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關心政治,是政治狂熱?還是正常公民應有的樣貌?
人民的訴求,是否可用激烈的方式來達成?或是該以維持社會日常運作為優先?
「小確幸」的生活,可以脫離政治處境而存在嗎?
以扎實的哲學閱讀、深刻的辯證和討論,裝備自己的政治信念。
當現實處境遭遇問題和衝突,才能無畏地捍衛自己的政治行動!
本書帶領你發現問題,提出政治哲學的各種命題;從一般看法開始,陪伴讀者逐步反思。看不同時代的哲學家,如何回應相同問題,由現實生活中的事件或作品(時事、文學、戲劇、電影、藝術等),進一步反思政治帶給人民的正反效益。
從「社會」的定義和功能、從人類社會中「交換」的本質和優劣、從「國家」的目的和運作、從「正義與法律」的攻防,全面了解政治的本質。
我們需要這本書,將這塊土地上簡化、情緒化、挑起對立的政治意見,導入具備思辨和對話能力的政治素養。這是一套連結哲學思考與現實處境的哲學思想讀本,讓你全面了解法國人探討政治、道德、主體、文化和真實的哲學之路!
【看歷代哲學家如何回應相同問題】
◆政治必然涉及權力鬥爭嗎?若然,權力的競爭是否應有更高目的?
馬基維利認為,作為政治,只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盧梭認為,政治行動必須以公共普遍利益為目標。柏拉圖認為,政治必須經權力分配,才有辦法為公共利益服務。
◆政治作為眾人之事,該用什麼方式選出什麼樣的人,才最適合管理眾人?
西塞羅認為,必須由最優秀的人來治理;龔斯德認為,需由公民委託來制定法律的權力;托克維爾更提醒,必須讓公民對政治感興趣。
◆「表演」若是政治的要素,目的是什麼?
傅柯認為,公開懲罰,是為了展現王權的戲劇性安排;漢娜.鄂蘭認為,政治行動之所以要讓所有人看見,是為了使人記住;德布雷則提醒,科技演變改變了權力的運作。
【哲學教育QA】
◆哲學教育的目的為何?
培養出思考不受綁架、情緒不受操弄的人。
◆培養出這樣的人有什麼好處?
避免國家透過教育進行缺乏反思的道德規訓,以免教育淪為馴化人民的意識型態灌輸工具。
◆台灣的義務教育沒有這樣的功能嗎?
台灣一直以來都只有道德教育,沒有哲學教育。近十年來雖逐漸有哲學教育,卻仍是零散的選修科目,沒有系統性的必修科目。
◆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特點在哪裡?
開放性。儘管有既定範圍,卻沒有明定內容,也沒有特定的課程組織與規定的進度。
◆其範圍是?
系統性探討主體、文化、理性與實在、政治、道德這五大主題,並且由古希臘、中世紀、現代以及當代哲學家的作品來回應這些主題。
◆這本哲學教材的特色是?
納入時事、電影、小說、藝術作品提出的哲學意見,提供生動切身的思考素材。
本書特色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全系列書名(陸續出版)
《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
《人能自主選擇而負擔道德責任嗎?──思考道德的哲學之路》
《我能夠認識並主宰自己嗎?──建構自我的哲學之路》
《文化是讓人脫離本性還是實現本性?──思索文化的哲學之路》
《人的理性所認識到的實在是否受限於自身條件?──探討真實的哲學之路》
名人推薦
沈清楷∕輔仁大學助理教授、哲學星期五創辦人
吳豐維∕文化大學哲學系副教授、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理事長
黃益中∕《思辨》作者、熱血公民教師
朱家安∕《哲學哲學雞蛋糕》作者
編輯推薦
法國哲學考試是由法國皇帝拿破崙(Bonaparte Napoleon)於1808年創設,無論哪一類組都要參加,從三道題目中擇一申論,要求結構緊密、邏輯清楚,是法國培養公民論述能力的基礎之一。
法國自小學開始開設國民教育課,以讓孩子們了解社會運作的基本原理,讓他們理解一系列基本原則與法律精神,也就是通過課程來培養合格的公民。從中學開始,就開始設立哲學課程,一般以歷史演進方式來教授學生理解一系列重要哲學家對社會與生活的觀點與看法。
學校按照文理科每週設哲學課時從2小時到4小時不等。從教育部大綱看,開設哲學課的目的在於讓學生們發展理性、發展思考與思辯的能力,理解自己與他人乃至與社會的關係,同時擁有對社會與生活的一系列基本的看法與批判能力。
國考哲學同時還在測試學生的思維、推理、思辨與分析能力,這也是哲學課開始的初衷之一。一位物理學教授對筆者強調:科學的最終發展得依賴哲學,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這是一套連結哲學思考與現實處境的哲學思想讀本,讓我們全面了解法國人探討政治、道德、主體、文化和真實的哲學之路!本書的目的也不是原封不動地「移植」西方哲學的教材或教法給台灣的高中生或老師,只是希望作為台灣未來哲學教育「參考」的文化視野。(文/編輯部整理)
目錄
第一章政治哲學導論──
政治可否是為尋求普遍利益,而非為個人服務,成為有別於競爭的事務?
【問題思考】
問題1 政治只是權力鬥爭嗎?
1. 征服與行使權力常會尋求激進的手段
2. 只為了自保的政權不具正當性
3. 權力競爭應該是為公共利益服務
問題2 政治是眾人之事嗎?
1. 必須由最好的人來治理
2. 人們將自己權力委託出去,而制定法律與管理國家
3. 必須讓公民對公共事務感興趣
【哲人看法】
問題1 政治只是權力鬥爭嗎?
1.馬基維利:政治,「只要目的正確,可以不擇手段」
2.盧梭:政治行動必須以公共普遍利益為目標
3.柏拉圖:需經權力分配來服務公共利益
問題2 政治是眾人之事嗎?
1.西塞羅:必須由最優秀的人來治理
2.龔斯德:公民委託制定法律的權力
3.托克維爾:必須讓公民對政治感興趣
問題3 政治一定要用演的嗎?
1.傅柯:懲罰行為中王權的戲劇場面安排
2.鄂蘭:政治行動之所以要讓所有人看見,是為了讓人記住
3.德布雷:科技演變改變了權力運作
【延伸思考】
政治科學──什麼是最好的政治體制?
西塞羅:最好的政體——混合式的政府型態
電影──是否應該相信政治?
《華府風雲》:政治可信嗎?
哲學時事──民調是民主的工具還是民主的失控?
羅蘭.凱羅爾專訪
1.問題探討:「是否該相信輿論?」
2.問題探討:「民主,是由輿論決定嗎?」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第二章社會──
我們能感受到社會對我們造成的影響,但我們真的了解社會是什麼嗎?
【問題思考】
問題1 為什麼要進入社會?
1.為了在公正的法律下共同生活
2.人類活在社會中是為了交換
3.為了學習共同生活
問題2 社會是否控制其成員?
1.社會決定其成員的生活條件,以及如何行動與思考
2.各個個體能生產,並重複產出他們自己的社會
問題3 社會能夠阻止衝突嗎?
1.社會無法阻止衝突,因為社會建立在衝突之上
2.社會應該為個體之間衝突負起責任
3.社會透過調節以平息衝突
問題4 為了尋求幸福,我們應該要逃離社會嗎?
【哲人看法】
問題1 為什麼要進入社會?
1.亞里斯多德:社會是幸福的條件
2.斯密:社會對交換是必要的
3.康德:社會解決人類的矛盾
問題2 社會是否控制其成員?
1.涂爾幹:社會對我們具有強制力
2.黑格爾:個體有隸屬於社會組織的需求
3.布爾迪厄:家庭是難以界定的社會對象
問題3 社會能夠阻止衝突嗎?
1.卡斯特:沒有不經抗爭或辯論而獲得的社會福利
2.呂格爾:公共服務機構是否是對抗衝突與冷漠的保障?
3.傅科:排除是否往往不著痕跡?
問題4 我們要逃離社會才能幸福嗎?
1.盧梭:汲汲營營而犧牲生命
2.尼采:「成為自己」是社會晚近的發明
3.莫里哀:虛偽的教訓
4.佛洛伊德:「好的教育」無法保證幸福
【延伸思考】
人文科學──「經驗」在社會學中的地位為何?
婕曼.媞嫆:重新定義了社會學的關鍵與方法
電影──團結互助是烏托邦嗎?
《溫心港灣》:透過多種反差來加深社會性對比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第三章交換──
任何東西都可以買賣?
【問題思考】
問題1 為何要交換?
1.人類交換財物與服務以滿足他們的需求
2.人類交換是為了建立社會關係
3.交換回應著互助共融的情感
問題2 交換有助於和平嗎?
1.對話取代相互攻擊
2.商業交易是和平的根本,但也會造成貧苦
3.交換根植於社會秩序的基礎:社會契約
【哲人看法】
問題1 為何要交換?
1.休謨:相互的利益是人與人之間交換的唯一動力
2.牟斯:交換作為總體供應體系
3.卡耶:交換,是為了要擁有對象還是成為主體?
問題2 交換有利和平嗎?
1.呂格爾:以討論對抗暴力
2.孟德斯鳩:商業交易為人們帶來和平
3.盧梭:社會建立在一份欺騙的合約之上
問題3 金錢能促成公平的交換嗎?
1.亞里斯多德:貨幣有利交換與社會和諧
2.洛克:金錢財富不均等並無不公平
3.馬克思:在薪資交換制度下,勞工受到剝削
問題4 人類可以活在沒有交換的世界嗎?
1.李維史陀:論婚姻如同交換
2.馬克思: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
【延伸思考】
人文科學──個體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為何?
亞當.斯密:自私自利是交換的動力
哲學時事──代理孕母
為什麼需要「生物倫理法」?
愛嘉辛斯基與歐吉安專訪
為他人設想
繪畫──利息借貸應該受到譴責嗎?
梅季思,《放高利貸的與他的妻子》,1514。
【哲學練習】
【綜合整理】
第四章國家──
起身反抗國家的極權統治是否是對的呢?
【問題思考】
問題1 國家是為眾人服務的嗎?
1.國家對公共財產負責
2.國家應是源自社會「契約」
問題2 國家如何行使它的權力?
1.好的指揮可能涉及惡的手段
2.國家使人相信追求公共利益
3.國家使用暴力的權利
問題3 社會應該要限制國家的力量嗎?
1.組織構成取決於社會條件
2.公民不服從
3.國家是否無用?
【哲人看法】
問題1 國家是為眾人服務的嗎?
1.霍布斯:在服從契約下,國家確保安全
2.史賓諾沙:作為契約的一部份,國家對所有人民進行救贖
3.盧梭:作為協議的一部份,國家將自由與平等法制化
問題2 國家如何行使它的權力?
1.馬基維利:為了保有權力,要知道如何操弄民意
2.馬克思與恩格斯:國家利用集體信仰
3.韋伯:現代國家使用理性權威
問題3 社會應該要限制國家的力量嗎?
1
序/導讀
推薦序
每年六月,法國有60幾萬高中生參加長達四小時的高中哲學會考筆試之際, 近年來,台灣媒體也同時瘋狂轉貼會考題目,引發許多討論,許多台灣讀者在欣羨之餘,不乏因為舶來品、法國,形成許多異國遐想之外,也趁機宣洩著對當前台灣 作文考題的不滿,而法國高中哲學會考題目的開放性,不禁讓人比對過去台灣在黨國體制下高中聯考必考的「三民主義」或是目前還存在的「中華文化基本教材」。 似乎,台灣也應該有這樣的哲學會考?
我們常教學生或孩子思考,又害怕他們因為懂得思考而不服從管教,因而扼殺了思考。會用「不要想太多」 來規訓他們生命的奔放,因此教他們思考是危險的,因而,哲學是危險的,因為它要求思考,思考那不被思考的事情!因為學會思考,他們會頂嘴、反駁、要求合 理。但是,轉念一想,如果透過思考尋找理由彼此說服與溝通,不會因為學生或孩子會頂嘴不受教,他們可能在思考過程中學習著如何傾聽與溝通,而大人只要放下 身段,不以權威自居,將會成為他們未來最好的對話者與忘年之交;大人也可以從他們的真摯,反省我們的世俗,學習到我們可能早已遺忘的純真。因此,重點不是 「不要想太多」,而是「怎麼想」。哲學教育也不停留在怎麼想,因為,思考在某一刻會觸發行動。
法國高中存在著一個耳熟能詳的謠傳,在上了 一學期的哲學課之後,哲學老師教導如何找出問題意識,針對一般看法提出反思,形成定義後,進行正反論證、旁徵博引等等……。期末考到了,老師出了一個題 目:何謂風險? 並規定如何作答、答題時間、評分標準。但是,卻有位學生以很快的速度交卷,並得到了最高分。為什麼?在考卷上,他只寫著一句話:「這就是風險」。這個故事 後來也有其他不同版本:「何謂勇氣?」、「何謂大膽?」。這個故事後來也被拍成電影,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發揮創意,對自已所思考的事情,還要勇於承擔行動 的風險。當然,只有第一個人是勇氣,其他就是毫無創意的重複、模仿。
如果「何謂風險?」這就是法國高中哲學會考題目,可能就小看了這個背後的規畫了,因為台灣國小一般作文的考題,也可以出這樣的題目。
先看一下2015年【文學組】、【科學組】、【經濟社會組】與【科技組】四組的考題,每組都有兩題論文寫作加上一篇文本分析。分別如下:
【文學組】
論文寫作
第一題:尊重所有活著的存在,是一種道德義務嗎?
(Respecter tout être vivant, est-ce un devoir moral?)
第二題:我是我的過去所造成的嗎?
(Suis-je ce que mon passé a fait de moi?)
文本分析: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節選,1840
【科學組】
論文寫作
第一題:藝術作品一定要有意義嗎??
(Une œuvre d'art a-t-elle toujours un sens?)
第二題:政治可以迴避人們對真實的要求嗎?
(La politique échappe-t-elle à l'exigence de vérité?
文本分析:西賽羅《論占卜》節選,西元前1世紀
【經濟社會組】
論文寫作
第一題:個體的意識只是其所處社會的反映?
(La conscience de l’individu n’est-elle que le reflet de la société à laquelle il appartient?)
第二題:藝術家的創作是可被理解的?
(L’artiste donne-t-il quelque chose à comprendre?)
文本分析:史賓諾沙《神學政治論》節錄,1670
【科技組】
論文寫作
第一題:文化造就了人類?
(La culture fait-elle l’homme?)
第二題:人若不自由也可能幸福嗎?
(Peut-on être heureux sans être libre?)
文本分析:休謨《人類理解論》節錄,1748
但 是光看題目的深度或難度與多樣性,讓人好奇這些題目基於什麼樣的「課綱」,或是根據什麼課程內容的編排。什麼樣的教學過程,才可以使學生知道如何作答?由 於法國教育部提出一綱,加上考試,法國坊間充滿著琳瑯滿目的哲學教材,這個哲學課綱訂立著重在五大主題、哲學家、重要的觀念區辨。(見文:【法國高中哲學 課綱】)
法國高中哲學教育的重點可分為 「觀念」與「作者」兩種。在觀念方面,「普通會考類別」主要分為五大範疇:主體(自我認識)、文化、理性與實在、政治、道德;透過這些基本概念,再擴大延 伸出其他如平等、感覺、欲望、語言、宗教、表現、國家或義務等觀念的思考。根據不同的學科、斟酌比重。除了觀念之外,學生們也須研讀作家或哲學家的作品, 畢竟閱讀這些作品對於瞭解哲學是很重要的。課程提供了一份會考範圍的哲學家清單,裡面共有57位作者, 從時期來分,可分為「古希臘羅馬到中世紀」(從柏拉圖到奧坎,共15位作者)、「現代」(從馬基維利到康德,共18位作者)和「當代」(從黑格爾到傅柯, 共24位作者)等三個時期。除了古代到中世紀很難用現代國家的概念來區分外,現代、當代兩個時期的42位作者中,有19位是法國人、10位是英國人或以英 文著作、9位德國人,以及4位歐洲其他國家的作者。
法國高中哲學教育,不從哲學史教起,因為將哲學做為跨越人文學科的基礎知識,以及培養公民思考能力的教育。法國的教科書出版業者,根據上述的原則,逕行撰寫,這冊法國高中哲學政治篇即是這五大主題其中之一。
細 看政治篇的編排結構,從「一般看法」和「思考之後」兩種看法的「對比」開始,因為,思考起於對於生活周遭以及刻板印象的反省開始。接著試圖為政治找出「定 義」,再從定義找出「問題意識」,並在整個陳述的脈絡中,不斷地點出「關鍵字區分」。從幾個大問題中,再細分出幾個更小問題,藉著哲學家們不同觀點的「引 文」,一方面回到原典閱讀,另一方面,閱讀是為了分析這些觀點的「論據」。因此,面對哲學家,他們並非被當作大師來膜拜,因為盡信書不如無書,偶像崇拜不 是教育的目的,這些哲學家的文本只是用來作為思考時正反意見的參考以及擴充思考的深度與廣度。並藉由「進階思考」、「延伸思考」,去反思政治現實,並輔助 以電影、繪畫、歷史、新聞報導、文學等不同例子,從而再次深化問題意識,以便讓哲學的反思,能夠進入到某種具體情境中來思考。
比如說: 「一般看法」政治是權力鬥爭,政客政治?似乎它不能代表政治的全部,在「思考之後」,如何回到政治作為共同生活之治理的初衷;但是一般看法並非是無意義, 權力鬥爭的目的為何,是為了個人私利還是公共利益,或者我們不一定要很負面地看待權力鬥爭,而將視為政治競爭,找出公平的規則,並將這樣的政治競爭服務於 公共利益。
但是,哲學不是「不談政治」嗎?台灣早期談政治都已經被意識形態化,要談得正確,以符合當權者的期待,因此政治效忠文章一堆, 而任何涉及政治批判的人文學科,包括哲學在內也被汙名化。現在,我們很難理解在白色恐怖時期,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或盧梭的《懺悔錄》,都可被視為因 為會「影響人心」,而當作罪名來羅織,因此那是一個不敢談論政治或不敢徹底思考的時代。在白色恐怖時代,思想是危險的,哲學自然也成為被打壓以及被汙名化 的學問。在那個時代,除了不敢思考到底,不談哲學,我們也不談政治,因而,我們對政治缺乏想像。而現在,如果我們不談政治除了是戒嚴遺緒之外,還有,政治 已經被某種刻板印象標籤化:政治是骯髒的,弔詭地是,我們還容易自以為聰明地喟嘆說:「什麼都有政治」或是「政治無所不在」。那麼,結合一起看,我們是否 正在被「無所不在的骯髒政治」所控制呢?,那麼我們如何能夠逃離這個無所不在的骯髒呢?還是只是視而不見?不談政治本身是一種去政治化,看起來清高脫塵、 不慕名利,但是,「去政治化」更可能是(威權意識形態的)「政治化」效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相關商品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3:我能夠認識並主宰自己嗎?----建構自我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2:人能自主選擇而負擔道德責任嗎?:思考道德的哲學之路
法國高中生哲學讀本1:政府是人民的主人還是僕人?探討政治的哲學之路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