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2~1013_10月選書

面對:民進黨菁英的兩岸未來

各抒己見只是樹 觀點聚匯變成林
  • 79 253
    320

活動訊息

金石堂,總有一本書懂你,邀您同遊解憂秘境!

時報全書系購書滿549元,金幣加碼3倍送
👉逛逛去

內容簡介

做為準執政黨 民進黨如何面對兩岸未來?
蔡英文 準備好了嗎?
 
想要瞭解民進黨內最新兩岸思維 不可不讀的一本書!
第一本系統而多元呈現民進黨兩岸觀點的專著﹗
 
《面對:民進黨菁英的兩岸未來》一書大部份的受訪者與撰稿者都判斷,國民黨在2016年不敢再打兩岸牌與經濟牌;就算國民黨再打這兩張牌,也不靈,對民進黨沒有太大殺傷力,甚至可能是民進黨的優勢。不過,部份人士認為兩岸關係仍是國民黨的強項,只是國民黨的優勢已經大幅衰退,而民進黨應該去除「逢中必反」的民眾印象,邁向執政的最後一哩路。
 
書中強調:
 
※在「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中華民國是台灣」的兩岸現狀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
※民進黨應該通過「中華民國決議文」,極大化民進黨的社會支持度與國內共識。
※採取務實立場與降低兩岸風險,不要觸碰法理台獨,讓台灣經濟得以發展。
 
民進黨是個「派系共治」的政黨,籌劃《面對:民進黨菁英的兩岸未來》一書時,兩位主編儘量考慮到呈現民進黨不同派系的觀點,邀集了民進黨內目前各派系及重要智庫菁英,以訪談或撰稿方式,各自陳述對兩岸政策與未來發展的觀點和建言,而藉由這些來自民進黨內各方菁英的想法,讀者就民進黨內的兩岸觀點得以獲知一個及時且多元的內容,探討民進黨面對2016年總統大選的兩岸政策思維與可能的轉型。
 
《面對:民進黨菁英的兩岸未來》書中每篇文章都是當事者「個人觀點論述」,也可說是「民進黨菁英的兩岸政策論述」,這樣的「論述」既是「民進黨菁英」各自的「一家之言」,也可說是「民進黨菁英」的「集體自我表述」。2016大選即將來臨,不論關心政局的台灣人民、企業、台商,甚至是北京當局或美國政府,本書是瞭解民進黨兩岸最新思維的重要參考。
 
《面對:民進黨菁英的兩岸未來》一書邀請的訪談者或撰稿者當中包括民進黨目前比較活躍的幾個派系的代表性人士,如小英系的羅致政;新潮流系的洪奇昌、林濁水與蔡其昌;美麗島系的郭正亮;謝長廷系的謝長廷與姚文智;台灣智庫系的林佳龍、陳博志與鄭麗君等等。參與的立法委員則包括有高志鵬與邱志偉。此外,還有多位民進黨執政時期的政務官或黨部主管,當中有陸委會主委的陳明通與副主委童振源、前外交部研考會主委與副主委的顏建發與劉世忠、前陳水扁總統辨公室主任陳淞山、前國安會諮詢委員翁明賢、前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的顏建發與董立文。最後,還加入台灣選舉專家的未來事件交易所執行長洪耀南等人。

序/導讀

【序言】
 
各抒己見只是樹  觀點聚匯變成林
    
《面對:民進黨菁英的兩岸未來》一書從規劃到組稿再到成書,前後約半年多時間,加上遇到「九合一選舉」、元旦春節放假以及組稿、預約採訪需時等,算是「倉促」完成。以下便說明《面對:民進黨菁英的兩岸未來》一書的構想。
 
自2000年到2008年,再到2014年11月29日「九合一選舉」,台灣歷經國、民兩黨輪流執政,兩個政黨都體嘗到了「選票冷暖」。面對2016年的台灣大選,民進黨有機會再度執政嗎?倘若民進黨2016年能重新執政,民進黨能處理好與北京的關係嗎?民進黨一直期待的「民共交流」場景能出現嗎?
 
儘管民進黨已多次調整大陸政策,但是民進黨的整體大陸政策在國際大環境和兩岸關系新形勢下正面臨新的考驗,特別在2016年大選即將到來時,民進黨的大陸政策會備受檢驗。我們策劃出版《民進黨與兩岸未來》一書,便是希望剖析民進黨面對2016年總統大選的兩岸政策思維與可能的轉型。
 
《面對:民進黨菁英的兩岸未來》都是「個人觀點論述」,不管是學者,還是前任政務官,乃至現任地方首長或民意代表,他們都是從自己的角度,就他們理解的「民進黨與兩岸未來」進行闡釋。這無疑反應了民進黨不同領域精英對這一問題的「思考」和「定位」。不管是他們自己書寫的文章,還是我們採訪的稿件,都是當事人觀點「原汁原味」呈現。
 
民進黨是個「派系共治」的政黨,我們在組稿時,儘量考慮到民進黨不同派系的觀點。《面對:民進黨菁英的兩岸未來》包括了民進黨目前比較活躍的幾個派系的觀點,如小英系的羅致政;新潮流系的洪奇昌、林濁水與蔡其昌;美麗島系的郭正亮;謝長廷系的謝長廷與姚文智;台灣智庫系的林佳龍、陳博志與鄭麗君等等。
 
此外,幾位立法委員也呈現一方看法,包括高志鵬與邱志偉。還有很多民進黨執政時期的政務官或黨部主管,包括陸委會主委的陳明通與副主委童振源、前外交部研設會主委與副主委的顏建發與劉世忠、前陳水扁總統辨公室主任陳淞山、前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的顏建發與董立文。最後,還有台灣選舉專家的未來事件交易所執行長洪耀南。
 
讀者在閱讀本書時,對他們或許有「各說各話」的感覺,他們每個人的觀點也確實有所不同,這恰恰就是民進黨「觀點多元」的體現。「觀點多元」是民進黨的常態,也是「民進黨之所以為民進黨」的重要基礎,讀者可從「多元觀點」中進一步加深對民進黨的瞭解和認識。因為「多元」之中包含著「不變」和「基本共識」。
 
既然把書名稱之為《面對:民進黨菁英的兩岸未來》,就一定要體現民進黨精英們對「民進黨與兩岸未來」的深刻剖析,相信讀者在閱讀每篇文章時,對作者的用心論述都會有深刻認識。其實,民進黨政治人物乃至學者,對兩岸關係的論述已有很多,但是,像本書這樣系統而全面的論述專著應該是第一本。本書對讀者全貌瞭解民進黨精英的「兩岸政策」思維絕對是必讀的參考書。當然,我們也希望這是拋磚引玉,讓更多認同或不認同本書觀點的讀者有「進一步討論」的機會。
 
我們相信,對本書感興趣的讀者,基本上都會密切關注兩岸關係發展,《面對:民進黨菁英的兩岸未來》一書,不管從台灣、美國、大陸「大三角」的角度,還是從民進黨、國民黨、共產黨「小三角」的角度,這些論述都具有一定參考價值。本書集合的各種觀點,除了體現當事人的「立場與觀點」外,相信也體現了他們周邊人群的一些「共識」。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本書缺少民進黨現任黨主席,也是民進黨2016年大選候選人蔡英文的專訪或者她自己撰寫的文字,這正是本書所遺憾的地方。為了讓讀者能在2016年選前儘早瞭解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論述,本書選擇在2015年4月份出版。因此,本書未能有充足時間等到蔡主席關於兩岸關係完整論述出台,只能彙整幾篇蔡主席的主要兩岸政策發言讓讀者參考。
 
既然《面對:民進黨菁英的兩岸未來》闡釋的重點是「民進黨與兩岸未來」,讀者在閱讀此書時也一定會對「民進黨精英的兩岸政策論述」對「兩岸未來」的影響「各自解讀」。由於本書只是「民進黨精英的兩岸政策論述」,這樣的「論述」既是「民進黨精英」的「一家之言」,同時也是「民進黨精英」的「集體自我表述」,這種表述相信對讀者、對北京、對兩岸關係發展都具有參考價值。
 
《面對:民進黨菁英的兩岸未來》一書雖非民進黨的大陸政策,但民進黨的大陸政策難以擺脫這些菁英的「觀點」和「影響」。故此,大家在閱讀本書每個觀點「之樹」時,也希望能看到全書背後的「森林」。

試閱

謝長廷:用《中華民國憲法》,凝聚60%以上的台灣共識

距離2016年總統大選,只剩下1年,前行政院長謝長廷提出,民進黨應該對兩岸政治和經濟舉辦黨內大辯論,釐清具體政策的走向。他認為,民進黨先前提出的「台灣共識」,如不等於民進黨共識,那就應包含國民黨的部分主張。就制度而言,應該是以《中華民國憲法》為基礎;該憲法是現狀,依此現狀凝聚60%以上的共識,才有後盾和中國大陸進行談判。以下為訪談內容:

2014年的「九合一」大選,民進黨大勝,國民黨大敗,外界很多人把其解讀為,這是台灣社會對馬政府中國政策的不信任投票。但事實未必如此。因為地方選舉是選民對地方縣市長政績的偏好,以及和馬英九總統個人聲望有關,另外一部份,也有是馬英九太過傾中,影響台灣經濟的因素。但我不會解讀成,這等於是馬政府兩岸政策的失敗。

當然,也有人認為,民進黨重新站起後,中共就必須正視民進黨的存在,而讓中共調整兩岸政策、美國會尊重台灣的民主選擇。也許某個程度是如此,但我們必須要很謹慎解讀。

首先,台灣人民希望把自己權利和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上,這就是民主的深化。2016年的總統大選和2014年九合一大選不同,台灣的安全、兩岸問題將成為重要爭議的政策之一。

其次,民進黨要了解自己兩岸政策和國民黨兩岸政策的對比。根據歷次民意調查,包括民進黨自己調查,民眾對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滿意度仍高於民進黨:國民黨的約35.0%,民進黨的約27.3%(2013年11月民進黨調查)。這意味著,國民兩大黨的兩岸政策都沒有超過半數支持,且民進黨的還低於國民黨的。

民進黨內有一部分人解釋,太陽花學運的年輕人大多贊成「台灣獨立」。但這種解讀並非很全面。台灣年輕人不願意讓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台灣,不表示他們支持傳統的台獨主張,或支持台獨團體。我們不能單看民調稱「台灣不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就等於贊成台灣獨立有多少支持度,必須對「台灣獨立」加以定義。

此外,美國和中國有很複雜競爭和合作關係。在競合之間,台灣也必須關注自己有多少籌碼和利益。美國前在台協會主席卜睿哲就提過,2016年台灣總統大選,美國會關注自己在其中的利益,仍會公開發言,值得我們審慎觀察。

然而,民進黨卻受制於黨內傳統、保守的一部份深綠族群。他們人數可能不多,但聲音有時候卻很大,這也讓民進黨在兩岸議題上,無法走出去。2013年,民進黨舉辦9次「華山論壇」。最後結果卻只有一個「繼續凝聚台灣共識」主張。

同樣地,中共對民進黨的定位,就是「台獨政黨」,拒絕交往,這也是僵化。就是因為意見不同,才需要瞭解、相互溝通。中共卻認為交往就必須要有前提,要求民進黨放棄台獨立場,承認「一個中國」。但在台灣,一個中國常被解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內部民主意識高漲下,反而會引起更大反彈。

國際上,中國經濟崛起過程中,東亞國家雖然和美國維持政治和國防的聯繫。但經濟上仍是以中國為最大經貿伙伴。這是現實,每個國家都必須要面對,台灣無法置身事外。我認為,美國仍會繼續支持台灣,但不見得支持民進黨。過去戒嚴時代,美國支持台灣就是支持黨外。但現在,美國是否支持民進黨,端視民進黨的調整。據聞,蔡英文主席3月前往美國訪問,多少背負著說服美國的任務。

對於和中國打交道,我主張,台灣應在總體戰略上尋求一個60%以上的共識。一旦台灣內部在兩岸議題上擁有強大共識,有利於台灣的總體戰略。若一個只有不到40%民意支持的戰略,對台灣是不利的。所以,台灣內部必須要形成一個60%,甚至70%以上的共識作為後盾,才有可能和中國大陸談。

現在,雖然民進黨贏得13個縣市,但總統選舉可能只有50%多的支持率,這種贏面很危險。因為只要少了1%以上,就會淪為少數。所以,若民進黨有60%的支持率,形成一個民主穩固的結果,才會得到國際社會尊重。另外,即便贏得地方選舉,若輸了中央,民進黨也無法主導兩岸政策,不能保護台灣和人民利益。
當今的「台獨」內涵已經不是傳統的台獨意識。台灣民眾有70%稱自己是台灣人。但也有70%以上接受中華民國國旗和國號,並認同以中華民國作為台灣的國號。這也凸顯出台灣人民內心的微妙性。

我認為,台灣共識不等於民進黨共識。台灣共識應該包含超越民進黨以外的其他共識,甚至有一部份是國民黨和其他黨的主張。所以,現狀應該也包括《中華民國憲法》現狀。60、70%民意支持的台灣共識,應該落實在制度上、法律上的穩定性。

我認為「行憲重於修憲」。日前,台灣政壇又興起一股「修憲」討論。這背後其實多少都有政治算計。因為憲法雖然經過七次修改,但諸多制度卻從未實現過,例如不信任投票、解散國會…,台灣至今都未使用過,還未使用就要進行修改,就造成了台灣社會對這部憲法完全沒感情。我認為,要先徹底實行過這部憲法的制度,要讓人民先瞭解到,哪些地方不改不行,這樣才會有共識。否則,大家都吵著要修憲,每次的說法又不同。最後沒人負責和道歉,這些都不是誠實和負責任的作法。

這也是我為何主張,先達成一個60%民意支持的台灣共識,並落實在制度、法律上,依照這套制度和法律為基礎,進行兩岸和解和協議,才有堅實的後盾。如今,馬英九政府和民進黨都缺乏這種後盾。要否定,當然很容易。但要往前進,卻很困難。未來要觸及「兩岸深水區」,但國民兩黨都沒超過半數的足夠代表性,如何談?台灣是民主社會。民主社會無人敢違背廣大民意。但社會和政治菁英必須要去帶動和詮釋這些民意。

2016年的總統大選,民進黨可能會重返執政,但不調整兩岸政策,沒有辦法穩定兩岸關係。以現在台灣的政治風向,國民黨大概無法在短期內恢復元氣。因此,民進黨要趁氣勢強的時候進行調整,而非輸了再來轉型,贏得選舉才有自信,最好在大贏之際,有自信反省、調整。我認為,這才是對民進黨最好。

民進黨有些人認為,先贏得政權再調整。其實,這和以前民進黨執政經驗一樣,選前講得很強硬。但選後卻拋出「四不一沒有」。這讓很多民進黨支持者感到被背叛。其實,民進黨平常就應該要和支持者進行溝通,要讓支持者瞭解,民進黨想要執政,必須兼顧理想和現實。

對於仍躺在立法院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自由經濟示範區特別條例》、《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等爭議性法案,民進黨也要向社會清楚表明,到底是反對條例本身,或反對沒有監督的服貿協議,或反對和中國大陸簽訂協議,又或者根本反對自由貿易、反對全球化,這又有不同的層次面向。

基本上,我認為,民進黨最有共識的是「反對黑箱協議」,所以必須要進行監督。從這角度切入比較好解決。未來,立委大選後,民進黨的席次可能會增加,對行政部門也會有更多約束。因此,第二層次上,民進黨就必須向社會表明,到底用怎樣的立場和中國互動?

韓國、日本都已經陸續和中國大陸簽訂經貿自由化的協議,台灣若拒絕和中國簽訂經貿自由化的協議,對台灣是否有利?民進黨必須要釐清這個概念。台灣是華人社會中最資本主義的社會。中國大陸的土地能私有嗎?新加坡土地能私有嗎?因為台灣是華人社會最資本主義的社會,如何反對自由經濟?尤其台灣是依賴貿易很深的國家,要反全球化更加不易。

未來,無論是誰執政,兩岸經濟和社會的持續交流,我認為,是否贊成與否,都無法避免。只是一旦執政後,如何做的問題。

在經濟交流問題上,台灣這幾年陷入經濟困境的主因是「三角貿易」。所謂三角貿易意指,台灣接單、大陸生產。這才是造成台灣經濟困境的因素。另一個問題是,兩岸經濟利益上,國民黨壟斷和中國大陸的對話,國民黨這些人,坦白說,就是買辦,造成台灣人民的反感。在意識型態上,兩岸處於敵對狀態,經濟獲利又被財團拿走,造成台灣社會對於中國大陸的反感。民進黨執政後,也必須要去處理這一塊。

我們應該利用台灣和中國大陸的特殊關係,讓台灣獲得利益。當中國大陸壯大之際,台灣也一起壯大,而非什麼都不要。否則台灣一定被世界封殺。台灣是海島,對外貿易是必然之路,兩岸的交流仍有必要性。(未完)
蔡其昌:民共需新共識,民進黨會務實在中華民國現行架構下進行

身為民進黨中生代的立法委員蔡其昌有多次赴中國大陸交流的經驗。他認為,面對中國大陸,國民黨表面喊中華民國,實質已經棄守中華民國。對比國民黨,民進黨反而更能捍衛中華民國主權的存在。在民共互動上,雖然缺乏「九二共識」的互信基礎,民進黨仍願意和中共談新共識。但會在中華民國現行架構下進行。

過去多年和中國人士打交道的經驗讓我發覺,中國涉台部分官員和常來台灣的智庫學者,基本上比較了解台灣民主和法治,能理解台灣歷史演繹出來的思維脈絡。相對在詞彙運用上、思維表達上,和他們交流比較能進入一種有效率的對話;相反地,和中國內陸的官員接觸時他們仍表現出一副還活在「石器時代」的兩岸關係。這樣的交流比較有差距。

2012年的總統大選期間,國民黨把兩岸牌作為主打的王牌。面對2016年的總統大選,這張牌是否有效,必須從以下方面來探討:過去以來,在台灣選民的結構和思維理路上,無論基於利益或基於恐懼,民眾常給予中國過高或過好的評價或幻想。簡單說,就是和中國相處好,才是對台灣未來有利。

但這幾年來下,即便「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早已簽署,但實質效果並未展現。同時,中國經濟結構也在轉變,台商不再是像過去那樣的備受寵愛,或在相對競爭優勢上,呈現節節敗退現象。這凸顯,兩岸關係已進入了一個新變化;加上香港問題、新世代的新愛國主義抬頭,都會讓兩岸關係,或是中國這個符號在台灣人心中的形象產生新問號和新挑戰。

從上個世紀末以來,台灣民眾常一味認為,中國可以帶給台灣利益,或是中國崛起是美好之事的神話近年來都一一破滅。因此,當台灣有人去取得中國這個「神明」的代理,過去是優勢,現在台灣人則轉為較為負面評價;當這些代理人在兩岸交流裡奪取不合理的特權、交易充滿黑箱時,台灣社會會開始質疑,這個代理人究竟是神棍或是傳教士信徒?這就是國民黨優勢迅速消失的原因,兩岸紅利變成兩岸負債。

其次,中國也必須重新調整思索,友藍不友綠的政策是否正確?

至於當初國共兩黨大打「九二共識」牌,民進黨是否要調整兩岸關係的立場,這涉及到「顧客口味是否在變化」。過去以來,台灣民眾可能認為和中國交流將帶來種種好處。但現在顧客的口味已經改變,想吃「鹹」的了,國共兩黨仍然推銷甜品,當然得不到好處。

以前,國民黨利用強大媒體和在民眾身上累積刻板印象指稱,民進黨是「鎖國」。但從事實來看,2008年以前的執政期間,民進黨開放幅度極為驚人。馬英九總統常罵前總統陳水扁開放一大堆,但另方面又痛罵民進黨鎖國,兩種說詞高度矛盾。本質上,這是國民黨利用民眾的刻板印象和民粹操作所形成的結果。因此,「九二共識」牌在下一次(2016年)總統大選的效果將大打折扣。

事實上,這幾年,民進黨也在調整,並務實著重在「守主權」這一領域。以前,民進黨支持者會高喊「台灣共和國」。現在即便有,但更多支持者寧可先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國名稱為「中華民國」,因為這是守主權的概念,這是民進黨回到《台灣前途決議文》架構裡: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國名為「中華民國」。

只是,中華民國並非是「正常」國家。因此,民進黨想辦法讓這個國家更完整。如今,民進黨的調整正對比國民黨在放棄中華民國、放棄國旗。例如:當年海協會前會長陳雲林來台、熊貓來台、各式各樣中國官員來台,我方開始收國旗、收國父遺像、開會時不敢講中華民國,國民黨宛如棄守中華民國,反而是民進黨在填補這塊。

因此,外界可以在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桌上看到中華民國國旗、開始暢談1999年《台灣前途決議文》,使其成為民進黨的兩岸關係指導原則。民進黨全力捍衛中華民國,這叫就是務實。過去追求所謂「新國家」的尚未出現,現在卻開始擔心中華民國這個國家不見了。
未來,民進黨如何和中國找到一個不叫「九二共識」的新共識是民共最大問題。民進黨早已具備能處理兩岸關係的人士。但在未有新共識前,雙方欠缺邀請的媒介、剩下這一座橋樑還沒有弄好。或者說,橋樑事實上也有,只是雙方是否要去承認這是一座新橋。

再者,中國也欠缺信心。北京是一個外表像是巨人、內在信心卻像小孩。在民進黨執政時,北京接受國民黨的「九二共識」、允許國民黨在台灣高喊中華民國萬歲。但中華民國萬歲不是另類台獨嗎?但北京政府不在乎,可以接受。只要國民黨去中國談「九二共識」,回台灣高喊中華民國、選舉時拿國旗出來揮。這些北京都能接受。反過來,當國民黨拋棄中華民國、民進黨進一步接收,民進黨若執政可否高喊中華民國?以中華民國名義和中國交往中共接不接受?若中共仍叫民進黨這種舉動為「台獨」,代表中國缺乏泱泱大國的信心與民進黨的信任。

民進黨願意和中共談新共識,但會堅持在中華民國現行架構下進行。民進黨很願意擱置主權爭議。要叫北京承認中華民國的主權當然很困難,但中共要正視台灣擁有主權的事實。

中國雖然是泱泱大國。但對民進黨的信任仍極為薄弱。甚至對缺乏自信心,以致於不敢和民進黨共同搭一座對話平台的橋樑。民進黨想重新搭建一個共識,一樣創造模糊、擱置爭議,問題是北京當局敢嗎?

台北市長柯文哲也提出「一五共識」,這是正確的概念。「九二共識」如今只剩下一中,沒有「各表」。國民黨對中華民國的主權退讓過多。因此,兩岸應該去創造一個新共識,無論其名稱為何。不只柯文哲提及,連民進黨前主席蘇貞昌和蔡英文都提過「台灣共識」。但民共兩黨缺乏信任,北京也不願、也沒自信面對。

因此,現在民共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互信。但民進黨態度很務實地瞭解,中國就在台灣旁邊、對台灣虎視眈眈。民進黨一定要處理中國問題。因此,民進黨不應懼怕,也沒有懼怕的條件。民進黨要作為要領導國家的政黨、邁向執政黨,不可能閃躲這個問題。民進黨必須要誠實、務實找尋對台灣最有利的角度,找到和中國大陸相處生存之道。

關於和立法院最有關係的兩岸爭議性法案,如《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等,台灣社會已經聽得懂這些爭議法案,也瞭解反對的內涵為何。

台灣社會瞭解,兩岸談判的背後,是某些家族在兩岸利益裡的揪葛不清。此時,台灣人民對這些人當談判代表抱持著高度不信任態度。尤其,當程序不正義時,政府要強調對台灣多有利,百姓不可能相信。

民進黨在處理ECFA時,也講得很清楚,民進黨不反對。甚至蔡英文也提過TIFA模式,像是堆積木一樣,一塊一塊談,還要有配套模式。因為自由貿易協定是兩面刃,一刀下去,必定有利和弊。弊的部分就要談配套、談判程序也要透明化。

台灣社會也開始從日益凸顯的貧富差距瞭解到,兩岸談判進行好幾年,最後得利者竟是少數人,以致於兩岸關係矛盾已內化成台灣內部的實質矛盾。

民進黨同意,兩岸關係要穩定和平發展;民進黨也認同,因為兩岸人民往來密切,權利義務要重新釐定;民進黨也贊同,兩岸的商業貿易行為需要有相關協議和保障。但誰去談、如何談、內容是什麼?這些才是關鍵。馬英九總統的操作仍然是從民粹出發,仍從掠奪利益思考兩岸問題。所以就亂扣民進黨帽子,指稱兩岸關係就是受民進黨破壞,導致兩岸經濟交流無法持續。馬英九沒有站在治國的角度在思考兩岸關係,因為選舉需要,他只想把民進黨打成一個魔鬼。

馬英九不懂得如何透過民進黨,在兩岸操作黑白臉策略;不知道如何從中找到共識,讓國家能往前走。他只有火拚一招,導致國家整天烽火連天、哀鴻遍野。這個總統每天都在戰爭。為何兩岸談判代表團裡,民進黨不能參與?陳雲林來台灣,民進黨為什麼不能抗議?早期,蔣介石和蔣經國時代都還會操作兩手策略;李登輝還會利用學運,把非主流搞下台。但馬英九卻不懂這些。這讓台灣百姓會開始質疑他,根本就是中國的人馬、怎麼守得住台灣人的利益?

這些種種氛圍都在台灣內部改變、調整。以致於,國民黨要再度操作兩岸牌,效益會很低。(未完)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1362526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20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金石堂網書25週年慶
預計 2025/10/17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