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別人選的基金總是賺?財金名師朱岳中教你看對指數、挑對基金
善用「指標指數」與「投資策略」挑出潛力型板凳基金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
《富媽媽窮媽媽》金網獨家抽獎活動!
參加下列任1項活動就有機會獲得陳重銘新書《富媽媽窮媽媽》
1️⃣ 為《富媽媽窮媽媽》按讚抽獎
即日起~9/30,在商品頁點「喜歡+1」按鈕 → 抽《富媽媽窮媽媽》 1 本
👉前往本書頁面
2️⃣同場購買加碼抽
2025/9/9~9/30,在金石堂網站單筆訂單購買《富媽媽窮媽媽》+ 金尉出版社任1本出版品
→ 抽 《富媽媽窮媽媽》 1本
👉去逛逛金尉出版 (可一次購買陳重銘老師前作)
📅抽獎公布布時間
10/3 公告於金石堂 FB & IG 粉絲團(後續寄發中獎通知到會員信箱)
⚠️ 注意事項
1. 活動參加者須為金石堂網路書店會員,且會員資料中有正確 Email
2.公告後請於指定期限回覆獎項寄送資訊,逾期視同放棄
3. 抽獎與寄送僅限台澎金馬地區。
4. 每一會員帳號於單一活動僅限獲獎一次。
5. 金石堂保留修改、變更及終止本活動之權利,若有異動將公告於FB/IG。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同樣買基金,別人為什麼比你賺得多?台灣人氣財經部落格「無責任投資論壇」版主朱岳中,投資作風嚴謹穩健,善用「指標指數」與「投資策略」挑出潛力型板凳基金,不管景氣好壞,獲利依然亮眼。
朱岳中表示,想挑出潛力型板凳基金,關鍵不是「績效好不好」或「漲得多不多」,因為基金種類千變萬化,絕不能像股票、債券、期貨等簡化成「一種」金融商品。唯有深入解讀基金的內部體質,包括追蹤哪個特定指數、產業分布與配置狀況等,交叉比較之下,才是你唯一的致勝之道!
本書從圖解基金身分證開始講起,進而分別就全球型基金、區域型基金、單一國家基金、債券型基金、產業型基金等類別,以大量實例說明篩選步驟、比較重點,讓讀者在面對上千檔基金時,做出最好的決定!
本書特色
反敗為勝的最大關鍵,基金達人朱岳中找到了!
★ 醞釀近5年,千萬網友支持:突破1300萬人點閱的「無責任投資論壇」,每日都有近五千人次上網撈資訊,因為作者朱岳中在歐債危機照賺20%,近一、兩年投資新興市場一般債基金也有近17%獲利,成功讓廣大網友坐領雙薪,「朱岳中」三個字早已經是基金贏家的獲利密碼。最完整的基金學習門道,本書一手不留。
★ 不看績效,只重比較:本書由版主朱岳中老師親授,全面揭開基金挑選重點,破解一般人只看績效的迷思,只談:該怎麼比?資產如何配置?以及怎麼解讀投資策略的背後涵意。全書超過數十檔基金PK表與投資關鍵40問,所有基金族最想知道的基金挑選心法,這裡統統都有,是所有基金業者、顧問業、保險業、上班族重要參考聖經。
朱岳中表示,想挑出潛力型板凳基金,關鍵不是「績效好不好」或「漲得多不多」,因為基金種類千變萬化,絕不能像股票、債券、期貨等簡化成「一種」金融商品。唯有深入解讀基金的內部體質,包括追蹤哪個特定指數、產業分布與配置狀況等,交叉比較之下,才是你唯一的致勝之道!
本書從圖解基金身分證開始講起,進而分別就全球型基金、區域型基金、單一國家基金、債券型基金、產業型基金等類別,以大量實例說明篩選步驟、比較重點,讓讀者在面對上千檔基金時,做出最好的決定!
本書特色
反敗為勝的最大關鍵,基金達人朱岳中找到了!
★ 醞釀近5年,千萬網友支持:突破1300萬人點閱的「無責任投資論壇」,每日都有近五千人次上網撈資訊,因為作者朱岳中在歐債危機照賺20%,近一、兩年投資新興市場一般債基金也有近17%獲利,成功讓廣大網友坐領雙薪,「朱岳中」三個字早已經是基金贏家的獲利密碼。最完整的基金學習門道,本書一手不留。
★ 不看績效,只重比較:本書由版主朱岳中老師親授,全面揭開基金挑選重點,破解一般人只看績效的迷思,只談:該怎麼比?資產如何配置?以及怎麼解讀投資策略的背後涵意。全書超過數十檔基金PK表與投資關鍵40問,所有基金族最想知道的基金挑選心法,這裡統統都有,是所有基金業者、顧問業、保險業、上班族重要參考聖經。
名人推薦
聯手站台導讀:暢銷理財作家 夏韻芬、美國晨星基金研究公司台灣區負責人 曾淑雲、知名基金投資專家羅尤美
目錄
〈推薦序〉讓基金成就你的夢想 夏韻芬
〈推薦序〉跟著書中學,讓錢倒過來追你 曾淑雲
〈推薦序〉跟著朱老師練功就對了! 羅尤美
〈自 序〉多比較,財富才會來
Part1 基礎篇
原來基金是這樣設計出來的
1. 新手必讀》基金真面目
2. 最多人問》差一字大不同
3. 簡單圖解》從此看懂基金身分證
Part2 攻略篇
洞悉圖表背後的漲跌節奏
1. 善用3指標 靠自己找明牌
2. 持股分布 汰弱留強的關鍵
3. 選債券型基金 先看債信評級
4. 選平衡型基金 首重股債比例
5. 選投信基金 別被名稱迷惑
Part3 比較篇
各類型基金大PK
1. 蘋果與牛排 衡量標準大不同
2. 全球型基金
3. 區域型基金
4. 平衡型基金
5. 債券型基金
6. 產業型基金
Part4 解惑篇
基金投資關鍵40問
→ 關於投資商品
→ 關於實戰策略
→ 關於市場趨勢
〈推薦序〉跟著書中學,讓錢倒過來追你 曾淑雲
〈推薦序〉跟著朱老師練功就對了! 羅尤美
〈自 序〉多比較,財富才會來
Part1 基礎篇
原來基金是這樣設計出來的
1. 新手必讀》基金真面目
2. 最多人問》差一字大不同
3. 簡單圖解》從此看懂基金身分證
Part2 攻略篇
洞悉圖表背後的漲跌節奏
1. 善用3指標 靠自己找明牌
2. 持股分布 汰弱留強的關鍵
3. 選債券型基金 先看債信評級
4. 選平衡型基金 首重股債比例
5. 選投信基金 別被名稱迷惑
Part3 比較篇
各類型基金大PK
1. 蘋果與牛排 衡量標準大不同
2. 全球型基金
3. 區域型基金
4. 平衡型基金
5. 債券型基金
6. 產業型基金
Part4 解惑篇
基金投資關鍵40問
→ 關於投資商品
→ 關於實戰策略
→ 關於市場趨勢
序/導讀
多比較,財富才會來
3年前,我的第一本書《基金私房學》出版後,不斷有讀者與網友建議我再出一本「基金私房學前傳」,好讓基金初學者有個入門的參考書籍。
原想說市場上已經有非常多基金入門書,還有什麼好寫的?但仔細翻閱相關書籍後,赫然發現,大家談的多是基金的基本分類、簡介與投資策略,卻鮮少深入解讀基金的績效資料、挑選重點,甚至比較同檔基金的優劣。莫怪乎,很多人選對了投資方向,也用對方法,卻選錯了基金,對錯之間,報酬率天差地別!
以2010年來說,如果你知道要避開成熟國家、選擇新興市場的話,挑到對的新興市場基金可獲利超過40%,但挑到錯的標的,照樣要賠錢!2011下半年,歐債問題逐漸發酵,各類基金表現波動頗大,股票型基金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債券型基金明顯勝出,但照樣有不少債券型基金賠掉10%以上,搞得投資人丈二金剛、亂了思緒。更糟糕的是,有些媒體或專家對債券型基金也不甚清楚,經常傳遞錯誤觀念給大眾,以盲導盲結果,讓人完全無所適從。
「選基金難道有那麼難嗎?」我覺得並不難,問題出在你挑選基金的方法正不正確。
畢竟有太多人挑基金,都是圍繞著「績效」跑──這是以統計學的觀點,企圖過濾出過去表現比較好的基金,但這個方法是有盲點的。你是否有注意到,所有基金廣告都會加註:「基金經理公司以往之經理績效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無非就是提醒大家,過去的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表現,挑基金最好面面俱到才行。尤其身處經濟波動劇烈的時代,市場會變,基金經理人、研究團隊及操作方式也可能跟著變,沒有任何基金能永遠持盈保泰,因此,以往績效表現的可信度相對就降低了。「績效」絕不是挑選基金的唯一方法,其實還有更多的挑選祕訣,在這本書中,我會與各位詳細說清楚、講明白。
除了績效迷思外,我也會教導各位,如何從性質相同的基金中,挑出最棒的優等生。因為縱使同類的基金,各自差異性依然很大,如果只是概括性分類,很難正確判斷每一檔基金的真實面貌。再加上市場愈趨多元,基金種類也隨之千變萬化,絕不能像股票、債券、期貨等,將基金簡化為「一種」金融商品!所以,如果不深入了解其「內部構造」,別說想要分辨基金之間的好壞,就連單一個別基金未來會漲會跌都不知道。
俗話常說:「給魚吃,不如學會釣魚。」但在演講場合中,我有機會就會告訴大家,學會釣魚之前,應該先認識魚!所謂「認識魚」,指的就是先要認識金融商品的特性。如果連金融商品的特性都不了解,甭談什麼投資策略與技巧,就好比如果不認識魚的種類,根本不用說釣起來的魚能不能吃、好不好吃了!
打從開始撰寫博士論文起,從事基金相關研究與教學已有十餘年光景,不過我向來最痛恨被人定位為學者。因為在許多人眼裡,學者只會紙上談兵,理論一堆,實務經驗卻幾近於零!但對我而言,光說不練,豈不枉費自己的辛苦研究,更何況自己的研究成果若不能化諸實際行動,又如何說服人?因此,從開始研究基金以來,我也同時實際積極從事相關投資,這些年來成果自然不在話下。例如,許多媒體都報導過,我最早的第一檔基金(JF韓國基金),十幾年來回操作的結果,累計獲利超過7倍!各位看清楚,是「倍」不是「%」喔!另外,2008年大家還在為金融海嘯憂心不已之際,我卻帶著豐碩的戰果,快快樂樂地到關島舉行浪漫婚禮。因為我早在2007年12月初就將所有股票型基金出清,全部轉進相對安全的全球債券型基金,2008年照樣獲利近10%!金融海嘯過後的2009年,更有單筆投資印度基金,不到半年,獲利七十幾%出場的輝煌紀錄!
儘管市場波動加劇,多數人都大嘆投資難做,但我確信,投資機會永遠都有,就看你知不知道在何時該怎麼投資!例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後,市場幾乎一面倒地看衰日本經濟,但我逆勢建議大家投資日本基金。當然不是任何種類日本基金都適合投入,我是建議大家投資日本中小型基金,果然,幾個月後順利獲利10%出場!2012年5月底,歐債問題仍然如野火蔓延,我當時就呼籲逢低投資俄羅斯基金,但務必以定期定額、每月多扣次數的方式投入,短短3個多月,短線獲利又是近20%!這一、兩年,我也一再推薦購買新興市場債券型基金(前提是:選擇一般債,避免投資本地債),就2012年來說,光到從年初到10月中旬,新興市場一般債基金獲利就近17%,不但遠勝許多股票型基金,而且硬是比新興市場本地債高了近5%報酬率……這些實戰經驗,在我的部落格──「無責任投資論壇」中都有詳實的日期紀錄可查,而且還有千萬名網友見證(瀏覽人次已經破1300萬人次)。
上述種種「戰績」,不單是讓讀者了解我絕非是紙上談兵的學者,更是專業的實踐家。或許你會疑惑:為何311地震後該買日本中小型基金,而非一般日本基金?為何俄羅斯基金不逢低單筆投入,而要以定期定額、每月多扣次數進行?甚至還知道為何該買新興市場一般債,而避開本地債?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徹底了解各類型基金的特性,知道要在什麼時候選擇什麼「武器」、使用什麼策略來「應戰」,戰果當然輝煌!如果你想學,現在就跟著我的腳步,撈金去吧!推薦序
讓基金成就你的夢想
正當國際經濟局勢亂哄哄,加上國內勞保基金驚傳破產的消息聲中,我總算聽聞一件好消息,那就是朱岳中老師要出新書了。我是在財經節目中與他相知相識,因為他是我在中廣「理財生活通」的固定來賓,也是我財經電視節目中的要角,除了專業知識豐富,他的實戰經驗也多有斬獲,是知行合一且務實的良師益友。
共同基金是目前國際上重要的投資工具,不管歐美,以最近的香港來說,也都是以基金投資方式規畫個人的退休金。但相較於國內,大家繳一定的錢吃大鍋飯,不但績效差強人意,近期又發生「盈正」案,凸顯人謀不臧的理監問題,顯然,讓一般投資大眾更加了解基金是何物,進而學會自己投資,並且按部就班完成子女教育基金、退休金的規畫,才是長遠之道。
我自己就是基金投資的實踐者,因為基金投資,我規畫了很多夢想,包括買屋、買車、子女教養基金、出國旅遊等,很多都逐漸完成,未來退休金也都倚賴共同基金來完成,就算勞保基金破產,我也不至於驚慌失措、痛苦難捱。
我知道很多人都有夢想,但是受限於金錢壓力而無法完成,其實基金投資是一個小錢投資的開始。但是除了錢之外,還要投資腦袋,唯有加入知識跟常識,基金投資才容易獲利,夢想才得以完成。
我記得有一個讀者來信問我,說他去聽吉姆.羅傑斯的演講,大師鼓勵民眾去當農夫,但是他是一個上班族,家裡沒有一畝三分地,哪可能去當農夫,於是我幫他相中一檔基金,建議他慢慢去「耕耘」這檔基金,希望他的農夫夢可以在基金中落實。
做夢容易,但落實夢想需要花點工夫,舉例來說,每一檔農糧基金的重心不盡相同,肥料、農藥、農產品、農業機械、食品加工都涵蓋其中,必須加以了解與比較,而非望文生義。其次,要觀察基金規模。就基金規模來說,愈來愈大當然比較好,如果規模萎縮,通常是績效不佳或是投資人贖回猛烈,也容易會有清算壓力。另外,許多投資人很關心投資績效,其實績效並不是抱得久就賺得多,例如許多產業型基金都是上下震盪的趨勢,表示景氣循環很明顯,所以投資此類的人要去花點心思了解週期,最好要學習如何設立停利點,有賺就先贖回一趟,這是基本教戰守則。
你有夢想尚未完成嗎?就讓基金幫你圓夢!但是進場前,建議你先閱讀朱岳中老師的這本書吧!
夏韻芬〈資深媒體暨暢銷理財作家〉
推薦序
跟著書中學,讓錢倒過來追你
之所以認識朱老師,源起於韻芬姐中廣的現場節目「理財生活通」。我跟韻芬姐常在短暫的工商時間中,分享一些彼此對市場的觀察及資訊,也常常從她的口中,聽到該節目定期專訪來賓對市場各種面向的觀察及投資建議,也因為這樣我知道了朱老師。
如同朱老師在自序中所提,自己向來最痛恨被人定位為學者,也因為這樣,朱老師跨出校園,成為韻芬姐節目中固定專訪的來賓,並為財經網站及刊物撰寫專欄,藉由這樣的方式來分享自己的市場看法,同時也不吝於將自己的實戰經驗提供給大家做為參考,如此堅持的毅力令人感到欽佩。尤其是羨慕他提及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際,快快樂樂地前往關島舉辦婚禮,對多數投資人及從事金融服務業的人來說,真是既羨慕又忌妒啊!
自從踏入社會以來,我一直服務於金融相關的工作,每每容易在一些場合中被問及有關投資標的之各種問題,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你看我買的這個標的可以嗎?那你都買些什麼?最近有人建議我買這個,你覺得怎樣?但當我進一步問及當初決定買入或轉換的理由時,想當然耳,答案都模糊不清,更遑論再進一步去討論出一個合適的回覆。另一類問題則是:這幾檔基金你覺得哪個好?其實,多半詢問者所選的標的,是分屬於不同的基金組別,也就是說,許多人常把「蘋果跟橘子」放在一起比較,並企圖從中選擇一個來投資。
除了前述所提的「標的」問題外,投資人最關心的無非就是:你是用什麼方法選基金?你都參考哪些指標?最常聽到的答案多半是「參考績效啊!它是最近報酬率最好的基金。」這可不一定,如同本書所強調的,不論是報酬率,或是各類統計指標,其用來計算的準則、區間、參考計算指數,或是資料來源不一致的時候,這樣的數據比較是不合宜的,其參考價值自然也大幅降低了。
在本書,朱老師還針對基金的各種面向,做了詳細的分類及說明,不僅細數基金各項的基本資料,也將基金的績效、風險、投資持股及分布等資訊做了通盤介紹,並且提及了Morningstar Style Box(晨星風格箱),這點讓我既驚又喜。晨星的星等評級(Morningstar Rating)長期以來,一直廣為投資大眾及業者所熟知,同時也是投資人常用來觀察基金表現的一項量化參考依據。但彙整分析、追蹤基金完整持股資訊,並可用來了解基金投資風格的晨星風格箱,則多被運用於內部研究,鮮少在坊間的基金投資書中出現,本書特別將「晨星風格箱」用一個單獨的篇章來介紹,顯示朱老師不僅學識紮實,實戰經驗也很豐富。
本書以看清基金的真面目為首,介紹各種基礎入門的知識,並融入較深的學理依據及研究,然後加入各類基金產品的介紹及比較。最後,則是將自己實戰觀察及經歷的問題進行釐清,通篇展現出他的實踐家精神!
如果你在投資之前,可以將書中所提及有關基金的每個部分都先詳細研究過,那麼恭喜你,你是個認真的投資人,你的認真必然會有回報!
俗話說:「人兩腳,錢四腳。」人要去追錢自然是較不容易,既然如此,那為何不反過來,讓錢來追你呢?除了在工作崗位上努力充實自己、提升自己能力之外,一個合適自身屬性的投資商品,再加上正確的投資觀念及方法,相信可以讓自己的財富累積地更快。
曾淑雲(美國晨星(Morningstar)基金研究公司台灣區負責人)
推薦序
跟著朱老師練功就對了!
自從投入這個行業十多年來,發現散戶投資人最常問的幾個問題就是:「我覺得這支漲太慢耶,要不要換成另一支?」「有沒有不會賠,保本的就可以了?」可見投資人還是把基金當股票來「炒作」,結果呢?沒錯,投資人詢問最多、最有興趣買進的單一市場與產業,往往就是隔年表現最差的市場。而當投資人的期望報酬率都只有「保本」就好時,通常是股市的低點,入市的最佳時點。
其實,有些投資人並非刻意要短線進出市場,而是因為資訊太多、無所適從,只要利多消息持續一陣子,就容易跟著買進;反之,如果利空持續一陣子,就容易跟著殺低。長期觀察下來,台灣投資人對於財經訊息接收的廣度與深度,並不亞於歐美等基金發展歷史更悠久的國家,金融知識也很豐富,例如:「次貸」、「QE」等專有名詞,不少投資人也都能琅琅上口、談上個幾句。不過,如何過濾財經資訊、正確解讀,進而做出有利的投資決策,才是影響投資報酬率的關鍵,反而是投資人需要專業協助的地方。
除了投資觀念與習慣需要專業的協助之外,投資人也面臨如何挑選共同基金的難題。截至2012年8月底止,可在台灣合法銷售的共同基金已經有1651檔,建構一個股債均衡的投資組合也不需要超過十檔。投資人常問:「哪支基金比較好?」其實,我認為:沒有絕對好或壞的基金,只有適不適合的問題。如何挑選適合自己(風險承擔能力與投資期限)的基金,配合正確的投資操作方法(定期定額或單筆投資),才是致富關鍵。
舉例來說,個別產業基金與單一國家基金最容易在市場多頭時引起投資人注意,因為產業市值較小、容易在資金追逐之下有驚人的報酬表現,例如1999年日本網通指數漲幅超過300%,但是投資人往往忽略了產業基金的高波動風險特性,當熱潮退去,往往也是讓投資人套牢最重的基金類型。但這並不代表產業型基金就是不好的基金,因為產業基金、中國股票基金等這類波動大的基金,只要判斷景氣循環向上,從低點往上飆漲的速度也快,對於年經人來說,是讓財富較快累積增長的好工具,就像美國科技股在10年長期整理之後,今年在蘋果領軍之下,已經有重回到市場主流之姿。因此,產業型基金適合積極型的投資人,且將投資金額控制在總投資金額的一成以下,或者採用定期定額的方式,設定停損停利點,比較能掌握獲利與控制風險。
林林總總需要持續與投資人溝通的理財觀念很多,能夠長期持續站在客觀的立場協助投資人理財的人群中,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很早就注意到朱老師,因為朱老師除了透過部落格與網友互動、在雜誌專欄定期解答投資朋友的疑難之外,也是廣播電視財經節目的常客。
與朱老師認識熟悉,也就是在電視台錄影投資理財節目的場合,對於老師能從紮實的學術研究基礎出發,加上實務經驗對於國內外共同基金的長年追蹤分析,深入淺出地傳達正確實用的投資理財觀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老師再度出書,將多年投資研究共同基金的寶貴經驗與讀者分享,實為投資人之福,因為這次的內容,從如何搜尋、解讀的基金基本資訊,基金績效與風險,到各類型基金特性介紹、投資人常有的疑問與誤解等方面,都可看出老師寶貴的經驗分享、也提供了詳實的說明。
當前幾乎零利率的時代,正式宣告──已經沒有所謂的「無風險投資工具」了,因為AAA公債、定存這些低利率商品都面臨的通貨膨脹的侵蝕,也是必要正視投資理財的課題了。即使當前國際經濟仍詭譎多變、金融市場仍面臨風暴後的震盪風險,不過長期來看,景氣不佳時,往往也正是長線布局的進場時點。投資人只需要評估自身的風險承擔能力、做好股債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置,即可有效降低市場震盪風險,就像繫好安全帶、戴上安全帽再上路,就可享受共同基金分享股債市場中長期增值潛力、穩健增長的好處。
羅尤美(知名
3年前,我的第一本書《基金私房學》出版後,不斷有讀者與網友建議我再出一本「基金私房學前傳」,好讓基金初學者有個入門的參考書籍。
原想說市場上已經有非常多基金入門書,還有什麼好寫的?但仔細翻閱相關書籍後,赫然發現,大家談的多是基金的基本分類、簡介與投資策略,卻鮮少深入解讀基金的績效資料、挑選重點,甚至比較同檔基金的優劣。莫怪乎,很多人選對了投資方向,也用對方法,卻選錯了基金,對錯之間,報酬率天差地別!
以2010年來說,如果你知道要避開成熟國家、選擇新興市場的話,挑到對的新興市場基金可獲利超過40%,但挑到錯的標的,照樣要賠錢!2011下半年,歐債問題逐漸發酵,各類基金表現波動頗大,股票型基金幾乎全軍覆沒,只有債券型基金明顯勝出,但照樣有不少債券型基金賠掉10%以上,搞得投資人丈二金剛、亂了思緒。更糟糕的是,有些媒體或專家對債券型基金也不甚清楚,經常傳遞錯誤觀念給大眾,以盲導盲結果,讓人完全無所適從。
「選基金難道有那麼難嗎?」我覺得並不難,問題出在你挑選基金的方法正不正確。
畢竟有太多人挑基金,都是圍繞著「績效」跑──這是以統計學的觀點,企圖過濾出過去表現比較好的基金,但這個方法是有盲點的。你是否有注意到,所有基金廣告都會加註:「基金經理公司以往之經理績效不保證基金之最低投資收益……」,無非就是提醒大家,過去的績效不代表未來績效表現,挑基金最好面面俱到才行。尤其身處經濟波動劇烈的時代,市場會變,基金經理人、研究團隊及操作方式也可能跟著變,沒有任何基金能永遠持盈保泰,因此,以往績效表現的可信度相對就降低了。「績效」絕不是挑選基金的唯一方法,其實還有更多的挑選祕訣,在這本書中,我會與各位詳細說清楚、講明白。
除了績效迷思外,我也會教導各位,如何從性質相同的基金中,挑出最棒的優等生。因為縱使同類的基金,各自差異性依然很大,如果只是概括性分類,很難正確判斷每一檔基金的真實面貌。再加上市場愈趨多元,基金種類也隨之千變萬化,絕不能像股票、債券、期貨等,將基金簡化為「一種」金融商品!所以,如果不深入了解其「內部構造」,別說想要分辨基金之間的好壞,就連單一個別基金未來會漲會跌都不知道。
俗話常說:「給魚吃,不如學會釣魚。」但在演講場合中,我有機會就會告訴大家,學會釣魚之前,應該先認識魚!所謂「認識魚」,指的就是先要認識金融商品的特性。如果連金融商品的特性都不了解,甭談什麼投資策略與技巧,就好比如果不認識魚的種類,根本不用說釣起來的魚能不能吃、好不好吃了!
打從開始撰寫博士論文起,從事基金相關研究與教學已有十餘年光景,不過我向來最痛恨被人定位為學者。因為在許多人眼裡,學者只會紙上談兵,理論一堆,實務經驗卻幾近於零!但對我而言,光說不練,豈不枉費自己的辛苦研究,更何況自己的研究成果若不能化諸實際行動,又如何說服人?因此,從開始研究基金以來,我也同時實際積極從事相關投資,這些年來成果自然不在話下。例如,許多媒體都報導過,我最早的第一檔基金(JF韓國基金),十幾年來回操作的結果,累計獲利超過7倍!各位看清楚,是「倍」不是「%」喔!另外,2008年大家還在為金融海嘯憂心不已之際,我卻帶著豐碩的戰果,快快樂樂地到關島舉行浪漫婚禮。因為我早在2007年12月初就將所有股票型基金出清,全部轉進相對安全的全球債券型基金,2008年照樣獲利近10%!金融海嘯過後的2009年,更有單筆投資印度基金,不到半年,獲利七十幾%出場的輝煌紀錄!
儘管市場波動加劇,多數人都大嘆投資難做,但我確信,投資機會永遠都有,就看你知不知道在何時該怎麼投資!例如2011年日本大地震後,市場幾乎一面倒地看衰日本經濟,但我逆勢建議大家投資日本基金。當然不是任何種類日本基金都適合投入,我是建議大家投資日本中小型基金,果然,幾個月後順利獲利10%出場!2012年5月底,歐債問題仍然如野火蔓延,我當時就呼籲逢低投資俄羅斯基金,但務必以定期定額、每月多扣次數的方式投入,短短3個多月,短線獲利又是近20%!這一、兩年,我也一再推薦購買新興市場債券型基金(前提是:選擇一般債,避免投資本地債),就2012年來說,光到從年初到10月中旬,新興市場一般債基金獲利就近17%,不但遠勝許多股票型基金,而且硬是比新興市場本地債高了近5%報酬率……這些實戰經驗,在我的部落格──「無責任投資論壇」中都有詳實的日期紀錄可查,而且還有千萬名網友見證(瀏覽人次已經破1300萬人次)。
上述種種「戰績」,不單是讓讀者了解我絕非是紙上談兵的學者,更是專業的實踐家。或許你會疑惑:為何311地震後該買日本中小型基金,而非一般日本基金?為何俄羅斯基金不逢低單筆投入,而要以定期定額、每月多扣次數進行?甚至還知道為何該買新興市場一般債,而避開本地債?理由很簡單,因為我徹底了解各類型基金的特性,知道要在什麼時候選擇什麼「武器」、使用什麼策略來「應戰」,戰果當然輝煌!如果你想學,現在就跟著我的腳步,撈金去吧!推薦序
讓基金成就你的夢想
正當國際經濟局勢亂哄哄,加上國內勞保基金驚傳破產的消息聲中,我總算聽聞一件好消息,那就是朱岳中老師要出新書了。我是在財經節目中與他相知相識,因為他是我在中廣「理財生活通」的固定來賓,也是我財經電視節目中的要角,除了專業知識豐富,他的實戰經驗也多有斬獲,是知行合一且務實的良師益友。
共同基金是目前國際上重要的投資工具,不管歐美,以最近的香港來說,也都是以基金投資方式規畫個人的退休金。但相較於國內,大家繳一定的錢吃大鍋飯,不但績效差強人意,近期又發生「盈正」案,凸顯人謀不臧的理監問題,顯然,讓一般投資大眾更加了解基金是何物,進而學會自己投資,並且按部就班完成子女教育基金、退休金的規畫,才是長遠之道。
我自己就是基金投資的實踐者,因為基金投資,我規畫了很多夢想,包括買屋、買車、子女教養基金、出國旅遊等,很多都逐漸完成,未來退休金也都倚賴共同基金來完成,就算勞保基金破產,我也不至於驚慌失措、痛苦難捱。
我知道很多人都有夢想,但是受限於金錢壓力而無法完成,其實基金投資是一個小錢投資的開始。但是除了錢之外,還要投資腦袋,唯有加入知識跟常識,基金投資才容易獲利,夢想才得以完成。
我記得有一個讀者來信問我,說他去聽吉姆.羅傑斯的演講,大師鼓勵民眾去當農夫,但是他是一個上班族,家裡沒有一畝三分地,哪可能去當農夫,於是我幫他相中一檔基金,建議他慢慢去「耕耘」這檔基金,希望他的農夫夢可以在基金中落實。
做夢容易,但落實夢想需要花點工夫,舉例來說,每一檔農糧基金的重心不盡相同,肥料、農藥、農產品、農業機械、食品加工都涵蓋其中,必須加以了解與比較,而非望文生義。其次,要觀察基金規模。就基金規模來說,愈來愈大當然比較好,如果規模萎縮,通常是績效不佳或是投資人贖回猛烈,也容易會有清算壓力。另外,許多投資人很關心投資績效,其實績效並不是抱得久就賺得多,例如許多產業型基金都是上下震盪的趨勢,表示景氣循環很明顯,所以投資此類的人要去花點心思了解週期,最好要學習如何設立停利點,有賺就先贖回一趟,這是基本教戰守則。
你有夢想尚未完成嗎?就讓基金幫你圓夢!但是進場前,建議你先閱讀朱岳中老師的這本書吧!
夏韻芬〈資深媒體暨暢銷理財作家〉
推薦序
跟著書中學,讓錢倒過來追你
之所以認識朱老師,源起於韻芬姐中廣的現場節目「理財生活通」。我跟韻芬姐常在短暫的工商時間中,分享一些彼此對市場的觀察及資訊,也常常從她的口中,聽到該節目定期專訪來賓對市場各種面向的觀察及投資建議,也因為這樣我知道了朱老師。
如同朱老師在自序中所提,自己向來最痛恨被人定位為學者,也因為這樣,朱老師跨出校園,成為韻芬姐節目中固定專訪的來賓,並為財經網站及刊物撰寫專欄,藉由這樣的方式來分享自己的市場看法,同時也不吝於將自己的實戰經驗提供給大家做為參考,如此堅持的毅力令人感到欽佩。尤其是羨慕他提及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際,快快樂樂地前往關島舉辦婚禮,對多數投資人及從事金融服務業的人來說,真是既羨慕又忌妒啊!
自從踏入社會以來,我一直服務於金融相關的工作,每每容易在一些場合中被問及有關投資標的之各種問題,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你看我買的這個標的可以嗎?那你都買些什麼?最近有人建議我買這個,你覺得怎樣?但當我進一步問及當初決定買入或轉換的理由時,想當然耳,答案都模糊不清,更遑論再進一步去討論出一個合適的回覆。另一類問題則是:這幾檔基金你覺得哪個好?其實,多半詢問者所選的標的,是分屬於不同的基金組別,也就是說,許多人常把「蘋果跟橘子」放在一起比較,並企圖從中選擇一個來投資。
除了前述所提的「標的」問題外,投資人最關心的無非就是:你是用什麼方法選基金?你都參考哪些指標?最常聽到的答案多半是「參考績效啊!它是最近報酬率最好的基金。」這可不一定,如同本書所強調的,不論是報酬率,或是各類統計指標,其用來計算的準則、區間、參考計算指數,或是資料來源不一致的時候,這樣的數據比較是不合宜的,其參考價值自然也大幅降低了。
在本書,朱老師還針對基金的各種面向,做了詳細的分類及說明,不僅細數基金各項的基本資料,也將基金的績效、風險、投資持股及分布等資訊做了通盤介紹,並且提及了Morningstar Style Box(晨星風格箱),這點讓我既驚又喜。晨星的星等評級(Morningstar Rating)長期以來,一直廣為投資大眾及業者所熟知,同時也是投資人常用來觀察基金表現的一項量化參考依據。但彙整分析、追蹤基金完整持股資訊,並可用來了解基金投資風格的晨星風格箱,則多被運用於內部研究,鮮少在坊間的基金投資書中出現,本書特別將「晨星風格箱」用一個單獨的篇章來介紹,顯示朱老師不僅學識紮實,實戰經驗也很豐富。
本書以看清基金的真面目為首,介紹各種基礎入門的知識,並融入較深的學理依據及研究,然後加入各類基金產品的介紹及比較。最後,則是將自己實戰觀察及經歷的問題進行釐清,通篇展現出他的實踐家精神!
如果你在投資之前,可以將書中所提及有關基金的每個部分都先詳細研究過,那麼恭喜你,你是個認真的投資人,你的認真必然會有回報!
俗話說:「人兩腳,錢四腳。」人要去追錢自然是較不容易,既然如此,那為何不反過來,讓錢來追你呢?除了在工作崗位上努力充實自己、提升自己能力之外,一個合適自身屬性的投資商品,再加上正確的投資觀念及方法,相信可以讓自己的財富累積地更快。
曾淑雲(美國晨星(Morningstar)基金研究公司台灣區負責人)
推薦序
跟著朱老師練功就對了!
自從投入這個行業十多年來,發現散戶投資人最常問的幾個問題就是:「我覺得這支漲太慢耶,要不要換成另一支?」「有沒有不會賠,保本的就可以了?」可見投資人還是把基金當股票來「炒作」,結果呢?沒錯,投資人詢問最多、最有興趣買進的單一市場與產業,往往就是隔年表現最差的市場。而當投資人的期望報酬率都只有「保本」就好時,通常是股市的低點,入市的最佳時點。
其實,有些投資人並非刻意要短線進出市場,而是因為資訊太多、無所適從,只要利多消息持續一陣子,就容易跟著買進;反之,如果利空持續一陣子,就容易跟著殺低。長期觀察下來,台灣投資人對於財經訊息接收的廣度與深度,並不亞於歐美等基金發展歷史更悠久的國家,金融知識也很豐富,例如:「次貸」、「QE」等專有名詞,不少投資人也都能琅琅上口、談上個幾句。不過,如何過濾財經資訊、正確解讀,進而做出有利的投資決策,才是影響投資報酬率的關鍵,反而是投資人需要專業協助的地方。
除了投資觀念與習慣需要專業的協助之外,投資人也面臨如何挑選共同基金的難題。截至2012年8月底止,可在台灣合法銷售的共同基金已經有1651檔,建構一個股債均衡的投資組合也不需要超過十檔。投資人常問:「哪支基金比較好?」其實,我認為:沒有絕對好或壞的基金,只有適不適合的問題。如何挑選適合自己(風險承擔能力與投資期限)的基金,配合正確的投資操作方法(定期定額或單筆投資),才是致富關鍵。
舉例來說,個別產業基金與單一國家基金最容易在市場多頭時引起投資人注意,因為產業市值較小、容易在資金追逐之下有驚人的報酬表現,例如1999年日本網通指數漲幅超過300%,但是投資人往往忽略了產業基金的高波動風險特性,當熱潮退去,往往也是讓投資人套牢最重的基金類型。但這並不代表產業型基金就是不好的基金,因為產業基金、中國股票基金等這類波動大的基金,只要判斷景氣循環向上,從低點往上飆漲的速度也快,對於年經人來說,是讓財富較快累積增長的好工具,就像美國科技股在10年長期整理之後,今年在蘋果領軍之下,已經有重回到市場主流之姿。因此,產業型基金適合積極型的投資人,且將投資金額控制在總投資金額的一成以下,或者採用定期定額的方式,設定停損停利點,比較能掌握獲利與控制風險。
林林總總需要持續與投資人溝通的理財觀念很多,能夠長期持續站在客觀的立場協助投資人理財的人群中,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樣很早就注意到朱老師,因為朱老師除了透過部落格與網友互動、在雜誌專欄定期解答投資朋友的疑難之外,也是廣播電視財經節目的常客。
與朱老師認識熟悉,也就是在電視台錄影投資理財節目的場合,對於老師能從紮實的學術研究基礎出發,加上實務經驗對於國內外共同基金的長年追蹤分析,深入淺出地傳達正確實用的投資理財觀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次老師再度出書,將多年投資研究共同基金的寶貴經驗與讀者分享,實為投資人之福,因為這次的內容,從如何搜尋、解讀的基金基本資訊,基金績效與風險,到各類型基金特性介紹、投資人常有的疑問與誤解等方面,都可看出老師寶貴的經驗分享、也提供了詳實的說明。
當前幾乎零利率的時代,正式宣告──已經沒有所謂的「無風險投資工具」了,因為AAA公債、定存這些低利率商品都面臨的通貨膨脹的侵蝕,也是必要正視投資理財的課題了。即使當前國際經濟仍詭譎多變、金融市場仍面臨風暴後的震盪風險,不過長期來看,景氣不佳時,往往也正是長線布局的進場時點。投資人只需要評估自身的風險承擔能力、做好股債投資組合的資產配置,即可有效降低市場震盪風險,就像繫好安全帶、戴上安全帽再上路,就可享受共同基金分享股債市場中長期增值潛力、穩健增長的好處。
羅尤美(知名
試閱
最多人問》差一字大不同
曾經有個長輩來問我,該投資什麼基金好?我怕老人家記不住,於是特地寫下來交給這位長輩,讓她自行去跟銀行理專申購。過了一陣子,這位長輩跑來告訴我,該檔基金績效好像不太好!我心想怎可能,因為我一直都有在留意該檔基金,而且績效表現很不賴啊!於是,便請她將對帳單拿給我看,一看才驚覺:原來她買錯了!其實這位長輩有把我給她的紙條直接交給理專,但理專看錯其中一個字。這無非在提醒所有投資人:許多基金的名稱都很像,稍有不慎確實容易會搞錯。
例如「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基金美元A(acc)」、「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基金A」、「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股票收益基金美元A(Qdis)」看來好像都是同檔基金,但其實並不一樣。如果你還是不確定是不是同檔基金的話,不妨查一下英文原名,就可輕易分辨出來了。
揪出基金英文全名有方法
以「Fund DJ基智網」為例,首頁上有兩個地方可以找基金搜尋的功能鍵。功能鍵底下,可依據國內基金、海外基金、基金公司、基金經理人等項目做進一步搜尋。
Step1 選擇「基金搜尋」
Step2 點選「海外基金」
Step3 點選基金公司
在「海外發行公司」這一欄中,點進自己想要尋找的公司名稱後,即可看到該基金公司的基本資料,包括成立日期、歷史及其經營原則與目標(詳見圖3)。
除了基本資料外,旁邊還有「旗下基金淨值」與「旗下基金績效」兩個選項:在「旗下基金淨值」中,可以查到該公司旗下基金的最新淨值資料;在「旗下基金績效」中,則可以看到該公司旗下基金在不同期限下的報酬率。
回到稍早提到的那檔「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基金美元A(acc)」,我們可以「旗下基金淨值」找得到,點選之後,就能看到該基金的英文名稱為「Templeton Global Fund A(acc)」。接著再找「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基金A」,英文名稱則為「Templeton Global Opportunities Trust Class A」(詳見圖4),兩者中文名稱雖然相似,但英文名顯然差很多(詳見圖4)。再有興趣的話,可再找「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股票收益基金美元A(Qdis)」,其英文名稱則是「Franklin Templeton Investment Funds-Templeton Global Equity Income Fund Class A(Qdis)USD」,很明顯看出,三者確實都是不一樣的基金。
解讀基金身上的符號
學會查詢基金的英文名稱很重要,因為坊間一些銀行或保險公司的網站或對帳單,往往沒有把基金的全名寫清楚,而只是以簡稱代替,投資人很容易就會搞錯。
除了名字會搞混外,有些基金本身的取名也經常讓人誤解。一般境外基金從名稱上大致就能了解該基金的投資方向,但國內基金就不是這樣了。國內的基金公司為了搏取好兆頭,往往取個有發財、富貴字義的名字,讓人很難從名稱上「望文生義」。例如「安泰ING鴻利基金」與「安泰ING鴻運基金」只差一個字,但前者是平衡型基金,後者是股票型基金,屬性大不同。你必須進一步查看投資目標或投資標的,才能確切知道該基金的屬性。
在許多演講場合,不少投資人還會來私下問我,他買的基金名稱後面的英文字母或數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問題很簡單,這是一種符號,分別代表該基金配息及手續費的收取方式。
例如英文字母「A」,代表這是一檔「手續費前收」的基金,而英文字母「B」與「C」都是指「手續費後收」的基金,其中,「B」代表這檔基金是希望投資人投資時間設定在至少3~4年,超過這段時間就可享免手續費優惠;但如果提早於4年內贖回,就必須在4年內依序支付4%、3%、2%、1%的遞減手續費用;至於「C」則是希望投資時間至少1~2年,超過這段時間就可享有免手續費優惠,但提前贖回手續費反而較高。
若基金名稱的字尾是英文字母「T」的話,指該檔基金是以「月」配息的方式分配基金的孳息給投資人。字尾數字「1」,指該檔基金是「年」配息;字尾數字「2」,指該基金是將配息滾入本金再投資,投資人不會領到額外的孳息。
有部分基金公司所發行字尾是「T」的基金,是指針對台灣投資人所發行的特殊系列。國內主管機關規定:單一境外基金如果台灣投資人持有比例超過該基金規模的七成時,就會限制投資。這時就無法再接受新的申購,但已經買到的投資人不會受到影響,定期定額投資的也可以繼續,只是不能增加扣款金額及次數。
另外,字尾若有「MDIS」、「QDIS」、「YDIS」等字樣時,其中「DIS」代表為配息基金,「M」、「Q」、「Y」則表示配息頻率分別為每月、每季或每年。而字尾是「ACC」時,就與字尾是數字「2」一樣,表示該基金的配息將會累積到淨值中再投資。
所以,下次你如果看到某檔基金的名稱是「XXXX基金-A2」,代表該基金的手續費是前收,而其投資標的所產生的孳息是累計到淨值中,不再另外配息給投資人。若是基金名稱是「OOOO基金-BT」的話,代表該檔基金的手續費後收,孳息部分會以每月配息方式發給投資人。不過,部分基金公司會自創一些特殊編號,如E、H、I、N……等,其代表意義就要問發行公司了。蘋果與牛排 衡量標準大不同
在〈攻略篇〉,我談了許多在挑選各類型基金時該注意的重點。不過,同一類型的基金多達上百檔,我想你也不可能有那麼多時間一一過濾。這時可以運用一些有效的技巧,將部分不適宜或績效不佳的基金先行過濾掉,以節省寶貴的時間。
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
坊間關於挑選基金的技巧有很多種,最常見不外乎是四四三三法則,以及利用股票投資技巧中常用的技術指標、各種不同天期均線走勢圖等,這些方法都是從績效觀點來過濾,頂多再加入一些風險指標,像前幾個章節介紹過的標準差、夏普值、貝他值等。但是,不論從報酬率或風險等觀點,無可避免地都會面臨相同的問題──這些報酬率或風險值都是過去數據,也就是說,這些技巧多是用過去的資訊,去尋找未來的投資機會。然而,市場不會一成不變,隨時都有黑天鵝事件發生,如果基金經理人無法做出正確判斷、彈性調整策略,都可能影響基金未來的表現。
當然,我並不是說過去的資訊沒有參考價值,學術上早也驗證,基金績效是具有持續性的──績效好的基金往往可持續一段時間。然而,學術上的驗證往往是用眾多標的的平均值結果,並不能保證單一檔基金都會如此。就算可以持續一段時間,也很難說實際買進之後,會不會正好就出現反轉。大家也都知道市場是會變的,過去的數據僅供參考,不代表未來就還是會這樣。以過去數據作為過濾工具的基金篩選方法,並無法預估當下及未來市場的變化作,再加上基金公司本身也可能做出各種調整(像更換基金經理人、研究人員、投資策略……),都可能導致基金績效發生明顯變化。
漲最多的不一定是最好的
即便不考慮數據可靠性(像我們在〈攻略篇5〉的圖21中可看到有時網站中的資訊會有所錯誤)及持續性的問題,以「四四三三法則」來過濾基金,結果可能一檔也過濾不出來,或是過濾出來的基金不只一檔。基於資金考量,投資人不太可能統統都買,就算有能力,也沒這個必要。此時就必須再以其他方法輔助,找出投資人最心儀的標的。
但是,不同類型的基金需要注意的問題各不相同,沒有一種方法可以一體適用所有類型的基金。畢竟,不同類型的基金性質差異很大,不該將蘋果與牛排用同一種方法來挑選!
我的挑選方法的重點在於先深入了解每檔基金的特色和屬性後,再就未來可能的市場變化以及個人的風險偏好和自身條件與需求,來選擇和自己最速配的基金,而不是僅僅參考過去的績效就做出決定。《孫子兵法》有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怠」,就在告訴我們想要投資成功,不但要了解自己,也要清楚掌握商品的特性。
各位要有一個觀念,不見得漲最多的就是最好的商品。愈會漲的基金,通常也伴隨著愈高的波動風險,但投資人是否可以忍受這期間的上沖下洗?喜歡穩健投資的,這類標的可能就不太適合。如果只靠績效來挑選基金,根本無從了解這些問題!持股分布 汰弱留強的關鍵
優質的基金並不一定有很炫的名稱,除了比較基金的績效、掌握它所追蹤的指標指數之外,也必須了解基金的持股明細與內容,投資起來才安心。
一般揭露的基金投資內容,大致包括:依投資區域(或國家)分類的持股分布、依產業類別分類的持股分布,以及持股明細。我就以基智網「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基金美元A(acc)」的資料,來說明其中該留意的重點。
依「投資區域」(或國家)分類的持股分布
圖7是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基金依區域分類的持股分布圖,各位可以清楚看出該基金投資了哪些國家,以及分別投資多少比例。
由投資區域的分布情形,也能大致了解該基金的屬性。一般而言,已開發國家(也稱「成熟國家」或「先進國家」)比例愈高,該檔基金相對愈穩健。反之,新興國家比例愈高,該基金的波動風險就愈高。
先進國家與新興國家的定義
不過,由於歐債問題的影響,近年已開發國家金融市場波動也很大,部分甚至不亞於部分新興國家,傳統上已開發國家較為穩定的觀念已有所動搖,反倒是一些新興國家因與歐債問題關連性低,反而相對穩定。這也在告訴我們一件事實:投資市場沒有絕對的事,市場永遠會變。
至於哪些屬於先進國家?哪些屬於新興國家?在投資市場上,其實都有明確的定義。各位可參考MSCI(Morgan Stanley Captain International,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或FTSE(FTSE International,英國富時指數公司)的定義:目前已開發國家共有24國,分別是澳洲、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希臘、香港、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荷蘭、紐西蘭、挪威、葡萄牙、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國以及美國。而FTSE所定義的已開發國家則多了南韓,共25國。
MSCI定義屬於新興國家的目前共21國,分別是:巴西、智利、中國、哥倫比亞、捷克、埃及、匈牙利、印度、印尼、韓國、馬來西亞、墨西哥、摩洛哥、秘魯、菲律賓、波蘭、俄羅斯、南非、台灣、泰國以及土耳其。
FTSE則進一步將新興國家分為「先進新興國家(Advanced Emerging)」與「次級新興國家(Secondary Emerging)」兩類,其中,「先進新興國家」包含:巴西、匈牙利、墨西哥、波蘭、南非及台灣等6國;「次級新興國家」則有智利、中國、哥倫比亞、捷克、埃及、印度、印尼、馬來西亞、摩洛哥、巴基斯坦、秘魯、菲律賓、俄羅斯、泰國、土耳其以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16國。總括來說,FTSE所定義的新興市場較MSCI的定義多了「巴基斯坦」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兩國,但FTSE將南韓定義為已開發國家,但MSCI仍將南韓列為新興國家。
「國別」要與「比重」一致
除了留意各國的分布情形外,還得留意是否過度集中於特定國家。若某國的比重偏高,風險也相對會比較大。
有無過度集中並非只看比重高低,還要看該國的重要性。也就是說,並非各國比重都相近才叫沒有過度集中,而是要看其所占比重是否有與該國的重要性一致。
以圖7數據為例,美國投資比重高達32.38%,或許各位會覺得該基金的投資過於偏重美國。事實上,我在前面提過,該基金是以「MSCI所有國家世界指數」為指標指數,該指數中的美國權重就占了47.9%。因此,該基金投資美國32.38%不到,並不能算是偏高。
順帶一提,投資東歐或新興歐洲時,俄羅斯的比重往往超過六成;而拉丁美洲基金中,巴西的投資比重也約在六成上下,這正顯示這兩個分別是東歐(或新興歐洲)與拉丁美洲中最重要的國家。
在時事新聞中,常可看到某些國家或地區正面臨一些問題,這時就可以查看一下你手中的基金投資於該國家或地區的比例,以便提早因應。同時,趁機觀察基金經理人是否有趨吉避凶、適時降低危險地區的比例。
幾年前,就曾發生某檔新興市場債券基金,因為押注高達近30%的資金於阿根廷政府公債,後來阿根廷債信發生問題,幾乎面臨違約,導致相關債券價格大跌,該基金報酬率也跟著重挫,沒多久之後,該檔基金就被併入其他基金,不少投資人的心血也付諸東流。
但話說回來,過度集中於特定國家或地區,也不是全然都不好。如果這些國家或地區是近期表現相對較突出的,該基金就可能有較好的績效。要不要集中投資特定國家或地區,就考驗著基金經理人的判斷功力,以及投資人本身的風險承受度。
「區域配置」不適用於產業型基金
全球型與區域型基金投資範圍廣,所以都會有「區域配置」的問題。一般基金發行公司或基金經理人多少都會有自己較熟悉市場,自然會偏重這些市場的投資。查查台灣投信公司所發行的區域型或全球型基金,就會發現,投資台股的比重普遍明顯偏高。這倒也無可厚非,畢竟投資自己比較了解的市場總是勝算高,就看你認不認同這樣的配置了。
如果是產業型基金,區域配置的問題就不是那麼重要。因為有些特定產業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投資區域可能因此集中在特定地區或國家,例如礦業基金或天然資源基金投資巴西、澳洲、加拿大、南非這幾個重要原物料生產國的比例應該就不會太低。
不過,看看產業型基金的實際配置情況,似乎又沒有想像中高。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問題,那是因為許多國際級公司的股票會以「存託憑證(Depositary Receipt,DR)」的方式在其他國家發行。當基金投資的是該公司在其他國家發行的存託憑證時,其投資區域配置比例,就會以實際投資地區計算,而不是以該公司所在國家計算。例如,淡水河谷(Vale)是巴西最大,也是全世界第二大的礦業公司。該公司的股票除了在巴西聖保羅交易所上市外,同時也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巴黎泛歐交易所,以及香港證券交易所發行存託憑證。當某檔基金想要投資該公司時,不一定要在巴西買該公司的股票,也可以從美國、法國或香港買進相關的存託憑證,其效果跟直接買進股票幾乎完全一樣,但這時該基金的投資區域配置就不會歸到巴西,而是依實際買進的地點列計。
另外,如果你購買的是能源基金,可能會直覺投資於中東國家及俄羅斯的比重應該不低,實際上你會發現,美國的比重反而是最高的,有些美國的比重甚至超過七成。原因是,雖然美國不是重要的能源輸出國,但全世界規模較大的能源公司卻大多都是美國公司。因此能源基金的投資區域配置中,美國的比重反而遠超過中東國家或俄羅斯。
因此,如果你買的是原物料、天然資源、能源、農業、礦業、貴金屬,乃至於科技、金融、不動產、健康護理、生物科技、通信等產業型基金時,就不需在意區域配置比例的問題。
依「產業」分類的持股分布
圖8是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基金依產業分類的持股分布圖,可以藉此觀察基金投資產業的分布情形,以及掌握該基金屬性及其潛在風險。
同樣地,如果太集中於特定產業,相對也會面臨較大風險,但當該產業有較好表現時,該基金的績效自然也會更好。但若要從產業配置來判斷基金屬性,前提必須是,投資人必須對該國或該地區的產業屬性有所了解,才能從中判斷該基金的配置是否合適。
例如在台灣股市中,電子類股的比重超過五成,因此,台股基金在電子類股的配置超過五成也屬合理。在新興市場或新興國家,投資的產業類別則往往偏重原物料及金融業,這正是新興市場的屬性。又例如,俄羅斯的能源與工業物料相關產業的比重就超過五成,因此,投資俄羅斯的基金在這兩個產業的配置就不能太低。
如果是產業型基金,會再依據更細的產業類別區分產業配置。例如,天然資源基金會再細分成基本金屬、貴金屬、能源、農產品等。各家基金公司對產業的分類方式不盡相同,進行比較時要特別留意其中差異。
投資太高比例在特定產業,風險難免會集中。尤其同產業間關連性也較大,有時會彼此牽動,容易發生同漲同跌情形。不過,一般基金發行公司或基金經理人多少會有自己較熟悉的產業類別,投資配置時自然會偏重這些產業。留意產業與市場的連動性
此外,不同產業在不同時期,對市場的反應也各不相同。有些產業對景氣非常敏感,稍有變化,這些產業的相關標的往往會先漲或先跌,如資訊科技產業與消費性電子產品都是對景氣高度敏感的產業;有些產業則不論市場處於什麼時期,表現都沒太大差別,如民生必需品相關產業、生技醫療產業等;有些產業表現則與景氣狀況相反,景氣差反而表現好,如教育事業、黃金產業等。
了解不同產業的特性以及對景氣的反應,你就能掌握在特定市況下該多配置在哪些產業。例如景氣剛在慢慢復甦時,資訊科技產業可能率先揚升,此時多配置在相關產業的基金將有較好的表現。反之,市況差時,可以考慮配置生技醫療、保全等相關產業上。
持股明細
圖9是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基金的持股明細。按台灣法律規定,共同基金必須揭露持股比例最高的前五檔標的明細。從這些高持股比例的明細中,不僅可以藉此了解該基金的投資偏好,也能看出基金經理人的判斷是否符合目前市場趨勢。
從投資明細中,一方面可觀察基金的投資方向,另方面可觀察其中是否有些不尋常的標的。所謂不尋常,就是自己不熟悉且心存疑慮的情況,這時不妨在網路搜尋該標的相關資料,加以確認。一般來說,會成為一檔全球型或區域型等大範圍投資基金持股比重最高的前幾名,很少會有名不見經傳的公司。
這些投資範圍橫跨多國,甚至好幾個區域的基金,實在很難做到面面俱到,更不要說對這些國家或區域的所有上市公司都瞭若指掌。但大部分基金,都會盡可能依循所追蹤的指標指數的配置比例來投資。這時往往會優先考慮投資該國或地區指標指數權值高的個股,會是比較安全的做法。我以台股來說明這個問題。
雖然台灣並不是全球投資市場的熱門投資地區,但畢竟台股在一些世界性的指數(如MSCI新興市場自由指數等)中,還是占有一定比例,一些依循這些指數投資的國外基金,不見得熟悉台灣市場,但又不得不做資產配置,此時這些基金就會優先考慮投資台灣的台積電、鴻海等高權值的個股。因為能夠成為高權值個股的公司,公司治理自然不至於太差,績效表現也往往有一定水準。尤其一些外資初到台灣市場,對台股還不太熟悉時,當然會優先考慮這些大公司。同樣道理,我們初到其他國家投資時,也會先行考慮該國較具規模且績優的標的。
冷門標的暗藏棄養危機
如果你的基金,投資較的高比例在冷門標的,這時就要當心了。之所以會有這種情況發生,有兩種可能:一是該基金的研究團隊發現到該標的特別的投資價值;二是該基金有意圖炒作此一標的,這就是股市中常聽到的「投信認養股」,亦即基金公司藉由炒作某一特定標的,以拉抬旗下基金績效。
會成為「投信認養股」的標的,通常不會是大型或熱門標的,這樣才炒得起來。而且往往是幾家基金公司聯合起來炒作,而非單一檔基金或單一家基金公司。這樣的炒作行為,雖然有助於某段時期內基金績效的提升,但卻破壞了整體市場的公平性。而且,其中往往牽涉炒作、內線交易或利益輸送等非法事件,投資人務必要小心提防。再者,這些標的一旦遭到「棄養」,往往就會有一段大幅度的下跌,來不及跑的基金,績效上就要吃大虧了。
此外,若基金將太多資金重押在單一標的,風險勢必也會提高,幸好,目前國內有基金持有「單一標的比例不能超過該基金資產總規模十分之一」的規定。不過,持有標的若太過分散,雖然會降低部分風險,但有可能因此報酬率也被拉低。一般來說,投資單一市場的基金,持股數量多在幾十檔,上百檔就算多了。區域型與全球型基金的持股數量相對會較多,有些全球型基金甚至同時持有上千個標的。以MSCI所有國家世界指數來說,該指數涵蓋45個國家,實際包含2440個成分股(2012年9月份數據),如果某檔全球股票型基金想要貼近該指數的表現,那就必須投資如此大量的標的。
The Morningstar 投資風格箱
一檔基金持有這多的投資標的,但基金公司往往不會公布詳細的持股內容,就算公布,對於不熟悉市場標的的投資人而言,看了之後大概也沒什麼感覺,這時不妨參考晨星基金網站所提供的「The Morningstar 投資風格箱」,就可以瞭解該檔基金大概都投資些什麼規模及屬性的標的。
Morningstar投資風格箱是一個類似九宮格的圖形。縱軸把股票市值規模分為大型、中型、小型。橫軸則是將股票的風格分為價值型、均衡型、增長型。圖10所顯示的基金投資風格就是「大型價值型」。至於九宮格右側,則顯示各種投資標的規模的分布比率,例如圖10中基金的「中位市值」為287億美元,意思是指該基金所投資的標的市值如果由大到小排列的話,居於最中間的股票總市值約是287億美元。這麼高的市值,當然就屬於大型股了。其下的數字,則在說明該基金分別持有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及微型股票的比例。由圖10中可看到巨型股的比例佔了該基金總資產中的44.69%,大型股則佔了37.62%。不同規模的股票面臨相同的市場狀況時,反應會各不相同。
至於多大的規模叫做巨型、大型、中型、小型乃至微型?不同市場也有不同的定義。以美國而言,市值1,000億美金以上的歸為巨型企業,100億美金以上至1,000億以內則算大型股,10億美金以下算小型股。但在台灣,市值100億台幣以上的就已經算是大型股了。
平均而言,中小型股票對市場敏感度較大,因此當市場轉好初期,中小型股往往會率先上漲。例如2010年時,美國股市中代表中小型股表現的羅素2,000指數表現明顯優於代表巨型股的道瓊指數以及代表大型股表現的S&P500指數;同年,日本股市中代表中小型股表現的東證二部指數與JASDAQ指數表現也優於代表大型股的日經225指數與東證一部指數。依學理上的研究,中小型股的表現明顯優於大型股,正是典型的經濟成長初期的市場反應。反之,當市場轉壞時,中小型股往往也會率先下跌,而且跌幅通常會大於大型股。了解這一資訊的意義後,投資人就能依據當下的市場趨勢選擇適當的標的。
資產分布百分比
以上就是一般基金投資的大致內容,不過有些基金會提供所謂的「資產分布百分比」,告訴投資人該基金目前資金配置於各種金融商品的情形。因為許多人以為股票型基金就只能投資股票,事實上股票型基金還是可以投資債券等金融商品,只是比例不高(但債券型基金一定不可投資股票的)。
投資海外的基金也有台股影子
從圖11的元大多福基金可發現,該基金雖是股票型基金,但卻投資6.33%的附買回債券。基金投資附買回債券或其他短期票券商品的目的,一方面是為提高整體基金績效的穩定度及增加額外收益,另一方面是因為附買回債券或其他短期票券商流動性高,收益又略優於銀行利息,因此基金會將部分暫時用不到的資金,停泊於此以方便未來調整之用。
國內投信所發行投資國內的基金,一般不會持有境外的金融商品,但投資海外的基金,反而會投資國內的金融商品。除了因為國內基金公司對國內市場較熟悉外,為了因應投資人贖回時需求,會刻意將部分資產留在國內。
以凱基投信所發行的「資源國基金」為例。該基金是一檔跨國投資的股票型基金,其發行說明中,訴求的投資區域並不包括台灣,但由圖12的資料中,讀者可發現實際卻有近10%的資金是投資國內,其中還包括台股。
如果你習慣用晨星網站,資產分布圖就在The Morningstar 投資風格箱下面(詳見圖10)。圖中的「長倉%」、「短倉%」分別指的是作多與作空的百分比。一般的共同基金並不允許作空,因此我們看到「短倉%」的欄位通常是空白的。其實,基金可以基於避險目的,以期貨或其他衍生性商品作空做為避險部位,因此我們可以在某些基金的「其他」這欄中的「短倉%」欄位中看到有數字,代表該基金有進行避險操作。關於投資商品
Q:新成立的基金有蜜月期,比較會漲?
A:基金不是股票,不會有所謂的蜜月期。基金若要有蜜月期,表示所買的標的大多都要上漲才有可能,不過這種情況可遇不可求。雖然部分基金常常宣稱一開始就有多少申購金額,但熟悉基金界的就知道,其實有些是基金公司為怕募集失敗或為讓帳面好看,刻意找來「充場面」的資金,等到正式運作後這些資金就會大量退出。投資人不妨觀察一些新基金從開募到開始運作後一兩個月內基金規模的變化,就可知道端倪。
Q:債券型基金是賺利息,我何不把錢存銀行就好?
A:國內投資人普遍對債券商品感到陌生,常誤以為買債券就是賺利息而已。事實上債券跟股票一樣,也是有交易市場進行買賣,只要有買賣,就會有價差產生。換句話說,投資債券一樣可以賺資本利得,只是大多數的債券每天的價格波動不如股票那樣大。此外,投資外國的債券還有可能賺到匯差。像2009年包括澳幣、紐幣、巴西里爾以及南非幣等,當年度對美元的升值幅度都超過20%,如果當年投資了這些貨幣計價的債券,就可以多賺二十幾%。
Q:債券跟股票是蹺蹺板,一個漲,另一個就會跌?
A:當然不是!從前面的表格來看,從2000年以來,股票跌,高收益債也大多跟著跌,但新興市場債就不一定了。儘管2008年股票與兩種債券都跌,不過,當年度成熟國家公債多是上漲的,像美林美國公債指數及歐洲公債指數分別上漲了近14%及4%。我也統計過從1989年以來,若以MSCI世界指數與JPMorgan全球綜合債券指數做比較,二十幾年來一漲一跌的情形只出現6次,其中有四次是股票跌債券漲,另兩次股票漲債券跌,這意謂著:大部分時間股票與債券都是同時上漲的。
Q:配息率愈高的基金,報酬率也愈高?
A:國內部分基金公司特別喜歡強調配息率,也藉此做為宣傳以吸引顧客上門。但配息的同時,基金淨值往往也會進行折價。換句話說,配息就是從本金中掏出來給投資人,對投資人而言,不過是從左邊口袋放到右邊口袋,投資人並非真的額外多拿到這些股息。你反而應該要留意配息率加淨值報酬率後的總報酬率,才不會得到了配息,卻賠掉了淨值,空歡喜一場。
關於實戰策略
Q:基金的參考網站有哪些?各自有哪些特色?
A:我個人最常用的網站大概包括基智網、鉅亨網以及GoGoFund,內容其實大同小異,就看讀者自己的使用習慣。若要說特色的話,我個人認為基智網提供了很多可以自行設定的比較功能,例如特定天期,不同檔基金的比較,也可以與同類型、同投資區或同投資標的的群組平均值做比較。還可以跟不同指數或指標比較。
鉅亨網的基金資訊主要來自於晨星基金,所以有晨星基金專有的基金評鑑資訊,裡頭各類基金的分類更細,讓投資人能夠更精確找到自己想要的基金或進行同類的比較。
GoGoFund則提供四四三三法則、基金價值評等比較特別的篩選工具,讓投資人可以先做初步過濾。另外還有一個好用的功能,就是可以設定不同期間內台幣及原幣報酬率的差異。
Q:買淨值比較低的基金比較划算?這樣可以買到比較多單位?
A:買到單位數多有何用?重點是要會漲!就像股票投資人也不會刻意買低價的雞蛋水餃股啊!
Q:買台幣計價的海外基金就不會有匯率風險?
A:不可能!只要投資標的是外幣計價,就一定會有匯率風險。所謂台幣計價,只是基金公司事先將外幣轉換成台幣再向投資人報價,匯率風險一樣存在。要想降低匯率風險,唯有直接以外幣投資才有可能。
Q:買基金時應該挑手續費便宜的,最好免手續費?
A:各家基金手續費差距不大,但績效好壞可就天差地別,如果你只是為了省小錢而選了劣質商品,未來可能虧更多。
Q:定期定額扣款時間設在月初、月中或月底,哪個時間最好?
A:並沒有證據證明哪個時間會比較好。
關於市場趨勢
Q:單一國家波動風險比較高,怎麼有些區域型基金的波動更大?
A:單一國家基金波動風險比區域型基金高,只是統計上的平均值,不非每一檔基金都是如此,也不會每一時期都一樣。但以長期趨勢來看,同一區域中的單一國家基金,波動通常比同區域的區域型基金來得高。類似的問題,像新興市場比成熟國家波動大,或中小型股比大型股波動大,同樣都是長期統計的平均結果,不是絕對。
Q:歐債問題比金融海嘯嚴重?
A3:打從歐債問題爆發以來,不斷有媒體以類似標題恐嚇投資人,但真的是如此嗎?根據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的統計,金融海嘯共造成全球股市51兆美元的損失。亞洲開發銀行也有類似的統計,金額也約有50兆美元。若以MSCI世界指數的表現來看,金融海嘯最嚴重的2008年下跌了42.08%。若從金融海嘯前後的最高點到最低點跌幅來算的話,跌幅是55.37%(2007年10月最高,2009年2月最低)。而歐債爆發以來,MSCI指數最高到最低點的跌幅僅22.8%(2011年5月2日最高,同年10月4日最低)。從市場的表現來看,顯然金融海嘯嚴重許多。
若從影響廣度看,金融海嘯導因於美國的次級房貸問題,再透過衍生性商品的包裝銷售到全世界,導致全球上自各國政府,下至一般投資人,直接受到波及的就不計其數,更不要說間接的影響。以當時國內金管會的統計,國內各金融業者直接踩到次貸地雷的金額就超過1000億台幣,買到雷曼相關債券商品的台灣投資人也有5萬人次。但有踩到歐債地雷的,多僅限於各國政府及金融機構,而且幾乎都在歐洲。台灣金融機構有買到歐豬國相關債券的金額僅100多億台幣,一般投資人幾乎沒有人持有,頂多是透過債券型基金持有極小部分。影響廣度顯然還是金融海嘯嚴重的多。
再從「肇事者」來看,金融海嘯的問題來自於金融機構發行各種次級房貸衍生性商品,出事的也正是這些民間金融機構。歐債問題欠錢的是歐洲幾個國家政府,歷史上破產的金融機構多不可數,但從來沒有國家因欠錢而破產的!
曾經有個長輩來問我,該投資什麼基金好?我怕老人家記不住,於是特地寫下來交給這位長輩,讓她自行去跟銀行理專申購。過了一陣子,這位長輩跑來告訴我,該檔基金績效好像不太好!我心想怎可能,因為我一直都有在留意該檔基金,而且績效表現很不賴啊!於是,便請她將對帳單拿給我看,一看才驚覺:原來她買錯了!其實這位長輩有把我給她的紙條直接交給理專,但理專看錯其中一個字。這無非在提醒所有投資人:許多基金的名稱都很像,稍有不慎確實容易會搞錯。
例如「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基金美元A(acc)」、「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基金A」、「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股票收益基金美元A(Qdis)」看來好像都是同檔基金,但其實並不一樣。如果你還是不確定是不是同檔基金的話,不妨查一下英文原名,就可輕易分辨出來了。
揪出基金英文全名有方法
以「Fund DJ基智網」為例,首頁上有兩個地方可以找基金搜尋的功能鍵。功能鍵底下,可依據國內基金、海外基金、基金公司、基金經理人等項目做進一步搜尋。
Step1 選擇「基金搜尋」
Step2 點選「海外基金」
Step3 點選基金公司
在「海外發行公司」這一欄中,點進自己想要尋找的公司名稱後,即可看到該基金公司的基本資料,包括成立日期、歷史及其經營原則與目標(詳見圖3)。
除了基本資料外,旁邊還有「旗下基金淨值」與「旗下基金績效」兩個選項:在「旗下基金淨值」中,可以查到該公司旗下基金的最新淨值資料;在「旗下基金績效」中,則可以看到該公司旗下基金在不同期限下的報酬率。
回到稍早提到的那檔「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基金美元A(acc)」,我們可以「旗下基金淨值」找得到,點選之後,就能看到該基金的英文名稱為「Templeton Global Fund A(acc)」。接著再找「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基金A」,英文名稱則為「Templeton Global Opportunities Trust Class A」(詳見圖4),兩者中文名稱雖然相似,但英文名顯然差很多(詳見圖4)。再有興趣的話,可再找「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股票收益基金美元A(Qdis)」,其英文名稱則是「Franklin Templeton Investment Funds-Templeton Global Equity Income Fund Class A(Qdis)USD」,很明顯看出,三者確實都是不一樣的基金。
解讀基金身上的符號
學會查詢基金的英文名稱很重要,因為坊間一些銀行或保險公司的網站或對帳單,往往沒有把基金的全名寫清楚,而只是以簡稱代替,投資人很容易就會搞錯。
除了名字會搞混外,有些基金本身的取名也經常讓人誤解。一般境外基金從名稱上大致就能了解該基金的投資方向,但國內基金就不是這樣了。國內的基金公司為了搏取好兆頭,往往取個有發財、富貴字義的名字,讓人很難從名稱上「望文生義」。例如「安泰ING鴻利基金」與「安泰ING鴻運基金」只差一個字,但前者是平衡型基金,後者是股票型基金,屬性大不同。你必須進一步查看投資目標或投資標的,才能確切知道該基金的屬性。
在許多演講場合,不少投資人還會來私下問我,他買的基金名稱後面的英文字母或數字到底是什麼意思。其實這問題很簡單,這是一種符號,分別代表該基金配息及手續費的收取方式。
例如英文字母「A」,代表這是一檔「手續費前收」的基金,而英文字母「B」與「C」都是指「手續費後收」的基金,其中,「B」代表這檔基金是希望投資人投資時間設定在至少3~4年,超過這段時間就可享免手續費優惠;但如果提早於4年內贖回,就必須在4年內依序支付4%、3%、2%、1%的遞減手續費用;至於「C」則是希望投資時間至少1~2年,超過這段時間就可享有免手續費優惠,但提前贖回手續費反而較高。
若基金名稱的字尾是英文字母「T」的話,指該檔基金是以「月」配息的方式分配基金的孳息給投資人。字尾數字「1」,指該檔基金是「年」配息;字尾數字「2」,指該基金是將配息滾入本金再投資,投資人不會領到額外的孳息。
有部分基金公司所發行字尾是「T」的基金,是指針對台灣投資人所發行的特殊系列。國內主管機關規定:單一境外基金如果台灣投資人持有比例超過該基金規模的七成時,就會限制投資。這時就無法再接受新的申購,但已經買到的投資人不會受到影響,定期定額投資的也可以繼續,只是不能增加扣款金額及次數。
另外,字尾若有「MDIS」、「QDIS」、「YDIS」等字樣時,其中「DIS」代表為配息基金,「M」、「Q」、「Y」則表示配息頻率分別為每月、每季或每年。而字尾是「ACC」時,就與字尾是數字「2」一樣,表示該基金的配息將會累積到淨值中再投資。
所以,下次你如果看到某檔基金的名稱是「XXXX基金-A2」,代表該基金的手續費是前收,而其投資標的所產生的孳息是累計到淨值中,不再另外配息給投資人。若是基金名稱是「OOOO基金-BT」的話,代表該檔基金的手續費後收,孳息部分會以每月配息方式發給投資人。不過,部分基金公司會自創一些特殊編號,如E、H、I、N……等,其代表意義就要問發行公司了。蘋果與牛排 衡量標準大不同
在〈攻略篇〉,我談了許多在挑選各類型基金時該注意的重點。不過,同一類型的基金多達上百檔,我想你也不可能有那麼多時間一一過濾。這時可以運用一些有效的技巧,將部分不適宜或績效不佳的基金先行過濾掉,以節省寶貴的時間。
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
坊間關於挑選基金的技巧有很多種,最常見不外乎是四四三三法則,以及利用股票投資技巧中常用的技術指標、各種不同天期均線走勢圖等,這些方法都是從績效觀點來過濾,頂多再加入一些風險指標,像前幾個章節介紹過的標準差、夏普值、貝他值等。但是,不論從報酬率或風險等觀點,無可避免地都會面臨相同的問題──這些報酬率或風險值都是過去數據,也就是說,這些技巧多是用過去的資訊,去尋找未來的投資機會。然而,市場不會一成不變,隨時都有黑天鵝事件發生,如果基金經理人無法做出正確判斷、彈性調整策略,都可能影響基金未來的表現。
當然,我並不是說過去的資訊沒有參考價值,學術上早也驗證,基金績效是具有持續性的──績效好的基金往往可持續一段時間。然而,學術上的驗證往往是用眾多標的的平均值結果,並不能保證單一檔基金都會如此。就算可以持續一段時間,也很難說實際買進之後,會不會正好就出現反轉。大家也都知道市場是會變的,過去的數據僅供參考,不代表未來就還是會這樣。以過去數據作為過濾工具的基金篩選方法,並無法預估當下及未來市場的變化作,再加上基金公司本身也可能做出各種調整(像更換基金經理人、研究人員、投資策略……),都可能導致基金績效發生明顯變化。
漲最多的不一定是最好的
即便不考慮數據可靠性(像我們在〈攻略篇5〉的圖21中可看到有時網站中的資訊會有所錯誤)及持續性的問題,以「四四三三法則」來過濾基金,結果可能一檔也過濾不出來,或是過濾出來的基金不只一檔。基於資金考量,投資人不太可能統統都買,就算有能力,也沒這個必要。此時就必須再以其他方法輔助,找出投資人最心儀的標的。
但是,不同類型的基金需要注意的問題各不相同,沒有一種方法可以一體適用所有類型的基金。畢竟,不同類型的基金性質差異很大,不該將蘋果與牛排用同一種方法來挑選!
我的挑選方法的重點在於先深入了解每檔基金的特色和屬性後,再就未來可能的市場變化以及個人的風險偏好和自身條件與需求,來選擇和自己最速配的基金,而不是僅僅參考過去的績效就做出決定。《孫子兵法》有言:「知己知彼,百戰不怠」,就在告訴我們想要投資成功,不但要了解自己,也要清楚掌握商品的特性。
各位要有一個觀念,不見得漲最多的就是最好的商品。愈會漲的基金,通常也伴隨著愈高的波動風險,但投資人是否可以忍受這期間的上沖下洗?喜歡穩健投資的,這類標的可能就不太適合。如果只靠績效來挑選基金,根本無從了解這些問題!持股分布 汰弱留強的關鍵
優質的基金並不一定有很炫的名稱,除了比較基金的績效、掌握它所追蹤的指標指數之外,也必須了解基金的持股明細與內容,投資起來才安心。
一般揭露的基金投資內容,大致包括:依投資區域(或國家)分類的持股分布、依產業類別分類的持股分布,以及持股明細。我就以基智網「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基金美元A(acc)」的資料,來說明其中該留意的重點。
依「投資區域」(或國家)分類的持股分布
圖7是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基金依區域分類的持股分布圖,各位可以清楚看出該基金投資了哪些國家,以及分別投資多少比例。
由投資區域的分布情形,也能大致了解該基金的屬性。一般而言,已開發國家(也稱「成熟國家」或「先進國家」)比例愈高,該檔基金相對愈穩健。反之,新興國家比例愈高,該基金的波動風險就愈高。
先進國家與新興國家的定義
不過,由於歐債問題的影響,近年已開發國家金融市場波動也很大,部分甚至不亞於部分新興國家,傳統上已開發國家較為穩定的觀念已有所動搖,反倒是一些新興國家因與歐債問題關連性低,反而相對穩定。這也在告訴我們一件事實:投資市場沒有絕對的事,市場永遠會變。
至於哪些屬於先進國家?哪些屬於新興國家?在投資市場上,其實都有明確的定義。各位可參考MSCI(Morgan Stanley Captain International,摩根士丹利資本國際公司)或FTSE(FTSE International,英國富時指數公司)的定義:目前已開發國家共有24國,分別是澳洲、奧地利、比利時、加拿大、丹麥、芬蘭、法國、德國、希臘、香港、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荷蘭、紐西蘭、挪威、葡萄牙、新加坡、西班牙、瑞典、瑞士、英國以及美國。而FTSE所定義的已開發國家則多了南韓,共25國。
MSCI定義屬於新興國家的目前共21國,分別是:巴西、智利、中國、哥倫比亞、捷克、埃及、匈牙利、印度、印尼、韓國、馬來西亞、墨西哥、摩洛哥、秘魯、菲律賓、波蘭、俄羅斯、南非、台灣、泰國以及土耳其。
FTSE則進一步將新興國家分為「先進新興國家(Advanced Emerging)」與「次級新興國家(Secondary Emerging)」兩類,其中,「先進新興國家」包含:巴西、匈牙利、墨西哥、波蘭、南非及台灣等6國;「次級新興國家」則有智利、中國、哥倫比亞、捷克、埃及、印度、印尼、馬來西亞、摩洛哥、巴基斯坦、秘魯、菲律賓、俄羅斯、泰國、土耳其以及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等16國。總括來說,FTSE所定義的新興市場較MSCI的定義多了「巴基斯坦」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兩國,但FTSE將南韓定義為已開發國家,但MSCI仍將南韓列為新興國家。
「國別」要與「比重」一致
除了留意各國的分布情形外,還得留意是否過度集中於特定國家。若某國的比重偏高,風險也相對會比較大。
有無過度集中並非只看比重高低,還要看該國的重要性。也就是說,並非各國比重都相近才叫沒有過度集中,而是要看其所占比重是否有與該國的重要性一致。
以圖7數據為例,美國投資比重高達32.38%,或許各位會覺得該基金的投資過於偏重美國。事實上,我在前面提過,該基金是以「MSCI所有國家世界指數」為指標指數,該指數中的美國權重就占了47.9%。因此,該基金投資美國32.38%不到,並不能算是偏高。
順帶一提,投資東歐或新興歐洲時,俄羅斯的比重往往超過六成;而拉丁美洲基金中,巴西的投資比重也約在六成上下,這正顯示這兩個分別是東歐(或新興歐洲)與拉丁美洲中最重要的國家。
在時事新聞中,常可看到某些國家或地區正面臨一些問題,這時就可以查看一下你手中的基金投資於該國家或地區的比例,以便提早因應。同時,趁機觀察基金經理人是否有趨吉避凶、適時降低危險地區的比例。
幾年前,就曾發生某檔新興市場債券基金,因為押注高達近30%的資金於阿根廷政府公債,後來阿根廷債信發生問題,幾乎面臨違約,導致相關債券價格大跌,該基金報酬率也跟著重挫,沒多久之後,該檔基金就被併入其他基金,不少投資人的心血也付諸東流。
但話說回來,過度集中於特定國家或地區,也不是全然都不好。如果這些國家或地區是近期表現相對較突出的,該基金就可能有較好的績效。要不要集中投資特定國家或地區,就考驗著基金經理人的判斷功力,以及投資人本身的風險承受度。
「區域配置」不適用於產業型基金
全球型與區域型基金投資範圍廣,所以都會有「區域配置」的問題。一般基金發行公司或基金經理人多少都會有自己較熟悉市場,自然會偏重這些市場的投資。查查台灣投信公司所發行的區域型或全球型基金,就會發現,投資台股的比重普遍明顯偏高。這倒也無可厚非,畢竟投資自己比較了解的市場總是勝算高,就看你認不認同這樣的配置了。
如果是產業型基金,區域配置的問題就不是那麼重要。因為有些特定產業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投資區域可能因此集中在特定地區或國家,例如礦業基金或天然資源基金投資巴西、澳洲、加拿大、南非這幾個重要原物料生產國的比例應該就不會太低。
不過,看看產業型基金的實際配置情況,似乎又沒有想像中高。之所以會有這樣的問題,那是因為許多國際級公司的股票會以「存託憑證(Depositary Receipt,DR)」的方式在其他國家發行。當基金投資的是該公司在其他國家發行的存託憑證時,其投資區域配置比例,就會以實際投資地區計算,而不是以該公司所在國家計算。例如,淡水河谷(Vale)是巴西最大,也是全世界第二大的礦業公司。該公司的股票除了在巴西聖保羅交易所上市外,同時也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巴黎泛歐交易所,以及香港證券交易所發行存託憑證。當某檔基金想要投資該公司時,不一定要在巴西買該公司的股票,也可以從美國、法國或香港買進相關的存託憑證,其效果跟直接買進股票幾乎完全一樣,但這時該基金的投資區域配置就不會歸到巴西,而是依實際買進的地點列計。
另外,如果你購買的是能源基金,可能會直覺投資於中東國家及俄羅斯的比重應該不低,實際上你會發現,美國的比重反而是最高的,有些美國的比重甚至超過七成。原因是,雖然美國不是重要的能源輸出國,但全世界規模較大的能源公司卻大多都是美國公司。因此能源基金的投資區域配置中,美國的比重反而遠超過中東國家或俄羅斯。
因此,如果你買的是原物料、天然資源、能源、農業、礦業、貴金屬,乃至於科技、金融、不動產、健康護理、生物科技、通信等產業型基金時,就不需在意區域配置比例的問題。
依「產業」分類的持股分布
圖8是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基金依產業分類的持股分布圖,可以藉此觀察基金投資產業的分布情形,以及掌握該基金屬性及其潛在風險。
同樣地,如果太集中於特定產業,相對也會面臨較大風險,但當該產業有較好表現時,該基金的績效自然也會更好。但若要從產業配置來判斷基金屬性,前提必須是,投資人必須對該國或該地區的產業屬性有所了解,才能從中判斷該基金的配置是否合適。
例如在台灣股市中,電子類股的比重超過五成,因此,台股基金在電子類股的配置超過五成也屬合理。在新興市場或新興國家,投資的產業類別則往往偏重原物料及金融業,這正是新興市場的屬性。又例如,俄羅斯的能源與工業物料相關產業的比重就超過五成,因此,投資俄羅斯的基金在這兩個產業的配置就不能太低。
如果是產業型基金,會再依據更細的產業類別區分產業配置。例如,天然資源基金會再細分成基本金屬、貴金屬、能源、農產品等。各家基金公司對產業的分類方式不盡相同,進行比較時要特別留意其中差異。
投資太高比例在特定產業,風險難免會集中。尤其同產業間關連性也較大,有時會彼此牽動,容易發生同漲同跌情形。不過,一般基金發行公司或基金經理人多少會有自己較熟悉的產業類別,投資配置時自然會偏重這些產業。留意產業與市場的連動性
此外,不同產業在不同時期,對市場的反應也各不相同。有些產業對景氣非常敏感,稍有變化,這些產業的相關標的往往會先漲或先跌,如資訊科技產業與消費性電子產品都是對景氣高度敏感的產業;有些產業則不論市場處於什麼時期,表現都沒太大差別,如民生必需品相關產業、生技醫療產業等;有些產業表現則與景氣狀況相反,景氣差反而表現好,如教育事業、黃金產業等。
了解不同產業的特性以及對景氣的反應,你就能掌握在特定市況下該多配置在哪些產業。例如景氣剛在慢慢復甦時,資訊科技產業可能率先揚升,此時多配置在相關產業的基金將有較好的表現。反之,市況差時,可以考慮配置生技醫療、保全等相關產業上。
持股明細
圖9是富蘭克林坦伯頓全球投資系列全球基金的持股明細。按台灣法律規定,共同基金必須揭露持股比例最高的前五檔標的明細。從這些高持股比例的明細中,不僅可以藉此了解該基金的投資偏好,也能看出基金經理人的判斷是否符合目前市場趨勢。
從投資明細中,一方面可觀察基金的投資方向,另方面可觀察其中是否有些不尋常的標的。所謂不尋常,就是自己不熟悉且心存疑慮的情況,這時不妨在網路搜尋該標的相關資料,加以確認。一般來說,會成為一檔全球型或區域型等大範圍投資基金持股比重最高的前幾名,很少會有名不見經傳的公司。
這些投資範圍橫跨多國,甚至好幾個區域的基金,實在很難做到面面俱到,更不要說對這些國家或區域的所有上市公司都瞭若指掌。但大部分基金,都會盡可能依循所追蹤的指標指數的配置比例來投資。這時往往會優先考慮投資該國或地區指標指數權值高的個股,會是比較安全的做法。我以台股來說明這個問題。
雖然台灣並不是全球投資市場的熱門投資地區,但畢竟台股在一些世界性的指數(如MSCI新興市場自由指數等)中,還是占有一定比例,一些依循這些指數投資的國外基金,不見得熟悉台灣市場,但又不得不做資產配置,此時這些基金就會優先考慮投資台灣的台積電、鴻海等高權值的個股。因為能夠成為高權值個股的公司,公司治理自然不至於太差,績效表現也往往有一定水準。尤其一些外資初到台灣市場,對台股還不太熟悉時,當然會優先考慮這些大公司。同樣道理,我們初到其他國家投資時,也會先行考慮該國較具規模且績優的標的。
冷門標的暗藏棄養危機
如果你的基金,投資較的高比例在冷門標的,這時就要當心了。之所以會有這種情況發生,有兩種可能:一是該基金的研究團隊發現到該標的特別的投資價值;二是該基金有意圖炒作此一標的,這就是股市中常聽到的「投信認養股」,亦即基金公司藉由炒作某一特定標的,以拉抬旗下基金績效。
會成為「投信認養股」的標的,通常不會是大型或熱門標的,這樣才炒得起來。而且往往是幾家基金公司聯合起來炒作,而非單一檔基金或單一家基金公司。這樣的炒作行為,雖然有助於某段時期內基金績效的提升,但卻破壞了整體市場的公平性。而且,其中往往牽涉炒作、內線交易或利益輸送等非法事件,投資人務必要小心提防。再者,這些標的一旦遭到「棄養」,往往就會有一段大幅度的下跌,來不及跑的基金,績效上就要吃大虧了。
此外,若基金將太多資金重押在單一標的,風險勢必也會提高,幸好,目前國內有基金持有「單一標的比例不能超過該基金資產總規模十分之一」的規定。不過,持有標的若太過分散,雖然會降低部分風險,但有可能因此報酬率也被拉低。一般來說,投資單一市場的基金,持股數量多在幾十檔,上百檔就算多了。區域型與全球型基金的持股數量相對會較多,有些全球型基金甚至同時持有上千個標的。以MSCI所有國家世界指數來說,該指數涵蓋45個國家,實際包含2440個成分股(2012年9月份數據),如果某檔全球股票型基金想要貼近該指數的表現,那就必須投資如此大量的標的。
The Morningstar 投資風格箱
一檔基金持有這多的投資標的,但基金公司往往不會公布詳細的持股內容,就算公布,對於不熟悉市場標的的投資人而言,看了之後大概也沒什麼感覺,這時不妨參考晨星基金網站所提供的「The Morningstar 投資風格箱」,就可以瞭解該檔基金大概都投資些什麼規模及屬性的標的。
Morningstar投資風格箱是一個類似九宮格的圖形。縱軸把股票市值規模分為大型、中型、小型。橫軸則是將股票的風格分為價值型、均衡型、增長型。圖10所顯示的基金投資風格就是「大型價值型」。至於九宮格右側,則顯示各種投資標的規模的分布比率,例如圖10中基金的「中位市值」為287億美元,意思是指該基金所投資的標的市值如果由大到小排列的話,居於最中間的股票總市值約是287億美元。這麼高的市值,當然就屬於大型股了。其下的數字,則在說明該基金分別持有巨型、大型、中型、小型及微型股票的比例。由圖10中可看到巨型股的比例佔了該基金總資產中的44.69%,大型股則佔了37.62%。不同規模的股票面臨相同的市場狀況時,反應會各不相同。
至於多大的規模叫做巨型、大型、中型、小型乃至微型?不同市場也有不同的定義。以美國而言,市值1,000億美金以上的歸為巨型企業,100億美金以上至1,000億以內則算大型股,10億美金以下算小型股。但在台灣,市值100億台幣以上的就已經算是大型股了。
平均而言,中小型股票對市場敏感度較大,因此當市場轉好初期,中小型股往往會率先上漲。例如2010年時,美國股市中代表中小型股表現的羅素2,000指數表現明顯優於代表巨型股的道瓊指數以及代表大型股表現的S&P500指數;同年,日本股市中代表中小型股表現的東證二部指數與JASDAQ指數表現也優於代表大型股的日經225指數與東證一部指數。依學理上的研究,中小型股的表現明顯優於大型股,正是典型的經濟成長初期的市場反應。反之,當市場轉壞時,中小型股往往也會率先下跌,而且跌幅通常會大於大型股。了解這一資訊的意義後,投資人就能依據當下的市場趨勢選擇適當的標的。
資產分布百分比
以上就是一般基金投資的大致內容,不過有些基金會提供所謂的「資產分布百分比」,告訴投資人該基金目前資金配置於各種金融商品的情形。因為許多人以為股票型基金就只能投資股票,事實上股票型基金還是可以投資債券等金融商品,只是比例不高(但債券型基金一定不可投資股票的)。
投資海外的基金也有台股影子
從圖11的元大多福基金可發現,該基金雖是股票型基金,但卻投資6.33%的附買回債券。基金投資附買回債券或其他短期票券商品的目的,一方面是為提高整體基金績效的穩定度及增加額外收益,另一方面是因為附買回債券或其他短期票券商流動性高,收益又略優於銀行利息,因此基金會將部分暫時用不到的資金,停泊於此以方便未來調整之用。
國內投信所發行投資國內的基金,一般不會持有境外的金融商品,但投資海外的基金,反而會投資國內的金融商品。除了因為國內基金公司對國內市場較熟悉外,為了因應投資人贖回時需求,會刻意將部分資產留在國內。
以凱基投信所發行的「資源國基金」為例。該基金是一檔跨國投資的股票型基金,其發行說明中,訴求的投資區域並不包括台灣,但由圖12的資料中,讀者可發現實際卻有近10%的資金是投資國內,其中還包括台股。
如果你習慣用晨星網站,資產分布圖就在The Morningstar 投資風格箱下面(詳見圖10)。圖中的「長倉%」、「短倉%」分別指的是作多與作空的百分比。一般的共同基金並不允許作空,因此我們看到「短倉%」的欄位通常是空白的。其實,基金可以基於避險目的,以期貨或其他衍生性商品作空做為避險部位,因此我們可以在某些基金的「其他」這欄中的「短倉%」欄位中看到有數字,代表該基金有進行避險操作。關於投資商品
Q:新成立的基金有蜜月期,比較會漲?
A:基金不是股票,不會有所謂的蜜月期。基金若要有蜜月期,表示所買的標的大多都要上漲才有可能,不過這種情況可遇不可求。雖然部分基金常常宣稱一開始就有多少申購金額,但熟悉基金界的就知道,其實有些是基金公司為怕募集失敗或為讓帳面好看,刻意找來「充場面」的資金,等到正式運作後這些資金就會大量退出。投資人不妨觀察一些新基金從開募到開始運作後一兩個月內基金規模的變化,就可知道端倪。
Q:債券型基金是賺利息,我何不把錢存銀行就好?
A:國內投資人普遍對債券商品感到陌生,常誤以為買債券就是賺利息而已。事實上債券跟股票一樣,也是有交易市場進行買賣,只要有買賣,就會有價差產生。換句話說,投資債券一樣可以賺資本利得,只是大多數的債券每天的價格波動不如股票那樣大。此外,投資外國的債券還有可能賺到匯差。像2009年包括澳幣、紐幣、巴西里爾以及南非幣等,當年度對美元的升值幅度都超過20%,如果當年投資了這些貨幣計價的債券,就可以多賺二十幾%。
Q:債券跟股票是蹺蹺板,一個漲,另一個就會跌?
A:當然不是!從前面的表格來看,從2000年以來,股票跌,高收益債也大多跟著跌,但新興市場債就不一定了。儘管2008年股票與兩種債券都跌,不過,當年度成熟國家公債多是上漲的,像美林美國公債指數及歐洲公債指數分別上漲了近14%及4%。我也統計過從1989年以來,若以MSCI世界指數與JPMorgan全球綜合債券指數做比較,二十幾年來一漲一跌的情形只出現6次,其中有四次是股票跌債券漲,另兩次股票漲債券跌,這意謂著:大部分時間股票與債券都是同時上漲的。
Q:配息率愈高的基金,報酬率也愈高?
A:國內部分基金公司特別喜歡強調配息率,也藉此做為宣傳以吸引顧客上門。但配息的同時,基金淨值往往也會進行折價。換句話說,配息就是從本金中掏出來給投資人,對投資人而言,不過是從左邊口袋放到右邊口袋,投資人並非真的額外多拿到這些股息。你反而應該要留意配息率加淨值報酬率後的總報酬率,才不會得到了配息,卻賠掉了淨值,空歡喜一場。
關於實戰策略
Q:基金的參考網站有哪些?各自有哪些特色?
A:我個人最常用的網站大概包括基智網、鉅亨網以及GoGoFund,內容其實大同小異,就看讀者自己的使用習慣。若要說特色的話,我個人認為基智網提供了很多可以自行設定的比較功能,例如特定天期,不同檔基金的比較,也可以與同類型、同投資區或同投資標的的群組平均值做比較。還可以跟不同指數或指標比較。
鉅亨網的基金資訊主要來自於晨星基金,所以有晨星基金專有的基金評鑑資訊,裡頭各類基金的分類更細,讓投資人能夠更精確找到自己想要的基金或進行同類的比較。
GoGoFund則提供四四三三法則、基金價值評等比較特別的篩選工具,讓投資人可以先做初步過濾。另外還有一個好用的功能,就是可以設定不同期間內台幣及原幣報酬率的差異。
Q:買淨值比較低的基金比較划算?這樣可以買到比較多單位?
A:買到單位數多有何用?重點是要會漲!就像股票投資人也不會刻意買低價的雞蛋水餃股啊!
Q:買台幣計價的海外基金就不會有匯率風險?
A:不可能!只要投資標的是外幣計價,就一定會有匯率風險。所謂台幣計價,只是基金公司事先將外幣轉換成台幣再向投資人報價,匯率風險一樣存在。要想降低匯率風險,唯有直接以外幣投資才有可能。
Q:買基金時應該挑手續費便宜的,最好免手續費?
A:各家基金手續費差距不大,但績效好壞可就天差地別,如果你只是為了省小錢而選了劣質商品,未來可能虧更多。
Q:定期定額扣款時間設在月初、月中或月底,哪個時間最好?
A:並沒有證據證明哪個時間會比較好。
關於市場趨勢
Q:單一國家波動風險比較高,怎麼有些區域型基金的波動更大?
A:單一國家基金波動風險比區域型基金高,只是統計上的平均值,不非每一檔基金都是如此,也不會每一時期都一樣。但以長期趨勢來看,同一區域中的單一國家基金,波動通常比同區域的區域型基金來得高。類似的問題,像新興市場比成熟國家波動大,或中小型股比大型股波動大,同樣都是長期統計的平均結果,不是絕對。
Q:歐債問題比金融海嘯嚴重?
A3:打從歐債問題爆發以來,不斷有媒體以類似標題恐嚇投資人,但真的是如此嗎?根據美國前聯準會主席葛林斯班(Alan Greenspan)的統計,金融海嘯共造成全球股市51兆美元的損失。亞洲開發銀行也有類似的統計,金額也約有50兆美元。若以MSCI世界指數的表現來看,金融海嘯最嚴重的2008年下跌了42.08%。若從金融海嘯前後的最高點到最低點跌幅來算的話,跌幅是55.37%(2007年10月最高,2009年2月最低)。而歐債爆發以來,MSCI指數最高到最低點的跌幅僅22.8%(2011年5月2日最高,同年10月4日最低)。從市場的表現來看,顯然金融海嘯嚴重許多。
若從影響廣度看,金融海嘯導因於美國的次級房貸問題,再透過衍生性商品的包裝銷售到全世界,導致全球上自各國政府,下至一般投資人,直接受到波及的就不計其數,更不要說間接的影響。以當時國內金管會的統計,國內各金融業者直接踩到次貸地雷的金額就超過1000億台幣,買到雷曼相關債券商品的台灣投資人也有5萬人次。但有踩到歐債地雷的,多僅限於各國政府及金融機構,而且幾乎都在歐洲。台灣金融機構有買到歐豬國相關債券的金額僅100多億台幣,一般投資人幾乎沒有人持有,頂多是透過債券型基金持有極小部分。影響廣度顯然還是金融海嘯嚴重的多。
再從「肇事者」來看,金融海嘯的問題來自於金融機構發行各種次級房貸衍生性商品,出事的也正是這些民間金融機構。歐債問題欠錢的是歐洲幾個國家政府,歷史上破產的金融機構多不可數,但從來沒有國家因欠錢而破產的!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