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勝券在握之道:在負利率時代,存錢不如存股的4大滾雪球投資法
內容簡介
《經濟學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時代》、《富比士》、
彼得林區、柏格一致推薦
你可能讀過關於巴菲特的書,但你有讀到最新的巴菲特投資法嗎?
★研究巴菲特超過20年、百萬冊暢銷鉅作《勝券在握》海格斯壯最新力作!
★巴菲特的實際做法,沒有人比海格斯壯描寫得更好。──《時代》雜誌(Time)
★精彩剖析波克夏公司持股的9個經典公司案例──IBM、亨氏食品……,為何持股?何時買進?一次全解密!
在負利率時代,錢放在銀行竟越放越少?!
聰明人早就懂得仿效股神巴菲特,
買股就要選到好公司並長抱股票,這樣能確保資產不縮水之外,還能穩穩領股息,賺到安穩人生!
華倫‧巴菲特是有史以來世界上最著名的投資人,同時也是全世界第四位最有錢的人,難得的是,這些驚人財富全靠他睿智的投資腦袋而來,他如何做到?有何祕訣?
作者海格斯壯研究巴菲特長達20年之久,可說是研究巴菲特最透徹的人之一。本書歷數巴菲特六十多年來的投資之路,描述巴菲特生動有趣,彷彿巴菲特就在眼前。
他從巴菲特寫給股東的信、波克夏年報、報導訪問中精心歸納整理出巴菲特4大滾雪球投資法、12個選股原則,並揭示20世紀的投資巨人們如葛拉漢到費雪、蒙格的重要觀點。此外他以波克夏持股最有名的九家公司為案例,更新股神最新投資走向如收購亨氏食品、投資IBM……,以四大滾雪球投資法檢視這些無與倫比的投資績效。
本書亦大舉涉獵了投資數學、行為財務學,以實際理論剖析巴菲特思考邏輯。巴菲特曾說「我做的事並未超過任何人的能力範圍」,只要熟悉巴菲特的方法,你也能發展出專屬於個人的最佳投資組合,在股海中穩中求勝!
名人推薦
贏家推薦(依姓名筆劃排序)
周文偉 財經專欄作家
陳江挺《炒股的智慧》作者
陳重銘 《6年存到300張股票》作者
闕又上 美國又上成長基金經理人
★我在心灰意冷、決定離開股市之際,看了海格斯壯寫的兩本書……,股票資產從一百萬成長至三千萬,本人就是遵循巴菲特投資哲學最好的案例。
──周文偉 財經專欄作家
★做為經典價值投資的著作,這本書值得一讀。
──陳江挺 暢銷書《炒股的智慧》作者
★本書詳細介紹巴菲特的投資智慧,如果能夠勤加研讀,相信可以幫助投資人悠游於股海,樂於投資。
──陳重銘 《每年多存300張股票》作者
★這本書非常值得投資者仔細閱讀。見賢思齊,貼近巴菲特的智慧,但別忘了要做自己。
──闕又上 美國又上成長基金經理人、財務規劃師(CFP)
★幾乎每一個對經濟行為、公司績效與股市起伏之間的關係好奇的人,都會發現這本書很引人入勝。
──《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
★這是一本不同凡響的著作,記錄了很多人公認的全世界最偉大投資人的投資方法。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巴菲特的實際做法,沒有人比海格斯壯描寫得更好。
──《時代》雜誌(Time)
★將巴菲特投資策略應用到新經濟的一本全面入門書。
──《財富雜誌》(Fortune)
★ 可說是最重要的股票書……如果你以為你已經知道巴菲特的一切,這本書還是有很多讓你可以學習的地方。
──《富比士》雜誌(Forbes)
財經界專業人士強力推薦!
★本書大受歡迎的程度,就可以證明本書分析正確,建議實用。
──比爾‧米勒(Bill Miller),LMM對沖基金主席暨投資長
★對於本書的讀者,我希望我能針對一段非常重要的投資歷史,提供一個非常個人的角度,以及某些使用本書最佳方式的看法。我談到巴菲特先生的部分會比較少,因為這是本書的主題,而且海格斯壯也已經優雅又見解獨特地在書中涵蓋了一切。
──肯恩‧費雪(Ken Fisher),知名投資家菲利浦‧費雪之子
★本書描繪了巴菲特的職業生涯,並提出他的投資技巧與方法如何演變的例子,以及在過程中影響他最深的人。本書也詳細說明了巴菲特達到無人能及的成就的關鍵投資決策。
──彼得‧林區(Peter S. Lynch),暢銷書《彼得林區選股戰略》作者
海格斯壯深入檢視了了巴菲特的投資策略,以及他每一個重要選股背後的原因,這些選擇造就他驚人的成功紀錄。本書涵蓋面廣泛,引人入勝,非常具有可讀性,而他「毫不造作」的智慧與哲學,也是豐富本書的一部分。
──約翰‧柏格(John C. Bogle)先鋒集團創辦人、退休總裁
這本書是第一流的。巴菲特因為他的宣傳得到很多人的注意,但他的實際做法,沒有人比海格斯壯描寫得更好。本書有關於他每一次買進重要股票的內幕與背後原因。實在非常吸引人。你甚至可以在家試試這些做法。
──約翰‧羅斯查德(John Rothchild),暢銷書《The Bear Book and The Davis Dynasty》作者
貼近巴菲特智慧,但要做自己
闕又上
海格斯壯是少數對巴菲特有深入了解的作家。 巴菲特的選股原則和他在投資管理上所展現的智慧歷久彌新,然而他的投資策略並非一成不變。他非常尊崇恩師葛拉漢,但在費雪 和重要搭檔蒙格 的影響下,他將葛拉漢的投資策略修正後發揚光大,賦予了新的詮釋和生命,這段過程並非一蹴可幾。成功的投資者對價值的核心理念有所堅持,但不會墨守成規。讀者可以從這些變化中更了解這位偉大的投資者。
海格斯壯堅信,巴菲特投資的四個守則仍然適用。一是專業守則,二是管理團隊守則,三是財務守則,四是價值守則。這本書延續了十二項選股原則,這是巴菲特投資管理中最重要的理論基礎。這幾章的鋪陳和探討夠理性、夠科學,也符合挑選成功企業的篩選標準,可以說只要遵循這十二項原則,便可挑選出多數成功企業。作者特別精選出九個巴菲特經典投資個案,解釋這些原則的實用性:
一、業務簡單易懂;
二、擁有穩定的營運歷史;
三、公司長期前途看好;
四、經營團隊是否理性;.
五、經營團隊對股東誠實;
六、經營團隊能拒絕制度性的從眾盲目;
七、 聚焦在股東權益報酬(ROE)而非每股盈餘(EPS);
八、計算「業主盈餘」(owner earning);
九、尋找高獲利率公司;
十、公司每一美元的保留盈餘是否至少可以創造一美元的市場價值;
十一、 看到公司的價值;
十二、是否能以遠低於這家公司價值的價格買進股票?
投資心理學
在我近三十年管理客戶資產的經驗中,發現許多投資者的失敗不在於未遵循選股技巧,而是投資策略和工具不符個性。若每位投資者都充分理性,對於投資目標、方法了然於胸,朝自己的投資方向前進,那麼便容易成功。然而多數的投資者是心嚮往之,卻不能至。海格斯壯也注意到這個現象,特別在二〇〇八年金融海嘯之後,增添了財務行為的範疇──投資心理學。
我們常說投資是藝術和科學的結合,穩健的投資管理需以科學為基礎,而非天馬行空,情緒管控則具有藝術成分;科學和藝術兩者融合,才算是佳作。百年來,華爾街只有三個天敵:貪心、恐懼、沒耐心,喜歡巴菲特的大多數是價值投資型,特別注重安全邊際,因貪婪而犯錯的機會相對地少,「恐懼」才可能是大多數讀者的弱項。巴菲特前五大持有股都曾在黑天鵝來臨時面臨五〇%虧損,不過他說:「如果投資者不能承受五〇%的波動,就不要進股市攪局。」
巴菲特何以願意忍受這巔簸和不適呢?這是得到豐碩投資成果的必要之惡,也是他看清股市本質的表現;作者在本書中引述葛拉漢「市場先生」的經典故事,再次呈現股市既荒謬又真實有趣的事實。
理性和耐心
如果無法克服黑天鵝來臨時股市劇烈震盪和恐懼,做出儍事怎麼辦?海格斯壯也深知這引發的後果和績效不良的影響,特別在最後兩章強調「理性的重要」;「理性」是選股和克服股市震盪的重要基礎,《財富》雜誌的卡洛‧露米絲(Carol Loomis)說理性是造就巴菲特成功的最重要特質。能正確面對股市波動,是巴菲特比一般投資失敗者的高明之處;而「耐心」是擴大及保有戰果的另一項特質和重要養分,這是巴菲特獨一無二的特質,也都是事實,所有擁有實務經驗的成功投資者都能認同。
我認為,巴菲特之所以成功不僅堅守十二項原則,同時也源自其個性和藝術表現。因此最後兩章的重要性不亞於前者。作者加重了情緒控管的內容、提到耐心的價值,深得我心,更能體現巴菲特完整的操作理念。作者引用托爾斯泰所說:「時間和耐力是最強的戰士。」這話說得貼切。投資時若無法克服在股市震盪所帶來的恐懼情緒,就不可能耐心地等待,也無法像巴菲特得到那樣豐碩的成果回報,所以理性與耐心同樣重要。
最後,作者以找出自己風格做結,這表示海格斯壯是有經驗的操盤手。相信喜愛巴菲特的投資者,都不陌生本書所提到的十二項原則。不過我更關切的是,「投資策略是否符合我們的個性與想要的生活方式」,這些巴菲特經典語錄看似稀鬆平常,但事實上有自知之明的投資者並不多。
投資者若想成功,可以參考大師的理念和投資操作,但是制定投資策略時,還是要符合自己的個性,這樣才有融合自己的體悟及自身強項的機會,將巴菲特的投資策略和技巧運用得虎虎生風。
《巴菲特的勝券在握之道》非常值得投資者仔細閱讀。見賢思齊,你可以貼近巴菲特的智慧,但別忘了要做自己。
(本文作者闕又上為美國又上成長基金經理人、財務規劃師﹝CFP﹞,過去7年的年均投資報酬18.54 %,被譽為紐約時報2016年大型基金的績優操盤手。)
推薦文2
向巴菲特學投資
陳重銘
<
目錄
推薦導讀 以巴菲特為師,十年賺三千萬 周文偉
推薦文1 貼近巴菲特智慧,但要做自己 闕又上
推薦文2 向巴菲特學投資 陳重銘
前言 打敗市場的華倫‧巴菲特 霍華德‧馬克斯
第二版前言 歷久彌新的巴菲特投資原則 比爾‧米勒
第一版前言 巴菲特的關鍵投資決策 彼得‧林區
第二版導言 我的父親與巴菲特 肯尼斯‧費雪
作者序 不敗的滾雪球投資法
第1章 打敗大盤的巴菲特
第2章 巴菲特的啟蒙老師們
第3章 四大滾雪球投資法
第4章 波克夏持股的九個案例
第5章 打造理想投資組合
第6章 投資心理學
第7章 耐心的價值
第8章 世界上最偉大的投資家
附錄 波克夏公司主要持股 1977年-2012年
致謝
關於本書的網站
序/導讀
不敗的滾雪球投資法
一九八四年六月,我在馬里蘭州巴爾的摩市美盛(Legg Mason Wood Walker)公司上課,之後很快就要開始投資經紀人的生涯。聽了兩個星期有關投資、市場分析、行規與銷售技巧的簡報之後,我一直無法擺脫可能犯下嚴重錯誤的感覺。
美盛公司著重在價值投資,訓練課程也特別強調價值投資的經典作品,包括葛拉漢與大衛‧陶德(David Dodd)的《有價證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以及葛拉漢的《智慧型股票投資人》。每一天,公司裡的資深經紀人會過來一趟,分享他們對股票與市場的獨特見解。他們會交給我們一本他們最喜歡的股票的《價值線投資調查》(Value Line Investment Survey)。每一家公司都有相同的屬性:低本益比、低股價淨值比、高股息率。通常這家公司完全不受市場青睞,而且長期以來,這支股票的表現也明顯低於大盤。一次又一次,我們被告知要避免高價又受歡迎的成長型股票,並盡量聚焦在股價被踐踏的股票,這樣才會有更好的風險報酬率。
這些分析牽涉到的數學並不困難,因此我完全理解價值投資法的邏輯。對於理解一家公司二十年來的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概況,價值線很快就能給你一個大概印象。表格的上方是公司股價圖,並緊跟著每一年的成果。但不管我把一家公司的表格看了多少次,總覺得還是缺少了點什麼。
訓練課程結束的前一天,是個星期四的下午,指導員交給我一份從沒聽過的波克夏公司的一九八三年年報,作者也是我從沒聽過的巴菲特。我們被告知要讀一下主席的信,並準備在隔天討論這封信。
當天晚上,我在飯店快速瀏覽這份波克夏年報,卻很沮喪地發現,裡面竟然沒有任何照片或圖表。光是主席寫給股東的信,就幾乎占了二十頁。我認命地坐在椅子上開始讀起來。真的很難解釋接下來發生了什麼事,但經過這一晚之後,我的整個投資觀點都改變了。
過去兩個星期以來,我一直在盯著數字、比率與公式,但現在我開始研讀公司的財報,以及經營這些公司的人。巴菲特帶我認識了八十歲的羅絲‧布朗金(Rose Blumkin),她是個俄國移民,她經營年銷售額一億美元的內布拉斯加家具商場(Nebraska Furniture Mart)。我也認識了《水牛城新聞》(Buffalo News)的發行人史丹‧利普西(Stan Lipsey);以及時思糖果(See ’s Candies)的董事長查克‧希金斯(Chuck Higgins),並學到經營一家報社的經濟條件以及糕餅業的競爭優勢。接著巴菲特討論到波克夏旗下保險公司的營運狀況,包括國家償金公司(National Indemnity Company),以及擁有三分之一股權的GEICO。但是巴菲特並非快速點出經營數字而已,他帶我仔細觀察保險公司的細微差異,包括每年保費、理賠準備金、綜合賠付率,以及結構性和解的稅收優惠。如果這些還不夠,針對一家公司如何藉由經濟商譽(economics goodwill)的魔力,讓內在價值超越帳面價值,巴菲特還提供股東一份容易理解的說明。
隔天早上,回到課堂上時,我完全變了一個人。畫著沒完沒了的數字與線條的價值線仍在那裡,但這些數字骨架突然長出了肌肉、皮膚與意義。簡單說,這些公司好像都活了起來。我現在不只看數字,我還開始思考公司的經營,經營公司的人,以及最後產生數字填滿那些表格的商品與服務。
接下來那個星期,我正式進入職場,內心充滿了一種意義感。對於要怎麼做好我的工作,我的內心毫無疑惑。我要把客戶的錢投資在波克夏,以及波克夏持有的投資組合中的股票。每一次巴菲特掉下一點麵包屑,我就會撿起來,並為客戶買進。只要巴菲特買一支股票,我就會打電話給該公司,跟他們要一份公司年報,然後專心研讀,並猜想他看到什麼大家漏看的事。在網際網路時代以前,只要寄一張二十五美元的支票給證券交易委員會,他們就會影印一份你想要的年報給你,於是,我買了所有的波克夏年報。同時,我也收集了所有關於巴菲特報導的報章雜誌。任何有關巴菲特或波克夏做的事,我都會要一份資料,仔細研讀,然後存檔。我像是一個瘋狂追逐棒球選手的孩子。
幾年後,卡洛‧露米斯為《財富》寫了一篇文章,標題是〈華倫‧巴菲特的內心世界〉。當時的《財富》總編輯馬歇爾‧羅布(Marshall Loeb)認為,是該寫一篇巴菲特的完整人物特寫了,而且他知道,露米斯正是完美的寫手人選。因為到那時候為止,唯一可以從內部看到巴菲特的機會,就是從波克夏年報裡的〈主席的信〉單元,以及他一年一度出席的奧馬哈波克夏年會。而那些曉得露米斯就是波克夏年報編輯的人也知道,任何人如果要寫巴菲特的內心世界,露米斯就是不二人選。於是,我快步跑到書報攤,生怕買不到雜誌。
露米斯說,她想寫一篇不一樣的故事,她想強調的是,巴菲特不只是一個投資人,也是一個非常「出色的生意人」。露米斯沒有讓人失望。她的文字優美,七千字的文章,忠實呈現了現在被大家暱稱為「奧馬哈先知」的巴菲特更私密的一面。露米斯給了我們很多獨特的觀點,但都比不上其中三個短短的句子更具顛覆性。
「我們做的事並沒有超過任何人的能力範圍,」巴菲特說。「我在管理時的想法和投資一樣:要得到不凡的成果,不一定要做不凡的事。」
很多讀到這句話的人會認為,巴菲特有一種中西部人的謙虛。其實,巴菲特不喜歡自誇,但也不會誤導別人。所以我很肯定,如果他不是真心相信,絕對不會這樣說。如果這些話千真萬確,而我也相信是,這就表示,我們可能可以發現一張路徑圖,或一張更好的藏寶圖,這張圖描繪了巴菲特如何思考投資,特別是選股的模式。這就是我寫這本書的動機。
我讀了二十年的波克夏年報,以及波克夏收購的公司年報,加上報導巴菲特的許多文章,這些資料幫助我理解巴菲特如何思考普通股的投資。其中一個最重要的獨特觀點就是,不管是買普通股或買下整家公司,巴菲特每次處理交易的方法都一樣。不管買的是公開上市公司或私人公司,巴菲特會經過相同的程序,甚至相同的順序。他會考慮這一家公司、經營公司的人、這家公司的經濟條件,以及這家公司的價值。而且每一次,他都會違反自己過去的基準,剛剛才學到的新技巧。我把這一切稱為「投資守則」,並把它們分成四類:事業守則、經營團隊守則、財務守則與價值守則。
本書的目的是以巴菲特為波克夏收購的主要公司為例,以檢視這些公司是否符合在他寫作與演說中呈現的法則。我個人認為,對投資人更寶貴的一點是,本書徹底檢視巴菲特的思想與策略,以及波克夏這些年來的購併案,而且全部彙編在一本書中。針對這個目標,我認為我們做到了。
在寫《值得長抱的股票巴菲特是這麼挑的》之前,我從未見過巴菲特先生。在寫書期間,也沒有諮詢過他的意見。如果有機會向他請益,當然會是一個附加紅利,但我也已經夠幸運,能取得他寫的有關投資的大量文章。我引用了大量的波克夏年報,貫穿本書,特別是「主席的信」。巴菲特先生說,只要給他審書機會,他就同意我使用那些有版權的素材。但這個同意並不表示他和我一起合作寫這本書,或者他私下告訴我他沒在文章中披露的祕密或策略。巴菲特做的每件事幾乎都是公開的,只是不太被人注意到。
寫書時,我遇到的主要問題是,我要證明或反駁巴菲特說的「我做的事並未超過任何人的能力範圍」。有些批評者認為,巴菲特的特殊嗜好讓一般人不容易採用他的投資方法,但我並不同意。巴菲特的嗜好的確是他成功的原因,但我認為,只要了解他的方法,個人與機構投資人都能適用。幫助投資人實際應用並成就巴菲特的策略,就是我寫書的目的。
當然,有人還是有疑慮。這幾年下來,我們接到的主要反對意見是,讀一本有關巴菲特的書,並不保證就能做到巴菲特的投資報酬率。首先,我並未暗示,讀了這本書,就能達到像巴菲特一樣的投資報酬率。第二,我也很困惑,為什麼有人會這樣以為。對我來說,這就像你買了一本如何把高爾夫球打得像老虎伍茲(Tiger Woods)的書,也不應該期望自己在高爾夫球場上就能與老虎伍茲相提並論。你會讀那本書,是因為你相信書中有某些訣竅可以幫助你改善技巧。這本書的道理也是一樣。讀了本書後,如果你讀到了某些可以幫助你提升投資成果的知識,那這本書就成功了。大部分的人在股市表現很糟,應該還有很多改善的空間,所以提升投資技巧,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任務。
巴菲特與波克夏副董事長、也是巴菲特在知識上的論辯對手蒙格,有一次被問到,他們這兩顆偉大的心靈能教育出新一代投資人的可能性。當然,這正是過去四十年來,他們一直在做的事。波克夏年報因其條理分明、沒有胡言亂語、極具教育價值而聞名。任何人如果有幸能親臨波克夏年會,就會知道他們兩人多麼啟發人心。
獲得知識是一趟旅程。巴菲特在自己的旅程中,從其他人身上得到很多智慧,一開始是葛拉漢與費雪。之後,他從夥伴蒙格身上學到很多經營知識。這些經驗整合起來,拼接成一種對投資的理解,而巴菲特也反過來大方地和那些願意自己做功課,以一種嶄新、充滿活力又開放的心態,盡可能學習的人分享。
在一九九五年的波克夏年會上,蒙格說:「抗拒學習,是很奇怪的事。」巴菲特馬上接著說:「但更驚人的是,即使是對自己有利的事,有人仍然抗
試閱
巴菲特第一次買股票時,在財務上與情感上都受到很大的挫折,我想我們可以原諒他,畢竟當時他才十一歲。你可能還記得第一章提過,巴菲特和他姐姐多麗絲把存款湊起來,以每股三八.二五美元的價格,總共買了六股城市服務公司的特別股。幾個月後,這支股票的交易價格是二六.九五美元,跌了三○%。
即使在這麼小的年紀,巴菲特也做足了功課,當時包括分析股價圖,才去投資他父親最喜歡的一支股票。但是多麗絲仍然失去理智,以為自己的荷包正在失血,每天都纏著弟弟,擔心投資的事。於是,當城市服務特別股股價反彈,他們投資的錢也沒虧到時,巴菲特就把股票賣了,然後就眼睜睜看著股價飆破到不可思議的二百美元。
雖然這次的經驗很慘痛,但巴菲特在股市的初體驗並非一事無成。他確實學到兩件很重要的事,第一,耐心很重要;第二,雖然短期的股價變化可能和公司價值沒有太大關係,卻能造成情緒的嚴重不安。下一章我們將檢視耐心在長期投資中的作用,這一章我們要來探討,短期股價變化經常在投資人行為上造成破壞性的影響。這個主題將帶領我們進入迷人的心理學領域。
有幾件事,比人在面對金錢時更加情緒化。尤其是談到股市時,這一點特別重要。人們決定買股票,有很多因素,而且只能用行為原則來解釋。由於在定義上,市場就是所有買股票的人的集體決策,因此整個市場受到各種心理力量拉扯的說法,一點也不誇張。
心理學與經濟學的交集
到底是什麼因素讓人採取行動,其實是一個魅力無窮的研究題目。特別引起我好奇的是,這在投資世界發揮非常重大的作用。一般來說,投資世界被認為是充滿著冷冰冰的數字與毫無靈魂的數據。但一牽涉到投資決策時,我們的行為有時候就會變得很古怪,通常充滿矛盾,偶爾還很愚蠢。特別值得警惕、也是所有投資人都必須謹記在心的一點是,他們通常沒意識到自己做的是很糟糕的決策。為了完全了解市場與投資,我們現在知道,我們必須要了解自己的非理性。對於誤判心理學的研究,對投資人的重要性就像分析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一樣。最近幾年,我們已經見識到一種稱得上是革命的新領域,也就是藉由人類行為的架構,檢視財務議題的新方法。這種混合經濟學與心理學的學問, 被稱為「行為財務學」(behavioral finance)。這門學問現在也已從大學象牙塔,慢慢轉移到投資專業人士之間成為話題了。這些人如果看看彼此的肩膀後面,說不定會發現葛拉漢掛著微笑的身影。
市場先生
被公認是財務分析之父的葛拉漢,針對如何以數學途徑在股市中導航,已經教了三代人。但大家經常忽略葛拉漢對心理學與投資的關係的教誨。在《有價證券分析》與《智慧型股票投資人》兩本書中,葛拉漢花了很大的篇幅解釋,投資人的情緒如何刺激股市行情的起伏。
葛拉漢發現,投資人最大的敵人不是股市,而是自己。他們可能有優越的數學、財務與會計能力,但不能掌控自己情緒的人,在投資過程中就賺不到錢。
就像葛拉漢最出名的學生巴菲特解釋的:「葛拉漢的投資方法有三個很重要的原則」,第一、就是把持有股票當成擁有公司來看待,這一點會「帶給你和大部分投資人完全不同的角度」。第二個原則就是安全邊際概念,這個原則會「帶給你競爭優勢」;第三個原則就是擁有投資人面對股市的正確態度。巴菲特指出:「如果你擁有這種態度,你就贏過九九%在股市操作股票的人,這可是一個巨大的優勢。」
葛拉漢指出,要培養正確的投資態度,就必須在財務上與心理上,對市場不可避免的上下震盪有所準備,而且不只是在認知上知道股市一定會下跌,而是在真的發生下跌時,能保持情緒穩定,才能適當因應市場的下跌走勢。在葛拉漢的看法中,投資人對市場下跌的適當
因應做法,應該要像企業家收到一份不吸引人的報價一樣:看都不必看。葛拉漢說:「真正的投資人很少被迫賣股票,而且在其他大部分的時間,也可以很自在地完全忽視目前的股價。」為了讓大家了解他的論點,葛拉漢創造了一個「市場先生」的角色。市場先生的精采故事眾所周知,讓人可以理解股價如何以及為何會定期偏離理性。
想像一下,你和市場先生是一家私人公司的合夥人。每一天,市場先生一定會給你一個報價,這個價格就是他願意買你的股權或是他想把股權賣給你的價格。
幸運的是,你們的公司擁有穩定的經濟特質,但市場先生的報價卻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現在你知道了吧,市場先生的情緒一點都不穩定。在某些日子,他會特別興高采烈,只看見以後的日子一定會更好。在這時候,他就會為公司股票報出一個非常高的價格。但在其他時候,市場先生心情低落,只看見以後還會有更多問題,就會報出一個非常低的價格。
葛拉漢說,市場先生還有一個可愛的個性,就是他不介意被冷落。如果沒有人理會市場先生的報價,他明天就會提出一個新報價。葛拉漢也警告,這是市場先生的記事本,並不是他的智慧,這個警告很有用。如果市場先生做出愚蠢的事,你可以完全忽略他,或善加利用這個機會;但如果你完全受到他的影響,那就會變成災難了。
從葛拉漢開始創造市場先生這個人物,已經六十多年過去了。但葛拉漢一再警告投資人要避開的判斷疏失,大致上還是一直發生。投資人的行動依然很不理性。股票市場也一直瀰漫著恐懼與貪婪的心態。愚蠢的錯誤也依然司空見慣。因此,在做出良好商業判斷的同時,投資人必須了解如何保護自己,不受市場先生釋放的情緒旋風影響。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我們必須熟悉行為財務學,也就是財務與心理學交會的部分。
行為財務學
行為財務學是嘗試藉由心理學理論,解釋市場不具有效率的一種調查研究。學者觀察到人們在處理自己的金錢事務時,經常做出愚蠢的錯誤以及不合邏輯的假設,因此開始深入挖掘心理學的概念,以解釋人們的非理性思考。這是一個相對非常新的研究領域,也是我們正在學習的研究內容,非常引人入勝;對聰明的投資人來說,極為有用。
過度自信有幾個心理學研究已經指出,會發生判斷錯誤通常是因為過度自信。有一個研究是,請一大群人描述自己的開車技術,絕大多數人會說,他們比一般人好。另外還有一個例子:醫生都認為,自己對診斷肺炎有九○%的信心;但事實上,他們只有一半時間診斷正確。普林斯頓大學威爾遜公共與國際事務學院(Woodrow Wilson School of Public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心理學與公共事務教授、同時也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丹尼爾.康納曼(Daniel Kahneman)指出:「對一般人來說,最難想像的是,自己並沒有比一般人聰明。」但殘酷的現實是,不是每個人都能比一般人更好。自信本身並非壞事,但過度自信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而且,在處理財務問題時,過度自信特別具有破壞力。過度自信的投資人不只會做出愚蠢的決策,也會對整個市場產生強大的作用力。
投資人通常會高度自信,認為自己比其他人聰明,也有過度高估自己技能與知識的傾向。他們通常只會採用能證實自己的資訊,而忽略掉矛盾的資訊。另外,通常只評估已知的資訊,而不去找沒什麼人知道的資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投資人與財富管理人天生就認為,他們掌握了更好的資訊,足以打敗其他投資人,所以他們能賺到錢。
過度自信解釋了為什麼有那麼多財富管理人會做出錯誤決策。他們對於收集到的資訊太過自信,還認為這些資訊都很正確,但其實並非如此。如果所有的玩家都認為自己的資訊是正確的,而且他們知道別人不知道的事,結果就會出現大量的交易行為。
過度反應偏差
在行為財務學領域裡最重要的一號人物,就是行為科學與經濟學教授理查德.塔勒(Richard Thaler),他為了研究投資人的理性行為,從康乃爾大學轉到芝加哥大學。他指出幾個最近的研究顯示,人們會過度強調幾個偶然事件,認為自己看到了趨勢。投資人特別容易看重自己最新取得的資訊,並根據這些資訊推論;因此,在他們的心目中,最新的盈餘報告就變成未來盈餘的訊號。然後他們也相信自己看到別人所未見的資訊,於是便根據非常膚淺的推理,很快地做出決定。當然,在這情形下也有過度自信作祟,人們都以為自己對資訊了解得比別人透徹,也解讀得比別人好。過度自信又因為過度反應而強化。行為學家已經發現,遇到壞消息人們很容易過度反應;但遇到好消息時反應就很慢。心理學家把這個現象稱為「過度反應偏差」(overreaction bias)。因此,如果短期盈餘報告結果不佳,典型的投資人反應就是會忽然出現思慮不周的過度反應,這樣做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影響到股價。塔勒把過度強調短期資訊的行為,套用醫學上的近視用語稱為投資人的「近視」現象,他也認為,大部分投資人如果沒收到每個月的財務報告,可能對他們比較好。
為了說明他對過度反應的觀點,他做了一個簡易分析。他把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所有股票,根據過去五年的績效表現做排名。他挑出三十五支表現最好的股票(股價漲最多),以及三十五支表現最差的股票(股價跌最兇),然後把這七十支股票組成一個假想的投資組合。接下來五年,他繼續持有這些投資組合,結果,有四○%的時間,「表現差的股票」其實勝過「表現好的股票」。塔勒認為,在真實世界中,很少投資人在看到價格下跌的第一個訊號時可以忍住,不做過度反應,也因此會錯失股票開始反轉的好處。
其實,大家對過度反應偏誤概念的了解,已經有好一段時間了,但在過去這幾年,這個心理偏差又因現代科技而惡化。在網際網路與有線電視金融新聞出現之前,大部分投資人並不會頻繁查看股價。他們可能會在每個月底讀一下經紀人的報告,每三個月結束時看一下該季的投資成果,然後在每年年底,動手記錄年度的績效表現。
但在今天,由於傳播科技的進步,投資人已經可以隨時隨地、持續不斷地查看股市行情。不管是汽車或火車上,行動裝置也可以讓人隨時查看投資組合的表現。不管是要去開會,或剛開完會,或是排隊等著結帳,短短幾分鐘,都能快速查一下績效。線上交易帳戶也可以告訴你,從開盤以來,你的投資組合表現得如何。這些帳戶還能幫你計算過去一天、五天、十天、每一個月、每一季,以及每一年報酬率的表現。簡而言之,投資人每天二十四小時裡的每一秒鐘,都可以查看自己的股票價格。對投資人來說,這樣不斷查看股價,算是一種健康的行為嗎?塔勒的回答很乾脆:「投資股票, 然後都不要看信。」 塔勒經常在由美國全國經濟研究署(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與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John F.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贊助舉辦的行為學派研討會上發表演說,他在結論中總是會加入這個建言。針對這個建議,我們可以再加上:「而且不要每一分鐘就查看電腦、手機,或其他任何電子裝置。」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