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戰略全書2.強權競爭時代的戰略:多極化世界的國際競爭與現代戰略概念的建構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當代戰略全書》系列──
民主世界的地緣政治霸權和基本安全,正面臨著幾十年來最嚴峻的挑戰
在局勢渾沌不明的世界中,戰略讓我們的行動有明確的目標
並賦予我們實踐目標的力量
★綜覽由古至今各大戰略理論與戰役精髓★
★深入理解軍事、政治戰略與現代世界的形塑★
《當代戰略全書》(系列)是關於戰略的新世代權威著作,集結數世紀以來塑造戰爭和治國方略理論與實踐的關鍵人物。本系列共五冊,收錄了世界一流學者的全新研究,提供從古代到今日的戰略思想的全球視角,並審視經典和當今的主要戰略議題,同時對冷戰和後九一一世代的戰略思想給予更多關注。
本書於1943年發行第一版,當時正處於歷史上最糟糕的戰爭時期。第二版則於1986年發行,係因二戰後美國成為超級大國,且核武發展引起了深思問題:戰爭用途以及武力與外交之間的關係,因此新一代的學者紛紛研究並修訂了這門學科所仰賴的歷史知識體系。在全球地緣政治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的此刻,對戰略及其歷史研究的重要性達到新高,故推出本書第三版。
《當代戰略全書》(系列)由知名歷史與戰略研究者們撰稿,包括:《戰略大歷史》(Strategy: A History)作者勞倫斯‧佛里德曼(Lawrence Freedman)、《大戰略》(On Grand Strategy)作者約翰‧路易斯‧蓋迪斯(John Lewis Gaddis)、牛津大學國際歷史名譽教授瑪格麗特‧麥克米蘭(Margaret MacMillan),以及「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外交及防衛政策研究主任柯瑞‧謝克(Kori Schake)等人。
《當代戰略全書》(系列)從歷史上最富有影響力的戰略家身上吸取重要教訓,從修昔底德、孫子到克勞塞維茨,從拿破崙、邱吉爾、毛澤東、馬歇爾到習近平。重新檢視從古至今的軍事與政治戰略的發展,以及其對現代世界的形塑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當代戰略全書2】
本書從十六世紀與十七世紀、現代國家體制崛起的關鍵時期開始,直到二十世紀世界大戰大動盪的前夕。這段時期最主要的特色是多極化的國際秩序,缺乏單一的強權,因此權力平衡的概念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於此同時,各種意識形態、技術、知識不斷產生也互相激盪,促成現代國際體系的成形。另外,如何抵制逐漸崛起的新興大國,如北美洲的印第安部落聯盟、英屬印度與其他地方的反殖民運動,也在這段過程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位置。
▌國際權威作者群(第二冊)
伊斯坎德‧雷曼(Iskander Rehman)是華盛頓特區美國外交政策委員會的策略研究資深研究員,負責領導應用歷史和大戰略的研究工作。他擁有巴黎政治研究所(SciencesPo)的博士學位。
麥特‧舒曼(Matt J. Schumann)於二○○五年取得了艾希特大學的博士學位,目前在東密西根大學和鮑林格林州立大學任教。曾出版關於跨大西洋七年戰爭的著作,以及英法戰略性競爭的歐洲大陸與大西洋方面的著作。目前,他正在研究一七四八年《阿亨條約》的全球史。
麥克‧萊傑爾(Michael V. Leggiere)在北德克薩斯大學擔任歷史系教授和軍事歷史中心的副主任。曾寫過許多關於拿破崙軍事戰役的獲獎著作。
查爾斯‧艾德爾(Charles Edel)是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澳洲主席和資深顧問。曾經擔任美國國務卿的政策規劃幕僚,著有《國家建設者:約翰.昆西.亞當斯與共和國的大戰略》(Nation Builder: John Quincy Adams and the Grand Strategy of the Republic)。
柯瑞‧謝克(Kori Schake)帶領美國企業研究院的外交和國防政策研究團隊,著有《安全通行:從英國霸權到美國霸權的過渡時期》(Safe Passage: The Transition from British to American Hegemony)。曾經在國家安全委員會、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工作。
韋恩‧謝(Wayne Wei-siang Hsieh)是美國海軍學院的歷史系副教授,著有《西點軍校畢業生與南北戰爭:戰爭與和平中的老兵》(West Pointers and the Civil War: The Old Army in War and Peace),合著有《殘酷的戰爭:南北戰爭的軍事史》(A Savage War: 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Civil War)。
S‧C‧M‧潘恩(S.C.M. Paine)在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戰略與政策學系擔任歷史與大戰略課程的威廉.西姆斯大學教授(William S. Sims University Professor),著有《亞洲戰爭:一九一一至一九四九年》(Wars for Asia, 1911–1949)和《大日本帝國》(Japanese Empire),並與布魯斯.埃爾曼(Bruce A. Elleman)合著《現代中國:一六四四年至今的延續與變革》(Modern China: Continuity and Change 1644 to the Present)。另也與其他人共同編輯了五本關於海軍行動的書籍。
普莉亞‧莎蒂婭(Priya Satia)在史丹佛大學擔任國際史的雷蒙.史普魯恩斯教授(Raymond A. Spruance Professor),著有《阿拉伯間諜:第一次世界大戰與英國祕密帝國在中東奠下的文化基礎》(Spies in Arabia: The Great War and the Cultural Foundations of Britain’s Covert Empire in the Middle East)、《武器帝國:工業革命的暴力》(Empire of Guns: The Violent Making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時間的怪物:歷史如何創造歷史》(Time’s Monster: How History Makes History)等獲獎的著作。
▌當代戰略全書系列
【第一冊】《戰略的原點》
【第二冊】《大國競爭時代的戰略》
【第三冊】《全球戰爭時代的戰略》
【第四冊】《兩極霸權時代的戰略》
【第五冊】《後冷戰時代的戰略》
▌磅礡推薦──
公孫策/歷史評論家
王 立/「王立第二戰研所」版主
張國城/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副主任
張榮豐、賴彥霖/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理事長、執行長
黃欽勇/DIGITIMES董事長
蘇紫雲/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
(依姓名筆畫排序)
讀過的所有書名有「當代」二字(或英文modern)的都落伍了,除了本書──從第一版於一九四三年出版,到這次第三版,它持續增修內容,堪稱與時俱進而無負於「當代」。對於正處於美中兩強爭鋒浪尖位置的台灣,本書更可以用來對照檢視──我們當前的國家戰略對不對、好不好。對戰略有興趣的讀者,本書肯定有助於時事戰略分析;對歷史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加入國際現勢關鍵人物的性格來研判。
──公孫策,歷史評論家
▌國際讚譽
2023年最佳讀物
──國際議題評論媒體Project Syndicate
(布蘭茲)聚集了四十五位這樣的專家。這些專家都是各自領域的智者,每個人都嘗試像歷史學家那樣,如同貓頭鷹旋轉著脖子──掃視著過去和現在,也展望未來……戰略學術研究已經國際化,而布蘭茲先生的視野超越了熟悉的理論家和實踐者,也超越了戰場。
──多米尼克‧格林(Dominic Green),《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當代戰略全書》(系列)長期以來一直是理解軍事戰略與政治結果之間的關係的寶貴資源。最新版結合了過去的戰略與一群當代傑出學者的見解,無疑在未來數十年內都將是重要的讀物。
──康多莉扎‧萊斯(Condoleezza Rice),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所長、美國前國務卿
這是雄心勃勃且範圍廣泛的卓越努力。新版書廣泛構思、權威且精心編輯,保留並重新獲得了原先經典版本的相關性和力量。
──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海上勝利》(Victory at Sea)和《霸權興衰史》(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的作者
這部出色的合集即時協助恢復戰略競爭力。隨著地緣政治的競爭在全球加劇,我們不能讓《當代戰略全書》(系列)中的寶貴教訓停留在書頁中,這些文章需要被閱讀、討論並應用於我們今天面臨的挑戰。
──赫伯特‧麥馬斯特(H. R. McMaster),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全球戰場》(Battlegrounds)和《失職》(Dereliction of Duty)作者
挖掘歷史的殘酷教訓、強調偉大戰略思想家歷久不衰的智慧,並提供關於民主國家如何在深刻的技術變革和政治不確定時代中茁壯、成長的新見解,《當代戰略全書》(系列)是面對二十一世紀地緣政治挑戰所不可或缺的指南。
──艾美‧澤加特(Amy B. Zegart),史丹佛大學教授暨資深研究員,《間諜、謊言與演算法》(Spies, Lies, and Algorithms)的作者
你可能對戰爭不感興趣,但戰爭一直對你有興趣。這是一本(系列)絕妙的戰略思想和行動的個案匯集,很難想像會有更好的書能像它這樣帶領我們認識這個充滿衝突的年代。這部(系列)著作從古代世界講到數位時代,聚焦於理論與實務的關係,主題和寫作者的選擇都極具想像力,實在令人欽佩。
──麥葛瑞格‧諾克斯(MacGregor Knox),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在經典之上再求進步並不容易,但撰稿者們在更新《當代戰略全書》(系列)以適應二十一世紀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新版書彰顯了原著的精神,同時提出了新的問題,這將使兩本書在未來數十年內都能互相呼應。
──麥可‧內伯格(Michael S. Neiberg),《法國淪陷》(When France Fell)作者
▌美國Amazon暢銷書
「國際外交」類
「軍事戰略史」類
民主世界的地緣政治霸權和基本安全,正面臨著幾十年來最嚴峻的挑戰
在局勢渾沌不明的世界中,戰略讓我們的行動有明確的目標
並賦予我們實踐目標的力量
★綜覽由古至今各大戰略理論與戰役精髓★
★深入理解軍事、政治戰略與現代世界的形塑★
《當代戰略全書》(系列)是關於戰略的新世代權威著作,集結數世紀以來塑造戰爭和治國方略理論與實踐的關鍵人物。本系列共五冊,收錄了世界一流學者的全新研究,提供從古代到今日的戰略思想的全球視角,並審視經典和當今的主要戰略議題,同時對冷戰和後九一一世代的戰略思想給予更多關注。
本書於1943年發行第一版,當時正處於歷史上最糟糕的戰爭時期。第二版則於1986年發行,係因二戰後美國成為超級大國,且核武發展引起了深思問題:戰爭用途以及武力與外交之間的關係,因此新一代的學者紛紛研究並修訂了這門學科所仰賴的歷史知識體系。在全球地緣政治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的此刻,對戰略及其歷史研究的重要性達到新高,故推出本書第三版。
《當代戰略全書》(系列)由知名歷史與戰略研究者們撰稿,包括:《戰略大歷史》(Strategy: A History)作者勞倫斯‧佛里德曼(Lawrence Freedman)、《大戰略》(On Grand Strategy)作者約翰‧路易斯‧蓋迪斯(John Lewis Gaddis)、牛津大學國際歷史名譽教授瑪格麗特‧麥克米蘭(Margaret MacMillan),以及「美國企業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外交及防衛政策研究主任柯瑞‧謝克(Kori Schake)等人。
《當代戰略全書》(系列)從歷史上最富有影響力的戰略家身上吸取重要教訓,從修昔底德、孫子到克勞塞維茨,從拿破崙、邱吉爾、毛澤東、馬歇爾到習近平。重新檢視從古至今的軍事與政治戰略的發展,以及其對現代世界的形塑所扮演的關鍵角色。
▌【當代戰略全書2】
本書從十六世紀與十七世紀、現代國家體制崛起的關鍵時期開始,直到二十世紀世界大戰大動盪的前夕。這段時期最主要的特色是多極化的國際秩序,缺乏單一的強權,因此權力平衡的概念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於此同時,各種意識形態、技術、知識不斷產生也互相激盪,促成現代國際體系的成形。另外,如何抵制逐漸崛起的新興大國,如北美洲的印第安部落聯盟、英屬印度與其他地方的反殖民運動,也在這段過程中有著不可或缺的位置。
▌國際權威作者群(第二冊)
伊斯坎德‧雷曼(Iskander Rehman)是華盛頓特區美國外交政策委員會的策略研究資深研究員,負責領導應用歷史和大戰略的研究工作。他擁有巴黎政治研究所(SciencesPo)的博士學位。
麥特‧舒曼(Matt J. Schumann)於二○○五年取得了艾希特大學的博士學位,目前在東密西根大學和鮑林格林州立大學任教。曾出版關於跨大西洋七年戰爭的著作,以及英法戰略性競爭的歐洲大陸與大西洋方面的著作。目前,他正在研究一七四八年《阿亨條約》的全球史。
麥克‧萊傑爾(Michael V. Leggiere)在北德克薩斯大學擔任歷史系教授和軍事歷史中心的副主任。曾寫過許多關於拿破崙軍事戰役的獲獎著作。
查爾斯‧艾德爾(Charles Edel)是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澳洲主席和資深顧問。曾經擔任美國國務卿的政策規劃幕僚,著有《國家建設者:約翰.昆西.亞當斯與共和國的大戰略》(Nation Builder: John Quincy Adams and the Grand Strategy of the Republic)。
柯瑞‧謝克(Kori Schake)帶領美國企業研究院的外交和國防政策研究團隊,著有《安全通行:從英國霸權到美國霸權的過渡時期》(Safe Passage: The Transition from British to American Hegemony)。曾經在國家安全委員會、美國國務院和國防部工作。
韋恩‧謝(Wayne Wei-siang Hsieh)是美國海軍學院的歷史系副教授,著有《西點軍校畢業生與南北戰爭:戰爭與和平中的老兵》(West Pointers and the Civil War: The Old Army in War and Peace),合著有《殘酷的戰爭:南北戰爭的軍事史》(A Savage War: A Military History of the Civil War)。
S‧C‧M‧潘恩(S.C.M. Paine)在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戰略與政策學系擔任歷史與大戰略課程的威廉.西姆斯大學教授(William S. Sims University Professor),著有《亞洲戰爭:一九一一至一九四九年》(Wars for Asia, 1911–1949)和《大日本帝國》(Japanese Empire),並與布魯斯.埃爾曼(Bruce A. Elleman)合著《現代中國:一六四四年至今的延續與變革》(Modern China: Continuity and Change 1644 to the Present)。另也與其他人共同編輯了五本關於海軍行動的書籍。
普莉亞‧莎蒂婭(Priya Satia)在史丹佛大學擔任國際史的雷蒙.史普魯恩斯教授(Raymond A. Spruance Professor),著有《阿拉伯間諜:第一次世界大戰與英國祕密帝國在中東奠下的文化基礎》(Spies in Arabia: The Great War and the Cultural Foundations of Britain’s Covert Empire in the Middle East)、《武器帝國:工業革命的暴力》(Empire of Guns: The Violent Making of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時間的怪物:歷史如何創造歷史》(Time’s Monster: How History Makes History)等獲獎的著作。
▌當代戰略全書系列
【第一冊】《戰略的原點》
【第二冊】《大國競爭時代的戰略》
【第三冊】《全球戰爭時代的戰略》
【第四冊】《兩極霸權時代的戰略》
【第五冊】《後冷戰時代的戰略》
▌磅礡推薦──
公孫策/歷史評論家
王 立/「王立第二戰研所」版主
張國城/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副主任
張榮豐、賴彥霖/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理事長、執行長
黃欽勇/DIGITIMES董事長
蘇紫雲/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
(依姓名筆畫排序)
讀過的所有書名有「當代」二字(或英文modern)的都落伍了,除了本書──從第一版於一九四三年出版,到這次第三版,它持續增修內容,堪稱與時俱進而無負於「當代」。對於正處於美中兩強爭鋒浪尖位置的台灣,本書更可以用來對照檢視──我們當前的國家戰略對不對、好不好。對戰略有興趣的讀者,本書肯定有助於時事戰略分析;對歷史有興趣的讀者,可以加入國際現勢關鍵人物的性格來研判。
──公孫策,歷史評論家
▌國際讚譽
2023年最佳讀物
──國際議題評論媒體Project Syndicate
(布蘭茲)聚集了四十五位這樣的專家。這些專家都是各自領域的智者,每個人都嘗試像歷史學家那樣,如同貓頭鷹旋轉著脖子──掃視著過去和現在,也展望未來……戰略學術研究已經國際化,而布蘭茲先生的視野超越了熟悉的理論家和實踐者,也超越了戰場。
──多米尼克‧格林(Dominic Green),《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當代戰略全書》(系列)長期以來一直是理解軍事戰略與政治結果之間的關係的寶貴資源。最新版結合了過去的戰略與一群當代傑出學者的見解,無疑在未來數十年內都將是重要的讀物。
──康多莉扎‧萊斯(Condoleezza Rice),胡佛研究所(Hoover Institution)所長、美國前國務卿
這是雄心勃勃且範圍廣泛的卓越努力。新版書廣泛構思、權威且精心編輯,保留並重新獲得了原先經典版本的相關性和力量。
──保羅‧甘迺迪(Paul Kennedy),《海上勝利》(Victory at Sea)和《霸權興衰史》(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的作者
這部出色的合集即時協助恢復戰略競爭力。隨著地緣政治的競爭在全球加劇,我們不能讓《當代戰略全書》(系列)中的寶貴教訓停留在書頁中,這些文章需要被閱讀、討論並應用於我們今天面臨的挑戰。
──赫伯特‧麥馬斯特(H. R. McMaster),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全球戰場》(Battlegrounds)和《失職》(Dereliction of Duty)作者
挖掘歷史的殘酷教訓、強調偉大戰略思想家歷久不衰的智慧,並提供關於民主國家如何在深刻的技術變革和政治不確定時代中茁壯、成長的新見解,《當代戰略全書》(系列)是面對二十一世紀地緣政治挑戰所不可或缺的指南。
──艾美‧澤加特(Amy B. Zegart),史丹佛大學教授暨資深研究員,《間諜、謊言與演算法》(Spies, Lies, and Algorithms)的作者
你可能對戰爭不感興趣,但戰爭一直對你有興趣。這是一本(系列)絕妙的戰略思想和行動的個案匯集,很難想像會有更好的書能像它這樣帶領我們認識這個充滿衝突的年代。這部(系列)著作從古代世界講到數位時代,聚焦於理論與實務的關係,主題和寫作者的選擇都極具想像力,實在令人欽佩。
──麥葛瑞格‧諾克斯(MacGregor Knox),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ondo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Political Science)
在經典之上再求進步並不容易,但撰稿者們在更新《當代戰略全書》(系列)以適應二十一世紀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新版書彰顯了原著的精神,同時提出了新的問題,這將使兩本書在未來數十年內都能互相呼應。
──麥可‧內伯格(Michael S. Neiberg),《法國淪陷》(When France Fell)作者
▌美國Amazon暢銷書
「國際外交」類
「軍事戰略史」類
影音介紹
目錄
致謝
國際權威作者群
推薦序/ 了解過去的決策方式,啟發面對未來的判斷/王立(「王立第二戰研所」版主)
推薦序/ 戰略的本質、意義與影響力/張國城(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副主任)
推薦序/ 藉由經典史籍,一探領袖人物的戰略思維/張榮豐、賴彥霖(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理事長、執行長)
推薦序/ 以全面的視野,理解戰爭、戰略及其深層原因/蘇紫雲(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
前 言 無可取代的一門藝術:現代戰略的三代制定者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特聘教授霍爾‧布蘭茲
Chapter 1 蘇利、黎塞留和馬扎林: 十七世紀法國的均衡戰略
──華盛頓特區美國外交政策委員會的策略研究資深研究員/伊斯坎德‧雷曼
Chapter 2 多極世界中的代際競爭: 威廉三世和安德烈赫丘勒‧德‧弗勒里
──東密西根大學和鮑林格林州立大學講師/麥特‧舒曼
Chapter 3 拿破崙與單點策略
──北德克薩斯大學擔任歷史系教授和軍事歷史中心副主任/麥克‧萊傑爾
Chapter 4 約翰‧昆西‧亞當斯與民主策略的挑戰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澳洲主席和資深顧問/查爾斯‧艾德爾
Chapter 5 卓越策略:特庫姆塞與肖尼邦聯
—美國企業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兼外交與國防政策研究主任/柯瑞‧謝克
Chapter 6 法蘭西斯‧利伯之戰爭法與自由國際秩序的起源
—美國海軍學院的歷史系副教授/韋恩‧謝
Chapter 7 日本,搖擺於海上及大陸帝國主義間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威廉‧西姆斯大學教授/S‧C‧M‧潘恩
Chapter 8 反帝國抵抗策略:甘地、巴加及法農
—史丹佛大學國際史雷蒙‧史普魯恩斯教授/普莉亞‧沙蒂婭
註釋
國際權威作者群
推薦序/ 了解過去的決策方式,啟發面對未來的判斷/王立(「王立第二戰研所」版主)
推薦序/ 戰略的本質、意義與影響力/張國城(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副主任)
推薦序/ 藉由經典史籍,一探領袖人物的戰略思維/張榮豐、賴彥霖(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理事長、執行長)
推薦序/ 以全面的視野,理解戰爭、戰略及其深層原因/蘇紫雲(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
前 言 無可取代的一門藝術:現代戰略的三代制定者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特聘教授霍爾‧布蘭茲
Chapter 1 蘇利、黎塞留和馬扎林: 十七世紀法國的均衡戰略
──華盛頓特區美國外交政策委員會的策略研究資深研究員/伊斯坎德‧雷曼
Chapter 2 多極世界中的代際競爭: 威廉三世和安德烈赫丘勒‧德‧弗勒里
──東密西根大學和鮑林格林州立大學講師/麥特‧舒曼
Chapter 3 拿破崙與單點策略
──北德克薩斯大學擔任歷史系教授和軍事歷史中心副主任/麥克‧萊傑爾
Chapter 4 約翰‧昆西‧亞當斯與民主策略的挑戰
──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的澳洲主席和資深顧問/查爾斯‧艾德爾
Chapter 5 卓越策略:特庫姆塞與肖尼邦聯
—美國企業研究所的高級研究員兼外交與國防政策研究主任/柯瑞‧謝克
Chapter 6 法蘭西斯‧利伯之戰爭法與自由國際秩序的起源
—美國海軍學院的歷史系副教授/韋恩‧謝
Chapter 7 日本,搖擺於海上及大陸帝國主義間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威廉‧西姆斯大學教授/S‧C‧M‧潘恩
Chapter 8 反帝國抵抗策略:甘地、巴加及法農
—史丹佛大學國際史雷蒙‧史普魯恩斯教授/普莉亞‧沙蒂婭
註釋
序/導讀
推薦序》了解過去的決策方式,啟發面對未來的判斷
王立/「王立第二戰研所」版主
很榮幸可以向各位讀者推薦這套《當代戰略全書》,可說是戰略的教科書入門。本書歷經時代考驗,收集從古代到現代的戰略名家學說,不論是對戰略有興趣,或是想研究地緣政治的朋友,都不能錯過。
戰略學到底是不是一門學問,關鍵在戰略是否能被定義,很可惜的是至今戰略的定義仍是沒有公論,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定義不停地被擴張。因為戰略一詞的使用是在近代,若我們從戰略思想史追溯源頭,會發現戰略的本意很接近「謀略」,是一種為了追求目標而制定的手段,也可以說是思想方法。
會被納入西方戰略思想研究內容者,多是其思想方法被推崇,而不是手段本身。也就是戰略的本質,更接近於方法論,每個時代的大戰略家不外乎兩種,一種是結合當代社會發展、技術層次、政治制度諸多不同要素,完善了一套軍事理論,使其可以應用到軍隊;另一種則是在軍事思想停滯的年代,找出突破點並予以擴大。
這也是讀者在閱讀本書時會產生的疑惑,更是多數人對戰略的困惑。談到戰略(Strategy),中文的「戰」字給人連結到軍隊上,強烈的暴力氣息,但原意其實偏向策略。故可說國家政策本身就是一種戰略,為了追求國家目標制定的手段也是戰略。
回到戰略本質是思想上,那麼用兵手段、軍隊編制、政治改革,其實都可以算進戰略中。而要了解戰略,從這就可發覺需要接觸的範圍太廣了,於是了解戰略史、地緣政治史、重要決策者如何判斷,統統變成戰略教科書的一部分。於是戰略研究的第一步是歷史,第二步則是了解當代環境,從中抽絲剝繭,追尋決策者為何在當下的環境中,做出正確或錯誤的決策。而為了還原情境,現代戰略學已經納入人類學、民族學、心理學、行政學諸多領域,不停地更新過往的論點。
無論戰略研究變得多複雜,起步都是戰略思想史,從古代到現代,唯有了解過去的決策方式,才能啟發我們面對未來的判斷 。而不同時代的戰略思想史,看似沒有重複之處,實則處處相合,我們不是在找尋模板套用到現代上,戰略研究是希望從過往,確認做計劃的方向,是否合乎古今中外的原則。
有人會覺得遺憾,本書除了孫子兵法外,沒有收錄任何的中國古代戰略史。這其實沒有影響,戰略至今仍然無法明確定義,恰好證明大道歸一,東西方戰略思想,最終追求的都沒有差別。
《當代戰略全書》,收錄各家學者對古今戰略思想、重要決策的詮釋,對於初窺戰略一道者有極佳幫助。你不見得能認同詮釋者的意見,但透過專家的解讀,對已有一定程度者更能有所啟發。
推薦序》戰略的本質、意義與影響力
張國城/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副主任
《當代戰略全書》系列(原文書名為The New Makers of Modern Strategy: From the Ancient World to the Digital Age),集結了當代西方戰略、軍事學者的一時之選,合計四十五位的重要著作,二○二三年五月於美國出版。這類大部頭的書(原文書高達一千二百頁),雖然是研究戰略、軍事及安全者的寶書,畢竟和一般讀者的閱讀習慣有些差異。因此商周出版將繁中版拆為五冊,將原文書中的五篇各自獨立成冊,對於這種普及知識的作為,筆者要表達最大的敬意。
「戰略」這個詞,經常為人所聞,但究竟什麼是「戰略」,根據書中所述,是指一種操縱和利用某個國家資源(或幾個國家組成的聯盟)的技巧,包括軍隊,以確保重要的利益能有效地維持,並免受敵人的威脅,無論是實際、潛在或假設的情況都一樣。重點是「資源」和「利益」這兩者之間的衡量與運用,因此,「戰略」是一門涉及治國方略的多樣化學科,適用於和平與戰爭時期,也適用於國家、團體與個人的策略規劃。
就筆者看來,本書的價值在於:
首先,明確闡述了戰略的意義,以及戰略思想家形成這些思想的脈絡,還有他們產生這些思想的歷史背景。戰略思想多半源於「思想家對於當時的重要戰爭和國際衝突的分析與詮釋」,關於這點,這套著作提供了完整的歷史敘述(如第二冊),許多是在相關歷史著作中也不易論述完整的。因此,本書還可作為重要的歷史參考書使用。
其次是與時俱進。原文書於一九四三年發行第一版(書名為Makers of Modern Strategy),一九八六年發行第二版。一九八六年時冷戰還沒有結束,眾所周知冷戰結束後,全球的軍事與安全環境都面臨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又推出第三版,這次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高等國際研究學院霍爾‧布蘭茲(Hal Brands)教授主編,堪稱是西方戰略學者所共著、在這一個領域的九陰真經。
第三,本書內容非常豐富。揭露的原則不僅是研究國際關係和安全者所必知必讀,同時也能運用在管理甚至人際關係上。譬如書中揭櫫一個重要的戰略原則,就是「……當你擊敗一個對手,另一個對手又出現,或者優先事項有所變化之際,正確列出主要對手的順序非常重要。」對筆者這種無論工作還是興趣都是戰略研究的人來說,這個原則並不陌生,但對一般讀者來說,釐清「要解決的問題其順序」,不僅是毛澤東擊敗國民黨的指導原則,在日常工作上也適用。但是,作者用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去論證這一個簡單卻清晰的原則,這對於易於淺碟化思考的現代社會,更是令人心折。
對於台灣的讀者而言,對韓戰、越戰、波斯灣戰爭等多半耳熟能詳,但世界上仍有許多地方有衝突,對於國際關係的影響一樣重要,譬如許多殖民地的反殖鬥爭。書中提出印度和許多國家在反帝國主義殖民做法中「自我去殖民化」的過程,非常寶貴。此外,書中指出國家權力只要採取脅迫、專橫的手段,就會面臨各種形式的異議與抗爭,事實上從中東到香港,異議和抗爭始終是國際新聞長期的焦點;但反殖民思想家也提醒我們,相較於「策略」(結果論)考量,去殖民化的關鍵更在於找回倫理思維的能力。對台灣讀者來說,幾百年來的歷史充滿著外來政權,今天許多問題根源於此。另一方面,要理解中國領導人的想法,也不能僅從西方人的角度出發,理解(當然不一定要同意)中共長期「反帝反殖」的民族主義號召也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他們對香港人爭民主會有那樣的詮釋)。本書是在這一方面提供台灣人反思並找回倫理思維的重要工具。
今天中國實力的崛起,從本書中可以看出,雖然中國實力大幅躍進是近二十年(軍事方面),但是其來有自。潘恩(S.C.M. Paine)在第三冊第八章(原文書第二十六章)中指出,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會在整個總統任期中尋求與蘇聯合作的原因。他認為蘇聯缺乏海軍實力,對美國不構成軍事威脅;也因為蘇聯是獨裁者中唯一處於其他獨裁者之間的國家,他預見到蘇聯有朝一日可能會樂於協助美國,甚至提供協助。後來美國撤銷對台北的外交承認,和北京建立外交關係,和羅斯福與蘇聯合作的邏輯相同。目前美中間的關係,也和二戰後杜魯門(Harry S. Truman)和蘇聯進入冷戰很類似。但是之後會如何?
克里斯多福.葛里芬(Christopher J. Griffin)在第五冊第一章(原文書第三十五章)中寫道,「……冷戰結束後,美國的國防戰略基本上都離不開國防部長理查.錢尼(Richard Cheney)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科林.鮑爾(Colin Powell)首次闡述的政策路線。簡單說,就是美國會尋求捍衛並擴大在冷戰中取得勝利的「自由區」(zone of freedom),同時將其軍事力量從圍堵與蘇聯的全球戰爭轉向於因應區域危機上。」但是本書認為,這個做法主要是因應冷戰後國防資源的減少,不是真的意會到新的地緣政治。在面臨中國這種霸權崛起時,筆者認為就會捉襟見肘。因為因應區域衝突的軍事力量,壓倒伊拉克、塔利班(Taliban)並無問題,但很難壓倒中國這種大國。但美國長期卻是習慣成自然,把美國在冷戰後成為唯一主導大國的事實,很快地看作是影響其他政策選擇的前提假設。但現實狀況是和區域霸權客觀實力對比,美國作為唯一主導大國的地位已經相當削弱。
這些都是我們身處台灣,不得不認清的殘酷現實。但這並不等同於簡單地化約為「疑美論」或「親美論」,要做的是在和他國互動的過程中,釐清手中資源和利益的相對關係。畢竟國際關係理論中有具體定義的「後冷戰」時代已經結束,一個尚未命名或定義的新時代已經開始。在這個時代,國際關係的發展對台灣的每一個普通人來說,影響力會超過以往;所以,我們有必要對影響國際關係的「戰略」增加更多了解。對於無暇進入學術環境研讀,但又不想被片面、局部的知識所誤導的聰明人來說,本書是無與倫比的選擇。
推薦序》藉由經典史籍,一探領袖人物的戰略思維
張榮豐、賴彥霖/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理事長、執行長
對於何謂「戰略」,東西方文化長期以來存在著各式各樣的詮釋與說法,過去多年從事國安工作的經驗告訴我,凡是定義不明確的概念,都難以實際操作,最終只能成為抽象的名詞。因此,我個人認為對「戰略」二字最適當、通俗且實用的定義就是:根據明確的目標,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投入正確的資源。
在制定戰略時,首先必須要有清晰的願景與/或明確的目標。「目標」是整個戰略中最關鍵的部分,所以美國陸軍參謀指揮學校在訓練學員時特別強調,在擬定戰略方案的實務操作上應投入至少三分之一的時間針對目標進行討論。其次則是必須盡可能地了解「未來的戰場」和「對手的行為模式」。接著則應對「現況」進行客觀、完整的盤點,包括自身的優劣勢、所掌握的資源,以及在執行方面的限制條件。最後,在上述關鍵元素都確認後,再利用動態規劃(dynamic programming)的概念,以逆向推理(backward induction)的方式,從「目標」逐步往「起始點」逆向推導出最佳的戰略路徑,在此路徑上,包含了每一個子局所需要達成的次目標與相關的戰術方案及資源配置。至此,一個完整的戰略規劃方可完成。
在《當代戰略全書》系列中可以看到,歷史上許多具備戰略思維的頭腦,其實都呼應了我們對於戰略制定程序的理解。這些被世人冠以「雄才大略」的領袖人物,具備明確的願景與目標作為引導,熟知自身的優劣勢,並能夠客觀分析當下所處的戰略地位及未來的戰略環境,因此能制定出各種影響深遠的偉大戰略。以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為例,他分析出未來的戰略競爭為海權的競爭,美國面臨的軍事威脅最好發生在領土之外,因此呼籲無論在和平或戰爭時期,都必須充分準備好海軍的實力。這不僅影響了美國建軍發展,更奠定了美國近百年來國家戰略最關鍵的底層邏輯──決戰境外,保持戰略優勢。
國家戰略的考量自不限於軍事層面,事實上,就國家整體戰略的規劃與執行上,更著重的會是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社會、產業等方面長期政策的博弈。以過去李登輝總統時期為例,李總統在進行通盤考量後,為當時的台灣所訂定的國家整體戰略目標就是「民主化」,當時身為李總統幕僚的我曾問總統「要如何處理統獨問題?」李總統明確地告訴我:「統獨議題和民主化無關,所以我不會處理,事實上目前也沒有處理這個問題的條件」。由此可見其對目標有清晰的理解。為了達成此目標,李總統首先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讓凌駕於憲法之上四十三年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例》走入歷史,但為了不讓此動作的「副(負)作用」影響到推動民主化的目標,因此提出了《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且設立了「國統會」、頒布了《國統綱領》。此外,為了達成民主化最關鍵的績效指標(KPI)──總統直接民選──也透過民主機制修憲,來推動國會全面改選,讓所謂的「萬年國會」走入歷史。除了在政治上讓台灣完成民主化,李總統亦在兩岸戰略競爭上提前布局,提出當時被工商界質疑、批判的「戒急用忍」政策,限定「高科技、五千萬美元以上、基礎建設」這三類的對中投資,其戰略作用有二:其一是盡可能保持台灣對中國在科技上的優勢,其二是避免台灣的資金與人才於短時間內大量流入中國,導致對本國的產業與市場產生負面效果。最後,為了最大限度減低中國對我們推動民主化所可能施加的阻礙,李總統也在任內提升國防,尤其針對海、空軍的強化以及新式飛彈的研發。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國家整體戰略的規劃不但需要有清晰的願景,其規劃與執行上更是需要整合諸多不同領域與部門,而當所有預期的結果在不同的時空逐步產生時,其所獲得的綜效就會形成一股「看不見的力量」,推動著國家達到預定的戰略目標。
實務經驗有助於培養戰略思維,然而我們的生命經驗有限,沒辦法親自參與歷史上每一場戰爭和戰役的規劃,也不可能親身走過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那些足以影響世界或區域發展之大戰略的年代。每個時代根據時空背景、國家發展目標的不同,領導者制定出不同的戰略,但其規劃原理卻有相似之處。藉由閱讀高品質的經典史籍,能夠幫助我們俯視不同時空背景下,不同戰略理論的興起背景、互動,以及不同國家所制定的戰略方針,推薦《當代戰略全書》給對戰略思維有興趣的讀者。
推薦序》以全面的視野,理解戰爭、戰略及其深層原因
蘇紫雲/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
晶瑩剔透的光芒在身著德國灰軍服的士兵手中顯得格格不入,但是德軍官兵異常小心地捧著這些精緻琥珀,這是來自元首的直接命令。經過一番苦戰攻入列寧格勒(Leningrad),目標之一就是要將俄國視為國寶的琥珀宮給搬回德國,發現這藝術瑰寶令德軍欣喜不已。零下二十度是一九四一年十月德國北方集團軍面對的戰場氣溫,這只是俄國早冬的開始。同一時間,遠在半個地球外的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一位學者看著窗外的美國晚秋,思索著希特勒(Adolf Hitler)的軍事戰略,以及人類文明史中占據重要地位的戰爭。
這位學者正是厄爾(Edward Mead Earle),當然不會知曉希特勒掠奪藝術是戰爭願望清單的小心思,但在二十世紀的前四十年美國就第二次面對大型現代戰爭令他憂心忡忡,於是嘗試著手解釋情勢的發展過程,以利更加了解並協助戰略的制定,他構思的《現代戰略制定者:從馬基維利到希特勒的軍事思想》(Makers of Modern Strategy: Military Thought from Machiavelli to Hitler),就是由一群學者共同寫就,跳脫傳統純軍事框架,寫手包括經濟、政治、外交乃至於地理學者,這本書詳細地介紹了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歷史上具代表性的戰略制定者和思想家,以及他們對戰爭和國際關係理論的重要觀點。其後跨越世代多次改版,由全領域來透視國家競爭與戰略的規劃,對新時代的戰略進行補充。可以說,這本書從馬基維利到核時代,探討了一系列戰略制定者的思想和行為,讓我們一窺歷史上的戰略大師們是如何指點江山、謀劃戰略,堪稱是總統級的教科書。
傳統的戰略著重軍事領域,就如同經典的「坎尼會戰」(Battle of Cannae),迦太基(Carthage)將領漢尼拔(Hannibal)只有一萬餘名雜牌部隊,對上的是四萬名重裝羅馬軍團,在依靠鐵器與肌肉能量的冷兵器時代,人多好辦事是戰場鐵律,任誰也不會看好劣勢的迦太基可以擊潰羅馬大軍。但是漢尼拔跳脫戰場規律將老弱部隊置於方陣中央,精銳部隊則配置於兩翼,因此兩軍接觸後,強勢挺進的羅馬軍團將迦太基中央陣線擠壓後退,但迦太基青壯兵力則在兩翼奮力抵擋,使得戰場呈現新月型將羅馬軍隊包圍在中央,勝利女神開始向原本居於劣勢的迦太基招手,漢尼拔的騎兵再由後方包圍,造成羅馬大軍團滅,以寡擊眾的勝利為軍事研究者所樂道。
但拉高視角來看,迦太基與羅馬的戰爭是因著地緣政治與經濟衝突的深層原因,也就是地中海區域的貿易與制海權爭奪導致兩國長期的布匿戰爭(Punic War),這就說明了「戰爭構造」,軍事只是其中的一項手段,也是使用暴力改變現狀的激烈選項。此正是本書作者以跨領域方式闡明戰略的初衷。
與一般的經驗法則不同,戰略從來不會是直線思考,反而是曲線的思維。軍師燒腦的是,戰略需同時考慮所處環境、政治、外交、經濟、軍事條件以設定目標,困難的是由於資源並非無限,因此這些條件的運用往往是相互制肘,需要拿捏優先順序。更傷腦筋的是,外部環境的情報資訊也是有限,因此即使是「情報國家隊」也不乏預測「翻車」窘況,英法誤信希特勒「善意」並縮減自己軍費導致二次大戰,美國蔑視日本帝國海軍新興的航艦戰力,使珍珠港遭到突襲,以色列梅爾(Golda Meir)政府誤判戰略情報遭突襲幾近亡國,以及二十一世紀二○年代的俄烏戰爭,都是輕忽敵人遭致侵略的實證。
或許可以這麼說,只想倚賴敵人的善意,或過度自信、貶抑對手,都使己方成為攻守中的弱勢,誘使對手軍事冒險。進一步說,筆者借用社會學領域的「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理論,潛在敵對雙方對於情感的投入不同,形成「避戰」、「備戰」的不同認知,一旦實力失去平衡,雙方認知交集的「戰爭」惡夢就會成真。因此,在經歷一、二次大戰災難後,西方國家面臨核大戰恐懼發展出較為成熟的「嚇阻」模式,以確保足夠反擊的「第二擊」能力作為靠山,就可避免先下手為強的誘惑,也同時阻卻對手的偷襲意圖。事實也證明「相互保證毀滅」的確成功避免核大戰的爆發。
整體而言,這本書有著讓人無法停止閱讀的魔力,除了對歷史上戰略思想回顧與綜整,筆觸紙間更訴說著當代戰略問題的思考和探討。比較戰爭史中的不同戰略思想與國際情勢分析,作者們提煉出的戰略原則與規律即使在技術進步的今日依然適用。不同的年代與案例,作者將戰略思想置於歷史切片和文化的底蘊中進行解讀,可以帶著讀者穿越時空,廣泛地與不同思想家對話,身歷其境地感受君王、總統、將軍的視角以及其觀點背後的思路。再以春秋之筆對各個時期的戰爭和衝突深入描繪,從而使讀者理解並體會應對實際戰爭和國際關係問題時,戰略家出謀劃策的底氣何來。如同北京派遣海警船、軍機、軍艦騷擾台灣,並不是因著誰當台灣總統而改變,其真正企圖是國家戰略的轉型:由一個陸權國家走向海權強國,就此而言北京可說是海權論之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的好學生,也符合人類發展由江河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歷史脈動,但軍力擴張與國家權力槓桿的過度操作將可能重蹈希特勒敗亡的風險。
從古代到現代,每位戰略大師都有自己獨到的思路和手路。從馬基維利的城府機心、拿破崙的軍事天才,到冷戰時期的核戰略,再到今日醞釀中的新冷戰,每一個時代都有獨特的挑戰和策略。戰略思維伴隨著人性和權力的思考。這些戰略大師的故事,刻劃人類本性和權力本質的糾結,如同量子纏繞般地啟發人心,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智慧,並將其應用到我們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也許你不是一位將領、政治家或企業家,但是你也可以從大師們的成功或失敗中,領悟、掌握自己的人生戰略,採取明智的決策,做自己的軍師。
王立/「王立第二戰研所」版主
很榮幸可以向各位讀者推薦這套《當代戰略全書》,可說是戰略的教科書入門。本書歷經時代考驗,收集從古代到現代的戰略名家學說,不論是對戰略有興趣,或是想研究地緣政治的朋友,都不能錯過。
戰略學到底是不是一門學問,關鍵在戰略是否能被定義,很可惜的是至今戰略的定義仍是沒有公論,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定義不停地被擴張。因為戰略一詞的使用是在近代,若我們從戰略思想史追溯源頭,會發現戰略的本意很接近「謀略」,是一種為了追求目標而制定的手段,也可以說是思想方法。
會被納入西方戰略思想研究內容者,多是其思想方法被推崇,而不是手段本身。也就是戰略的本質,更接近於方法論,每個時代的大戰略家不外乎兩種,一種是結合當代社會發展、技術層次、政治制度諸多不同要素,完善了一套軍事理論,使其可以應用到軍隊;另一種則是在軍事思想停滯的年代,找出突破點並予以擴大。
這也是讀者在閱讀本書時會產生的疑惑,更是多數人對戰略的困惑。談到戰略(Strategy),中文的「戰」字給人連結到軍隊上,強烈的暴力氣息,但原意其實偏向策略。故可說國家政策本身就是一種戰略,為了追求國家目標制定的手段也是戰略。
回到戰略本質是思想上,那麼用兵手段、軍隊編制、政治改革,其實都可以算進戰略中。而要了解戰略,從這就可發覺需要接觸的範圍太廣了,於是了解戰略史、地緣政治史、重要決策者如何判斷,統統變成戰略教科書的一部分。於是戰略研究的第一步是歷史,第二步則是了解當代環境,從中抽絲剝繭,追尋決策者為何在當下的環境中,做出正確或錯誤的決策。而為了還原情境,現代戰略學已經納入人類學、民族學、心理學、行政學諸多領域,不停地更新過往的論點。
無論戰略研究變得多複雜,起步都是戰略思想史,從古代到現代,唯有了解過去的決策方式,才能啟發我們面對未來的判斷 。而不同時代的戰略思想史,看似沒有重複之處,實則處處相合,我們不是在找尋模板套用到現代上,戰略研究是希望從過往,確認做計劃的方向,是否合乎古今中外的原則。
有人會覺得遺憾,本書除了孫子兵法外,沒有收錄任何的中國古代戰略史。這其實沒有影響,戰略至今仍然無法明確定義,恰好證明大道歸一,東西方戰略思想,最終追求的都沒有差別。
《當代戰略全書》,收錄各家學者對古今戰略思想、重要決策的詮釋,對於初窺戰略一道者有極佳幫助。你不見得能認同詮釋者的意見,但透過專家的解讀,對已有一定程度者更能有所啟發。
推薦序》戰略的本質、意義與影響力
張國城/台北醫學大學通識教育中心教授、副主任
《當代戰略全書》系列(原文書名為The New Makers of Modern Strategy: From the Ancient World to the Digital Age),集結了當代西方戰略、軍事學者的一時之選,合計四十五位的重要著作,二○二三年五月於美國出版。這類大部頭的書(原文書高達一千二百頁),雖然是研究戰略、軍事及安全者的寶書,畢竟和一般讀者的閱讀習慣有些差異。因此商周出版將繁中版拆為五冊,將原文書中的五篇各自獨立成冊,對於這種普及知識的作為,筆者要表達最大的敬意。
「戰略」這個詞,經常為人所聞,但究竟什麼是「戰略」,根據書中所述,是指一種操縱和利用某個國家資源(或幾個國家組成的聯盟)的技巧,包括軍隊,以確保重要的利益能有效地維持,並免受敵人的威脅,無論是實際、潛在或假設的情況都一樣。重點是「資源」和「利益」這兩者之間的衡量與運用,因此,「戰略」是一門涉及治國方略的多樣化學科,適用於和平與戰爭時期,也適用於國家、團體與個人的策略規劃。
就筆者看來,本書的價值在於:
首先,明確闡述了戰略的意義,以及戰略思想家形成這些思想的脈絡,還有他們產生這些思想的歷史背景。戰略思想多半源於「思想家對於當時的重要戰爭和國際衝突的分析與詮釋」,關於這點,這套著作提供了完整的歷史敘述(如第二冊),許多是在相關歷史著作中也不易論述完整的。因此,本書還可作為重要的歷史參考書使用。
其次是與時俱進。原文書於一九四三年發行第一版(書名為Makers of Modern Strategy),一九八六年發行第二版。一九八六年時冷戰還沒有結束,眾所周知冷戰結束後,全球的軍事與安全環境都面臨了巨大的變化,因此又推出第三版,這次由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高等國際研究學院霍爾‧布蘭茲(Hal Brands)教授主編,堪稱是西方戰略學者所共著、在這一個領域的九陰真經。
第三,本書內容非常豐富。揭露的原則不僅是研究國際關係和安全者所必知必讀,同時也能運用在管理甚至人際關係上。譬如書中揭櫫一個重要的戰略原則,就是「……當你擊敗一個對手,另一個對手又出現,或者優先事項有所變化之際,正確列出主要對手的順序非常重要。」對筆者這種無論工作還是興趣都是戰略研究的人來說,這個原則並不陌生,但對一般讀者來說,釐清「要解決的問題其順序」,不僅是毛澤東擊敗國民黨的指導原則,在日常工作上也適用。但是,作者用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去論證這一個簡單卻清晰的原則,這對於易於淺碟化思考的現代社會,更是令人心折。
對於台灣的讀者而言,對韓戰、越戰、波斯灣戰爭等多半耳熟能詳,但世界上仍有許多地方有衝突,對於國際關係的影響一樣重要,譬如許多殖民地的反殖鬥爭。書中提出印度和許多國家在反帝國主義殖民做法中「自我去殖民化」的過程,非常寶貴。此外,書中指出國家權力只要採取脅迫、專橫的手段,就會面臨各種形式的異議與抗爭,事實上從中東到香港,異議和抗爭始終是國際新聞長期的焦點;但反殖民思想家也提醒我們,相較於「策略」(結果論)考量,去殖民化的關鍵更在於找回倫理思維的能力。對台灣讀者來說,幾百年來的歷史充滿著外來政權,今天許多問題根源於此。另一方面,要理解中國領導人的想法,也不能僅從西方人的角度出發,理解(當然不一定要同意)中共長期「反帝反殖」的民族主義號召也是非常必要的(所以他們對香港人爭民主會有那樣的詮釋)。本書是在這一方面提供台灣人反思並找回倫理思維的重要工具。
今天中國實力的崛起,從本書中可以看出,雖然中國實力大幅躍進是近二十年(軍事方面),但是其來有自。潘恩(S.C.M. Paine)在第三冊第八章(原文書第二十六章)中指出,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會在整個總統任期中尋求與蘇聯合作的原因。他認為蘇聯缺乏海軍實力,對美國不構成軍事威脅;也因為蘇聯是獨裁者中唯一處於其他獨裁者之間的國家,他預見到蘇聯有朝一日可能會樂於協助美國,甚至提供協助。後來美國撤銷對台北的外交承認,和北京建立外交關係,和羅斯福與蘇聯合作的邏輯相同。目前美中間的關係,也和二戰後杜魯門(Harry S. Truman)和蘇聯進入冷戰很類似。但是之後會如何?
克里斯多福.葛里芬(Christopher J. Griffin)在第五冊第一章(原文書第三十五章)中寫道,「……冷戰結束後,美國的國防戰略基本上都離不開國防部長理查.錢尼(Richard Cheney)和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科林.鮑爾(Colin Powell)首次闡述的政策路線。簡單說,就是美國會尋求捍衛並擴大在冷戰中取得勝利的「自由區」(zone of freedom),同時將其軍事力量從圍堵與蘇聯的全球戰爭轉向於因應區域危機上。」但是本書認為,這個做法主要是因應冷戰後國防資源的減少,不是真的意會到新的地緣政治。在面臨中國這種霸權崛起時,筆者認為就會捉襟見肘。因為因應區域衝突的軍事力量,壓倒伊拉克、塔利班(Taliban)並無問題,但很難壓倒中國這種大國。但美國長期卻是習慣成自然,把美國在冷戰後成為唯一主導大國的事實,很快地看作是影響其他政策選擇的前提假設。但現實狀況是和區域霸權客觀實力對比,美國作為唯一主導大國的地位已經相當削弱。
這些都是我們身處台灣,不得不認清的殘酷現實。但這並不等同於簡單地化約為「疑美論」或「親美論」,要做的是在和他國互動的過程中,釐清手中資源和利益的相對關係。畢竟國際關係理論中有具體定義的「後冷戰」時代已經結束,一個尚未命名或定義的新時代已經開始。在這個時代,國際關係的發展對台灣的每一個普通人來說,影響力會超過以往;所以,我們有必要對影響國際關係的「戰略」增加更多了解。對於無暇進入學術環境研讀,但又不想被片面、局部的知識所誤導的聰明人來說,本書是無與倫比的選擇。
推薦序》藉由經典史籍,一探領袖人物的戰略思維
張榮豐、賴彥霖/台灣戰略模擬學會理事長、執行長
對於何謂「戰略」,東西方文化長期以來存在著各式各樣的詮釋與說法,過去多年從事國安工作的經驗告訴我,凡是定義不明確的概念,都難以實際操作,最終只能成為抽象的名詞。因此,我個人認為對「戰略」二字最適當、通俗且實用的定義就是:根據明確的目標,在對的時間、對的地點、投入正確的資源。
在制定戰略時,首先必須要有清晰的願景與/或明確的目標。「目標」是整個戰略中最關鍵的部分,所以美國陸軍參謀指揮學校在訓練學員時特別強調,在擬定戰略方案的實務操作上應投入至少三分之一的時間針對目標進行討論。其次則是必須盡可能地了解「未來的戰場」和「對手的行為模式」。接著則應對「現況」進行客觀、完整的盤點,包括自身的優劣勢、所掌握的資源,以及在執行方面的限制條件。最後,在上述關鍵元素都確認後,再利用動態規劃(dynamic programming)的概念,以逆向推理(backward induction)的方式,從「目標」逐步往「起始點」逆向推導出最佳的戰略路徑,在此路徑上,包含了每一個子局所需要達成的次目標與相關的戰術方案及資源配置。至此,一個完整的戰略規劃方可完成。
在《當代戰略全書》系列中可以看到,歷史上許多具備戰略思維的頭腦,其實都呼應了我們對於戰略制定程序的理解。這些被世人冠以「雄才大略」的領袖人物,具備明確的願景與目標作為引導,熟知自身的優劣勢,並能夠客觀分析當下所處的戰略地位及未來的戰略環境,因此能制定出各種影響深遠的偉大戰略。以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為例,他分析出未來的戰略競爭為海權的競爭,美國面臨的軍事威脅最好發生在領土之外,因此呼籲無論在和平或戰爭時期,都必須充分準備好海軍的實力。這不僅影響了美國建軍發展,更奠定了美國近百年來國家戰略最關鍵的底層邏輯──決戰境外,保持戰略優勢。
國家戰略的考量自不限於軍事層面,事實上,就國家整體戰略的規劃與執行上,更著重的會是國與國之間在政治、經濟、社會、產業等方面長期政策的博弈。以過去李登輝總統時期為例,李總統在進行通盤考量後,為當時的台灣所訂定的國家整體戰略目標就是「民主化」,當時身為李總統幕僚的我曾問總統「要如何處理統獨問題?」李總統明確地告訴我:「統獨議題和民主化無關,所以我不會處理,事實上目前也沒有處理這個問題的條件」。由此可見其對目標有清晰的理解。為了達成此目標,李總統首先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讓凌駕於憲法之上四十三年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例》走入歷史,但為了不讓此動作的「副(負)作用」影響到推動民主化的目標,因此提出了《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且設立了「國統會」、頒布了《國統綱領》。此外,為了達成民主化最關鍵的績效指標(KPI)──總統直接民選──也透過民主機制修憲,來推動國會全面改選,讓所謂的「萬年國會」走入歷史。除了在政治上讓台灣完成民主化,李總統亦在兩岸戰略競爭上提前布局,提出當時被工商界質疑、批判的「戒急用忍」政策,限定「高科技、五千萬美元以上、基礎建設」這三類的對中投資,其戰略作用有二:其一是盡可能保持台灣對中國在科技上的優勢,其二是避免台灣的資金與人才於短時間內大量流入中國,導致對本國的產業與市場產生負面效果。最後,為了最大限度減低中國對我們推動民主化所可能施加的阻礙,李總統也在任內提升國防,尤其針對海、空軍的強化以及新式飛彈的研發。由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國家整體戰略的規劃不但需要有清晰的願景,其規劃與執行上更是需要整合諸多不同領域與部門,而當所有預期的結果在不同的時空逐步產生時,其所獲得的綜效就會形成一股「看不見的力量」,推動著國家達到預定的戰略目標。
實務經驗有助於培養戰略思維,然而我們的生命經驗有限,沒辦法親自參與歷史上每一場戰爭和戰役的規劃,也不可能親身走過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那些足以影響世界或區域發展之大戰略的年代。每個時代根據時空背景、國家發展目標的不同,領導者制定出不同的戰略,但其規劃原理卻有相似之處。藉由閱讀高品質的經典史籍,能夠幫助我們俯視不同時空背景下,不同戰略理論的興起背景、互動,以及不同國家所制定的戰略方針,推薦《當代戰略全書》給對戰略思維有興趣的讀者。
推薦序》以全面的視野,理解戰爭、戰略及其深層原因
蘇紫雲/國防安全研究院國防戰略與資源研究所所長
晶瑩剔透的光芒在身著德國灰軍服的士兵手中顯得格格不入,但是德軍官兵異常小心地捧著這些精緻琥珀,這是來自元首的直接命令。經過一番苦戰攻入列寧格勒(Leningrad),目標之一就是要將俄國視為國寶的琥珀宮給搬回德國,發現這藝術瑰寶令德軍欣喜不已。零下二十度是一九四一年十月德國北方集團軍面對的戰場氣溫,這只是俄國早冬的開始。同一時間,遠在半個地球外的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一位學者看著窗外的美國晚秋,思索著希特勒(Adolf Hitler)的軍事戰略,以及人類文明史中占據重要地位的戰爭。
這位學者正是厄爾(Edward Mead Earle),當然不會知曉希特勒掠奪藝術是戰爭願望清單的小心思,但在二十世紀的前四十年美國就第二次面對大型現代戰爭令他憂心忡忡,於是嘗試著手解釋情勢的發展過程,以利更加了解並協助戰略的制定,他構思的《現代戰略制定者:從馬基維利到希特勒的軍事思想》(Makers of Modern Strategy: Military Thought from Machiavelli to Hitler),就是由一群學者共同寫就,跳脫傳統純軍事框架,寫手包括經濟、政治、外交乃至於地理學者,這本書詳細地介紹了自文藝復興時期以來,歷史上具代表性的戰略制定者和思想家,以及他們對戰爭和國際關係理論的重要觀點。其後跨越世代多次改版,由全領域來透視國家競爭與戰略的規劃,對新時代的戰略進行補充。可以說,這本書從馬基維利到核時代,探討了一系列戰略制定者的思想和行為,讓我們一窺歷史上的戰略大師們是如何指點江山、謀劃戰略,堪稱是總統級的教科書。
傳統的戰略著重軍事領域,就如同經典的「坎尼會戰」(Battle of Cannae),迦太基(Carthage)將領漢尼拔(Hannibal)只有一萬餘名雜牌部隊,對上的是四萬名重裝羅馬軍團,在依靠鐵器與肌肉能量的冷兵器時代,人多好辦事是戰場鐵律,任誰也不會看好劣勢的迦太基可以擊潰羅馬大軍。但是漢尼拔跳脫戰場規律將老弱部隊置於方陣中央,精銳部隊則配置於兩翼,因此兩軍接觸後,強勢挺進的羅馬軍團將迦太基中央陣線擠壓後退,但迦太基青壯兵力則在兩翼奮力抵擋,使得戰場呈現新月型將羅馬軍隊包圍在中央,勝利女神開始向原本居於劣勢的迦太基招手,漢尼拔的騎兵再由後方包圍,造成羅馬大軍團滅,以寡擊眾的勝利為軍事研究者所樂道。
但拉高視角來看,迦太基與羅馬的戰爭是因著地緣政治與經濟衝突的深層原因,也就是地中海區域的貿易與制海權爭奪導致兩國長期的布匿戰爭(Punic War),這就說明了「戰爭構造」,軍事只是其中的一項手段,也是使用暴力改變現狀的激烈選項。此正是本書作者以跨領域方式闡明戰略的初衷。
與一般的經驗法則不同,戰略從來不會是直線思考,反而是曲線的思維。軍師燒腦的是,戰略需同時考慮所處環境、政治、外交、經濟、軍事條件以設定目標,困難的是由於資源並非無限,因此這些條件的運用往往是相互制肘,需要拿捏優先順序。更傷腦筋的是,外部環境的情報資訊也是有限,因此即使是「情報國家隊」也不乏預測「翻車」窘況,英法誤信希特勒「善意」並縮減自己軍費導致二次大戰,美國蔑視日本帝國海軍新興的航艦戰力,使珍珠港遭到突襲,以色列梅爾(Golda Meir)政府誤判戰略情報遭突襲幾近亡國,以及二十一世紀二○年代的俄烏戰爭,都是輕忽敵人遭致侵略的實證。
或許可以這麼說,只想倚賴敵人的善意,或過度自信、貶抑對手,都使己方成為攻守中的弱勢,誘使對手軍事冒險。進一步說,筆者借用社會學領域的「自證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理論,潛在敵對雙方對於情感的投入不同,形成「避戰」、「備戰」的不同認知,一旦實力失去平衡,雙方認知交集的「戰爭」惡夢就會成真。因此,在經歷一、二次大戰災難後,西方國家面臨核大戰恐懼發展出較為成熟的「嚇阻」模式,以確保足夠反擊的「第二擊」能力作為靠山,就可避免先下手為強的誘惑,也同時阻卻對手的偷襲意圖。事實也證明「相互保證毀滅」的確成功避免核大戰的爆發。
整體而言,這本書有著讓人無法停止閱讀的魔力,除了對歷史上戰略思想回顧與綜整,筆觸紙間更訴說著當代戰略問題的思考和探討。比較戰爭史中的不同戰略思想與國際情勢分析,作者們提煉出的戰略原則與規律即使在技術進步的今日依然適用。不同的年代與案例,作者將戰略思想置於歷史切片和文化的底蘊中進行解讀,可以帶著讀者穿越時空,廣泛地與不同思想家對話,身歷其境地感受君王、總統、將軍的視角以及其觀點背後的思路。再以春秋之筆對各個時期的戰爭和衝突深入描繪,從而使讀者理解並體會應對實際戰爭和國際關係問題時,戰略家出謀劃策的底氣何來。如同北京派遣海警船、軍機、軍艦騷擾台灣,並不是因著誰當台灣總統而改變,其真正企圖是國家戰略的轉型:由一個陸權國家走向海權強國,就此而言北京可說是海權論之父馬漢(Alfred Thayer Mahan)的好學生,也符合人類發展由江河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歷史脈動,但軍力擴張與國家權力槓桿的過度操作將可能重蹈希特勒敗亡的風險。
從古代到現代,每位戰略大師都有自己獨到的思路和手路。從馬基維利的城府機心、拿破崙的軍事天才,到冷戰時期的核戰略,再到今日醞釀中的新冷戰,每一個時代都有獨特的挑戰和策略。戰略思維伴隨著人性和權力的思考。這些戰略大師的故事,刻劃人類本性和權力本質的糾結,如同量子纏繞般地啟發人心,我們可以從中汲取智慧,並將其應用到我們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也許你不是一位將領、政治家或企業家,但是你也可以從大師們的成功或失敗中,領悟、掌握自己的人生戰略,採取明智的決策,做自己的軍師。
試閱
Chapter 3 拿破崙與單點策略
I
要進一步理解拿破崙的戰略,就必須略為認識他的敵人。在一八○九年之前,與拿破崙為敵的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軍隊都將腓特烈大帝奉若神明。腓特烈於一七八六年去世後,軍事觀察家得出結論:這位普魯士國王的戰爭型態屬「陣地戰」(Stellungskrieg),而他在作戰時會採取「消耗策略」(Ermattungsstrategie)。腓特烈缺乏可碾壓大國、令其毫無防禦之力的資源,因此他會限制自己的行動和目標──「有限戰爭」故而得名。消耗策略會透過戰鬥、調度、堅守陣地和消耗手段(他認為以上全是實現戰爭政治目標的同等有效方式),來達成在和平談判桌和戰場上都能成功拿下的有限目標。
腓特烈的戰略是透過將我軍調度至有利的位置來消耗敵軍,這方面的例子包含威脅敵人的交通線路、圍攻要塞、佔領富裕的省分、摧毀農作物和商業,以及控制關鍵的路口或橋樑。好比西洋棋,腓特烈的將領會設法把對手逼入僵局,同時儘量保留棋子,因為他缺少可替代棋子的資源。
結果奧地利、普魯士及俄羅斯的軍事理論都幾無變化。其實,許多曾為腓特烈效力或與之對抗的軍官,都在各自軍中擔任司令或高階軍師職務。放眼全歐洲,這些人之中仍有少數人──包含普魯士的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Gerhard von Scharnhorst)等開明的年輕一輩軍官—敦促著改變,而他們的君王也並非不了解法國大革命釋出的力量,但在舊制度歐洲的專制框架下,要達到與法國同等程度的軍事改革仍是不可能的。唯有劇烈的政治和社會變革,才能動搖軍隊的社會結構。
十八世紀的軍隊受制於訴諸恐懼的嚴格紀律。因軍人是出於恐懼才服從,所以腓特烈的軍隊經常出現逃兵。因此無論是戰術、行軍或後勤,腓特烈軍隊的各面向都是為了防止有人逃跑而設計。
軍隊在戰術上的布局則著重緊密僵化的隊列,以便嚴密監督,並透過集中的步兵攻擊來將火力最大化。監控士兵之必要,再加上線性集合隊伍的需求,都限制了腓特烈手下將領的選擇和靈活度。若非萬不得已,否則就得避免在夜間行軍。
腓特烈也曾建議不要在森林附近紮營,並說士兵須由軍官領著去沐浴並受到監督。樹林和山丘除了可能讓士兵更容易逃跑之外,也會破壞砲火齊發的效果、毀掉線性的團結力,限制指揮官的戰術控制。
將領們受制於腓特烈複雜的調度方式和緊密陣型,故偏好在開闊的地形上以緩慢、有條不紊的方式移動部隊。不同於拿破崙的是,他們重視精準多於速度和靈活。
要採取線性戰術就得完善規劃整場行動。其基本戰術理念在於一擊壓制敵人。作戰陣形通常是將步兵編成縱深的波浪隊形,由騎兵防守側翼和後方。在戰鬥過程中,砲兵通常保持不動。因線性陣形非常容易受到側翼攻擊,所以腓特烈的將領通常會偏好保障側翼安全,而非打造強大的中心。整支軍隊會以一個整體、完全統一地向敵人挺進。所有後排的波浪列隊都會沿著平行方向跟隨第一排移動。雙方交火時,緊密排列的三縱陣列步兵會大規模、無目標地向敵人齊射。前線的恐慌情緒很容易向後蔓延,所以若前線部隊潰逃,後方的部隊即使沒有潰散,通常也會一起被拖垮。
物資則會經由食物和糧草庫存系統供給,這使得軍隊只能以巨大的補給列車攜帶大量糧食前進。軍隊也不能放心派出小隊搜尋物資,因許多人根本一去不回。「因為職業士兵的主要目標在於謀生,而非為了某種志向而奮鬥或戰死」,所以如軍隊沒有為士兵提供「可忍受的生活水準」,那麼也會出現逃兵。
對彈藥和武器庫的依賴同樣讓軍隊綁手綁腳。而因為貴族軍官出行時必須保持格調,缺乏政治熱情的士兵若無穩定的食物供應就會士氣低落,所以緩慢移動、笨重的部隊後方也會跟隨著龐大的行李列車。
II
一七九九年十一月九至十日,拿破崙發動「霧月十八至十九日政變」(Coup of 18–19 Brumaire)推翻了法國政府。他在過程中也繼承下一支軍隊,該軍隊自一七六○年代起就一直經歷廣泛的漸進改革,在過去十年來也經歷著革命性的變革。法國大革命藉著新生的政治和社會體系,開啟了戰爭的新時代。
多虧有一七九三年的「全民徵兵」(levée en masse),法國成為第一個「全民皆兵」(nation in arms)的國家,其中人民、軍隊及政府三者組合起來參戰,從而開創了從有限戰爭到全面戰爭的轉型。法國握有舉國的人力和經濟資源,故不再只能發動有限的戰爭來實現有限目標。全民皆兵的法國具有發動攻擊的本事,也能在徹底摧毀敵軍並佔領其首都的情況下打贏戰爭。
隨著大革命改變法國的社會結構,軍隊的社會組成也同樣發生了變化,結果就是其社會凝聚力改為由民族主義支撐,而非自上而下強制執行的紀律。在革命的混亂和流血中,誕生了自律獨立的公民士兵,他們效力於人民的軍隊,他們為民族而戰,而非為國王而戰。與敵軍內不情願的平民和反覆無常的傭兵不同,法軍能享有賦予他們公民權的憲法,並生活在一個論功行賞的社會。
法國士兵的個人利益與新社會脫不了關係,因而有了保家衛國的動機,這讓他們成為國家獨立的代表。此外,軍隊不再接受光靠貴族頭銜便帶兵打仗的軍官。而大革命期間的大規模貴族外流也整頓了軍隊裡的軍官組成,讓「天生」的領袖有機會出頭。任將軍的拿破崙即為一例,他於一七九六年四月獲任命為法國的義大利軍團司令,當時他年方二十七。
在拿破崙的軍隊中,徵兵制和民族主義相得益彰。一八○○至一八一一年間,有一百三十萬人受徵召入伍。法國在俄羅斯和德意志分別於一八一二和一八一三年受重挫之後,拿破崙又徵召了一百萬名士兵。雖然法軍至大革命結束時已轉變為專業部隊,但法國大革命的固有好處,就是培養出擁有高度動機和極端愛國的公民,這點正好為拿破崙所利用。
他曾說過,每位士兵的行囊裡都能找到一把元帥杖,此話充分說明了士兵是有機會靠著功績往上爬的,無關乎貴族頭銜。拿破崙為了進一步激勵部下,也向帝國衛隊(Imperial Guard)祭出獎章、勳章、獎金、頭銜和晉升等慷慨獎勵。然而,儘管他曾設法強調「全民皆兵」的概念,但由於人民厭戰、死傷慘重也讓人心生厭惡,這使得一八一三至一八一四年逃避兵役和逃兵的比例很高。
雖然徵兵和來自封臣及盟友的部隊給了拿破崙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軍力,但他還是得設法解決距離、空間及時間上彼此相關的問題。比方說,無論是對五萬人或二十五萬人的軍隊而言,從巴黎到柏林的距離都是一樣的。
在從巴黎至柏林的單一軸線上,能運用的空間也是固定的:在行軍路線上的任何一點,在任何時間都只能部署相同數量的人力、馬匹、大砲及戰車。拿破崙透過速度和分散的調度方式解決了距離與空間這兩個問題。雖然巴黎和柏林之間的距離不變,但走完這段距離所需的時間卻改變了。為加快速度,拿破崙的軍隊每天都會行軍二十到三十英里,而敵人一般只會行軍七到十英里。法軍會於夜間行軍、穿越茂密森林、走過崎嶇的地形,並分成小部隊作戰。他們也改採簡易的後勤系統,取消十八世紀的傳統彈藥庫和補給列車。法軍的另一特色,就是透過採集和徵用物資來補給他們微薄的儲備,這讓軍隊更加靈活快速,機動性也提高了。士兵們知道,戰敗的下場是很淒慘的,會讓他們衣單食薄,但打勝仗就能吃飽,還能滿足物質和性需求。雖然此制度在德意志和義大利的富饒地區效果很好,但東歐和伊比利的貧瘠地區卻讓法軍吃了極大苦頭。
拿破崙克服空間問題的方法,就是進一步發揮將軍隊劃分為較小聯合兵種單位的概念,各單位都作為獨立的「迷你軍隊」運作。此種小型軍隊最初為專設的師(division),由步兵和砲兵組成,總人數介於五千至七千。聯合兵種師能快速、獨立地部署,要反擊或威脅敵人均可。拿破崙將此種小型軍隊分散於寬闊的戰線上,但彼此始終保持在可互相支援的距離內。聯合兵種師會沿平行的道路行進,藉此擴大我軍的作戰範圍、方便包圍調度,在擴大我軍作戰空間的同時也便於採集物資。雖然速度仍是首要目標,但一支聯合兵種師卻有能耐抵禦典型的十八世紀軍隊,不致敗退。他們可困住敵人,等著其他友方師沿不同的路線抵達敵人的所在位置。同樣的(這點可能還更重要),若有一個師遭擊潰,軍隊仍有機會存活,甚至可能贏得戰鬥。
拿破崙在一八○○年的義大利戰役中首次採用這種專設的聯合兵種師。在一八○一至一八○五年的歐陸和平時期,他又加入了騎兵來延伸這個概念,創造出拿破崙戰爭的強大工具:軍(army corps)。他以與聯合兵種師相同的理念為基礎組建軍:這是一支由步兵、騎兵和砲兵組成的小型軍隊,但規模要大得多。軍是名副其實的小型軍隊,規模從一萬五千人到四萬人不等(甚至超過)。而一八一三年,米歇爾‧內伊(Michel Ney)元帥麾下的第三軍就有六萬人。一支法國軍便包含足以二十四小時堅守陣地、對抗十八世紀常規軍隊的所有必備條件。一個典型的軍包含三個配備建制砲兵的步兵師、一個騎兵旅、一個預備重砲組,其本身也配有由參謀、工兵和聯絡官組成的支援人員。為軍配備騎兵和後備砲兵,可讓軍長即時因應戰場上萬變的局勢。由此可見,「軍」這樣的單位能讓軍隊快速移動、極為靈活行事,也能開闢廣闊的戰線。更重要的是,這給了拿破崙銳不可當的強大攻擊力。
I
要進一步理解拿破崙的戰略,就必須略為認識他的敵人。在一八○九年之前,與拿破崙為敵的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軍隊都將腓特烈大帝奉若神明。腓特烈於一七八六年去世後,軍事觀察家得出結論:這位普魯士國王的戰爭型態屬「陣地戰」(Stellungskrieg),而他在作戰時會採取「消耗策略」(Ermattungsstrategie)。腓特烈缺乏可碾壓大國、令其毫無防禦之力的資源,因此他會限制自己的行動和目標──「有限戰爭」故而得名。消耗策略會透過戰鬥、調度、堅守陣地和消耗手段(他認為以上全是實現戰爭政治目標的同等有效方式),來達成在和平談判桌和戰場上都能成功拿下的有限目標。
腓特烈的戰略是透過將我軍調度至有利的位置來消耗敵軍,這方面的例子包含威脅敵人的交通線路、圍攻要塞、佔領富裕的省分、摧毀農作物和商業,以及控制關鍵的路口或橋樑。好比西洋棋,腓特烈的將領會設法把對手逼入僵局,同時儘量保留棋子,因為他缺少可替代棋子的資源。
結果奧地利、普魯士及俄羅斯的軍事理論都幾無變化。其實,許多曾為腓特烈效力或與之對抗的軍官,都在各自軍中擔任司令或高階軍師職務。放眼全歐洲,這些人之中仍有少數人──包含普魯士的格哈德‧馮‧沙恩霍斯特(Gerhard von Scharnhorst)等開明的年輕一輩軍官—敦促著改變,而他們的君王也並非不了解法國大革命釋出的力量,但在舊制度歐洲的專制框架下,要達到與法國同等程度的軍事改革仍是不可能的。唯有劇烈的政治和社會變革,才能動搖軍隊的社會結構。
十八世紀的軍隊受制於訴諸恐懼的嚴格紀律。因軍人是出於恐懼才服從,所以腓特烈的軍隊經常出現逃兵。因此無論是戰術、行軍或後勤,腓特烈軍隊的各面向都是為了防止有人逃跑而設計。
軍隊在戰術上的布局則著重緊密僵化的隊列,以便嚴密監督,並透過集中的步兵攻擊來將火力最大化。監控士兵之必要,再加上線性集合隊伍的需求,都限制了腓特烈手下將領的選擇和靈活度。若非萬不得已,否則就得避免在夜間行軍。
腓特烈也曾建議不要在森林附近紮營,並說士兵須由軍官領著去沐浴並受到監督。樹林和山丘除了可能讓士兵更容易逃跑之外,也會破壞砲火齊發的效果、毀掉線性的團結力,限制指揮官的戰術控制。
將領們受制於腓特烈複雜的調度方式和緊密陣型,故偏好在開闊的地形上以緩慢、有條不紊的方式移動部隊。不同於拿破崙的是,他們重視精準多於速度和靈活。
要採取線性戰術就得完善規劃整場行動。其基本戰術理念在於一擊壓制敵人。作戰陣形通常是將步兵編成縱深的波浪隊形,由騎兵防守側翼和後方。在戰鬥過程中,砲兵通常保持不動。因線性陣形非常容易受到側翼攻擊,所以腓特烈的將領通常會偏好保障側翼安全,而非打造強大的中心。整支軍隊會以一個整體、完全統一地向敵人挺進。所有後排的波浪列隊都會沿著平行方向跟隨第一排移動。雙方交火時,緊密排列的三縱陣列步兵會大規模、無目標地向敵人齊射。前線的恐慌情緒很容易向後蔓延,所以若前線部隊潰逃,後方的部隊即使沒有潰散,通常也會一起被拖垮。
物資則會經由食物和糧草庫存系統供給,這使得軍隊只能以巨大的補給列車攜帶大量糧食前進。軍隊也不能放心派出小隊搜尋物資,因許多人根本一去不回。「因為職業士兵的主要目標在於謀生,而非為了某種志向而奮鬥或戰死」,所以如軍隊沒有為士兵提供「可忍受的生活水準」,那麼也會出現逃兵。
對彈藥和武器庫的依賴同樣讓軍隊綁手綁腳。而因為貴族軍官出行時必須保持格調,缺乏政治熱情的士兵若無穩定的食物供應就會士氣低落,所以緩慢移動、笨重的部隊後方也會跟隨著龐大的行李列車。
II
一七九九年十一月九至十日,拿破崙發動「霧月十八至十九日政變」(Coup of 18–19 Brumaire)推翻了法國政府。他在過程中也繼承下一支軍隊,該軍隊自一七六○年代起就一直經歷廣泛的漸進改革,在過去十年來也經歷著革命性的變革。法國大革命藉著新生的政治和社會體系,開啟了戰爭的新時代。
多虧有一七九三年的「全民徵兵」(levée en masse),法國成為第一個「全民皆兵」(nation in arms)的國家,其中人民、軍隊及政府三者組合起來參戰,從而開創了從有限戰爭到全面戰爭的轉型。法國握有舉國的人力和經濟資源,故不再只能發動有限的戰爭來實現有限目標。全民皆兵的法國具有發動攻擊的本事,也能在徹底摧毀敵軍並佔領其首都的情況下打贏戰爭。
隨著大革命改變法國的社會結構,軍隊的社會組成也同樣發生了變化,結果就是其社會凝聚力改為由民族主義支撐,而非自上而下強制執行的紀律。在革命的混亂和流血中,誕生了自律獨立的公民士兵,他們效力於人民的軍隊,他們為民族而戰,而非為國王而戰。與敵軍內不情願的平民和反覆無常的傭兵不同,法軍能享有賦予他們公民權的憲法,並生活在一個論功行賞的社會。
法國士兵的個人利益與新社會脫不了關係,因而有了保家衛國的動機,這讓他們成為國家獨立的代表。此外,軍隊不再接受光靠貴族頭銜便帶兵打仗的軍官。而大革命期間的大規模貴族外流也整頓了軍隊裡的軍官組成,讓「天生」的領袖有機會出頭。任將軍的拿破崙即為一例,他於一七九六年四月獲任命為法國的義大利軍團司令,當時他年方二十七。
在拿破崙的軍隊中,徵兵制和民族主義相得益彰。一八○○至一八一一年間,有一百三十萬人受徵召入伍。法國在俄羅斯和德意志分別於一八一二和一八一三年受重挫之後,拿破崙又徵召了一百萬名士兵。雖然法軍至大革命結束時已轉變為專業部隊,但法國大革命的固有好處,就是培養出擁有高度動機和極端愛國的公民,這點正好為拿破崙所利用。
他曾說過,每位士兵的行囊裡都能找到一把元帥杖,此話充分說明了士兵是有機會靠著功績往上爬的,無關乎貴族頭銜。拿破崙為了進一步激勵部下,也向帝國衛隊(Imperial Guard)祭出獎章、勳章、獎金、頭銜和晉升等慷慨獎勵。然而,儘管他曾設法強調「全民皆兵」的概念,但由於人民厭戰、死傷慘重也讓人心生厭惡,這使得一八一三至一八一四年逃避兵役和逃兵的比例很高。
雖然徵兵和來自封臣及盟友的部隊給了拿破崙前所未有的大規模軍力,但他還是得設法解決距離、空間及時間上彼此相關的問題。比方說,無論是對五萬人或二十五萬人的軍隊而言,從巴黎到柏林的距離都是一樣的。
在從巴黎至柏林的單一軸線上,能運用的空間也是固定的:在行軍路線上的任何一點,在任何時間都只能部署相同數量的人力、馬匹、大砲及戰車。拿破崙透過速度和分散的調度方式解決了距離與空間這兩個問題。雖然巴黎和柏林之間的距離不變,但走完這段距離所需的時間卻改變了。為加快速度,拿破崙的軍隊每天都會行軍二十到三十英里,而敵人一般只會行軍七到十英里。法軍會於夜間行軍、穿越茂密森林、走過崎嶇的地形,並分成小部隊作戰。他們也改採簡易的後勤系統,取消十八世紀的傳統彈藥庫和補給列車。法軍的另一特色,就是透過採集和徵用物資來補給他們微薄的儲備,這讓軍隊更加靈活快速,機動性也提高了。士兵們知道,戰敗的下場是很淒慘的,會讓他們衣單食薄,但打勝仗就能吃飽,還能滿足物質和性需求。雖然此制度在德意志和義大利的富饒地區效果很好,但東歐和伊比利的貧瘠地區卻讓法軍吃了極大苦頭。
拿破崙克服空間問題的方法,就是進一步發揮將軍隊劃分為較小聯合兵種單位的概念,各單位都作為獨立的「迷你軍隊」運作。此種小型軍隊最初為專設的師(division),由步兵和砲兵組成,總人數介於五千至七千。聯合兵種師能快速、獨立地部署,要反擊或威脅敵人均可。拿破崙將此種小型軍隊分散於寬闊的戰線上,但彼此始終保持在可互相支援的距離內。聯合兵種師會沿平行的道路行進,藉此擴大我軍的作戰範圍、方便包圍調度,在擴大我軍作戰空間的同時也便於採集物資。雖然速度仍是首要目標,但一支聯合兵種師卻有能耐抵禦典型的十八世紀軍隊,不致敗退。他們可困住敵人,等著其他友方師沿不同的路線抵達敵人的所在位置。同樣的(這點可能還更重要),若有一個師遭擊潰,軍隊仍有機會存活,甚至可能贏得戰鬥。
拿破崙在一八○○年的義大利戰役中首次採用這種專設的聯合兵種師。在一八○一至一八○五年的歐陸和平時期,他又加入了騎兵來延伸這個概念,創造出拿破崙戰爭的強大工具:軍(army corps)。他以與聯合兵種師相同的理念為基礎組建軍:這是一支由步兵、騎兵和砲兵組成的小型軍隊,但規模要大得多。軍是名副其實的小型軍隊,規模從一萬五千人到四萬人不等(甚至超過)。而一八一三年,米歇爾‧內伊(Michel Ney)元帥麾下的第三軍就有六萬人。一支法國軍便包含足以二十四小時堅守陣地、對抗十八世紀常規軍隊的所有必備條件。一個典型的軍包含三個配備建制砲兵的步兵師、一個騎兵旅、一個預備重砲組,其本身也配有由參謀、工兵和聯絡官組成的支援人員。為軍配備騎兵和後備砲兵,可讓軍長即時因應戰場上萬變的局勢。由此可見,「軍」這樣的單位能讓軍隊快速移動、極為靈活行事,也能開闢廣闊的戰線。更重要的是,這給了拿破崙銳不可當的強大攻擊力。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