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國際關係地圖:視覺化國際關係的100幅關鍵地圖
視覺化具體呈現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堪稱最佳入門書!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國際關係最佳入門書籍
錯綜複雜的國際關係,區域各國的發展現況,視覺化具體呈現!
‧彩色印刷大開本,地圖呈現一目瞭然
‧法國地緣政治專家分析世界局勢,最具說服力
‧歐陸觀點敘述,跳脫英美主流論述,帶給你不同的視野
‧78個重要議題,100張精彩地圖,快速瞭解複雜的國際關係
法國國際戰略專家、知名地緣政治學者,帶你掌握世界動態
歷史上的危機、全球性課題、國際組織現況、當代紛爭、地域衝突等,
最權威的專家論述、最清楚的視覺化地圖,
從過去到未來,徹底瞭解國際局勢,掌握世界未來趨勢。
從各個面向切入,具體頗析現今各國的合作、區域的紛爭是怎麼發生的
藉由回顧歷史、過去的重大衝突和危機,以及探討全球性議題,帶領讀者了解二戰後的世界局勢,以及過去各個重要國家扮演的角色,並藉由近年來發生的重大國際事件,進一步探討未來國際局勢的發展。另外再以分區敘述,全面探討世界各區域間國家的現況發展與國與國之間的外交互動與政治角力。
全球性的議題
‧全球暖化在各國戰略上會產生什麼新的變化?
‧國際司法機構只是空談嗎?
‧體育外交也具備戰略價值?
‧非政府組織是新的國際參與者嗎?
歷史上的重大危機與戰爭
‧古巴危機是怎麼發生的?
‧蘇聯入侵阿富汗的原因和影響?
‧巴爾幹半島的紛爭與科索沃戰爭是如何發生?
‧盧安達大屠殺是怎麼發生的?
現代的危機與紛爭
‧墜入地獄深淵的敘利亞有解藥嗎?
‧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問題無解嗎?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衝突有沒有終點?
‧伊拉克正邁向重建嗎?
各地區國際關係的現況與未來
‧歐亞交界的土耳其將何去何從?
‧美國勢力籠罩下的拉美各國還有希望富強嗎?
‧非洲各個區域間的發展現況和未來?
‧印度會成為將來的大國嗎?
俯瞰全球局勢,掌握過去,瞭解當下,預測未來!
目錄
序/導讀
引言
何謂全球化?
「全球化」一詞,最早在1980 年代初期從美國開始使用。一開始指的是世界市場趨於單一化,資金循環變活絡的傾向。但這個詞的語義很快擴大,用來指稱由於資訊科技進步,致使世界各地的所有面向互相交流,且交流的速度愈來愈快。
歷史現象
從地球上各種團體互有交流的這點來看,全球化並不是一個新現象。15世紀末到16世紀初的大航海時代,符合這種定義的全球化就已經華麗揭開序幕。費爾南‧布勞岱爾(Fernand Braudel, 1902-85,法國歷史學家)在定義西班牙與英國帝國時代的國際經濟結構時,已經提到「世界經濟」一詞。
早在16、17世紀,商業與金融的交易網已經擴大為世界規模,大都市如熱那亞(Genova)、阿姆斯特丹、倫敦等就是這些交易網的中心。這個最初的全球化現象,實際上是起因於歐洲人征服世界。之後19世紀的工業革命(蒸汽船、鐵路、電報),則在世界的開放及歐洲列強的掌控下快速發展。
馬克思與恩格斯斷言「工人沒有祖國」,也是由於眼見資本主義在國際間變得普遍。1935年,保羅‧瓦勒里(Paul Valery)在著作《Letemps du monde fini commence》中提到:「有限世界的時代已經開始。」他認為,隨著殖民化告一段落,幾乎地球上每個角落都有國家占地為王,人們也發現了所有資源,也因此世界上的所有部分都是互相連結的。
也就是說,等待發現、尚未有人們足跡之地或處女地,早已不存在。
1929年的經濟大恐慌及兩次世界大戰,都以悲慘的形式呈現出某種事件與現象對整個世界的影響。二次大戰結束後美國與蘇聯的競爭,也同樣跟全世界都有關。美蘇兩國分別聯合世界各洲的盟國,互相對立。
今日的全球化
1960年代初期,加拿大文化評論家馬素‧ 麥克魯漢(Marshall McLuhan)提到「地球村」的概念。之所以說是地球村,是因為透過電視、廣播等大眾媒體,同樣資訊能在全世界傳播開來,以至於整個地球就猶如一個村落。不過,21世紀初的全球化,與過去以來的現象完全不同。新的資訊通訊技術沖淡了地理上的距離感,世界各地區的關係出現劇烈改變。在種種移動手段與通訊方式(飛機、電話、傳真,以及網際網路)下,一切都變得更近、更快,壓縮了時間與空間,距離與國境似乎都已消失。今日,不論人或商品,都與資金流動、技術以及資訊一樣,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輕易跨越國境,致使國境彷彿變得無用。
在經濟上,因為企業的運作是全球性的,國家這個框架的存在感變得愈益薄弱。一旦國家之間的界線不存在,貿易、投資、資本的流動就更自由。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定義,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在經濟上互相依賴的程度變高。形成全球化的因素,包括金錢與服務的跨國交易愈來愈多、資本的流動,以及技術的普及更快速、更廣泛。
另一方面,國際勞工組織(ILO)認為,全球化是貿易、投資以及資本流動自由化的產物,是這些流動與世界市場上的國際競爭愈益激烈的結果。
總的來說,全球化之所以揭開序幕,是由於各國經濟的鬆綁,以及技術的不斷革新(尤其是資訊領域)。再者,隨著共產主義垮台,東西對立結束,也是原因。
複雜的現象
事實上,對於全球化現象有各種不同反應。對有些人來說,全球化是一種手段,它將重視民主與繁榮的價值觀散播至全世界;但另一方面,有些人認為,全球化現象只是讓整個世界變得「美國化」、各國失去個體性,也造成貧富差距擴大。如果從世界財富增長至前所未有的程度這點來看,或許可以說,全球化確實推動了經濟成長。
不過,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它造成的結果是不平等。而且,不平等的狀況持續惡化,已到了極嚴重的程度。或許要消除這種不平等,不是停止全球化,而是要加以調整。
時至今日,通用世界的標準愈來愈多,各種事情牽動國際的程度也愈來愈顯著。全球化現象早就不限經濟層面,包括人際關係、文化交流、體育界的動向、休閒、政治等層面都有影響。由此誕生的新的世界價值標準,雖然帶來認同危機,造成地域間差異擴大,但也不是跟維持民族國家的價值標準不相容。因為,這個時代的認同與價值標準也非常多樣。
國際秩序
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兩年後蘇聯瓦解,這讓形塑二次大戰後國際關係的東西對立與兩極世界不復存在。
一極世界還是多極世界?
有些人認為,冷戰落幕後的世界呈現多極化。因為隨著蘇聯瓦解,美國在1990 年代初期也顯現出衰退跡象。1987年出版《霸權興衰史》(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的歷史學家保羅‧ 甘迺迪(Paul Kennedy)認為,當時美國是陷於「戰略布局過大」的窘境。美國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層面的影響力無可動搖的時代,做了太多不必要的軍事行動。如同過去西班牙與大英帝國凋零的原因一樣,美國也不斷做出不自量力的軍事行動,結果是不可避免地迎來衰退期。的確如此,1980年代末期,美國經濟停滯,讓日本與歐洲各國迎頭趕上。
正因美國相對衰退,多極世界的概念於焉登場。除了在1980年代末期氣勢銳不可當的日本興起外,歐洲各國有望整合、中國的發展,以及俄羅斯擺脫共產主義體制後的成長,都是形成這個概念的原因。
但另一方面,也有人主張,既然蘇聯已經瓦解,世界理當會形成由美國主導的一極體制。他們認為,美國在沒有主要競爭對手後,應當是獨占世界大國寶座的國家。事實上,美國在1990年代成功擴大了戰略布局及經濟規模。在同一時期,日本停滯不前,歐洲國家則花費很多心力接受再度統一的德國,以及各國外交政策的統一。俄羅斯也在處理體制的解體,以及面臨國有企業快速但劣質的私有化。像美國一樣具有各種能力,尤其是與戰略有關的擘畫,完全沒有國家能與其競爭。
美國獨大形成的爭論
美國的獨大又產生新爭論。美國在國際舞台上的行動是採取單邊主義,也就是不管各國間或國際組織訂下的規則,一意孤行。美國在1990年代之後,不顧國際法與國際組織的約束力而行使權力的態度,愈來愈明顯。結果是,在縮減軍備、國際仲裁、環保等議題上,美國不依循國際規則的情況愈來愈多。
對美國來說,其他各國間的約束力不但沒用,而且反民主。美國認為自己提倡的是普世價值,而且比其他國家更有能力推廣此價值觀。美國人有表現的自由,外在規則只是妨礙他們選擇的自由罷了。在美國看來,所謂相互依賴,只是單純依賴對方,盡量減少依賴至最低程度才是上策。
1945年,美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占全世界50%。儘管如此,美國還是決定幫助戰後積弱不振的國家重建。特別值得一提的,美國協助建立基於多邊主義與國際性組織的國際體制,包括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關稅暨貿易總協定(GATT)、馬歇爾計畫(The Marshall Plan),以及之後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簡稱「北約組織」或「北約」),不久後也支持歐洲統合。
在2001年小布希總統上任,同年9月11日美國遭受多起恐攻,以及2003年發動伊拉克戰爭之後,美國的單邊主義再度引起爭論。小布希總統無所顧忌地展現出,美國完全不顧多數國家以及聯合國安理會反對的態度。根據聯合國憲章,不屬於正當防衛,或是未經過聯合國安理會決定的戰爭都是違法的。
結果是,美國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以失敗告終,也暴露出單邊主義的限制。即使如此,美國政府還是不改其態度,但也不得不稍微收斂一下。歐巴馬總統上台後,改變了這樣的政治態度。他在2008年當選不久後如此宣言:「美國無法單獨解決世界各種問題,不過,沒有美國,任何大問題也無法解決。」歐巴馬雖然沒有終結美國的單邊主義,但態度趨緩。然而2016年當選的川普,則是將美國的單邊主義推向過去未曾有過的極端態勢。
事實上,世界既非一極體制也非多極體制。之所以不是多極體制,是因為目前還是沒有其他國家的力量能與美國匹敵。不過,也非一極體制。這是因為在全球化世界裡,任何大國,即使是超大國,也無法自行制定規則及適用國際的目標。再者,世界還是繼續朝多極化前進。西方以外的許多國家崛起,西方早已無法獨占權力。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