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0~0926_夏季暢銷第三波BN

別當政治門外漢

Why Politics Matters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達洋貓《櫻花樹》一卡通

【開學大作戰】一卡通全面限時9折起

看更多
  • 1個人喜歡
  • 9 315
    350

活動訊息

想找書的時候,特別想偷看網友的書櫃... 原來大家都在看這本 ↓↓↓

用閱讀開啟視野,讓書成為照亮你人生的光
【金石堂選書】本月推薦您這些好書👉 快來看看

內容簡介

政治讓我很失望——疏離政治就會變得有希望嗎?
為什麼民意代表總是那麼爛——因為你從未認真面對政治!
媒體老是唱衰政治人物——他們如果好好做,怎麼會被唱衰?
政治人物總是在說謊——當你對政治更了解,他們就不敢再說謊了!


為何要懂政治?
因為如果大家都不參與政治,政治就會癱瘓!

可以只要民主,不要政治嗎?
所謂的政治,是集體決策的機制,所有受決策影響的人都有權參與集體決策過程,才能稱為民主。

人民只是政治的業餘人士,完全的政治門外漢會對政治造成很大的威脅。
因此,只要你有投票權,你就不能不懂政治!
只有政治運作正常,民主政治才能永續發展!

作者

傑瑞.史東克(Gerry Stoker

現為英國南安普敦大學政治學教授,編著政治類書籍逾二十本。

本書作者點出「政治運作正常,民主政治才能永續發展」的道理,診斷政治的弊病。民主政治的問題並不在於政治人物比前輩更貪污腐敗,也不在於人民對民主政治偏見加深。社會歷經劇烈變遷,個人主義與消費主義抬頭,公共事務講究專業,重要議題日益複雜且牽動全球,人民不再尊敬政治人物,媒體掀起犬儒主義,政府治理與政治領導更加困難。作者認為人民必須認清政治不可能討好所有人,政治就像所有的中央集體決策機制一樣,必須在互相衝突的利益之間尋求妥協,過程當中難免溝通失誤,民主政治的各種亂象也就隨之而來。

譯者

龐元媛

現職:專業譯者

學歷: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碩士班畢業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輔仁大學翻譯學研究所聯合筆譯專業考試及格

李佩怡

學歷:美國亞克朗大學公共管理系碩士

目錄

第一部分:大眾民主政治:勝利與失望
第一章民主的勝利?
第二章全球各地對政治的不滿情緒
第三章人民對政治失望的原因
第四章大眾民主國家的政治:注定失望?

第二部分:政治實務的病徵
第五章公民越來越不參與政治?
第六章公民行動專業化?
第七章犬儒主義的危機
第八章民粹主義的危機

第三部分:尋找答案
第九章給業餘人士玩的政治
第十章重振政治機構
第十一章創造新的公民運動

序/導讀



之所以寫作此書,是因為我遇到太多厭惡政治的人。這些人發現我是政治學教授的時候,常常盯著我看,認為我是瘋了才會把時間浪費在政治上,不然就是告訴我政治讓他們看不慣的地方。這本書其實就是我的回答,我在書中解釋為什麼很多人那麼討厭政治,希望他們能了解其實政治沒有那麼糟糕,我們需要政治才能維繫自由與福祉。民主政治是世界的主流,唯有讓民主政治發揮功用,我們才能防止更糟糕的政治制度取而代之。我在書中的章節,特別是最後的部分,也建議一些必要的改革,並說明理由。

寫作本書最初的靈感來自凱蒂.多涅利(Katy Donnelly)與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兩位參與政治相當踴躍的人士,他們盛讚伯納.克里克(Bernard Crick)的著作《為政治辯護》(In Defence of Politics)是一本了解現代政治的指南,一本難得一見的好書─本書的寫作目的與《為政治辯護》差不多。我一直很喜歡克里克的著作,不過我是後來重讀《為政治辯護》的時候才知道為何多涅利與威廉斯會欣賞這本書。《為政治辯護》是在冷戰時期寫作,當時全世界不到三分之一的國家實施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主要反對勢力來自蘇聯與中國的獨裁主義以及各種獨裁政權(軍事或非軍事獨裁)。相較之下,民主政治在現今的世界已經成為主流政治思想,全球大約三分之二的國家都採行民主政治。儘管民主政治已經得到勝利,人民對政治的尊敬以及參與政治的意願卻有所下降,這也是一個困難。這本書就要探討問題的成因以及該如何解決。

這本書討論的範圍涵蓋世界多國,也觸及我以前沒有討論過的研究主題,難免會經常引用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我在書中把複雜的文獻資料整理成連貫的現代政治論述,許多資料難免會有所簡化甚至曲解,在此致歉。不過我認為學者應該走出自己熟悉的領域,探索陌生的領域,可以有所貢獻。我很享受寫作的過程,也希望您能享受寫作的成果。如果沒有經濟與社會研究委員會(Economic and Social Research Council, ESRC)提供四年教授獎助(自二○○四年一月開始,編號:RES-051-27-0067),這本書不可能完成。在此感謝經濟與社會研究委員會的支持,給我時間與機會寫作本書。

許多學術界的同仁協助我思考並改善書中的觀點,我曾經在二○○五年六月在坎培拉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發表書裡面提到的一些觀點,獲益匪淺。這本書有些同仁全部看完,有些同仁看過一部分。這幾位同仁分別是維蘇達.秋垂(Vasudha Chhotray)、大衛.法洛(David Farrell)、法蘭西斯科蓋因斯(Francesca Gains)、薇薇安朗德斯(Vivien Lowndes)、彼得.約翰(Peter John)、米克.莫蘭(Mick Moran)、東尼.派恩(Tony Payne)、葛拉罕.史密斯(Graham Smith)以及大衛.威爾森(David Wilson)。另外大衛.古德哈特(David Goodhart)、艾蜜莉.羅賓森(Emily Robinson)以及米蘭妲.路易斯(Miranda Lewis)等人也提供寶貴意見。出版社指定的三位匿名審查者也提供了不少不錯的建議。我還強迫我的幾位鄰居閱讀此書,他們的姓名我最好不要透露,他們的反應還算不錯,說了些「嗯,還值得看」之類的好話,雖然我不知道他們到底看了多少,總不能逼問鄰居,是吧?

感謝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政治與經濟治理學院大力協助。感謝兩位博士班學生泰莎布納南(Tessa Brannan)以及凱薩琳.杜羅斯(Catherine Durose)幫忙整理書稿。兩位行政人員戴博拉.伍德曼(Deborah Woodman)以及安琪.路易斯(Angie Lewis)不僅協助整理書稿,也一再鼓勵我,在此一併致謝。好幾次我把書稿格式弄得亂七八糟,多虧安琪出手相救,真的很感謝她。

我的出版商史帝夫.甘迺迪(Steven Kennedy)真的很棒,帶給我各種挑戰與支援,還請我吃了兩頓美味的晚餐。他那「政治學出版巨人」的名號真的不是浪得虛名。另外還要感謝基斯.普維(Keith Povey)還有他帶領的傑出的編輯小組。

最後不能不提我的家人,通常我寫到這裡都是感謝他們忍受我寫作時的怪脾氣,不過我寫這本書的時候心情挺愉快的,因為學到不少東西很開心,所以我想他們應該不太需要忍受我的脾氣,雖然他們也許不同意。這次我的家人參與了這本書的製作過程。我的大兒子羅伯特(Robert)快要拿到政治學學位了,他對這本書提出不少意見。我的女兒貝珍妮(Bethany)是一位科學家,心疼老爸這麼辛苦,幫我做了不少初期研究,這本書第一篇的調查分析也是她的功勞。我的兒子班(Ben)與女兒黛博拉(Deborah)整天在家被我疲勞轟炸,強迫收聽這本書的內容,無處可逃。黛博拉到現在還在說這本書大概是我寫的書中唯一她看完序言還看得下去的一本。總而言之,我以摯熱的愛把這本書獻給他們。


傑瑞.史東克謹識

試閱

第一篇 大眾民主政治:勝利與失望

第一章 民主的勝利?

「一九九七年夏季,我接受日本某大報訪問,請我說出一件二十世紀最重要的大事。這個問題可不簡單,必須仔細思考,因為過去一百年來發生不少大事…不過這個問題也難不倒我,我認為民主政治崛起是二十世紀的頭號大事,並不是說其他事情就不重要,我只是認為在遙遠的將來,大家回頭看看二十世紀,一定會認為很難不把民主政治崛起,成為全世界最成功最受歡迎的政治制度,視為是最重要的一件大事。」——阿馬帝亞.森(一九九八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

阿馬帝亞.森認為民主政治是二十世紀人類社會的最大成就,當然二十世紀值得稱頌的大事還有很多,包括世界各國經濟福利提升,以及人類的太空之旅,不過筆者認為二十世紀人類最大成就仍然是建立民主制度。二十世紀末,全球掀起民主化浪潮,如今政治活動多半出現在公民民主國家,這些國家的公民得以透過民主程序與民主機構表達意見、行使權力以及參與決策。本章介紹民主政治如何成為廣受歡迎的制度,進而影響人類社會的集體決策。另外探討民主政治的本質,筆者認為民主制度應該受到保護,並舉例說明這不僅是西方國家思想,也符合普世價值。本章接著探討民主政治普及的過程,在結尾提出多民族國家的「黑暗面」,民主政治的觀點遭到扭曲,淪為「種族淨化」的藉口。儘管如此,本章還是要總結:民主萬歲。

民主政治的本質

大眾民主政治保障所有達到法定年齡公民的投票權,是二十世紀初幾十年才出現的新治理制度,不過民主政治的概念至少在兩千多年前希臘城邦時代就已經出現,最近幾十年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治理制度。

我們把民主政治定義為符合以下三項條件的政治制度:
●普選權,亦即所有達到法定年齡的公民都有選舉權
●透過定期、自由的競爭性選舉選出的政府
●人民享有各項政治權利,如言論自由、結社自由

即使以這麼寬鬆的標準來看,一九〇〇年還是沒有一個國家有資格稱為「民主國家」,因為當時沒有一國舉辦普選。到了一九五〇年,全球三分之一左右的國家大致符合這三項條件。在二十世紀的最後二十五年,全球掀起民主化巨浪,民主國家數量增至全球三分之二左右。民主政治如今已經成為全球最受歡迎的治理制度,享有絕佳地位。

實行民主政治是許多領袖以及全體人民奮鬥的結果,一九九〇年代南非總統曼德拉的故事相信許多人印象深刻,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在艱困環境中為民主奮鬥的故事。一九八〇年代,波蘭以及其他東歐國家歷經長期努力,終於實現民主政治。在這之前,二十世紀初延續了上個世紀的女性投票權運動,結果芬蘭拔得頭籌,於一九〇六年首度給予女性普選權。

二十世紀最後二十五年的民主化浪潮是諸多因素作用的結果,其中最明顯的是英國、法國與其他西方強權殖民時代結束。第二個因素是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等西歐國家獨裁政權垮台。第三個因素是前蘇聯(FSU)瓦解,以及前蘇聯在中歐與東歐(CEE)的衛星國解放。第四個因素是民主政治在拉丁美洲與亞洲重新崛起。

經濟發展改變了社會階級、族群以及女性的地位,也等於改變了社會結構。經濟發展是民主化的原動力,南韓、台灣、巴西與墨西哥的經驗就是明證。在某些例子,獨裁政權拿不出經濟成績,必須承受「民主政治比較會拼經濟」的挑戰。重點在於民主轉型要能順利成功,執政菁英與新崛起的政治勢力之間必須妥協。歐洲、拉丁美洲以及非洲某些國家的經驗就是例子。

關於民主化的辯論或多或少有些改變。傳統觀點偏向討論國家架構與國家領導人能否提供適合民主政治發展的環境與條件,通常假設民主政治是一種獨特的治理制度,需要良性的環境才能發展成熟。近來討論的重點已經變成全球因素與國際因素。自冷戰結束以來,國際間開始倡導民主政治的大業。美國與歐盟(EU)也一致推崇民主政治是正確的道路,值得其他國家採納,雖然美國與歐盟也不是一直都提倡民主政治。最後,有國際上巨大的壓力主張人權與民主政治是基本權利,推廣民主政治已經是國際社會重量級國家明白宣示的目標。

民主政治是普世價值

究竟何謂「民主政治」?我們應該一開始就明確界定民主政治,先前提到民主政治是過濾社會決策的一套程序與機構。民主政治是一套治理制度,也就是社會進行集體決策的制度,需要自由、公正與競爭的選舉,透過普選選出政府領導人,選舉結果也應該受到全民尊重。民主政治也應尊重人民的各項自由與基本權利,要能貫徹正義,尊重法治,人民要能自由交換意見,新聞與意見的流通應該不受審查。民主政治即使要做到這些多數人眼中的基本要求,都需要整個社會付出許多。

有人認為民主政治絕不只是前面形容的一些社會決策。本書採用的民主政治觀點強烈偏向所謂的「現實主義陣營」,重點放在決策的作業制度,而非遙不可及的夢想。這個模型提倡平等主義,強調人民有平等參與的機會,受到的保障也平等,而非堅稱廣義的經濟平等或社會平等才是民主政治的基礎。筆者認為民主政治最終還是需要人民深入參與,不是只有投票選出政治領導人而已,重點在於人民參與政治的能力,以及人民影響政策辯論與結果的能力。民主政治與民主治理不同,民主政治的基礎在於受決策影響的人民都有權表達意見。至於人民的權限應該有多大,以及人民對民主治理制度應該有哪些期待,都是本書一再討論的主題,在第九章會特別詳述。

目前要強調的是關於民主政治還有其他論述,其中不少比筆者更強調直接參與的重要,並且強烈主張必須先建立平等環境,民主政治才能蓬勃發展。的確,在各國民主化的進程當中,人民對於民主政治能帶來哪些好處以及民主政治的意義難免看法不一。這些不同的意見也是靈感與紛爭的來源,如果民主政治最後沒有成功,這些不同的意見就會變成失望,比方說在某些新興民主國家,民主化進程與其他變遷(如市場經濟)同時發生,像南非就是一邊進行民主化,一邊建立後種族隔離社會。如果民主政治無法支援經濟發展或更平等的社會,就會失去正當性以及人民的支持。這些議題在本書都會討論,本書稍後要討論的還包括在大多數民主國家,更多人民參與政治、重振政治的機率。

有人認為民主政治完全是西方的概念。有些西方政治人物的確宣稱民主政治是西方的產物,不過這種說法有待商榷。有些受到西方強國掌握的機構(如世界銀行)從一九八〇年代開始就大力稱讚西式民主是一種良性治理制度,不過不能因為這樣就認定民主政治只不過是西方出口貨。

民主政治應該是一種普世價值,如同諾貝爾獎得主阿馬帝亞.森所言:

「不管在哪個時代、哪個社會環境,都有一些席捲社會的思想,躍升成為普遍的規則,就好像是電腦程式的「隱含值」一樣,除非有人否定,否則大家都不會質疑。雖然並非全世界都實行民主政治,也不是全世界都接受民主政治,但全球人民普遍認為民主政治已經成為一種普世權利。」

民主政治並不是因為大家都認同才成為普世價值,的確,任何一種普遍得到認可的價值都很容易變成「媽媽經與做菜經」之類的空泛觀念,沒有人會反對。可是民主政治比媽媽經、做菜經複雜得多。民主政治是歷經千辛萬苦才得以實現,也贏得世人的尊敬。民主政治之所以成為普世價值,是因為「世界各國的人民都能體會民主政治的價值」。

不過還是有評論者主張世界上有一些地方因為文化因素或實際上根本無法實行民主政治。哈佛大學教授山繆.杭廷頓主張世界現在來到前所未有的階段,面臨文明之間的基本衝突,西方對抗其他地區。西方的勢力與優勢是對立的來源,不過根本原因還是價值衝突。諸如自由主義、民主政治、法治等「西方」價值在伊斯蘭文化、儒家文化等非西方文化很難引起共鳴。根據這位哈佛大學教授所言,現實情況就是「現代民主政府是西方的產物,會出現在非西方社會通常是西方殖民主義以及西方勢力強加於上的結果。」用沒那麼學術的口吻來說就是「阿拉伯人與非洲人就是不喜歡民主政治。」

杭廷頓認為西方運用勢力達到目的引起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憎恨,這話也許沒錯,西方過於倉促的將商業帝國主義以及政治帝國主義套用在思想與商品上,埋下對立的禍根。他認為民主政治是西方的禁臠,這點不見得對。民主政治在西方國家之外的地方之所以存在,是因為西方的殖民或干預,根本就是不了解歷史。光是印度人與南非人就可以澄清他們國家的民主政治絕對不是西方的功勞。杭汀頓在一九九三年發表文章探討文明之間的衝突,後來的情況就如同先前提到,民主政治在伊斯蘭地區、儒家地區以及非洲與拉丁美洲大為盛行,絕對不是西方才有民主政治。

筆者反對「文明之間的衝突」的理論有一個基本原因,這種想法假設不同文化或者不同文明的思想與行為都是同質。但是就像阿馬帝亞.森所言,「世界上多數文化都有多元特質」,所以主張西方思想顯示「西方一千多年來對民主政治的堅持,又以各種非西方傳統(每一種都是一個整體)對抗西方思想是大錯特錯。」伊斯蘭傳統以及其他傳統其實也允許民主政治,西方思想也不見得都認同民主政治。與民主政治分庭抗禮的獨裁主義也是西方思想的核心,也曾經在西方歷史出現。

民主政治能吸引這麼多人,主要原因有三。如同阿馬帝亞.森所言,民主政治具備內在性、功能性與建設性的特質,所以能夠吸引人。民主政治的內在價值相信願意與他人共同決策是人性的一部分,這個內在價值也得到政治哲學家大加讚揚。參與社區政治活動能讓我們的人生更為全面,也獲得表達意見的機會。

有些人會認同內在特質的理論,有些人則不認同。這種想法看待政治似乎太過浪漫,甚至有點模糊,筆者需要看到更為實際的觀點才能認同。除非能達到某些目的,否則一般人能一直支持一個程序(如民主政治)多久?要推銷民主政治,最好告訴人民「民主政治能帶給你心之所欲」。由此就能看出民主政治的功能性有多重要。不過宣傳政治的市場性要特別小心,民主政治不能保證你的生活幸福快樂,卻能降低災難降臨在你頭上的機會。一項研究顯示「民主機構與身體健康之間可能有很大的關係,民主國家的人民平均壽命也較長。阿馬帝亞.森能贏得諾貝爾獎,部分原因在於他證明了嚴重飢荒不會發生在民主國家,近來的飢荒發生在伊索比亞與索馬利亞兩個獨裁國家,另外歷史上的幾次大飢荒,如一九三〇年代蘇聯的大飢荒,以及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一年中國的大飢荒都是發生在獨裁政權。證據擺在眼前,一清二楚,阿瑪蒂亞.森的解釋也一針見血:

「如果真的有心預防飢荒,一定可以做到。民主國家的政府要面臨選舉的壓力,還要面對在野黨與獨立報紙媒體的批評,想偷懶不做也沒辦法。」

諸事順利的時候,人民可能不會想起民主政治的功能價值。一旦出了問題(早晚一定會出問題),人民就會需要民主政治,因為政府的行事決策只要有考慮人民的福祉,就能在民主政治中得到好處。民主政治也提供了一個機制,確保政府只能得到某些好處。

最後,民主政治的確能為棘手的問題與挑戰找尋出路,這就是民主政治的建設性價值。我們面臨的難題大部分能用開放對話解決,透過開放對話,人民可以分享想法、學習以及思考問題,公開討論議題能帶來截然不同的效果。有些審議民主學家認為政治必須完全透明,但是政治有時是透過打迷糊仗完成。政治用不同的方式解讀同一件事情,讓意見相左的人民得以攜手向前,可說是功德無量。我們不願意承認,但是民主政治必須仰賴「詭辯之詞」與檯面下交易,人民往往無法立即得到滿足,還要用一些模糊的手段讓所有方面都能宣稱自己是贏家,就算落敗也能保住尊嚴。

由此可見民主政治的確堪稱普世價值,民主政治不是西方特有的治理方式,而是全球人民最認同的決策制度。民主政治以不同的方式發揮功能,在許多混亂與妥協中達到目的。民主政治有不少侷限,發揮的作用也有限,卻是最近幾十年全球多數國家的共同選擇,下一節將詳細討論這一點。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金石堂門市 不限金額免運費
      7-11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全家便利商店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ok便利商店 順豐 7-11便利商店

詳細資料

詳細資料

    • 語言
    • 中文繁體
    • 裝訂
    • 紙本平裝
    • ISBN
    • 9789571189116
    • 分級
    • 普通級
    • 頁數
    • 324
    • 商品規格
    • 25開15*21cm
    • 出版地
    • 台灣
    • 適讀年齡
    • 全齡適讀
    • 注音
    • 級別

商品評價

訂購/退換貨須知

加入金石堂 LINE 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加入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完成綁定』,隨時掌握出貨動態
金石堂LINE官方帳號綁定教學

提醒您!!
金石堂及銀行均不會請您操作ATM! 如接獲電話要求您前往ATM提款機,請不要聽從指示,以免受騙上當!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1.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2.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3.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4.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5.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6.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 網友掛保證,絕不踩雷書單如下 ↓↓↓
預計 2025/09/30 出貨 購買後進貨 
金石堂門市 全家便利商店 ok便利商店 萊爾富便利商店 7-11便利商店
World wide
活動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