學院的「赫澤創業與創新講座教授」(Helzel Chair in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同時是柏克萊哈斯創業計畫主任、商業創新研究所主任,以及傑出教學研究員。他曾先後在哈佛大學、哥倫比亞大學與芝加哥大學擔任講座教授。史都華亦是科技公司的共同創辦人,並在多家企業董事會任職。他已發表數十篇探討社會地位與動態社會網絡的學術論文,並長期擔任《管理科學》(Management Science)創業與創新領域編輯,同時也曾任職於多份知名學術期刊的編輯委員,包括《美國社會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及《行政科學季刊》(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譯者

蔡娪嫣
台灣大學政治系畢業。喜歡透過文字理解人、靠近世界,也持續學習如何把一個故事翻成另一種語言。譯作有:《無盡之愛:站在總統身後的那對夫婦,與他們親歷的60年代白宮風雲》、《天選之人:造王者與受冕者的權力遊戲,社會地位如何主宰一切,及AI時代的新變化》。

如蒙賜教,請來信:tsaiyuyen35@gmail.com

目錄

前言:狗眼看人低與德不配位
第一章:其他測不準原理:每天都活在「也許」與「萬一」的選擇迷霧之中
第二章:為不公平遊戲背書:再努力一點,不如贏在起跑點?
第三章:加冕者:獎項、排名與名人背書促進地位流動
第四章:幸運兒與你我凡人:一點小幸運創造巨大地位差距
第五章: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金字塔頂端的美麗與哀愁
第六章:弄假直到成真:為了上位不惜犯罪
第七章:十字路口?AI時代或將地位體系重新洗牌

致謝
註解

序/導讀

前言:狗眼看人低與德不配位(節選)
比較社會地位的濃霧
社會地位所形成的階級制度,是人類社會最根本的結構,從古至今、世界各地都能發現其存在。公元前約一七五○年,古巴比倫的《漢摩拉比法典》(Code of Hammurabi)便已將人們劃分為上等人、平民與奴隸三個層級。在近代之前,歐洲社會普遍存在分為教士、貴族和平民的三級體系,各階層享有不同的法律權利、義務與特權,例如大革命前的法國。印度的種姓制度,以及東南亞與非洲許多社會中的類種姓系統,也都是以社會地位為基礎。
地位在社會生活中如此重要,以致於感知地位排序高低的能力,似乎已透過演化,深深刻進我們的思維模式裡。早在兩歲的幼兒群體中,就能看到階層等級悄然形成;到了四歲,孩子已能準確評估他們朋友的地位,並判斷出誰在同儕當中更有影響力。大量實證研究也發現,即使是在新形成、或很快就會解散的群體中(例如研討會或瑜伽靜修營這類短期聚會),成員們也能在幾乎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迅速辨識出彼此擁有多少聲望。事實上,只需短短幾毫秒的觀察,我們便會本能地判斷出彼此的社會地位,隨之調整自己的行為,進而在群體中逐漸形成一套階層秩序。和其他靈長類動物一樣,我們傾向依據一些明顯的線索(例如性別與體格)來判斷對方的地位,同時也會解讀各種社會文化上的暗示,例如穿著、職稱或學歷等。我們或許對彼此的人生故事一無所知,但卻幾乎能立刻看出這個群體中誰是「紅花」,誰是「綠葉」。

受膏與加冕
為了讓抽象的「地位」概念變得更具體,也為了說明與之相關的行為「地位的賦予與獲得」,我常引用一個經典例子。約三千年前,一群古代以色列人來到今日耶路撒冷舊城外的一處天然湧泉。他們可不是一群平民百姓為了打水而來,而是由以色列國王大衛之子所羅門(Solomon)、祭司撒督(Zadok)、希伯來先知拿單(Nathan)、一名高階軍官與王家護衛隊所組成的行列。這趟出行意義重大,攸關國家命運與歷史走向─為所羅門舉行登基儀式,正式繼承王位。
所羅門遵照父親的吩咐,騎乘國王御用的騾子前往基訓泉(the spring of Gihon),象徵著大衛王的恩寵與祝福。抵達湧泉後,所羅門站到祭司撒督身旁。在先知拿單的見證下,撒督取出盛滿膏油的公羊角,部分倒在所羅門頭上,膏抹其頂。此刻,所羅門正式受膏為王,現場響起慶賀的號角,眾人齊聲高喊:「所羅門王萬歲!」一場《舊約》(Old Testament)風格的盛大慶典展開。正如《列王紀》(Books of Kings)所記載:「眾百姓跟隨他上前,吹著笛、歡欣鼓舞,聲音震動大地。」
雖然這種在頭頂塗抹膏油的儀式在現代社會早已式微,但在聖經時代十分常見。受膏(anointment),是一種公開的象徵性加冕,用來宣告某人或某物被賦予特別、神聖且親近上帝的地位。藉由受膏禮,國王得以登基、祭司獲立神職,病人則象徵重獲健康;實體物品也會經由膏抹,以配得獻作聖用。有時,這項神聖儀式會依上帝旨意執行;不過多數時候,都是由祭司、先知或具權威者主動施行。在《舊約》中,受膏代表與過去徹底告別的轉捩點,使受膏者擢升至更高地位,擁有更大的影響力、權柄、重要性,乃至更加幸福與安康。
如今,類似「受膏」的加冕儀式依然存在。我們在各種場合中,仍可見到聲望崇高的個人或機構,透過隆重儀式任命他人晉升要職,或莊嚴地宣告他人地位的提升。例如,美國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為新任總統主持就職典禮,候任總統將手按在《聖經》上,正式宣誓就職。又如,高中與大學畢業典禮上,身穿繽紛長袍、頭戴誇張帽飾的貴賓,逐一唱名畢業生,接著頒授文憑,握手致意。畢業生走上講台、接受撥穗之前,仍只是學生;而在典禮之後,他們便擁有全新升級的身分。
這些例子屬於少有的、象徵人生轉捩點的特殊時刻。然而,「受膏」現象遠不止於這些少數的正式儀式,它其實在日常中無所不在:有影響力的人或機構,不管是親自賞識某個人,或讓某個人、某件事物與自己產生關聯,都可能使其地位水漲船高。想想社會上有多少人的權威,其實都來自於聲望頂尖機構的加持:哈佛(Harvard)畢業律師、《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記者、美國海豹部隊(U.S. Navy SEAL)成員、高盛(Goldman Sachs)銀行家、Google工程師、米其林星級(Michelin-starred)主廚、大都會歌劇院(Metropolitan Opera)獨唱家、坎城影展(Cannes)得獎導演……這些人都是獲得機構「加冕」的代表。反過來,他們也因此擁有了背書的權力,讓其他人事物跟著沾光,進而形成一張龐大的聲望關係網。如果你有朋友是大都會歌劇院的歌手,或是哈佛畢業的律師,光是與這些人有所往來,你也能抬高身價。隨著這張蜘蛛網般的背書網絡不斷發展,地位也會從擁有聲望者身上,流轉到那些仍在向上攀升者的手中。
同樣地,如果你在一家知名企業任職、就讀一所具地方名望的大學、住在某個有名的社區、加入一支受矚目的隊伍,或是隸屬於其他帶有地位光環的社交群體,而你的聲譽也因而受益,那麼你也可以說是獲得「加冕」了。這種現象並不只會發生在上流社會,任何上過國中的人都知道,風雲人物只要在午餐時主動邀請某個害羞或書呆子型的同學同桌,就足以讓後者的社會地位明顯提升。這種現象同樣發生在職場與朋友圈中,也存在於監獄、精神病院與養老院等場域中。幾乎所有的群體互動場景裡,我們都能見到,某些人因與地位顯赫的人或機構有所關聯,而在群體中享有更高的地位。

名望價值化
我們也許有不少人曾在某種程度上獲得「加冕」,實際上,所有人都活在同一套決定「誰擁有地位」的規則中,這套系統會加冕某些人或機構,卻將其他人邊緣化。每當我們按照社會規範行事時,便是在實踐這套遊戲規則。因為社會規範就是我們所有行為的指導準則,定義了哪些行為是被期待、被允許,或是被禁止的,而社會規範也往往奠基於既有的地位階級制度之上。舉例來說,在商務午餐時讓老闆先開口,看起來是明智之舉,因為這通常會被認為是尊重的表現;而當你暫時閉上嘴、等待他們開啟談話時,其實也等同於默認了他們的地位比你高。仔細想想,許多互動細節,像是誰可以打斷誰說話、誰該專心傾聽、誰需要使用敬稱、誰可以穿某種服裝……其實都受到地位等級的左右。
同樣地,我們做選擇時,總會不自覺地看重那些早已獲得「加冕」的人與機構,並在無形中強化他們的社會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我們對某件事物「好不好」的評價,我們談論它的頻率、轉發它的內容、讚賞它的程度、對它的渴望、注意力與資源的分配,往往不是基於它本身的特質或價值,而是取決於,與它最密切相關的人或機構擁有多少聲望。在日復一日、習以為常的生活節奏中,我們一次又一次地依據創作者「是誰」、我們「如何看待那個人」,而不是作品本身的優劣,來賦予事物價值。這種思考模式早已深植於認知中,成了我們判斷的預設模式,卻往往未被察覺。多數時候,我們甚至沒有意識到:根據與某件事物相關的人或機構的聲望來評價它,與根據它本身的特質做出判斷,兩者其實有著本質上的不同。這種潛藏在日常中的判斷捷徑,普遍得令人驚訝,我還給它取了個名字:「名望價值化」(The Big Shift)。
評價判斷的依據從本質價值轉向身分地位,看似無害,實則影響深遠。在「名望價值化」如此普遍的今日,「加冕」機制正潛移默化地塑造我們的經濟市場、社會互動,甚至左右個人的機遇與命運。「名望價值化」往往催生「愈受青睞,愈會成功」的現象,使受膏者得以穩居令人稱羨的社會地位;也導致在看似平等的場域中,滋生出極端不平等的荒謬後果,因為潛藏其中的社會機制,將少數人推上高峰的同時,也使更多人深陷底層,難以翻身。
要知道,「加冕」現象的本質是:身居社會高位、享有聲望的人,往往比其他人更容易獲得更多、更優質的機會。但受冕者之所以能占盡優勢,不全是因為他們真的特別優秀,有時,正是名望本身,讓他們在競逐資源和關注的過程中,獲得額外優勢。我們常常因為某個作品出自名人之手,便理所當然地認定它是好作品,然後又因這項作品受到肯定,進一步強化這位創作者的地位。看見這個循環了嗎?對原本就站在高處的人來說,聲望的累積幾乎是順理成章,既然本來就在起跑點領先,勝利也是理所當然。而「名望價值化」所帶來的正是這樣的結構性優勢─只要你已經擁有一定地位,就會有愈來愈多人以此為前提來評價你,讓你愈走愈順。也正因為我們對「名望價值化」的默默接受與習以為常,「加冕」現象才得以變成自我應驗的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
這幾年,特權和世襲貧窮等議題雖然討論得沸沸揚揚,但許多人內心深處還是相信,成功主要來自個人的努力與拚勁。但這並非現實的全貌。事實是,我們愈聲名顯赫,愈容易獲得他人的信任與寬容,從而得到更多進一步躍升的機會;反過來,當我們身處社會底層,就會時常被認為能力不足。一次又一次不被看好,久而久之也會讓我們失去自信,進而削弱成功的可能。而當所有條件始終對我們不利,不只是別人,連我們自己都可能不再願意為未來投注心力,結果更可能被困在社會底層,遲遲無法翻身。

試閱

第二章|為不公平遊戲背書:再努力一點,不如贏在起跑點?(節選)
根據社會學家蘇珊.費斯克(Susan Fiske)與研究團隊的發現,在美國人眼中,一個群體的社會地位幾乎就等同於其成員的能力,兩者往往被劃上等號。當然,社會中還有許多細分的群體,會讓人們的判斷更加多變與複雜。比如,雖然多數人認為白人男性更容易出人頭地,但比起貧窮、高中輟學的白人男性,人們可能對擁有常春藤(Ivy League)學歷的白人女性抱有更高期待。對女性或少數族裔來說,由於社會大眾普遍對他們的能力比較不信任,所以像名校學歷這種資歷就顯得更重要。總而言之,我們只要知道一個群體或組織在社會上的地位,就能立刻預設其成員能力高低。我們也會將這些社會觀念內化,變成衡量自身價值的標準。研究發現,社會地位較低的人們,容易特別低估自身能力。
群體身分不僅影響我們對一個人未來表現的預期,也會影響我們對他們實際擔任某個社會或職業角色後的判斷。社會科學領域有大量研究顯示,我們對一個人工作表現的評價,會受到性別、種族、年齡、身高等多種因素影響。我曾與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教授馬泰斯.德范(Mathijs de Vaan)共同撰寫研究論文,探討病人是否會因為性別刻板印象,而質疑醫師的專業建議。經過我們對數億筆看診紀錄的分析,發現男性患者在看完女醫生後,更傾向於尋求第二位醫生的意見。雖然女性患者也會有這種傾向,但比例沒那麼高。值得注意的是,不論是男性還是女性患者,當他們決定尋求第二位醫生的意見時,通常會選擇一位男醫生。病人對女醫生缺乏信心,當然也對她們的收入造成不小影響,使得女醫生的進帳普遍低於男性同行。
根據創作者的身分特徵來評價其作品的價值,正好呼應了本書前言中提到的「名望價值化」現象。我們已經知道,當我們難以直接評估某樣東西的價值時,便會本能地將注意力轉向它的創作者;若這位創作者剛好擁有受冕地位,我們就自然會認為其作品具一流水準。例如,如果一只手提包出自愛馬仕,它便被認定是頂級精品;同樣一顆一克拉鑽戒,顏色、淨度、切工、螢光等級上完全沒變,但只要放進經典的蒂芙尼(Tiffany)藍色禮盒,配上白緞帶繫成蝴蝶結,價值便會水漲船高。
這套判斷方法同樣也適用在人身上。當我們不知道如何評估一個人(例如一位醫師)的能力時,就會下意識地忽略他的實際表現,改用更快、更簡單的方式來判斷:只看他是誰。是亞裔、非裔還是白人?是女性、男性?是同性戀或異性戀?如此一來,如果這個人剛好屬於長期遭邊緣化的群體,我們就容易假定他的能力比較差、工作品質較低,並因此賦予他較低的社會地位,即使這與他的真正實力其實沒有什麼關係。我們對他人的能力判斷失準,但大多數時候,我們根本察覺不到。
從女性醫師的例子可見,「能力判斷失準」會使地位分配偏離實際能力,轉而受到與生俱來的身分特徵影響。這並非臆測,而是有大量研究支持的事實。無數研究顯示,掌權者的偏見會影響他們如何分配機會給他人。以徵才決策為例,一項有趣的研究中,兩位經濟學者針對波士頓和芝加哥的真實徵人廣告,寄出五千份精心設計的假履歷,然後觀察每份履歷能獲得多少回音。所有履歷都以一式兩份設計,每一式兩份履歷內容完全相同,唯一的差別在於名字:一份使用聽起來像典型白人的名字,茉莉.史密斯(Molly Smith)或約翰.貝克(John Baker);另一份則使用聽起來像非裔美國人的名字,如莎妮絲.羅賓森(Shanice Robinson)或泰隆.華盛頓(Tyrone Washington)。
結果顯示,帶有白人名字的履歷,每投出十份就能收到一通回電;而帶有非裔名字的履歷,卻要投出十五份才會有一次回應。這凸顯了單單因為名字不同,回電率就出現百分之五十的巨大落差。換句話說,非裔不僅更可能遭到警方臨檢搜身;在找工作時,也比白人更難獲得面試機會。
但這還只是冰山一角。研究進一步指出,非裔女性在分娩時死亡的機率更高;非裔孩童更容易被停學;非裔族群的失業、貧困、入獄或過早死亡的比例也都明顯偏高。非裔美國人的種族身分,導致他們在幾乎每一項社會地位或經濟福祉指標上都處於劣勢。其他像是美國原住民、紐西蘭毛利人(Maori)、北歐薩米人(Sami)等長期被邊緣化的族群,也面臨類似處境。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6264331098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2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