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經濟的38個迷思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現代經濟學在臺灣社會已流傳半個世紀,但經濟理論並未在一般社會大眾心目中生根、萌芽,甚至正確的經濟觀念也欠缺。
在臺灣,絕大多數都受到相當高的現代教育水準,但是經濟盲點仍存於很多層面。它根植在基本觀念中,卻表現在行事作風上。盲點的存在會誤導社會大眾對正確知識的判斷,甚至會導致效率的降低,成本的提高。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資深經濟學者,以四十多年對臺灣社會經濟的觀察與研究,所獲心得與反省,針對臺灣經濟關鍵問題提出了38個迷思,為便利閱讀方便,特將本書分成六篇:
(一)政府篇,如公共政策的盲點;
(二)社會篇,臺灣社會潛在的隱憂;
(三)經濟政策篇,如臺灣經濟下沉的根源;
(四)產業篇,如產業政策的盲點;
(五)經濟學者篇,如科技產業亟需脫胎換骨?
(六)其他篇,如政商勾結為民主政治必然之惡?
以利大眾了解與切身有關的經濟問題事例。
國寶級經濟學家 于宗先 著
名嘴滿天下.院士有幾人
經濟非玄學.用心看仔細
高科技產業.產學創新機
少子化問題.口號所引起?
M型的社會.毫宅現端倪
經驗非萬能.政府應謹記
本書特色
國寶級經濟學家 于宗先 著名嘴滿天下.院士有幾人經濟非玄學.用心看仔細高科技產業.產學創新機少子化問題.口號所引起?M型的社會.毫宅現端倪經驗非萬能.政府應謹記
在臺灣,絕大多數都受到相當高的現代教育水準,但是經濟盲點仍存於很多層面。它根植在基本觀念中,卻表現在行事作風上。盲點的存在會誤導社會大眾對正確知識的判斷,甚至會導致效率的降低,成本的提高。
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資深經濟學者,以四十多年對臺灣社會經濟的觀察與研究,所獲心得與反省,針對臺灣經濟關鍵問題提出了38個迷思,為便利閱讀方便,特將本書分成六篇:
(一)政府篇,如公共政策的盲點;
(二)社會篇,臺灣社會潛在的隱憂;
(三)經濟政策篇,如臺灣經濟下沉的根源;
(四)產業篇,如產業政策的盲點;
(五)經濟學者篇,如科技產業亟需脫胎換骨?
(六)其他篇,如政商勾結為民主政治必然之惡?
以利大眾了解與切身有關的經濟問題事例。
國寶級經濟學家 于宗先 著
名嘴滿天下.院士有幾人
經濟非玄學.用心看仔細
高科技產業.產學創新機
少子化問題.口號所引起?
M型的社會.毫宅現端倪
經驗非萬能.政府應謹記
本書特色
國寶級經濟學家 于宗先 著名嘴滿天下.院士有幾人經濟非玄學.用心看仔細高科技產業.產學創新機少子化問題.口號所引起?M型的社會.毫宅現端倪經驗非萬能.政府應謹記
目錄
一、「城門失火殃及池魚」:政府篇
1.公共經濟學的盲點
2.經濟全球化下,政府應有的思維
3.政府補貼,由誰埋單?
4.執政者的數字承諾
5.政府那隻看得見的手
6.市場失靈,由誰來糾正?
7.台灣的豆腐渣公共工程
二、「物必自腐,而後蛀」:社會篇
1.增加就業機會的有效途徑
2.台灣社會潛在的隱憂
3.貧富差距兩極化的隱憂
4.對M型社會的隱憂
5.論台灣少子化問題
三、「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經濟政策篇
1.台灣經濟下沉的根源
2.誰主導海外投資的方向
3.朝野對經濟現象的認知差距
4.台灣經濟是在提升,抑是在下沉
5.畫餅充飢的經濟願景
6.意識型態的經濟觀
7.台商回流究為啥?
8.為何不能忍受3%的通膨率?
9.由誰多吞了台灣的經濟成長
10.一般人對「通膨」為何有「談虎色變」之反應
11.GDP成長代表什麼?
四、「毛毛蟲蛻變才能成花蝴蝶」:產業篇
1.產業政策的盲點
2.科技產業亟需脫胎換骨
3.「產業政策」是種自慰行為
4.「委外」是個食餌?
五、「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經濟學者篇
1.經濟學者知多少?
2.經濟學者應有的反省
3.統計數據與樣本調查
4.誰是經濟預測的諸葛亮?
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政商關係:其他篇
1.台灣永續發展的前途:風暴與陷阱
2.台灣是什麼?
3.全球化下的自由選擇
4.人類的自殘行為
5.豪宅面面觀
6.政商勾結為民主政治必然之惡?
7.民主VS經濟
1.公共經濟學的盲點
2.經濟全球化下,政府應有的思維
3.政府補貼,由誰埋單?
4.執政者的數字承諾
5.政府那隻看得見的手
6.市場失靈,由誰來糾正?
7.台灣的豆腐渣公共工程
二、「物必自腐,而後蛀」:社會篇
1.增加就業機會的有效途徑
2.台灣社會潛在的隱憂
3.貧富差距兩極化的隱憂
4.對M型社會的隱憂
5.論台灣少子化問題
三、「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經濟政策篇
1.台灣經濟下沉的根源
2.誰主導海外投資的方向
3.朝野對經濟現象的認知差距
4.台灣經濟是在提升,抑是在下沉
5.畫餅充飢的經濟願景
6.意識型態的經濟觀
7.台商回流究為啥?
8.為何不能忍受3%的通膨率?
9.由誰多吞了台灣的經濟成長
10.一般人對「通膨」為何有「談虎色變」之反應
11.GDP成長代表什麼?
四、「毛毛蟲蛻變才能成花蝴蝶」:產業篇
1.產業政策的盲點
2.科技產業亟需脫胎換骨
3.「產業政策」是種自慰行為
4.「委外」是個食餌?
五、「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經濟學者篇
1.經濟學者知多少?
2.經濟學者應有的反省
3.統計數據與樣本調查
4.誰是經濟預測的諸葛亮?
六、「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政商關係:其他篇
1.台灣永續發展的前途:風暴與陷阱
2.台灣是什麼?
3.全球化下的自由選擇
4.人類的自殘行為
5.豪宅面面觀
6.政商勾結為民主政治必然之惡?
7.民主VS經濟
序/導讀
序
經濟現象是人人皆知的一種社會現象,因為它與社會大眾密切相關。例如市場的繁榮與蕭條、物價的上升與下降、失業帶來的生活無著、走頭無路等,社會大眾都會感受到。經濟學則是一種非常嚴謹的社會科學,儘管它所表達的是社會大眾的經濟行為,但因為它所用的術語多是一種經濟現象的濃縮,或是一個故事的專有名詞,甚至是欠缺人性成分的數學公式,致只有少數人懂它,多數人對它是一知半解,甚至是懵懵懂懂。有不少人認為經濟學已成一種「玄學」,無人情味的科學。
儘管現代經濟學在臺灣社會已流傳了半個世紀,經濟理論並未在一般社會大眾心目中生根、萌芽,甚至正確的經濟觀念也很欠缺。有鑑於此,作者乃在中華經濟研究院出版的雙月刊《經濟前瞻》,發表了與我們切身有關的經濟問題事例,累積成書,獻給社會大眾。
在臺灣,絕大多數都受到相當高的現代教育水準,但是經濟盲點仍在很多層面存在。它根植在基本觀念中,卻表現在行事作風上。盲點的存在會誤導社會大眾對正確知識的判斷;更具體的說,它會導致效率的降低,成本的提高。
一般社會大眾對經濟問題固有盲點,政府官員何嘗不是如此。例如經濟問題所用的分析工具──統計,政府官員多不重視,寧相信自己的經驗,而且對於經濟預測的意義更是所知有限。尤其自民主政治在臺灣實施以來,無論執政黨或在野黨,為了爭取選票,多不敢得罪選民,致為討好少數族群的偏好,浪費了國家公帑,修建了許多養蚊子建築。談到建築,我真佩服德國政府和日本政府。德國政府於百年以前在青島的建築至今完好如初;而日本政府在臺北的主要建築也是如此。有人建議將總統府搬到臺中、關渡或大直,我認為絕對蓋不出屋不漏水、牆不裂縫、地不龜裂,像今日總統府那樣宏偉耐久的建築。
我常思考這個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出在公共建築要按照最低標招標,違者以「圖利他人」論處。哪個官員不怕晚年吃牢飯終其一生,這個結不打開,無論哪個黨執政也不敢違反它。
今天的官員也很可憐,在中央政府,每天要泡在立法院接受質詢;在地方政府,官員每天也泡在議會接受質詢,他們回家吃晚飯的機會都很少。除立法院、議會外,各部會的會議也不少,致使他們讀報紙只看標題,至於讀專題研究報告,哪有時間讀長篇大論;至於讀專書,更無時間了。因此,他們思維主要限於過去的經驗,例如「少子化」問題,在十年以前就開始嚴重起來,執政當局所開的藥方還是一九五○年代的藥方;再如近二十年來,臺灣經濟有不錯的成長率,而人民所得卻未相對的增加,而中產階級向低所得階級傾斜,形成所謂的「M型社會」,為什麼?到現在執政當局尚提不出一個有效的辦法。他們都忽略了:潮流在變,環境也在變,而大家的思緒範疇仍局限在過去的經驗。
在臺灣,一般人都相信民主政治是最好的政治制度,其實民主政治不過是比較好的政治制度。它的缺點是:不僅政府行政無效率,而且是官商勾結,選舉需要花大錢,需要富商捐獻,而所得的回報是:有利於他的法案先通過,他有困難時,政府不能袖手旁觀。二○○七至二○○九年,在美國爆發的金融大海嘯,美國政府的作為就是最好的說明;而全美國各界響應「占領華爾街」運動,就是社會大眾的反應;而臺灣的二次金改案,又何嘗不是如此?
為便利閱讀方便起見,特將本書分成六篇章:即(一)政府篇,如公共政策的盲點;(二)社會篇,臺灣社會潛在的隱憂;(三)經濟篇,如臺灣經濟下沉的根源;(四)產業篇,如產業政策的盲點;(五)經濟學者篇,如經濟學者知多少?(六)其他篇,如政商勾結為民主政治必然之惡?
身為一位經濟學者,經過四十多年對臺灣社會經濟的觀察與研究的心得與反省,提出如上所述的觀點,是否完全公正而不偏頗,尚祈同道給予指正。
藉此機會,我要感謝協助完成此書的幾位朋友:即費心打字的胡美雲祕書,細心校對的黃國樞先生及耐心評閱的《經濟前瞻》主編吳惠林教授。除此,我也要感謝在出版業不景氣時期,願斥資出版此書的五南圖書公司。
于宗先 謹識
二○一二年三月
經濟現象是人人皆知的一種社會現象,因為它與社會大眾密切相關。例如市場的繁榮與蕭條、物價的上升與下降、失業帶來的生活無著、走頭無路等,社會大眾都會感受到。經濟學則是一種非常嚴謹的社會科學,儘管它所表達的是社會大眾的經濟行為,但因為它所用的術語多是一種經濟現象的濃縮,或是一個故事的專有名詞,甚至是欠缺人性成分的數學公式,致只有少數人懂它,多數人對它是一知半解,甚至是懵懵懂懂。有不少人認為經濟學已成一種「玄學」,無人情味的科學。
儘管現代經濟學在臺灣社會已流傳了半個世紀,經濟理論並未在一般社會大眾心目中生根、萌芽,甚至正確的經濟觀念也很欠缺。有鑑於此,作者乃在中華經濟研究院出版的雙月刊《經濟前瞻》,發表了與我們切身有關的經濟問題事例,累積成書,獻給社會大眾。
在臺灣,絕大多數都受到相當高的現代教育水準,但是經濟盲點仍在很多層面存在。它根植在基本觀念中,卻表現在行事作風上。盲點的存在會誤導社會大眾對正確知識的判斷;更具體的說,它會導致效率的降低,成本的提高。
一般社會大眾對經濟問題固有盲點,政府官員何嘗不是如此。例如經濟問題所用的分析工具──統計,政府官員多不重視,寧相信自己的經驗,而且對於經濟預測的意義更是所知有限。尤其自民主政治在臺灣實施以來,無論執政黨或在野黨,為了爭取選票,多不敢得罪選民,致為討好少數族群的偏好,浪費了國家公帑,修建了許多養蚊子建築。談到建築,我真佩服德國政府和日本政府。德國政府於百年以前在青島的建築至今完好如初;而日本政府在臺北的主要建築也是如此。有人建議將總統府搬到臺中、關渡或大直,我認為絕對蓋不出屋不漏水、牆不裂縫、地不龜裂,像今日總統府那樣宏偉耐久的建築。
我常思考這個問題到底出在哪裡?出在公共建築要按照最低標招標,違者以「圖利他人」論處。哪個官員不怕晚年吃牢飯終其一生,這個結不打開,無論哪個黨執政也不敢違反它。
今天的官員也很可憐,在中央政府,每天要泡在立法院接受質詢;在地方政府,官員每天也泡在議會接受質詢,他們回家吃晚飯的機會都很少。除立法院、議會外,各部會的會議也不少,致使他們讀報紙只看標題,至於讀專題研究報告,哪有時間讀長篇大論;至於讀專書,更無時間了。因此,他們思維主要限於過去的經驗,例如「少子化」問題,在十年以前就開始嚴重起來,執政當局所開的藥方還是一九五○年代的藥方;再如近二十年來,臺灣經濟有不錯的成長率,而人民所得卻未相對的增加,而中產階級向低所得階級傾斜,形成所謂的「M型社會」,為什麼?到現在執政當局尚提不出一個有效的辦法。他們都忽略了:潮流在變,環境也在變,而大家的思緒範疇仍局限在過去的經驗。
在臺灣,一般人都相信民主政治是最好的政治制度,其實民主政治不過是比較好的政治制度。它的缺點是:不僅政府行政無效率,而且是官商勾結,選舉需要花大錢,需要富商捐獻,而所得的回報是:有利於他的法案先通過,他有困難時,政府不能袖手旁觀。二○○七至二○○九年,在美國爆發的金融大海嘯,美國政府的作為就是最好的說明;而全美國各界響應「占領華爾街」運動,就是社會大眾的反應;而臺灣的二次金改案,又何嘗不是如此?
為便利閱讀方便起見,特將本書分成六篇章:即(一)政府篇,如公共政策的盲點;(二)社會篇,臺灣社會潛在的隱憂;(三)經濟篇,如臺灣經濟下沉的根源;(四)產業篇,如產業政策的盲點;(五)經濟學者篇,如經濟學者知多少?(六)其他篇,如政商勾結為民主政治必然之惡?
身為一位經濟學者,經過四十多年對臺灣社會經濟的觀察與研究的心得與反省,提出如上所述的觀點,是否完全公正而不偏頗,尚祈同道給予指正。
藉此機會,我要感謝協助完成此書的幾位朋友:即費心打字的胡美雲祕書,細心校對的黃國樞先生及耐心評閱的《經濟前瞻》主編吳惠林教授。除此,我也要感謝在出版業不景氣時期,願斥資出版此書的五南圖書公司。
于宗先 謹識
二○一二年三月
試閱
一 臺灣社會潛在的隱憂
前言
幾乎每個人知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箴言的涵義,可是真正去接受這個警惕的人並不多。因有一句歇後語『不見棺材不落淚』,充分表達出一般人的短視,只看眼前,不看未來。不過有些牽涉到社會根基的問題,為政者、社會經濟學者不能不早加注意。所謂『不豫則不立』,就是規勸世人不僅僅重視現在,而且也不能忽略了未來;儘管未來充滿了不確定的因素,但也要考慮未來的可能變化。
其實,有很多社會現象早已存在,它們的發展是好是壞,從過去所形成的蹤跡中也可窺知一二。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冷靜地觀察某些社會現象,無不有它的成因及發展的蹤跡,從而可得到某些啟示。在本文所舉的幾個例子,都是在臺灣社會所存在的現象。對於這些現象的發展,聽任其發展下去?還是『未雨綢繆』加以糾正?均需要作明智的選擇,無論如何,世界潮流在變,而臺灣社會經濟環境更有大的轉變,這些變化將使我們對下列諸問題非加強處理不可:
1.少子化問題日趨嚴重;
2.外籍新娘生兒育女問題;
3.家暴將家庭變為煉獄;
4.無誠信社會的悲慘下場。
一、少子化問題日趨嚴重
三十年以前,不少人憂慮世界人口爆炸問題;即一旦人口爆炸發生,全世界人類便會陷入飢荒。回頭自二次大戰結束後,世界各國人口加速成長,其中以開發中國家而言,它們的人口成長最快,而糧食的供應因受制於『報酬遞減律』的制約,會使人類陷入飢餓而到死亡。可是到了二十世紀末葉,全世界的出生率,不論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無不有下降的現象,而且對很多國家而言,十年、二十年後其全國總人口會減少;這種趨勢一旦形成,在二、三十年之內,這種趨勢不會改變。
在臺灣,人口出生率自一九八四年起便低於百分之二,到二○○四年,便降為百分之○‧九六。而人口自然增加率自一九九四年便低於百分之一,到二○○四年更降為百分之○‧三六,這兩種增長率下降速度相當的快。按照行政院經建會推估,到二○一四年,自然增加率便降為負值〈百分之負○‧二九〉,也就是說,臺灣總人口從該年開始下降。問題在於○至十四歲年齡人口自一九八四年起便開始下降,例如該年為五百七十三萬七千人,到二○○四年便降為四百三十七萬五千人,即二十年內共減少一百三十六萬二千人,每年平均減少六萬八千一百人;而十五至十九歲少年人口,則自一九九七年開始下降,由該年的二百萬六千人降為二○○四年的一百五十八萬七千人,共下降四十一萬九千人,每年下降五萬九千八百五十八人。從○歲到十九歲的人口組為幼稚園、國民義務教育、高中階段的學齡,這組人口的快速減少,直接衝擊學校規模的縮小和教師的大量減少。換言之,今後每年都會有大量的教師失業。高中學生的減少,又會衝擊大專院校學生的減少。我們可大膽的預測:到民國一百年,會有很多大學會瀕臨關閉的命運。
青年人口的減少,也會影響勞動力的減少;而勞動力的減少,除非科技有飛躍的進步,會影響生產能量的減少,也就不利於經濟成長。同時,青年人口的減少也影響國防力量的成長,老幼畢竟不是捍衛社稷的主力軍。
臺灣人口生育率的不斷下降已成事實,要想扭轉這種趨勢並非易事。目前,一般青年男女,戀愛不結婚,或同居不結婚;而結婚或同居又不生子女,成為一種時尚。形成這種時尚的因素很多,主要的,一般女生接受大學或研究所教育後,對生兒育女的興趣會大減;她們願意成為職業婦女者多,成為家庭主婦者少。同時,生兒育女不再是本利雙收的投資,而是一種沉重的經濟負擔。很多結婚的婦女願意留在職場自力更生,甚至出人頭地,不願回到廚房作男人的附庸。獨立、自覺、自由的享有,是大多數女人不願固守廚房的主要因素。
到現在為止,世界上人口減少的國家,所採用的鼓勵生育措施,多效果不彰。況且我們對這個問題既缺乏深入的研究,又提不出有效的方法跳脫傳統鼓勵生育老套之窠臼。
二、外籍新娘生兒育女問題
大體言之,自一九九○年以來,臺灣的農家子弟、貧窮人家的兒子,以及退役的老兵開始娶外籍婦女為妻。因為他們家境不富裕,又沒有受高等教育,一般有教養的本地女人,多不願嫁給他們為妻。於是,在政府採取對外開放政策以來,他們也想結婚成家。一般中國大陸的婦女願意嫁給六、七十歲的老兵,由於資訊不靈通,彼此欠缺了解,不少大陸婦女認為臺灣老兵很有錢。一位退役老兵每月收入一萬三千五百五十元的新臺幣,可兌換三千多元的人民幣;在一般大陸農村小鎮每月收入三千多元則是相當富有的人,可是在臺灣,每月收入一萬三千五百五十元只能供一個人糊口,算是貧民戶。至於一般農民或受教育不高的平民,他們所娶的,多半是經由中介人士牽線的越南、印尼婦女。當她們來到臺灣成為他們的新娘後,始發現家境寒酸,而傳統規矩又多,適應起來相當困難。重要的是語言不通,要想了解對方,憑比手畫腳是不夠的,其中成為怨偶者很多。無論如何,這些外籍新娘,由於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也不一樣,在適應上相當困難,而這些外籍新娘的生育率又比當地婦女高得多。結果,新生兒童中,他們所占比例不斷增加,而且因家境不佳,受不到適當的教育,待他們長大了,會受到社會的歧視,造成心理上的失衡;在找工作時,又因欠缺專業訓練,處處碰壁,難免會產生怨恨。
這些年輕人一旦形成一個被歧視的族群,那將是一個社會治安的不定時炸彈。我們看到近年來英國、法國所發生的社會動亂,都是肇因於非洲移民對種族歧視的反動行為。即自一九九八年至二○○五年而言,在臺灣外籍新娘所生的子女已高達十九萬八千四百○一人,即以二○○五年而言,外籍〈也包括大陸、港、澳地區〉母親生出二萬六千五百○九人,占全臺灣嬰兒出生數的百分之十二‧八八。連同一九九八年以前出生的嬰兒,估計會有二十五萬人。執政當局似乎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迄今,從未聞有任何規劃的政策善待這些外籍新娘及其所生育的子女。我再強調:這個被忽視的族群會是明天臺灣社會擺脫不掉的沉重負擔,因為他們未受到相當高的教育,在社會上謀生不易,難免會成為社會問題的淵藪。
三、家暴將家庭變為煉獄
家庭本是一家人溫暖的巢,子女們避風的港。也許是由於社會風氣的敗壞,也許源於經濟拮据的原因,有不少家庭成為暴力的刑場,或人生的煉獄。
每天由臺灣的報紙或電視所看到的社會新聞,充滿搶劫、姦殺、詐欺、街頭流氓濫砍行人、綁架勒索後撕票、自殺等報導。以臺灣如此之大,每分鐘竟有一起刑案發生,其中家庭暴力占相當大的比例;像夫殺妻、妻弒夫、子殺父母、孫打祖父母、父母協同子女自殺。更荒唐的是,家庭亂倫現象處處發生,例如父姦親生女、祖父姦孫女、母親男友姦女兒、兄姦妹等新聞,令人不寒而慄!
『人之異於獸者,幾希!』的確應驗了今天臺灣社會現象。最令人憤慨的是為父者,竟強姦未成年親生女兒達五、六年之久,而作母親的竟視若無睹,而為父者對離婚後留下的女兒也往往成為報復的對象,即強迫親生女兒代替妻子進行性侵害。這種亂倫行為,真是禽獸不如。六十年前,若有這種行為的爸爸早被鄰居打死;但在今天這種法治不彰的社會,只要『遮羞』一下,就天下太平。
從前並非沒有家庭暴力情事發生,但是沒有像今天這麼頻繁,這麼嚴重;尤其為父者將女兒當作洩慾工具,確是罪不可赦的重刑犯。這種行為的發生,一方面歸因於刑法太輕,不產生警惕效果;另方面歸於色情新聞透過電視、電影、網絡,到處氾濫,將傳統的行為規範摧毀殆盡。同時,經濟拮据也是﹁夫妻百日哀﹂的主要原因。
至於子殺父母、孫傷祖父母,主要是為了金錢,或為了家產。這種無人性的行為,與法治、教育都有密切關係。家庭為社會的基礎,基礎倒塌,整個社會也會瓦解。這不但是隱憂,更是危機之所在。
四、無誠信社會的悲慘下場
中國傳統的社會價值是以誠信為中心的,無論帝王、小民都強調這個社會價值的重要性。古人有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又云:『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如果失去這個社會價值,整個社會會成為弱肉強食的禽獸世界。對於一個社會而言,父母與子女間重誠信、夫妻間重誠信、朋友間重誠信、長官與部屬間重誠信,這個社會才能營造出一個安定而和諧的局面。
一個社會失去了誠信,也就是社會價值失去了準則。近年來,社會上所盛行的詐欺就是不誠信的必然產物。父母不重誠信,子女效尤,家庭必分崩離析;夫妻間不重誠信,會成怨偶,早晚會走上離婚之途;長官與部屬間不重誠信,這個組織必會互相傾軋,交相爭利;一國領袖不重誠信,固然會失去老百姓的尊重、擁戴,而且也會引起友邦的不齒。
很不幸,近年來,我們看到臺灣無誠信社會所產生的混亂現象,為五十年來所罕見。尤其一國領袖,﹁言而無信﹂竟成為常態,這是任何民主國家難以容忍的行為。
像美國的水門事件,因尼克遜總統不夠誠實,美國人使他黯然下臺。當政者不應忽略一國領袖的言論,有『一言九鼎』的重要性和『言出如山』的影響力。如果當政者重視誠信,才能收『言必信,行必果』的效果,這對政策措施的執行才能達成如期的效果。如果我們再不重視誠信,社會將會沉淪於互相傾軋及攻訐的混亂境地。總之,前面所列舉的四項隱憂已有明顯的徵象出現。如果我們再麻木不察,這四項隱憂會愈來愈明顯,也會愈來愈嚴重。為了消除這四項隱憂,社會大眾固要趕快覺醒,而執政當局更應消除意識型態之爭,提出對策,以期能產生﹁亡羊補牢﹂之效果。無論如何,二十一世紀是個全球化的世紀,也是個競爭激烈的世紀,要想使臺灣能夠屹立於世,還有持續發展的餘地。為此,無論個人、企業或政府,必須重視前面所指出的四大隱憂,並力圖加以解決;惟能如此,才能眾志成城,壯大競爭力,接受各項挑戰,也才不會使臺灣經濟奇蹟成為歷史陳跡。
前言
幾乎每個人知道『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句箴言的涵義,可是真正去接受這個警惕的人並不多。因有一句歇後語『不見棺材不落淚』,充分表達出一般人的短視,只看眼前,不看未來。不過有些牽涉到社會根基的問題,為政者、社會經濟學者不能不早加注意。所謂『不豫則不立』,就是規勸世人不僅僅重視現在,而且也不能忽略了未來;儘管未來充滿了不確定的因素,但也要考慮未來的可能變化。
其實,有很多社會現象早已存在,它們的發展是好是壞,從過去所形成的蹤跡中也可窺知一二。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冷靜地觀察某些社會現象,無不有它的成因及發展的蹤跡,從而可得到某些啟示。在本文所舉的幾個例子,都是在臺灣社會所存在的現象。對於這些現象的發展,聽任其發展下去?還是『未雨綢繆』加以糾正?均需要作明智的選擇,無論如何,世界潮流在變,而臺灣社會經濟環境更有大的轉變,這些變化將使我們對下列諸問題非加強處理不可:
1.少子化問題日趨嚴重;
2.外籍新娘生兒育女問題;
3.家暴將家庭變為煉獄;
4.無誠信社會的悲慘下場。
一、少子化問題日趨嚴重
三十年以前,不少人憂慮世界人口爆炸問題;即一旦人口爆炸發生,全世界人類便會陷入飢荒。回頭自二次大戰結束後,世界各國人口加速成長,其中以開發中國家而言,它們的人口成長最快,而糧食的供應因受制於『報酬遞減律』的制約,會使人類陷入飢餓而到死亡。可是到了二十世紀末葉,全世界的出生率,不論已開發國家或開發中國家,無不有下降的現象,而且對很多國家而言,十年、二十年後其全國總人口會減少;這種趨勢一旦形成,在二、三十年之內,這種趨勢不會改變。
在臺灣,人口出生率自一九八四年起便低於百分之二,到二○○四年,便降為百分之○‧九六。而人口自然增加率自一九九四年便低於百分之一,到二○○四年更降為百分之○‧三六,這兩種增長率下降速度相當的快。按照行政院經建會推估,到二○一四年,自然增加率便降為負值〈百分之負○‧二九〉,也就是說,臺灣總人口從該年開始下降。問題在於○至十四歲年齡人口自一九八四年起便開始下降,例如該年為五百七十三萬七千人,到二○○四年便降為四百三十七萬五千人,即二十年內共減少一百三十六萬二千人,每年平均減少六萬八千一百人;而十五至十九歲少年人口,則自一九九七年開始下降,由該年的二百萬六千人降為二○○四年的一百五十八萬七千人,共下降四十一萬九千人,每年下降五萬九千八百五十八人。從○歲到十九歲的人口組為幼稚園、國民義務教育、高中階段的學齡,這組人口的快速減少,直接衝擊學校規模的縮小和教師的大量減少。換言之,今後每年都會有大量的教師失業。高中學生的減少,又會衝擊大專院校學生的減少。我們可大膽的預測:到民國一百年,會有很多大學會瀕臨關閉的命運。
青年人口的減少,也會影響勞動力的減少;而勞動力的減少,除非科技有飛躍的進步,會影響生產能量的減少,也就不利於經濟成長。同時,青年人口的減少也影響國防力量的成長,老幼畢竟不是捍衛社稷的主力軍。
臺灣人口生育率的不斷下降已成事實,要想扭轉這種趨勢並非易事。目前,一般青年男女,戀愛不結婚,或同居不結婚;而結婚或同居又不生子女,成為一種時尚。形成這種時尚的因素很多,主要的,一般女生接受大學或研究所教育後,對生兒育女的興趣會大減;她們願意成為職業婦女者多,成為家庭主婦者少。同時,生兒育女不再是本利雙收的投資,而是一種沉重的經濟負擔。很多結婚的婦女願意留在職場自力更生,甚至出人頭地,不願回到廚房作男人的附庸。獨立、自覺、自由的享有,是大多數女人不願固守廚房的主要因素。
到現在為止,世界上人口減少的國家,所採用的鼓勵生育措施,多效果不彰。況且我們對這個問題既缺乏深入的研究,又提不出有效的方法跳脫傳統鼓勵生育老套之窠臼。
二、外籍新娘生兒育女問題
大體言之,自一九九○年以來,臺灣的農家子弟、貧窮人家的兒子,以及退役的老兵開始娶外籍婦女為妻。因為他們家境不富裕,又沒有受高等教育,一般有教養的本地女人,多不願嫁給他們為妻。於是,在政府採取對外開放政策以來,他們也想結婚成家。一般中國大陸的婦女願意嫁給六、七十歲的老兵,由於資訊不靈通,彼此欠缺了解,不少大陸婦女認為臺灣老兵很有錢。一位退役老兵每月收入一萬三千五百五十元的新臺幣,可兌換三千多元的人民幣;在一般大陸農村小鎮每月收入三千多元則是相當富有的人,可是在臺灣,每月收入一萬三千五百五十元只能供一個人糊口,算是貧民戶。至於一般農民或受教育不高的平民,他們所娶的,多半是經由中介人士牽線的越南、印尼婦女。當她們來到臺灣成為他們的新娘後,始發現家境寒酸,而傳統規矩又多,適應起來相當困難。重要的是語言不通,要想了解對方,憑比手畫腳是不夠的,其中成為怨偶者很多。無論如何,這些外籍新娘,由於文化背景不同,生活方式也不一樣,在適應上相當困難,而這些外籍新娘的生育率又比當地婦女高得多。結果,新生兒童中,他們所占比例不斷增加,而且因家境不佳,受不到適當的教育,待他們長大了,會受到社會的歧視,造成心理上的失衡;在找工作時,又因欠缺專業訓練,處處碰壁,難免會產生怨恨。
這些年輕人一旦形成一個被歧視的族群,那將是一個社會治安的不定時炸彈。我們看到近年來英國、法國所發生的社會動亂,都是肇因於非洲移民對種族歧視的反動行為。即自一九九八年至二○○五年而言,在臺灣外籍新娘所生的子女已高達十九萬八千四百○一人,即以二○○五年而言,外籍〈也包括大陸、港、澳地區〉母親生出二萬六千五百○九人,占全臺灣嬰兒出生數的百分之十二‧八八。連同一九九八年以前出生的嬰兒,估計會有二十五萬人。執政當局似乎採取不聞不問的態度,迄今,從未聞有任何規劃的政策善待這些外籍新娘及其所生育的子女。我再強調:這個被忽視的族群會是明天臺灣社會擺脫不掉的沉重負擔,因為他們未受到相當高的教育,在社會上謀生不易,難免會成為社會問題的淵藪。
三、家暴將家庭變為煉獄
家庭本是一家人溫暖的巢,子女們避風的港。也許是由於社會風氣的敗壞,也許源於經濟拮据的原因,有不少家庭成為暴力的刑場,或人生的煉獄。
每天由臺灣的報紙或電視所看到的社會新聞,充滿搶劫、姦殺、詐欺、街頭流氓濫砍行人、綁架勒索後撕票、自殺等報導。以臺灣如此之大,每分鐘竟有一起刑案發生,其中家庭暴力占相當大的比例;像夫殺妻、妻弒夫、子殺父母、孫打祖父母、父母協同子女自殺。更荒唐的是,家庭亂倫現象處處發生,例如父姦親生女、祖父姦孫女、母親男友姦女兒、兄姦妹等新聞,令人不寒而慄!
『人之異於獸者,幾希!』的確應驗了今天臺灣社會現象。最令人憤慨的是為父者,竟強姦未成年親生女兒達五、六年之久,而作母親的竟視若無睹,而為父者對離婚後留下的女兒也往往成為報復的對象,即強迫親生女兒代替妻子進行性侵害。這種亂倫行為,真是禽獸不如。六十年前,若有這種行為的爸爸早被鄰居打死;但在今天這種法治不彰的社會,只要『遮羞』一下,就天下太平。
從前並非沒有家庭暴力情事發生,但是沒有像今天這麼頻繁,這麼嚴重;尤其為父者將女兒當作洩慾工具,確是罪不可赦的重刑犯。這種行為的發生,一方面歸因於刑法太輕,不產生警惕效果;另方面歸於色情新聞透過電視、電影、網絡,到處氾濫,將傳統的行為規範摧毀殆盡。同時,經濟拮据也是﹁夫妻百日哀﹂的主要原因。
至於子殺父母、孫傷祖父母,主要是為了金錢,或為了家產。這種無人性的行為,與法治、教育都有密切關係。家庭為社會的基礎,基礎倒塌,整個社會也會瓦解。這不但是隱憂,更是危機之所在。
四、無誠信社會的悲慘下場
中國傳統的社會價值是以誠信為中心的,無論帝王、小民都強調這個社會價值的重要性。古人有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又云:『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如果失去這個社會價值,整個社會會成為弱肉強食的禽獸世界。對於一個社會而言,父母與子女間重誠信、夫妻間重誠信、朋友間重誠信、長官與部屬間重誠信,這個社會才能營造出一個安定而和諧的局面。
一個社會失去了誠信,也就是社會價值失去了準則。近年來,社會上所盛行的詐欺就是不誠信的必然產物。父母不重誠信,子女效尤,家庭必分崩離析;夫妻間不重誠信,會成怨偶,早晚會走上離婚之途;長官與部屬間不重誠信,這個組織必會互相傾軋,交相爭利;一國領袖不重誠信,固然會失去老百姓的尊重、擁戴,而且也會引起友邦的不齒。
很不幸,近年來,我們看到臺灣無誠信社會所產生的混亂現象,為五十年來所罕見。尤其一國領袖,﹁言而無信﹂竟成為常態,這是任何民主國家難以容忍的行為。
像美國的水門事件,因尼克遜總統不夠誠實,美國人使他黯然下臺。當政者不應忽略一國領袖的言論,有『一言九鼎』的重要性和『言出如山』的影響力。如果當政者重視誠信,才能收『言必信,行必果』的效果,這對政策措施的執行才能達成如期的效果。如果我們再不重視誠信,社會將會沉淪於互相傾軋及攻訐的混亂境地。總之,前面所列舉的四項隱憂已有明顯的徵象出現。如果我們再麻木不察,這四項隱憂會愈來愈明顯,也會愈來愈嚴重。為了消除這四項隱憂,社會大眾固要趕快覺醒,而執政當局更應消除意識型態之爭,提出對策,以期能產生﹁亡羊補牢﹂之效果。無論如何,二十一世紀是個全球化的世紀,也是個競爭激烈的世紀,要想使臺灣能夠屹立於世,還有持續發展的餘地。為此,無論個人、企業或政府,必須重視前面所指出的四大隱憂,並力圖加以解決;惟能如此,才能眾志成城,壯大競爭力,接受各項挑戰,也才不會使臺灣經濟奇蹟成為歷史陳跡。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