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今天學經濟學了沒?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1個人喜歡
  • 9 216
    24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你相信三小時讀通經濟學的鬼話嗎?
你有閒功夫花一個月讀一本經濟學課本嗎?
認識經濟學,一週時間恰恰好!

隨選隨讀的開放式課程,一本讀通一生必備的知識入門


特色一 超越時空限制,隨時隨地輕鬆閱讀
特色二 打破知識藩籬,專業學門一看就懂
特色三 一週讀一科目,系統化學習好吸收
特色四 用得到的經濟學,實際解決人生疑難雜症

無論電子新聞,報紙,電視,雜誌,隨處可見GDP,出口成長率,CPI,通貨膨脹,失業率,附加價值,邊際效應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經濟名詞,它們影響我們的日常生活至鉅,但你是否了解經濟學呢?

為滿足上班族的個人興趣和進修需求,以及學生們的課業與考試準備,本書以一週時間安排進度,不躁進,不累贅,規劃簡而精要的學習內容,以開放式課程的概念,讓每位讀者隨時隨地都可自我學習。讀者可以按自身需求挑選閱讀段落,也可以依照本書的系統學習規劃,按部就班地掌握經濟學的起源,發展與學派理論。

即便只有零碎時間,或是考前臨時抱佛腳,閱讀本書能夠迅速掌握經濟學這門學問的概要。速成,速效,同時激發你的創新思維。

目錄

週一 導論
週二 起源與發展脈絡
週三 重要人物與理論
週四 學科分支
週五 用經濟學看世界
週末 放下書,實踐所學

試閱

總體經濟--GDP的迷思
提到經濟學,幾乎所有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和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連結,各大媒體報章雜誌,幾乎沒有一家不談論GDP。但GDP真的萬能嗎?

所謂的「年度GDP」,是指「當年度國內實際買賣交易之毛利的總合」。簡單來說,一杯珍珠奶茶的成本十元,如果我用三十元的價格賣出去,GDP就增加了二十元。然而,市場中充斥著各樣的交易,這些產品或服務所產生的毛利,最後又變成了員工薪資,所以總體經濟學認為:「國民所得 ≒ GDP」。於是我們最關心的平均國民所得,也就得以計算出來。獲得薪資之後,我們又再一次投入市場交易購買,所以毛利會不斷累積和循環,經濟活動因此而有所變動,產生了景氣循環。而對於景氣循環的高低,我們通常會用年與年之間的GDP增減變化率,也就是「經濟成長率」作為依歸。

除了上述這些簡單的定義之外,GDP還具有下列三個特點:

a.GDP是動態的,所以當交易速度增加,即便只是左手換右手,都可以為GDP帶來貢獻。

b.GDP必受物價影響,當產品價格上漲,GDP也會上升;當匯率變動,GDP也會變動。如果考慮物價購買力因素,我們就稱為實質GDP(real GDP);反之,則稱為名目GDP(nominal GDP)。

c.GDP忽略許多經濟活動,像是網路交易、地下經濟、家事等,也忽略了社會成本、環境成本等活動。

雖然GDP具有統計數據準確、重覆計算少等優點,也能客觀呈現一國的經濟情況,不過各個國家的統計能力和方式不同,也會影響數據,像中國就常被點名隱匿真實數字。但回頭來考量上述三個特點,GDP通常只表示交易活動快速活絡、購買力強等,並不代表我們的經濟和生活品質很好。另一方面,政府要拉升GDP其實相當容易,從匯率、作帳、貨幣政策下手,多少都有效果。因此,一般人對於GDP一直存在許多盲點,認為高就代表好。其實GDP成長高,也常造成無感,例如每年都有一○%的成長率,卻生活在暴力、槍枝、髒亂的環境中,這種社會一定令人害怕。

總體經濟--追求一個沒有失業的國家?
人們工作,無非就是希望得到一份薪水,可以養家活口;當然,也包含了我們生活在這社會的尊嚴。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下,可以理解失業率這個數據大家都希望愈低愈好。但人人有工作的境界,應該只存在於理想世界。

各國失業率的算法皆有些出入,以台灣為例,我們的主計總處將失業率分成廣義與狹義兩種。一般我們看到的數據是狹義失業率,算法很簡單:

失業率 = 失業人口 / 勞動力

另外,根據主計總處的定義,所謂「勞動力」是指十五歲以上可工作的人口,包括就業者與失業者,但排除因就學、料理家務、高齡、身心障礙,或是想工作而未找工作的人。其中「想工作而未找工作的人口」,通常也被稱為「隱藏性失業者」。除此之外的,就是所謂的失業人口。

我們不難發現,一般公司中並非每個人都會待上一輩子,每天一定都有人從就業變成待業,所以會產生失業人口。另一方面,並非每家公司都經營得很好,每天也或多或少有人因公司經營因素而失去工作。再者,金融產品的發達,讓有些人不用上班,光靠操盤就可以有不錯收入,這些人也被歸類為失業人口。還有林林總總的失業狀況,都會被主計總處列入失業。因此,每個社會都存在一定的失業比率,而這個比率就是「自然失業率」。要提出一個政策達成零失業,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既然存在自然失業率,壓低失業率使其等於自然失業率,就可以說是充分就業的社會。

不過失業的因素百百種,很難有顆萬靈丹可以一次將所有問題通殺,因此不管整體大環境是好是壞,政府都該持續針對各種不同失業狀況,給予不同的政策協助,包括職業訓練、就業媒合、健全法規、政府擴大投資等。更重要的是產業發展的正確規劃,以及勞動法規的嚴格執行。一旦發生失業率快速上升,政府應將力量放在總體經濟的復甦上。若只追求短期失業率數字好看,政策介入勞動市場價格平衡,後果往往會不堪設想。

總體經濟--萬惡不赦的通貨膨脹?
每天翻開報紙,不難發現有個奇怪現象,一下寫到通貨膨脹來臨,幾天後又擔心通貨緊縮,接著又三不五時宣稱要力抗通膨。聽起來「通膨」像個大惡魔,可是有時又好像非要它不可。雜亂紛紜的資訊,讓大家對通膨產生很大的誤解。

讓我們先回想一下介紹貨幣經濟學時,捕魚阿丁和砍柴老李之間的通貨膨脹故事。將這段故事換成經濟學的文字,通貨膨脹簡單來說,就是「物價在某段時間內持續上升」的一種現象。面對通貨膨脹,我們必須認真思考,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物價上升?這個現象是否會持續下去?

物價上升的原因,大致可以簡單分為兩種:第一,也是最直覺的,就是廠商的成本增加,包括原物料、人事薪資、稅、設備更新等。但並非成本增加物價就一定會調升,還要思考產品的供給和需求彈性,或是品牌差異化等因素。如果在某段時間內,因為成本因素導致大多數產品的物價持續性上漲,這一類的通膨,我們就叫作成本推動型的通貨膨脹,最常見的就是油電雙漲導致的物價上揚。第二種因素來自於需求的推動。簡單來說,當一個貨品供不應求時,就會反應在物價身上,使其上漲。這一類的通膨叫作需求推動型的通貨膨脹。當一個國家的GDP持續成長,也就是國民所得持續增加,便會帶動需求的上升,進而導致通膨,二○○○年後的中國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貨幣經濟學派認為,這兩個通膨因素的背後,有一個共通的現象,就是它們都是因貨幣供給增加所致。就像上段故事中的漁夫阿丁撿了一大堆貝殼,原本兩個貝殼換一斤柴,後來變成五個貝殼換一斤柴。當貨幣供給變多之後,物價就會相對被推升。因此,這兩個因素之間也會互相循環影響,有時不一定能準確說出誰才是主因。

從這兩點原因來看,通膨並不是壞事。例如需求推動型的通膨發生,表示這個國家經濟成長相當快速。至於是不是過熱了,一般常用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年增率來衡量適當的通貨膨脹率。每年平均二至三%屬於溫和,這類的現象便是美事一樁。像民國九十年時,一罐養樂多大概要價五元,現在養樂多一罐則至少八元。如果九十年我們一個月的薪水可以買一千瓶養樂多,現在的薪水只足夠買九百瓶,這也就是說,即便薪水數字上升,我們的實質購買力卻下降,這就是令人最討厭也最困惱的停滯性通膨。

另外,物價有向下僵固性。也就是說,我們長期一定會面臨物價上升。會有這樣的現象其實很簡單理解,整個金融市場是有利息的,有利息則貨幣供給就會增加,有增加則物價就會上升,只是上升速度快慢問題而已,所以王子麵和養樂多的價錢只會愈來愈高,不會降低。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央銀行時常利用貨幣政策守住物價波動,進而控制整個總體經濟問題。

在經濟政策上,每個政府都在追求溫和的通貨膨脹,而試圖避免停滯性通膨及通貨緊縮(需求衰退,造成CPI年增率大幅降低)。總之,好的通膨帶領我們上天堂,壞的通膨不只帶我們住套房,還有可能下地獄,像之前非洲的辛巴威一樣,兩兆元辛巴威幣才能換一條麵包。 個體經濟--最低工資愈高,對勞工愈有保障?
自從台灣受歐債風暴波及之後,勞工薪資也跟著倒退。倒退可以分成兩個部分,除了起薪確實倒退之外,還有因物價上漲造成的購買力倒退。這兩項因素的變化,也連帶影響了最低工資的討論。

最低工資(或基本工資)是由政府立法介入勞資市場的保障政策,目的就是規定一個勞工最低薪的薪資,保障勞工能夠得到足以生存的金額。最低工資的制定考量相當多,例如基礎糧食物價、交通運輸消費、住屋需求等。一旦物價連年高漲,最低工資就有相當程度的調升空間,否則勞工將會入不敷出。如果自由競爭的勞動市場,其基礎工資水準足以應付這些基本開銷,政府就不需介入。換句話說,政府規範的最低工資,一定比完全不受干預下的均衡薪資還要來得高。我們可以把它視為一種類似「關稅」的保護,而把這個保護門檻調高或調低,難免就產生了爭議。

以一般大眾的心態來說,最低工資當然愈高愈好,但因為最低工資具有「保護」特性,價格高於均衡薪資,對於資方來說,勞動需求量就會減少。理論上這會產生超額供給的現象,也就是說,原本最低薪資一萬八千元,企業可以請一百人,調漲到兩萬之後,企業可能只請九十五人。另一方面,當最低工資上升後,企業會雇用更高階的人力,技術和知識能力不符合此價錢者便不會被錄取,因此可能造成更多的失業。
不過實際上並非如此,最低工資的調升對於非領取最低工資的勞工來說,薪水不會在短期內調漲。除非公司大多數員工都領取最低工資,否則短期而言對公司影響不大。但長期呢?九○年代有許多美國經濟學家比較各州的最低工資調漲現象,發現最低工資調漲之後,會連帶使得消費者購買力增強,長期並沒有顯著造成失業率攀升,但確實導致更弱勢的勞工產生失業。後來更有六百多位經濟學家一起為「調升基本工資」背書,他們認為這麼做對於社會福利和安定都具有正面效果。

整個論述似乎對於最低工資調漲有利,其實不然,問題還是卡在最低工資的考量條件。以台灣為例,資源過多集中在台北地區,但領取最低工資的勞工多數卻不在台北地區,所以當政府參考全國物價、房價等平均價格時,在其他鄉鎮市難免會有過高的評估,特別是房價因素。因此,對企業來說,遵守同樣的最低工資,台北的員工和老闆會無感,但台南的老闆可能就有壓力了。所以,最低工資真的愈高愈好嗎?這需要更精確的數據分析,才能提出正確的政策。而分區、分年齡之類的最低工資政策,在歐美已有實行,可惜台灣尚無這樣的政策概念。

大致上,最低薪資的設置確實利多於弊,畢竟若將勞工薪資完全交給「自由放任」的市場,恐怕失業率會大到難以想像,也容易產生逆選擇的風險。

生活經濟--現代人為什麼都不生小孩?
出生率大退步,似乎已成為許多已開發國家的社會問題。出生率降低雖然不代表人口的減少,卻代表著人口成長的緩慢。馬爾薩斯曾經針對人口爆炸的經濟問題提出質疑,他的想法其實並沒有錯,至少對於全球而言,馬爾薩斯陷阱正在持續發酵中。不過對於個別國家來說,縱然跳脫了馬爾薩斯陷阱,出生率的下降對經濟成長還是存在著一些負面影響,例如人口老化、消費需求減緩等。

過去的農業社會,因為資本和技術較不發達,勞動力幾乎就是生產力的保證。因此一個家庭要維持經濟,小孩生愈多,相對地生產力也愈多,尤其是男丁。當然,醫療衛生不發達也有其影響,畢竟小嬰兒容易因此夭折,所以生得愈多,愈能確保勞動來源和家庭經濟的穩定。

在經濟學中,如果所得提高,而某商品的消費數量持平或增加,我們可以說這商品是一個正常財;同樣情況,消費數量卻減少,則稱為劣等財。以台灣為例,現代家庭的收入和生活水準,其實比起六十年前高出許多,但小孩子卻愈生愈少,難道小孩是劣等財嗎?嚴格說起來,這是一種統計學相關性的迷思。所得變動看似與出生率成反比,其實兩者並不直接影響。換句話說,如果小孩真是劣等財,為什麼絕大多數的人都認為,在財力允許之下,絕對會生小孩呢?可見小孩還是屬於正常財貨,而唯一能解釋需求量減少的原因,就在於生小孩的成本變貴了。

我們試著列舉從懷孕到小孩念國小這七年期間的主要花費:醫院產檢、坐月子、奶粉、尿布、各種嬰兒用品、保母或育嬰中心、醫療、幼稚園等,這些項目跟六十年前戰後嬰兒潮相比,是不是多出了相當多的開銷呢?這些是顯性的成本,另外還有機會成本,例如請育嬰假留職停薪所失去的收入、懷孕期間求職困難度大增,以及產後面臨去留的困擾等。這些現象在農業社會相當罕見,更不用說孩子進入小學之後的各種教育費用,比起過去實在多出太多。此外,過去孩子可能養到十五歲,就必須投入勞動市場,現代卻拉長至二十三歲左右,這也讓現代父母喘不過氣來。

這些成本通通加總起來,不難理解現代養一個小孩的費用,可能比過去還要多上數十倍。換句話說,過去養十個小孩的所得負擔,或許和現代養一個小孩的所得負擔是相同的。不過,這些花費真的有其必要嗎?沒有一定的答案,但和各種商業手法、廣告等必定脫離不了關係。其實這也是一種過度競爭和資訊不對稱所帶來的結果。

平心而論,要提升生育率,政府的各種補貼多半只是杯水車薪,效果非常有限。畢竟無論是外顯成本或機會成本,生育成本只會逐年增高;也就是說,現在的補貼對以後的新婚夫妻而言只會變薄,成本終究還是會回到原點。如果補貼跟著等比例放大,長期而言恐怕還是會拖垮財政,排擠其他預算。這世上幾乎沒有人能事先精準地準備一桶金,讓將來小孩從出生到工作完全靠這筆錢來支出。每對夫妻在生小孩之前,都早有心理準備和未來的自己借貸。因此,將重心放在確保勞動條件的合理、經濟和物價的穩定,以及生活品質的進步,才真的有辦法讓生育率回到正常的成長。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862723418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88
    • 商品規格
    • 21*15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26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