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國主義下的臺灣(2022新譯版)
過去歷史上的禁書,現今是理解日治臺灣史的起點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永遠列名臺灣史閱讀書單
日本統治臺灣時期的「禁書」,今日為理解日治臺灣史的「起點」
2022新譯版,迎接經典的再理解和新啟發
本書自1929年出版至今,諸多立論已成學界定說,是日治臺灣研究的標竿之作。作者矢內原忠雄統整分析了1895年之後的整體史事,而著重能夠解釋全局的經濟議題。身為東京帝大經濟學教授,他敏銳的看出殖民政府必須讓臺灣對帝國有利,於是努力引進資本主義並百般維護,一切政策皆由此核心擘劃實行。以此觀點,日治時期的政治、產業、金融、司法、文教等看似互不相干又紛雜多端的單獨事實,便有了前後一貫的脈絡。
書中分析臺灣的現象時,同時參照朝鮮、爪哇和印度等地的殖民統治。將臺灣的內外環境並陳,不僅更能理解殖民當局背後的考量,也能以客觀依據凸顯臺灣處境的獨特之處。臺灣的糖業和爪哇或古巴相比,優勢劣勢分別為何?這影響了會社的經營方向,進而觸動總督府的政策,甚至日本帝國的關稅修訂。臺灣總督府真的是專制政治嗎?臺灣人能參與的政治權力究竟是大是小?和同受日本殖民的朝鮮相比,讀者便有清晰概念。
殖民政府為了統治需要,調查整理了綿密的統計數據,矢內原從這些資料中歸納出現象,再賦予意義、建立自己的詮釋,進而形成對帝國主義的批判。本書1929年10月於東京出版,臺灣總督府警務局隔年1月即下令禁止在臺上市、流通,直至1945年日本結束在臺灣的殖民統治為止,此書都無法在臺公開販售。甚至在1939年以後,日本本國的出版商也在軍部勢力的壓迫之下,不再販售此書。
今日隨著臺灣史逐漸深化於義務教育課程中,《六三法》、「米糖相剋」、「內地延長主義」等詞彙已成學子應考須熟記的關鍵字,但是對其他世代而言可能全然陌生。這些基本概念皆可回溯至本書中更完整的脈絡,因此是填補知識斷層的不二之選。現代學者也必須承接矢內原的成果而加以延伸或修正,所以閱讀此書也是掌握當代研究的必然選擇。
新譯版依據日文原文重新翻譯,並於必要處註解,排除今日讀者理解文本時可能遇到的障礙。譯者並撰寫〈解題〉一篇,說明矢內原所處的學術環境如何影響其研究取徑,而後世研究對於此書又有何評價,讓讀者更整全的掌握本書內容。
如果你曾感嘆臺灣人遭受殖民壓迫,本書揭露當帝國推行資本主義化時,不只影響臺灣,也讓日本消費者、納稅人和農業移民付出代價。
如果你知道日治時期研發出了蓬萊米,本書會告訴你為何小小的稻米竟然讓臺灣強大的製糖會社陷入經營危機。
如果你覺得臺大曾經是帝國大學頗為氣派,本書會指出在臺灣設立帝國大學為何是「腳小頭大」的教育制度,臺灣的整體文教政策又如何顯露出濃厚的帝國主義,並為資本主義服務。
如果嘉南大圳讓你想到八田與一的貢獻,本書能讓你從帝國主義的視角觀察水利工程的意義和影響,進而更深刻、寬廣的認識帝國主義下的臺灣。
得獎與推薦記錄
● 於2001年列為岩波書店「傳給21世紀日本人的名著」之一
● 「臺灣知識分子的聖經」——王育德,臺灣獨立運動領袖、作家
● 「映照臺灣人想像的共同體的鏡子」——若林正丈,東京大學名譽教授
● 「就問題提起、分析架構、研究結論被普遍踏襲、承認甚至定說化的程度來說,矢內原忠雄該書,可說是日據時期台灣史研究領域中,最基本也最具經典性的金字塔作品。」——吳密察,故宮博物院院長
目錄
● 解題:試論矢內原忠雄與東大殖民政策講座——黃紹恆
● 翻譯凡例
● 序
【第一篇:帝國主義下的臺灣】
● 第一章|日本領有臺灣
● 第二章|臺灣的資本主義化
- 第一節 土地問題
〔第一項 日本領臺前的土地制度〕
〔第二項 土地調查〕
〔第三項 林野調查及林野整理〕
〔第四項 森林計畫事業〕
〔第五項 土地的資本原始積累〕
〔第六項 土地的分配〕
- 第二節 度量衡及貨幣制度
- 第三節 資本家企業
〔第一項 外國資本的驅逐〕
〔第二項 資本型態的發展〕
〔第三項 獨占的成立〕
〔第四項 往外部的發展〕
- 第四節 財政及資本主義化
- 第五節 階級關係
- 第六節 臺灣在日本帝國主義的地位〕
〔第一項 資本的移動(投資及吸引資本)〕
〔第二項 商品的移動(貿易)〕
〔第三項 人口的移動(移民)〕
〔第四項 財政上的價值〕
〔第五項 殖民地借貸關係〕
● 第三章|教育問題
● 第四章|政治問題
● 第五章|民族運動
【第二篇:臺灣糖業帝國主義】
● 第一章|糖業與殖民地
● 第二章|臺灣糖業的獎勵
● 第三章|臺灣糖業的資本主義發展
- 第一節 新式工廠的勝利
- 第二節 混合企業的型態
- 第三節 地區性發展
- 第四節 糖業聯合會
- 第五節 販賣及金融
- 第六節 卡特爾內部的爭霸
- 第七節 糖業帝國主義
- 第八節 利潤的泉源地
- 第九節 蔗農
- 第十節 農民組合
第四章|臺灣糖業的將來
- 第一節 國內消費及輸出
- 第二節 糖業及稻作
序/導讀
序(摘錄)
相對伊能嘉矩大作《臺灣文化志》處理的主題是「清國治下的臺灣」,我這本書應該可以「日本治下的臺灣」為題。亦即主要研究日本領有臺灣之後,在日本的勢力之下,臺灣是如何的發展。就時代而言,則為伊能著書之接續。我認為相對伊能的著作,本書除了作為主題的時代不同,頁數無法與之匹敵的少之外,在內容上的處理,則有若干特徵。
第一,本書內容雖說也橫跨經濟、政治、法制、教育等各種問題,不過我最投注心力的是經濟發展,其他方面只是簡略記述。其他方面並非不重要,只是因為我的研究主要是經濟相關課題而已。況且日本統治臺灣各項政策的推行,一向著重經濟發展。換言之,日本對臺灣在經濟上的要求,才是決定各項臺灣統治政策的最有力因素,所以要探討統治臺灣對日本的意義,將研究主力放在經濟關係的分析乃理所當然。
第二,本書雖然不是不作歷史性的敘述,不過我的主力灌注之處,在於說明事實所具之意義。就日本領有臺灣之後的情勢或其沿革、現狀,不乏臺灣總督府的出版物及其他著作,我希望能以這些官民出版物所提供的事實為材料,嘗試分析臺灣經濟、政治發展的事實關係、探究其社會意義,以說明日本統治臺灣的性質。而此意義及其性質,由於具備獨占資本主義階段的帝國主義特徵,因此本書以「帝國主義下的臺灣」為題。
如上所述,本書是以經濟為中心,對臺灣社會發展所作的科學性分析,且根據一定的理論嘗試分析社會事實,然後以此具體的分析結果,確立或修正科學性的理論。殖民地的社會科學研究,也不外乎這種方法。不只臺灣,朝鮮、印度、阿爾及利亞等其他的殖民地,也唯有以這種方法才能真正認識其殖民地特性,同時也可究明此時代的國家經濟及政治、世界經濟及政治的活動型態,如實理解其社會意義之所以,我認為在學術上研究殖民地的可能性及重要性便存在於此。因此,本書的主題雖然是臺灣,同時也是對日本帝國,以及進一步對帝國主義殖民政策的研究。也就是以臺灣為具體事例,說明帝國主義殖民政策及日本殖民政策的活動型態。
作為科學分析的書籍,本書雖然不是提倡政策的政論,不過在事實關係的分析上,還是會明白指出問題的所在及其性質,又於歷史發展的理解上,也會指出今後的發展方向。過去政策的說明、現在政策的批判及未來政策的樹立,唯有對事實的發展有正確的認識才有可能做到,今日及未來的政策取決於過去及今日所顯現的事實與事實發展的方向。正確且銳利分析此方向,正是科學的任務。因此,科學使吾人理解過去,知道現在,同時更進一步預測未來,而以此樹立政策,則是政治家的任務。附帶一言,本書雖然不是政治評論,不過對於殖民地的統治方針,仍帶有若干的「天氣預報」。
本書論述雖然不足,也確實不足,卻是我在科學研究上的辛勞之作。如果容我披露我對殖民地問題的心情,則是衷心企望「受虐者的解放,沉淪者的向上,以及自由獨立者的和平結合」(拙著《植民及植民政策》〔全集第1卷,頁483〕)之實現。此書就是著者本著這種心情,在學術上的一個盡心作品。
如同在本文開頭所說,本書是由我已經發表的兩篇論文所構成,雖說也曾作若干的修補,不過今日進一步將之集結成書,係基於友人的勸說,以謀閱讀方便而已。於此序文附言之處,除說明本書之性質外,同時也披露我的想法。
昭和4年(1929年)4月 於東京大森八景坂上
著者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