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堂撼動世界的財經課:當金融風暴常態化,我們該如何預測下一個震央?
為你解析歷來12場金融大海嘯,讓你為下一次隨時可能來襲的震盪做好準備!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太多人活得太費力,我想為大家、包括我自己,找到比較省力、又能活得更舒服的方法。─蔡康永
內容簡介
日本亞馬遜★★★★★讀者推薦
狂熱、恐慌、崩壞!
上完12堂撼動世界的財經課,搶救你的荷包!
震撼全球的金融危機,是怎麼發生的?
為何資本主義下的金融體系,會一再出現難以收拾的浩劫,
而且間隔更短、影響更大?!
本書解析你一定要知道的12場金融大海嘯,
帶你為下一次隨時可能來襲的震盪做好準備!
過去十幾年來,「金融危機」「經濟危機」等名詞,總不時地在媒體上出現,從1987年的黑色星期一、90年代日本泡沫經濟、21世紀初期的雷曼風暴到近期的希臘債務危機,沒有停止跡象。再來,中國有房地產市場的低迷,日本有國債暴跌,美國又有新的資產泡沫破滅,新的危機儼然即將來臨。
為何我們必須關心金融危機?因為,金融危機不僅會對實體經濟造成惡性影響,且遠在國外的慘況很快就會如病毒散播般蔓延全球,台灣當然也逃不開。且當全球化使得依賴出口的國家增多(尤其是亞洲,當然包括台灣),此一依賴將提高經濟體的脆弱性。一旦主要進口國的經濟能力不振,不僅會使各國貨幣體系和股市崩潰,由此引發的大批外資撤逃和國內通貨膨脹的巨大壓力,將使亞洲各國大量企業破產、銀行倒閉、股市崩潰、房地產下趺、匯率貶值、失業率上升,人民生活受到嚴重影響。一旦經濟遭受嚴重打擊,造成經濟衰退、社會動盪和政局不穩,國家也將因此陷入長期混亂。我們從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中已得到證明。
所以,全世界都關心:下一次震央,究竟會在哪裡?
本書作者知名財經專家、資深銀行家倉都康行於金融界服務二十餘年,他將從「金融危機」這一嶄新角度,帶領讀者從頭認識這影響你我生活甚巨,但我們好像不那麼了解的金融體系。
本書從美元成為強勢貨幣濫觴的1971年「尼克森震撼」揭開序幕,直到近期的希臘債務危機與新興市場恐慌,時間跨距超過40年,擷取撼動世界的12場金融危機。
至於為何從尼克森震撼開始說起,原因是從這起事件後,後續發生的金融危機便有兩個共同特徵:
1. 危機發生的間隔愈來愈短。
2. 對於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的影響,愈來愈難清楚釐清。
在金融技術的革新與發展愈來愈進步快速的現代,我們在想辦法保護自己的身家財產之際,第一步該做的其實是了解那些危機發生的原因,時代背景,後續結果與影響。比起什麼都不知道,宿命般地接受一切,不如掌握些許事實來得更好。
金融危機或許很難預防與避免,但讀完此書,也許你我能在下一次的危機發生之前,做好準備!
名人推薦
◆各界推薦
知名財經作家 王立群
中央經濟研究院研究員 吳惠林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 邱俊榮 共同推薦
目錄
推薦序 下次金融大風暴何時出現?/吳惠林
推薦序 深入淺出,足以震懾思維的佳作/邱俊榮
推薦序 金融風暴,或許是上帝的善意提醒/王力群
前言 往事並不如煙
第1課 尼克森震撼的衝擊
現代經濟與黃金脫鉤之始
1一九七一年尼克森震撼
2回顧布列敦森林體制
3 美國深陷越戰泥沼,拖累經濟
4 歐洲經濟復甦,升高對美元的不安
5 貨幣戰爭,早就開打!
6 浮動匯率制是否理想?
【財經小專欄】外匯行情
第2課 中南美危機背後的累積債務問題
原油攪亂全世界
1 一九八二年始於墨西哥的「中南美危機」
2 巴西模式之挫敗
3 新興國家危機推手:石油危機與油元
4 金融政策,加速債務危機另一原因
5 巴西強行宣布延期償債理由
6 布雷迪計畫
【財經小專欄】頁岩氣與油元
第3課 《廣場協議》與美元大貶值
強勢美元換來日本「失落的十年」
1 一九八五年,超乎預期的美元下跌
2 《廣場協議》背後的「雷根經濟學」
3 逐漸升溫的美日貿易摩擦
4 日本為何被迫金融開放?
5 政府干預外匯市場的限度
6 美元貶值促成日本泡沫經濟?
【財經小專欄】美國對人民幣貶值的批判
第4課 一九八七年黑色星期一
風險管理的開始
1 惡夢徵兆
2 暴跌原因是「資產組合保險」?
3 帶來大緩和時代的葛林斯潘
4 西德唱反調是黑色星期一遠因
5 急漲、暴跌、群眾心理
6 風險管理的開始
第5課 日本泡沫經濟瓦解教訓
日本金融體系遭逢重創
1 一九八九年,日股崩盤
2 八○年代的風光,九○年代的挫折
3 金融破產的骨牌效應
4 欠缺市場風險敏感度,招致不幸
5 高風險的資本市場業務
6 進軍海外,卻欠缺市場風險敏感度
【財經小專欄】不動產泡沫會再現嗎?
第6課 一九九二年英鎊危機
避險基金崛起與通貨制度的脆弱
1 索羅斯為何瞄準英鎊?
2 歐洲貨幣制度誕生經過
3 德國統一,威脅歐洲貨幣制度
4 避險基金到底是什麼?
5 關於歐元的「三元悖論」
6 被捲入歐洲貨幣危機的北歐
【財經小專欄】出口增加,景氣就能恢復?
第7課 變質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金融工程的失控,雷曼風暴的伏筆
1 P&G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案
2 道德喪失的銀行
3 變質的衍生性金融商品
4 當該穩健的銀行開始鋌而走險
5 遍布全球的衍生性金融商品案件
6 該管理,而非禁止
第8課 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
新興國家風險與美元依存體制
1 一九九七年泰銖拋售背景
2 受連累的馬來西亞
3 亞洲各國的連鎖反應
4 美元體制的再思考
5 俄羅斯危機與避險基金LTCM的挫折
6 擴散到巴西,危機繞地球一周
【財經小專欄】凱恩斯國際貨幣(bancor)與特別提款權
第9課 網路泡沫破滅的騷動
「新經濟」的幻想與轉型的金融機構
1 二○○○年網路泡沫的衝擊
2 泡沫化的信號:非理性繁榮
3 繼安隆之後的企業破產風暴
4 美國式典範才是世界標準?
5 沙賓法案與活力門危機
6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越走越近
第10課 二○○八年雷曼風暴
美國型金融模式的瓦解
1 百年一遇的危機如何開始?
2 證券化商品的弱點
3 槓桿操作造成致命危機
4 曾經雄霸華爾街的投資銀行
5 槓桿的甜蜜圈套
6 行政機關沒識破金融機構的本質
【財經小專欄】中央銀行與不動產
第11課 希臘財政不安,歐盟岌岌可危
歐元區南北問題,備受挑戰的共同體
1 歐豬五國
2 加入歐元,反讓希臘引發經濟危機
3 西班牙、義大利遭受波及
4 德拉吉出面為歐元瓦解危機止血
5 歐元區內的「南北問題」
6 前途多舛的歐盟財政統合
【財經小專欄】關於量化寬鬆政策
第12課 下一個震央在哪裡?
地緣政治風險構築下的脆弱世界
1 「柏南奇震撼」衝擊新興國家
2 再次思考新興國家問題
3 地緣政治風險
4 中國正在失控中?
5 影子銀行,下次危機的火種?
6 脆弱的世界
後記 以史為鑑,不再重蹈覆轍
序/導讀
前言
往事並不如煙
近幾年來,媒體上出現「經濟危機」或「金融危機」這類字眼的機會越來越多,相信許多人都有同感。
正當「雷曼風暴」肆虐世界之後不久,換「杜拜危機」「希臘危機」上場。當我們以為「歐元瓦解的危機」已經解除,卻又浮出「新興國家危機」。再來,中國有房地產市場的低迷,日本有國債暴跌,而美國又有新的資產泡沫破滅,儼然新的危機即將來臨。
雖然美國大膽的量化寬鬆政策已經終結(二○一四年十月結束),如同烏克蘭變局中所見,國際情勢正面臨可能再度陷入冷戰時代的不安定狀態,這或許將導致前所未有的市場變動。
本書希望透過大家耳熟能詳的金融危機,幫助讀者初步了解過去以來世界金融體系的演進,與今日世界經濟的結構。
具體來說,從市場經濟制度正式全球化的一九七一年「尼克森震撼」開始,到「雷曼風暴」後市場經濟開始回歸正軌不久,卻爆發二○一三年的新興國家市場混亂,我將列舉出這四十多年來發生的十二大金融危機事件,並敘述每一場「危機」帶給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的混亂和苦惱。我將從自身工作經驗的角度,整理出這些事件的背景、政治因應,及教訓。
當我仔細觀察市場經濟時,總感覺金融界好像從來沒有學到教訓。經濟社會從以前到現在曾經面臨好幾次危機,人們應該每次都能得到一些教訓才是,但沒過幾年,就又會再度發生類似的危機──對於這個事實,我假設資本主義的結構中潛藏著發生連鎖危機的必然性,但我們又不能因此而捨棄金融制度,只能跟這樣的「困境」繼續周旋下去,別無他法。
話說回來,為什麼我們必須解讀過去曾發生過的這些危機呢?因為,一旦發生金融危機,其將不單單只是一件微小的「金融問題」,危機不僅會對實體經濟造成惡性影響,且遠在國外的慘況很快就會蔓延全球,當然也包含日本與台灣。我想大家應該都還記得「雷曼風暴」發生時,那些影響甚至侵蝕我們每個人的生活。
而危機的背景不只是金融因素,還有各個國家的算計,和各方權力的角力戰,以及跨國企業的動向等因素相互拉扯。在分析當下發生的現象時,若不能有俯瞰整體的視野和歷史殷鑑為基礎,就無法掌握正確情勢,冷靜面對。
因此,追溯過去稱之為「危機」的事件,思考其構造和因應的失敗經驗,我認為即使不是從事金融相關工作的人,也應該重視對經濟本質的了解,以確保自己的生活和資產。
那麼,為什麼「尼克森震撼」以降的危機特別值得探討?我想從最近發生的經濟和金融相關危機之中,可以發現兩個特徵供大家參考。
一、危機發生的間隔越來越短。
二、對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造成影響的延燒路徑,越來越難理解。
前者指的是,銀行和資產管理業等金融業者所持有的資產和負債急速擴大;後者則是,與衍生性金融商品和證券化等先端金融技術急速發展有關。而這兩個現象的增幅,正是因一九七○年代以降,國際資本市場擴大的緣故。
既然如此,充分理解全球化和金融技術高度進步的這數十年間發生的重大危機事件,對於「看透當今世界局勢」這個課題來說,尤其重要。再者,回顧前不久,美元所代表的美國霸權一直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影響。歐洲各國和新興國家以及日本,都受美元的牽動確是事實。然而,這樣的構造今後也可能漸漸發生變化。
熟知經濟的「血液」也就是金融的流向,並獲得預測未來的基礎知識,應該是任何行業都不可或缺的素養。
在今日的資本體系中,政府和中央銀行、民間金融機構等都各自具備充分安全的供給體制和高度的風險管理。相信未來市場經濟的色彩,一定不會再那麼晦暗。
無須期盼更完善的風險迴避體制,因為隨時接受新型風險的洗禮,可說是市場經濟的宿命。反過來說,正因為有「風險」,才有「成長機會」。這似乎也像是人生寫照。當然,了解過去,並不代表就能夠完美因應未來的所有風險,人生亦是如此。不過,比起一無所知,心裡有點底總是比較有利。
一九七九年,我因嚮往到國外工作,進入當時專辦外匯業務的商業銀行東京銀行工作,後來又轉職到美商銀行服務。因此,我的工作職涯與本書所舉出的危機,可說幾乎都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連。
我的銀行員時代從為了學英文而吃盡苦頭的倫敦開始,後來又被調派到東京、紐約、香港,每天置身在嘈雜的交易室之中。後來自己獨立創業,以分析國際金融市場為主業,每日瀏覽各大國外媒體,以及過去在金融界服務時結交的人脈之 幫助,互相交換珍貴資訊情報,觀察各國市場是否有再度發生危機的可能。
在我年過四十之後,趁著在大通曼哈頓銀行擔任執行董事之際,有幸與世界頂尖銀行員共事。我藉機近距離觀察他們的思考與行為模式,在這段期間我的想法與思考也多少受到一些影響。因此,本書完全不是屬於學術派論述著作,而是完全站在實務立場,以「現實的視角」觀察、思考,甚至苦思各項金融問題。
近年來,我偶爾會接到來自各大專院校或研究所的授課邀約,我雖然不擅長教學,但也因此有機會與肩負未來的年輕學子們交流與對談,也因為如此讓我深深覺得,除了像過去只為專業人士做分析之外,我更應該對年輕人,或者非金融界人士分享自己的經驗與知識,以及反省。在此書執筆時,我也不斷告訴自己要謹記這項初衷。
各位將來都是資本體系的旗手,我衷心期盼本書,能讓您們了解世人幾乎要遺忘的「一些往事」。
試閱
1一九九七年泰銖拋售背景
一九九○年代後半,全球的金融市場在大緩和的樂觀安定中。將這個氣氛發揮到最高點的,就是被世界銀行盛讚「東亞奇蹟」的亞洲各國。
他們採取一種與美元連動的固定匯率,防止本國貨幣與美元的匯率變動。在這種匯率制度下,一方面可抑制匯率風險,從國外管道以比國內更低的利率借入美元,做為國內成長的能量。
一直在觀察這個資本結構能不能維持的避險基金,他們做出的結論是,如第6課介紹過的一九九二年的英國,「亞洲各國無法維持貨幣匯率」。而目標名單上首先列出的,就是匯率固定在一美元兌二十六泰銖左右的泰國。
受到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影響,泰國在一九九三年開設離岸市場,在稅法上給予優惠措施,吸引短期資本流入。所謂短期資本,就是「溜得快的資本」,主要是流入不動產或是股票市場。據觀察,當時的外資流入額甚至高達GDP的五○%。
當時泰國帶頭的亞洲各國企業都在調度「美元短期資本」投入「當地貨幣的長期投資」。換句話說,造成貨幣和期間兩個因素的「雙重不協調」風險。
在這當中,美元因美國的金融緊縮政策而持續升值,泰銖跟著水漲船高。但受到中國企業進軍國際市場的影響,泰國不但成長率從一九九六年開始稍微下降,貿易收支也轉為赤字。因此避險基金判斷「泰國要維持當時的貨幣匯率是不可能的」。
一九九七年五月十四日,避險基金突然開始拋售泰銖,泰國中央銀行進場干預匯率,一時情急竟祭出泰銖貸款利率最高調升到三○○○%!一個多月過後,泰銖的拋售稍稍平息,本以為已經告一段落,避險基金看準時機再度展開拋售攻勢,泰國已經無力抵抗。
同年七月二日,泰國政府宣布放棄固定匯率,改行浮動匯率制,外匯市場上的泰銖已經陷入「自由落體」(暴跌)狀態。七月底跌到一美元兌三十二泰銖,隔年一月被逼到五十四泰銖。隨著匯率的跌勢,股價也急速下跌,一九九八年泰國股價指數跌到只有一九九四年最高峰的一二%,也就是將近九○%的暴跌。
泰國政府於一九九七年八月向國際貨幣基金請求紓困,除了接受四十億美元的援助資金,世銀及亞洲開發銀行,還有日本、中國、澳洲等國也紛紛伸出援手,準備度過難關。但是,基於國際貨幣基金對經常帳黑字或財政黑字、通膨抑制等要求,泰國實施政府年度支出刪減及緊縮政策的結果,使泰國經濟一蹶不振,內需尤其受到打擊。一九九八年的實質GDP比前年少了一○.五%,完全陷入絕望的狀況。
一九九○年代的新興國家危機,擴大到亞洲甚至全球規模,而泰國的貨幣與股價暴跌、內需急速縮小,只是一連串悲慘故事的開始。2 亞洲各國的連鎖反應
泰國和馬來西亞開始受到貨幣拋售的集中攻擊時,印尼算是比較平穩的。市場反映良好的基本盤,匯率大致維持在一美元兌二千四百盧比上下,股票市場也沒有什麼異狀。
但是,一九九八年八月,印尼跟著泰國和馬來西亞改成浮動匯率後,市場的氣氛便一改常態。再加上印尼企業借入大量美元,助長市場擔憂因匯率變動的損失,投機性的盧比拋售便開始了。
結果,貨幣在隔年初暴跌至一美元兌一萬盧比附近。原本借入美元換成盧比投資設備的企業,為了清償債務,不得不買入飆升的美元。如此急促的買進美元,更加速了盧比的拋售。
印尼雖有充足的外匯存底,卻還是決定向國際貨幣基金請求一百億美元的援助,又與泰國一樣,接受世銀、亞洲開發銀行、日本等的支援。然而,國際貨幣基金所要求的撙節政策、經常帳黑字、緊縮金融、抑制通膨、金融改革等,讓印尼經濟一直急速惡化下去。
印尼的成長率在一九九八年比前一年減少一三.一%,比泰國的一○.五%陷入更嚴重的衰退。而一九九九年亞洲其他各國陸續呈現V字復甦,印尼的成長率才只有○.八%,比其他國家落後許多。
東南亞各國的貨幣危機,還延燒到韓國。韓國過去也是採取美元固定匯率,以吸引外資流入,表面上維持穩定的成長,但一九九七年一月韓寶鋼鐵、韓寶建設等公司破產,開始漸漸暴露出脆弱的一面,財團經營不善導致銀行的不良債權問題浮上檯面。七月,起亞汽車財團宣布破產。
因為這樣的背景,一九九七年十月穆迪和標準普爾等評等公司,相繼調降對韓國的國家主權評等,席捲東南亞的市場危機感也傳到韓國去了。
韓國的危機,對日本的機構投資人也造成很大打擊。因強烈期待韓國的經濟能順利復甦,日本對韓國的銀行及企業一直追加投資與融資,但同年秋天之後,急忙拋售的投資人也為數不少。不只是美元,日圓的退場對韓國的經濟也造成很大的傷害。
一美元兌八百五十韓圜前後的匯率,在年底跌到一千七百韓圜附近,股票行情也跟著下跌。匯市干預造成外匯存底銳減,對外債務清償也亮起黃燈的韓國政府,除了向國際貨幣基金求援以外別無他法。同年十一月,國際貨幣基金對韓國投入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二百一十億美元的資金援助,世銀、亞洲開發銀行還有美日兩國也伸出援手。
國際貨幣基金對韓國與其他國家一樣,提出嚴格的要求,包括撙節政策、金融緊縮,以及體制改革等,但其中最具特徵的是,財團改革。財團企業的過剩投資與金融機構的過剩融資,是韓國經濟的最大弱點。
繼一九九八年大動作的金融重建,製鐵、資訊、重工業等大型國營企業轉為民營,隔年韓國第二大財團,大宇集團因無力償債而破產等,韓國經濟陷入嚴重的危機。
貨幣危機也直接衝擊菲律賓和香港,從泰銖拋售開始的骨牌現象,將亞洲經濟打到谷底。端看一九九八年各國的經濟成長率,印尼減少一三.一%、泰國減少一○.五%、韓國減少六.七%,全都面臨嚴苛的景氣萎縮。3 美元體制的再思考
亞洲經濟的V字復甦,雖可看成是國際貨幣基金下猛藥的效果,但對接受援助的當事國來說,卻是難以欣然接受的處方箋。因為也有未接受國際貨幣基金援助而成功復甦的馬來西亞,更助長這樣的批判。
國際貨幣基金對援助國要求的一連串艱難改革稱為「華盛頓共識」,經歷過企業破產、失業增加、金融不安的各國至今仍對此猛烈抨擊。
學術界也發出激憤的批判。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教授指出,不僅聽從國際貨幣基金所主張的市場開放而接受資本流入的亞洲各國瀕臨危機,國際貨幣基金因應此危機的緊縮政策更引發急遽的景氣衰退。
的確,資本體系尚未成熟的新興國家貿然接受外國資本,很可能使國內經濟不安。對於一九九七年之後的資本外流所造成的混亂,最好是以更長期、穩健的腳步來面對,這樣的意見也時有所聞。
亞洲經濟靠著美國經濟成長與匯率下跌擴大輸出,恢復枯竭已久的外匯存底,與國際貨幣基金的嚴格藥方並無關係,這樣的討論也不無道理。
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說,當時市場對國際貨幣基金的信任,也就是投資人認為國際貨幣基金出面,才可能重建經濟,進而期待亞洲各國的復甦。還有緊縮政策的確抑制了一時的內需,才不致發生因匯率急跌而造成輸入通膨的結果。所以若說國際貨幣基金的要求是百分之百的錯誤,未免太過極端。
「什麼樣的政策才適合國家主權危機」,這個問題從來沒有明確的答案,二○一一年的希臘危機帶出歐洲債務危機的例子又要重演相同的討論。
不過,我們不能忘記最根本的問題是:「為什麼資本會急速流入或外流?」因為用美元這個一國的貨幣當成國際性的準備貨幣,這樣的矛盾結構,決定了國際經濟的弱點。
如第2課的概論,「美元被利用於新興國家的經濟發展,又因美國的金融政策造成資本回流」,這樣的構圖,也可能轉到亞洲經濟的舞台重演。
事實上,在泰銖被攻擊之前不久,一九九四年墨西哥就發生了稱為「墨西哥金融危機」的貨幣危機。從累積債務問題中重新站起來,成功發展經濟的墨西哥,卻因總統候選人暗殺事件引發的內政不安,以及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的緊縮政策,資本開始漸漸外流。這些資本,基本上都是美元。
墨西哥確實是因為國內的政治問題引發危機,但也不能否認資本加速外流的原因,是美國金融政策的變更。美國的貨幣—美元,在美國以外的國家用以擴大國內經濟時的脆弱性,亞洲危機之前就已經先在墨西哥證明了。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