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爭經濟秩序的演化:百年來戰爭財政思想與制度動員的轉變
活動訊息
內容簡介
當經濟工具變成戰略武器,財政決策即是隱形戰場
通膨、債券、金融動員,不只是數字,而是國家意志的延伸
▎戰火中的金權對弈:誰在背後操盤?
本書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的德國財政布局切入,揭示威瑪共和遺留的財政結構如何成為戰爭經濟的伏筆。當銀行聯合體開始左右信貸與工業資源配置時,一場看不見的財政戰已經悄然開始。赫弗里希並非單一英雄,而是那個時代官僚理性與國家暴力交織下的縮影。
▎軍事擴張背後的會計帳本
進入戰爭初期,國債、增稅、物價管控與中央銀行權限重組交織出一張看似理性的財政網。赫弗里希與其部門如何在極度政治化的環境中取得軍工經費、同時維持貨幣穩定?這是一場技術官僚與軍事菁英之間的合作與博弈,也是一段政策與現實之間的高難度拉鋸。
▎金本位崩潰與人民信心的極限試煉
當戰時馬克不再與黃金掛鉤,當印鈔成為常態,市場投機、通貨膨脹與金融秩序瓦解接踵而至。更嚴峻的是,政府如何在資訊不對稱與信任危機中維持社會穩定?本書詳述德意志銀行與國家信用如何陷入相互撕裂的悖論,也鋪陳了當代貨幣理論的前身。
▎海上封鎖、糧荒與經濟情報戰的開始
戰爭不只在戰場上發生,更多時候在港口、貨輪、匯率與糧倉之間悄然上演。當英國封鎖導致德國對外貿易窒息,經濟情報戰、資源替代研發與糧食配給制度浮上檯面。這些制度性的反應與失敗,不僅揭示帝國體系的脆弱,也讓我們思考當代經濟韌性的邊界。
▎從歷史現場走入今日金融戰場
本書最後引領讀者思考赫弗里希思想如何影響後世的戰時經濟學與國防財政制度。從聯合國到國際貨幣基金,從冷戰軍工體系到現代的虛擬貨幣與數位制裁,歷史不只是過去,更是當代策略的原型。你將從百年前的官僚手中,看見今日經濟戰爭的隱形線索。
〔本書特色〕
戰爭不只是軍事對抗,更是財政與制度的全面動員。從德國在一戰中的財政準備與戰時經濟操作,到戰後賠款、通貨膨脹與國際金融秩序重建,本書透過卡爾.赫弗里希的職涯軌跡,勾勒出戰爭與財政權力的深層結構。橫跨德、英、法、美、日等主要參戰國,呈現出不同體制下財政調度的比較樣貌,是理解現代經濟戰爭邏輯的關鍵讀本。
通膨、債券、金融動員,不只是數字,而是國家意志的延伸
▎戰火中的金權對弈:誰在背後操盤?
本書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的德國財政布局切入,揭示威瑪共和遺留的財政結構如何成為戰爭經濟的伏筆。當銀行聯合體開始左右信貸與工業資源配置時,一場看不見的財政戰已經悄然開始。赫弗里希並非單一英雄,而是那個時代官僚理性與國家暴力交織下的縮影。
▎軍事擴張背後的會計帳本
進入戰爭初期,國債、增稅、物價管控與中央銀行權限重組交織出一張看似理性的財政網。赫弗里希與其部門如何在極度政治化的環境中取得軍工經費、同時維持貨幣穩定?這是一場技術官僚與軍事菁英之間的合作與博弈,也是一段政策與現實之間的高難度拉鋸。
▎金本位崩潰與人民信心的極限試煉
當戰時馬克不再與黃金掛鉤,當印鈔成為常態,市場投機、通貨膨脹與金融秩序瓦解接踵而至。更嚴峻的是,政府如何在資訊不對稱與信任危機中維持社會穩定?本書詳述德意志銀行與國家信用如何陷入相互撕裂的悖論,也鋪陳了當代貨幣理論的前身。
▎海上封鎖、糧荒與經濟情報戰的開始
戰爭不只在戰場上發生,更多時候在港口、貨輪、匯率與糧倉之間悄然上演。當英國封鎖導致德國對外貿易窒息,經濟情報戰、資源替代研發與糧食配給制度浮上檯面。這些制度性的反應與失敗,不僅揭示帝國體系的脆弱,也讓我們思考當代經濟韌性的邊界。
▎從歷史現場走入今日金融戰場
本書最後引領讀者思考赫弗里希思想如何影響後世的戰時經濟學與國防財政制度。從聯合國到國際貨幣基金,從冷戰軍工體系到現代的虛擬貨幣與數位制裁,歷史不只是過去,更是當代策略的原型。你將從百年前的官僚手中,看見今日經濟戰爭的隱形線索。
〔本書特色〕
戰爭不只是軍事對抗,更是財政與制度的全面動員。從德國在一戰中的財政準備與戰時經濟操作,到戰後賠款、通貨膨脹與國際金融秩序重建,本書透過卡爾.赫弗里希的職涯軌跡,勾勒出戰爭與財政權力的深層結構。橫跨德、英、法、美、日等主要參戰國,呈現出不同體制下財政調度的比較樣貌,是理解現代經濟戰爭邏輯的關鍵讀本。
目錄
序
第一章 開戰前的德國財政基礎與準備
第二章 戰爭初期的財政策略選擇
第三章 通貨政策與金融穩定挑戰
第四章 經濟戰與封鎖下的對外應變
第五章 德國國內的社會秩序與經濟控管
第六章 戰爭後期的崩解與應變
第七章 戰後賠款體系與德國經濟重建起點
第八章 比較視角:同盟國與敵對國的財政模式
第九章 戰時經濟倫理與政治決策難題
第十章 赫弗里希的政治轉型與歷史評價
第十一章 戰爭經濟的制度演化與當代影響
第十二章 百年回顧:從卡爾·赫弗里希到今日戰爭經濟思想
第一章 開戰前的德國財政基礎與準備
第二章 戰爭初期的財政策略選擇
第三章 通貨政策與金融穩定挑戰
第四章 經濟戰與封鎖下的對外應變
第五章 德國國內的社會秩序與經濟控管
第六章 戰爭後期的崩解與應變
第七章 戰後賠款體系與德國經濟重建起點
第八章 比較視角:同盟國與敵對國的財政模式
第九章 戰時經濟倫理與政治決策難題
第十章 赫弗里希的政治轉型與歷史評價
第十一章 戰爭經濟的制度演化與當代影響
第十二章 百年回顧:從卡爾·赫弗里希到今日戰爭經濟思想
試閱
第二章 戰爭初期的財政策略選擇
第一節 赫弗里希上任的政治背景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初期面臨龐大而急迫的財政挑戰。在這種背景下,卡爾.赫弗里希(Karl Helfferich)於1915年接任帝國財政部長。他的任命不僅是一項人事更動,更象徵德國戰時財政邏輯的轉型。
赫弗里希原本是德意志銀行的重要人物,擁有深厚的金融背景與國際經濟視野。這使他能在戰時迅速理解並操作複雜的資金調度與債務結構,並有效與帝國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協調。
一、赫弗里希的經濟思想與政策傾向
赫弗里希主張強調信貸擴張、財政創新與戰時心理戰術。他認為,戰爭既是軍事對抗,也是金融與信心的較量,因此必須以信用與動員策略為核心重塑財政結構。
與傳統財政官僚相比,他更具主動性與戰略眼光,主張透過戰爭債券與貨幣調控來取代直接增稅,以維持民眾支持與經濟穩定。
二、接任背景中的政治算計
赫弗里希的上任不僅是技術官僚的替換,也涉及軍方與皇室內部的政治角力。當時德國已無法再仰賴原有的保守財政政策,軍方與經濟部門需尋求更能靈活調度資金的人選,赫弗里希因其與銀行界的密切關係而被視為適任人選。
此外,他的政治立場相對務實,能在保守與改革派之間取得平衡,有利於穩定財政體系與維持民心。
三、國際觀點與德國財政轉向的象徵
赫弗里希的任命亦被國際觀察者視為德國戰爭財政進入「信貸動員」與「內需驅動」的新階段。他的政策導向影響了之後包括英國、奧匈帝國在內的其他交戰國,間接促使戰爭財政成為20世紀國家財政學發展的重要轉捩點。
小結:技術專業與政治調度的交會點
赫弗里希的上任展現出德國戰爭初期財政戰略的重大調整。他不僅是一位具金融實力的技術官僚,也成為戰時經濟政策轉向的象徵人物。在其主導下,德國開始從以稅收為主的保守路線,邁向以債券與信貸為核心的現代戰爭財政模式。這一轉變不僅影響德國,也為戰後各國財政制度改革奠定了實踐基礎。
第二節 戰爭債券的設計與推行邏輯
在傳統稅收難以支撐龐大戰時開支的情況下,德國政府選擇以戰爭債券作為主要融資手段。此一策略不僅是財政創新,更是一場政治與心理動員工程。赫弗里希在擔任財政部長後,主導了戰爭債券制度的全面規劃與推行,其設計邏輯深具戰略性,目標是動員社會各階層資源並維持經濟運轉穩定。
一、債券制度的設計原則
德國的戰爭債券設計採取以下原則:
.低票面門檻:允許小額購買,吸引一般工人與中產階級參與;
.固定利率誘因:提供高於銀行儲蓄利率的收益,提升吸引力;
.到期保證兌付:承諾戰後按期償還,強化政府信用形象;
.無直接稅負壓力:透過自願認購,降低政治阻力與社會反彈。
這套設計讓債券不僅是財政工具,更是政權與民間信任連結的象徵物。
二、銀行系統的動員角色
為確保戰爭債券能迅速普及與有效流通,赫弗里希大力依賴德意志銀行與其他大型金融機構協助推廣與初期認購。銀行先行吸納大筆債券,再轉售予散戶,成為信心與資金雙重保障機構。
此外,政府亦允許銀行將債券作為抵押品申請帝國銀行再貼現,使銀行能保持流動性,減少風險疑慮,提升合作誘因。
三、民眾參與和宣傳工程
戰爭債券的推行離不開民眾的廣泛認同。政府透過大規模宣傳運動營造「購買債券即為參與戰爭」的愛國敘事。從報刊、教會到學校無一不成為宣傳平臺,婦女與兒童也被納入認購動員中。
以1916年的第五次戰爭債券發行為例,政府甚至將債券設計為具有紀念價值的圖樣,鼓勵家庭珍藏。這種情感包裝進一步淡化了其金融屬性,強化其象徵與道德訴求。
四、債券發行的財政與經濟效果
短期內,戰爭債券的發行確實為德國政府籌得大量資金。例如:1914~1918年間共發行九次債券,總額超過980億馬克。這筆資金使政府能延後增稅、延遲貨幣過度貶值,並維持軍事與內政支出。
但長期而言,依賴債券導致債務壓力快速累積,並在戰後因賠款壓力與通貨膨脹導致大規模債務違約與貨幣信用崩潰。
五、一般觀點:戰爭債券作為社會契約工具
有學者指出,戰爭債券不僅是國家為籌措資金所採行的財政工具,更是一種在非常時期建立社會動員與政治正當性的手段。透過戰爭債券的設計與推廣,政府與人民之間建立起一種「臨時契約」關係:政府承諾保衛國家、保證債務回報,人民則透過購買債券表達支持、換取未來安全與希望。
這類觀點突顯了戰爭債券不僅具有財政與經濟屬性,更蘊含高度的象徵意義與心理訴求。然若政府未能履行承諾,或戰後重建失敗,這種信任機制就可能反轉為政治不穩與金融危機的導火線。
小結:債券經濟的輝煌與隱憂
德國戰爭債券政策在戰時成功動員大量民間儲蓄與社會情感,短期有效填補財政缺口,維持經濟與社會秩序。但此模式高度仰賴信任與戰後回報能力,一旦落空,即將轉為民怨與金融危機。戰爭債券雖為赫弗里希政策的高峰,卻也是其政策風險堆疊的開始。
第三節 增稅與物價管控的經濟牽動
在以戰爭債券為主體的融資策略之外,德國政府仍不得不採取增稅與物價管控措施,以彌補財政赤字與維繫社會穩定。然而,這些政策的推動引發複雜的經濟牽動,尤其在階級結構、產業利害與民生消費層面產生深遠影響。
一、增稅政策的實施困難與妥協
儘管德國政府在戰爭爆發後曾多次提出稅制改革計畫,如加徵所得稅與戰時利潤稅,但在帝國議會中始終遭遇保守派與工業資本集團的阻撓。特別是對軍工企業徵收暴利稅一案,在1916年僅得以象徵性通過,實際課徵規模遠不足以平衡支出缺口。
因此,財政部不得不將重心轉向間接稅,如消費品稅與關稅調升,進一步壓迫低收入與中產家庭,引發社會不滿。工會與社會民主黨強烈批評此舉「以民生彌補軍事」,成為政府施政正當性的主要挑戰之一。
二、物價上升與實質薪資下滑
戰爭期間,由於貨幣供應快速擴張與物資流通受限,物價普遍上漲。根據統計,1914~1917年間基本食品價格平均上漲超過80%,遠高於同期名目薪資的增幅。
雖然政府實施部分價格凍結與物資配給措施,但因執行力薄弱與黑市興起,實質效果有限。都市貧民與勞工家庭首當其衝,其消費能力大幅衰退,引發社會秩序不穩與罷工風潮。
三、物價與稅負互為惡性循環
增稅與通膨之間形成惡性互動。政府透過提高消費稅來擴大財政來源,但卻進一步推升物價水準,削弱民眾實質購買力,間接降低戰爭債券的認購意願,並迫使政府進一步擴大貨幣發行量。
這種財政與物價間的反覆交錯使整體經濟處於高度不確定狀態。企業因成本不穩而保守投資,勞工則因實質所得遞減而降低工作意願,社會動能與戰爭總體戰略目標出現落差。
四、專家觀點:物價控制的信任悖論
政治經濟學者指出,政府在戰爭時期面對通膨與物價波動時,若僅倚賴行政命令與臨時補貼進行價格干預,將無法有效抑制預期心理,甚至可能因「信任落差」而引發反效果。
在德國的案例中,政府試圖以命令式價格凍結穩定民心,卻因配套不足與物資短缺,導致黑市與囤積行為蔓延,反而削弱對國家調控能力的信任,形成制度性信心危機。
小結:財政動員的社會代價
增稅與物價管控本為必要之舉,然其推動過程若未考量階層差異與社會接受度,則將演變為動員資源的阻力。德國在戰爭初期的財政與價格政策,反映出一種「軍需優先、民生次之」的政策偏誤,最終不僅損害政府公信力,更削弱整體社會動員力與戰爭持久性。
第一節 赫弗里希上任的政治背景
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初期面臨龐大而急迫的財政挑戰。在這種背景下,卡爾.赫弗里希(Karl Helfferich)於1915年接任帝國財政部長。他的任命不僅是一項人事更動,更象徵德國戰時財政邏輯的轉型。
赫弗里希原本是德意志銀行的重要人物,擁有深厚的金融背景與國際經濟視野。這使他能在戰時迅速理解並操作複雜的資金調度與債務結構,並有效與帝國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協調。
一、赫弗里希的經濟思想與政策傾向
赫弗里希主張強調信貸擴張、財政創新與戰時心理戰術。他認為,戰爭既是軍事對抗,也是金融與信心的較量,因此必須以信用與動員策略為核心重塑財政結構。
與傳統財政官僚相比,他更具主動性與戰略眼光,主張透過戰爭債券與貨幣調控來取代直接增稅,以維持民眾支持與經濟穩定。
二、接任背景中的政治算計
赫弗里希的上任不僅是技術官僚的替換,也涉及軍方與皇室內部的政治角力。當時德國已無法再仰賴原有的保守財政政策,軍方與經濟部門需尋求更能靈活調度資金的人選,赫弗里希因其與銀行界的密切關係而被視為適任人選。
此外,他的政治立場相對務實,能在保守與改革派之間取得平衡,有利於穩定財政體系與維持民心。
三、國際觀點與德國財政轉向的象徵
赫弗里希的任命亦被國際觀察者視為德國戰爭財政進入「信貸動員」與「內需驅動」的新階段。他的政策導向影響了之後包括英國、奧匈帝國在內的其他交戰國,間接促使戰爭財政成為20世紀國家財政學發展的重要轉捩點。
小結:技術專業與政治調度的交會點
赫弗里希的上任展現出德國戰爭初期財政戰略的重大調整。他不僅是一位具金融實力的技術官僚,也成為戰時經濟政策轉向的象徵人物。在其主導下,德國開始從以稅收為主的保守路線,邁向以債券與信貸為核心的現代戰爭財政模式。這一轉變不僅影響德國,也為戰後各國財政制度改革奠定了實踐基礎。
第二節 戰爭債券的設計與推行邏輯
在傳統稅收難以支撐龐大戰時開支的情況下,德國政府選擇以戰爭債券作為主要融資手段。此一策略不僅是財政創新,更是一場政治與心理動員工程。赫弗里希在擔任財政部長後,主導了戰爭債券制度的全面規劃與推行,其設計邏輯深具戰略性,目標是動員社會各階層資源並維持經濟運轉穩定。
一、債券制度的設計原則
德國的戰爭債券設計採取以下原則:
.低票面門檻:允許小額購買,吸引一般工人與中產階級參與;
.固定利率誘因:提供高於銀行儲蓄利率的收益,提升吸引力;
.到期保證兌付:承諾戰後按期償還,強化政府信用形象;
.無直接稅負壓力:透過自願認購,降低政治阻力與社會反彈。
這套設計讓債券不僅是財政工具,更是政權與民間信任連結的象徵物。
二、銀行系統的動員角色
為確保戰爭債券能迅速普及與有效流通,赫弗里希大力依賴德意志銀行與其他大型金融機構協助推廣與初期認購。銀行先行吸納大筆債券,再轉售予散戶,成為信心與資金雙重保障機構。
此外,政府亦允許銀行將債券作為抵押品申請帝國銀行再貼現,使銀行能保持流動性,減少風險疑慮,提升合作誘因。
三、民眾參與和宣傳工程
戰爭債券的推行離不開民眾的廣泛認同。政府透過大規模宣傳運動營造「購買債券即為參與戰爭」的愛國敘事。從報刊、教會到學校無一不成為宣傳平臺,婦女與兒童也被納入認購動員中。
以1916年的第五次戰爭債券發行為例,政府甚至將債券設計為具有紀念價值的圖樣,鼓勵家庭珍藏。這種情感包裝進一步淡化了其金融屬性,強化其象徵與道德訴求。
四、債券發行的財政與經濟效果
短期內,戰爭債券的發行確實為德國政府籌得大量資金。例如:1914~1918年間共發行九次債券,總額超過980億馬克。這筆資金使政府能延後增稅、延遲貨幣過度貶值,並維持軍事與內政支出。
但長期而言,依賴債券導致債務壓力快速累積,並在戰後因賠款壓力與通貨膨脹導致大規模債務違約與貨幣信用崩潰。
五、一般觀點:戰爭債券作為社會契約工具
有學者指出,戰爭債券不僅是國家為籌措資金所採行的財政工具,更是一種在非常時期建立社會動員與政治正當性的手段。透過戰爭債券的設計與推廣,政府與人民之間建立起一種「臨時契約」關係:政府承諾保衛國家、保證債務回報,人民則透過購買債券表達支持、換取未來安全與希望。
這類觀點突顯了戰爭債券不僅具有財政與經濟屬性,更蘊含高度的象徵意義與心理訴求。然若政府未能履行承諾,或戰後重建失敗,這種信任機制就可能反轉為政治不穩與金融危機的導火線。
小結:債券經濟的輝煌與隱憂
德國戰爭債券政策在戰時成功動員大量民間儲蓄與社會情感,短期有效填補財政缺口,維持經濟與社會秩序。但此模式高度仰賴信任與戰後回報能力,一旦落空,即將轉為民怨與金融危機。戰爭債券雖為赫弗里希政策的高峰,卻也是其政策風險堆疊的開始。
第三節 增稅與物價管控的經濟牽動
在以戰爭債券為主體的融資策略之外,德國政府仍不得不採取增稅與物價管控措施,以彌補財政赤字與維繫社會穩定。然而,這些政策的推動引發複雜的經濟牽動,尤其在階級結構、產業利害與民生消費層面產生深遠影響。
一、增稅政策的實施困難與妥協
儘管德國政府在戰爭爆發後曾多次提出稅制改革計畫,如加徵所得稅與戰時利潤稅,但在帝國議會中始終遭遇保守派與工業資本集團的阻撓。特別是對軍工企業徵收暴利稅一案,在1916年僅得以象徵性通過,實際課徵規模遠不足以平衡支出缺口。
因此,財政部不得不將重心轉向間接稅,如消費品稅與關稅調升,進一步壓迫低收入與中產家庭,引發社會不滿。工會與社會民主黨強烈批評此舉「以民生彌補軍事」,成為政府施政正當性的主要挑戰之一。
二、物價上升與實質薪資下滑
戰爭期間,由於貨幣供應快速擴張與物資流通受限,物價普遍上漲。根據統計,1914~1917年間基本食品價格平均上漲超過80%,遠高於同期名目薪資的增幅。
雖然政府實施部分價格凍結與物資配給措施,但因執行力薄弱與黑市興起,實質效果有限。都市貧民與勞工家庭首當其衝,其消費能力大幅衰退,引發社會秩序不穩與罷工風潮。
三、物價與稅負互為惡性循環
增稅與通膨之間形成惡性互動。政府透過提高消費稅來擴大財政來源,但卻進一步推升物價水準,削弱民眾實質購買力,間接降低戰爭債券的認購意願,並迫使政府進一步擴大貨幣發行量。
這種財政與物價間的反覆交錯使整體經濟處於高度不確定狀態。企業因成本不穩而保守投資,勞工則因實質所得遞減而降低工作意願,社會動能與戰爭總體戰略目標出現落差。
四、專家觀點:物價控制的信任悖論
政治經濟學者指出,政府在戰爭時期面對通膨與物價波動時,若僅倚賴行政命令與臨時補貼進行價格干預,將無法有效抑制預期心理,甚至可能因「信任落差」而引發反效果。
在德國的案例中,政府試圖以命令式價格凍結穩定民心,卻因配套不足與物資短缺,導致黑市與囤積行為蔓延,反而削弱對國家調控能力的信任,形成制度性信心危機。
小結:財政動員的社會代價
增稅與物價管控本為必要之舉,然其推動過程若未考量階層差異與社會接受度,則將演變為動員資源的阻力。德國在戰爭初期的財政與價格政策,反映出一種「軍需優先、民生次之」的政策偏誤,最終不僅損害政府公信力,更削弱整體社會動員力與戰爭持久性。
配送方式
-
台灣
- 國內宅配:本島、離島
-
到店取貨:
不限金額免運費
-
海外
- 國際快遞:全球
-
港澳店取:
訂購/退換貨須知
退換貨須知:
**提醒您,鑑賞期不等於試用期,退回商品須為全新狀態**
-
依據「消費者保護法」第19條及行政院消費者保護處公告之「通訊交易解除權合理例外情事適用準則」,以下商品購買後,除商品本身有瑕疵外,將不提供7天的猶豫期:
- 易於腐敗、保存期限較短或解約時即將逾期。(如:生鮮食品)
- 依消費者要求所為之客製化給付。(客製化商品)
- 報紙、期刊或雜誌。(含MOOK、外文雜誌)
- 經消費者拆封之影音商品或電腦軟體。
- 非以有形媒介提供之數位內容或一經提供即為完成之線上服務,經消費者事先同意始提供。(如:電子書、電子雜誌、下載版軟體、虛擬商品…等)
- 已拆封之個人衛生用品。(如:內衣褲、刮鬍刀、除毛刀…等)
- 若非上列種類商品,均享有到貨7天的猶豫期(含例假日)。
- 辦理退換貨時,商品(組合商品恕無法接受單獨退貨)必須是您收到商品時的原始狀態(包含商品本體、配件、贈品、保證書、所有附隨資料文件及原廠內外包裝…等),請勿直接使用原廠包裝寄送,或於原廠包裝上黏貼紙張或書寫文字。
- 退回商品若無法回復原狀,將請您負擔回復原狀所需費用,嚴重時將影響您的退貨權益。
商品評價