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不了解中國人
陳破空展示「中國」複雜而矛盾的價值觀與心態,挖掘其劣性根源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中國崛起了,但為什麼中國人普遍不受歡迎?
既丟失了傳統,又脫落於現代。
不像龍的傳人,更像鼠的傳人。
繼台灣作家柏楊《醜陋的中國人》、香港作家鍾祖康《來生不做中國人》之後,又一剖析中國性格力作!
中國崛起,中國人闊起來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走出國門、湧向全世界。然而,他們帶給世界的印象,卻是「暴發戶」、「土豪」、「蝗蟲」,衣食足而不知榮辱。本書揭示這些形象的背後,是國民的劣根性、民族的道德崩盤、專制制度的深重弊端。
知名政治評論家陳破空借助大量實例,層層解剖,抽絲剝繭,深入骨髓,以細微的觀察、透澈的解析、銳利的筆觸,揭示當今中國人的基本性格特徵:勤勞吃苦,卻唯利是圖、見錢眼開;生存力強,卻偷奸耍滑、無孔不入;看重關係,卻明哲保身、冷血無情;貪生怕死,卻恃強凌弱、欺軟怕硬;痴迷大一統,卻熱衷內鬥、一盤散沙;既是暴民,也是順民;人格分裂,奴性十足……
本書著墨於當代中國人,兼論古代中國人。從官場政治到庶民樣貌,自國際世界透視中國內裡,展示「中國」複雜而矛盾的價值觀與心態,更挖掘其劣性根源,完全解剖專制制度下扭曲的中國性格。
名人推薦
梁文韜(成大政治系教授)、范疇(政治評論家)聯合推薦
目錄
范序/ 台灣人如何看待中國人的負面性格?隔岸觀火,還是照鏡子?
梁序/ 「大家都是中國人」所謂何來?
香港版序/ 中國人還有沒有救藥?
前言/ 同種同文不同質
第一章 — 中國人湧向全世界
大鬧航班,僅僅是任性?
缺乏公德,還有破壞欲
日本大地震,中國人着慌
非洲人眼裡的寄生蟲
全球大象的滅頂之災
國家主席的專機走私象牙
非洲逐漸覺醒,開始對中國說不
中國移民騙取加拿大福利
五花八門:中國人在美國
第二章 — 同種同文不同質
衣食足而不知榮辱
香港人驚呼:蝗蟲來了!
台灣人反感「陸客」
新加坡人戲說「小龍女」
同種同文不同質
台灣人的雙重國民性
第三章 — 中國人性格張揚
大聲嚷嚷的中國人
愛吹牛,喜炫耀
急於表現,好出風頭
既丟失了傳統,又脫落於現代
大國小民,品味低下
第四章 — 中國人造假,世界第一
中國人撒謊成性
弄虛作假,盛產黑心食品
習近平和李克強,混來的學位
道德典範雷鋒,原來是假貨
北京奧運會,造假的輝煌
第五章 — 不像龍的傳人,更像鼠的傳人
偷奸耍滑,順手牽羊
中國富豪之妻在美國行竊
竊密頻頻得手,通向邪惡的成功
中國高鐵,盜版日本新幹線
山寨中國,讓你半天逛遍「巴黎」
越界偷捕,佔鄰國小便宜
抄襲高手,騙取諾貝爾文學獎
龍的傳人?鼠的傳人?
第六章 — 一切向錢看,認錢不認人
恭喜發財,一切向錢看
見錢眼開,不擇手段
胖小孩與塊頭男
中國富人,為富不仁
大國崛起,出手小氣
功利,勢利,見利忘義
第七章 — 虛偽錯亂的性觀念
中國人的性,一部《金瓶梅》
中國官場,盛行通姦與淫亂
毛澤東掃蕩妓院,只容自己嫖
中國女人,嫁人先嫁錢
第八章 — 死要面子,死不要臉
死要面子活受罪
好攀比,病態的虛榮心
面子工程,豆腐渣工程
自吹「盛世」,中南海撒錢迎賓
習近平的臭臉外交
顧面子,不承認亡國史
死不認錯的能耐
死不要臉的中國功夫
第九章 — 中國式樂趣:內鬥
熱衷內鬥,惡性競爭
海外民運為何不成功?
深重的歧視心態
駱家輝眼裡的中國人?
第十章 — 關係學與潛規則
家族觀念重,名利薰心
官本位意識,迷信權力
中國社會的熟人文化
可怕的關係學與潛規則
關係學羈絆中國政改
外國人是否了解中國人?
第十一章 — 高級冷血動物
明哲保身的忍字功夫
玩世不恭的看客心態
冷漠,冷血,幸災樂禍
「良心被狗吃了」
「撞殘不如撞死」
第十二章 — 一個貪生怕死的民族
這個民族缺乏幽默感
中國帝王的幻想:不老,不死
中國人活命哲學:好死不如賴活
生死之間:中國人與西方人
中國的「鐵達尼號」故事
中韓沉船對照:政府,媒體,國民
第十三章 — 從上到下的人格分裂
口是心非的雙面人
「女孔子」于丹到日本撒野
中國人崇洋媚外
中國人並不愛國
第十四章 — 大一統痴迷症
中國人,東亞大陸的漢人
曾經是一個講信義的民族
中國人變壞,始自大一統
一盤散沙,卻痴迷大一統
國禍深遠,中國的壞皇帝
焚書坑儒,毛澤東超越秦始皇
第十五章 — 千年順民,根深蒂固的奴性
暴君,暴政,暴民
在中國,動物也飽受虐待
中國式教育培植奴性
「廣場舞大媽」:斯德哥爾摩綜合症
驚世駭俗的中國酷刑文化
有骨氣有血性的中國人,殺無赦
三大劫難,打斷中國人脊梁
後記/ 例外的中國人
序/導讀
范序
台灣人如何看待中國人的負面性格?隔岸觀火,還是照鏡子?
政治評論家 范疇
破空先生乃政論家,對於中共政局變化的時論,一向犀利,但這本書並未由「中共」做為切入點,而由「中國人」下手術刀,顯示了他對政治現象底層的文化本質也是深度關切的。
本書前半部,集結了近十年來「中國人」──做為一個集體概念,在國內、國外鬧出的荒唐笑話,把零零散散的真實事例,織成了一副「中國人現形記」的全景圖;但作者也明確的表示,「本書所稱中國人,即漢人;所稱漢人,即中國人。本書所論中國人,主要指當代中國人,兼敘古代中國人。筆者聲明:本書所論中國人,並不包括生長於或長期居住於台灣、香港、新加坡及其他海外地區的華人,而專指生長於或長期居住於中國大陸,或最近三十多年從中國大陸出國的中國人。」
本書的後半部,開始逐步把中國的歷史(或漢民族)劣根性,與今日中國大地上發生的現象,有機的連結起來。這時,政論家和文化批評家兩種角色開始融合;「中國人」的行為也不再只是鬧鬧笑話,而上升到了災難的層次,但作者並未忘記點出,這裡面既有文化傳統性,也有共產制度的催化性。
總體來說,這是一本不給面子的書。只要是自認為是「中國人」的讀者,即使同意書中的大部分觀點,恐怕都會心理有點不舒服,怪罪作者為何如此「不給面子」。這其實正是中國人的弔詭:能被批評但不能被公開批評(家醜不能外揚);當場能虛心領教但事後總往心裡去(心口不一)。
此書的台灣版上市,時間抓得很巧。台灣社會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近年來急劇下降,因而感覺「被冒犯」的讀者不會太多,而即使被冒犯者,心理上大多會說「我不是那種中國人」。總之,這是一本會讓台灣讀者大感痛快的書,書中豐富多樣的真實案例,大致上可以總結歸納為「上頭不要臉、中間臉不要、下頭要臉不」的浮世繪。
西方人眼中的「中國遊客」、香港人與台灣人眼中的「陸客」,每週每月都要給世界來一場文明素質低落的大秀,這已經是常態。在中國內部,那些已經和世界接軌、見多識廣的人其實對同胞的表現也是深痛惡絕的,另有相當數量的高素質人群,對這些「脫序行為」給出的解釋是,「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有,中國十三億人,若看總量什麼都不得了,應該看比例」、「文明素質發展總有個過程」。這也不純屬虛言,舉例而言,二十來年前,我曾定過一個「北京市建築星級標準」──用大門口台階上的痰跡數量做為評分標準,三個以下的為五星級,十個以下為四星級,依此類推。但是,到了今天,這個評分標準已經不適用了,因為北京人公開吐痰的人確實減少了。但我想到了二、三級城市,此標準依然適用。
中國當下的「城鄉文明差距」極為凸顯;城市內頂層的人,老早就過了參加旅遊團的階段,他們出國都是自由行。當下全世界看到的「中國團客」,多半來自二、三級城市的大叔大媽,很多還是第一次坐飛機,團中坐過三次飛機的就已經是「老手」了,懂得如何示範「享受」,如何對空服人員「維權」。這些團員的經驗裡,談不上什麼世界性,現代禮儀的概念更是欠缺,例如,他們經常把中國國內班機的不正常誤點,情緒轉移到世界其他地區的正常誤點情況上。另外,中國國內的「地區文明差距」也非常大,沿海和西北,行為和習慣大大不一樣,即使在中國國內,這種習慣上的差距也常引起唇槍舌劍。例如,上海人就認為「北京人是吃大蒜的,而我們上海人是喝咖啡的」;在歷史上人文薈萃的江蘇,蘇南人就認為蘇北人行為比自己粗鄙。如此不同習慣的人驟然到了環境完全不同的海外,怎能不令人瞠目結舌。世界其他國家的人,能夠在短短十年內,就見識到來自中國五湖四海的遊客、移民或生意人的「文化橫切片」,也算是一種難得的經驗。
前人(如林語堂、魯迅)和西方人對中國人的負面評價,羅列下來恐怕一張A4紙都不夠用。單單本書中所論及的,就至少有:集體而無團隊,謙恭而無自省,自負自卑互為表裏,見風轉舵,投機取巧,見利忘義,相互拆台,明哲保身,口是心非,缺乏公德,偷奸耍滑,見錢眼開,唯利是圖,明哲保身,冷血無情,熱衷內鬥,欺軟怕硬,人格分裂,崇洋媚外,貪生怕死,無幽默感,名利薰心,幸災樂禍,奴性十足 ,撒謊成性,弄虛作假,死不認錯……
但若只准我用一個概念來囊括這所有的現象,我會選用「難民心態」。這還得由一九八五年說起,那時我由美國第一次進入中國大陸。在深圳的羅湖關口,一邊是要出來的人群,一邊是要進去的人群,感覺好像有幾萬個人頭在攢動。先開閘的,是出來的那一邊。閘門一開,瞬間千軍萬馬衝了過來,每個人好像不搶先就會死。被那陣仗驚到,天真年輕的我當時想:中國真如西方宣傳中的奴役國家,這是一個從奴役世界奔向自由世界的場面。半小時後,我所站在的這一邊,閘門也開了,同樣的,千軍萬馬如後有追兵般的,從自由的香港往大陸衝。跌跌撞撞中,我瞬間明白了,難民心態,是中國人民的「天然成份」;桌上菜不夠要搶,桌上擺滿了菜也要搶。或換個方式說,中國人是被「嚇大的」,代代相傳,不知要等到哪一代才有個人和國家的安全感。
這裏,我想向所有讀者提出一個邏輯挑戰,如果中國的國民性如此之糟,那麼實施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將會出現什麼樣的後果?這個問題,我想可以稱之為「十三億人的難民性格與實施民主之間的矛盾」。
然後,我想向台灣讀者提出一個挑戰,在閱讀本書中每一項「中國人毛病」的時候,想一想在台灣人、台灣社會身上,有沒有一絲絲類似的病原?台灣社會的「中國病」,真的百分之百痊癒了嗎?否則為什麼中國人見識過台灣之後,除了說出「台灣最美風景線是人」這結論,同時還玩笑的說「不到台灣,不知道文革還在搞」?
作者在書中最犀利的觀察之一,我認為是他看到了「中國人變壞,始自大一統」,具體表徵就是「修築長城,焚書坑儒,指鹿為馬」,從此「劣根性道統,千年一以貫之,環環相扣的內在永久循環」。這點,和我個人的看法一致:中國的「大一統長城文化」容易孕育出專制,而相對的,歐洲的「獨立城堡文化」容易孕育出自由民主。
比較可惜的是,作者在描繪中國人的種種負面現象之餘,沒有進一步的在「先天民族性使然」和「共產黨執政使然」之間做出解析,例如,十年文革的經驗,究竟對當下中國人的性格,產生了多大的影響和扭曲?用一種比較有趣的方式來問這問題,那就是:如果魯迅筆下的阿Q,落入了十年文革,他會變成怎樣的一個人?或者,如果沒有十年文革,中國的平民百姓還會是作者所描繪的「中國人」嗎?
再例如,在文革一九七六年結束之後,中國人曾經有過一段徹底反省自身制度的期間,大約也是十年光景,然而最終還是以一九八九年的天安門慘劇為定調的分水嶺,從此中國踏入為期二十多年的「全民逐利謀權」時代。這一段「權錢復興、貪腐崛起」時期的經驗,又對當前中國人的「性格」,產生了什麼樣的形塑?
有著不太一樣歷史經驗的台灣,面對隔鄰十三億人個性中的負面成份,究竟應該抱著隔岸觀火看熱鬧的態度,還是抱著以鏡為鑑的態度?我想,這兩種態度之間的選擇,應該就是決定未來台灣與中國關係的一個要素。
梁序
「大家都是中國人」所謂何來?
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梁文韜
陳破空先生是出生於中國的著名旅美作家,作品深入淺出,往往一針見血。本書讀者一定會十分敬佩陳先生能概括地整理出在中國崛起的同時,中國人對世界的禍害,其中很多的情節令人咋舌,若說二十一世紀全球正遭逢「蝗禍」實不為過。
對中國人的批判通常分為內在及外在兩種。跟當年身在台灣的柏楊及在香港的鍾祖康一樣,陳先生的《全世界都不了解中國人》著墨於刻畫「中國人」的醜陋百態及暗黑性格,這些事例多了,就成了世界對中國人的刻板印象。儘管三人都高談闊論中國人怎麼樣的不是,但實際上都是從自己中國人的身分認知中出發。「我們」中國人那麼沒品、沒水準,很不爭氣,到處丟人現眼,但很無奈,我是中國人。即使再不願意,套用陳先生的說法,大家都是「同種及同文」的中國人,這就是一種內在批判。
在很多的調查中,香港人的身分認同近年有了急速的變化,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愈來愈少,確立自己只是香港人的則大幅增加。台灣人的身分認同更早地已經有所改變,也許是由於跟隨蔣介石竊台的「外省人」逐漸凋零的關係,目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只有百分之三左右而已,在本土化持續下,接近七成民眾認為自己是台灣人。
陳先生一直強調「同種同文不同質」,有著一種無可置疑的意涵,值得商榷。在過去一百多年,以炎黃子孫的大帽子一扣,所有跟支那這塊土地有關的都成了中國人。在媒體及教育長期洗腦下,龍的傳人、中華兒女等用語更是深入人心。如果中國人包括不同種族,又何來同種呢?做為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黃種人,台灣人及香港人傾向不把自己當成是什麼唐人、漢人或華人。至於「同文」,表面上似乎沒有商榷的餘地,但所
試閱
製造假冒偽劣產品,是中國人的絕活。給白酒加入工業甲醇,在奶粉裡添加三聚氰胺,對豬牛肉注水,給雞鴨蛋摻入致癌物質「蘇丹紅」,向寵物食品注入有毒化學劑,用消炎藥加速豆芽生長,用二甘醇冒充藥用糖漿,用染色白面饅頭冒充玉米饅頭,用地溝油炒菜,用化學品合成假雞蛋……
中國民間流傳一個黑色幽默段子,說的是:一個農民喝農藥自殺,結果沒死,因為農藥是假的;送到醫院打點滴(輸液),結果死了,因為點滴是假的。
中國人的創新天才,沒有體現在科學技術產品上,卻發揚在假冒偽劣產品上。即便中國國內媒體,也時不時會泄露中國人造假的傑作:近一半中國消費者購買的頂級傢具是假貨;北京桶裝水,一半是假水;聞名於世的北京「秀水市場」,就是大明其白的「假貨一條街」;廣東市場上的名牌酒,90%摻假……
中國假貨毒物,衝出亞洲,走向世界。在美國海關查獲的假貨中,60%以上來自中國。國際食品市場上的「黑心食品」,大多來自中國。這些「黑心食品」,讓越來越多的人肝腎衰竭或罹患癌症。對兒童,則導致腦部和身體發育不全,甚至早夭。
一九九七年,海地發生食物中毒事件,八十八名兒童死亡,肇因追蹤到中國大連的一家公司,中國政府一再阻擾外國人士前往調查,一年後則宣布,那家公司已經搬走,記錄已被銷毀。犯罪,並銷毀罪證,在中國,不僅是民間犯罪分子的行為,更是政府行為。
中國的黑心食品,不僅危害人類,還危害人類的朋友—─動物、寵物。二○○七年三月,在美國,發生大規模寵物中毒事件,四千多隻貓、狗等寵物先後中毒死亡,肇因就是從中國進口的寵物食品。類似事件,同期,也發生在加拿大。經化驗,來自中國的寵物食品中,含有致命的三聚氰胺。
冷漠,冷血,幸災樂禍
有一回,在紐約的地鐵裡,我見到一個中國人模樣的女子,提著沉重的箱子上樓梯,便不由自主地想上前幫她。因為,在美國生活這麼多年,我已經學會並養成像其他美國人那樣的習慣,見到弱小,就盡量上前幫忙,尤其在地鐵裡,見到攜帶行李的婦孺、老人或殘疾人,總應該上前幫一把。但這一回,我踢到了鐵板。那名女子不僅果斷地揚手拒絕了我,還狠狠地瞪了我一眼。我愣怔了片刻,霍然明白:這一定是中國人,剛從中國出來。
中國人疑心重,對什麼人都不相信。比如這個女子,如果你幫她提行李,她會懷疑你要搶奪她的行李。尤其經歷文化大革命後,中國人都變得疑神疑鬼,對人充滿戒心,不相信這世界上會有好人。
二○○六年十一月二十日,在中國南京市,一名叫彭宇的男子,見一位老婦人跌倒,便上前將她攙扶起來,得知她受傷,又送她去醫院檢查。此事經過,有目擊者陳二春等人證實。老婦人在接受檢查後,被發現股骨骨折,需進行股骨換置手術。但這位名叫徐壽蘭的老婦人,突然對彭宇翻臉,說自己是被彭撞倒在地的,要求彭支付醫療費。彭驚駭,當即拒絕。
徐壽蘭把彭宇告上了法院,法院裁決彭宇賠償徐壽蘭四萬五千八百七十六元,理由是:「如果被告是做好事,根據社會情理,待老太太的家人到達後,其完全可以說明事實經過並讓老太太的家人將她送到醫院,然後自行離開。但彭宇未做此等選擇,他的行為顯然與情理相悖。」目擊者陳二春聞知判決,激動驚呼:「朋友們,以後還有誰敢做好事?」
此事經由新聞報導,轟動一時,網路上,中國人再次掀起「有人跌倒該不該扶」的大討論。其實,中國人早就不會、不願、不敢扶起那些跌倒的路人了,簡單的理由就是,害怕反而被跌倒者賴上,遭其訛詐,惹禍上身。那位名叫彭宇的男子,逆社會風氣而行,獨樹一幟,所以被法官定性為「與情理相悖」。可見,即便是法院、法官,也深知中國社會的「情理」:中國人不管閒事,路見危難,袖手旁觀,更不可能見義勇為、樂於助人、幫人幫到底。
二○一五年八月,同樣是在南京,極其相似的情節再次發生。一名姓葛的年輕人,見一名中年婦女遭汽車撞倒,趕緊跳下自行車去扶。旁邊一位李姓老大爺勸他:「小夥子你不要扶,我沒有車我來扶不要緊。」葛姓年輕人仍堅持扶起那位婦女,果然,立即被後者一口咬定,誣為「肇事者」。人心險惡,中國敗壞的社會風氣早已定型,滋長頑固。
二○一四年八月十九日,上海市地鐵二號線,一位外國人暈倒在車廂裡,中國乘客見狀,無一人上前救助,都呼啦啦起身,倉惶逃向其他車廂,因驚慌推擠,有人摔倒,有人撞上門框,僅十秒鐘,這節車廂便已空空蕩蕩,只剩下那名暈倒的外國人,獨自躺在地板上。中國人的崇洋媚外之心,此時蕩然無存。一個因病倒地的外國人,比一個因病倒地的中國人,更能讓中國人恐懼。中國人具有無窮的負面想像力,潛意識裡,以為那外國人得的,必是某種怪病,具有壓倒一切的傳染性。故而驚恐萬狀。
二○一○年七月十五日,在重慶市,一名女子因向公司追討欠薪不成,站上十三層樓的窗檯,準備跳樓,引來大批人圍觀。有人嬉笑喝彩,大喊:「怎麼還不跳?」「有本事就跳啊!」「不跳不是英雄!」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三日,在上海市的一個居民區,一名輕生的女子,坐在五樓的窗檯上,打算跳樓,引來路人圍觀。這名年輕女子,一手抓住窗框,一手拿著手機,一會兒打電話,一會兒哭泣,猶豫不決。然而此時,樓下圍觀人群中,卻不時傳來嬉笑聲和喊叫聲:「這才多高啊,跳下來也不會死!」「你爽氣點兒,要跳趕快跳!」有人下流地朝女孩做出勾手動作。有人互相打賭:「她肯定不會跳,不信我跟你打賭,跳了,晚上我請你(吃飯)!」人群中,只有一位九十三歲的老人,急得從輪椅上站起來,揮著手,沙啞著嗓子喊:「不要跳,不要跳,有什麼事情回家和媽媽講講,就都解決了。」僵持四個小時後,一聲巨響,女子最終從五樓縱身跳下。
二○一四年六月二十六日,在陝西省漢中市,一名女子因債務問題,輕生跳樓,但她的半截身體掛在樓外,此時,有公安和消防人員趕來營救,勸說她不要輕生。圍觀的人群中,有一批小學生,竟然興奮地大喊:「這太好玩了!」「跳啊,趕緊給哥跳啊!」「不跳,吊人胃口!」連小學生的心靈,都被毒化到這等程度,足見中國社會的毒瘤之劇、沉痾之深。在許多中國人看來,所謂道德、良心,都是可有可無的事,除了能裝裝門面,並無實用價值,何必認真?
有些良心未泯的中國人,聞知上述人間醜劇,中國社會的光怪陸離,不禁重嘆連連,乃至激憤地大叫:「中國人真壞!中國人太壞了!中國人不是一般的壞!」也有人哀嘆:「這個民族沒救了!徹底沒救了!」
「良心被狗吃了!」
一名兩歲的女童,一個弱小的生命,連續被兩部汽車輾軋;兩車前後輪,共輾軋四次;七分鐘內,十八個過路人,盡都熟視無睹,見死不救;直到第十九個人,一位名叫陳賢妹的拾荒婦,才將這個血淋淋的小生命抱起。小女孩送醫後,不治身亡。這便是「小悅悅慘案」,發生在中國廣東省佛山市,時間:二○一一年十月十三日。
兩名司機連續輾過小女孩的身體,尤其,頭名司機在前輪輾倒孩子後,猶豫片刻,又繼續開行,讓後輪再次輾過孩子。猶豫之時,他想到的,不是救人,更可能想到了「撞殘不如撞死」的潛規則,於是,一瞬間,他下了狠心,讓後輪再次輾軋小生命,並快速逃離。
因為路邊的攝像頭錄下了整個慘劇的過程,視頻上網後,激起公憤,成為一樁轟動海內外的大案。許多中國人譴責冷漠路人:「良心被狗吃了!」其實,人性冷漠、良心喪失的,在中國,又何止那十八個見死不救的中國人?
如果處境倒換,事後的譴責人群,會不會就是事發時同樣冷漠的過路人?事發時的過路人,會不會就是事後同樣憤怒的譴責人群?事實上,不只是那十八個中國人出了問題,而是整個中國社會出了問題。人類最基本的惻隱之心、友愛之情,以及嫉惡如仇、見義勇為的品格,在今日中國,已經蕩然無存。
「撞殘不如撞死」
時下中國,流行一個說法:「撞殘不如撞死。」意思是,如果你駕車撞倒了人,與其撞殘他,不如撞死他。因為,如果撞殘,受害者會報案,你無從逃脫;而且意味著,你要從此承擔受害者的醫療費、賠償費。但如果撞死,你可以逃離現場,而且可以逃脫巨額的賠償。
於是,在中國,出現了這樣一種離奇的現象:某人駕車,不巧撞倒了人,見那人痛苦掙扎,駕車者不僅不救人、不報警,還乾脆把車開回去,將那人再度輾軋至死。殺人滅口,然後逃離。在天良喪盡的中國社會,「撞殘不如撞死」,竟已成為整個社會公認的潛規則之一。
二○○五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河北省石家莊市,司機馬英豪酒後駕車,撞倒了一名男子,他見狀,果斷地調轉車頭,加速開車衝向那名已經受傷倒地的男子,與他同車的朋友驚呼:「你這是幹什麼?」結果,馬英豪的二次輾軋,導致那名男子死亡。之後,馬英豪假裝向警方報案。後因此案露出破綻,馬英豪被判處死刑。
二○一○年九月七日,江蘇省新沂市,一輛寶馬車撞倒一名三歲男童,司機下車查看,發現車後輪輾過了男童上半身,司機趕緊上車,故意往後倒車,用前後輪再次輾軋男童,導致男童慘死。司機逃之夭夭。
二○一一年十一月九日,甘肅省嘉峪關市,大學生張慶達駕駛一輛卡車,撞倒一名老人,張下車查看,發現老人重傷,於是返回車上,點火,啟動,掉頭,再次輾軋老人,致其死亡。之後,張假裝報案。後被警方識破,被判刑十五年。
這樣的例子,不計其數。不慎撞倒人,那是事故;故意撞死人,那是犯罪。故意撞死人,就是故意殺人,這是所有犯罪中,最嚴重的罪行。這些中國人,竟能如此輕易地犯下故意殺人罪!不要說良心,哪裡還有一點人性?
中國人活命哲學:好死不如賴活
筆者初到美國時,有機會出席過一些喪葬之事。我發現,美國人致詞,除了莊嚴肅穆的一類,還有一類,詼諧風趣,竟能談笑風生,述說死者生前的趣事,令參加者哄堂大笑,而死者盛妝的遺體就橫躺在眾人面前,在敞開的棺木裡,栩栩如生,彷彿在聆聽追思者的述說。我大吃一驚,以為那是對死者的大不敬。
後來我逐漸了解到,美國人並不像中國人那樣,把死亡看得那麼不得了,他們認為,死者只是去了另外一個世界,比如天國。值得哀悼,值得追思,但也可以「慶賀」:那人去了天國,從此安樂。西方國家,宗教信仰普遍,對待死亡的態度,普遍淡定。
日本人對待死亡,又是另一種淡定。日本人的精神,傾向神道教,會到神社參拜,但不一定有執著的信仰,有人也可兼信佛教或基督教。在我看來,日本人信的是:生命無常,死亡是生命的自然延續。生命像一陣風,可能長,可能短;可能今天來,可能明天去。因而處之泰然。最重要的是,日本人認為,生命要有美感。與其苟且的生,不如壯烈的死;寧願死得光彩,不願活得難看。
日本人崇尚自然,既然死亡是生命的自然延續,日本人並不畏懼死亡,甚至敢於追求死亡,在歷史上的一些階段,有人甚至嚮往死亡。具有傳統武士道精神的日本人,甚至用痛楚、壯烈的方式,如切腹自戕,來彰顯死亡的意義。在親友的葬禮上,日本人靜默,克制感情,盡量抑制哭泣,或默默拭淚,並不嚎啕大哭;服喪的兒女,盡量不讓淚水滴落在父母的遺體上。追思者可以用手觸摸死者的遺容,並讚歎:他(她)看上去那麼好,鮮豔如生!
對照之下,中國人絕對不敢碰觸死者的身體,否則,大為不吉。在中國人看來,人死了,就去了陰間,就變成了鬼,鬼能禍害活人。如果活人被鬼纏住,輕則倒霉背運,重則隨鬼而去,同入陰曹地府。故而,任何接近或碰觸屍身,都可能引來厲鬼纏身,從而厄運當頭。中國人甚至不敢正視亡者的遺容,哪怕瞥上一眼,都會膽顫心驚,不寒而慄。
多數中國人,是無神論者,卻是有鬼論者。他們認為,天地之間,可能沒有神,卻可能有鬼。對崇拜物質、高度物化的中國人而言,這無疑是一個精神上的困惑、矛盾與反諷。中國人自我定位:死後只有陰間,沒有天國。在中國人的意識裡,鬼魂不同於靈魂,分處陰陽兩界。總結中國人的生死觀:人死如燈滅,一死百了。於是,中國人極度怕死。貪生怕死,為各民族之最。
「好死不如賴活。」這是中國人的活命哲學。解釋得通俗一些,就是:與其死得好看,不如活得難看;與其壯烈地死,不如苟且地活。這一點,與日本人的生死觀,正好相反。中國人忍氣吞聲,忍辱含垢,即便活得像豬狗一樣,也要活著。活著就是一切,死了,就什麼也沒有,萬念俱灰,萬事俱滅。
兩部當代中國電影《活著》和《芙蓉鎮》,展現毛澤東時代的中國人處境。電影中有這樣的台詞:「活著,一定要活下去,哪怕像牲口一樣活著。」「活著,像狗一樣活著。」(在中國,狗被視為低賤動物)這些台詞,充分寫照了中國人的活命哲學,頗能激起中國人的共鳴。
中國人佩服活著的能耐。有個名叫韓信的人,受胯下之辱,成為千古名談。那是秦朝末年,這個韓信,整日挎一把刀,上街遊盪。某日,遇到一個武藝高強的惡人,嘲笑韓信武藝不高,卻整日挎刀。這惡人故意要與韓信比試,看誰殺得了誰。韓信畏懼不敢。惡人便說,如果不敢,就從我胯下爬過去。韓信為了保全性命,竟在眾目睽睽之下,卑怯地從那惡人胯下爬了過去。這個韓信,後來成了名將,領軍打仗,善用兵法,百戰百勝,為劉邦創立漢王朝,立下蓋世之功。中國人於是佩服韓信,忍胯下之辱,卻成就萬世之名。
然而,韓信的結局,卻是功成身死。劉邦當上皇帝之後,總懷疑別人要篡位,像韓信這等有本領的人,更要懷疑。最終,韓信遭劉邦妻子呂后設計殺死,身首異處。如果歷史上沒有韓信這個名將又如何?如果沒有劉邦建立的漢王朝又如何?周而復始、惡性循環的中國專制王朝,並無多少差別。韓信因胯下之辱而活,卻給中國人留下一個惡劣示範:好死不如賴活。有了韓信的故事,中國人的脊梁,就愈加直不起來了。中國人活得更加實際。
家裡死了人,就跟塌了天似的。親人死亡,中國人會哭得死去活來,一則為親情喪失的悲痛,二則出於對死亡的恐懼。依中國文化,哭是必要的,是萬萬不可缺少的。當今中國,甚至發展出代人哭喪的職業。那代哭者一路假哭過來,震天動地,連有些死者親戚都訝異而不解:「一個請來的外人,她怎麼會哭得那麼傷心!」請人的和被請的,可不管這感情的邏輯。一場假哭,就能掙下千元、萬元的報酬。
因為害怕死亡,中國人及時行樂,腐敗,淫亂,沉淪,今朝有酒今朝醉。中國人道德淪喪,由來之一,就是貪生怕死的文化根基。
中國的「鐵達尼號」故事
一九九七年七月,中國遊輪「東方之珠」航行至長江西陵峽時,與一艘貨輪相撞,在激流中失控。船員們急忙穿上救生衣,敲碎玻璃窗,收拾錢財,準備逃命。遭遺棄的三百多名乘客中,一位帶著四歲小孫子的老婦人懇求船員給小孩一件救生衣,船員冷冷地回答:「你自己去找!」老太太給船員下跪,嚎啕大哭道:「求求你救救我的孫子吧!」船員頭都不回,兀自尋思如何棄船逃生。「東方之珠」後來被路過的拖輪和駁船所救。救援到來時,身穿救生衣的船員們竟然粗暴地將眾多乘客推趕到他們身後,自己搶先跳上駁船。
二○一五年六月,中國遊輪「東方之星」在長江中游翻覆沉沒。從船長、船員到政府、媒體,上演的醜陋而荒誕的中國大戲,更是令人咋舌。而一年前,韓國也曾發生客輪翻沉事故。中韓客輪載客均達四百多人,均釀成重大死亡慘禍。對照兩起船難,盤點其中諸多的相似與不同之處,令人感嘆。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