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6~0919_開學季語言展

匱乏經濟學:為什麼擁有的老是比想要的少?面對匱乏感最強烈的時刻,你該如何做聰明抉擇?

Scarcity: Why Having Too Little Means So Much
這是個匱乏感最為強烈的時代。在豐裕的物質之海,人類卻因匱乏而窒息。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 會員好評 ★★★★★(1)
  • 1個人喜歡
  • 9 342
    380
  • 分類:
    中文書財經企管經濟/趨勢經濟學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森迪爾.穆蘭納珊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譯者:謝樹寬
  • 出版社: 遠流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20/04/29

出版情報

政府失能,市場失靈

2023/02/06 「資本主義固有的邪惡,在於福利的分配不公平;社會主義的固有美德,在於公平享受痛苦。」——邱吉爾(WinstonChurchill),英國前首相 依據教育部統計,至2022年6月底有4萬4千499人申請緩繳就學貸款本息,9千438人申請不還本只繳息,而司法院的判決書亦顯示,歷年來已超過5萬人因積欠學貸而遭銀行申請強制執行。 學貸打壓最弱勢的人,並讓貧窮持續向下流動。只要看看學貸在一個人的收入所占的百分比,就會發現這份負擔是落在低收入族群身上。這是分配不均、不公義所造成的社會分裂原因之一。 從社會公義的角度來看,左派會要求經濟累積的財富應該重新分配,右派則認為這會降低勞動誘因,社會運作效能會遲緩。貧富差距的形成有必然性,也有像天災、意外與疾病等偶然性。一旦形成貧富差距,有可能以自我強化的方式形成正向回饋,良性循環會導致富人越富裕,又稱馬太效應,若是惡性循環,就形成貧者越貧窮,亦稱貧困陷阱。歌頌自由市場的人認為,即使處於貧窮也要自我努力改善,而不是仰賴政府救濟,他們高舉「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主張社會福利會讓人更懶惰,但若是陷入貧困陷阱的人,連往上爬的階梯都跨不上,他無論做什麼努力都是枉然的。很清楚,自由市場絕不符合公義且不合乎自然,無法處理資源分配的問題。 左右兩派對立抗衡,歷年來不斷重演。1930年代經濟大蕭條、1980年代能源危機,到今日冠狀病毒肆虐、烏俄戰爭不歇,導致全球陷入嚴重通膨,醫療保險、就學貸款、退休年金、育兒津貼、公共托育、就業保障、購屋貸款等等,都成為現今各國面臨的問題。最近美國針對社會主義訴求的民調可以看見一股力量,民調標題如是說,「獨家調查:年輕美國人擁抱社會主義」;另一項則是,「Z世代偏好社會主義,甚於資本主義」。年齡介於18至24歲的人,61%對「社會主義」有正面回應。整個氛圍讓大家再次思考:應該讓自由市場決定我們的生活嗎?自由市場可以不受管制嗎? 這就是《金融時報》年度選書:《擺脫市場的自由》(FreedomFromtheMarket)要探討的主題。作者麥可.康茲爾(MikeKonczal)是美國羅斯福研究機構(RooseveltInstitute)主任,專研金融改革、失業、不平等、公共權力在民主制度中的作用,曾與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提格里茲(JosephStiglitz)合著《重寫美國經濟規則》(RewritingtheRulesoftheAmericanEconomy),《紐約時報雜誌》稱他是「進步主義者中的異端」,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克魯曼(PaulKrugman)讚譽他是最有魄力的金融改革宣導者之一,是緊縮政策最英勇的評論者,是進步主義者的巨大資源。 康茲爾的政治立場是中間偏左,於《擺脫市場的自由》中主張,我們必須擺脫自由市場的牽制,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政府的責任是提供直接且普惠的關鍵服務,而不是要求人民去依賴市場,這些服務包括社會保險、教育與健康照護等等。健康照護是人權,應當提供給生病的人,而不是生病又碰巧有錢的人。若是有人因為買不起罕見疾病用藥而往生,這就是不公不義的社會。同樣的,個人的失敗不能說是導致貧窮的因素,貧窮應該視為是社會弊病的後果,是社會不安全與機制不健全的問題,而不是因為不道德或依賴。貧窮無法成就偉大,而是困住他們,束縛人們生命的可能性。 《擺脫市場的自由》談的是人類對抗市場依賴的歷史,以及他們為了達成目標而提出自由論述的故事。數世紀以來,人們提出為何必須脫離市場才能獲得自由的五項廣泛論點。 首先,市場經濟的商品分配不符合我們擁有自由生活的需求。健康、教育與時間是我們保有自由的必需基準,因此需要平等取得。這些商品不能依據誰可負擔得起來分配。 第二,市場是不可靠的提供者。例如保險公司,預防性歧視那些最可能由保險受益的人。若是補貼民營企業進行這項工作,到頭來可能造成他們占據資源,但公共計畫則能確保人們獲得所需。需求不足的問題產生長期的高失業與產出衰退,那種苦痛不是人們咎由自取,也無法獨力阻止。 第三,自由的前提是不受他人隨意擺佈。在經濟學的抽象世界觀,勞工單純出售勞動,而老闆購買,跟銷售與購買一包口香糖沒什麼兩樣,但老闆總是享有優勢,因為勞工必須工作才能生存,才能有活下去的資源。 第四,市場把所有事情變成商品,不能當成商品的事情都沒有回報。但土地、勞力與金錢並不是實際商品。土地不是任何人製造出來,而是早已存在。金錢並不是一個人的努力創造出來,而是來自銀行與國家做為會計機制。土地、工時與金錢,如果全都由市場決定,我們便是被剝奪自由。永續的人類生活需要市場無法確保的資源,因為年老、年幼或殘障而無法工作的人,需要活下去。 最後,市場是一個政治項目,一種投射國家力量的政府形式。市場運作沒有中立方式,所有的選擇都很重要,尤其是有關我們的自由程度。在十九世紀末葉之前人們便已了解這點,但當時尚未經由法律在經濟與政府之間畫出明顯界線。 《擺脫市場的自由》以大膽創新的政治經濟觀點,說明現在的公民要如何努力,確保每個人都可以享有使我們自由的條件。當愈來愈多人開始質疑自由市場不受管制的問題時,本書為我們的未來提供清晰的思路。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國際知名經濟學者 齊聲讚譽●


這是最好的時代,還是最壞的時代?

雖然這個問題沒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是個匱乏感最為強烈的時代。在豐裕的物質之海,人類卻因匱乏而窒息。

在消費主義的邏輯下,供給被無限擴大,需求也被無限擴大,但是個人的資源並沒有相應提高,人的「匱乏感」因而大幅提昇。為了生產,人被無情地驅策,不斷提高產能;為了消費,人要賺更多的錢,去滿足需求與慾望。

人為何總在最後期限之前才把事情完成?貧困為何讓人難以脫身?組織企業為何陷入四處救火的困境?為錢發愁的人為何較難控制衝動?孤單的人為何不容易交到朋友?這些問題看似毫不相關,但是在背後,作者看到同樣的原因:人的生產力與消費力不斷受到剝削。換言之,人不斷處於匱乏之中。

匱乏不僅是一種現象與狀況,久而久之,它會改變心理機制,使得人進入「匱乏模式」,而以錯誤的方式回應,陷入惡性循環。

行為經濟學是認知心理學與經濟學的新領域,探討人在什麼認知之下做了什麼決定,不管是在臉書上按了「讚」,還是決定購買(或不買)某個東西,都有心理學的基礎,也有經濟學的意義。《匱乏經濟學》以行為經濟學的最新研究、令人印象深刻的有趣案例,提供了理解的新方式,也告訴個人與組織要如何管理匱乏。

專文導讀

台灣大學經濟學系特聘教授 林明仁
 
國際知名專家推薦

丹尼爾‧康納曼 2002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快思慢想》作者
理察‧塞勒 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推力》共同作者
凱斯‧桑思坦 《推力》共同作者
史帝文‧李維特 《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
 
各界好評

《匱乏經濟學》讓我們知道,屆時收入下滑甚至失業的人都會出現認知頻寬不足的現象,任何重視社會正義的民主政府都該為不幸的人民伸出援手。另外,在疫情緊繃時,各國也出現了治理潰敗的現象,要避免進入本書提到的「匱乏模式」而陷入惡性循環,也考驗著政治家的智慧!──黃貞祥,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這是一本成功的祕訣。一位是行為經濟學家,加上一位認知心理學家。兩人在各自的領域都是領頭羊,然後讓他們的創造心靈互相激盪,就一定會寫出一本好書。讀者眼前是一本充滿創見、易讀又發人深思的書。一個想在法律事務所晉升合夥人的單親媽媽和一個把半數收入用在繳利息的農婦有什麼共通之處?答案就是『匱乏』。讀了這本書,才知道匱乏以種種想不到的方式影響了我們。──理察·塞勒(Richard H. Thaler),《推力:決定你的健康、財富與快樂》共同作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非常有啟發性......穆蘭納珊和夏菲爾做出重要、新穎的、巨大的貢獻。──凱斯.桑思坦(Cass R. Sunstein),《推力:決定你的健康、財富與快樂》共同作者

《匱乏經濟學》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充滿了新的想法、奇妙的故事和簡單的建議,這些都可能會改變你的生活方式。──史帝文‧李維特(Steven D. Levitt),《蘋果橘子經濟學》作者

穆蘭納珊和夏菲爾是各自學科領域中的明星,兩者的結合大過於在各自領域發展的總和。他們一起設法結合科學的嚴謹性以及人類在困境下的扭曲觀點。他們的作品呈現一種獨到的感覺:這是我在該領域所見過最好的心和腦的組合。──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快思慢想》作者、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具洞察力、有說服力,而且完全原創,《匱乏經濟學》是一本你買再多也不夠的書。對於那些沒有時間閱讀的人來說,這是必要的閱讀。──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哈佛大學教授、《快樂為什麼不幸福》 作者

《匱乏經濟學》巧妙融會了故事與學術研究,讓讀者了解到匱乏的感受會窄化眼界、扭曲判斷。它對個人發展與公共政策極有啟發。──品克(Daniel H. Pink),《未來在等待的銷售人才》作者

關於貧困對認知的影響,以及對我們生活中做出選擇的能力等方面,穆蘭納珊和夏菲爾提供開創性見解。──薩曼莎·鮑爾(Samantha Power),作家、學者和外交官

穆蘭納珊和夏菲爾展示了匱乏的邏輯如何適用於富人和窮人、受教育者和文盲,或是亞洲、西方、西班牙和非洲文化。他們提供的見解可以幫助我們改變個人行為,並為公共政策解決方案開闢一個全新的局面。驚人的成就!──安妮·瑪麗·斯勞特(Anne-Marie Slaughter),普林斯頓大學名譽教授、新美國基金會現任主席及執行總裁

『匱乏』其實是個好消息,因為某程度上我們可以設計方案來解決問題。匱乏概念的特別有用之處在於,它是包羅萬象的;只要減輕這種負擔,人們將更能應對其他狀況。──《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這本書另闢蹊徑,探討貧窮對人的認知以及選擇能力的影響──《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本書統整各家探討匱乏心智架構的理論,其範圍之廣、企圖心之大,尚屬少見。」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引人注目且重要的一本書......《匱乏經濟學》可能會改變你如何看待根深蒂固的貧困以及自己的能力(或無能力),來完成你所需的工作......對於那些想了解自己給自己挖了坑、又爬不出來的人來說,這是一本方便的指南,無論是在金錢、人際關係還是時間上。──《波士頓環球報》(The Boston Globe)

穆蘭納珊和夏菲爾的工作重點是,我們所有人都可能經歷不同類型的匱乏,伴隨著同樣狹窄的注意力和在其他地方失去注意力的代價。──《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

(穆蘭納珊和夏菲爾)考察事物匱乏首先如何激發創意和生產力的集中與爆發──思考迫在眉睫的截止日期如何激勵我們。但是,長期的匱乏可能會導致固執己見,阻礙我們的決策.......少不必然更多。──《發現雜誌》(Discover Magazine)

『匱乏』肯定會流行並引起討論,因為它打到痛點。每個人都曾經歷過匱乏,書中引用的研究可能會改變每個讀者的世界觀。──《美國科學家》科學家書架」

迅速剖析可能改變生活的主題。──《超時》雜誌(Time Out London)

對一個重要的新經濟學分支進行了簡潔,易懂且有趣的機智介紹。──《新政治家》雜誌(New Statesman)

根據這份關於《匱乏經濟學》的啟示性論文,為爭取充足的資源(時間、錢、食物、陪伴)而進行的鬥爭,會使人們的思率更集中,然而大多數情況下──會更糟......作者透過大量有趣的研究來支持他們清晰且易於理解的論點......並將其應用到令人驚訝的推力中,這些推力可以解決醫院人滿為患到經濟弱勢的一切問題......有見地!──《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作者

森迪爾穆蘭納珊 Sendhil Mullainathan

美國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曾獲頒麥克阿瑟「天才」獎,對於行為經濟學的著迷已經到了廢寢忘食的地步,並將行為經濟學應用在現實中,協助創立了非營利組織ideas42。工作之餘的嗜好包括打棒球、上Google瀏覽搜尋和修理古董濃縮咖啡機。
 
埃爾達夏菲爾 Eldar Shafir

出生在以色列,長居美國,任教於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開設決策、認知科學與行為經濟學的課程。他是ideas42的共同創立者兼科學總監。
曾任判斷與決策學會會長(Society for Judgment and Decision Making)、羅瑟‧塞吉基金會行為經濟學圓桌會議(Russell Sage Foundation Behavioral Economics Roundtable)成員,加拿大高等研究院(Canadia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Research)資深研究員。他也是美國白宮與財政部顧問。夏菲爾是古根漢獎學金得主,被《外交政策》雜誌(Foreign Policy Magazine)選為二○一三年「全球百大思想人物」(100 Leading Global Thinkers)。

譯者簡介

謝樹寬

彰化員林人,1968年生。台大外文系畢。曾任電視台國際新聞編譯、新聞節目製作人。喜歡跑步、看棒球、掛網路、填字遊戲。譯有《匱乏經濟學》《窮查理的智慧語錄》《金融能否拯救世界?》《胡思亂想的爆發力》等書。

目錄

導讀 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 林明仁
前言  

第一部分 匱乏的思維模式  
1. 聚焦與隧道效應  
2. 認知頻寬稅負  

第二部分 匱乏製造匱乏  
3. 打包與寬鬆  
4. 專業  
5. 借貸與近視症  
6. 匱乏陷阱  
7. 貧窮  

第三部分 針對匱乏的設計  
8. 改善窮人的生活  
9. 組織的匱乏管理  
10. 每日生活中的匱乏  

結語  
致謝

序/導讀

導讀

貧窮限制了我們的想像


過去十年來,行為經濟學可說是終於撥雲見日,大放異彩。二代教父塞勒(Richard Thaler)在二○一七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殊榮,奠定此一領域在主流經濟學界的地位。二○一九年的三位桂冠克里莫(Michael Kremer)、巴納吉(Abhijit Banerjee)、杜芙若(Esther Duflo)雖是因將實驗方法帶進發展經濟學而獲獎,但在他們尋找哪些對抗貧窮的理論能通過科學檢驗的過程中,行為經濟學也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究竟什麼是行為經濟學?傳統的經濟學認為人是理性的,會仔細分析前因後果,經過縝密的計算後,做出對自己最好的選擇。但在現實生活中很多時候卻不是如此:面對困難的問題時,人們經常傾向使用簡單但不完美的解法。行為經濟學的祖師爺、二○○二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康納曼把這個抄心智捷徑(mental shortcut)的傾向稱為捷思法(Heuristics)。由於人們做決定時處在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的狀態,態度前後不一,該做的事卻又一直拖延,事後才來懊惱悔恨的錯誤決策一再出現,也就不足為奇了。古人有云:「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天有蟲多有雪,讀書最好在明年」可為明證。

在洞察人性的弱點的前提之下,行為經濟學在過去三十年透過整合心理學、腦神經科學以及個體經濟學的洞見,對人們下決定時會出現的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的理解,有了大幅度的進展。這個探索不只是為了滿足智識上的好奇,更重要的是,只要認知偏誤是系統性的,我們就有機會對症下藥,找出對應的政策加以撥亂反正。英國、澳洲、加拿大等國的政府部門,在過去五年間都陸續成立行為洞察小組(behavioral insight team),就政府與社會大眾所在意的問題,提出許多看似輕巧、卻產生巨大改變的作法。舉例來說,只要在繳稅通知單加上「社區的其他人95%都已繳完稅」,遲繳比例就會下降;改變學校餐廳擺放健康食物的方式,小朋友就會多選擇蔬菜;先指定幾檔退休金,再讓員工可以自由更換,就可以增加退休金投資的比例;核發駕照時,將駕駛人預設為器官捐贈者,若不想要可以馬上退出,也大幅增加器官捐贈者的比例。對行為經濟學的政策意涵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參考塞勒與桑思坦(Sunstein)所出版的《推力》(Nudge)一書。

在什麼樣的情況下,會產生認知偏誤?會造成什麼後果?我們又有什麼對應之策?這是兩位中生代頂尖學者寫作本書的初衷。他們選擇了匱乏(scarcity)這個概念做為切入點,也是一詞雙關。在主流經濟學中,匱乏(經濟學教科書常翻譯成「稀少性」)是最基本的假設。

資源若沒有稀少性,就不用選擇,理性當然也派不上用場。但主流經濟學的模型強調的是在實體資源的匱乏(physical scarcity)情況下做理性選擇,鮮少討論人們做決策時心智上所付出的成本(mental cost)。換句話說,正因「好好想事情也是很累的!」人們才會想要在思考上偷懶走捷徑,「大家都這樣啊!」「以前不都這樣做?」「話這樣講聽起來好舒服,應該可以相信吧?」也因此經常做出無效率的決定。更進一步來說,當外在資源條件變得更加匱乏時,決策時的心智過程也會跟著改變,這些認知偏誤的扭曲也就更被放大。

在本書的第一章,兩位作者以聚焦(focusing)跟隧道(tunneling)效應來描繪這個過程。參加料理鐵人的廚師在三個小時之內想出她的招牌名菜,顯示創意是匱乏的時間與經年累月的經驗交互作用的產品。兩個小時的開會,通常前面一個半個小時都是「盍各言爾志」,最後發現還剩半小時,大家突然活力增強,也就有比較實際的進展(當然議而不決的會也不在少數),作者們把這過程稱做「專注紅利」。不過匱乏也不一定都帶來正面的效果:趕不上進度的學生,被債務纏身的窮人,都是匱乏導致不利後果的好例子。再舉例來說,當消防員接到任務時,不但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火場,也要同時對從火場結構到如何滅火做出計畫。專注紅利讓他們對這些事得心應手,但代價就是他們對其他事情幾乎完全忽略—包括自身的安全,也因此車禍(如沒綁安全帶被甩出消防車外)是美國消防員的第二大死因!匱乏引發了隧道效應,擄獲我們的心智,讓我們的注意力只能處理手邊「最緊急的匱乏」,是本書要強調的第一個重點。

【未完,請續見本書「導讀」】


◎林明仁(台大經濟系特聘教授)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3287698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20
    • 商品規格
    • 21*14.8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共1 則好評)
  • 78********877 說:
    2024-08-24
    說實話,我都覺得裡面的農民就是在說我自己,不管是時間或是經濟上,我的認知頻寬耗盡是常有的事,透過本書加上自我情緒察覺,會慢慢覺得人生可控,不然就是在滾輪中的倉鼠或是烏龜,遲疑半點就是四腳朝天。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19 出貨 參考庫存量:1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