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_2026手帳年曆

台灣經濟轉型的故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

  • 9 288
    320
  • 分類:
    中文書財經企管經濟/趨勢國際貿易
    追蹤
    ? 追蹤分類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分類新品通知。
  • 作者: 郭岱君 追蹤 ? 追蹤作者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作者新書通知。
  • 出版社: 聯經 追蹤 ? 追蹤出版社後,您會在第一時間收到出版社新書通知。
  • 出版日:2015/05/27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雙11更好買,25家銀行信用卡分期0利率!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台灣在1954年開始民營化,
10年之間,脫胎換骨,
30年之後,已從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
經濟轉型也帶動了台灣社會、政治的快速發展。
改革一向艱難,台灣究竟是怎麼走過來的?


作者郭岱君在本書《台灣經濟轉型的故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表示,許多人以為台灣一開始就是市場經濟,其實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台灣時,台灣是個典型的計劃經濟體系,三分之二以上的產業屬於政府或國民黨。

不可思議的是,台灣竟然在1954年開始經濟大轉彎——民營化,然後,在十年之間,台灣經濟脫胎換骨,從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而且是個效率高、生產力強的現代化市場經濟。

這一連串的改革與轉型,造成長達三十年台灣經濟的快速發展,並帶動社會及政治的改革。但是,很少人知道台灣是怎麼走過來的。改革一向艱難,甚至慘烈。台灣的政經領袖不可避免地經過無數次的政策辯論、路線競爭、甚至政治鬥爭。

作者郭岱君使用第一手資料(口述訪問、當事人日記、文件)重現當年這一場驚心動魄的改革歷程。《台灣經濟轉型的故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就是展示台灣經濟轉型成功的祕訣。在兩次財經大辯論中,國民黨的領導人為什麼竭力扶植私營企業?為什麼同意採取出口替代策略?為什麼願意進一步深化改革,把掌握在手中的社會資源放出去,還樂觀民間政經勢力的滋長?……

本書以1949年國民黨政府退避台灣、嘗試不同的經濟路徑為起點,到1960年揮別過去的計畫經濟思維,全方位朝市場經濟發展為止。第一章重在歷史回顧,簡要地介紹台灣自1895年割讓日本之後,為期整整半個世紀的經濟狀態,以及1945年中國國民黨收回台灣所建立的新經濟體制,直到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為止。第二章重點介紹蔣介石與陳誠立志改革的決心與行動。除了國民黨本身的改革之外,還包括台灣的幣制改革、土地改革、地方自治等。第三章敘述台灣第一次財經大辯論,這是國民黨的歷史上少有的一次意識型態之爭。從1952年底到1954年春,台灣朝野就什麼樣的經濟體制最能有效地創造財富問題展開論戰。第四章勾勒1957年台灣第二次財經大辯論,焦點是:要不要放鬆政府對外匯貿易的控制?第五章探討的是台灣如何在外匯貿易改革後,把改革的範圍擴大到財經以外的其他層面。第六章以個案分析為主,探討那些改革推手的經歷、思想,以及彼此間的互動。這一章特別敘述兩次財經辯論中,決策者如何通過對經濟問題的認知改變,調整他們的信仰,從而在工業化和經濟現代化上達成共識。第七章綜合分析台灣經濟順利轉型的關鍵因素。

目錄

序(朱雲漢)
寫在前面(前言)
第一章 台灣的新統制經濟1945-1949
第二章 將革命事業從頭做起:黨的改造、土地改革、地方自治
第三章 第一次財經大辯論:計畫經濟還是自由經濟?
第四章 第二次財經大辯論:如何推動外匯貿易改革?
第五章 第三次財經大辯論:是否推動全面的改革?
第六章 改革的推手:政治領導與財經官僚
第七章 政治領袖、制度轉型、新市場經濟興起

序/導讀

不久前,我有幸提早拿到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郭岱君博士新作《台灣經濟轉型的故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一書的校對稿,連夜拜讀,愛不釋手。

這本書把我們帶回到194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期的台灣。岱君博士的歷史敘述聚焦在幫助台灣走出戰後經濟困頓局面,並為日後三十年經濟發展奇蹟奠定基礎的幾位關鍵人物與他們推動的劃時代改革。經由她的筆觸,我們看到在台灣最艱困的年代,一群專業廉潔的菁英,協助蔣介石與陳誠帶領台灣走出政治、經濟的困頓,使台灣免於赤化,才能實現後來的民主自由、經濟繁榮與全民富裕。

這是一本鮮活的歷史場景重建,從陳誠擔任省主席期間毅然全面推動「三七五減租」與「耕者有其田」,徹底改變台灣的社會結構,到他組閣後重用尹仲容、楊繼曾與嚴家淦,他們成為關鍵年代經濟改革的推手,岱君博士把這段歷史生動的呈現出來。書中最突出的台灣經濟發展頭號功臣,莫過於尹仲容先生。從1949年他來台主持「台灣區生產事業管理委員會」,到1963年辭世為止,這位改革大將是引導台灣從計畫經濟轉型到市場經濟的靈魂人物。若不是他獨排眾議,強力主張利用美援協助台灣民營企業建立PVC塑膠工業,就不可能有日後的經營之神王永慶。

台灣在1950年代後期,雖然經濟已漸趨穩定,通貨膨脹已基本解除,但經濟發展尚未找到出路。此時,尹仲容出任外匯貿易審議委員會主任委員,他審時度勢,大膽地主張:台灣市場規模狹小,要突破經濟發展瓶頸,唯有減少對外經濟活動所受的行政約束,改革外匯貿易政策,打開外銷市場一途。他乃著手推動三個十分重大、充滿風險的改革。一是逐步建立「自由貿易制度」,取消數量管制和復式匯率,恢復價格機能;再者「調整匯率」,部分採取有彈性的機動靈活的模式,取消對進口物資不必要的變相補貼,及取消對出口物資的變相課稅;最後採取「鼓勵出口」的強力措施,刺激台灣內部經濟的迅速發展。這三項大刀闊斧的改革開創了往後數十年內台灣出口貿易及經濟的快速成長。

岱君博士的文筆流暢、敘事有力,既悟人又感人。她對台灣戰後幾度面臨的經濟危局,既能將決策的歷史背景脈絡勾勒的簡潔有力,又能將關鍵歷史人物的思路與性格刻畫得入情入理。透過她的千秋之筆,讓我們對廉潔耿直的尹仲容有更深一層的認識,也更能領悟其座右銘「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吾心」。斯人已逝精神在,留有丹心照後人。

當前台灣的朝野菁英,都應該好好一讀這本精彩的歷史重現之作。岱君博士筆下的時代與人物,雖然距今已經超過六十年,但仍深具啟示意義。正如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所言,「一個人能往回看多遠,就能向前看多遠」。今日台灣也正面臨產業結構調整的困頓,但是相較之下,1950年代的台灣所面對的經濟難題要比今日不知險峻多少倍。

岱君博士提醒我們,事實上,當年國民政府自大陸撤退至台灣之際,台灣同時面臨通貨膨脹嚴重、對外貿易停滯,更有大批由大陸撤退的人民居家安頓等經濟問題,當務之急,必須穩定國家經濟、恢復各大產業生產。當時台灣為計劃經濟體系,公營產業比例高達三分之二,但卻未能發揮應有的功能。然而,從1950年代中期開始,政府開始將公營事業逐步民營化,陸續推動與深化外匯貿易與社會、文化、教育、法律等多面向改革,逐漸脫離對美援的依賴,在短短十年間,創造出經濟奇蹟,奠定台灣之後三十年的經濟發展基礎,從計畫經濟轉型為現代化市場經濟。我們應該重新回味這一段台灣從艱困環境中走出來的歷史,並從中汲取智慧與膽識,為當前台灣困頓的經濟找到新的突破口。

我與岱君博士結識多年,對她這些年來的學術研究工作知之較詳。她是中國現代史研究的權威學者之一,曾擔任史丹福大學東亞研究所講座教授、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客座教授、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副教授,長於經濟發展、經濟轉型、中國政經現勢、近代中國歷史檔案研究。在她出任胡佛研究院研究員之前,更於1987到1997年之間曾擔任行政院新聞局波士頓辦公室主任、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總統新聞秘書、英文傳譯等多項重職,學經歷完整豐富。

岱君博士任職的胡佛研究院是美國最頂尖、最有影響力的智庫之一。胡佛研究院與美國共和黨素有淵源,歷任共和黨總統都會網羅胡佛研究院的專家擔任智囊或出任政府要職,例如曾經擔任小布希總統國家安全顧問與國務卿的萊斯,在卸任公職後回到這個重要智庫。胡佛研究院也是美國西岸的學術重鎮,其學術功能與地位卓著,相當於一座設置於史丹福大學校園但經費獨立自主的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該院延攬眾多大師級的學者擔任終身職資深研究員,包括多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胡佛研究院更有全球知名的歷史檔案館,凡是與戰爭與和平主題有關的文獻與史料,從一次世界大戰、二次世界大戰、冷戰,到冷戰結束迄今,全球重要歷史事件與人物的文獻資料,都在其收藏的範圍。其收藏無論在數量、地理範圍、語文類別與學術價值上,都可以稱得上舉世無雙。岱君博士從2003年起,投入推動胡佛研究院「近代中國檔案及特藏史料搜藏及研究計畫」,保存與開放中國歷史秘辛檔案,包含國民黨檔案、蔣介石日記、宋子文檔案、孔祥熙檔案等,藉由檔案公開,提供後人對於近代中國歷史事件與領導人物的重新認識與評價,並開創了海內外民國史研究新的學術高峰,郭博士居功厥偉。


朱雲漢


前言

許多人誤以為台灣生來就是市場經濟,其實不是。

1949年之前的國民黨領導滿腦子都是計畫經濟,認為國營企業優於私營企業,唯有計畫經濟能夠保障國家安全、提高人民福祉,因而主張由國家來從事重工業,控管工礦、水力、能源與公共交通,而私人企業只能生產日常消費品。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國民黨人的經濟理念同政治理念一樣,都是源自孫中山的「三民主義」,而三民主義中的「民生主義」就是以「節制私人資本,發動國家資本」作為核心內容。所以,當1949年國民黨從大陸撤退時,台灣推行的就是以公營事業為主、政府嚴格控管的統制經濟(Command Economy)體系。

但是,從1950年開始,國民黨的主要領導人蔣介石、陳誠,以及跟隨他們的許多技術官員都逐漸換了腦袋。1952-1953年與1957-1958年發生過兩次財經大辯論,辯論各方都在認真思考究竟哪一種經濟體制適合台灣的發展,哪一種經濟策略能為台灣帶來最大的經濟成長。大辯論之後,台灣政府採用新觀點和新方法發展經濟,並且逐步建立新的制度。這些新制度,不論是正式的法律規章,還是非正式的思想習慣,帶動一連串的經濟改革,在短短十年內,計畫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而且還是個公平開放、富有生產力與創造力的市場經濟(Productive Market Economy)。

這段經濟改革和轉型的過程不僅高潮迭起,而且可以說是驚心動魄,但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原委,即使是台灣人自己,也不太清楚。那麼,這場革命性的經濟改革是如何發生的?高生產力的市場經濟又是如何形成的?

高生產力的市場經濟是如何形成的?

人類的歷史進程表明,高生產力的市場經濟並不是自然生成的,它需要一些基本條件,包括民眾的信仰與社會機制,這個社會機制必須能夠激勵人們參與生產,相信自己能從努力中獲得回報,並保障他們財富的安全與分配的公平。

這個過程是如何發生的呢?首先,社會的生存必須先受到挑戰,原有的經濟體制已不能滿足人民的需求,甚至威脅到領導者與社會菁英的統治,他們必須解決財富與經濟問題,才能維持自身的權力與統治秩序。正是有了這樣的認知和恐懼,領導者和社會菁英才會願意尋找新的辦法來解決問題。

「新的辦法」必須從意識型態的改變開始,先有思想的改變,然後推進制度的變革。當然,任何改革都會引起既得利益團體的激烈對抗,在這個時候,改革者無論在意識型態或制度的改革上,都不能猶豫或退讓,唯有堅定不移地戰勝強大的反對勢力,才能建立新的制度。

西歐市場經濟發展的過程正是如此。西歐原來也是以傳統的農業經濟為主,直到15世紀,連續兩百年的戰亂,不僅傷亡慘重,而且民窮財盡,弄得上上下下都難以為生。到了這個地步,一些國家的領導人開始意識到,巨大的戰爭花費已威脅到自身統治的合法性。面臨這樣的威脅,他們不得不調整政治與經濟政策,以便創造財富和鞏固統治,同時平衡國家之間的權力,避免戰爭。

英格蘭與法蘭西率先創造出新的經濟體制,以一套激勵機制來鼓勵人民參與市場經濟,積累更多的財富。他們的做法是:統治者同意保護私有產權,不是限制而是鼓勵私人企業的發展,以市場為導向,允許人民參與經濟活動,條件是他們要合理繳稅。最後,統治者率領的官僚團體與社會菁英達成協議,共同合作,透過經濟改革,提升經濟效能,進而建立一套現代政經制度,人民的財富更為增加,國家更加富強。這套方法迅速獲得成功。此後,愈來愈多的統治者願意改革政治和經濟制度,鼓勵發展高生產力的市場經濟。

中國為什麼沒發展出高生產力的市場經濟?

中國卻沒有出現這樣的歷程。在1600年前,中華帝國從來沒有像西歐國家一樣被挑戰過。總的來講,中國

試閱

第一章 台灣的新統制經濟1945-1949
清廷在甲午戰爭中敗北,於1895年接受《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從此,日本殖民政府統治台灣,台灣的經濟變成殖民地式的經濟,也就是由日本殖民政府主導的計畫經濟,一切經濟活動都必須根據日本的需要而定。20世紀初,台灣的主要產品是蔗糖和大米,成批地運到日本本土與相關地區。
毋庸諱言,日本在台的殖民統治期間,台灣地區還是有過不少開發建設。例如:建立了新的交通運輸系統、進行人口普查、完成地籍登錄、開發礦山、發展林業和漁業、開展公共衛生工作等等。到1930年代,台灣經濟已經有了相當的基礎,日本殖民政府開始發展鋼鐵工業、食品製造業、同時建立化工和機床製造工業。持續的經濟成長也導致城市化的起步,農村人口開始走向城鎮。當時台灣經濟增長的速度已和日本本土差不多,雖然人民生活、教育水準還趕不上日本,但比中國大陸要好得多。
不過,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台灣的經濟大受影響。台灣是日本的「南進基地」,遭受美軍的密集性轟炸,機關、學校、工廠、公路、鐵路、發電廠等受到嚴重破壞,以致生產驟降,通貨膨脹尤其嚴重,1945年的物價上漲率高達575.11%。
1945年日本戰敗,國民政府收回台灣,日本人撤離台灣,幾個月內,走了25多萬日本人,其中不但有行政管理人員,還有許多技術人員。他們一走,原有的殖民式經濟頓時瓦解,儘管國民政府的接收團隊也有財經技術方面的人員,但是時間緊迫,人手也不夠,許多事情銜接不上,台灣的市場與社會陷入一片混亂,這對於飽受戰火破壞的台灣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陳儀與國民黨的經濟理念
代表國民政府接收的是首任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長官陳儀。陳儀和蔣介石以及其他國民黨領導人一樣,都是計畫經濟的忠誠支持者。國民政府自1928年以來,實行的一直是統制的計畫經濟。蔣介石、陳誠他們都是孫中山的信徒,都認為「三民主義」中民生主義的核心就是「節制私人資本,發達國家資本」。他們認為:私人企業效率低,無法提高金融資本、擴大生產能力;而且,資本家自私自利,容易流於貪腐、壟斷。唯有政府掌控生產與消費,才能做到公平和效率;唯有政府掌控資源技術,才能達到工業化的目標。在蔣介石看來,「真正的中國經濟不是放任的自由經濟,也不是階級鬥爭,而是計畫經濟。」
自從1931年日本占領東北後,蔣介石等更堅信中國必須建立強大的國家機器,以經濟發展國防,才能應對日本侵略。為達到這個目的,蔣介石在1935年把主管全國國防建設的「國防計畫委員會」改名為「資源委員會」,直接隸屬軍事委員會,負責中國資源的調查研究和動員開發。中國的重工業,尤其是與軍事工業相關的鋼鐵、動力、機電、化學、水力等基本工業,都由資源委員會掌控;私人企業僅能生產日常消費品,以提高民眾福利。
資源委員會帶頭實行大規模計畫經濟,控制軍械和工業生產,還創設新的制度與機構來保護中國的戰略資源。所以,到二戰結束為止,國民政府主要領導階層的腦子裡都塞滿了國營企業、重工業、計畫經濟的想法。

陳儀的台灣新統制經濟
蔣介石選定陳儀出掌台灣是經過了縝密思考的。陳儀畢業於日本陸軍大學,能說一口流利的日語,陳夫人是日本人。陳儀曾任福建省主席,擁有主政地方的經驗,而且,福建和台灣地理文化接近;更重要的是,陳儀的治理理念和蔣介石相同,堅信「如不實行國營經濟,中國就沒有未來」。所以,他一到台灣,就宣稱將力行國父遺教,要把台灣建設成「三民主義的實驗所」。
陳儀早在1934-1941年擔任福建省主席期間,就已經在福建建立了一個以公營企業為主的龐大統制經濟體系,工商貿易、米糧生產、財政金融、交通運輸等都由專賣負責,幾乎日常生活中的每筆交易都要經過政府掌控。
但是,鋪天蓋地的統制經濟,效果卻不理想,反而惹來不少民怨,因為「奸商趁機囤積,貪官從中漁利,米荒嚴重,物價飛漲,民怨沸騰」。不過,當時戰亂頻繁,陳儀並沒有機會去深入思考其中的得失利弊。
1945年奉命掌理台灣,陳儀把在福建省沒有能充分發揮的經濟理念帶到台灣。他身兼台灣省行政長官和警備總司令二職,牢牢掌握了政治和經濟大權,在他的領導下,台灣很快就建立起一個由政府嚴格控管的新經濟。
首先是接收日產。陳儀沒收了日本人留下的企業,把它們重組、並且改為公營,例如把日據時代的四大糖廠整併為台灣糖業公司(台糖);原先的六家石油公司被合併為中國石油公司。他把所有日本和日台合辦的工礦企業都轉交給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還接收一切公私交通以及所有糧食生產和流通,日本人的土地也全部沒收了。陳儀還成立了一個「日產管理委員會」來清算日本人的房地產,並把它們收歸政府管理。從1945年11月到1946年6月,在短短的七個月裡,戰前日本人的土地、工商農礦財產都涓滴不漏地轉移到政府手中。
此外,還有「學校財產委員會」負責管理教育系統及其財產,「土地委員會」處理土地糾紛。
陳儀主政的台灣當局還規定米、鹽、糖、煤油等民生產品,一律由官方統一定價收購;同時加強對菸、酒、火柴等物品的專賣管理。為達到這些目的,他特別設立了貿易局、專賣局、糧食局和煤炭調整委員會來管理。專賣局控制食鹽、樟腦、火柴、酒和菸的生產與銷售;糧食局制定糧食政策,購買糧食、穀物、徵收土地稅、並控制糧食生產的來源;煤炭調整委員會則壟斷能源供應,規定所有私營煤礦所生產的煤炭只能出售給這個委員會來分配。到1946年底,70%的工業資產和72%的土地都納入了台灣省長官公署所控制的統制經濟體系之中。
陳儀本來預期這個嚴格的管制經濟體系能盡快恢復生產,提振經濟,但事與願違,長官公署一開始就和台灣人民弄得不愉快,農工生產也一直提不上來。
其中的原因很多。首先,日產處理造成不少民怨,許多日本人離開台灣之前把房地產出售或贈與台灣的朋友,因為走得匆忙,很多來不及辦理轉移證明。結果,凡是拿不出轉移證明的,房地產一律收歸國有。其次,如此大規模的政權轉移,使許多人失去了工作。僅僅是公務員方面,國民政府取代日本殖民政府,就有大約37,000名台灣人因此失去了工作。殖民政府時期的台灣官員有84,559名,其中44%是日本人,56%為台灣人(台灣人有46,955人)。1945年國民政府接收以後,政府官員的員額縮減了將近一半,只剩44,451名,其中又有不少職位被大陸來的公務員拿走。縮編後的行政長官公署人員,從大陸來的人占了64%,台灣人只剩下22%,剩餘的14%為留任的日本人(大多是技術方面的職位)。算起來,在政府工作的台灣人從原來的46,955人一下子降到19,730人,將近37,000位台灣人失去了工作。在這失業37,000名公務員中,如果平均每個人承擔五口之家的生活,那就意味著約有18萬台灣人因為國民政府收回台灣而面臨生活困境。
不只是失業的問題,經濟也出現困難。嚴格的統制經濟不但沒有恢復市場的活力,反而使台灣工業及農業生產出現倒退,一度出現了嚴重的通貨膨脹,到處都有民眾的不滿之聲。還有,壟斷與管制造成政府的腐敗與低效。因為處處管制,走私及黑市交易必然增加,這樣一來,陳儀和他的部屬更加依賴警力來緝查,而在緝查的過程中,往往造成衝突與民怨,台灣民眾對國民黨及陳儀政府的反感愈來愈大,也深深地傷害了台灣人和大陸人之間的感情,影響兩者的關係。
當時,已有一些文化知識界人士提出警告,要求陳儀迅速做出政治與經濟上的改革,否則要出大問題,而陳儀太過自信,不但沒有注意改正,反而加緊經濟管控措施。問題是,越管制,經濟及社會秩序越惡化;越惡化,就更加強管制,如此惡性循環,使陳儀政府陷入巨大的統治危機而不自知。
到1946年底,台灣人對未來的期望瀕臨崩潰。失望和不滿不斷增長,城市裡最嚴重,通貨膨脹成了惡性通脹,失業率飛速上升,台灣人與大陸人的矛盾也加速惡化。當時已有政治觀察者指出,社會的不滿以及政府與人民關係緊繃,已經到了臨界點,山雨欲來風滿樓,任何一點衝突都可能成為燃火點,「變亂隨時可能爆發」。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0845655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264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本商品會員日滿額金幣加碼回饋最高15倍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